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杨凝式书法艺术美

杨凝式书法艺术美



第一篇:杨凝式书法艺术美

萧散冲淡,胜似闲庭散步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书法艺术美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韭花帖》线条结体章法意境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众所周知,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艺术是通过毛笔书写汉字来表情达意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诗歌、绘画、音乐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传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不能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事物的形貌,而是以书法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主客观融合中所营构出来的简逸旨丰的线条来展示大自然之美和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书法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虚实相生、章法的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人格的化身,是情感的真诚流露,是思想的物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阐述了天台子真对书法的理解:“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名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书法的艺术美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来表现的。即在勾勒整幅作品时,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这就是书法的艺术美所在。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阳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苏轼曾高度评价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又云,凝式书颇类颜行。”作为一个深藏超人智慧的天才书法家,杨凝式以书法艺术来反思人生,自由地抒写着自己的性灵。其中成就最为著名的公推以行楷写成的《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的惬意心情。

杨凝式《韭花帖》继承了二王的魏晋风骨,在帖学正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王妍美流变的书风,颇多新意创造。他的这幅《韭花帖》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结体别具匠心,空灵而不失温厚,萧散舒朗的空间,产生了淡雅、洁净平柔的风格,给人一种“疏星朗月”的幽雅气息,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树立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范式。

一、书法的线条美

书法艺术美的创造离不开笔法,同样的书体,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原因即在于笔法表现形式的不一致。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是书法艺术作品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线条在作品中不仅是构造字形的基本素材,同时还表现出字形的质感、量感和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书法艺术作品中的线条随着浓淡、干湿的墨色和轻重、疾涩的用笔变化造成的节律,让人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形成多种视觉效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多样化的线条语言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的气势奔放,情感激越,令人振奋;有的笔墨散淡,意趣悠然,使人安怡等。杨凝式的《韭花帖》则属于后面的一种。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的用笔出于颜而秀于颜,自颜入二王,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当中汲取营养,但他一改王羲之温柔俊雅的线条,用墨稍淡且略枯,因而线条略带枯涩,迟重又不失通畅。起笔有藏有露,并融入方笔、侧锋以取势,笔画轻重对比强烈,淳厚不失灵动,笔画收敛蓄力,放纵有度,不急不厉,笔断意连,立体感极强,营造出空间的变化美。如“忽”、“盤”、“味”、“佟”、“鍳”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方圆、浓淡、枯干的对比关系,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空间表现力。在俊雅秀美之间多了些淳厚和凝重,营造出一种有别于魏晋风度的书风新天地。

二、书法的结体美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线条和结体经过疏密和繁简的搭配组合成字的形体,字与字和行与行的排列构成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即实象,表现作品的筋骨和血肉,即作品生命的物化实体,构成了作品的笔墨意象。如果说,西方绘画精意刻画人体是为了歌颂大自然造物的形体美的话,那么,中国书法运用点画组合成的文字结构,则表现的是一种近乎抽象,展现多姿多式的结体美,其疏密辑让和虚实相生体现了生命运动的节奏。

邓石如指出:“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墨,奇趣乃出。”不疏,就没有空间美,不密,就没有实体美。一个字的结构,跟一幢房屋的建筑一样,实体空间,高低欹正的巧妙结合,才算得上结体美。杨凝式《韭花帖》中的结体端秀而略有欹侧,是其产生独特韵致的重要因素。正如董其昌所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其结体总体上是端秀的但又是形态多变,略有欹侧,较明显的如“兴”、“正”、“味”、“羞”、等字。另外,为了造就丰富的形态,突出疏朗的特点,在结体上还“善移部位”,如“寝”、“实”的宝盖头,高高悬起,下面故意留出一段空间,给了被覆盖的部位以充分活动的自由。全篇字的姿态欹正相映,动中有静,左右摇摆,东顾西盼,尽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人想起书法家那怡然自得的情态。午睡乍起,似乎还带着点睡眼朦胧;友人馈赠,更增添了内心的惬意。这些,都通过手中的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我们也得以分享其中的乐趣。

三、书法的章法美

章法,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安排,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属于局部美,章法美则是整体美。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书法的章法是包孕意境的主要形式,又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韭花帖》意蕴萧散,情味冲

淡,就得益于章法的疏朗自然上。它一改唐代尚法书风的森严茂密,也没有一般行书波澜起伏的行气,字字独立,上下字与字之间,左右行与行之间拉开了明显的远距离,而且越到后面,距离越远。各自距离又是大小不等,富有变化。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虚实、黑白、疏密的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静。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开阔,节奏越来越舒缓,形成层层推进之势,犹如天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云淡风清的天空。这一层次推进,很好地表现出杨凝式书写时的闲适畅然之情,犹如闲庭信步,有意无意,走走停停,逍遥自在,尽情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宽阔疏朗的空间处理不是杨凝式本人的独辟蹊径,钟明善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史》中说:“《韭花帖》章法疏朗,后世也很推崇。其实杨凝式在这里是以法古为开新的。这种行距、字距都很宽的章法,我们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中都能找到源头。„„杨凝式一反常态,把字距、行距都拉开,就给人以爽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韭花帖》成功借鉴以往其他书体的章法美,将其运用到行书的章法中来,丰富了行书的表现手法,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匠心独用。

四、书法的意境美

在艺术创作中,技巧是肉体,意境是灵魂。没有技巧,意境则无处依附,没有意境,技巧则是一堆“肉”而已!所谓意境,指艺术家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所达成的艺术境界。它是书法作品中“形质”与“神采”、“情感”与“理趣”的有机结合。书法意境是书法家心灵的外化,它折射着书法家的人格、情性及理想追求。宗白华说:“艺术境界主于美。”书法的意境也是如此,它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永葆魅力的根本所在。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境,都会在欣赏者眼前展开一片美妙的天地,欣赏者就是通过领悟和置身这样的境界,得到愉悦,接受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韭花帖》在结体和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利用虚与实的关系,移易位置,使字在疏密强烈反差的组合下,展现出深邃的意境。如帖中“寝”“实”字,上面的宝盖头与下面的字适当挪移位置,拉开间距,笔画少的显得十分宽松,笔画多的反而紧密,这种一反均衡匀称的排列组合形式,使字愈益臻于天趣盎然神行天下的境界。读者似乎能通过这种舒敛反差所透出的虚白中,生发出不知多少神奇的遐想。此帖对疏密关系的处理,形成于有意无意之间,存在于抽象的感悟之中,充满自然的情性。

五、《韭花帖》的书法价值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笔笔顿挫有序的线条,疏朗而秀逸的整体布局,略有欹侧而不失平衡的间架,在向我们提示出一种时空交错,但又趣味十分内敛精警的审美态势。既没有前它的颜真卿开拓时所呈现出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后它的苏东坡开拓时具备的随意性格——工稳的、含蓄的、精警的趣味,在五代是最应运而生并且必有大成的审美形态。他的《韭花帖》摆脱了庙堂碑石那种由于森严惊心而导致的人格异化,它清挺疏淡而更接近人生,传达给人们的是对人生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世界的珍惜,婉约深沉的艺术语言,把人们引进了亲切而略带伤感的真实情绪之中。正如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所赞道:“韭花一帖重球琳,千古华亭最赏音。”

【参考书目】:

①、韩盼山著《书法艺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②、吴国平主编《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③、藤守尧主编《书法艺术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美学作业:

萧散冲淡,胜似闲庭散步

---五代杨凝式《韭花

帖》的书法艺术美

姓名:李东容(200710100096)

学院:文学院

年级:2007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二篇:杨再春书法

楊 再 春 先生 作品

杨再春(墨人),1943年8月8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教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美术家”荣誉称号,北京海淀慈善协会授予其“爱心市民奖”。1985年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得到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和著名书法家肖劳先生等老一辈书法家的高度评价。1990年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中国书法系列讲座》,并担任主讲,同时配合电视播讲出版四本教材,对书法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受其影响,中国中央电视台再度拍摄电视专题片《墨人——杨再春》,并介绍其百米长卷——诗词歌赋。

杨再春的作品被国内外各界人士广为收藏,有的作品被我国领导人及使节作为礼品赠送外国政要。1985年至今,他先后出版《行草章法》《行书笔法与兰亭序帖》《草书笔法与符号》《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下册)《字的结构与章法》等。杨再春曾多次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士、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台湾讲学并举办个人书法展。国内在北京、青岛、辽宁、唐山、连云港、宝鸡、威海、兰州、天水、徐州等地讲学并举办个人展览。

第三篇:艺术美劳课程

艺术美劳课程

()

1、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培养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专业技能训练,其美术活动的过程,是培养手眼协调、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的早期智力开发过程。

2、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需要耐心、恒心,快乐的心情和对美的体验,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有始有终,需要孩子大胆的尝试,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孩子胆大心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幼儿应更多接触外界,观察有特点、比较新奇的现象,培养其完整地认识与表达事物的能力。

4、求异、好奇是幼儿时期的重要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教学手段,只会使孩子感觉索然无味。艺术美劳采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5、我们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理解和尊重幼儿作品。示范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很快地发展儿童的绘画技能,但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幼儿消极、被动地学习,阻碍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就会瞎画”、“一点都不像”,这正是大部分家长的误区所在。要知道,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活动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

艺术美劳的课程内容

从基本线条、形状,到色彩、构图,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发展其动手能力,促进大脑健康发展,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及其难能可贵的创造力!

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课程内容包括:

●创意画 ●剪纸 ●泥塑 ●水粉画 ●手指画 ●拼贴 ●儿童画 ●写生

艺术美劳的课程特色

丰富性:课程的美术材料除了有常见的油性油画棒、彩纸、棉花、海绵、水粉等,也有少见的水性油画棒、手指画专用颜料和纸粘土。

专业性: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高孩子的造型表现力、色彩运用力、设计应用力、欣赏评述力、综合探索力。

兴趣化:“艺术美劳”课程不仅着重于美术专业的绘画技能的培养,还着重于让孩子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尽情享受无限创“艺”的惊喜和乐趣,激发孩子内在情感的感性教育,培养其创造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课程!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美劳课程不仅使幼儿获得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各种美术技能,同时开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四篇:浅谈国标舞的艺术美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体育表演系 国际标准舞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务处

二○一三年十一月

摘要

国际标准舞还被叫做体育舞蹈,它属于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的社会舞蹈。南美洲与非洲是国标舞的最早发源地,劳动群众是国际标准舞这种艺术的创造者。国际标准舞姿态十分优美,动作十分繁杂,无论是比赛形式的国际标准舞还是表演形式的国际标准舞都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国际标准舞呈现出的艺术美会使人产生情迷、狂热的情感,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深深的触动作用。本文以国际标准舞的艺术美为立足点,对国际标准舞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从人体的动作性、体态的意境性、动作的节奏性、以及动作的劲力性等角度对国际标准舞展开探讨分析,使国际标准舞中的艺术美更加突出,能够从美的视角对国际标准舞进行欣赏,使人们在欣赏国标舞的同时获得艺术上的熏陶。

关键词 国标舞 艺术美 研究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standard-dancing was also called the sports’ dancing, it belongs to a distinct worldwide social dancing.The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are one of the earliest birthplace of ballroom dancing.The masses are the art of international-standard-dancing creators.The International-Standard-Dancing posture is very beautiful and the action is very complicated.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show can make the person produce passion and enthusiasm in a person's soul.In this paper, the beauty of ar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ing as the foothold, were analyzed, discussing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ing from the human body moving, posture and the conception of the rhythm of movement, and the action of the force and other point of view, the artistical beaut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ing in a more prominent, can enjoy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so that the people in the appreciation and ballroom dancing can get arting edification.Key words: Ballroom dancing art research

目 录

一、研究方法 ···························

二、关于国标舞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 ·················

(一)国标舞中的人体的动作性分析·················

(二)国标舞动作的节奏性·····················

(三)国标舞体姿的意境性·····················

三、结论 ·····························参考文献 ·····························

1 1 2 2 3 4

运用人体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交流与表达是舞蹈的重要表现方式。国际标准舞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世界文化总体氛围为国标舞的诞生、发展、衍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际标准舞是具有鲜明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其蕴含的民族特征以及文化特征都特别突出。国际标准舞融汇了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包括心理学、哲学、美学、生理学、医学等,是众多文化理念的集成。国际标准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身的寓意特别深邃,国际标准舞作为人类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强身健体是其基本特征,同时国际标准舞还展现了鲜明的艺术性与技术性。国际标准舞是体育舞蹈者不断努力,刻苦钻研智慧的结晶。究竟什么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俄国大作家高尔基就美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他说美体现为人创造的某种形式,这种形式会对人的理智、人的感觉产生影响作用,它具有强大的力量,会让人对这种力量产生兴奋、愉悦、骄傲、惊讶等情绪。国际标准舞就是人所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运动性特征的形式,国际标准舞所呈现出的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特别生动。这些艺术美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舞蹈动作动静结合、快慢结合具有鲜明的节奏型,而且节奏灵活富于变化性;舞蹈姿势讲求比例协调,让人觉得均匀,具有一种和谐美;国际标准舞的十分讲究劲力运用,有轻有重,刚柔相辅相成;国际标准舞整体布局错落回环、结构富有变化性;国际标准舞在运动形态方面有起有伏,富有转折性等。国际标准舞作为一种艺术,是利用人体肢体语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同时会带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满足人的审美追求。国际标准舞使人的内在经验具有了特定的形式,这种形式使人的经验能够以客观化的方式得到呈现,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所以艺术性是国际标准舞的鲜明特征。本文以国际标准舞的艺术美为立足点,从人体的动作性、体态的意境性、动作的节奏性、以及动作的劲力性等角度对国标舞展开探讨分析。以期能够使人们更好地掌握国际标准舞中的艺术美,能够从美的视角对国际标准舞进行欣赏,并且能够在欣赏国际标准舞的同时获得艺术上的熏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在目前国内外国标舞的艺术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分析,通过实际的案例,重点论述国标舞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着重分析其价值内涵,以弥补国内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

二、关于国标舞艺术美的研究与探讨

(一)国标舞中的人体的动作性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应当能够贯穿直观人体运动的整个过程,这就是人体的动作性的主要内涵。体育舞蹈是在某段时间过程中,开辟与占据的视觉形象,简而言之,人体动作时体育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包括静态动作与动态动作两部分。从动态动作的角度来看,国标舞的动作变化性特别大,肢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在空间形成瞬间的动作形态,并且会形成丰富多彩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直线、弧形、折线等,这些图形十分多样化,然后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动态的动作会在动作幅度大小、快慢缓疾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动作幅度大的动作就要尽可能低对肢体进行舒展,小幅度的肢体动作紧要尽可能对肢体进行裹缩;节奏慢的动作就像老鹰在天空中盘旋,节奏快的动作则就像天空中云烟的翻滚;整个身体在动作的大小、快慢的交融中不断变化,从某特定空间角度来看,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鲜明的艺术美。再从静态动作的角度来看,只要是指体育舞蹈动作处于静止状态下,呈现出来的姿态与形象。动与静都是相对而言的,静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动,静是前提基础。因此静对于国标舞来说十分重要。国标舞的套路演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动作进行组合、分解,还能够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静止的十分优美的造型。人体结构和各种动作造型相结合,会让人觉得非常恬静、舒适。以探戈的眼神为例,静动结合,让人觉得敏捷刚毅。活灵神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富有生气,提升了运动艺术美的神韵,产生了画龙点睛的积极效果。虽然国标舞在姿态方面十分多样化,让人觉得绚丽多姿。但是就运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要求而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拉丁舞与摩登舞在风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国标舞技术动作会呈现出一定的组织美。国标舞由具体规定的动作与创编的动作两者结合,进行编排而产生的,是音乐、技术动作等许多要素在相同时间在空中运作而形成的。以快步舞套路为例,以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对动作的节奏、精华、技巧等运动艺术展开设计,进行优化选择,努力实现完整。对维也纳华尔兹来说,是把左旋转、起势、团转、右旋转等众多具有代表的舞步相连接,与音乐配合相结合,动静结合,纵横回旋,十分有秩序,动作衔接特别巧妙并且与技术规律相符合,使具体环境下的风格、精神、气势、韵昧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其表现出的动态情节之美特别突出,特别有吸引力,带给人无穷的美的回味。不难发现动作性是国标舞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舞蹈文化的内在情感可以通过动作性得以展现,并实现优化,同时动作性在国标舞美学规律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国标舞动作的节奏性

国标舞运动的人体动作是动作节奏性的主要所指。无论是是舞蹈功架还是舞蹈姿态造型都是通过一定的音乐节奏来展现的。舞蹈动作在音乐节奏的连接下具有了连贯性,各个动作之间有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不再那么单一分散,具有紧密性,音乐是将各个舞蹈动作衔接起来的纽带。在音乐节奏的作用下,国标舞动作才有了鲜明的组织性,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音乐节奏在自然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基本组成部分美,对音乐节奏进行加强有利于促进自认美更加具有艺术性,这是美学家的观点。音乐节奏富有变化性、鲜明、快速是套路运动的一个突出美学特点。鲜明的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高低、起伏、刚柔、动静、轻重的对立转化来实现的。这对于国标舞来说不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环节。节奏是生命运动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国标舞的重要特征。美的规律与生命的规律之间存在较深的内在联系。人类生命永恒的变化规律当中美始终存在,生命的规律具有运动变化性,与美存在紧密的关系。国标舞是一种同艺术、同美存在较深的关系生命节奏,国标舞对于美与艺术的表达更加深刻。尽管国标舞动作灵活多变,但是它呈现出的状态始终让人觉得非常的均衡和谐,整体状态都是美的。国标舞的动作节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组织性,集中性,因此可以对某种特定的情感与意蕴进行充分地表达,具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三)国标舞体姿的意境性

国标舞创造出的一种神灵活现的意象,使审美者进入到一种忘我的艺术境地,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是国标舞体姿的意境性,这种意境充满艺术美。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国标舞的美,这种美突破了自然状态,与文化创造相融合,使得国标舞具有很深的文化意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因此国标舞的艺术价值不单纯彰显于技术的熟练,还彰显于身心总能够获得一种新的体验。精气神的运用是国标舞非常重视的,国标舞重视达到神形兼备的理想境界,讲究“意气神传,心动形随”。利用这些艺术手段塑造舞蹈的意境美,例如拉丁舞扣人心弦,让观看者

产生一种紧张感,观看过程中似乎透不过气,一曲完毕,让人觉得酣畅淋漓,有一种快感;很多花样动作能够传递出一种神采、一种气势,散发出文学性格美,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能够使观众和舞蹈表演者之间实现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这些都是国标舞艺术美比较突出审美特点。国标舞的意境性会在实际演出过程中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从舞蹈的命名中体现出来。比较早的国标舞表演者,为了提升舞蹈的美感,通常会将舞蹈与历史人物典故、客观世界的各种物态相融合,舞蹈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可以体验舞蹈本身的意境美。以恰恰舞为例,这种舞蹈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让人觉得快速、强健、活泼。狐步舞则会带给人一种起伏连绵、悠扬的美感体验。这些舞台造型让人觉得悠闲自如、情态潇洒,让人体验到一种艺术美感。

三、结论

总而言之,国标舞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人体的动作性、体姿的意境性、动作的节奏性、动作的劲力性这些方面,这些方面之间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标舞动作和节奏性不可分割,所有的国标舞套路都是在音乐节奏中展开的,音乐是国标舞动律形成的基础。体姿的意境性也会对国标舞的动作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国标舞是一定情感的表达,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国标舞动作一展示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要以情取胜,国标舞动作是在情感的孕育下产生的,如果没有情感,国标舞的动作就会显得苍白没有力量,要想形成体姿动态美存在较大困难。同样,国标舞的动作性是其体姿的意境性的基础,如果人体动作不优美,感情就是再丰富也难以得到充分地抒发。不一样的动作会产生不一样的意境,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意蕴;此外动作节奏也会对意境产生很大影响,若是节奏像疾风一样迅速,就会产生让人心驰神往意境。国标舞的意境性、节奏性、动作性以及劲力性从不同方面彰显了国标舞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韩建东.国际标准舞:艺术与体育的融合[J].戏剧之家.2010(3):54.2.张恩思.国际标准舞的价值和功能[J].大舞台.2012(10):85-86.3.杨月,张恩思.在美学视角下探析国际标准舞[J].2013(8):217-218.4.Marie-Sophie Kiepe,Barbara Stöckigt,Thomas Keil.Effects of dance therapy and ballroom dance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illnesses: A systematic review.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Volume 39, Issue 5, November 2012, Pages 404-411.5.哈九增.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 6.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第五篇:艺术美和形式美教案

《漂亮是艺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教案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

2、学科:高中美术

3、课时:1课时完成

4、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 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六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材分析:

本课代表学生进入美术鉴赏的专业知识 学习阶段,体现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专业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拓展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宽度和深度,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6-17岁之间,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思想比较敏感,强调自我个性,但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上,凭借自己的直观感觉来分析周围的美术作品和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艺术美的概念,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元素和手段,掌握形式美的语言规则。尝试应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分析几件典型作品,从中学会鉴赏美的形式法则,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实现更高层次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艺术美和形式美带来的美的冲击,并能够运用自己以往的观察、经验来描述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应用艺术美与形式美鉴赏典型作品的全过程,并从中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能够与他人交换自己的观点,养成正确的审美取向。

教学重点:

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相关知识的掌握。教学难点:

通过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美术作品的描述和分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画和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图片。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总结归纳

2、探究问题与合作交流

3、个人展示与课堂评价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环节一 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教学策略:通过导入两组不同的图片进行对比,引出新课何为艺术美并通过名画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何为“艺术美”,进而引出形式美。教学媒材:课件、投影

导入新课:幻灯片欣大海的图片、自然风光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让学生分析、判断图片中艺术自身的“美”。

师:生活中有许多形态的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等,有些是我们能直接欣赏的,有的是需要我们间接地体味的。我们再来看看大师罗丹的作品《欧米艾尔》和作品《行走的人》

我们要怎样欣赏罗丹的《欧米艾尔》呢?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幅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呢?

探究:我们所能感受到得是她既不“漂亮”也不“好看”,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他用那种悲哀、绝望,通过畸形、丑陋来表达对生命的强烈

那么“漂亮”、“好看”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我们要首先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通过我们欣赏的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分析引导:衡量艺术作品的美丑的标准主要不是看作品反映的对象的美丑性质,而是看艺术家怎样去表现对象。艺术家反映事物,由于自己主观条件的影响,可以是作品成为美的,也可以使作品成为丑的。

《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是丑陋的,但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深沉的同情,罗丹用其丑无比的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落、痛苦,表现了作者对当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思考:什么是美术形象

教师活动:幻灯片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

画家热里柯的《艾普色姆的赛马》,描绘的是生活中一个赛马的情景。通过欣赏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他只不过是表现出了马奔跑的感觉,同时还靠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来营造赛马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和形式美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举例图片

我们接触到的美术形象,它们并不是与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法则和规律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小结: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中的现实形象,而高于现实形象。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美的再现和美的表现。艺术美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的。

环节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教学策略:让学生看书找出形式美的内容,再转以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形式美的语言的理解,让学生逐步尝试用形式美的语言鉴赏艺术作品。

教学媒材:课件、投影

导入: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表现自己在自己的身上纹身来引起异性的爱慕,他们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幻灯片图片),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来乞求神赐予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得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

提问: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看书后提问)语言元素:点、线、面——构成形态变化

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构成审美意象

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构成审美关系。(板书)

学生看幻灯片作品欣赏:潘天寿的中国画《雄视》和吴冠中的国画《春雪》。法国画家卢奥《老国王》。

师:我们看看《雄视》这幅作品,整幅画面构图大气险峻,在语言的运用上,山石的长线条与鹰的墨块形成对比,期间以点来造成过度。这一切就构成了画面的韵律、节奏、对比与平衡,即对立与统一的变化。

学生看幻灯片作品欣赏:吴冠中的国画《春雪》

提问:请用形式美角度分析吴冠中的国画《春雪》和法国画家卢奥《老国王》(目的:让学生初次尝试用形式美的语言鉴赏作品)

师:几位同学们都说地不错,基本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语言来赏析作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

探究:语言规则:(幻灯片欣赏美术作品)变化和统一: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对比与和谐:林风眠的《静物》和潘天寿的《水仙》。比例与尺度:雕塑《维纳斯》

对称与均衡:(蝴蝶、人体、螃蟹、花瓣);马蒂斯的《静物》。节奏与韵律: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和音乐等。(目的:使学生对形式美的语言从抽象的名词转为画面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艺术实践:给出相关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分析、交换结果并派一名代表说明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课堂小结与回顾:

1.点评小组的讨论结果,给予支持与肯定。2.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同学鉴赏结果的看法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漂亮不是美术鉴赏的唯一标准,形式美的法则不仅仅存在于美术作品当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也是符合法则的,也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内容,希望同学们更多的发现周围事物的美感,并学会再创造它们。

作业设计

收集生活中的美,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并说说他们符合哪些形式美的发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