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莫让图书室蒙尘[范文模版]

莫让图书室蒙尘[范文模版]



第一篇:莫让图书室蒙尘[范文模版]

农家书屋莫蒙尘

前些天去一个行政村联系工作,在该村村部大楼里看到两个截然相反的专用室:一楼舞蹈活动室窗明几净,地板磨得破损,感觉落地镜都透着热气;二楼的农家书屋门紧锁、尘满地,半掩的窗帘盖不住一丝落寞。打开农家书屋的门,阅览桌上堆起厚厚的灰尘,一叠《论群众路线》散放的书柜脚边,书屋俨然成了资料室。据了解,“基本关着门、成为摆设”已成为当前我市农家书屋的普遍现象。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从2007年3月起开始实施的一项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要,促使农民用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用科技引领指导生产走向富裕。资料显示,2011年我市已建有农家书屋468家,做到行政村全覆盖。致使众多农家书屋蒙尘主要是主管部门和行政村把“建起来”放在首位,而对“如何用”考虑很少,只求表象不求真功,重建不重用、管理不到位。要让农家书屋洗尘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要走出重建轻用的怪圈,加强管理应用。

针对“书”字做思想文章。村两委会要弘扬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消除建农家书屋是“摆样子、装门面”的错误认识,做到物尽其用。把文化书屋工程与文化礼堂建设结合起来,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特别要把学生家长来农家书屋借阅图书写入村规民约,让家长借阅图书的实际行动促进下一代从小树立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理念。

坚持“家”字做管理文章。管理员素质决定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水平,要让管理员像“家人”一样管本村农家书屋,以强烈的责任心管理好农家书屋。村两委会可请本村有文化、责任感强的老同志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发挥他们的经验、时空优势。也可聘请中小学生担任管理员,既服务他人也锻炼自己。

立足“农”字做应用文章。可联手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配备相关图书,协同开展农民培训。可发挥村关工委“五老”作用,依托农家书屋资源在暑假等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阅读等活动。对留守儿童和流

动儿童而言,暑期能在农家书屋学习、活动对其本人和家长都是福音。能联手当地学校组织阅读节、征文比赛,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评比阅读之星将能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摘好卫生需保洁员和大家的共同参与,让农家书屋不蒙尘同样需要村两委会重视和村民的共同参与。

第二篇:蒙尘的珍珠

珍珠生长在贻贝十年,因为他们住在难以到达的河流,所以没有被发现。

有一天,珠子的一个辨认发现了珍珠,他小心地把她从贻贝,惊喜地发现这个珍珠是真正的世界上最好的。她是一个巨大的圆珠,没有瑕疵,但也散发出光晕的颜色,字符和光晕的颜色互补,非常漂亮。

渔夫准备把这宝贝给女王。在船上,他不禁出来欣赏。但音乐很悲伤,只是风,一波浪来了,他的手突然滚进了河珍珠。他雇了河里的人寻找了整整七天七夜,没有找到,不得不追逐失望离开。

珍珠滚到河床上的泥土,失去了她美丽的光泽。但她仍然试图保护自己免受沙子和砂砾的损害,使他们感染了缺陷。她不是气馁,永远不会放弃,我相信有一天会重新闪现。小鱼虾经常来嘲笑她说:你忘了它,看看你的黑暗的样子,真的以为他是什么宝贝?她只是微笑着继续保护自己。

天 一天过去了,一条大鱼来了觅食,当她吞下了食物。很快,大鱼是渔民捕捞,切开大鱼的胃,我们发现这个尘土飞扬的珍珠。

几天后,皇后的皇冠出现在这个美丽的珍珠上,是最耀眼的皇冠,或没有瑕疵,闪烁闪闪发光的荣耀。再加上这颗珍珠,让女王更加非凡的气质,优雅无与伦比。部长们和大家见面的人都赞不绝口,其他珍珠都羡慕。

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要徘徊,不要哭泣,相信自己,永不放弃在优秀成绩上的杰出表现。

第三篇:莫让

莫让“下课再说”成了口头禅

教师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有一位教师上《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和腰的长短无关呢?” “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大家下课后研究研究”教师这样回答。其实,这个问题点出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疏漏,即没有分辨“腰”和“高”的关系,“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转化关系。但可惜的是,执教老师没能抓住这个契机,只是一带而过。诸如此类的现象我们也常常在课堂中听到,如“同学们提的问题太多了,我们解决不了,下课再说吧!”“如果还有不同的想法,下课再跟老师说。”“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下课再说!”……也许,我们还曾把这些话当做老师的教学机智而大加赞赏呢!但是,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几乎把它当口头禅了,这种现象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下课再说”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呢?是教育智慧的闪动还是逃避问题的体现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老师担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逃避问题的现象。之所以说是潜意识的,是因为教师并非有意逃避问题,而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变成一句“以不变应万变”的口头禅了。

“下课再说”现象有何不好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探讨:其一,影响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笔者曾留心观察了很多节课,课堂上教师承诺“下课再说”,但下课后并没有见到老师主动找学生了解问题,也没有见到学生围着教师“纠缠”不休,这说明师生都已忘记了问题。或者师生都已知道“下课再说”只是一种借口,如果是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会不会打了折扣呢?其二,不利于课堂资源的捕捉利用。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要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要能及时抓住有效的课堂信息展开教学,这样的课才是动态生成的,才会具有生命力。也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那不同的想法中,教育的契机就在那“有事”的学生身上,而一句“下课再说”把学生的热情都熄灭了。如果“下课再说”成为老师的口头禅,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不会全心地关注学生,不会用心地捕捉资源,课堂就总是“依计而行”,而学生的思维就会总是在问题的边缘上游离,学生的思维无法开放,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认为,教师产生“下课再说”想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其二,担心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知识储备再如传统的“一桶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而是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的渴望,也是社会的期望及时代的盼望。从知识层面上讲,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还要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正如朱永新教授说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让我们记住,课堂上的思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执著探索紧密联系着的。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外。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反映出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欲望,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下课再说”敷衍了事。如遇挑战性比较强、课堂上确实无法解决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到课外寻找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外,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例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漪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她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分析的是把“下课再说”当成口头禅的现象。笔者并不认为“下课再说”应成为课堂的忌语,而是希望教师们能够由此引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能够带着一种批判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因为,教师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早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第四篇:蒙尘的书

~-3-27

蒙尘的书藏于书架的顶端,须仰视才能看得见。

有一次,我钻进一家很不起眼的小书店,四壁书架上排得满满的,而小屋的中央则摆着时下热卖的畅销书,当我的目光穿越中央摆得非常精致的新书,顺着书架向上爬,蓦然发现一排排的汉译学术名著整整齐齐地立于书架顶端。那些书呀,全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还有许多三联书店出版的书,大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版本,多么好的书啊,宝藏!我踮起脚抽出一册,是《情爱论》(瓦西列夫/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作者是保加利亚的学者,从文学、艺术、哲学诸方面探讨爱情——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是一本爱情学理论著作,但没有僵硬的学究气息。记得大学时曾从图书馆借出,仔细地阅读,也许这本书契合了当时的精神状态--向往爱情,但又试图从精神上破译爱情密码。从打开第一页就迷恋上了这本书,书被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借阅过,有的人在阅读时情不自禁地在书上圈点、批注,或者干脆以波浪线画出大段文字。我阅读时,喜欢做读书笔记,节选精彩片断,后来觉得不过瘾,于是按章节抄书。在小书店遇到这本书,仿佛遇到大学时代的故人。的确,一本书就是一段岁月,一本书就是一段无可挽回的时光,对于我而言,这本《情爱论》影响了我的阅读走向,可以说是人生知音,又好似自己喜欢的孩子,流浪在街头一隅,看到他满身灰尘,忍不住擦拭,痛惜地拂去蒙在身上的灰尘,为它安置一个新家,找到一个归宿。

蒙尘的书是埋藏在时光深处的瓷器,一层尘土是时间的痕迹。轻轻擦去上面的尘土,光洁如新,人类精神之光闪耀,带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破土而出,被喜爱的读书人发现,仿佛具有了生命和灵性。在我眼中,蒙尘的书和秦时的书简、汉朝的碑刻、唐代的绢帛、宋朝的瓷器一样,被历史遗弃,散落于各处,等待发现者的目光将他们激活。中华文明仿佛一条奔腾的河流,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在这文明之河的两岸,有数不清的贝壳深埋河床,它们和主流文化相比,落寞、冷寂,但同样是文明的因子,文化的传承,传递出历史的细节,共同构筑文明的辉煌。蒙尘的书大概就是这样的贝壳。

在翻阅这本书时,我的思想闪现,看着那一排排名著,不知是谁将它们冷落。

忽然明白了爱书人选书何以用“淘”字,“淘尽狂沙始现金”之淘,每“淘”到一本喜爱的书,心中自然会涌上惊喜。我想,既然是“淘”,就要收藏蒙尘的书,这样的书遗世而独立,冷傲、清高、不合时宜,如深谷幽兰,如雪山冰莲,没有慧眼难识珠,不走遍城市的大小书店难以与蒙尘的书邂逅、相恋。

蒙尘的书典雅、沉静、大气,没有时下书籍的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蒙尘的书没有华丽的包装,朴素,简单,经得起时光淘洗,耐得住时代的检验,一切喧哗与骚动在这样的书面前自然会静止,高贵的品格这样形成,慢慢地成了经典。

在这家小书店,我还“淘”出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弗洛姆认为爱情根源于对虚无的抗拒,对孤独的恐惧和对自由的向往。他的有关爱情的论述也被我大段抄下,印象深刻,只是隔着六七年的时光,回忆起读这些书的情形,恍若隔世。那些疯狂阅读的日子不再,宁愿啃馒头吃咸菜也要读一本好书的狂热不再,边阅读边摘抄的读书方式不再,现在的我沉醉于网络,满足于浮光掠影地阅读。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让我惊惧,面前这些蒙尘的书让那些逝去的岁月有声有色。没有任何人可以和时间抗衡,蒙尘的书可以,它可以在书架顶端再过二十年,我相信仍然会有人像我这样蓦然发现,取出,把书带回家。我渐渐在岁月中老去,蒙尘的书可以笑傲岁月。梦想能不能虚无地战胜时间,我梦想出一本书,十年之后,有人还会将它买走。

我把这两本书安置在我的书橱,心中有一种满足。又找出大学时做的读书笔记,找到书的段落,对照阅读,那时的笔迹也仿佛带着青春的气息,稚嫩的笔是怎样一页一页写满了笔记本。这笔记本已经有些发黄,纸变得有点脆弱,时间啊时间,时间一天天在笔记本上面走过,我丝毫没有觉察。

笔记本中有一些话,引起我的警觉。

王阳明《传习录》有一则“游南镇”。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一段话中的花可以换作“蒙尘的书”,可作如是观。

蒙尘的书,事关心灵,何曾在你的心外?

第五篇:营销莫让

营销莫让“灯下黑”

近日,笔者发现一个企业离信用社不足500米,帐户却开在10里之外的农行,经实际了解,原来在2000年左右,改制前的该企业因担保问题与信用社发生诉讼纠纷后,帐户撤走至今。时过境迁,企业改制到个人后,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变动了几次,但一直未有信用社人员上门营销。

从营销管理角度分析,该社信贷人员犯了一个营销通病,即“灯下黑”,越是身边市场、本地现有客户越是管理、维护不到位。

为有效解决这种营销中典型的“晕轮效应”,联社正在开展的家家到、阳光授信等活动,就是针对信贷营销中存在“灯下黑”,“哪壶”不开烧“哪壶”,真正让全市信贷人员走出社门抓营销,促发展。

首先,强化发展意识,认真抓好“三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是已有客户市场的维护。所有信贷人员要主动登门,了解企业年内的发展规划、资金需求,以真心留住客户。二是新客户市场开发,主动跟踪政府招商进程,适时对落户企业进行开户、办证及信贷等综合性服务,以细心引来客户。三是本地它行开户企业拓展。对未在信用社开户的企业,明确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责任,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以诚心促进客户回归。

其次,树立新型营销观念,亲情营销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用我们的 “感情投资”换取客户的“货币投资”。

还有,把握关键环节,落实好部门、管户信贷员个人责任,切实杜绝和预防营销过程中出现的“灯下黑”。同时,注重形象建设,以形象树品牌,以品牌来促进信用社的可持继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3/21487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