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文章
昆明治疗骨性关节炎哪家医院好?云南产后妈妈怎么预防腰椎病云南颈椎病都有哪些类型?昆明哪家医院治疗骨质增生最好云南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误区云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哪家医院好风湿类风湿病能否引起心脏病?腰椎病有哪些危害?安徽常见的关节炎有哪些?安徽专业治疗颈椎病医院哪家好安徽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原则安徽骨质增生的症状分类云南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与治疗上海专业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医院是哪家上海小腿静脉曲张怎么治?上海冬季如何预防老烂腿
上海静脉炎怎样进行恢复保健上海脉管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第二篇:文章写作心得
文章写作心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第一篇文章的写作,痛苦并快乐着,这是一个一边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在宿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有过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也有过拨开乌云见日出的喜悦。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不管是自己选的题目还是老师给定的题目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题,发现搞起来也蛮难的,根据任务的安排来定题,发现搞起来也没有那么难,遇到困难,办法总会有的,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终究会见彩虹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个人有个毛病就是在检索文献时,发现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总想全部下载下来,通读之后,资料齐全才会安心的去下笔写文章,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主要原因:一是造成在写作过程中没有了自己的语言空间,说的都是别人的话;二是阅读过别人的资料之后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左右,写出的东西很难有新意,最终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档次很低。经过自己总结,发现在写做过程中最好的做法就是,就某一问题自己先想好,想法确定之后,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会从阅读别人的文献思路中逃离出来,围绕着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写作能力。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这将会成为个人现在和将来的写作目标。除此之外,论文写作要一气呵成,不可断断续续,时不我待。在思路和数据准备齐全后,写一篇符合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是一个月时间。目前,个人的写作能力还需亟待提高,思想不能深刻,方法来深刻的手段终究是写作技巧,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重在思想。文章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生我材必有用,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预祝大家蒸蒸日上,像雄鹰那样在蓝天中翱翔,像骏马那样在草原上驰骋。
第三篇:文章写作手法
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什么意思?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 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原来如此!什么是讽刺?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四篇:文章写作漫谈
文章写作漫谈 王梦奎
四、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只是个比喻,古时用来形容汉代文章的粗犷大气,与六朝文章的华丽细腻相区别。
粗枝大叶,当然绝不是说写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说,要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要先把文章大的结构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文章大的框架,就像一座房子,四梁八柱立住了,才坚固而牢靠;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结实的四条腿大椅子上,显得大气而稳当。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不论是清峻还是通脱,是豪放还是婉约,框架都要立得稳,才能站得住。当然,这种框架构思,不一定形诸文字,也可以只是个腹稿。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有中心,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观点和材料的取舍就会无所依据,就不会有逻辑和条理,甚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粗枝大叶,才能纲举目张。纲举目张的说法,用在文章写作上是合适的。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地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事先的思虑缜密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粗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不是不注意细节和交代事实。该说明的事实还是要交代清楚,不要省那几个字。有的文章,讲了一大篇道理,读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些调研报告和经验总结,也只讲大道理,不交代清楚事实本身。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中国人知道的外国人一定知道。用简明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不容易,有时候比发议论还难,说得多又容易啰唆。叙事是写文章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都是从记叙文开始的。中国古代小说很注重交代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清清楚楚。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可以从古典小说借鉴简要交代事情经过的做法。当代小说,比如赵树理的,也很注意交代事实,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文章的写法。有的大块文章,开始头绪比较多,有的线索在讲述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其实这是可以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交代清楚的,只要细心,并不困难。
五、标新立异
文贵创新。宋代诗人戴复古《论诗绝句》:“匠意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创新就是标新立异。随人脚后,人云亦云,不可能创新。
谈判要有妥协,与人相处要寻求共同点,都是求同而存异。与此相反,搞研究,写文章,要存同而求异,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讲一样的话,复印散发就可以了,何必再写。网络上有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八股腔调,套话连篇,不可能有新鲜创造。曹雪芹所批评的“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文章大忌。古人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萧纲语)所谓放荡,就是要放得开,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有新鲜的见解,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即使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也要追求“新”和“异”。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即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能辨认出是谁写的。同样的题目,不论是论文、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而且各具特色。
标新立异的根据,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而不是无根据地说些惊世骇俗的大话,用片面性、绝对化的言词哗众取宠。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领异标新,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文章之道。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性情怪僻,追求好的诗句入迷了,这是说锤炼语言的功夫,不是追求怪诞。
六、深入浅出
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也最难;没有对所论事物的深刻认识做不到“深入”,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浅出”。“深入深出”的“深出”固不可取,但“深入”还是好的;实际上,在某些专业领域,也很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在某些场合,例如文化普及和通俗宣传,也是需要的。唯有浅入深出,卖弄博学,故作高深,用人人都难懂的语言讲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变成小圈子人的“自产自销”甚至是自言自语,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是文章大忌。
深入浅出一向是文章大家所追求的。毛泽东的文章,老一辈学者梁启超、胡适、冯友兰、吴晗、费孝通的文章,胡乔木、胡绳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模范。有些科学家,例如华罗庚和钱学森,文章也写得深入浅出,为读者所喜爱。高手们的文章写得好,不仅是有独到的见解,也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能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所谓平白如话。
古往今来,能够流传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没有哪一篇是装腔作势,佶屈聱牙的。读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完全是本色语言,最普通的字和词,没有任何生僻的地方,但意蕴深远,成为千古绝唱。
做到深入浅出有文字技巧的问题,也有写作态度问题。写文章,做报告,是和受众交流,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别人,和别人共享信息,或者希望引起别人的赞同和共鸣,态度一定要诚恳,就像和亲朋谈话一样。和亲朋谈话有谁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故弄玄虚的?毛泽东1957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应该逐渐减少。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文风问题才能解决。
文章四境界说,是我1998年在为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博士短论文丛”写的序言里最先明确概括出来的。这是多年读书和写作的体验,也是形式逻辑的推演:深和浅、入和出,只有这四种组合。这说明,形式逻辑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
七、简单明了
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简单,才能明了。简单明了,才能眉清目秀。古代文字刻在龟甲上,后来刻在或者写在竹板上,很费力气,所以文章都很简短。《论语》只有1万多字,《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司马迁的《史记》写50多万字,在当时非常不容易,用一辈子精力。古人说某人学富五车,那是指竹简和马车,如果是纸质印刷品,五大汽车,恐怕谁也读不了那么多。如果是电子版图书,甚至十个光盘也读不完。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书写方便省力,文章也越写越长。据说海明威为了把文章写得简明,站着写,写得太长就累得写不下去了。
有人说,白话文不可能写得简短。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人和胡适辩论,说只有文言文才能简短,并举推辞不就某职为例,复电用文言文就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只有12个字;胡适说,白话文可以只用5个字:“干不了,谢谢。”打电报因为按字数计费,电视广告按时间计价,报纸广告按版面计价,所以都很简短,这是经济规律起作用。世界性的高峰会议因为严格限定时间,发言都不长。
要言不烦。重要的话都不是杂乱的。过去有“惜墨如金”的说法,有的评论甚至把“简”称为文章“尽境”,也就是最高标准。清人刘大櫆《论文偶记》说:“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尽境,就是最高境界。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他的每一个说法,但简约是文章之道,是多数人都赞成的。不能“瘠义肥辞”(《文心雕龙·风骨》),内容稀薄而空话连篇。减肥是时尚,文章也要减肥。
写文章的本领,在于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了,不在于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复杂。
写文章的经历,往往是“短—长—短”:开初没有东西可写,文章长不了,小学生的作文都很短;学问有了长进,知识多了,文章也越写越长;能再由长到短,就成熟了。这里是两个飞跃。借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话,文章之道可以说是“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简,不是简陋和寒碜,不是只有平铺直叙而没有曲折多姿,也不是只要直白而不要含蓄,更不是要把文章写得干瘪枯槁;而是用简约的语言,准确表达思想,这是要高水平才能做到的。实现由长到短,比由短到长要难得多。可以说,由短到长,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再实现由长到短,只有少数悟得文章之道的人才能做到。写短文章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有一次英国文学家肖伯纳给朋友写信,说对不起,我因为没有时间,不能把信写得短些。当然,文章简约不仅是文字功夫,也和世事洞察有关。
文章写得太长,有的是因为不得要领,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这是认识深度的问题。
写得太长也是文风问题,是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反映。毛泽东在延安批评过,党八股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1942年延安反对党八股的干部大会原来就叫“压缩大会”,毛在这次会议上的著名报告《反对党八股》,列举党八股的表现,分析党八股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及其危害,今天读来对我们写好文章和文件还很有启发。现在的套话,也是一种党八股。
国际交流中更要注意简单,明快,响亮,还要尽可能做到中性和通用,因为中外文化差异很大,我们习以为常的,外国人不一定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都是好例。当然也不是越简越好,例如有些简称和缩略语,时过境迁,不仅外国人不懂,中国人也不大清楚,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准确说出是指什么,这就需要把话说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在这方面很注意,负责翻译的人还是经常提出某些概念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的问题。有鉴于此,我曾经设想,可以编一本《中国政治经济词汇中的数字》,以帮助人们阅读以往的文献。
有的理论文章,常用“众所周知”开头,讲些众所周知的一般道理,然后转入正题。既然是众所周知,何必再讲?
林语堂说,演讲要像迷你裙,越短越好。文章也是这样。不是长文章都不好,不少世界名著是长篇巨制。《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之则哀。”还是要根据内容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换个说法:同样的内容,要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同样数量的文字,要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这也是投入产出关系的效益原则。
八、剪裁得体
作者一般都会掌握比较多的资料,这是文章的原料。动起笔来有许多话要说,但只能围绕主题,讲最必要的话,援引最必需的事例和数据。什么话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多说,什么话少说,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就像裁缝,拿到一块布,还只是原料,做成合体的衣裳需要剪裁和缝制。初学写作者,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总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写到一篇文章里去,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
郑板桥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竹石画》)剪裁,就是把冗繁的无用的东西去掉,让文章“得体”。人的言行要得体,文章也要得体。为什么“画到生时是熟时”?因为不沿着过去的熟门熟路走,才有创造性。
文章要匀称,正像人体肥瘦匀称才好看。要有骨有肉。只有骨头没有肉,那只是文章提纲。肉太多就臃肿了,像日本的大相扑运动员,也不好看。头重脚轻,头轻脚重,大肚子,干骨头架子,都是要避免的。
文章要有重点,重点要突出。突出重点也要匀称,重点和非重点的摆布要恰当。“红花也得绿叶扶”。
要善于藏拙。比如一个问题包括同样层次的三个方面,你对其中两个方面了解得多些,另一点了解得很少,不能深一脚浅一脚,知道的讲得很详尽,不大清楚的就一笔带过,这很容易暴露弱点。与其如此,不如都讲得简略些,把同样层次的问题放在大体相同的位置上讲,讲到大体相同的详略程度。这就像经济学上讲的“短板理论”,经济计划工作中的“短线平衡”。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题目改得小一些,只写自己知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的问题。
大的文章或文件,往往要先经多番讨论,确定大纲,然后多人分头执笔写作。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因为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所难于完全把握的。这种办法也有缺点,就是初稿往往自成体系,叠床架屋。大“一、二、三”套小“1、2、3”。这需要通盘筹划,加以剪裁,使之浑然成为一体,不能留有拼凑痕迹。中央许多重要文件都是这样做的。
九、掐头去尾
文章开头和结尾很重要。开头要开门见山,引人入胜,不要弯弯绕。结尾要戛然而止,留有余响,不要画蛇添足。有的文章冗长落套,和开头结尾有关。
“开拳便打”,直入主题,是文章简短和避免套话的重要方法。章回小说常说“闲话休提,只说正话”,写文章也应该如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出于这篇文章,传说,原稿开头讲滁州东边是什么山,西边是什么山,南边是什么山,北边是什么山,写成初稿后贴在墙上,反复修改,最后改为一句话:“环滁皆山也。”这是剪头而显精彩的好例。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引言很简短:“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也是一语开篇的好例。《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有气势和历史感,又直入全书主题。《古文观止》里的许多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很精彩。比如韩愈的《师说》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言简意赅,一句话直入主题,对师的职责作了准确的界定。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切合小说主题,又很有哲理,是作者的感慨和总结。这些精彩的开篇让人过目难忘。
现在不少文章和报告,头和尾是可以去掉的,完全不影响内容。读者不喜欢文章“穿靴戴帽”,因为这是累赘,没有实际内容。掐头去尾,就是“脱帽去靴”,剪除累赘。作者头尾讲的那两段套话,可能是为了配合某种形势。中央文件已经讲清楚了,读者都明白,不用你再费口舌,掐头去尾剩下的“干货”才是需要你说的。有时候生硬地去配合形势,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引起读者对文章意图的误解。
在不少情况下,确实需要在文件或文章中,特别是在正式会议的文件和报告中,申明某些重要的政治原则,那就要在最显眼的地方,用最准确简明的文字加以表达。在文章或者文件写成后,还要认真检查一遍,仔细想想,看在大的原则问题上有没有重要的疏忽和遗漏。这种周到和细心是必须的。话不在多,要说得正是地方,说得准确,说得恰到好处,不必唠唠叨叨地反复说些不痛不痒的话。政治立场是通过整篇文章体现的,要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
十、勤标点,多分段
短句子,短段落,文章会显得干净利落。
多分段有助于条理。段落太长,不同的内容放在一段里纠缠不清,文章会显得沉闷,逻辑也不容易清楚。
标点有助于阅读。句子太长,两行一个逗号,好几行一个句号,读起来很吃力。古代没有标点,由老师教学生“句读”,即断句。鲁迅文章没有顿号,都是以逗号代之,显得干净紧凑。
凡是能用短句子的,不要用长句子;凡是能分段的,不要合成一段。各就各位,疏密有致,不要挤成一团。这样读起来清爽。
如果文章所论内容太多,不容易用分段的办法加以归纳条理,可以采用分几大部分,并贯穿以一、二、三、四、五⋯⋯,写若干条的办法。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现在中央全会的许多决定,就是采取这种办法。这样做有助于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也可以减少起承转合,节约篇幅。
减少起承转合,还可以借鉴文学上意识流的写法,有某些跳跃,省略某些过渡性的意思和段落,读者能够理解,这也有助于文字的精减。
十一、反复修改
文章是改出来的。即使做不到千锤百炼,反复琢磨修改总是不可少的。当然也有一气呵成的文章,古人所谓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看鲁迅有些文章的手稿,没有修改的痕迹,但他是反复思考后,有成竹在胸才动笔的。马克思有些手稿,改得连恩格斯也很难辨认。列宁十月革命后在一个代表证上,在“职业”一栏里登记是“著作家”。列宁只活了五十几岁,而且公务繁忙,竟写出几十卷著作,有一篇短文,是开会早到了,倚坐在台阶上一气呵成的,但他的大量文章也是经过修改的。列宁全集里,有的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稿子,说明是修改过的。我们的文章不能和这些大家相比,更要反复琢磨修改。党代表大会的报告和中央全会的决议,都是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才定稿的。
文章写成后,要多看几遍,把多余的字、词和段落删去,把引文和资料核实,把必须补充的内容补充进来。要特别留心有没有硬伤。高手的文章老到天成,看似没有雕琢,实际上往往是雕琢得不留痕迹,即所谓无斧凿痕。
做文字工作,对文字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我做文字工作几十年了,还经常觉得没有把握,怕字和词用得不准确,所以家里和办公室都备有字典,经常查。
文章修改,包括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字句的斟酌推敲。找到文字的感觉不容易,文字像音乐一样,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感觉。用字、用词,最要紧的是恰当,恰如其分,不是话说得越满,评价拔得越高越好。适度,有分寸,才能准确表达思想,也才能有说服力。真理是朴素的。
汉语是很美的。要仔细琢磨汉字的微妙之处。有些词,古今不同义,如“交通”、“阴谋”、“检讨”;或褒贬不同,如“坚持”和“固执”;或表示相关者的身份,如“寡妇”和“遗孀”;或表示敬称和谦称,如“令”和“舍”。大陆和台湾也有不同,如“窝心”,大陆是烦恼,台湾是温馨。我们掌握词汇太少,文字表达能力差,常常是“茶壶煮饺子—有口道不出”,或者“理未屈,词先穷”。
最好看名家的手稿,从名家的手稿中,可以体会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鲁迅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不应该那么写》,主张看作家改过的手稿。《毛泽东建国以来文稿》提供了许多改稿的范例,也提供了怎样写各种体裁文章的范例。有不少文章,经名家修改而生色,有画龙点睛之妙。
文章修改要听听别人的意见,旁观者清。别人征求对文稿的意见,我通常是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哪一段可以删去,哪个观点可以再斟酌,或者加一点什么意思,加一句什么话,一般是写在稿本上。我提的意见不一定对,但大多比较具体,可供作者参考。征求意见的人,最怕听到“再深刻一些”,“再概括一些”之类意见。谁不想深刻和概括?问题是怎么才能深刻和概括。
十二、文无定法
文章写作有定法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从初级的基础训练的意义上说,有;中学有作文课,大学中文系有写作概论,都是讲基本规划和基础训练。但从高级的、创造性的意义上说,又没有定法。文章是一种技巧或者艺术,是强调特色的。
鲁迅说过,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文章写作既然是一种技巧或艺术,不是告诉一种方法就可以如法炮制的。这是科学和技巧或艺术的不同。科学和艺术不同,还可以举出其他方面,比如科学强调普遍性与规范化,艺术强调特殊性和个性化;后人可以掌握前人的全部科学成果而超越,艺术就很难这样说。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文章,功夫也多在文字技巧之外,就是研究的深入,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世事的洞察。厚积,才能薄发。
单就提高文章写作技巧而言,唯有多读和多写。把文章当作一种事业追求,不懈努力,总会有收获。“上天不负苦心人”。
写文章要取法乎上。要多读名家的文章,不是一家而是各家,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各类体裁,不仅从内容品味而且从文章形式品味。读多了,就可能逐渐悟其奥妙。
读书对于写作的好处是用不着多说的。俗说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对于读书,我有几点体会:一是阅读面要广,不要仅限于专业领域;二是要会读书,独立思考,不存成见;三是读原著,少读辅导读物之类;四是读两头,上好的和最坏的。有的要精读,大量的是浏览。对于名著,不限于体会其观点,也要细心揣摩其思路和方法。
要多写,写各类体裁的文章,熟能生巧,会越写越顺手。驾驭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就能够得心应手,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发生想得清说不明、说得好写不出的问题。
写文章要早起步。“文从胡说始,诗从放屁来。”“初生之犊不怕虎”,容易放得开。起步晚了,容易发生眼高手低的问题。30岁时可以拿60分的文章去投稿,40岁就不会有这种勇气了。普通干部有这种勇气,当了官就可能没有这种勇气了。
十多年前我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的时候,为青年人编了一本《怎样写文章》的小册子,内容是辑录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文章大家关于怎样写文章的论述,以及中央关于文件写作的有关文件,想不到出版后受到欢迎,能够一再重印。这说明,写文章的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去年新闻出版总署举办读书沙龙活动,第一本就是《怎样写文章》。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也因此常被问起关于怎样写文章的问题,甚至要我就这个题目作报告。我始终不敢应命,因为文无定法;虽然数十年来孜孜以求,但并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很难说出对别人有帮助的意见。这里所讲的,只是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零星体会,拉杂散漫,不成系统,也不完全,例如关于文章逻辑和语法修辞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所讲的这些,也只是自己的追求,心向往之,并不是自己都做到了。如果由于今天的讲座,能引起大家对于写文章的更大兴趣和注意,我就很满意了。■
第五篇:英语六级写作文章
2014.2.27英语六级写作文章
The Road to Happiness
If you look around at the men and women whom you can call happy, you will see that they all have certain things in common.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things is an activity which at most gradually builds up something that you are glad to see coming into existence.Women who take an instinctive pleasure in their children can get this kind of satisfaction out of bringing up a family.Artists and authors and men of science get happiness in this way if their own work seems good to them.But there are many humbler forms of the same kind of pleasure.Many men who spend their working life in the city devote their weekends to voluntary and unremunerated toil in their gardens, and when the spring comes, they experience all the joys of having created beauty.The whole subject of happiness has, in my opinion,been treated too solemnly.It had been thought that man cannot be happy without a theory of life or a religion.Perhaps those who have been rendered unhappy by a bad theory may need a better theory to help them to recovery, just as you may need a tonic when you have been ill.But when things are normal a man should be healthy without a tonic and happy without a theory.It is the simple things that really matter.If a man delights in his wife and children, has success in work, and finds pleasure in the alternation of day and night, spring and autumn, he will be happy whatever his philosophy may be.If, on the other hand, he finds his wife fateful, his children’s noise unendurable, and the office a nightmare;if in the daytime he longs for night, and at night sighs for the light of day, then what he needs is not a new philosophy but a new regimen —a different diet, or more exercise, or what not.Man is an animal, and his happiness depends on his physiology more than he likes to think.This is a humble conclusion, but I cannot make myself disbelieve it.Unhappy businessmen, I am convinced,would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more by walking six miles every day than by any conceivable change of philosophy.英语六级写作练习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and Future Job工作和所学专业不相符现在很多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性并不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3 我的看法
题目分析:
被迫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绝对是种痛苦,Chance对此略有体会。写作可先从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之间关系开始讨论,接着罗列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如盲目报考热门专业,未真正找到自身兴趣所在等等。最后,给出自己观点,本文最好采用正面观点:尽管专业不对口,自己也要适应。
引用
参考例文: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and Future Job
It’s a striking fact that there isn’t neces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s major and specific job duties for majority of people.Many people condemn this on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an some even complain that textbooks are useless.This phenomenon exist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First of all , it’s a common sense that there alwasys exists a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gap needs to be bridged by continuous expor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and accordingly corresponding modification.Secondl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knowledge from textbooks becomes behind the times soon.And it will lead to the disassociation between1
what one acquired in college education and what he does at work.From my point of view, when faced with the disassociation, one should adapt himself to working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by adjusting his own information system.What’s more important, life-long learing is essential to one’s career success.Even after one reached the required levels from college education curriculum, pursuit of knowledge should never be ceased.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should bear this firmly in mind that one’s ability is valued much more than one’s academic degree.不健康生活习惯
Direction: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on the topic Unhealthy Habits of College Students.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in Chinese:
1.部分大学生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晚睡、过度消费、沉溺游戏。。
2.这种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危害3.如何纠正
写作思路依然是反复强调的功能段落的写作思路:首段为负面现象描述(即提出问题),二段为问题分析(危害),尾段为建议措施。
It can be noticed that there are some unhealthy living habits among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college students.Typical examples include staying up late, being addicted to games, consuming in an inappropriate way.Thus, du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udents’ daily habits.Apparently, these bad habits may generate negative impacts.To begin with, they may impair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fitness.In addition, what worries many teachers is that they may also exer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To conclude, never can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ese phenomena.In view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issue, it is time that we took effective measure.Firs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wareness of healthy living.Secondly, students themselves are well-advised to learn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ir own life appropriately.Only by doing so, can we hope to see the ideal scenes in which students enjoy their colorful and healthy life in Ivory Tower.请将下面这段话翻译成英文: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不能太浪漫主义。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参考翻译:
We should not be too romantic in the interperonal relations.People are interesting in this way.When they meet a person,what they are see at first is always the good points of his or hers,which is like dining in a restaurant.You will be not on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the first dish or cold dishes,but also profuse in praise of the first two main courses.However,the more you have,the more somber you become until the dinner ends up with all the flaws exposed.六级阅读
British universities, groaning under the burden of a huge increase in student numbers, are warning that the tradition of a free education is at risk.The universities have threatened to impose an admission fee on students to plug a gap in revenue if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act to improve their finances and scrap some public spending cutbacks.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to the universities’ threat by setting up the most fundamental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generation, under a non-party troubleshooter(调停人),Sir Ron
Dearing.One in three school-leavers enters higher education, five times the number when the last review took place thirty years ago.Everyone agrees a system that is feeling the strain after rapid expansion needs a lot more money-but there is little hope of getting it from the taxpayer and not much scope for attracting more finance from business.Most colleges believe students should contribute to tuition costs, something that is common elsewhere in the world but would mark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Britain.Universities want the government to introduce a loan scheme for tuition fees and have suspended their own threatened action for now.They await Dearing’s advice, hoping it will not be too late-some are already reported to be in financial difficulty.As the century nears its end, the whole concept of what a university should be is under the microscope.Experts ponder how much they can use computers instead of classrooms, talk of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fer to students as “consumers.”
The Confederation(联盟)of British Industry, the key employers’ organization, wants even more 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o help fight competition on world markets from booming Asian economies.But the government has doubts about more expansion.The Times newspaper egress, complaining that quality has suffered as student numbers soared, with close tutorial supervision giving way to “mass production methods more typical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21.The chief concern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is ________.A)how to tackle their present financial difficulty
B)how to expand the enroll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C)how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how to put an end to the current tendency of quality deterioration
22.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sage that in Britain ________.A)the government pays dearly for its financial policy
B)universities are mainly funded by businesses
C)higher education is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D)students are ready to accept loan schemes for tuition
23.What was the percentage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admitted to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thirty years ago?
A)20% or so.B)About 15%.C)Above 30%.D)Below 10%.24.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A)the British government will be forced to increase its spending on higher education
B)British employers demand an expansion in enrollment at the expense of quality
C)the best way out for British universities is to follow their European counterparts
D)British students will probably have to pay for thei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ar future
2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viewpoint of the Times newspaper?
A)Expansion in enrollment is bound to affect the quality of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B)British universities should expand their enrollm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y.C)European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world.D)British universities should help fight competition on world mark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