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带双引号的句子

带双引号的句子



第一篇:带双引号的句子

带双引号的句子

1、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2、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像什么道理。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4、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5、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

6、“一口气不能吃个胖子”这句话说明了很多道理

7、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哑哑的读书声街上都听得到,盛极一时。

8、“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9、“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

10、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1、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12、“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13、总司令把“大胜仗”三个字拉得长长的,加重了语气。

14、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15、百度里分为“新闻”“网页”“知道”等搜索版块。

16、xxx长的像刚从非洲回来的“黑妞”。

17、虽然我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但我知道你不愿意离开我们的班级的,因为那一天,你跟老师哭着说,我们班的同学干的“好事”。

18、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19、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20、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21、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22、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3、刚才从喇叭里发出的声音是我的吗?怎么“嗡嗡”的吵极了,连我自己都听不大清?

24、“眼高手低”常常是使许多原来的名手渐渐无声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拓展阅读:带有引号的句子及作用

直接引用——提示语在前

1、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2、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十倍。”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4、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

6、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喂!亲爱的朋友,你怎么啦?我还在屋子里呢!”

7、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8、我把那个女孩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9、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0、望着我们疑惑的申请,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垦一块新的菜地!

11、望着这一片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唱出来吗?”

12、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13、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直接引用——提示语在后

1、“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对他说。

3、“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

引用成语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具有特殊含义

1、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

2、说“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表示突出强调

“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第二篇:双引号用法

引号用法例谈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引号多是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人物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进入中高年级后,引号的用法开始多种多样,引来的争议也特别的多。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此感受特别深刻。本文就想以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阶段中出现的引号作一个例谈,希望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引用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

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2、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小草和大树》)

3、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谈礼貌》)

4、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

5、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海》)

在上面五个例子中,第1、2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3、4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5句则是引用的歌词。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1、“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郑成功》)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4、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克隆之谜》)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早》)

3、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早》)

4、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海洋——21世纪的希望》)

5、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海伦·凯勒》)

在这些句子中,“合作”、“三味”、“早”、“能源危机”、“泥土”、“种子”都是这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有的老师认为第5句中的“泥土”、“种子”加上引号是表示引用,引用海伦学会的单词。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引用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是格言、诗词、歌词等,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以前的说法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

2、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

3、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早》)

4、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夜晚的实验》)

5、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明天,我们毕业》)

6、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人类的“老师”》)

现在看来这些都应该归结到“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这种用法中来。因为给这些词语加上引号就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因而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例如:

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他心中“看”到的世界。(《海伦·凯勒》)

说明:这里的“看”并不是指真的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指海伦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想象。

3、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夜晚的实验》)说明:“瞎子”本来的意思是指双目失明的人,在这里是指被蒙上眼睛的蝙蝠。

4、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夜晚的实验》)说明:耳朵怎么能“穿透”黑夜?怎么能“听”到物体呢?在这里是说蝙蝠的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那样“穿透”黑暗,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感受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最大的麦穗》)说明:这里的麦穗不再是田里长出来的麦穗,而是指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理想的风筝》)说明:“瓦片儿”原来是指一片片的瓦或瓦的碎片,在这里则是指形状像瓦片的风筝。

7、中午15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明天,我们毕业》)

说明:“必修课”原来是指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课程,跟“选修课”相区别。在这里是指我们每天都要上的15分钟的写字课。

8、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本义是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后来多指因力量、条件不够而达不到目的,感叹无可奈何。“望洋”是表示抬头仰望的样子。在这里我觉得“望洋而叹”用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望着海洋,因为海洋的喜怒无常而发出感叹。所以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

2、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说明:这里的“人”字加引号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比喻成为像个“人”字。

3、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说明:这里的“金”字加引号实际上也是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形象化地将金字塔的轮廓比喻成像个“金”字。

4、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说明:“水球”在这里并不是指真的水球,也是表示比喻,把地球比作一个蓝色水球,形象地写出了地球上海洋面积之大。

(四)、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黄鹤楼送别》)

2、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哪!”(《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两个例子都是属于“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的情况,外面的双引号都是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直接引用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无字词典”加引号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指生活中的学问。

三、特殊用法举例

前引号与后引号没有成对使用

引号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一般地说,前引号跟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也有例外。即如果引用的文字连着有好几段,每一段开头都应该只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例如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高尔基信的内容引用了三段话,第一、二、三段的段首都用了前引号,但第一、二段段尾不用后引号,只在第三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这就是引号的特殊用法。

在《天鹅的故事》中,斯杰潘老人讲的故事共有五段话,也使用了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用了前引号,但第一、二、三、四段段尾都不用后引号,只在第五段末用了一个后引号。

第三篇:双引号的作用

双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特殊含义。3.表示着重强调

4.表示特定称谓。5.表示否定和讽刺

★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实例:“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了古人说的一句话。)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实例: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文雅得合闺女一般。(“天下最难走的路”不是一般意义的路,而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

实例: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丟弃。

(表示强调论述,突出人物的节俭。)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一般为名词。

实例: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屋脊” 一直用来特指青藏高原)

★否定和讽刺指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和讽刺。

实例: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表示讽刺否定,讽刺传纸条的同学。)

二、请记牢课本中句子双引号的作用 1.表示直接引用的句子。

(1)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2)我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3)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4)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5)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6)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2.表示特殊含义。

⑴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2)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3)鬼子来“扫荡”了。

(4)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5)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6)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7)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8)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指特殊含义。本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扫,而是针对下文所说的“砍光”和“除尽”)

3.表示着重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1)说“认识”,其实我并不理解他。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3)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4)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5)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6)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4.表示特定称谓。

(1)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2)大家采集“茅茅针”。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5)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6)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5.表示否定和讽刺(也属特殊含义一类)(1)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双引号的作用

双引号的用法

1.表示直接引用。

2.表示特殊含义。(具体环境中新生的意思)3.表示着重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

4.表示特定称谓。(指给事物起一个别名,特殊的名称/专业术语/简称/纪念日等。)

5.表示否定和讽刺(也属特殊含义一类)双引号作用的练习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3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4鬼子来"扫荡"了.()

5爸爸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6我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7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8大家采集“茅茅针”.()

9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

10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11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13巨兽和小鸟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是“水火不相容”.()14百舌鸟和金黄鼠是一对“好朋友”.()

15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16那“鸟有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17巨人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18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19人们用“杏林春满”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

20让我们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吧!()21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22飞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种子.()

23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24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25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

26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附答案:

1、直接引用;

2、特殊含义;

3、特殊含义;

4、特殊含义;

5、特殊含义;

6、直接引用;

7、特定称谓;

8、特定称谓;

9、强调意思;

10、强调意思;

11、特定称谓;

12、特定含义;

13、直接引用;

14、强调意思;

15、特定称谓;

16、特定称谓;

17、强调意思;

18、直接引用;

19、直接引用;20、直接引用;

21、强调意思;

22、特殊含义;

23、强调意思;

24、直接引用;

25、特定称谓;

26、特殊含义。

第四篇:双引号及双引号里的单引号

双引号及双引号里的单引号

(一)说话人在前,说的话在后。例: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这是最常遇到的一种情况,也是最简单的:只要在“说话人说”的后面加上冒号,然后用引号将他说的话引起来就可以了。

(二)说话人在中间,说的话在两边。

例:“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这种情况就稍微复杂一点,一般用于说的话比较长,并且话有两层意思的情况。说话人的话仍然是用引号引起来,不过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用逗号的。

(三)说话人在后面,说的话在前面。例:“噢,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说。

这种情况下,说话人“说”的后面是直接用句号。因为,这是一句话的结束。

(四)说的话很多,引号连用。

例:孩子们太兴奋了,他们不停地喊:“有蛋糕和冰淇淋吗?”“有装饰物吗?”“有礼物吗?”

这么多的引号凑在一起,紧密相连,每一对引号之间都是没有其他标点的。

(五)分段的引号。例:大家争得不可开交,字典公公把意见发表: “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一个,我们的文章就没这样美妙。“滴水汇成了大江,碎石堆成了海岛,大家都不要把个人作用片面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

有时候,一个人说的话,可能会有很多的意思,为了更清晰、更有层次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可以将不同意思或层次的话分成不同的段落。

这时候,每一段话的前引号和最后一段话的后引号,是一定要有的,至于其他段落的后引号,则是可有可无的。就我们一般的习惯而言,是不使用的。

如果在双引号中的句子里,还引用由其他人的话,或者名人名言等,要用单引号。双引号里在想引用其他语句就得用单引号

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语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周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

当时北平各报载“十一月三十日重庆专电”:“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已由昆明返渝,顷对记者谈:‘伪北大之教职员均系伪组织之公职人员,应在附逆之列,将来不可担任要职。’”

漫画家天呈见别人买有凡高的画册,便赞叹起来,“你挑得好,你买的书好,我买不起这么好的书。我比凡高次一等,我是‘次凡高’。”

第五篇:句子带答案

1.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缩句)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日。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改为比喻句)

宽阔的钱塘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眼前。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宁静。(修改病句)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4.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改为感叹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多像一支乐曲呀!5.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操场上人真多,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踢球,有的在打羽毛球。

6.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洞庭湖的湖面平静极了,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7.当周围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照样子写一句)当清风吹来的时候,柳树跳起了柔美的舞蹈。8.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缩句)巨人度过了严冬。9.我帮助了别人。我感到幸福。(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我感到幸福。10.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把小鸟当作人来写)小鸟在树枝上唱起了欢乐的歌曲。11.老木匠拿起他的神奇雕刻刀。(缩写句子)木匠拿起雕刻刀。

12.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仿写带有连续动作的句子)小明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向垃圾桶走去。

13.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改为陈述句)小木偶委屈极了!可是没有办法。

14.满月的小猫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你见了怎么会责打它呢?(改为陈述句)

满月的小猫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15.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任凭坏人使出多少招数,他也不屈服。

16.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我非将这道难题做出来不可。17.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无论妈妈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听。

18.那座漂亮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缩写句子)

花园里洋溢着笑声。

19.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仿写排比句)天上的白云真是变化多端,一会儿像马,一会儿像小绵羊,一会儿像小狗,一会儿像棉花糖。20.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用比喻手法形容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缩句)

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写成反问句)

难道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23.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改成比喻句)五六个小村庄像散落的珠子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24.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轻快好听。(用比喻手法换一种说法)

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如同轻快的音乐一般。

25.在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缩句)

李博士走进手术室。

26.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缩句)

爱心架起了生命桥。

27.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缩句)周恩来忘不了话。

28.好奇心驱使着周恩来,一定要去亲自看个究竟。(改成反问句)好奇心驱使着周恩来,怎么能不去看个究竟呢?

29.但是,在那个地方,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

但是,在那个地方,没人敢怎么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