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素材《五人墓碑记》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反抗人士时,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商人颜佩韦和马杰,贸易行中间人沈扬,轿夫周文元,卖布的杨念如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后张溥写下《五人墓碑记》。歌颂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苟且偷生,轻于鸿毛,仗义而死,重于泰山的价值观。五人“激于大义,蹈死不顾”的典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第二篇:五人墓碑记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五人墓碑记
一、通假字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同“
”,)2.敛赀财以送其行(“
”同“
”,)
二、古今异义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惜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古义:
今义:个人(就从事某种活动或拥有财产而言,区别于“公家”)4.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
今义:极度伤心
5.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义: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而又有剪发杜门())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4.发
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并序》)()发书视之(《鲁周公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以送其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5.行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行将就木()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6.当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李将军列传》)()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安步当车()轻重固何如哉() 斯固百世之遇也()7.固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34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然/副词,必定、一定
四、答案:(一)1.(1)筑墓(2)患疾病(3)走上前(4)抚慰(5)用棺材收殓(6)表扬 2.像对待奴仆那样
(二)1.株连惩治的事情 2.(1)使„„倒地(2)使屈身,倾倒
(三)1.(1)远近的百姓(2)表率,榜样(3)重大意义(4)重大意义
(5)轻重的区别 2.(1)享尽(2)表明(3)老死
五、答案:1.判断句 当时以大中丞的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
2.判断句 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义愤所激而死于这件事的。
3.被动句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4.被动句 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容纳。5.宾语前置句 问道:“在为谁悲痛?” 6.状语后置句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7.状语后置句 五义士对于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8.定语后置句 这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人呢? 9.定语后置句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0.省略句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
六、答案:1.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胸怀大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采分点:“慷慨”“疾病”“道”)2.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上路。(采分点:“行为”“先”“敛”)
第三篇:五人墓碑记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
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另外,“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而,这样开篇,还可起到开门见山,提纲絜领的作用。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
(3)研讨第二段
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
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
(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
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以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带。易,变。2、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
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
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同步训练
第四篇:五人墓碑记投影
《五人墓碑记》投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周顺昌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江苏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五义士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喜欢练武玩棒的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阊门外卖衣服的杨念如、牙侩(中介)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缇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作者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苏州太仓市)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张溥青年时期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并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五人
缙绅、高爵显位
地位
行为
作用
评价
五人
缙绅、高爵显位
地位
生于编伍,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
高爵显位,闻诗书之训
行为
斗争、詈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易其志,逃跑,佯狂,苟且偷生
作用
(大阉)不敢复治,逡巡畏义,阴谋难发,投缳道路(五人)加土封,列姓名,受拜泣,百世之遇,屈豪杰
不能容于远近
评价
重、义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轻、不义 辱人贱行
义士勇士国士?? 义士
●这五人中除了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跟周顺昌有关系外,其他四人跟周顺昌向来没有交往。颜佩韦是一个为人慷慨、喜欢打抱不平的生意人,杨念如开服装店的,沈扬是一个中介,马杰是一个习武玩棒卖艺的。而且,这五人过去也互不相识。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最后慷慨就义。
●张溥也说五人是“激于义而死”。
五人本是普通百姓。他们为正义所激励,为正义而拼争,最后为正义而献身。这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可以说,五人的这一义举是对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生动诠释。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本文所写的义举不止这一桩,请看一下还写了哪些?
●吴郡的一些贤明的士大夫给当地的行政长官写信,请求拆掉宦官魏中贤的生祠来埋葬这五位义士,并且建一座碑来记载表扬他们的伟大行为。
●在周顺昌被逮捕的时候,复社里的一些人替他伸张正义,并且带头募捐来给他送行。●吴郡的老百姓在魏忠贤的爪牙逮捕周顺昌的时候,将他们打倒在地,特别是呐喊着去追打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等人。
●五人就义后,有一位士大夫,拿出了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人的头颅,让五人以全尸入棺。我认为,他这种不怕招致灾祸的勇气挺让人感动佩服的,也称得上“义举”。●张溥和复社中的几个人,为五人之墓虽然有石碑却没有记载他们的光辉事迹的文字而感到惋惜,因而写了这篇碑记,这也是“义举”啊!
作者除了写这些“义举”之外,还写了一些“不义之举”,这样写的目的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对比显示五人的光明磊落高风亮节。那么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不义之举”或者“不义之人”呢?
●“缙绅”,就是做官的人。作者骂的是那些“易其志”的“缙绅”。就是屈服了,甚至投靠阉党跟他们同流合污了。在阉党横行的时候有很多身居高官贤位、坐食朝廷厚禄的官员装聋作哑,甚至助纣为虐为虎作伥。●“高爵显位”的种种“辱人贱行”,在文章的第6自然段。(读课文)●文章第一段写“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可见在魏中贤大红大紫的时候,许多地方官员溜须拍马,为他建生祠。这也是一种“不义之举”。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地方官员中的一批无耻之徒纷纷投靠他,认贼作父。其中有个叫顾秉谦的,由于年龄比魏忠贤大,自己也觉得直接认魏忠贤做干爹不合适,就带着儿子叩见魏忠贤,恳求魏忠贤把他的儿子收做干孙子。还有一些官员,为讨好魏忠贤,想出了为其立生祠、塑雕像等招数。这些人每天对着魏忠贤的木雕泥塑像三跪九拜,高呼“九千岁”。这些人饱读诗书,可这个时候把礼义廉耻抛到爪哇国去了。
●宦官魏忠贤迷惑君主,专断朝政,结党营私,迫害异己,阴谋篡位,乱臣贼子的行为才是最大的“不义”。勇士
●五人敢于与前来捕捉周顺昌的朝廷人马对抗,被捕后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毫不隐讳,确实称得上勇士啊!
●文章对五人就义时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写(读课文):“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意气扬扬,谈笑而死,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恐怕不过分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想,不是大勇者是做不出来的!国士
●我觉得不太适合。“国士”是指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应该是英雄人物、伟大人物,而这五个人只是普通百姓,是“草野之无闻者”。
●什么是“国士”?我认为,国士者,救国之士也。像岳飞、文天祥竭力挽救将倾之大厦,苦心修补已缺之金瓯,称得上“国士”。后人不是为岳飞、文天祥祠撰写了一副对联吗?“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贰忠臣”。再看这五个人,他们的义举点燃了人民的怒火,吓得毛一鹭一伙屁滚尿流,吓得魏忠贤“不敢复有株治”,以致“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作者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五人尽管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没有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但一样地具有不可磨灭的救国作用。●我在《古文观止》里面看到编者对《五人墓碑记》有这样的评语:“当与史公伯夷、屈原并垂不朽。”我觉得评语除了体现编者对《五人墓碑记》写作水平高妙的极为推崇外,还体现他对五人行为的高度评价,那就是论五人的“义”可比伯夷,“忠”可比屈原。所以,“国士”之称,五人当之无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么说:五人称得上“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士”,称得上敢于直面黑暗的现实、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也称得上“有重于社稷”的“国士”。但在五位义士的合葬墓的石碑上,镌刻的却是“五人之墓”四个字。墓碑上为什么不刻“五义士(勇士、国士)之墓”呢?
●他们并不是出身显赫的家族,也没有令人艳羡的功名和官职,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称他们为“五人”,我想还是表明他们的出身是普通百姓。
●五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蔑视强暴,反抗邪恶,笑对屠刀,捍卫了“人”的尊严,显示了“人”的力量,就“如何自立于天地间、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个重要问题,给世人作出漂亮的回答。
●这五人凭借什么让四方豪杰对他们赞叹?就凭他们光芒耀眼的人格。五人墓碑上只写一个“人”字,警示世人不要辱没这个字,要做黜恶扬善、顶天立地、流芳百世之“人”,不做碌碌无为、变节易志、苟全性命的“不人”之“人”!
●“人”字一撇一捺,头顶苍天,双脚着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不倚不靠,不屈不挠。所以,“人”字的称呼,看似随意实则蕴涵深意,朴素中显示出至尊无上。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思所感写成对联,用这一形式来表达对这五位义士、勇士、国士、五个“人”的赞颂与缅怀。以前我们学过如何撰写对联,所以我相信同学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请动笔吧。除魏阉祠人心大快
埋义士骨大地有幸
享尽荣华终难免身名俱灭
出身草野竟能与日月齐光
中丞匿溷藩臭名跟矢溺相混 众人殴缇骑拳头与棍棒共舞
铁骨铮铮一试贼子利刃
笑语朗朗且让鼠辈猖狂
得势轻义贪利失势苟且偷生 生前舍生取义身后豪杰仰慕
墓中五人:义士、勇士、国士 碑上一文:祭文、赞文、檄文
舍生而取义(孟子)
视死忽如归(曹植)(集句成联)
第五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
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带。易,变。、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