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强化复习考研参考书
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强化复习考研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简介
该学科以“语言科技”为原创特色,目前已形成语言科技研究所、语言科学及技术系、语言科技实验中心)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模式,列入南京师范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和十五期间211重点建设学科。
培养目标:为大中专及中等学校培养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教学、科研人才。
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1日语(二外)或242俄语(二外)或243法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韩语(二外)或246西班牙语(二外)或247意大利语(二外)
③630英文翻译与写作
④837英语语言学基础知识与写作(汉语答题)
复试科目:
⑤F070英语语言学
初试参考书:
241 日语(二外):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人教出版社(老版本)。
242 俄语(二外):
《大学俄语基础教程》(1—4册),高教出版社。
243 法语(二外):
《法语》(1-3册),马晓宏等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法语基础语法》,广州外国语学院编,商务印书馆。
244 德语(二外):
《新编大学德语》,朱建华总主编,王依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5 韩语(二外):
《新基础韩国语》(上、下册),李红梅、俞成云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或2008版。
246 西班牙语(二外):
《现代西班牙语》(1-4册),董燕生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西班牙语实用语法新编》,孙义桢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7 意大利语(二外):
《大学意大利语教程》第1册,王军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意大利语教程》第2册,王军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大学意大利语教程》第3-4册,王军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篇:应用语言学
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综合材料 20090401 11:32 阅读 233 评论 1 字号: 大 中 小 领雁工程省骨干语文教师培训记录
(十二)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余永刚 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余永刚,就叫他刚哥吧,这是我这次对他的讲座记忆最深的一样东西,顺便还有这次讲座的衍生物《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写作的阶梯训练》,始终让我觉得他在推销他的这本书,或许是我对他误解了,但现在是我们误解了,可见刚哥对这本书的宣传力度确实盖过了他所要讲述的内容,这或许也是一种功力,能把一堂作文课上的像推销课,这其实让我们很多学员感到困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刚哥的推销还有点兴趣,很想看看这本书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精华以至让刚哥念念不忘,但到后来他在老师对这本书的疑惑的解答进行中,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对他所深爱的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以至到最后对他的这堂课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很需要这种写作教学的讲座,但我们选择了消极视听。而真正把他的尴尬和我们的兴趣挑动起来的还是他在最后和我们所讲的“精神恋爱”,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我并不敢苟同,但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也不愧是一个好的素材。刚哥,或许是我们太过挑剔了,或许是你太随意了,或许你并不明白我们 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即使你也还是一名基层教师。刚哥的幻灯片开场白是一段很长的自我简介。自我介绍:余永刚,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宁波市北仑区柴桥中学 研究领域:中学作文教学。发表四十余篇教研论文,出版两本关于写作教学的专著。主持两个课题:“高中语文心灵写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宁波市优秀课题一等奖;“生命化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立项,正在进行时。其实刚哥大可不必如此,只要您的讲座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您就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我们也是举双受欢迎。但刚哥不知道或 许也没人和他讲过。接下来就进入正题吧!首先他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写作?当然答案肯定是自问自答:(1)写作是语文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要求。这是性质决定论。(2)考试考作文。中、高考都有写作要求,且比重占 40以上,写作起决定性作用,写作好语文成绩就好,写作不好语文绝对拿不到高分。所以,作文跟中高考成绩密切相关,也跟每个学生录取学校、人生发展密切相关;当然也跟我们的老师考核有关。这是应试决定论。3.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要用文字与周围的人交流。这是实用决定论。4.内心情感需要,不吐不快,是一种倾诉的需要。这是情感需要论 5.写作是人的天赋,是人的本能。这是天赋决定论。语言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符号的动物,语言符号则是 “人类最惊人的符号手段”。没有语言的媒介,人就无法生存。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语言天赋;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它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人都有一本天赋的词典,具有分辨语词变化的能力,具有自我表现的动机。6.写作能够促进人的生命成长。写作不仅是倾吐,还是吸收、熔炼和提升。这是写作教育决定论。
二、当前写作教学状况与困惑 1.学生的写作动机困惑。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曾经在浙、闽、苏三省 10 所高师、30 所重点中学,作过一个关于“语文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写作的态度统计结果是:很喜欢 6.1,喜欢 39.6,不喜欢的 44,害怕的 10.3。这样的统计数字还不是很难看,我们学校的统计数字比这难看。如果现在调查的话,还有下滑的趋势。也希望各位老师调查自己学生的写作态度。而动机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为应试而写、为分数而写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单
一、匮乏,学生“不愿写”“不喜欢写”,是当前写作活动的核心问题。应试动机被强化放大,却日益疲惫、后继乏力。当应试动机成为写作主要甚至唯一的动机后,我们的写作或写作教学就必然性地走向实用主义:追求文采,讲究技巧,脱离生活,轻视阅读,甚至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教师技术批发,学生技术实验。结果就是假大空流行,照抄套时尚,技术化泛滥。迷航于“技术化”的写作教育,把原本个性的心灵表达实用为简单的技术劳动,把原本精致的言语生命欲求异化为肤浅的技术写作,脱离人的发展,忽视人格养育。这种虚假浮华、功利实用的写作观正悄然冲击着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人格,导致人文丢弃,个性丧失,人格卑微。写作与人格一旦隔离,其后遗症便是严重贫血、软骨缺钙、失魂落魄 2.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困惑:初中写作课程目标有十条解说要点,分别从写作对象、情感体验、捕捉特征、表达方式、文体要求、训练方式、独立完成、交流心得、使用标点、训练数量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严格地说,这不是写作课程目标,而是空洞的泛泛的写作教学要求。它缺乏写作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发展性和精确性(层次性:指课程目标有鲜明的等级差异。发展性:单项能力提升的逐层分解目标。精确性:指每一阶段发展能力的准确性表述,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科性学。)比如写作文体要求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我认为这样的表述实在是不负责任,太轻描淡写了。首先这三种文体的轻重是有区别的。初中六册教材共三十六单元,记叙抒情类 20个单元,说明文 3 个单元,议论文 5 个单元,其他实用类体裁 8 个单元;由此看出记叙文是训练重点,20 个单元的训练怎能用一句“做到内容具体”概括得了呢?其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与发展性又体现在哪里?课程标准都没有回答。其次,这三种文体的能力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记叙文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最快也最完善,而议论文体所依赖的抽象思维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在初中还只是初级发展阶段。这一点在课程标准 里也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课程目标的经验性的粗率的表述,就失去作为指导初中写作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的意义。从深层次说,这样的课程标准是造成今天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混乱的重要源头之一。谈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得从 语文课程目标处改革。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 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 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 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 140 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 1 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 字的习作。3.新教材写作单元的困惑。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的作文教程编写与老教材比,应该说有巨大的进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按照主题模块编写,突出写作与生活、社会、自然、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写作主题系统化,突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二是基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材料比较明确集中,即使需要补充也不是很困难。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提供了写作教学的相关情境,有少量的操作步骤。困惑在哪里呢?首先是有训练项目的却没有训练目标,使写作教学陷于盲目,流于形式,失于效率。好比赛跑,只要大家跑起来,至于你跑多少跑到哪里是不管的,这叫什么训练?其次是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什么情况达标什么情况不能达标,教材没谱,课程标准也没谱。结果只能老师说的算,一千个教师一千个标准,所以最终老师说的还是不算。一个没有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只能以随意散漫收场。最后是单元写作专题由多项活动(写作 口语 综合性学习)交杂组成,围绕主题,相互渗透,彼此联系,逐步深入,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既是挑战也是高标。因为有前面两种困惑,加之应试教育的干扰,写作专题活动往往得不到落实。四是写作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或者 学生有生活没体验,写作易陷入感觉的困惑。举例:第七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专题,有三个活动:介绍自然界的朋友,感受四季风景,心中的美景。这三个活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心中的美景”突出想象力;“感受四季风景”突出感受力与描写力;“介绍自然界的朋友”除了观察细致、说明有条不紊,还要有心灵交流。要组织这个写作活动,就要拟订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标准,就要组织三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唤醒体验,促进交流。工作量大,要求极高。4.语文教育写作教育的现实困惑。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在塌陷,写作问题到大学集中爆发,病根在中小学(当然有外部环境问题)。病因有:文体意识不清,五种基本表达方式有缺陷,尤其议论能力弱化,实用写作遗漏,缺乏写作动 力,没有精神内核等等。——这是危机感。“ 秦朝时,秦孝公运用管仲的„商鞅变化注:原文如此‟使国富兵强”;“ 战国 时 期的曹操,在赵文姬的帮助下一步一步走上历史政治舞台……最后终于和赵 文卓结为夫妻”; “李煜在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宝钗吟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四书五经不知道背得有多熟,有一次进京赶考,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考上了”;“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做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东坡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霍金曾经是美丽的女孩,年轻的时候很可爱,后来瞎了眼睛,写了《假如给我天光明》” 那个 忧郁的大盗(2003 年全国高考零分作文)写的是一个小偷的经历: 我的职业与众不同。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工作;
别人没有保管好的东西,我帮他保管,我就是这么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对于和我一样的职业的人,大家都称为“小偷”。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名字,我既不小,也不偷小的东西。所以,我叫自己“温柔大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我要的东西……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我带 走了很多的钱财。“最后说一句:老师,你就看着给个分数吧,只要你出则对得起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入则经受得了良心深处的拷问,你随便给。不然也无可奈何,就算我在 任何一条街上咒骂,也不能损你一根毫毛。” 这两段文字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存在以下问题: 1.张冠李戴、随便拼凑、胡编乱造。2.内容庸俗,歪用经典,玩世不恭。3.许多学生知识储备亏空、文史常识匮乏、轻视阅读积累的现象是多么严 重!这是极度的贫血,是软骨缺钙,是失魂落魄。徐江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为啥这样差?学生从小学到高中 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就用了 2800 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大有人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们宝贵的时 光。”他进而指出当下的语文教育是“无效教育”,是“愚民教育”。徐老的话虽然有些危言耸听,但他确实击中了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教育是高尚的事业,也是危险的事业,因为教育可兴国,亦可误国;教育可 育人,亦可害人。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滞后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灿烂文明、写作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这是我们的紧迫感。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捍卫汉语的尊严,守护人的精神价值,不跪着教书,对语文教育要有一片赤子之 心——这是我们的使命感。三.写作教育与人的成长——写作是慢教育。传统的写作观只关注写作的表达功能与表达技巧,而心灵写作十分重视写作的养育功能,因为心灵(人格)是写作之本,是表达之源。我们欣喜的发现,初中新教材的编写有了新的变化,以主题系列为编写方式迎合了心灵写作的要求。富人格学养,并不是一促而就的事情,而是慢的教育。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是慢的艺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就像种子的生长,你无法打乱它生长的节律。我们经常要等待一个学生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一句话就是人格与学养。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而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所以,人格发展是心灵写作的根本任务。教育如此,写作教育亦不例外。如果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写作教育,我们会获得新的开阔的视野。写作首先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读书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源头之一。初中三年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是培养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没有课外阅读,没有专题阅读,只读教材,只在语文课上读课文,甚至这课文也是教师代讲代读,并没有自己的解读与品味——严格意义上说,这算不上读书。课内的阅读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而不注重读;只注重背诵,而不注重体验;只注重字词句篇,而不注重思想内蕴与哲理智慧;只注重应试,而不注重与学生人格成长的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学养,也无法从读书活动中汲取营养获得人格成长,那么,他的作文也一定荒芜贫瘠。所以,写作的慢教育成长,必须从阅读的慢滋养中开始。慢教育须从寻找心爱的作家开始。林语堂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教育是储存、传播和再生产精神产品的主要形式,而读书就是储存、酝酿的过程。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如无一个心爱的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写作慢教育须从文化与精神的沟通开始。读书主题讨论活动可以弥补教学活动中的缺陷,建立文化与学生精神的联络通道。如“孔子哲学”、“庄子哲学”、“生命哲学”等哲学专题,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有裨益。丰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许多先进的文化是促进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沃土。优秀的文化人格包括以下品质:追求真理,坚守原则;热爱祖国,善待生命;胸怀宽广,心忧天下;善于学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勇于担责;富贵而仁,贫穷有义等等。写作慢教育须从培植善良人格开始。朱光潜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心灵的陶冶、丰富和升华,即是写作的纯正趣味,是诗意的人格意识。这“高尚纯正的趣味”中许多最美好的因素,就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垂爱与怜惜。孟子有言:“ 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没有恻隐之心,就谈不上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就是怜悯心、同情心,它是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一切良知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在他精心“编织”长达八百页的“美德书”把同情列在经典性的、不会随着时代与价值变迁而消逝的永恒美德的首位。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人沦为兽,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由此下去可以干尽一切坏事,晚上可以听贝多芬,白天到集中营干他的勾当,成为暴徒,成为恐怖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善良人格应包括以下美好品格:同情、悲悯、善良、羞恶、辞让、是非、感恩、宽容、博爱、敬畏。褚树荣老师曾讲:“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拥有一颗利他、向善之心。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就促使学生的言语人格从狭隘成长为宏阔,从自爱发展到他爱、博爱,从自我中心到推己及人,从卑下走向崇高,从为名为利升华到为人生、为人类,使学生成长为心灵丰盈、精神饱满、充满爱心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写作教育所应给予的人文关怀。写作慢教育须从审美的构建开始。美最能打动人的心灵,故审美乃人生一大乐事。纪伯伦说: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是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听李白的歌吟《将进酒》,我们既感觉到诗人那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磅礴气势,也体悟到那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的巨人式的感伤。诗人以豪迈奔放之笔,赐予每一位读者惊心动魄的审美情趣。读杜少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不禁感时伤坏,思绪万千,与诗人同悲同戚。读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有胸襟开阔,视野无限,目尽之处是苍凉静穆的壮美。审美是诗意的创造,诗意是审美的天眼。要欣赏美,就要有审美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要有情趣、理趣和谐趣,能分辨崇高与卑鄙、优美与粗放、高雅与世俗。审美是超实用的。不美满的人生有了审美,也会流溢出超凡脱俗的美感。生活中有了美,人生就有了缤纷的色彩、无穷的趣味。但是,今天语文教育与写作教育,实用至上,应用第一,难有审美立锥之地,自然弃之如敝履。学生如此“成长”的代价,就是感觉的钝化,天真的丧失,审美“天眼”的闭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有“劳绩”而无“诗意” 的人。四.诗意的作文教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每个人都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是人的灵魂所在地。自己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是啊,常走进心 灵的“地下室”,就有了一篇篇东西出来,这就是心灵写作,就是诗意人生。写作应该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生活。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着,会使我们感觉到不曾经意的竹外桃花、荷尖蜻蜓、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可以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可以闻琵琶而青衫湿,可以赏松间明月听石上清流而无比闲适,可以万里悲秋叹艰难苦恨而与诗圣同悲苦……诗意地栖居,让我们每一个心灵都蕴藏着朴素的诗,面对大千世界,即使是苦难,它也是人生的财富;即使是磨砺,它也弥足珍贵。心灵生活是写作的主要土壤。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纯客观的,物质的,表象的;一个是心灵的世界,纯主观的,精神的,内敛的。写作需要的生活主要不在前者,而在后者,即人的心灵世界是写作者的主要土壤。所以我们曾经认为,只要客观地观察、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这种观察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只是浏览生活的表象,因为他们观察的只是现实的世界,只是物质的表象,而缺乏对心灵世界的充实、改造甚至扣问。席慕容看到贝壳这样感叹道:“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造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既而又联系到自己:“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就是心灵生活,就是开悟,就是诗意。平凡生活也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我们不必用羡慕的眼神去追逐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不必寻寻觅觅走“千里路”去捡拾别人的生活。只要打开心灵的天线,接受生活的频道,就能走进生命的湿地,捕捉生活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平凡的东西,只要你用心灵抓住了,它就能显出珍珠的光辉来。不是吗,梵高用心灵挥洒向日.
第三篇: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年考研冲刺复习经验
文汇南师大考研网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3年考研冲刺复习经验
明天就要离开学校了,在这个学校待了快四年了,快乐过,空虚过,寂寞过也惊喜过,最难忘的还是大一刚来时候的新鲜感以及考研期间奋斗的充实感,这段时间,真的很难忘也很幸福……
先说说我的大学吧,这是我一贯的开场白,因为我觉得考研和平时的基础真的没有很大的要求,诚然,平时成绩好,考研时候相对基础会比其他人厚实一点,但是这些基础对于考研来说占得比重真的不是决定性的,我一直认为,向我这样的基础都能考上,那么没有人会考不上。我大学四年期末考试没有一次是出过倒数十名的,每次都很稳定,而且,还挂过科,当然,挂科是为了考研,因为要去大一听现代汉语课所以翘了心理学的课,最终平时成绩超低,导致在考试及格的情况下综合还是挂了,这也说明,为了考研,我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
南师大的专业课两大法宝:课本和真题。一切题目几乎都是课本上的,真题出过的再出的可能性极大,知识点几乎都是真题出过的。
现代汉语:90%重点放在现代汉语通论上,剩下的10%以黄本为补充。分歧地方以通论为主,其他就不多赘言。
复习时如果真的静下来,真的坐得住,真的坚持住,真的努力按计划好好学了,最后肯定会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现汉古汉都是有重点的,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真题来看,现汉考的知识点小、细、题量较大;古汉考的重点只有文字、音韵、训诂、词汇和语法中的几章;考试时题做不完不要紧(我当时古汉最后一个30分的翻译都没加全标点,也没来得及翻译,但最后还是考了120+),所以关键一定要把基础打牢;语概除了牢牢掌握课本基础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多读几本相关专业书(语法讲义、语法教程必看)也可以做点其他学校的真题,总而言之要有计划,要思路清晰,整理自己理解下的知识系统,这样在最后时间里才能做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
关于教材的问题,我那届很多研友反应,南师大初试的参考书目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上,每个都给了两套参考书,现汉是邵敬敏和黄伯荣、廖序东,古汉是郭锡良和王力,每两套书中有些重复的地方,还有一些表述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搞不清楚应该看哪本。我后来咨询了考上的师兄师姐,基本上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邵本和王力是重点,那两本辅助,不一样的地方也以这两本为主。同时,也没必要纠结版本的问题,差别不是很大,只不过新版上面改动的内容反而更容易会考。如果担心同时翻看两套书籍会思维混乱的话,文汇考研的《考研复习精编》里面是对几本教材的综合分析,指出了南师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核心考点,并且做了星级划分,对于我们这种要涉猎不同人写的同一领域教材的考生来说,复习起来相对轻松一些。顺便说一下,在2014南师大文学院考研企鹅群:10二六080二九,我在那边找了好几个以前的学长帮我解答了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很感激他们,也希望你们也可以加入一下。
关于复试的问题。如果复试没考好,初试考得高也很危险。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复试的笔试说是考语言学纲要,但是实际上也考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综合面试有可能问一点专业知识,也有可能只是聊天,外语口试不用紧张,比较容易。另外,文学院的方向是在9月份开学后才选的,所以先考进来再说,不用担心某一方向报的人太多而撞车的问题。
应该说,考南师大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不是很容易。南师大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院校,是很多考生都想报考的学校。竞争会很激励加上地处一区,在分数上以及考试难度以及对考生的专业知识要求都很高。但是 只要你努力踏踏实实的去备考,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在没有结果前,一切都是可能的。再说,即使最后你没被南师大录取,也可以调剂去别的学校,只要你是真心希望这个专业的,最终在哪里学,都不是至关紧要的问题。正是这种放松的心态,再加上紧张的复习,我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第四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必读书目:
(1)Brown, G.& Yule, G.1983.Discourse Analysis.CUP.(话语分析,外研社¥27.90)代订购
(2)Chomsky, N.1957.Syntactic Structures.Mouton, The Hague.,胶印本¥5.00
(3)Ellis, 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外,¥49.00),胶印本¥35.00/套,2册.(4)Haiman, John.1985.Natural Syntax.CUP,胶印本10.00
(5)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4.Reprinted b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91),胶印本¥30.00
(6)Hurford James R & Heasley Brendan.1983.Semantics: A Course book.Cambridge: CUP.复印本¥16.00
(7)Lakoff, G.& 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胶印本¥15.0
(8)Levinson.S.1983.Pragma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语用学,外研社¥38.90),代订购.(9)Jennifer,Hornsby &…,2006,Read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lackwell Publishing.胶印本¥20.00
(10)Radford A.1988/2000.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A First Cour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转换生成语法,外研社,¥56.90)胶印本¥30.00
参考书目:
(1)Bal, M., 1985.Narratology.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Bell, J.(1999/2004)Doing Your Research Project: A Guide for First-time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Open University Press/外教社.(3)Carter, R.& Simpson, P.(eds.), 1989.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London: Unwin Uyman.(4)Chomsky, 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IT Press, Cambridge, Mass.(5)Chomsky, N.1975.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Plenum, New York.(6)Chomsky, 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Dordrecht.(7)Chomsky, N.1986.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New York.(8)Cobley, P., 2001.Narrativ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9)Cook, G.1989.Discourse.OUP.(10)Cook, V.1993.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1)Coulmas, F.(ed.).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2002.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New York: Basic Books..(13)Fillmore, Charles.1982.Frames Semantics.In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 Hanshin.111-138.(14)Garman, M.Psycholinguistics.Beijing University Press(4th.), 2002.(15)Halliday, M.A.K.&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6)Halliday, M.A.K.and Christian 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1999.(17)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Reprinted b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8)Herman,David(ed.), 2003.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Stanford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Jackendoff, R.S.1983.Semantics and Cognition.Cambridge, MA.:MIT Press.(20)Jorgensen, M.& Philips, L.2002.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ory and Method.Sage
Publications.(21)Kennedy, G.1998.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London: Longman.(22)Langacker, R, W.1987,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3)Larsen-Freeman, D & Long, M.1991.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Chinese Edi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4)Leech, G.& Short, M., 1982.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Longman Group.(25)Nunan, D.(1992/2002)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CUP/外教社.(26)Ooi, Bincent B.Y.1998.Computer Corpus Lexicography.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7)Ortony, Andrew(ed.).1979.Metaphor and Thought, CPU.(28)Prince, Gerald, 1982.Narratology: The Form and Functioning of Narrative.Berlin• New
York • Amsterdam: Mouton Publishers.(29)Radford A.1997/2000.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immon-Kenan, S., 1983, 2002.Narrative Fiction.Routledge.(30)Searle, J.1969/2001.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1)Sperber, D.& D.Wilson.1986/2001.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32)Stubbs, Michael.2001.Words and Phrases: Corpus Studies of Lexical Semantics.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33)Svensén, Bo.1993.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John Sykes and Kerstin Schofield.Oxford: Oxford Universitiy Press.(34)Sweetser, Eve E.1990.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CUP.(35)Taylor, John.2002.Cognitive Grammar.OUP.(36)Taylor,John.1989.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OUP.(1995年第二版,2003年第三版)
(37)Traugott, E.C.& B.Heine.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38)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td.(39)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40)严辰松.(2000)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西安交大出版社.
第五篇:应用语言学概述
应用语言学概述
一、应用语言学的起源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语言教学从理论语言学中分化出来。19世纪末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应用语言学涉及的领域很广泛,通常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
二、课本内容总结
(一)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本单元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在广义上指关于语言学应用的所有的分支,其中包括政治、计划、来源、机器翻译、人工语言等多个方面,从此依旧体现出来语言学是一个综合性、多样性的学科。狭义上一方面为应用语言学在语音、语义等方面的语言学知识,另一方面指的是应用语言学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应用。其次,语言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语言的获取(语料库的收集)、语言的分析(话语分析)、语言的发展过程、心理语言学的实验,大脑的认知等都方面来源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语言学综合性、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二语习得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两者有一定的重叠,在实验性方面有相同点。语言教学方法是应用语言学很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应用语言学中一切有关教学的知识。
(二)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首先,对比语言学和二语习得对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对比语言学从属于应用语言学,小于等于应用语言学,王力学者曾说过,外语教学最有力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实质对比语言学的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习得。对比语言学其中会对比语言本身(音位、词素、语法)和文化。再者是二语习得的两个特点(正、负迁移)和语言转移的关系,一部分的教育现象就是语言转移的特征。
(三)交际能力
这是一个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过程,而交际能力是教育最为重要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最大作用达到交流的有效结果。这一部分是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同样也是应用语言学众多分支之一。在交际能力和教学方法结合的时候,认知语言学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
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四)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可以概括为语言是文化的输出工具,文化是语言的凝练总结,教授语言就是教授该语言存在的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从此可以看出学习文化对研究应用语言学的重要性。对于二语习得者,学习文化有效地方法就有对比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出国留学等),文化存在于语言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因而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词汇和语法,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教学方面同社会语言学有一定的联系,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传播文化,文化和思想是语言的存在意义。
(五)心理语言学和多语言习得的过程
本单元首先对比了母语和二语习得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认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技巧,从而总结出了二语习得者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其次,心理语言学家想要证明理解和记忆语言功能的器官的存在,这一论题来自于心理学,可以在语言习得中体现出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而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相同,是因为每个人的词汇储备和说话风格等个人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结果,也就是我们书上说的心理语言学对二语习得者的作用。
(六)语料库和应用语言学
语料库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语料库是所以研究对象的集合,语料库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特殊语料库、普通语料库、对比语料库、类似语料库、学习者语料库、教学者语料库、历史语料库和成长语料库。语料库的应用需要有计算机辅佐完成,还要搭配一系列的语言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大概有从普通到特殊的总结、测试某一项的用法、对比语料的不同还有计算某一词素出现的概率。当下语料库主要应用于词典的编纂和封闭语料的定向研究。
(七)语篇分析和应用语言学
本单元的话语分析主要是口语方面的分析,第一项工作要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的方面主要有说话人的发言顺序、说话时的错误分析还有说话时的词汇选择。错误提供反馈,它可以告诉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什么效果,并且也向他们提出所依据的教学大纲中哪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足,需要重视。分析时还要重视在特殊场合研究对象的话语分析。对于多语者的话语分析通常会遇到文化和语法的评价。综上,话语分析帮助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法,改进教学大纲起着决定性作用。
(八)话语分析和语言教学
本单元特指书面语的话语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母语语料的研究总结出来贴近的写作框架,供二语习得者利用更好的表
达自己的想法,使二语习得者的写作更加接近母语者。系统的分析方法会分析语法、结构和体裁。把二语习得者和母语者的作文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有效地写作方法加以效仿。此外,还要明白语言学存在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社会语言学重视各种方言的研究。话语分析属于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
(九)教学大纲设计和语言项目
一个制定得好的教学大纲就是教学程序的全面计划,常见的教学大纲有结构性语言教学大纲、交际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情景教学大纲和任务型教学大纲。和课程相关的就是一般情况小都是根据语言学合理性的次序排列来设计大纲的,其中有个教学内容的部分就是我们谈到的大纲设计。我们重视的是以技能为基础的教学大纲,这才体现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一种艺术,牵涉到语言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要懂得因材施教才是王道。
(十)语言学习者和教学者的提高
这个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在最大程度发挥老师自己特长的情况下,找到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本、学生、管理过程和方法和教学器材准备。其中,学生要最大程度的学会听课,配合老师;管理层应及时和老师沟通,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才外,我们应该学会评价教学,有三点必须考虑:连贯性、扩展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老师的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中学习,更加专业化的教学。
(十一)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和个性
语言学家最常讨论的几个问题就是什么年龄适合学习二语,天赋到底会不会影响二语的学习,在学习中认知特征是怎么作用的,还有个人因素(学习态度、个人喜好)对学习的影响。在学习和教学中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可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最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这关系到老师的教学态度和个人修养问题。
(十二)测评和评估
语言学应用于语言教学,不仅是一个描写性的活动,还是一个指示性的活动。因此我们都追求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应该要意识到的是教材并不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唯一因素。现在我们有不同性质的测评方法,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评估原则。衡量和评价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是逻辑上相互关联的过程。衡量学生的知识,不仅是评价学生本人也是评价教师和教材的一种手段。测评和评估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与发展。
三、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
本书的每个单元最后一部分都是应用语言学在教学方面的表象,足以表现这是一本关于语言教学的狭义应用语言学的简单概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等很多人的观点,说明应用语言学是一个人庞杂的学科。
浅谈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Fairclough 和Wodak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
2.话语反映权力关系
3.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
4.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5.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
6.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8.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按照 《现代语言学词典》 的解释,“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分析视角, 研究的是话语事件和社会政治, 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话语在社会中如何在意识形态上受权势关系的影响和自身如何影响权势关系。”看来,批评话语分析的生命在于“ 批评”,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政体的制约。任何社会科
学都或多或少带着一定的政治偏见。批评性话语分析也不例外,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研究方法不严谨。从本文介绍的理论渊源、原则和方法来看,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当今西方世界在社会文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有不少是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努力的结果。
学习反思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西欧语言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批评话语分析致力于解释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积极参加与当代这种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所涉及的主题有政治话语、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全球化、经济话语、广告和推销文化、媒体话语、性别、机构话语、语文教育等。由于意识形态具有合法化、习惯化以及相对隐藏的特性,我们面对所有信息的过程中对语言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掀开某些语言过程和社会语言过程的面具,揭示那些用于超控、歧视和蛊惑的语言,树立批评性话语分析观,从而正确地把握其中蕴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毛浩然,《话语分析理论的温故与知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纪玉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厦门大学学报
3.懂又能,王晶晶,《英语新闻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湖北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