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邹忌试题五篇范文

邹忌试题五篇范文



第一篇:邹忌试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100分)

一、注音:(7分)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皆朝.()于齐间.()进

二、重点词解释:(20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而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5王之蔽.甚矣()6孰.视之()7徐公不若.君之美也()8皆以.美于徐公()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0 能谤讥于市朝..()

三、一词多义(26分)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② 门庭若.

市 孰① 孰.视之② 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 朝① 朝.服衣冠② 入朝.见威王③ 皆朝.于齐 于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能谤讥于.市朝③皆朝于.齐 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② 孰视之.③ 吾妻之.美我者

四、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古今意异词。(6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明日..,徐公来:

3、能谤讥..于市朝:

五、解释下列活用词(8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闻.寡人之耳者:

4、吾妻之美.我者: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6分)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七、重点句子的翻译(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以皆美于徐公。

八、回答问题:(8分)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

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

?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

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①动筒因.问曰②达者..七十二人③岂.非七十二人④博士无以.对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据何文,以知之?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2分)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3分)

第二篇: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马文珍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过程与方法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马文珍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教学目的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学生查资料,介绍。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1.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 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3.讽谏的结果如何?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2.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3.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马文珍

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篇:邹忌:读后感

杂谈:邹忌留下的启迪

于 2004-11-23 16:24:57上贴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尽人皆知:邹忌在镜前穿朝服,随口问妻:“我和徐公谁漂亮?”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徐公之美齐国有名,邹忌当然不信,又问其妾:“我与徐公谁漂亮?”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翌日有客来访,邹忌再问:“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还说:“徐公不如你漂亮,邹忌:读后感。”后来邹忌亲眼见到徐公,方知确实不如人家。

说起来,这是件很小的事;换别人,故事可能就结束了。但邹忌的特别之处恰恰在此:他先是“寝而思之”,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然后又以此事面谏齐威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导致齐威王下令悬赏纳谏,促使国家得以振兴。

由私人的小事联想到安国大计,并主动冒着可能得罪齐王的危险去进谏,表现出邹忌很重视做官的道德修养。可以想见:老婆、小妾和客人说几句好听的谎话,不过是为了取悦,但邹忌却因此“寝而思之”,并且想得那般深远,这没有一种忧国忧民的品德情操是办不到的。邹忌本是个琴师,曾以抚琴来劝谏齐威王不可沉溺于酒色歌舞,宜广招人才,发展生产,操练兵马,实现国家强盛。后来他在齐做了官,坚持做一天官,尽一天职,只要与国与民有益,事无论大小、无论是否属于他的职责范围,他都在言进言、有事做事。这就是邹忌的官德,也是让邹忌留名于后世的缘故。

联想到当今,有些领导干部似乎远不如邹忌。用现代语言讲,邹忌懂得做官就要为国为民做事。食人民俸禄,靠纳税人供养,不为百姓做事,要其何用?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一些人就是身在官位不谋官事。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干部不作为:或“视而不见”,明明发生在眼面前的事,只要无人告状,甚至即使有人告状但没有媒体曝光或领导过问,便当没有这事情;或“踢皮球”,工作互相推诿,出事推托责任,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缺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些人做官只知谋取私利,心之想力之用皆为一己私利;有些人做官只会钻营勾连,打造官场关系网,保证屁股下的那把交椅。

现在有一个误区:似乎做官不贪就是好官。实际上,只廉不勤也是一种腐败。腐败的内涵,既应包括不廉而贪,也应包括不勤而懒。不廉而贪,可导致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组织的堕落衰败;而不勤而懒,也可导致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组织的堕落衰败,二者殊途同归,彼此而已。试想,终日消极颓废、游手好闲,沉湎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食有山珍海味、衣有精品名牌、住有别墅洋房、行有豪华轿车,怎能体察到群众疾苦,怎么能感觉到百姓艰难?又怎么会牢记“两个务必”、做到清正廉洁?在那些党内腐败分子身上,不廉与不勤二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焦裕禄、郑培民等优秀干部的形象中,廉政与勤政二者又都集于一身。干事,是勤政;干净,是廉政。既清正廉洁,又勤政为民,才是一个好干部,一个人民信赖的公仆。

由邹忌引出这么多,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做官就要尽职,要为国分忧,为民干事。当官不为民做事,不如回家卖红薯,此话略显拙笨,甚至古老,却是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领导干部形象。先从这一条做起,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会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邹忌,拨弦弄琴弹天下

几乎与秦国商鞅变法同时,齐国也在经历着一场大的变革,而这场富国强兵改革的策划人就是邹忌。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进行政治改革,采纳大臣的意见,注重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国家随之富强。

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呈现出一番新的气象。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齐威王继承王位后,每天吃喝玩乐,对于朝政大事不闻不问。齐威王对弹琴尤其迷恋,经常独自关在后宫内抚琴自娱。由于齐威王不问政事,导致国家日趋衰败,百姓贫困不堪。周边国家接连起兵进犯,边境不断报警,齐威王却极少过问。

当时,作为平民的邹忌身份只是一个小小的琴师,但他很聪明,对齐威王投其所好,自称是高明的琴师,来到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侍臣将此事报告给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内宫,恰好齐威王在抚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

齐威王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里?”

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犹如一位明君的身影;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大王运用指法精湛纯熟,弹出来的音符十分和谐动听,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

齐威王听了此话,立刻认为邹忌是自己的知音。

但邹忌话锋一转:“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

齐威王说:“先生确实非常精通乐理,但光说不练可不行,你给我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并不弹奏。

齐威王勃然大怒:“你这就算是弹奏了?”

邹忌回答:“我是琴师,摆空架子听众会生我的气;您是国君,不治国,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会不会也生您的气呢?这个道理,请大王三思。”

齐威王没想到邹忌弹琴是假,劝谏是真,仔细考虑了邹忌的话之后,对这个人十分欣赏。从此,齐威王开始进行重大的改革,而邹忌成为齐国改革的中坚力量,因此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做到了齐国的相国。

推行改革

人才为宝

邹忌做了相国之后,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非常重视推荐人才,齐威王也能重用他所推荐的人才,甚至于齐国上下把人才看作齐国之“宝”。

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

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

齐威王答道:“没有。”

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发出的光彩能照耀到前后十二辆车,而这样的珠子,我国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吗?”

齐威王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确定宝贝的标准与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路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魏惠王满面愧色,因为这时的齐威王在邹忌的辅佐下,国内人才济济,著名军事家孙膑也是在这个时期由田忌推荐而担任军师。这得益于邹忌推行法家“谨择君子”政策的结果。

嫉贤妒能

危及社稷

虽然邹忌非常有政治才能,但他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缺乏容人的度量,以至于一个人的缺陷甚至影响到了齐国的国家利益。

邹忌做了齐国的相国,一直与大将军田忌不合,两人相互猜忌。围魏救赵之时,开始邹忌并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他怕田忌因此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读后感《邹忌:读后感》。

家臣公孙阅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主动向大王进言,同意田忌率兵伐魏。如果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的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阅商量对策。

公孙阅想出一条陷害田忌的毒计。他们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称是田忌的臣属,如今田忌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他们立刻派人逮捕卖卜的人,押解到齐威王面前去验证这番话。齐威王因此对田忌产生了怀疑。

田忌听说此事之后十分生气,立刻指挥部下攻打临淄,欲捕捉邹忌,但终于半途而废,逃往楚国。

邹忌因私废公,制造莫须有的冤案诬陷迫害田忌,成为其一生中抹不掉的污点,同时也致使齐国人才外流,使国家利益蒙受了损失。

齐宣王即位后,对邹忌排除异己、专权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满,重新从国外请回了田忌,并委以重任。不久,邹忌便郁郁而终了。

虽然邹忌懂得说服齐威王做到调正五音,富国强兵,但他却始终没有说服自己放弃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力行改革的齐相——邹忌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邱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邹忌辅佐齐威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勋卓著,为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田因齐即位。齐威王继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国政搞得一团糟,致使齐国国力十分衰弱。齐国屡遭三晋侵犯,甚至连弱小的鲁国和卫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想找机会劝谏国君奋发有为,富国安民。他先是以精湛的琴艺受到了威王的赏识,作为乐师被留在宫中,然后以琴道作喻,成功地劝说威王痛改前非,努力振作起来。他认为,国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国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国家的政令好比弹琴的动作,“攫之深”而“释之舒”。大弦小弦五音协调有序,才能弹出悦耳的琴音;君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左右配合,上下沟通,才能保证国家政令的畅通。威王对邹忌的一番论述十分赞赏,三个月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国相。

邹忌由乐师一下子升任了国相,在齐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经用隐语劝说过威王一鸣惊人的稷下先生淳于髡,听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他出于对齐国利益的关心,便急急忙忙跑去见邹忌这位新上任的国相。淳于髡见到邹忌后,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切入话题,而是用五个隐语对邹忌进行了试探。淳于髡说:“侍奉国君能周到无误,你的身名就都能兴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误,身名都要毁灭。”邹忌说:“谨接指教,我要把您的话谨记在心。”淳于髡说:“用猪油涂抹棘木车轴,是为了使它润滑,然而,如果轴孔是方形的就无法转动。”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国君左右侍奉。”淳于髡说:“拿胶粘用久了的弓干,是为了粘合在一起,然而胶不可能把缝隙完全合起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万民。”淳于髡说:“狐皮袄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认真制订法律并监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对邹忌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邹忌完全可以胜任相国的职务。邹忌在答话中提纲擎领的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如维护和加强国君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弥合君民之间的矛盾,重用人才,严格执法,整顿吏治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邹忌依法治国的主张。

邹忌升任齐国国相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民强国的目标,使齐国最强于诸侯。齐威王对邹忌十分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后就把邹忌封于下耶,号为成侯。

在整顿吏治方面,邹忌协助齐威王做了大计工作。他赏罚严明,注重调查,很快使齐国的吏治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当属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的故事。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由于工作勤勉,不喜欢阿谀奉承,所以一些人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威王对即墨大夫印象很差。在邹忌的劝说下,威王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暗中派人到即墨进行了周密的调查。通过调查,得知那里田野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富足,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的东方因而得到安宁,从而证实了即墨大夫是个政绩卓著的清官。于是,威王封给他一万户食邑。而阿城大夫治理阿城,虽然朝廷里赞扬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可是威王派人到阿城视察,却发现那里田野荒芜,百姓贫苦。原来是阿城大夫用财物贿赂了威王的左右,来求得赞扬。于是威王当天就烹杀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齐国全国震惊,官吏们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他们的忠诚,从而使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诸侯听到这个故事以后,不敢对齐国用兵有二十多年。

在举荐人才方面,邹忌唯才是举,大量提拔选用有才干的人出来为国家效力。他推荐田居子去守西河,结果使秦国、魏国不敢东进;他推荐田解子守南城,楚国人就吓得赶紧来齐国朝贡;他推荐黔涿子去守具州,燕国人、赵国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他派田种首子去治理即墨,结果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他让北郭刁勃子担任大士的官职,齐国就出现了团结和谐、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由于邹忌知人善任,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齐威王一向以人才为宝,所以齐国的国力日盛。

在广开言路方面,邹忌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劝谏威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广泛听取臣下和普通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在《战国策》里,记载着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脍炙人口,传为千古美谈。故事里面说邹忌身高八尺以上,体形容貌俊美。有一天早上,他穿着礼服戴上帽子对着镜子细看,问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谁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太自信,就再问他的侍妻:“我跟徐公哪个美?”侍妻说:“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啊!”第二天,客人从外边来,一块儿坐着说话,又问客人说: “我跟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可周围的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美,邹忌从这件事上悟出了治国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一个君主只是听左右的进言而不广开言路,广采博收,往往就会得不到事实的真相。于是他进朝廷见了威王说:“臣子确实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爱臣子,臣子的妾怕臣子,臣子的客人想对臣子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国王的后官嫔妃左右亲信,没一个不偏爱王;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怕王;一国之内,没一个不有求于王。从这点看来,国王看清真相就很严重了!”威王说: “说得好。”就发布命令:“当官的、当差的、当老百姓的,能当面指责我国王过错的,得上等奖;呈上书信劝谏我国王的,得中等奖;能在公共场所指时我国王过错并传到我国王耳中的,得下等奖。”命令刚发下时,臣子和百姓们争先恐后的上朝进谏,从宫门到殿堂好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经常有人断断续续来进谏。一年以后,大家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以向威王提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这件事,都来朝拜威王。这就是所谓“战胜敌国于朝廷之内”。正是因为齐威王在邹忌的劝说下,能胸怀宽广,兼容并蓄,齐国才令顺民心,国力大增,一举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一分为二的说,邹忌这个人在政治上确实很有才干,但在人格上却有些致命的缺陷,相比起齐国先贤管仲和晏婴来说,他显得嫉妒成性,心胸狭窄,缺乏容人的度量。邹忌与大将田忌关系不好,按理说应该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下,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两个人的矛盾,甚至应该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可邹忌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欲置田忌干死地而后快。他采用了小人公孙阅的计策,阴谋除掉田忌。先是怂恿齐威王让田忌领兵去攻打当时的强国魏国,如果战胜有功,就去抢功,说自己的计谋正确;如果打不胜,就让田忌去白白送死或者回来治他的罪。可这条计策没有成功,大将田忌在著名军事家孙膑的帮助下南攻襄陵,攻克邯郸,并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因功获得了威王的更大信任。一计不成,公孙阅和邹忌又生一计。他们让人假扮田忌的仆从,拿若十斤黄金到街上去找人占卜,到处宣扬占卜的目的是“田忌想要做国君,想找人算算,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当问卜的人一走,就派人逮捕为他占卜的先生,押着他到威王那里讲明情况。威王信以为真对田忌产生了怀疑。田忌听说这件事之后,非常气愤,就率领他的部下袭击临淄,捕捉邹忌,但没有取胜就逃跑了。后来,田忌被迫逃到了楚国。邹忌还不甘心,又使出阴谋诡计,让楚王扣田忌封到了遥远的江南。邹忌因私废公,制造莫须有的冤案来诬陷、迫害田忌,直至用阴诛诡计逼走了田忌,可谓是邹忌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也使齐国的人才外流,使齐国的利益遭受了损失。

害人者没有好下场,阴谋家不可能永远猖狂。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对邹忌排除异己、专横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满,继位次年就把田忌从国外召回,重新委以重任。此后不久,邹忌这个在齐国政治舞台上风光了很长时间的人物就郁郁而终了。

第四篇:邹忌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复述文章故事情节。预习导学: 1.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因素。失去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得到“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2、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3、扫除“拦路虎”(给黑体字注音,并注意书写。)

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你还有哪些补充的吗?

4、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展示

1、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2、教师检测字词。

3、学生练习朗读。

4、组长协调,小组内成员分角色朗读。(主要角色有:邹忌,妻子,妾,客,齐威王,旁白)

5、展示背景资料 合作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按照“独学—对学—群学”的步骤,小组长负责对组员的学习指导。

1、“我问你答”

(组长负责统计本组内翻译有困难的句子,准备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老师点拨。)

2、“故事大王”讲故事

(故事情节复述提示:要求抓住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及故事结果。)

3、学以致用,谈感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检测: 翻译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臣 诚 知 不 如 徐 公 美

(3)臣 之 客 欲 有 求 于 臣。

(4)吾 妻 之 美 我 者。

(5)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6)徐 公 何 能 及 君 也!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试题参考答案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答全才给,不完整不得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齐威王知错就改(1分),所受蒙蔽越来越少(1分)。

3.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任选一个说明理由即可)

邹忌:巧用讽谏,语言婉转,说话讲究技巧。同时,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评价。

齐威王:虚心纳谏,知错就改。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达到“大治”的原因是:首先有邹忌这样的大臣能为国家的命运思考,并巧妙地讽谏君王,指出君王的错误。同时有齐威王虚心纳谏,重赏进谏者,努力改正错误。这样,国家的兴旺就不是难事了。(2分)

启示:说话要讲究技巧,看场合、看对象,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1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3/19587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