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底之蛙
坐井观天新编
从前,有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无论朋友怎样劝说,它都不肯离开自己的那一方小天地。
一天,一只小鸟从这里经过,落到井沿上,对青蛙说:“喂,兄弟,你每天待在这儿,不觉得无聊吗?只能看到头上这一小块天空,实际上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如果你出来,就会觉得自己太渺小了!”
“不,我比你知道的更多,比你见的视野更广。”
“为什么?你天天待在这儿,怎么能比我的视野开阔呢?”小鸟疑惑不解。
青蛙自豪地说:“我这儿已经通了互联网。”
“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最常见的蜘蛛网?鱼网?还是风雨交加织成的网?”
“不,都不是。所谓的互联网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样遍布着整个地球。我可以每天从电脑上知道世界个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不像你们飞到哪里才能知道哪里的情况------”
小鸟听得入谜,忽然,它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就问青蛙:“你每天一个人在这里不觉得寂吗?”
“你这就孤陋寡闻了吧!我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聊天、视频,一点儿也不觉得寂寞,感觉家人就在身边一样。”
这时,送货员鸽子来了:“这是您要的食物。”
“谢谢你!”
小鸟更加疑惑了:“食物怎么也可以订呢?”
“我在网上不但可以购买生活用品、食物,而且物美价廉。”
小鸟陷入了沉思:原来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的新发展,真是行万里路,不如点几下鼠标。
几天后,小鸟也给自己买了全方位的电器:电脑、电视机、电冰箱„„从此,一有时间它便在网上冲冲浪,看看电视,也变成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万事通了。
第二篇:井底之蛙(修改版)
《井底之蛙》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
能力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们学习寓言故事的寓意。
情感目标:在寓言故事中,体会学习寓言故事的寓意和乐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井底之蛙后来觉得自己很渺小的原因,知道成语“井底之蛙”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师生回忆已知的寓言成语进行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井底之蛙遇到东海来的鳖见识到自己的见识浅薄。
(三)讲故事
1、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青蛙的快活生活。
(通过读青蛙的话来说青蛙的“快活”)
注意体会青蛙的的说话语气。
2、读第二自然段,认识东海之鳖眼中的“大快乐”——海
读鳖说的话并思考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话气。
简单讲讲:“千里之遥”、“千仞之高”,体会东海之大。
3、读第三自然段,青蛙听了鳖的话后有什么反应?
并思考青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四)体会寓意:
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这则寓言通过井底之蛙来讽刺那些盲目自大、见识短浅的人。
(五)一起来想想
当有一天井底之蛙决定离开了那口浅井,它会想到哪里去呢?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可能会想到大海边去看看。(引导学生说说到时青蛙会看到什么,想什么,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浅井→快活
}对比→渺小
鳖 →大海 →大快乐
第三篇: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贾
真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改写而成的。课文讲的是住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后来通过东海之鳖对东海的描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学,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对易错字词进行讲解;第二课时通过课文复习,点拨课文的主旨,并通过文段的语句分析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井底之蛙的“渺小”。(第一课时)
2、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写字表里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一课时)
3、发挥想象力,理解寓意和启示。(第二课时)
4、学习修辞手法——对偶。(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井底之蛙”寓意。
2、修辞手法“对偶”的实际运用。
课堂设计:
一、导入
(展示青蛙坐在井里观天的图片)
最近特别流行的一个手机软件,叫做看图猜成语。今天我们也来看图猜成语。同学们,看到这幅图,大家能猜到是什么成语吗?(生答:坐井观天)非常好,就是坐井观天。
二、温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寓言故事,现在我们就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青蛙和鳖,由老师念旁白部分,用自己的语言再现青蛙和鳖的对话)
好,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语言和表情都很到位,尤其是最后青蛙“瞠目结舌”的表情,大家给他们两位鼓鼓掌吧!
问:为什么坐井观天的青蛙在听到了鳖对于东海的描述之后,会瞠目结舌呢?
(因为从来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还有那么辽阔的地方——大海)问:听了鳖对东海的描述之后,这只青蛙有什么想法?(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问: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渺小呢?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请2-3位学生作总结:听说了东海的辽阔,才意识到了自己眼界的狭隘,自己生活环境的闭塞,由此而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问:那么,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大家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生展开讨论,师巡视教师,聆听学生的讨论。讨论时间:3分钟。)大家讨论的都很热烈,那么我们就请几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吧!
(请1位同学阐述,之后请另外2到3位同学作补充)。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我们以后看问题也要站得高、看得远,要多接触外部世界,不能闭塞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不对?
问:那么我们想一想,这只青蛙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生七嘴八舌:知错就改、善于联系自身、善于学习、善于发现等。)
三、学习修辞手法
这个小故事读起来妙趣横生,还告诉了我们这么多道理,大家说,写得好不好?(好)写得好的东西咱们是不是得向他学习啊?我们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能写的这么有趣。
咱们先看看第一段,活在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快乐吗?(很快乐)那它是怎样展现快乐的生活呢?
(生读:高兴时,我跃出井外,攀缘栏杆,尽情地蹦跳。疲倦了,我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窟窿里,安然休息。跳进井水中,井水刚刚浸没我的两腋,托住下巴;稀泥没过我的双脚,绵软舒适。)
哇,这真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的生活快乐吗?你会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生讨论)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的教室窗明几净,课后大家还可以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去操场上尽情玩耍,生活很快乐。那么我们能不能仿照青蛙的这句话,用类似的话来展现我们的快乐生活呢?
(生讨论后,请2位同学展示。例:上课时,我们专心致志,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下课后,我们快乐嬉戏,活跃在宽敞的操场。)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什么,大家知道吗?(对偶)
对,这就是句子对偶,两句话结构类似,字数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美感,大家造的句子也都非常好,记下来,我们下次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用了。
四、拓展:古文阅读
同学们都见过大海吗?
(有些学生说见过,有些学生说没见过)
那么我们就先请一位没见过的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美、大、宽阔等)
再请一位见过大海的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一望无际、辽阔)
大海的特点就是辽阔,同学们描述的都非常美。那么生活在东海的这只鳖,它是怎么描述大海的广阔呢?
(生齐读: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海的深度。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面也没因缺雨而降低。大海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因为水增多减少而或进或退。)
这只来自东海的鳖用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它看到的大海,是如此辽阔,如此令人震撼!其实,这篇寓言故事出自于《庄子·秋水》,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生齐读: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这两段话的意思一样吗?(完全一样)相对来说,古文的表述要更凝练,我们在写作文和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表达的简洁明了。
五、总结
学习了这篇寓言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大快乐,什么是小快乐,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大快乐呢?(目光长远、见多识广、胸怀广阔等)我们一定不要像井底之蛙那样,成为一个孤陋寡闻、目光短浅、夜郎自大、安于现状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大快乐”!
六、板书设计
快乐
井底之蛙
东海之鳖
跨井栏
海的辽阔
倚井栏
海的深度
小
大
第四篇: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教学设计
封丘县曹岗乡姚务小学
邵珠冕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展示语文诵读和想象能力,能够通过细读文本和发展创造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和人文价值。
2、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自主阅读、理解、展示、续编,充分感悟故事情节,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贴近生活,凸显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结合文本让学生体会“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正确看待“大与小”,培养辩证的思维观念。
(3)融入角色,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了解文本角色的生活和个性特点,抓住语言的内容和层次,进行合理的拓展想象,进行语言创编,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材解析:《井底之蛙》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十一单元“大与小”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人物特色鲜明、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快乐,很满足。而在听了生活在东海里的鳖述说大海的辽阔后,感觉自己很渺小。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这则寓言故事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个性解读:在对教材细致解读中,我越来越觉得对于青蛙的生活不能完全持批评的态度,它所生活的境遇决定了自己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它却依然可以很快乐,这是现代社会中很多拥有平静之心的人的知足常乐心态。在听了鳖的描述之后,青蛙瞠目结舌,说明它很惊讶,也很好奇,而文本在这里戛然而止,青蛙以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也许它会走出那口水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我们需要让故事更加丰富、真实,富有探究的价值,就需要恰当运用文本的补白,联想和创造新的故事,为“井底之蛙”创造新的开始!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具有自主诵读的能力,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学习新词,对于课文的诵读和理解较好,对角色扮演和想象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贴近文本中心进行合理的情节发展,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对人文性问题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夸耀”、“瞠目结舌”等新词的含义,展示人物个性。
2、能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部分。
3、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想象“井底之蛙”以后的生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多层次解读文本,体会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不同生活环境和心态,激发学生对广阔天地和崇高目标的向往。
教学重点:
1、多层次诵读课文,了解文本中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读出角色滋味。
2、结合文本内容和人物,进行合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挖掘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情节,凸显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紧密结合。
教法:以读促悟法、读写结合法;
学法:朗读品味法、拓展讨论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青蛙和鳖的不同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与小”这个单元,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井底之蛙》。(教师板书课题)
课题的意思是一只住在井底的小青蛙。你发现“大与小”了吗?
(对于青蛙来说,自己本身很小,水井比它大。)
这样的一只青蛙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对于“大和小”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井底之蛙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把自己发现的新词勾画下来,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新词。)
2、自学反馈:(1)这篇课文围绕“井底之蛙”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简单概括:一只青蛙生活在水井里,觉得很快活,就向鳖夸耀。后来听鳖描述大海的广阔,才觉得自己很渺小。)
点评:说清楚一件事情,要抓住主要的人物和情节。
(2)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解释。
(同桌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谁能为我们把关键词写一写呢?
(指名板书重点新词)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把课文的内容再说说吗?(学生尝试复述。)
点评提升:复述故事可以尝试加入关键词,简单却不失精彩。
3、深入学习:
(1)课文篇幅不长,很有特点,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人们都说,语言最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灵。请你仔细读读青蛙和鳖的语言,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在相应的词句旁边。
(学生默读,尝试做简单批注。)(2)分享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大家的发现,汇总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总结发言。
(3)全班交流:
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选择角色进行点评。
(课件出示句式:我们组认为,青蛙,因为它。
鳖,因为。)
(4)朗读品味:
默读让我们静心走进文本,发现了角色的个性特点。现在,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展示人物特点,谁来试试?
(指名朗读展示,点评提升。)
既然是人物对话,就要对着来读,你来我往,才有对话的趣味。谁愿意选择选择搭档展示分角色朗读?
(学生自主选择同伴,分配角色,展示朗读。)
现代的语言被大家演绎得声情并茂,人物特点非常鲜明。其实,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字飘逸洒脱,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也来试试吧!(课件出示文言文片段: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5)探究哲理:
①自主探究:庄子的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他的语言风格独特,更在于他会给人思想的启迪。青蛙和鳖是故事中的角色,却可以带给我们做人的启发。你发现了吗?
(学生尝试自主发表看法。)
②情境引导: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会评价自己的生活呢?
青蛙,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怎么样?
东海之鳖,你有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结合文本品评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态度。)
追问:到底哪种生活更好呢?
(引导学生辨析品味不同的生活滋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激发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6)续编故事:青蛙惊讶之余,尝试着走出这口水井,你猜猜它会去哪里?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学生尝试续编,仿照课文模式,展示青蛙新生活的境遇和心情。)
组织交流:“青蛙的新生活”
三、主题升华:
1、我们看到了青蛙过去的井底生活,虽然快乐、安逸,却显得狭隘、单调。我们为青蛙设计了以后的生活,也许挑战无限,却充满惊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2、本单元的主题是“大与小”,学习了本文之后,你有新的发现或者体会吗?
(学生结合主题进行反思。)
3、老师想把课文浓缩成一句话送给大家:(补充板书)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辽远东海;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有挑战。
四、布置作业:
1、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2、想象青蛙和鳖再次相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带给人新的哲理呢?试着编创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青蛙 鳖
(走出)一口水井(迈向)深远东海
(放下)安逸、舒适(追求)自由、挑战
第五篇: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栏杆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他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住在一口废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
“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它。
它抬起头向井口向上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边天。
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
“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做客。”
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就已被井栏绊住了。
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
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 自己的见识太渺小。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