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第一篇: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一、分四类评分,分数段如下:

一类文60--50;

二类文49--42;

三类文41--36;

四类文35---0。

二、各类评标准。

一类卷:立意新颖,情感健康;语言流畅,扣题说话;结构思路清晰,叙议合理。

二类:语言结构略有欠缺或语言较好但内容较空(内容上只举古人事例)。三类:叙议不分,所举事例侧重点偏离题意,论据不能支撑观点。语言不够通顺。

四类:偏离题意,更换话题,表达不清,套作。

三、具体补充:

1.残篇:500字-700字,35-25分。

499字-300字,24-15分,299字以下,0-14分。

2.题目更换的,如果抓住“珍惜时间”,语言表达较好,三类至二类打分,不能打一类卷。

3.如果行文过程中,把“时间在流逝”表述成“时光在流逝”、“时间的流逝”、“流逝的时间”则定为二类中至二类下。

4.错别字每字扣一分,比往年稍紧,特别是首尾段。引用不当,每处扣一分。

5.鼓励打高分和底分,要有明显区分度。

6.零分卷:攻击党和政府,辱骂尊长、老师,有明显政治问题的。

7.事例要涉及古今,鼓励关注现实。内容上只举古人事例,不能超过45分。

8.标点符号三处扣一分。“的、地、得”不分,不扣分,一逗到底扣两分。

9.不跨类给分。

第二篇:2010安徽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与细则

2010安徽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与细则

评分要求:

1、作文采用两级评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

内容:一类20——17,中心突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二类16——13,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思想健康

三类12——8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较真实、思想较健康四类 7——0,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表达:

一类:20——17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二类:16——13(较)三类:12——8(基本)

四类:7——0 不符合文体,结构混乱,语言不通,字体难辨

发展:16点,采用一点评分法即其中一点特别突出可打满分20一类:20——17,深刻、丰富、有文采、创新二类:16——13,(较)三类:12——8,(略显)四类:7——0,(个别语句、地方)

2、基础等级评分采用分项分等综合评分法。内容和表达两项各占20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3、发展等级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个评分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有一点特别突出就可以得满分。

4、字数不足的,每少50字扣一分。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重复的不计。每错三处标点扣一分,扣满两分为止。(注:关于错别字,从宽,繁体字、不规范字、明显笔误不扣分;同一个字有对,有错不扣分。连笔不计,三个“的”“地”“得”错用不计)

5、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确认为抄袭作文不改做问题卷提交中心组

6、无标题扣2分 细则:

1、立意:由于今年审题较难有障碍,考虑切题作文不多,所以把切合题意与符合题意统并为符

合题意,以下立意都属于符合题意(一类二类)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物尽其用;合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规划;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搞一刀切绝对化;不能形而上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把才能用到合适的地方;选择恰当的位置;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资源合理配置;扬长避短; 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注:与以往不同,如选择以上立意,然后主要根据内容和表达,如中心突出,内容丰富,表

达流畅有文采打一类,如中心明确,内容较丰富,表达通顺打二类 基本符合题意(三类):如把读书和学习的方法与诗中种植方法类比;生产生活均衡和谐等 注:三类卷表达一般:30——35,表达较好:36——40 偏离题意(四类):如环境污染、爱要奉献、换位思考、存在即合理、低碳经济、谈合作、生活与磨难、风景美、依赖自然等。

注:由于今年偏题作文较多,为提高平均分,考试院特要求偏题作文 狗屁不通10——20,表达较通顺21——24,文笔好25——30

2、打分方法

不准跨类别打分,即内容一类,表达与发展必须打在一类或二类内容二类,表达与发展只能打在二类或三类内容四类,表达与发展只能打在四类

内容以题意、中心为主,表达以语言、文体为主,先看内容再看表达

3、残篇看内容、文笔酌情处理,一般原则是:(1)、600字以上,不超过38分(2)、401—599字,30—20分(3)、399字以下,不超过20分

4、抄袭前边现代文、文言文达100字,做问题卷提交中心组处理;雷同卷,相似处达200字,打0分并提交中心组;字迹过于潦草、随意涂抹、难以辨认打三类以下

5、有政治问题或道德问题的试卷做问题卷提交中心组处理。

(根据记录整理的)

第三篇:安徽高考作文

因其地而制宜

①从《吴兴杂诗》中得出的道理,春秋时我国已有传曰“因地制宜”,今日又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类同之理,“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但人要在遵循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造福于人类。”而这样的至理又被古今千千万万人实践着,发展着。

②因地制宜是一种智慧。几千年来,孔夫子的眼中已有这智慧的光芒。据记载,众弟子尝问何以谓之孝,夫子见问者不同而答案不一:对有的弟子,他说终生侍奉父母便是孝;对有些弟子,他又言爱惜自己便是孝;有一常年表情肃然者来问,他甚至笑对其曰“有愉快的脸便是孝”。于是“因材施教”作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流传下来,千年后我们仰望这位“万世师表”,依然感受得到其思想的进步性。是的,没有一样的学生,一样的成长之路,生活因不同而精彩,这实在是对人性的尊重。

③因地制宜又是一种胸怀。北宋年间,东坡居士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朝中小人此时可乐了,“叫你得意,看你这下还得意不!”回过头来,享受于闲野生活神采奕奕的某人倒真叫那些等着看他可怜相的官员们大跌眼镜,他不光是写下名传后世的前后《赤壁赋》,还写就一部不朽的《东坡食方》。余秋雨先生称他这一变化为“突围”和“成熟”。并不是每个名噪一时、前途无量的人在半途遭劫时都能像他一样。在这里,他清醒了内心,脚踏实地,学会了在万事万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学会在精神的世界里开拓出新的天地。品味生活真味是他的胸怀,他在这里上升到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开拓出人生新境界,因其生而活,苦也就不再是苦。

④因地制宜也是做任何事情不可违背的原则。多年前赫鲁晓夫上任,他有雄心壮志,却为偏激冲动所害。那年苏联青年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平原垦荒种植玉米,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自然的定律是不可违背的,不因地制宜,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⑤因地制宜,它不是成功的金钥匙,可它会给人正确的方向,给人成功之路。从一开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的指引,它是古人的哲思,也是今人的至理。“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其中飘逸的是哲理的芬芳。

因地制宜

①据一物之需,给其所求,适其生,乃智举;然拔苗助长,背道而逆行之,则愚者。古人早就懂得利用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根据水势的高低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例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今天,做到因地制宜,即学会在合适的地点培育合适的作物,其意义不仅在于种植,不仅在于农业„„

②生活就像是耕种,只有经历正确的栽培过程,才能使生命之树开花结果。如果生活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方法就是航船的罗盘;如果生活是一条黑暗隧道,那方法就是带来光明的火把;如果生活是果园里一个生命,那方法就是催熟剂。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团迷雾,没有人能预测雾后的风景,随时可能失去路标,迷失方向;但我们可以凭借求真务实和因地制宜的精神穿过这片迷阵,走向柳暗花明的成功之路。因此在通往成功的途中,我们必须有科学与自然理论的指引。

③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范例。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策略正是在考察中国和苏联两国实际国情之后逐渐摸索出的,依靠这样的战略战术我军打败了小日本,击败了蒋匪军。试想,如果当初毛泽东仅仅搬用苏联的模式,那日后的辉煌就很难说了。今天,当全球经济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各国制订的相应法令和政策并无相同之处,这是因为各国受其影响的程度和经济实力均不同;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方针与政策,才能指导各国走出经济的困境。

④治国应如此,办企业也不例外。面对着经济衰退的局面,现在有些企业依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导致他们在日益激烈的竟争中惨遭淘汰;而另一些企业没有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而是仔细分析了自己的状况,采取了正确的对策,结果企业走出低谷,蒸蒸日上。

⑤除了国家和集体之外,对个人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应当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学习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工作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合适的任务: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尽心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充分地展示自我。

⑥人的一生很漫长,需要正确的航标来指引;人的一生很坎坷,需要有力的拐杖来支撑。“航标”、“拐杖”是什么?当然是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怎样才能拥有它们?当然是要具备足够的智慧、耐心和勇气!生活告诉我们,面对含苞的花朵,只有在寒冷的冬季合理地浇水、及时地施肥和恰当地修剪,才能欣赏到它绽放报春时的芳香与美丽!

找准自己的定位

经常阅读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传记,我会发现:成功的结果只有一个,即成为一个有成就和影响力的人。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却有千万条——麦克阿瑟将军通过在太平洋战场上运筹帷幄而功成名就;股神巴菲特在华尔街上指点江山因而一跃成名;汉朝的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家绝唱,生前虽然无人问津,死后却能流芳千古。时至当代,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有多少时代的弄潮儿乘着改革开放的风浪大展拳脚,经营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由此可见,成功并不是属于某一类人或者某一行业的,只要你敢想、敢做、敢于拼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的成功。但是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熟知并且遵守,那就是——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博弈,那么我们生活过的每一处地方都是一个棋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一着棋。要想下好人生这盘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必然不行的。卡耐基曾经将人成功的经历大致分为三大步,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首先,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这是贯穿于奋斗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当我们每向前走一步,自己身处的角色和定位就已经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现在身处何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先贤荀子曾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一日三省”的习惯,时刻反省自己,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与鼓励,更有利于把握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

其次,是确立一个合理而又明确的目标,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卡耐基将这句话总结得非常精妙:一个合理而又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是伟大的,也不是渺小的,更不是高贵或者低贱的。它就是合理的,明确的。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不同,目标自然不能够有大小、高贵之分,但是它必须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好高骛远,最终被现实击打得粉身碎骨是一种悲剧。而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而导致的一辈子碌碌无为也是一种悲剧。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条件和能力适合做什么事,能够做什么事?西楚霸王项羽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他的能力,做一个将军或者当一个诸侯王都绰绰有余。然而,做天子就显得差把火候了,因为他缺少虚怀若谷的胸襟和任人唯贤的能力。而汉王刘邦在这一方面就显得优秀得多,他深谙用人的诀窍与成功的秘密——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张良善于运筹帷幄,就让他坐镇营中;韩信善于攻城略地,就让他驰兵千里;萧何善于统领后方,就让他掌管粮营。而他自己,最善于的就是用人,自然就做天子的位置了。

最后,要精心经营自己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棋。这是关于成功的具体细节,是需要我们自己细细琢磨的问题。

清代诗人阮元有《吴兴杂诗》一首:“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说的也正是上面的道理——在合适的地方,找准合适自己的定位,做合适自己的事。若能参透这个道理,成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适宜的,才是最好的天空辽阔,可它是鸟的天堂;海洋深广,可它是鱼的故乡。鱼不能在天上飞,鸟不能在海中游,它们都有适宜自己生存的地方。人类的发展也是一样,要顺天时,适时而为;察地利,因地制宜;求人和,因人而育。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几千年前的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告诫梁惠王应顺应规律,因时而为,就会有“胜食、胜用”的富足生活,也就是王道之始了。

可现实中违反规律的事常有发生,如高科技成果运用的泛滥,让塑料大棚搞乱了季节,捕鱼器灭绝了虾米,滥采掘浪费了资源„„

要想不逆规律而动,除了克服人类的欲望外,就应因地制宜,分别对待。当有的地方圈出大片农田去“筑巢引凤”办工厂时,可有那么一个山区市,没有跟风圈地,他们分析自身“人多地少,山多河少”的特点,制定了守住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产业的策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可持续发展路子。将该地打造成了发达地区人们休闲的后花园。试想想若在不可逆转的原生态环境中发展工业,说不定就少了千顷良田,多了几条污水河流。

别人再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自己,若不顾一切地实行拿来主义,搞得不好就像邯郸学步,将自身的步伐也忘得干干净净。

教育也是一样,它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齐步走”,而应有所差异,差异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特色教育。可现实中,这种观点成了人们场面上的套话,大会上的官样文章。实际操作时谁也不采你那一套。没办法,学校就把所有鸡鸭鹅兔一齐往架子上赶,让好坏优劣都往高考独木桥上挤。总之不把老糠榨出油来不放手。不因人而育,出不了人才。钱学森大师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不因材施教,谈不上教育。夫子即使唤红巾翠袖,也揾不干伤心泪。

漂亮的帽子,要适合自己的头颅,否则就成了戏台上的小丑。再美的鲜花要有适合自己

生长的土壤,就像阮元在《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若定要“深处种荷浅种菱,不深不浅种水稻”,那你将一无所获。

生活虽然有时就像“围城”,在里面的无所谓好,在外面的也无所谓不好,但只要是适宜的,就是最好的。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的节拍。

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努力地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

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

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

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息。

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

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

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

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

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

第四篇:2010安徽高考作文

2010高考满分作文点评(安徽卷)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满分作文】

浅议因材施教

安徽考生

孔子被奉为圣人,不仅是因为他的言行值得后人效仿,他的教育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孔子弟子三千,他强调因材施教,即不同的人应根据其自身不同的长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是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才使得其弟子都有各自的建树。因此,我认为正如我们强调因地制宜一样,我们同样应推崇因材施教。“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不正是因地制宜的最佳说明吗?同样的河水散作千溪,如果只盲目地推广一种作物的种植,收成定不理想。因地制宜,根据水的深浅挑选不同的作物,会有丰厚的收获。自然如此,我们应从自然规律中看出,树人亦如此。

英国的伊顿公学名扬天下,其数百年的教育中诞生了三十位英国首相以及数不胜数的各类大家,这样辉煌的成就与其开放的教学环境不无关系。伊顿公学秉承开放的理念教育,不反对甚至鼓励学生的言论自由。学生可随时发表异议,阐述自己的看法。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不就是正在因材施教吗?课本的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但是我们的思想是各有差异的,支持提出异议,这正是发扬个性、培养个性的沃土。伊顿公学正是坚持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才使得学生们的思想不受约束,个性得以张扬,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材施教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诵课文的书呆子。

这使我又想到了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他蜚声文坛后,有人曾拿出他小学时期的成绩单。上面的成绩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门门优秀,甚至有些不及格。然而这些瑕不掩瑜,尽管有些科目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仍挡不住他在文学方面的熠熠光辉。这使我们又看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如果仅因一门课程不及格而扼杀了一位在另一个领域卓尔不群的人才,也许我们又会失去了一些文学家、数学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地域水土条件不同,适宜的作物也会不同。种花的人对花的习性都心知肚明,什么植物喜阳,什么植物耐旱,只有根据其习性种植,才会硕果累累。

正如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一样,树人因材施教同样重要。

【得分解析】

作者从“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中悟出了“因地制宜”的哲理,由物及人而产生了“因材施教”的联想。援引英国的伊顿公学和中国的郭沫若的例子,证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和必要。然后再回到植物,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名言,以“环境改变人生”的哲理,从另一个角度进强调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立论角度好,观点鲜明,联想丰富,论证有力。文末的语言很简洁,却什么都顾及到了。

【素材拓展】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鼻祖,“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伊顿公学的名声赫赫,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合拍,用此两方面的材料,正是作者的明智之举。与郭沫若不及格的成绩(应是数学)类似的还有吴晗、钱钟书、季羡林等,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学问大家。

【满分作文】

找准位置 绽放光彩

安徽考生

也许你是菱,那么就请你长于深处吧,这样会让你的生命更加充满色彩; 也许你是稻,那么就请你长于浅处吧,这样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姿; 也许你是荷花,那么就请你在不深不浅处扎根发芽吧,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满生机。

万物皆有自己的色彩,都有自己的位臵。不管你是菱是荷还是稻,只要找准自己的位臵,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成就一个亮丽的人生。

找准位臵需要倾心去听自己内心的价值呼唤。

如果你是树,就站成一种尊严;如果你是帆,就一定要去远航;如果你是山,就要显出你的气势;如果你是游鱼,就要找出自己的美丽;如果你是雄鹰,就要飞出自己的洒脱;如果你是一头骆驼,就要走出你的极致。

茫茫人生,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的位臵。

诗人的酒香泛起千年的水波。一位剑客从远方而来,他说“我舞自凌乱,我歌月徘徊”;他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傲“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走寻常路而被世人所称颂,因

为找准了自己的位臵,才会名垂千古,于是在万古长卷中,才有了一个倒骑青牛、安放白鹿的太白仙人。

我忽然看见一个年轻人在沉思,他学画无成,学习宗教事务也无成,最终他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写作,最终以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而蜚声文坛,他就是歌德。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富兰克林早年经商失败,一事无成,于是转而去发展自己的写作兴趣,才华才逐渐显露出来。可以说,歌德和富兰克林,只因找准了自己的位臵,才会创造出杰出的成就。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的人生很短暂,若因找不到自己的位臵而一事无成,实在是可悲可叹!朋友,请你记住,找不到自己位臵的人,你的事业将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请记住“找准位臵绽放光彩”。菱角生长在淤泥深处,水稻生长在浅浅的水面,荷花生长在不深不浅的小河中。它们只因为找准了自己的位臵,所以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凛冽寒风中才会有诱人的梅;

深山幽谷处才会有清香的兰;

炎炎烈日下才会有娇媚的荷。

【得分解析】

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应该是在语言上。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语言的表达尽显其优势。全文的用语很精当,语言已经诗化,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散文诗。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尤以排比为多,如“如果你是树”一段,一组排比竟多至六句。在运用排比手法的同时,反复、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使整篇文字文脉贯通,气韵流畅,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还不得不提的是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在形式上相对,在内容上却又相应——开头三句是从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拓展出来的,结尾则是作者的创造了。这种别致的首尾照应,不仅形式美,也共同照应了文题,并突出了表达的中心。

【素材拓展】

文中引用的名人及其事迹,如鲁迅、歌德和富兰克林,都在“如雷贯耳”之列。富兰克林不仅是作家,他更是物理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三、写作范例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凡事,适可而行后适可而止。

当然,止于至善,是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管是偏远乡村的农夫,渔夫还是繁华都市的工人,高管,都在为这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打着合谐的节拍.然而,富士康的兄弟姐妹,却因为跟不上着这和谐的节拍,付出生命的代价.环境是改变一个人重要的因素,但不能困在当前环境而不知返途,人生是美好的,不能因为短暂的挫折和伤痛就要选择轻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的努力的耕种怎能感受收获的喜悦?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来映照这些经不起生命折腾的人最为恰当不过了.经不起打击,你就遗失了后天的美好.也许,环境只是人生选择上的一个失误.人的十字路口,选择失误,错过机遇,确实很多.如果这个集体真的不合适你,你可以考虑换个集体.不一定非要等老板觉得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的时候,你才选择离开.人生要找合适自己的,不是找凑合自己的.哪怕这份工作薪水不错,但违背你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你可以大方地说'NO',没有什么丢脸和庸俗.近些年,安徽出了一个名人----许嵩.他被冠以'周杰伦接班人'和'音乐界韩寒'之称,可见其影响力.我们且不说,他是谁谁谁的影子,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一搜,都是他的海量信量.读过他简历的人都知道,他是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然而,他却走上独立创作音乐的道路,集词曲唱录混音制作于一人,在创作型歌手当中都属屈指可数的奇人.他没有签约任何唱片公司,只通过官网宣传,就有很好的销量,他拥有全球海量FANS.这么多的人粉他,说明他是成功的,是大家的典范.医学和音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行业,但许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把这个选择无限最大化了.选择合适自己的,很重要;不适合自己的,只会让你白搭更多.再拿婚姻来说,找一个爱的人是过一辈子,不是马马虎虎地过一生.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不能将就地过,要过就要有滋有味地过.时下,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里男选女,女选男.惊现雷人雷语,让老外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爱情价值观都产生了疑问,中国人就这么低俗吗?对别人提要求,首先也得掂量自己的斤两,适合的纽带是拴在两个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其中一个人离谱得有悖社会风气的条件上,那样,适合的天平终有一端不平衡而倾斜.令人啼笑皆非的凤姐,不知山高水深不为过,居然弄不清自己的份量,狂言只有北大清华研究生才适合自己,也不怪在作秀节目现场被人扔鸡蛋,换成我,肯定要扔鹅卵石.有人做过精确的估算,全中国有6人符合凤姐的要求,但愿这6人中的一人这辈子能和凤姐憋屈着坚强地幸存到生命的终点.葱就是葱,插哪儿都装不了蒜.大家都明白这个简单常识:水田种不了麦子,旱地种不了稻子.如果你非要违背客观规律,主观臆断行事,只会适得其反,狼狈收场.人生亦是如此,适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却止履(60分)

快乐自己的生活

“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半城烟沙/随风

而下/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本是在吟诵《吴兴杂诗》的我,不自

觉地哼起了这首许嵩的《半城烟沙》。我不知道这首诗和这首歌有着什么联系,但我却执着的认为,它

们的意境有着必然的一致。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不懂得这首诗的真正意义。但在我理解来,就如同

现在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和我常说的随遇而安。有些人始终是跟教科书无缘的,即使它们并不笨,又甚

许他们有着几多聪明,但直接来说,它们不是学习的料。我想,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梦想不同于别

人吧。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要亏待了自己,所以我常用随遇而安来提醒自己。对于生活的无奈,或

许顺其自然会更好。大人们常说的现实与未来,其实撕掉那层虚伪的面具,现实和未来的背后就是自私

吧!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着,只要自己幸福,远

离成绩又有何不可?所以每个人都有权利利用自己的办法让自己过的很好,不再是那一纸文凭。

仔细品味许嵩的歌,不免为之一动。我喜欢许嵩,喜欢他的音乐。我想,他是一个真正懂得人

生真谛的人。“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我不知道我在为谁争天下,但我知道,我争的天下不是我所要的。所以,我并没有努力的去争,但不久前我明白了,有人需要我去争这个天下,只为了让别人幸福,只

要快乐就好,所以这个天下我不得不争。“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我只是希望别因此错过了

自己的人生才好。

无论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还是道貌岸然,我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妥协,被利益蒙蔽,懂得人生的真谛,撕掉现实那张虚伪的面具,用自己的方法过自己的生活,只有快乐就好。

“半城烟沙/兵临池下/金戈铁/替谁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半城烟沙/随风而

下/手中还有/一缕牵挂/只盼归田卸甲/还能捧回你沏的茶……”我不由自主地又哼起这首许嵩的歌。

第五篇:2012安徽高考作文

我为人人—明天会更好

从“注意安全”到“不用时请将梯子放好”,瞬间,我感受到的是无限的爱意与关怀,是爱的感动。时常,将路边倒落的提示栏扶起,捡起盲人道上的果皮,给年迈的老人让座。。。朋友们,这是一种美德,我们需要这样做,我们需要“我为人人”的精神。

“我为人人”是一种爱的力量。党的好儿女申纪兰,为了西沟的发展,与家乡人同甘共苦; “铁姑娘”郭凤莲,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大寨村发展成为今日朝气蓬勃的小康村。。。一位位甘愿奉献自己,牺牲小我,换来大家幸福的天使们,“我为人人”是他们的信仰。

“我为人人”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舍己救人英雄,长江大学的三位学生,因救落水儿童而却丢弃了自己的生命。古代忠臣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百姓,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进谏,屈原向皇帝一直进谏,但君王的昏晕,使屈原断然选择以死来唤醒皇帝,唤醒臣民,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救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我为人人”是一种民族精神。

“我为人人”是自我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国家这个大家好,小家才会好,而小家好也需要国家这个大家庭。我们往往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为前提,有时候有的人甚至是以损害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不应该是我们的生活法则。“我为人人”,社会才能和谐美好。

从这一刻起,以大局为重吧!放弃“各扫门前雪”的思想,以“我为人人” 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坚决不要做“自己痛快,别人痛苦”的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