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杨善洲》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服务宗旨
积极为殡葬事业科学发展做贡献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隆阳区殡仪馆党支部书记、馆长 赵德政
正当全国上下掀起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号召全国向杨善洲同
志学习之际,民政局党委组织观看了电影《杨善洲》,影片以歌颂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心为民、大爱无私的感人事迹为主题,在观看电影之时,感人场面博得多次掌声。
电影《杨善洲》以我们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为原型,讲述扎根大亮山,在艰苦条件下带头改造农民恶劣生活环境的事迹。影片分为工作和生活两条主线,从退休前和退休后两个方面刻画了这位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在职时的事迹,比如力保滇西粮仓、退职后再造大亮山青山绿水等,而杨善洲生活中的清廉简朴、活到老做到老的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李雪健的表演真实得令人揪心,此前就有影评人提到《杨善洲》的成功得益于李雪健对人物的塑造,“李雪建有人格魅力,往那儿一站就是天生的好人。电影里他做的那些事情,全都显得有内心的理由和内在的逻辑。杨善洲晚年得病后的沧桑,他更是表演得十分真切到位。”值得
一提的是,戏中扮演杨善洲女儿的陶虹成了一个“泪人”,和李雪健的对手戏每场都飙泪。父女之间因杨善洲不肯以公谋私而贯穿全片的纠葛也成为观众的“泪点”,尤其是在杨善洲临终前父女在病床前和好如初的一幕,更让现场观众纷纷掉泪。此外,影片的音乐也煽情得恰到好处,三次出现的主题曲分别应和了片中的三大转折点,略带忧伤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谣契合了杨善洲扎根乡土的伟大和生活中不被人理解的落寞。
在看完电影《杨善洲》之后,我个人的感触很深。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做好事。”而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特别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一生的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杨善洲同志当之无愧为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楷模。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昭示榜样、催人奋进的旗帜。电影中的两个情节使我对杨书记肃然起敬。
第一件事是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杨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杨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这,就是公私分明的好书记。
另一件事是在植树造林刚开始时,欠了政府几万元钱,杨书记为尽快还上这笔钱,就对一同上山的几位工友说:“咱们一起去大街上捡果核吧,卖了可以换些钱。”“啊!太丢人了,何况您还是老书记。”“我是书记那是我说的,如果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书记,一点都不丢人,这件事自愿。”杨书记说完便扭头走了。这,就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好书记。
这部片子虽然有些幽默的情节,但在我们谈笑之余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地思考。试问:像杨善洲这样的好干部,在当前的中国又有多少?这部片子不只是值得领导、干部、共产党员深思,也值得我们深思。在杨善洲老人身上除了公私分明、是非分明、有创造力、一心为别人着想外,更重要的是他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做事从不半途而废,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地面对,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电影《杨善洲》,我个人感触很深,我作为隆阳区殡仪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在今后将继续保持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的高姿态,在严格要求好单位内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学习、努力探索的同时,也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及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工作中。力争为全区的殡葬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无私奉献。
2011年8月06日
第二篇:电影《杨善洲》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杨善洲书记的事迹令人感到非常震撼,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当头戴斗笠、斜背挎包、手拄木棍的农民模样的人出现在寸草不生的大亮山上时,谁都不会想到这样的人是一个地委书记?当他奔波在各个村庄、田间、山地上时,谁能从中认出他是地委书记?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就是农民书记——杨善洲。杨善洲用自己的行为对“公仆”两个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在职时候,他身处高位,面临众多的诱惑,要作出众多艰难的选择。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 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片刻犹豫,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从不喊什么慷慨激昂的口号,却留 下一个令人敬仰的榜样让我们追随。退休后,他志在千里,植树造林,把“我要回家乡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这句话讲的铿 锵有力,开始了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征程。他回到家乡,开始发动群众,自此开始了他长达 十七年的漫漫种树征途。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要牢记的宗旨就是全心权益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 益高于一切,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为了百姓的事,杨善洲不遗余力;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他却“无能为力 ”。
从杨善洲身上,我们领会了“余热”的深刻含义。作为地委书记,卸任退休后完全可以好好休养享受生活,但他却把自己的最后几十年交给大亮山,交给青山绿水。与个别利用“余威”为自己谋利的人相比,他更如无言的青松,让人敬仰。杨善洲精神告诫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他一心为公,坚持原则,严于律己的 精神,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境界,从不以权谋私,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总是 深入基层,每每出现在田间地头,矛盾关头,为民排忧解难。那久旱逢甘霖的狂喜,体现了他与民共苦同乐的 崇高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党员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反思的。另外要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还有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以及他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作为一名教师共产党员,我们要缅怀先进人物,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并以此为标准来调整和找准自己的人生航向。以他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去实践善洲精神,发扬善洲精神。我们要在教育岗位上忠于党,服务人民,忠于职守,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扎实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来提升自己应有的素质,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这伟大和神圣的事业中去,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2014年5月13日
第三篇: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为进一步弘扬先进典型,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人心,4月29日下午,我院组织全员党员及二层以上领导干部在院科技药剂楼7楼多功能厅集中观看了电影《杨善洲》。
电影向我们深情讲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职时造出滇西粮仓,退休后还群众绿色奇迹”的故事,使广大党员干部感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树是绿色,代表生命,说明环境。中国古人认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种树需要长远眼光。我有机会,有可能,也十分喜欢种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一个旁边邻居,是一个村支书,大约姓袁。他有一个习惯,如果在他们家的土地上,长出树来,他是舍不得砍,而是呵护其生长。我家建房子以后,后面就是公路,父亲在房子与公路之间长了几个树,并且盼望其成长,以后,公路部门还是砍了,种上他们自己的树,父亲十分惋惜。我妻子家的老房子,东南方有一颗很大的白果树,她说是她出生那年她父亲长的,非常好看。可惜,搬家以后树就没有了。有时候,人与树是有感情的!
干部看电影,《杨上洲》,看电影也是医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一部分,杨善洲的事迹还是使人感动的。最主要他矢志不渝种树,这个就缺少这样的人,人类就缺少这样的人。
观电影《杨善洲》有感
莫维铭
从小在乡下的农村长大,历经多少艰难困苦,我没掉过一滴眼泪;工作中虽然也碰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我同样没有流泪。而当我观看电影《杨善洲》的时候,几次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杨善洲是保山市原地委书记,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呕心沥血,坚韧不拔,能屈能伸,不屈不挠。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杨善洲是一位好书记,一位公仆,他就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雪松,在大家的心中永远挺直与苍翠着。他的办公室简陋朴素,一盆雪松盎然生机。当保山市遇到严峻的旱情时,为了确保农民的收成,他果断停止新建的办公楼,用这笔款打井找水缓解旱情。在其他干部认为如实上报真实灾情向上级申请救灾粮食会损害保山作为西南大粮仓面子时,杨善洲大声斥责:“难道老百姓的饭碗比我们的脸面重要吗?”话不多但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用实际行动及人格魅力带领当地的干部与群众抗大旱,保收成,帮助老百姓渡过了一个个难关。
在女儿的眼中,杨善洲则是一位严格而又慈爱的父亲。女儿从结婚到生子一直两地分居,扎根在边远的山寨教书育人,作为父亲却没有给予一丝的照顾。这样一位严格而讲原则的父亲,难道就不心疼自己的女儿吗?不是的,他为女儿的婚礼精心挑选的礼物令人为之动容,虽然最终没有到场参加女儿的婚礼,但那份慈父之心却似水一样绵绵长长;帮女儿背着行李走出那个简朴而又春色盎然的家园送女儿上拖拉机回学校的那个镜头,让无数人眼底热泪涌动。
几十年过去了,杨善洲的足迹在保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无数的深深浅浅,他雪松一样的心与老百姓紧紧的连在一起,践行的是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仆本色。当他离开保山这片倾洒了多少深情多少汗水的地方时,带走的是一顶草帽,两袖清风,以及那棵永远不老的雪松。没有鲜花,没有宴请,没有车队相送,唯有那为新入党同志领誓时那洪亮的声音久久的回荡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鼓励着大家克服困难,奋勇前行。这,就是他工作了几十年而离开时短暂的告别仪式。
大亮山,是杨善洲一直心系的一座山,儿时的梦想在那里编织,由于种种原因成了荒山秃岭,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他放弃到省城安度晚年的机会,决定把余生的精力献给这座大山。他说,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养育了他,是大亮山培育了他坚韧的性格与脊梁,他要把那份爱献给他的家乡,献给大亮山,要让大亮山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于是,他带领家乡的有志青年安扎在大亮山上开始了令人难于想象的拓荒种树,一年四季,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以帐篷为家,克服种种困难,用辛勤的汗水让大亮山一点点变绿了起来。
如今位于云南施甸县的大亮山延绵数百公里,覆盖着密密的7.2万亩森林,走进林区,枝头鸟鸣不绝于耳,温暖的阳光从郁郁葱葱的白梅、银杏、华山松等林木间洒落下来,山泉在林场的山间轻轻流淌着,湿润着林区的肥沃土地及大亮山四周的村庄。一年四季,大亮山都像画一样的美。
这般美景,就是杨善洲退休以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一个梦。二十二年来,杨善洲和他的团队在大亮山上历经了多少风霜雨雪,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大亮山和大亮山的人民都深深的铭记着。
杨善洲,大亮山上一棵坚硬挺拔而生机蓬勃的雪松!他的品格和行为,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并追随。
第四篇: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杨善洲》观后感
8月8日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来到电影院观看红色电影《杨善洲》,我深受教育,灵魂再次受到冲击。
《杨善洲》主要讲了杨善洲书记在职时开发了滇西粮仓、引水抗旱、举行割稻比赛并且帮助农民提高稻子的年产量;他离职时放弃去敬老院过舒适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并和乡亲们在大亮山这座荒山、在恶劣的条件下开拓了“绿色奇迹”,使大亮山树木成荫,生机勃勃。杨书记到临终还一直关注家乡的旱情和绿化情况,使人感动。
杨善洲原来是云南省保山市地委书记,他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在影片开始时,杨善洲老书记说了一句话:“有些干部只是吃群众的饭,不给群众办实事,那不是白吃群众的饭吗?”在缺水的时候,他带领着群众和干旱作斗争,在我眼中他很勇敢,和天斗、和地斗、和那人见人怕的灾难斗,然而,他们奋斗的行为感动了上天,旱灾严重时,夜里下了一
场及时雨,他告诉大家说:“群众们啊,这一次是老天救了咱们!以后咱们要不靠天、不靠地,自己做自己的龙王。”经过努力,他们不但战胜了灾难,而且创造了粮食丰收。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啊!在救灾的时候,杨善洲把政府办公楼工程停建了,为的就是给群众留出宝贵的救灾资金。杨善洲老书记退休后,在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把一个荒山改天换地改造成了一座树木成荫的绿山。一干就是22年,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和耐力啊!
电影中的两个情节使我对杨书记肃然起敬:
第一件事是杨书记的女儿结婚后和丈夫因为工作单位不同,两地分居,已有七年之久,他的女儿是一名老师,通过考试本早都可以调到中心小学,但因为缺少一个盖章,一直没有调走。所以女儿哭着请求父亲帮帮她,把这个章盖了,但老书记就是不同意。于是,女儿对他说:“你造林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造林是市里已经批准了的,是公事!公是公,私是私,二者就是不同的概念嘛!”老书记心平气和地说。女儿见说不动父亲,只好生气地走了!这,就是公私分明的好书记。
另一件事是在植树造林刚开始时,欠了政府几万元钱,老书记为尽快还上这笔钱,就对一同上山的几位工友说:“咱们一起去大街上捡果核吧,卖了可以换些钱。”“啊!太丢人了,何况您还是老书记。”“我是书记那是我说的,如果
我不说谁知道我是书记,一点都不丢人,这件事自愿。”杨书记说完便扭头走了。这,就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好书记。
老书记始终坚守党的信念,尽心尽力把党的要求铭刻到生命里,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他的思想,他的事迹,无不闪耀着忠诚于党的光芒。长眠于青松翠柏间的老书记,给我们留下的是做人、做事的丰碑。小孩子知道种树的善洲老爷爷;年轻人知道甘于奉献的杨善洲同志;中年人知道清廉务实的老书记;老年人知道节俭为民的好善洲。当看到李雪健老师身穿老书记那套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中山装,我禁不住哭了,感叹李老师用精湛的演技再现了可亲可敬的老书记,让朴素的老书记形象广为人知。
第五篇: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今晚七点,在外国语大会议室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党组织活动,那就是观看主旋律电影《杨善洲》。
电影开始放映后,看到屏幕上出现主演李雪健时,我感觉到这应该是一部高品质的电影了。因为李雪健老师演技精湛,自己也是身患癌症,能让他坚持带病演出的影片,一定有很打动他的地方。看到这位老人那么消瘦的脸庞,就为老艺术家的艺术精神所折服。
影片一开始,杨善洲帮着普通村民挑水,没有一点架子,就像一个平凡的老人,没人知道他是地委书记。后来旱情严重,其他官员都不敢开闸放水,害怕担负责任,他认为灾情不可延误,果断提出承担责任。当怎么打井也挖不到水时,他要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救济娘。他说,官员的面子远没有老百姓的肚子重要。
开会他建议大家一同感受百姓的遭遇,没有上茶水;正在建设的地委大楼他建议停掉,将资金用于抗旱救灾;对于解决两村之间因为争夺水资源而引起的争端,他也有自己的方法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将两村的村长互换职务,让他们明白互相体谅才能共同解决难题。
天公作美,干涸的大地终于盼来了雨水。看着那些欢声笑语,杨善洲激动地宣誓:“以后不靠天,不靠地,要自己做龙王!”他真的说到做到,马上推动整个地区的改革,提高单产,引进技术,并亲自下地去教插秧女怎么样才能把秧苗插得直。谁能猜到这个干瘪瘦小的老
头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地委杨书记呢?印象中知道他身份后的插秧女们,咧着笑脸向他挥手告别,白花花的牙齿晃花了眼睛,这样的干部才是百姓们喜欢爱戴的人。
终于丰收了,百姓们兴高采烈的开始了开镰比赛。看着那一亩亩高产的试验田,我和他们一同很开心。原来平时吃的米是那么的来之不易啊,要种,要浇水,要杀虫,要开镰,要打谷,才换来那么一粒粒白晶晶的米饭。而我平时糟蹋浪费的粮食又有多少呢?倒掉一碗饭又是多么得亵渎别人的劳动成果啊。
后来杨善洲老人到了退休的年纪了,要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办公室了。临走前被拉着去主持入党宣誓。大礼堂几百人,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敬仰的老领导上台。在鲜艳的五星红旗面前,瘦弱的老人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他念一句,台下的人跟着读一句,我的眼泪就跟着掉了下来。原来入党誓词并不是苍白的几句话,真的有人用一生的时间来履行了他自己的誓词。他可以说的问心无愧,说的令人动容。我相信那个背着树苗挎着小包缓缓离开大礼堂的老人的背影会在很多人心中停留很久很久。
后来他去过省里一趟,不是为自己谋划,而是推荐自己的得力手下,为党推荐一名全面的人才。他拒绝到昆明疗养,反而要回到老家大亮山去种树。家里人一开始听说他不去昆明,没有不高兴,以为他终于可以陪在家人身边了,可当他说要去山上种树时,他们除了沉默也并未阻止。他们这样的一家人也让人很感慨,我会在后文仔细解读
下他们一家人。
在大亮山,他先是放了一部电影《庐山恋》给百姓看,继而引出庐山上的树多么美,大亮山也应该有那么多的树,也应该有那么美。看到这一幕时,我们教室里的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觉得老杨同志真的可爱啊,看个爱情片都可以扯上树啊。可屏幕上的人们还是很关心周边环境的。李晨饰演的周波就第一个站起来,说愿意跟着干,六年就六年吧!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真的是那个时候的人啊,居然愿意上山种树,还一干就是六年。现在哪里还有人愿意这么浪费时间啊。不过他们就真的这么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挖坑,埋树苗,再填上。很多人来了又走,周波一直陪在杨老身边。我想,这一定是一个让人很信服的领导,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就算一直吃苦也没关系。而他也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跟随的领导。从来没有开过后门的杨老,居然为了周波开了一次后门,将他调到林业局去任职,好让他取个好媳妇。原来一晃,当年说要上山干六年的小伙子,已经在山上待了整整十七年了。十七年啊,就在一匹光秃秃的山上种树。他的青春激情理想全部就耗在了大山里,他也挺想让人掉眼泪的。可喜的是,结了婚的周波真的把老婆也带回了山上,一起继续自己干了半辈子的事情。后来周波当上了林场的场长,我不禁又一次感叹这位老人的无私。每个曾经入股的村民都有分红,而他正如当初许诺的那样,分文不取。他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值得人品味的。他曾经的得力手下牛局长,在他的推荐下慢慢奋斗,后来成为了副省长,还会专程去看望他并提供资助。周波也是有了职业发展,只有杨老依旧两袖清风。他是他们的老师,身体力行地教授了他们很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做人道理,但他并没有在意名利,反而愿意当一个普通的老头子,默默地,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好事。
在杨老的带领下,曾经的大亮山完全换了一番容貌,树木郁郁葱葱,连绵不绝。看着这样的广阔的林地,我突然感受到了他们的意义。他们用了22年换回了青山绿水,换回了价值3亿元的林场,还将其无偿上交给了国家。而普通如我们的22年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也许一辈子就在一个小地方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逛街看电影为工作烦心,我们享受了物质,却匮乏了精神。而杨老他们,吃得差,穿得薄,住的简陋,整天做体力活,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精神是饱满的,他们的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并一直为之努力,他们的每一天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幸福的呢?
辛苦了一辈子的杨老病倒了。离开林场前,他对着满山的参天大树,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般地叮嘱:“好孩子,你们好好长,我会时常来看你们的。”谁说这些树木不是他的孩子呢?
哪一颗不是在他的注视下长大的呢?而他自己的家人孩子呢?他又为他们付出过多少?现在他终于有时间了,可以陪在家人身边了。杨善洲一生严于律己,从不滥用职权。他从不公车私营,就算下大雨也要自己走回家。就算公车私用,也要打上里程表,将油钱补还回去;他不愿动关系将女儿的户口农转非,在她结婚时,他急急赶到送上当时最贵的被面,却也不现身;后来在山上,已经两地分居了七年的女儿跪在他面前,求他帮帮忙让他们夫妻在一起工作,说她不想
如她妈妈一样苦一辈子,他也没有答应。他可能是有一些不近人情,可你不能说他不爱他的家人。他给女儿提包,送她坐车,她别扭地不看他。他头发花白,却也还背株树苗在女儿门前种上。也许这一辈子,他对得起百姓,对得起儿女,他却愧对老婆。还记得开头,女儿对他妈妈说:“妈,您干嘛要嫁我爸?您还不如嫁个农民!”她妈妈淡淡的说道“我嫁给你爸的时候,他就是个农民。”当时我们是看的哄堂大笑,可仔细一想,这个女人的一辈子很苦。老公不在身边,要替他照顾婆婆,生养小孩,操持整个家。可她没有过怨言,就连最后一刻也守护在他的身边。而陶虹饰演的女儿,一辈子没有得到过父辈的荫泽。她去林场求父亲未果后,说早知道就是这个结果,然后恨恨地走了,可在走之前,还是将包里带来的肉给父亲放在了桌上。十几年后,她终于凭自己的努力结束了两地分居,父亲来敲门,她在门内也没有应门。她心里始终还是有怨的。在最后,她孩子结婚,她将自己当年退还给父亲的被面又送给了下一代,并说放在现在那也是最好的被面。我想她终究是释然了。
家里有着这样一个人,是一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情吧。可我相信更多的还是骄傲,为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的无私的老人而感到骄傲。住院后的杨老引来了很多市民自发的看望。那些亲切的问候,那些关切的眼神,不光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感动了我们在座观看电影的每一位观众。这就是他这一生的财富吧,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吧。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尊重,履行完了自身的使命,为老百姓造福,杨善洲老人的一生才算是完整的一生吧。
物质的财富好积累,可精神的财富才是值得人骄傲和敬仰的。我们要向杨善洲老人学习,学习他做人的理念,当一个对百姓负责的人,当一个问心无愧的人,当一个干实事的踏实的人。
2013级英语笔译
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