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滨



第一篇:郭海滨

游井冈山之感想

作为一名研究生,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实践活动,以前对于红色革命根据地,并不怎么了解,对于井冈山,也就是在历史书上学学,根本没把它当回事,也没想到它会有那么多的历史,当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一次实践活动之后,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我们的一切都那么的来之不易,理当珍惜现在的生活,更不应该抱怨生活。

这几天参观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毛泽东旧居,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地方,了解到什么是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勇于胜利,实事求是,这种精神真实地反映了革命者的风貌,当时的条件那么的艰苦,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山路那么的崎岖,我现在走着平坦的台阶,还感觉那么的吃力,有时还坐车往山上赶。在他们那个年代,哪有什么交通工具,都是步行啊,有时还要挑着粮食上山,走一百多地。我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有多么的辛苦,有时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其实他们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无忧无虑,但是他们没有,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有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有的过着流浪的生活,我很敬佩他们。当我站在那些曾经的战场上,想着当时的情景,心中有万分的感慨,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太伟大了。无数个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想,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哪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没有他们坚定的信念,哪有我们的未来,感谢革命先烈们。

现在的我们,老是抱怨吃的不好,穿的不好,住的不好,看了他们吃的穿的住的,我觉得我们没必要抱怨什么,我们比他们的条件强一百倍,我们需要更多的去磨练自己,艰苦的环境中,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现在苦,以后才会有甜,所以我们不怕吃苦,我希望能吃更多的苦,这样自己才能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更好的锻炼自己。每逢有什么难事,我都不会退缩,我希望用自己的坚强,换来自己的成熟与信念。

年轻一代的我们,定当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敢闯新路,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勇于胜利,实事求是,我们定当永记。

第二篇:2015个人工作总结 郭海滨

2015年个人安全工作总结

纵观全年的安全工作,我认为首先必须牢固的树立安全的核心思想,在一切活动中,都要把安全作为行动的基石,在员工的安全培训中,必须时时灌输此一思想,让他们真真切切的理解、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另外,必须加强安全的检查,对所有不安全的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批评及考核,奖罚并重,因此建立项目部的安全检查与考核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再者,要加强车辆设备方面对安全的保障,通过对车辆设备进行消缺、技术改造、证件齐全,减少车辆设备本身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对车辆设备操作人员及第三方人员的伤害。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管理力度方面,由于和施工队各方都熟悉了,有时对于他们出现的隐患问题只是发整改通知单或警告,对于屡教不改的没有采取更严格的惩罚措施,以至于同一问题经常出现,在这方面我必须要提高自己。在组织、沟通能力上还尚有不足之处。对于一些安全问题要求施工队整改或消除,但结果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我一直反思的地方;另外,对于在云南工地的这一年虽然接触学习了一些新知识,如爆破施工方面的或和老百姓打交道等,但是由于在云南很多安全规范以及安全专业知识等平时用不上以至于有些东西淡忘了,因此需要时间再学习,重新提高自己,不能落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学习相关安全制度、规范、知识,敢说敢管,努力把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海滨故人

姓名:崔莹莹 学号: 161001136 学院:人文学院

落日余晖式的爱情追逐——《海滨故人》

文章开头就以黄昏出镜。“呵!多么美丽的图画!斜阳红的像血一般......”由此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现出黄昏之美的一种讽刺以及轻蔑的态度,体现出斜阳再美也有落下来的定数。

对这篇小说我单从内容进行评价。本文以五个女子为线索,突出讲述“露莎”,由“露莎”的行为来反衬其他四位女子,最终结尾也是由“露莎”能否回到“海滨故人”屋子里来展现新时期的女性能否冲破黑暗的礼教,不让爱情的追逐在黄昏中落幕。

开篇第一节讲“她们是样样不同的朋友,而能比一切同学亲热,就在于她们都很有抱负,和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不同。”但在这里并没有点出她们有什么样的报复,而其他人的醉生梦死又是如何醉生梦死。由这两点使我们可以切入文章。接着文章引入露莎的童年,由宗莹口述露莎童年生活的经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故事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将露莎与外祖母的死相联系而得出露莎是“灾星”可见当时的封建落后思想,以至于小露莎得病后怕传染,便将小露莎抱到农村去治疗,直至四岁时才重新回家,女孩被抱来抱去放到从前那一定会感觉是个弃儿了。而这一段经历露莎虽然说她不记得了,但是不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由此体现出露莎“脾气爽快,但心思极深”这也为她与四个小伙伴不同的追爱做了铺垫。

第二节讲学堂生活,其中插入了露莎回忆小时候的学习,被关在屋子里背书的家庭教育,之后母亲又送她去送她去学堂,由此体现了一个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学校里学生家庭钱权的影响依旧明显,最明显的体现在饭菜分大小食堂。由此可见“露莎”接受了新思想,可是却活在旧的制度当中,被一种旧的礼教所管理压制。这种大背景也暗示了,她们的爱情追逐必将是落日余晖式的,只是一个短暂的光明。

之后文章的重心开始显现。五个人露莎,玲玉,云青,宗芸,莲裳卷入愁海,而这“愁海”是什么?这便是爱情。在旧时期女子嫁人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家听父,在外听夫。但是她们这些女子上了学堂,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有机会结识男子但正因为这样她们思想上的报复与现实礼教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想要爱情,但不知如何接受他人传达来的爱意,于是便产生了“世界的悲观”和“精神的颓废”。这刚好体现了女子思想上的进步,思考爱情是追逐爱情的开始。

首先,我们看“云青”与“慰然”之间的爱情。云青的家庭是希望云青好好上学,并且出国深造。对于慰然这种没钱没权并且是家里的独自是看不上的。而最后是以慰然不强壮为由来进行反对,云青屈服了家庭也是对传统礼教的信服。这爱情的追逐以慰然的求亲闪现光芒,又一家庭的反对收场,可以看作是场落日余晖。

其次是宗莹,她拒绝了父母都喜欢的青年官僚选择她的同学师旭,这算是一种对礼教的反抗。但在看宗莹婚礼上的过程“祖宗神位前点起香烛铺上一块大红毡子,叫人扶着宗莹向上磕了三个头。后来,她的姑母们,又把她的父母请出来,宗莹照样磕了三个头”。她虽然接受新思想讨厌官僚,但她的婚姻有家庭操办并且沿袭了三跪九拜,可见宗莹仍旧被旧势力所掌控,对爱情的追逐有如落日余晖闪现之后坠入黑暗。

而在玲玉看来提倡婚姻自由是正理。她嫁给的是陈剑卿,而程先生是离异过的并且嫁过去是因为陈先生的再三请求,可见女方的不自由。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玲玉在事业上寻求安慰。可见她的爱情也是闪现从而幻灭。

对于莲裳的描写是极少的,她所举办的是西式婚礼。看似冲破了礼教完成了自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但是这真的是完成了“抱负”吗?莲裳是随遇而安的天性,而这场婚礼正是她成为一个男子附属品的仅有安慰。所以文章才会出现一句话“仿佛莲裳是胜利者的所属品,现在被胜利者从她们手里夺取一般”,“她们”是五个有抱负的人,而莲裳被夺走后就是一个醉生梦死的众人了。

露莎是小伙伴追爱的见证人,看见了开始于结局。她渴望的是精神上的爱与交流,但是与她可以进行精神上交流的青梓却是一个有妇之夫,由此露莎所受的精神折磨是愈加的强。但在五个人中也是她所追求的爱情结果没有展现出来。她意识到伙伴没有成功是“礼教胜利”的法则。她在写给云青的信是“沙与梓青不能产出礼教之束缚,树神圣爱情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何足惧尔!”但是两人又如何打破这“礼教”呢?建造了房屋“海滨故人”,这是希望打破礼教的精神寄托。但是露莎的追爱就不是一种落日余晖的追爱吗?她仍是不知何时才能回去的海滨故人。

由上分析五个女人的追爱都是一闪而过敌不过大背景。她们从对爱情的希望到失望就如同落日的光辉一闪而过。最后露莎所保留的一点希望更是展现了当时女子追爱的如落日余晖般的光景。

第四篇:海滨小城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理解、体会文中描写小城美丽景色的语句。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念方法,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游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海滨小城,学生齐读课题。

2.鼓励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读完之后,再说说自己通过阅读了解到的海滨小城?(板书:美丽、整洁)

2.小组交流:课文通过哪几处景物来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并板书: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课文中描写的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是写小城的?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海滨——大海、沙滩;小城——庭院、公园、街道。

三、质疑探究,导学“海滨”。

1.提出自学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这部分描写的景物。

(2)欣赏了大海的景色,你们觉得美吗?

(3)作者写海滨先写了什么景色,再写了什么景色?

(4)你觉得大海美在哪里?沙滩呢?

(5)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收获)

(1)多媒体播放海滨录像,边看这引读。

(2)回忆课文内容,解决以上问题。

①同学们,昨天,我们欣赏了大海的景色,你们觉得美吗?(美)

②作者写海滨先写了什么景色,再写了什么景色?(大海、沙滩)

③你觉得大海美在哪里?沙滩呢?(色彩绚丽、动静结合)

④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色彩绚丽、动静结合)

3.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的美。(配乐)

4.风采展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当一回小导游。

(1)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

(2)推举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师生评议。

5.合作探究,探究写法。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件提示:A.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B.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C.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3)分组讨论,互相评议。

(4)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

(5)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街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课件出示写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景物特点。)

6.感情朗读,加深印象。

7.谈话过渡:在这样广阔无垠而又绚丽多彩的海滨的衬托下,小城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前往——海滨小城。你会看到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四、质疑再探,导学“小城”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学生读书、勾画、交流: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2.作者围绕“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是从哪些方面对小城进行介绍的?(庭院、公园、街道)

找出留给你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3.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小城的美丽和整洁的呢?

4.我们随作者先来到庭院。课件出示庭院图,学生观察,师范读课文。

(1)指名朗读,找出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

(2)自由读这一段,说说你觉得哪句话写得美,为什么?

(3)课件出示:“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①理解词语:

热闹:写出花多,花艳,争相开放。含拟人手法。

笼罩:覆盖,花多,几乎满城都是。一片片红云:花多,花红,很美。板书:花美 ②理解句子。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你能把美的感受带给大家吗?指名多人读,齐读。

(5)再看图片,加深印象。

(6)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庭院中的树——(很多)板书:树多;有……这些树都是亚热带树木,这也是海滨小城的特色。

(7)你还能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吗?(板书:叶香)

(8)齐读第四段。

(9)总结学法:先找中心句,抓特点,再理解词句,感情朗读。

5.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五、六自然段。同学们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1)课件出示思考题:

①每一段各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 ”划出。

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用“

”划出,并圈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③小城的公园、街道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2)学后交流,检查自学: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那么你通过自学已解决了哪些问题呢?指名交流。

(3)投影出示句子:“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一棵棵:树多。

绿绒大伞、密不透风:颜色绿,树冠大,树叶茂盛

①指导朗读。

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再次体会公园里到处是绿树,体会榕树的大,树叶的密不透风。看着这绿树成阴的公园,你还能用什么句子来描述它,你还想说什么?(我真想去小城的公园坐一会儿。)

是啊,这里真是小城人民的休闲好去处。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理解“每逢”,并指导造句。

(4)投影出示句子:“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理解“甚至”,造句。

小城街道的特点还有许多路是用细沙铺成的。你去过沙滩吗?在沙地上走过吗?那是怎样的感觉?(软软的,松松的,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样的路也只有在海滨小城才看得到。这也是小城的特色之一。

(5)齐读第五、六段。

6.“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五、质疑释疑,深化理解。

1.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如: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 躺在那里”,那贝壳怎么能寂寞呢?)(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在小结中肯定学生的见解,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1.再现迷人的海滨小城数幅美景图。

2.学生有感情配乐朗读全文。

3.小城的树美、花美、环境美,你们知道这样的美是谁创造的吗?(小城勤劳的人民)

他们在这样美丽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工作,一定会感到很愉快。难怪作者一开头就自豪地告诉大家——我的家乡在广东,是一座海滨小城。

4.小城的人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你热爱你的家乡吗?如果热爱自己的家乡,就请大家用一段时间留心观察,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段话,介绍你的家乡,写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大海(色彩绚丽)留心观察、抓住特点

海滨

美丽

沙滩(动静结合)

海滨小城

整洁

庭院(树多、叶美、花美)

小城公

(榕

大、树

密)

街道(干净、用细沙铺成)

第五篇:《海滨仲夏夜》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4.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

5.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了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后曾任《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