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

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



第一篇:北大国学课读书笔记

《北大国学课》 读书笔记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

是-个文化大国。————季羡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壮大的根基。而

国学又是什么?准确来说国学对于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甚至于世界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是文化的精髓,它包括我国几乎人尽

皆知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

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章 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

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

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

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

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

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

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

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这一章从三皇五帝开始,介绍了非常多历史的知识。像是将皇帝成为万岁是

什么时候? 还有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啊,还有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为

什么呢?等等„„

第二章 儒——“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儒家思想

说道儒,最先想到的就是儒家学说的三种主张——礼治、德治与人治。儒

家思想中“德”和“智”是什么样的关系?“孝”和“悌”在儒家思想中又有哪

些解读;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如何成为统治工具的?你知道“孔门四科”还有

“孔门十哲”“孔门六艺”吗?历史著名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

代君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等等

第二张从儒学的角度出发 体现出了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的影响。

接下来开始就慢慢的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了

第三章 禅——佛法要义、释义人生的佛学思想

第四章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要义

第五章 法——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

第六章 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

第七章 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

第八章 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

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

第九章 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

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 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唐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夺情起复制度,但在唐玄宗后夺情已较少见。然后又有谈及“礼”是古人安身立命和齐家治国的根本吗?为什么说“孝”是传统文化之根本吗?“三纲五常”对我国古代专制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三从四德”是对妇女的压制?古人讲的五礼是什么?

所谓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 那就是“长跪”

《战国策》里出现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

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

第十章 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

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

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

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录

俗话说 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

通过这本书 让我穿越古今 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谢意。

第二篇: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

金溪镇中心学校张丽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德: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能光说不练。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经济是教育的基础,先富后教。凡治国之道,比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貧则难治也,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教育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前提

3、教育是治国的首务,育才是长远之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终生之计,1

莫如树人。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环境影响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相近,生来大体平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是他推动平民教育,实行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1、为天下培养君子贤人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空闲的意思

3、《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修齐治平联系起来。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一是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二是在修身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分阶级,三是修身的途径必须循序渐进,要有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的内容

五德:

温:敦柔滋润谓之温

良:行不犯物谓之良

恭:和从不逆谓之恭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

让:先人后己谓之让

五常:

仁:孝悌、爱人、博爱之谓仁;

义:宜、善、正行而宜之之谓义;

礼:制度、仪式、礼节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礼:(周礼)、(依礼)、(礼节)。智:四层意思:审时度势、进退得宜谓之智。孔子一贯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迷信鬼神谓之智。有是非观念谓之智。好学谓之智。

信:诚实不欺,言必信,行必果。

五、关于教育原则的要求

1、立志乐道

2、意志锻炼

3、自省自克

4、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5、改过迁善

6、勤学问思

7、后生可畏,重视教学相长

第三讲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

什么是国学经典: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教育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学艺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一、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前提);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因材施教包含及时和长期连个方面。举例。

长善救失出之《学记》。豫、时、孙、摩。

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必须遵守的原则、法则。

有4点体会:

1、因性而教;

2、因龄而教;、因能力个别差异而教;

4、因教而学

2、“问答”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核心);

启发来源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记》的论述: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读书的长进:从产生疑问,到没有疑问。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技巧);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手段);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氛围)。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

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

失:多、善、易、止

三、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

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

3、因个别差异而教

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古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着重启发学生思维,是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特征。

2、“问题性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基本手段。

第四讲 国学解读

国学:泛指所有跟国人历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关联的知识和学问。最为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儒学。

一、理解国学要用心;

二、用心体会;

三、国学中的理想人格,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四、拥有“中国心”的国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庄子《逍遥游》为例。

第三篇:国学读书笔记

修己安人

《论语·宪问》有言:“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其大意为: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吗?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所在,而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即修己是基础,安人是目标。这与《大学》中提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出一辙。正如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正所谓:“至德至才者,圣人也;德多而才逊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小人也;无德无才者,蠢笨之人也。德多而才逊者,人安己安,故君子也;才多而德逊者,己安人安,故小人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早知从德与才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其实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招聘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而孔子所说的“修己”就是从“修德”、“修才”两方面来努力的。首先,“修德”具体而言就是修“仁、义、礼、智、信”五德:仁德即对世间万物充满仁爱之心;义德要求我们做事要讲道义、遵守规矩;礼德要求我们言谈举止做到礼貌、周到;智德则是先学习做人的道理再学习做事的方法;信德即为诚信为本,不论是与人相处也好,还是经营公司也罢。然后,对于管理者而言,“修才”即为学习管理之道。

既然在管理中,修己是为了安人,“安人”即为“治国平天下”。在企业管理中,要想安人必先修己,但是仅靠修己、靠个人行为的引导及模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了解员工的“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要,“安心”方能“安人”。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常常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来达到安人心地目的,让员工认可、遵循并维护企业的文化。

“修己安人”不仅仅是对管理者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亦可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第四篇:读书笔记-《北大批判》

1.自我管理,劝大家别抱怨

2.大学与生俱来有3个特点: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师生关系很好;真理是辩

论出来的。

3.我从大二开始就发誓:我不属于任何专业

4.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才能的一把尺子

5.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够主宰你生命的心灵

6.批判性的阅读是历史的基本训练

7.常春藤的主流还是认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分析生活的文本。

8.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

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9.本科生一周的阅读将近200页或者更多,本科生还要额外参加讨论班,围绕着阅读发表

自己的意见。

10.长期坚持大量的阅读,读完后就和同学讨论,然后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断找写

作的高手修改,自然会提高你的语文写作能力

11.阅读差,自然影响到了写作。不管学生日后从事什么工作,写作多是其一生成功的基础。

12.你必须想怎么把自己推销给这个世界,作为一个人,是否对这个世界有价值,你凭什么

说服别人相信你的价值,给你机会

13.阅读的实质:吸收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在吸收的基础上如何有效的表述自己

14.学徒制所确立的干中学,学中干的原则,也被大学所吸收。

15.大部分人都丧失了希望,过一天算一天。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要死要活地干完农活,饿着肚子继续看书!正是这些人最后抓住机会回来上大学了。

16.大粪对于当时的农业,如同石油对于今日之工业,乃能源之命脉,学问大得很。

17.美国的大学特别强调“讨论班”(seminar)

18.你和其他人读了一样的东西,你能拿出什么新的东西来?你有没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指出作者的缺陷?能否在作者基础上指出深化研究的路径。

19.个人进取精神非常强才行,而这样的大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捡起什么都能闹出一

番动静!(敢为天下先)

20.一辈子搞技术,就觉得灵魂里空荡荡的,寒冷得浑身发抖。

21.一个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内心里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教育,是让

我们成为干某件事情的工具。

22.终极情怀取代青春期的性压抑,成为精神发育的主动力。(那就应该多看些励志的,社

会的东西)

23.雅典是我的精神的故乡,古希腊是我的传统文化

24.清华产品质量比较整齐,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能毕业就是靠得住。北大则没谱,有

非常的天才的学生,但是也有写学生,上了4年白混过去,照样毕业,什么也干不了

25.一流大学的实际内涵:讨论版,通才教育,社会责任和服务精神(这些都是较为历史,文科的)

26.在美国的媒体上,很难看到教授哭穷的事情,毕竟大家都是自愿来干自己喜欢的行业。

27.王小平事件

28.不读无用之书

29.人口老龄化来势汹汹,如果我们不着手改革,几年后将悔之晚矣。

——————————

首先作者薛涌,旅美学者。先后就职于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1997年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硕士、同年进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课程、现为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

79级北大毕业,跟过其老婆到美国学习,后来进入耶鲁跟着景先生研究历史,最后成为教书匠。父母是高干,北京人,从小就是比较非主流的,喜欢挑战权威。文学爱好者极端,但是后来却抛弃文学,改从历史,想深度了解中国。其主张反智,认为草根才是主流。

总觉得这些观点言论,首先需知道了解这作者谁,什么杨的背景和学识,在什么时候说的化,代表什么人在说,说给谁听的。总之就是李老师说的contextualize。

不管如何,其写作的时候,感觉一般般。旁征博引做的还不够,主要指的是该书。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值得快速的看看的。

写作好就好像动听的声音,能让人多听多几句。正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画画等类型表述方式,有助于我们形象表达思维的培训。

第五篇:北大国学毕业典礼致词

国学六期毕业典礼致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这瓜果成熟,桂花飘香的季节,我们国学六期全体同学齐聚于此,迎接属于我们的累累硕果。感受现场快乐、融洽的气氛,让我体悟到同学之情的那份单纯、温馨和感动。

回想起我参加国学班学习的日子,当我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走进北大国学班的课堂,就深深地被这历史传承下的中华文化所吸引。在北大国学班里,在导师们精准通俗的授课下,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商业历史智慧精华,学习得古人之慧谋当今之事,从众多的文化瑰宝中吸收了古人的独特见解和谆谆教诲,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文化底蕴,拓展了我们的事业空间,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同学之间,我们打破了年龄层次和行业边界,学习交流,探讨做人、做事、修身的学问,广结善缘,修己达人。经过相互间的切磋交流,更是收获了一份可贵的友谊。

“相送当门有修竹,为君叶叶起清风”,转眼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其实国学班的学习仅仅是为我们开启了通向智慧宝藏的一扇大门,门内的种种瑰宝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精力去探寻。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的人也有欢乐,也有痛苦,但是修行的人不迷惑于欢乐,也不沉迷于痛苦。我衷心地期望各位同学不以国学课程的结束而停止对国学的探究,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痛快淋漓,福慧双修的人生。

谢谢大家!

张贤华2013.10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