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笔记(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缺少真情流露呢?)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缺少真情流露呢?
我们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孩子们喜欢有纯真的笑声和亲密情感交流的班级,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被限制在学业交流的狭小范围内,甚至认为它理所当然就是这样。为什么我们的课堂缺少真情流露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对处理互动中流露出的情绪情感问题没有信心。他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写道,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戴着“老师”角色的面具,这一方面是想隐藏起自己对学生、对课堂、对教学工和的真实感受,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自己不能控制局面或对自己不利;另一方面是想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因为学生向老师或其他学生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老师常常不能给予恰当的回应,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教师”铁面无私的角色和严格的课堂纪律框架下,师生的互动只限于知识的学习领域,而不会涉及任何私人的情感,这对教师是非常安全的。
当然,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还有其他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教师觉得情感交流会浪费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没有帮助,因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谈论学习之外的事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当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表露、课堂互动被限制在狭小的学业领域时,课堂上的人际氛围是疏离而冷漠的;很多学生感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其实,身处相同环境的教师何尝不是感到同样的无奈何孤立呢!
第二篇: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什么
前些日子,《半月谈》的调查报道“一个市长一年吃了1500顿饭;一位县委书记365天,只有50天在家吃饭;一些官员回家,孩子都把他当客人„„”。官员应酬繁多,虽然人们早有耳闻,但此报道还是很让人吃惊。继茅台,国窖,五粮液等一向高柜专供的“高级酒”因国家条令规准开始出现卖不出去的“恐慌”,官员们似乎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在司法机关的眼皮子底下用“酒水报销”等一系列暗箱操作的手段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老百姓越来越在乎自身利益所存在与这个社会应该享有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手段,那么,为了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我们现在缺少的是什么?
公开,透明,这是我认为目前最需要的。
依稀记得高三历史书近代史新中国成立时铲除的被糖衣炮弹震晕的刘青山,换算到现在也就仅仅贪了四五千块钱,驾到现在的某些贪官头上都够他们死个几千次了。政府工作的款项数额公开与透明直接挂钩了一个国家对他的人民的负责程度,一个连自来水的水质报告都可以称作“国家机密”不能泄露的政府,他所担当的期待永远会比他的实际操作要多得多得多。
蛇年过年期间,关于中高端餐馆的食物浪费问题成为焦点,在缓解浪费的成果上,也适当地稍稍减少了一些公款吃喝的现象,毕竟有的人也不好开着早已差不多成为私家车并且“油费全免”的公车大摇大摆地当着一台台或明或暗的摄像头停在高档餐厅门口。
中国的官员们的收入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估计的数字,中国政府的支出明细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揭晓的禁忌。在我的家乡成都,天天路过那就像五个鸟巢围成一朵花耗资4个多亿修成的成都市政府,作为一个小市民的我都难掩心头的不愉快。中国最好的建筑永远是市政府。呵呵。
其实每次说这么多,都实在感觉太无力,中国在发展,道路坎坷是必然的,我们依旧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来好好整理我们的所有,至于发力者,或许我们也应该参与一份。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好人好事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好人好事。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好人好事事迹材料,希望对您写作文有帮助。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
大爱铸忠诚,宣讲进课堂
----退伍军人杨荣华义务宣讲抗震救灾体会
09轨道驾驶2班学生杨荣华2007年考入我校后不久便应征入伍。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悲痛万分。杨荣华出于一名军人本能的反应毫不犹豫响应部队号召,报名前往汶川抗震救灾。在灾区,杨荣华遭遇到平生从未遇到过的余震、尸臭、饥饿、缺水等考验,困难并没有吓倒他,最终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任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0年年初,杨荣华重新回到校园。他及时总结参加抗震救灾体会,利用业余时间,多次在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德育践行课上进行义务宣讲,得到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2
小蓝莓点缀世博,蓝精灵增添亮色
----我校高职学生自愿报名担任世博会城市志愿者
在每个世博会城市站点,都闪耀着一抹蓝蓝的亮色,站点更加清新。这抹蓝色,来自于身着制服的志愿者,他们被称为“蓝精灵”、“蓝莓”。我校王兆京、徐翔、宗瑜敏、谢日源、刘响亮、尹超、张诚杰、苏宋华等8名高职学生,不仅完成了学校安排的志愿者任务,还主动报名参加世博会城市站点志愿者服务,为了一个同样的目标——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而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有的在崇明森林公园、有的在徐家汇、有的在陆家嘴,在那小小七彩亭里,演绎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3
为世博做贡献,为团旗添光彩
----爱岗敬业的志愿者王志超同学英勇拦阻携带危险品的乘客
我校高职青年志愿者——08轨道驾驶班王志超同学积极参与世博交通安全志愿者服务,扎实奉献在世博专线岗位上。2010年4月25日16时许,正在卢浦大桥世博29路执勤的王志超发现一名乘客携带了危险品,第一时间与民警取得联系,协调现场民警劝阻了该名乘客的上车,并及时汇报组织,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巴士六汽三分公司的通报表扬。受到表彰的王志超则表示,这完全是自己应该做的,作为志愿者并不是在站点摆摆样子,而是要真正履行志愿者的承诺。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4
手拉手,添份爱
----06车辆1班积极组织为王洁翔同学献爱心
王洁翔同学母亲三年前生癌症去世,父亲下岗且患有严重贫血和脑萎缩症。为了供王洁翔上学,他父亲不肯吃营养品,也不肯用好的药。班主任殷美容老师在班会课上讲了王洁翔同学的情况,同学们你100,我50的,连享受低保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捐款。兄弟班级的同学得知后,也通过短信、QQ群、博客等发布了信息。季强校长、曹鸣浩、黄维军、胥国文等老师也加入了爱心捐款的队伍。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王洁翔同学的父亲躺在床上接受七千多元的爱心捐款时,激动万分,连声道谢。王洁翔同学则说: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心给了我力量,我要努力学习,用我的勤奋来报答大家。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5
无偿献血,无上光荣
----07轨道供电1、2班六名成都学生将热血与爱心留在了上海
2009年12月,我校07轨道供电1班、2班的黄强、钟薇、王惠、杨心洁、李闯、胡明龙六位同学来到学校附近的采血点,参加了无偿献血。热血是生命的标志,无偿献血是同在蓝天下,共享生命的感动。他们是我校与成都当地联合办学班的学生,2009年9月才从成都来到上海。献血的同学说:“既然我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公民,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可以挽救濒临死亡的生命;既然我符合献血的条件,身边又有着那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群体,那我为什么不做出一点实际行动呢?”他们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守护了他人的生命。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6
关心同学,你我有责
----10B3班毛佳颖、汪洋热心帮助班级骨折同学
10B3班徐卫芳不慎骨折,给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班级同学非常关心徐卫芳,尤其是毛佳颖、汪洋两名同学更是对她照顾有加。毛佳颖负责帮她买饭、喂她吃饭、陪她上洗手间、上课帮她记笔记,辅导她拉下的课程;汪洋同学家离徐卫芳家不远,他每天提早起床,担当起搀扶徐卫芳同学上学和放学的重任,免得发生不必要的危险。两名同学牺牲了许多自己的时间,但都认为帮助他人尤其是班级的同学,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另一种快乐。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7
同窗情,永难忘
---07设备班师生帮助蒋嘉蔚父母度过难关
2009年10月15日晚21时05分,07设备班蒋嘉蔚同学因哮喘重度发作离世,年仅17岁。噩耗传来,全校师生无不为之震惊,无不万分悲痛!07设备班师生以多种途径和方式慰问蒋嘉蔚同学的家人。在其追悼仪式上,60多位同学自发前往,都要送同窗好友最后一程,感人肺腑的场面,让大家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仪式现场,师生们纷纷捐款。学校的妥善安排、师生们的情真意切深深地感动了丧子之痛的蒋嘉蔚父母,在半年的后蒋嘉蔚所在班级18岁成人仪式活动上,应邀出席活动的蒋嘉蔚父母还特地送来了两面锦旗,感谢学校和师生的真心关怀,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8
辛勤的“胡萝卜”,光荣的志愿者
----学校416名学生积极参与世博交通安全志愿者工作
世博期间,我校中高职416名学生分别在巴士公交下属的12个分公司29条涉博公交线、2个枢纽站和1条观光线开展世博交通安全志愿服务。志愿者学生不负众望,不仅为世博交通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己也在服务世博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志愿者们拾金不昧、踏实工作,得到了巴士公交集团、市交通港口局和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正如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洪任初所评价的那样:学校师生的参与和努力,为巴士公交公司完成世博任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学们的辛勤劳动,为保证巴士公交的安全运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9
舍小家,为大家
----世博志愿者带班老师荣获“上海职工世博文明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称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常是自掏腰包给志愿者买水、买干点,为了不让学生口渴挨饿;他们为了让学生劳动节、国庆节仍安心工作在岗位上,放弃长假休息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看望志愿者。他们就是学校世博交通安全志愿者的带班老师。他们经常是一大早到世博线路终点站和志愿者们一起迎接入园游客;晚上离园高峰到来时,他们又和志愿者学生一起维持秩序,忙碌一天到家时,已是深夜。加班加点几乎是他们7个月来每天的家常便饭。所有参与带班的老师,在工作和家庭两方面,往往都倾注了太多在前者上,这是一种责任感,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对世博的奉献。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0
奉献一小时,倡导文明行
----学校党员群众积极参加交通志愿者活动
为迎接世博盛会的召开,我校党员群众积极响应“3·5”行动,自2009年4月起,每月25日以全市交通行业“公共秩序日”百、千、万文明大行动为号召,连续开展“奉献1小时——交通志愿者活动”。在上班乘车高峰时段进行“文明乘车”、“文明让座”宣传倡导,协助站点管理人员维持乘车秩序,劝导乘客文明乘车,积极营造文明有序的乘车氛围。无论是迎接世博,还是参与办博,全校党员群众都积极参与,两年来累计有200多人次参加了交通志愿者服务,职工参与面超过80%,第五党支部还被评为世博地铁志愿服务十佳团队。如今,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该项行动仍在延续。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1
奉献大世博,甘当“老白菜”
----曹鸣浩、范振鹏出色完成世博会园区志愿者重任
2010年,发生在上海最难忘的一件事莫过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6月19日至8月1日期间,我校两名青年教师曹鸣浩、范振鹏积极加入园区志愿者队伍,节假日期间在世博园亚洲片区国展路高科西路路口,负责世博越江线高科西路站点上下客秩序维护和问询服务。因为两人都已三十岁上下,他们就被戏称为“老白菜”。虽然已经在学校忙碌了一周,周末他们毅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志愿者工作。对两棵“老白菜”来说,酷暑、曝晒、暴雨带来的困扰似乎已经成了小case,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为游客指路,热情耐心地维持上下车秩序,不厌其烦地回答与世博有关无关的各种问题,他们奉献的永远是:温馨的提醒、热心的微笑和青春的活力。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2
奉献热心,收获快乐----王勤积极参与局世博接待工作
伟大的中华民族举全国之力,兑现了“给中国一个机会,世界一个精彩”的郑重承诺。我校王勤同志以高度的责任心,出色完成局世博接待任务,为学校、为交通港口局,为上海争得了荣誉。自2010年4月起,王勤同志经学校推荐加入到我局对口接待黑龙江世博来客的接待团队中。她用心捉摸接待方法,仔细研究服务技巧,经常是天还没亮就一个人在机场候机,过了零点才到家休息。王勤同志服务大局、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受到了黑龙江世博代表团和市交通港口局的一致好评,荣获“世博交通运输保障接待服务先进个人”。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3
将心比心,拾金不昧
----08电气2班慕婷婷、俞桑、李辉清拾金不昧
2010年12月3日清晨,08电气2班慕婷婷同学在上学路上钱包被窃,同班同学俞桑和李辉清立即一同原路返回帮助寻找。在居民小区门口的花坛里果然找到了自己现金已被拿但证件都还在的钱包,同时居然还找到另一个被窃钱包,钱包夹层里有700多元现金。三名同学以为是自己学校同学被窃的,于是毫不犹豫就交给了学校的老师。学校老师通过钱包内的证件,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钱包失主----邦德学院的一名学生。该学生非常感动,还写来了感谢信,称赞公用事业学校师生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4
拾到手机,完璧归赵
----08环水班学生积极寻找手机失主
2010年11月24日放学后,08环水班倪锦婕、石宇、朱玲、董擎亿同学在番禺路、凯旋路口拣到一部手机。这时,手机主人汪女士因找不到手机很着急,她试着拨打自己的手机看能不能找回。电话接通后,08环水班四位同学与汪女士约好在宜山路地铁站将手机归还。当汪女士拿到自己的手机时,非常感动,要感谢几位同学,但同学们婉言谢绝了。最后她得知四位同学是我校08环水班的,就打电话到教学运行部,请求学校一定要表扬她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5
爱心接力,真情延续---“助残”志愿者将爱心进行到底
2008年9月起,07轨道车辆2班在班主任周敏芳老师的倡议下定期到上海市悦苗残疾人寄养园做志愿者。每次活动,班长冯晓晨都精心安排,为残疾同龄人带去水果等慰问品、送去欢声笑语。通过“助残”活动也让同学们更全面的接触了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爱心。有位志愿者同学说:“我教会他们的,也许只是一点知识和生活的小常识,而他们教会我的,却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07车辆2班的志愿行动吸引了09A6等班级同学的加入,不少同学获得了上海市肢残人协会颁发的“优秀志愿者”证书。此项活动目前由09车辆、09供电等班组织,爱心接力在校园真情延续。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6
爱岗敬业,爱生如子----记我校优秀辅导员彭大富老师
彭大富老师是我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中的楷模,他带的班级个个都是学校的先进集体,他带的学生个个都是尊师守纪的好学生。这一切不仅来自于他的爱岗敬业,更有赖于他在辅导员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班级一名外地学生住院开刀,他和班级学生轮流陪夜,还每天炖补品送去医院;中秋佳节,他购买月饼和水果专程到学校一一看望住宿学生;学生开刀在家休养,他带领班委干部家访慰问。班级学生遇到困难,都愿意向他倾诉,学生中有什么难题,他总能迎刃而解。同学们都说,我们信任他,缘自于他信任我们;我们感谢他,感谢他教会我们做人。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7
莘莘学子,暑期义工
----我校李嘉雯、张昱程同学积极参加社区义工活动
我校高职10燃气班李嘉雯、中职08汽运(1)班张昱程两位同学积极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受到社区好评。李嘉雯同学参加的由华夏义工协会举办的华夏社区暑假快乐大本营活动是针对暑假农民工子女无人照顾而举办的,她担任了“花卉”、“日语”、“安全教育”等多门课程的授课,获得“优秀义教老师”的称号。张昱程同学则参加漕河泾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和漕河泾九点社工站联手开办的公益项目----快乐家园寒暑假班义工活动,让社区里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在暑假有一个既让家长放心又让孩子开心的去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8
送教进军营,助圆军校梦 ——五位教师志愿者辅导消防战士学业
从2009年国庆节开始,张东芹、高芹、王珊珊、范振鹏、李烨等五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发挥专业优势,为吴兴消防中队四位报考军校的消防战士义务补习功课。助学活动跨度长达5个多月,几位老师从消防战士的实际出发,尽量适应他们的作息时间,把大部分辅导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地为他们辅导。尤其是在晚上,秋风瑟瑟他们赶上过,寒风刺骨他们遇到过,阴雨连连他们经历过,只要想到考军校对战士们的重要意义,他们都倍感欣慰。几个月的时间,与战士们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当得知小战士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军校时,几位老师内心说不出的高兴。教师志愿者送教进军营,助圆“军校梦”,增强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
好人好事事迹材料19
情系世博,编织爱心
----学校教职工为世博建设者编织围巾帽子
2009年9月,整个城市沉浸在欢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气氛中。而为世博建设者编织围巾帽子的活动也在校园拉开。职工们有的利用休息时间编织,有的则带回家忙碌。有的部门女工极少,其它部门得知后立马接下了活。有的男教师则把毛线交给了妻子,把爱心的奉献延伸到了家庭;有的职工心灵手巧,一人就织了两件。同志们往往利用工作间隙轮流编织,一条围巾牵系了几个人的爱心,可谓针针有爱,件件有情。我们相信,当学校献上凝聚着女职工的浓厚情感和无限爱心的帽子围巾时,世博工地的建设者一定会把美丽、雄伟和难忘留在上海,留在世博,留在我们的心中!
第四篇: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我们缺少的是什么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雷锋的故事》读后感。捧着雷锋的故事这本书,我爱不释手。我常常为少年雷锋的不幸遭遇而泪流满面,我更为共产党、毛主席为雷锋获得的新生而激动不已。
我认真地品读着《雷锋的故事》,《雷锋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我的心。感动之余,我常常生发这样的疑问:与雷锋叔叔相比,我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什么?
解放了!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挺直腰板去上学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雷锋怎能不格外珍惜呢?他默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做党的好孩子!
然而,雷锋果真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学习非常用功。他上学每天要走十六七里的路,竟都是早去晚归;大雪天,他没有胶鞋,就穿着自己做的草鞋,有时甚至赤着脚,冒着严寒,走在上学的路上……
是什么力量促使雷锋这样刻苦读书呢?雷锋深深地懂得:现在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建设新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然而,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有谁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呢?雷锋叔叔的远大抱负难道不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吗?
《雷锋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读后感《我们缺少的是什么——《雷锋的故事》读后感》。那是一天放晚学的时候,雷锋还有一道算术题没有做出来,同学们陆续地走出教室,可他仍坐在那里计算,一个同学叫他回家他也不肯。那个同学出于好意,想把他做好的答案拿给雷锋看,雷锋却笑笑说:“谢谢你,让我自己再想一想吧!”不久,雷锋就做完了那道题。可是,两个人所做的得数却不一样,雷锋说:“我验算了几次,不会错的,可能是你做错了。”当那个同学要借雷锋的答案抄一下时,雷锋耐心地鼓励他“多花些心思再做做”,在雷锋的帮助下,那个同学找到了错处,终于也做对了。这时,两个人都开心地笑了。
《雷锋的故事》这个小故事的感人之处就在于:雷锋不肯抄写别人现成的答案,也不允许别的同学这样做,并通过认真思考,反复验算,最终两个人都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雷锋的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有谁想过“怎样读书”呢?回想一下,曾几何时,我们的作业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是为了应对老师和家长的“检查”而完成,如果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写,何乐而不为呢?然而雷锋的做法对我们难道不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吗?
雷锋虽然过早地离开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清楚地知道,与雷锋相比,我们缺少的太多、太多,然而,雷锋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时刻在激励着我们;雷锋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可贵精神时刻在鼓舞着我们;雷锋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时刻在感动着我们;雷锋那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在教育着我们……
此时,我们也该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了,深思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也才会惊奇地发觉:雷锋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第五篇:我们的大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我们的大学究竟还缺少什么
http://www.feisuxs 2010年06月09日16:07 南方周末
■道古思新——陈建邦专栏
2001年春,我来到北京清华园,参加90周年校庆。4月29日校庆典礼,代表校友致辞的是1966级的朱凤蓉将军,她说:“1964年10月16日晚,整个清华园沸腾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当她说道:“清华的传统就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现场的氛围顿时热了起来。江泽民主席最后一位致辞,说道:“国家表扬23位‘两弹一星’功勋,有14位是清华大学的师生„„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
走在校园大道,我看到物理系的海报有幅印着杨振宁的题字“重振辉煌”。走进物理馆,往上走去,看到二楼墙上有75位院士的照片,清华物理师生创造的这一纪录,真的是中国学术界不可再现的奇迹吗?回到一楼,看着大厅角落的叶企孙铜像,老校友说,原本要将老师的铜像放到馆外的大空间,可是没有得到允许。我才猛然察觉,先前海报左上角有一若隐若现的人像,那是中年时的叶企孙。
叶企孙是清华物理系的创办人。对日抗战前,叶企孙、顾毓琇、冯友兰、陈岱孙分管清华的理、工、文、法学院,是当时最强的组合。叶企孙在中国物理界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两弹一星”的主要功臣,几乎都是他的弟子。1934年叶企孙主持公费留美的选派,增设航空学,向全国招考,录取了钱学森。为补修航空专业知识,安排钱学森先到清华进修一年后出国。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因此也成了清华人。
解放后,清华没有新派校长,叶企孙以校务委员会主委实际负责校务,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叶企孙也被调到北大,他的身影逐渐从中国高等教育界消失,乃至被淡忘。
叶企孙在“文革”中备受迫害。中美建交后,顾毓琇、林家翘等回来访问,都未得一见。1992年,上百位海内外科学家联名呼吁为叶企孙竖立铜像,终于在1995年举行了铜像落成典礼,王淦昌、钱伟长都出席了,李政道也题“万世师表”由美国传真送来。200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纪念成立90年,举行五座铜像的揭幕式,有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以及第二座叶企孙的铜像。
近年来,为了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在高教界所投入的人力、经费规模,可说是前所未有。可是还少了什么呢?于光远在《读清华旧影》文中说:“坦白说,如果我是一个要上大学的学生,要我在旧时和现时的清华中进行选择,我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他在清华物理系就读时,正是“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年代,根本难以安心读书;为何六十多年之后,他却如此怀念旧时的清华?
物理学家拉比(Rabi)回忆起20世纪初美国新一代物理学家到欧洲留学的经历,这样说过:“我们那一代到欧洲求学,主要是德国,不只学习科学主题,也学习其学风、士格、传统和素质。就像看歌剧,不只是要知道歌词,更要欣赏其主旋律和精神。”
叶企孙铜像(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图)
谈到学风士格,一位校史专家对我说,清华的历史中,有许多大师,但只有四位可说是哲人,即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学术教育就是他们的生命所在。为了中国的学术自立,他们就有如干将、莫邪夫妇铸炼宝剑一样,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入了炼剑炉中。他们的生命光芒也照亮了近代中国的学术探索之路。
《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大学是蕴含我们未来的国家宝藏库。”那么一个国家未来人才宝藏的教学应以何为先呢?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指出了大学教育的重点,以培养人格胸襟、气度见解为首要,个别的知识、技术传习则是其次。
剑桥大学内有达尔文学院、丘吉尔学院,有米尔顿路。欧美大学校园中也多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学院、建筑。英国有卡文迪西实验室、德国有普郎克研究所、美国有费米实验室,以杰出学者来命名学术机构或建筑物,这是珍重学术传承、精神风格的一种体现(embodiment)方式,使后来人能于其中有所启发。
前苏联物理界的领导人物卡比查(Kapitza),在斯大林时代,长期被软禁;斯大林死后,卡比查恢复工作,虽被限制出国,仍经常向当权者进言抗争。现在的俄罗斯,将他工作的地方改名为卡比查物理问题研究所,也发行纪念邮票,莫斯科有一条路以他命名,作为一种历史的补正措施。当年出版《一代师表叶企孙》纪念册,一向不多话的彭公(彭桓武院士)表示只有一句话要说:“他心中想的、考虑的是整个中国。”前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题词:“怀念叶企孙教授:为民族振兴尽力,对国家教育操劳。”对于曾为国家民族尽力操劳的学者,还以名声上的荣耀,是历史公道和社会进步的表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邵逸夫的慷慨捐助,逸夫楼遍布在大江南北的校园中,将来是否会有些别的楼名出现呢?现在南开大学有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杨振宁退休之后,纽约大学石溪分校也将他长期任教的所在改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中心;清华现在也开办了钱学森力学班。那么将来在清华园中是否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名目:梁启超纪念讲堂、潘光旦纪念图书馆、梁思成路、叶企孙实验室、陈寅恪楼、雷海宗纪念讲座?今年4月起,清华将展开为期一年的“聚焦2011”百年校庆活动,我不由得思想起这一世纪大学的未来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