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狼牙山五壮士》精品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精品教案



第一篇:《狼牙山五壮士》精品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

2.课时:第二课时

3.课前准备:第一课时弄懂生词的意思,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教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

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3.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背景资料得搜集和介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五壮士跳崖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课文通过描写五壮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的方式来感悟人物的形象、品质,为了拉近

学生与文本、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历史,走进那段历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英勇奋战 掩护 屹立 悬崖 仇恨 崎岖 坚强不屈 惊天动地

2.用心读一读这几个词语,想想看能否用上其中的部分词语概括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文本,感受英雄气概。

师:上节课,通过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五壮士与敌人激战的动作、神态中感悟到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语句也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到描写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用心品读,抓住关键的词句写下自己的体会。

三、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心地品读了课文,找到了描写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体会。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请发言的同学先说一说你找到的地方,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用心听,准备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重点句一: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2.谁能斩钉截铁、毫不犹豫地读一读班长的这句话?

谁还能读得再坚决果断些。

3.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通道呢?(出示课件)

再结合书上的语句说一说这是一条怎样的绝路。

4.师:人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往往要犹豫不决而马宝玉此时却十分果断,他一点也不珍爱自己和其他四位战友的生命吗?同学们你能揣摩一下马宝玉此时的内心活动。其他四位战士也是这样想的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一个“走”字体现了五壮士对人民群众深切的爱,一个“紧跟”饱含着五壮士的高昂斗志。谁能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段话?

5.为了掩护群众歼灭敌人,五壮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绝路,这种英雄气概确实感人肺腑。让我们齐读这段话。

小结: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五壮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三面悬崖的绝路,这种英雄气概是崇高的自我牺牲的勇气。

重点句二: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1.(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老师把这段话出示在大屏幕上,仔细读读这段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2.“砸”是什么意思?可以用哪些词语代替呢?可以换成这些词语吗? 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石头像雹子一样”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出示课件)看看这两句话,对

比着读一读,看看表达的效果还一样吗?

谁能把这种仇恨读出来

关注两个“带着”你一定可以把这个句子读得更好。

4.文中写“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通过课外查找资料你还知道中国人民有哪些仇恨?

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恨,怒火就在五壮士的胸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胸中熊熊燃烧起来,让我们带着这种仇恨齐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整段话)。重点句三: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1.“纵身跳下”“昂首挺胸”读出了什么?

带着体会读这段话。

2.观看视频,再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出示课件:这是英雄的……)

4.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是什么意思?

5.仅仅是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惊天动地”和“气壮山河”吗?

你从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中听出了什么?(仇恨、热爱、抗战到底的决心、不怕牺牲的气概)

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段话。(齐读)

6.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小结:是的,在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那民族存亡的灾难岁月,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史无前例的卫国战争,谱写了一曲曲坚强不屈的民族赞歌。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1.老师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五壮士跳崖后从山下追上来的大汗淋漓的敌人得知五壮士的确是从万丈悬崖上跳下去的时候,他们没有放一枪一炮。而是集合部队,列队向五壮士跳崖处,庄严地行了日本军礼。五壮士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

2.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河北省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顶峰修建了纪念塔。在五勇士坚守的棋盘坨主峰峰顶建立了纪念塔,塔为五角形,共五层,高十余米,塔身正面有聂荣臻手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红色大字。(观看图片)

3.面对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这汉白玉纪念碑,处于今天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说点什么呢?(可以对五壮士说,也可以对自己说)

小结:是啊!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牢记这段悲壮的历史,时时以五壮士的精神鞭策、激励自己,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五、学习写法

此时此刻,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牢牢地扎下了根,那么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语言、动作、神态 比喻、排比)

总结: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此外还可以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把文章描写得生动形象。

六、作业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还学到了一定的写作技巧。课后查找资料,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更多的故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战争年代距今天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为了让他们了解历史,铭记革命先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抗战年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上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加上适度的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角色内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深刻体会文字背后的精神,真切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更好地品悟人物的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塑造。

2.读写结合,读悟结合,实实在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文主要是通过描写五壮士的言行突出了人物的品质,课上抓住重点句的品读感悟,是学生对于人物品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战争年代的视频资料的播放,更使学生内心激动感慨,使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更是情动而辞发。

第二篇: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的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教学目标 :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对学生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学习五壮士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法设计: 引导法

学法设计: 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出示葛振林的图片

照片上,为大家讲述革命故事的老人就是著名抗日英雄葛振林,2005年,3月因病逝世,当地干部群众纷纷送来花圈,含泪与老人告别。为什么老人会如此受人敬重,因为他就是当年在狼牙山,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把敌人引上山顶,痛击敌人,最后英勇跳崖,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去感受五壮士的壮志豪情。(板书课题)

二、回顾旧知

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

三、新授

质疑:课文为什么要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完成今天的学习。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五壮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

2、交流:引导学生从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大举进犯,体会情况的危急,进而体会到五壮士的勇敢。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五壮士是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的?

1、分组学习:

描写班长马宝玉的语句:(“沉着、狠狠地”神态)

描写副班长葛振林的语句:(“大吼一声、满腔的怒火”内心的状态)描写宋学义的语句:(“抡、浑身”动作)

描写胡德林、胡福才的语句:(“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神态)描写整个集体的语句:(“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

2、指名读课文,表现人物动作、神态。

(三)学习第三部分(略)

五壮士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1、齐读课文

2、交流;(这是一条绝路,一条不归路)

抓住“斩钉截铁、紧跟”等词语,理解五壮士的面对死亡时英勇献身的决心。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分组学习:找出句中的动词,比较句子,从中谈体会。

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重点朗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

(五)、学习第五部分

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

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意思。

3、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

4、发挥想象:他们跳崖前是怎么想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五壮士为什么要选择跳崖?你感受到了什么?当敌人爬上山顶时,吃惊地发现与他们顽强抵抗的竟然只有五名中国战士,被他们这种以身殉国的精神所感动,都纷纷脱帽致敬。我提议:向五壮士行一个庄严的队礼,让我们再一次响起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课文为什么要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自由回答)

五、拓展思维

为了纪念五名壮士,狼牙山人民特意为他们建起一座英雄纪念塔,聂荣臻元帅亲自题词。站在纪念碑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壮士跳崖后,发生了什么?除了葛振林还有谁幸免遇难?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更多的资料。

六、布置作业

写下你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

顶峰歼敌跳

引上绝路下

诱敌上山悬

接受任务崖

不畏牺牲英勇顽强

忠于人民忠于祖国

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学校:龙门小学

班级:五年级教者:郭妮

第三篇:狼牙山五壮士 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体会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2、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的读书方法练习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边读边体会词句的意思。

3、带着对五壮士无限崇敬之情,重音鲜明、节奏有变化地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四、五段,提高朗读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班上的课,同学们紧张吗?要是你们紧张,那就太不能干了,你们想想,我们昨天学的狼牙山的五壮士,他们区区的五个人面对敌人的大举进犯,毫不畏惧,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你说你们应不应该紧张?那好,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复习课文。

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两个部分,都想想,前两个部分是讲的什么内容?(接受任务、诱敌上山)那么,你们还知道这五位壮士的名字吗?(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我们永远记住这5个英雄的名字!

三、我们接着学习第三部分内容,(课件出示——引上绝路)我请哪个同学起来凭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个部分,(朗读评价)

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老师问同学们,这段话的的“绝路”是什么意思啊?(死路)(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能说说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这句话)

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课件出示句子)

(态度坚决果断 斩钉截铁)斩钉截铁就是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态度坚决果断(齐读这个词的意思。)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这句话)(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热血沸腾”(按课件的要求学习。)

你还能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学习“紧跟”一词)不要“紧”这一词也一样的吗?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不畏牺牲——课件出示)

朗读指导————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练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四、好,读得很好。我们接着学习第四和第五部分。注意: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到感动的地方可以画下来!谢谢自己的感受,好同学们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师:

1、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课件出示——英勇顽强)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还是用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

2、(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画出的词有抢、夺、插、举,然后教师引导理解班长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现在你再把这句读一下,注意把这些动词表上重音!边读边想!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动作描写的好处!(形象 生动,好像马宝玉就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再读一遍想一想,马宝玉在想什么!

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前面我们看到马宝玉受伤了!,但我们现在能看出来他受伤了吗!为什么? 我们谁来读一下!(朗读指导。学生们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

4、读得很有激情,很有力量!五壮士为什么表现得这样英勇顽强呢?谁来读这个句子?(学生读。出示课件——顿时„„带着„„决心,带着„„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那么代表着五位壮士什么样的决心?(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什么仇恨!(学生发言)展示课件 引出敌人的罪行。课件出示——

是的,8年的抗日战争,我们有3500万的同胞遇难,而在南京,仅短短的6周时间,竟然杀死我同胞30多万人。何况都是些手无寸铁的人,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想到这些国家耻、民族仇,怒火在五壮士心中燃烧。他们决心用石头与敌人血战到底!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仇恨的情感读出来。“砸”要重读,两个“带着”,第一个语气要强烈。大家自由练读。然后齐读。

五、读得很有感情。我们接着学习最后一部分(课件出示——跳下悬崖)

1、同学们高声朗读这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想五壮士在跳崖前的表现。

2、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狼牙山五壮士是怎么样的吗?(课件出示_坚贞不屈)

3、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是哪几句写的这个画面的吗?(齐读第一句。)引导理解“眺望”一词。(近义词比较)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4、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5、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这几句写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6、你们想得怎么样呢?请与我这里的场面进行对比。(课件出示跳下悬崖情景)

6、看完了这个场面,那一声声的口号响彻云霄,作者在结尾赞美了五壮士的声音。

齐读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子弹打完了,还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也不当敌人俘虏。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7、大家齐读这两句。

六、总结全文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课件出示——向狼牙山五壮士致敬!

学了全文,你还想说什么吗?课件出示——我们要和平!我们不要战争!

第四篇:狼牙山五壮士教案(本站推荐)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通过对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表达其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3、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通过对五位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达其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生汇报:(1)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课文可以分为五部分,各部分的小标题是: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我们知道了,作者抓住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具体描写,体现了他们痛恨敌人,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4)学习方法:A读,画出描写五位壮士的语句。B标,抓住关键词语标体会。C读,带着感受有感情的朗读。

二、品读——顶峰歼敌

1、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运用上节课的ABC学习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请大家运用ABC学习方法,开始自己学习。2汇报:

(1)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生:马宝玉都已经负伤了,他还能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体会到他多么的狠日寇。师:你是通过“举起”这个词体会到的。这是对马宝玉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

师: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画出了。生:我画了“抢”“夺”“插”“举”,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我可以体会到马宝玉很聪明。机智,知道没有武器了,就要保留武器,用在关键时刻。师:除了动作描写,作者还用了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同志们!用石头砸!”

师:关注一下标点符号,用了两个感叹号,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明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很强烈,体会到他很狠日寇。生:我还体会到了他们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师指导: 师:“抢”“夺”“插”“举”“喊”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应该怎么读? 师:一个砸字,更是体现了他们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怎么读? 师:你的这一砸,还不足以咋死一个小鬼子,力量再大点!

师:砸的好,砸的他们叽里呱啦的嚎叫,砸的他们纷纷滚落深谷。大家一起读。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五壮士的动作、语言将五壮士用石头砸鬼子的场景描写具体的。从他们的动作语言描写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日寇的憎恨。师:在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字眼让你感到震撼?

生: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师:“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给这个句子进行缩句。

生: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

师:作者为什么不这样直接去写,而是要写这么复杂?

生:因为,像雹子一样,说明他们咋的时候用的力气很大,石头一个接一个的往下滚。师:很密集,速度快,很用力。

师:雹子,见过吗?什么样子?下的时候,速度怎么样? 生:很快。

师:应该怎么读? 生读。师: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决心指的是什么决心?(完成任务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中国人民的什么仇恨?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来自由述说。师插入资料:日本领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仅1943年对晋察冀边去北县区进行的三个月“秋季大扫荡”中,就残杀百姓6674人,烧毁房屋54779间,抢掠粮食2934万斤,抢夺耕畜19300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们太可恶了。生:他们太可恨了。生:他们太残忍了。

师: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去。齐读句子“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2)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从“用尽全身气力”我体会到马宝玉对日寇的憎恨。

三、品读——跳下悬崖

1、师:五位壮士弹尽粮绝,连石头都砸完了,他们不仅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同时也把自己引上了绝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跳下悬崖。让我们将思绪移回到七十二年前的那个秋天,拉回到那高耸入云的狼牙山顶峰,一起去见证五位壮士的壮举!请齐读最后一部分。

2、生齐读最后一部分。

3、师:五位壮士相继跳下悬崖,他们是带着怎样的情感跳下悬崖的呢?请默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这个填空来思考问题。4汇报。

(1)带着胜利的喜悦跳下悬崖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得? 生:“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师:在这里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画出来。(眺望

望望)师:为什么第一个用“眺望”,第二个用“望望”?

生:眺望,说明群众和部队主力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望望,说明敌人就在狼牙山脚下。师: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了什么?

生:群众和部队已经安全了,不会受到威胁了。师: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激动。生:轻松。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朗读中去。生读。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跳下悬崖。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师:还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抢咋碎了。” 师:为什么要“咋”? 生:从日本人手里夺来的。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不能够把枪留下来,让他们拿上去杀害中国人。师:这又体现了什么? 生:对中国人民的热爱。(3)带着“对党的热爱”。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中国共产党万岁。

5、串读。

师: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他们带着对敌人的仇恨,跳下悬崖,狼牙山上,想起了壮烈豪迈的口号声——生接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师:他们带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跳下悬崖,狼牙山上,想起了坚强不屈的口号声——生接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师:他们带着对胜利的喜悦,跳下悬崖,狼牙山上,想起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生接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6、回归课题。

师:我们永远会记住——(生读)狼牙山五壮士;

你们永远会活在我们心中——(生读)狼牙山五壮士;

我们敬佩你们——(生读)狼牙山五壮士。

四、总结写法

1、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了吗?为什么作者在前面用战士,后面用壮士? 生:因为他们做了了不起的事。

2、师:课文前后描写了完成两次任务,哪一次是详写?

生:第二次。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

生:因为第二次任务的完成,可以体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痛恨敌人,誓死完成任务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3、小结:我们作文时也要注意,能够突出体现思想感情的部分,要详细描写。这样才能够突出重点。

五、拓展结束

抗日战争历经八年,在这八年期间,涌现出了千千万万英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只是其中的五位,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故事”。

第五篇: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

李楠楠

课前齐背 《易水歌》

T:易水在狼牙山畔,相传易水歌是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之前,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的离别唱和之作,于是人们常说“易水千古悲壮士”。

1941年,就在这易水之畔,狼牙山巅,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只有五个人,让我们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T:他们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感受他们的伟大。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生说)

T: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你的心里都出现了哪些词语?

师:多么感天动地的故事!同学们,想到这五壮士光辉的身影,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

生:惊心动魄,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师:本课中多处运用了一些四字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昂首挺胸

横七竖八

叽里呱啦

坚强不屈

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

粉身碎骨

滚落山谷

坠入山涧

气壮山河

师:读得很熟练,看看能不能分成两组?并说一说理由。生:“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气壮山河、斩钉截铁”为一组。这一组是描写五壮士的,读起来有气势。其余的为一组,是描写日寇的。

师:像这样带有赞颂性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褒义词。

描写敌人的惨状,狼狈的样子,是贬义词。

师:褒义词是描写我们的,描写敌人的用的是贬义词。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啊!

二、逐层深入,言意共生

师:读着这样两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壮士与敌人交战的场面,这样的场面课文中有几处?

生:两处。第一处第2自然段;第二处4、5自然段。

师:仔细地读一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看谁最会发现!生:第2节中,我发现每个人都写到了,他们都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师: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五位壮士他们的身份或者年龄,作者在这里把五位壮士一一为我们做了介绍。

生:第二处交战的场面主要写了马宝玉如何与日寇战斗的,我觉得更写出了战士们的顽强。

师:第一处场面是从“面”上来介绍,第二处只抓住了一个人具体来写,或者说聚焦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具体的描写就叫“点”。一篇文章,两处场面,有点有面。还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的段落中说是五位“战士”,从第4节后就是五位“壮士”了。师:了不起的发现!“战士”与“壮士”有区别吗? 生:战士,就是普通的战士。壮士,好像比战士更加勇猛。师:你感觉到英勇的程度不同,很准确的判断!我们看看词典上“壮士”的含义:

出示:

壮士,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②体健力大者。③指武士装束的人。

生:“壮士”在这里是“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 师:为什么从战士就变成壮士了呢? 生回答

师:从哪一段发现的呢?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其中的标点。出示: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师:三面都是悬崖,那我想请问同学:还有一面是什么?

生:还有一面是敌人

师:等于说四面都是?——(生:绝路!)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就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所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这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师:两条路,该怎么做,战士们心里明白吗?从哪里能感受到? 生:明白!从“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他们没有一点犹豫,心中牢记着自己的任务,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豪迈。

师:对啊,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三四万人的安危。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战士们在引敌上山时候的表现。想一想,应该怎么读?

(指名朗读。生动情朗读。)

师:好,这个“走”字大家关注后面的标点符号。是一个——(生:感叹号。)这句话,班长能不能这样说:“同志们,我们还是走吧。”行不行?

生:不行!

生:这样显得不够坚决。

师:简单的一个走字看出了班长的坚决。

老师来读写班长的语句,你们“紧跟着而上”。

(师生合作读,第一遍孩子们跟得慢了点。)

师:停,战士们绝对不会跟得那么慢,再跟一次。

(师再引读。)

师: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在顶峰顽强地与敌人做斗争。接下来,让我们静下心,拿起笔,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哪些地方突出了“壮士”的勇猛豪迈呢?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在关键的词句旁写一写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批注。

生:“他(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战士们没有了枪弹就用石头砸,把石头作为武器!石头像雹子一样,这句话写的好!壮士们非常英勇,非常顽强,与敌人拼到底!

师:石头大,冰雹小,这个比喻合适吗?

生:石头像冰雹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呀!这更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生:我从敌人“叽里呱啦的叫声”“纷纷滚落深谷”想象出五壮士的勇猛顽强。

师:你的发现有意思!是从敌人的惨状来发现的。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话,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把五壮士和敌人对比着写?把写敌人的话全部去掉,行不行?

生1:我认为不行,因为写了敌人更能衬托出五位战士的决心。

生2:我也觉得不行,因为加了写敌人的句子更能证明敌人是杀人不吐骨头的,然后更能衬托出五壮士的勇气。

师:写敌人,是为了衬托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侧面描写!

师:是的,同学们,以后在读英雄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一边要盯着英雄一边要盯着敌人。看看他们是怎么通过对比来突出英雄的形象的。一起来把写敌人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写敌人的句子,生齐读。)

生:我从”同志们,用石头砸!”看出的。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想想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怀着怎么样的心情。

(坚决,仇恨,憎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当他想到日本侵略者破坏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他大喊

当他想到日本侵略者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他大喊

当他想到日本侵略者无情残害中国百姓,他大喊

师:这一句话带着多少中国老百姓的忿恨。

我又想问大家,如果《狼牙山五壮士》的四、五两段,直接改为“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歼敌,战果辉煌”,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不行,没有写出那五位壮士是怎样打败敌人的。

师:还有谁补充?

(生补充。)

师:把这部分具体写出来,是不是?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他的意思说:如果像老师这么一改,整个战斗仿佛很轻松,一下子就取得了胜利。是不是?所以写英雄的故事,要把英雄人物的言行作为重点来写,而敌方可以稍带几句,就可以了。这个写作策略,我们可以运用。

师生合作读

师:同学们,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杀敌,可毕竟寡不敌众,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地,他们弹已尽,路已绝。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在棋盘陀顶峰展开。动地,(播放视频:电影中最后的跳崖片段)

同学们,此时一个个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品一品作者描写的哪些语句更让你震撼?

生:“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哪怕自己死了,也不留给敌人一点东西!

生:面对牺牲,“昂首挺胸”相继跳崖,非常豪迈!

生:最后时刻,战士们屹立山头,形象高大!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即将牺牲难过,而是露出胜利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到一个词语。

(出示课件)

师:看张老师写“屹立”两个字!注意什么偏旁。

(师板书“屹立)

师:什么偏旁?

生:“山”字旁。

师:看到“山”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我会产生雄壮而高大的联想。

师:顶天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这个从“屹立”体会出,他们笔直地站在那里,就算是刮风下雨都不能将他们吹倒,就算是下雪,他们也跟大山一样不会去躲藏。

师:还是傲然挺立在高高的山上。山还会给你们怎样的联想?

生:我还会想到,他们像大山一样很雄壮地立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动摇!

师:是的,山是沉稳的,山是雄壮的,山是巍峨的。用“屹立”来写五位壮士站在山顶上,五位壮士也仿佛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师:这是五个人的团队,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艰难的掩护任务,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英勇杀敌的光荣任务。文章有一段话,集中地写到了五位壮士并肩战斗的画面,哪一段?

生:第二段。

(课件出示第二段)

师:来,让我们用深情朗读,一起重温他们当时战斗的画面。

(师生合作读。师叫出名字,生接下去读。)

师:这,就是他们并肩战斗时的浮雕。而此时此刻,狼牙山顶峰,屹立着的是这样五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让我们走近了细细地看。

(放大图片,课件依次出示五位壮士的名字。)

师:这是马宝玉,边上的这个是胡福才,后边的这个是胡德林,这个是宋学义,这个是葛振林。请同学仔仔细细地观察他们的站立姿势,他们的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如果让你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位战士屹立的姿势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

(师给学生分组分角色写。播放轻轻的背景音乐,练笔5分钟。)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有这样一幅浮雕: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部队主力和群众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三、文化浸染,积累延展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五位壮士,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出示: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师: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本文写于1941年11月。狼牙山五壮士都牺牲了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更多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课后在百度上搜索“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字,你会读到更为惊人的内容,我们下节课讨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3/14627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