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第一篇: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围绕主导产业 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19 9:59:41

我省面临大海,海岸线全长3324公里,从北到南分布着众多天然海湾。充分发挥福建的沿海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机械、石化等临海战略型产业,更多、更好、更快地把地缘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的优势,对福建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要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及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福州轿车轻型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客车及其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修造、输变电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业要重点抓好湄洲湾和海沧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形成湄洲湾石化产业集群和海沧石化产业集群。

自2000年我省确立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以来,三大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对福建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我省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001.37亿元,比增27.5%,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以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临海战略型产业已呈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电子信息领域,目前我省福厦沿海(包括福州、厦门、漳州、莆田、泉州5个设区市)已初步形成了投资环境较好、配套较为完善、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本形成了显示器产业集群、移动通信产业集群、计算机及其外设产业集群、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和软件产业集群,涉及到的骨干企业有34家,5个集群的产值约占全行业的80%。

——福州显示器产业集群。目前福州市基本形成了以冠捷电子为龙头、以华映光电为核心的一条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显示器产业链。冠捷电子的上游核心配套厂家是华映光电,华映光电显示管的主要配套件及其厂商有:偏转线圈(由JVC配套)、荫罩(由LG配套)、玻壳(由NEG配套)、电子枪(由华映光电自行配套)、防爆钢带(由允有电子配套)以及显示管的零配件加工、拆除、回收、包装材料等。逐步形成了显示屏、主控板、升压板、转轴、轴芯、铝电解电容器、印制板、注塑、模具等聚集了40多家企业的显示器产业集群。2004年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498亿元。

——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目前,我省数字视听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以厦华、夏新、万利达等企业为龙头,以专用印刷线路板、注塑、喷涂、机壳、面板、遥控器、电源组件、模具、塑胶、机箱、机芯、线材、包装等为配套的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2004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53亿元。今后我们要重点抓好等离子显示屏、数字电视机顶盒、液晶投影仪、高密度光学头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

机械制造领域,2004年福建省机械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531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3亿元,同比增长20.1%。目前,福州(青口)汽车、厦门工程机械、福安电机电器已基本形成产业集群,由金龙旅行车和金龙联合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组成的厦门客车旅行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产业集群的雏形。据初步统计,这四个产业集群2004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46亿元。

——福州(青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该集群由闽台合作的东南汽车和110余家多层次的零部件配套企业组成,其中“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7家,目前已形成年产汽车12万量(包括轿车和轻客)和主要总成零部件的生产能力。其中福建省名牌产品东南轻型客车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2位。2004年,该集群产值约113亿元。今后我们要在引进戴-克、三菱研发、制造和管理技术对汽车城进行改造提升的前提下,建立汽车研发机构,实现产品的自主开发,同时协调促进集群产业链的延伸,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重要汽车工业制造基地。

——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位于闽东福安市的电机电器产业,现有以民营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结构、多层次并存的企业600余家,产品有4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欧、美、非洲、东南亚、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省市。2004年,该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产值约48亿元,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30多家,完成出口交货值20.67亿元。今后我们要推动建立技术开发支撑体系,构筑为整个集群服务的公共平台,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石油化工领域,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两地,其占全行业总量的68.01%。目前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泉港石化基地为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石化工业基地,也是福建省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最重要的基地。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集聚了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泉港海洋聚苯树脂有限公司、福建华星石化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2004年该集群工业总产值约338亿元。今后我们要以建设 “炼化一体化”和45万吨/年聚氯乙烯、16万吨/年烧碱等项目带动集群发展。

——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厦门海沧目前已集聚了翔鹭石化(厦门)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世佳化工有限公司、青上化工(厦门)有限公司、厦门中坤化学有限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一批石化中下游加工企业,成为福建省石油和化工发展中具有特色的重要企业和地区。2004年该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23亿元。海沧石化产业集群从后加工开始,发展空间很大。2007年“炼化一体化”投产后,上游原料的规模化生产将新一轮有力地从上游推动下游快速发展。

第二篇:围绕农业产业化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围绕农业产业化 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26 15:38:05

福建地处南、中亚热带,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区域内的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基地,有着享有中国名牌的“银鹭”、“惠尔康”及“鹭芳”等一批上规模、品牌化的果蔬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厦漳在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上的产业融合,使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目前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果蔬食用菌基地575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500万吨,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规模企业4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现主要产品有罐头50万吨、饮料32万吨、八宝粥10万吨、速冻果蔬产品40万吨,产品60%出口,其中,蘑菇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15万户。2004年,漳厦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需用果蔬食用菌原料160吨,拉动的原料产值达到70亿元。

——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福建沿海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渔业总产值约800亿元,主

要品种有鳗鱼、大黄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及贝类、藻类,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近年来,随着福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该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家,加工产量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出口烤鳗3万吨,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全国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0%。

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龙头企业4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43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2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并已初具规模,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茶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涵盖农业、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50多家,涉茶人员达70万人以上。外销市场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并拓展至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7000多吨,创汇近3000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安溪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茶叶年交易额达30亿元,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有生产优质铁观音的自然条件,产业文化和技术设备优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兴建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多、品位高,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年交易额达5亿元。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将大大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业历史悠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绿豆糕、衙口花生,已延续几百年。上世纪90年代后,泉州休闲食品业开始迅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厂逐渐被淘汰,加工制造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烘烤食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2004年产值达到132亿元。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泉州休闲食品的经销网点和办事处。在晋江SM广场举办的三届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上,商品交易总额达42.8亿元;投资2800万元兴建的晋江市罗山社店食品市场,拥有店面近200家,年交易额可达3亿元;电子商务也已开始应用,许多规模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并与国内多家知名网站进行链接,常年对外发布产品信息,开展业务洽谈和网上订货。

第三篇: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着力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

薛国琴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区域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绍兴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一员,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事关绍兴竞争力的提升,事关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拓宽优势产业发展的领域,是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

1、经济规模较大。200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92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22亿元,第二产业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第二产业以“一村一品”的集聚经济形式发展,领带、袜业、珍珠等产业集聚在全国乃至全球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如嵊州市集聚了1100多家领带企业,年产领带占全国的90%、世界的40%;诸暨大唐镇集聚了8500多家袜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市场65%、国际市场的35%;上虞崧厦镇集聚了1200多家制伞企业,占全国伞业产值25%的伞业。我市目前培育了41个产业集聚区块,形成了纺织、机械、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化纤布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成交量等位于全国第一。

2、经营机制灵活。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在市场力量驱动和政府引导下,我市民营经济经过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目前,民营企业在全市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达95%以上,上缴税金占85%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民营企业的主体意识和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较强,大胆尝试,积极借助资本市场等集资本。目前,我市3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有25家是民营企业。

3、专业市场齐全。市场是连接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桥梁,是传递信息的主渠道。我市与集聚经济相对应的专业市场有122个,产业集聚内绝大部分产品销售和资源获得依托相应的市场,专业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巨大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等改造升级,华东国际珠宝城新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正演进为“基地+市场”,专业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将日益增强。

二、影响我市区域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因素

1、较高的企业诞生率和较低退出率并存。企业的诞生率和退出率是衡量企业稳定性和企业生命周期长短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竞争能力强弱的数据。由于我市产业集聚区内的产品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门槛低,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了企业、产业呈现出高诞生率和低退出率并存的特征,从而出现了产业集聚规模过分膨胀、资源供给

紧张、产品价格人为压低的困境,资源配置成本较高,影响了经济运行质量。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实践来看,在产业集聚整体水平提升的阶段,往往是较低的企业诞生率、较高的企业退出率,才造就了一批优势企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强大的“发动机”,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

2、较低R&D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是知识、技术和管理。知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投入有很大的关联度。近几年,我市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左右,在浙江省处于中等水平,与发达国家2-5%的水平相差较远。并且,在总投入中,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重较低。近几年,纺织等传统产业经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在功能型纤维开发、棉纺、改善针织产品质地以及面料讲求家纺与产业兼用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企业往往注重设备、技术的引进、更新,致使在总经费中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营之比为1:0.33,大大高于韩国1:5—8的水平,从而导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

3、较短的品牌培育历史。品牌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倍增效应,对于提升企业、产品的价值意义重大而深远。到2007年末,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总量达148只,居浙江省第1位,成为全国12个“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6个“中国品牌之都”之一。然而,我市创品牌的时间较短,品牌的历史积淀较浅,品牌的价值在行业和区域的影响力较低,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为龙头的品牌经济,在产业积聚中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三、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从波特产业集群理论来看,产业集群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要素范围不断拓展,且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等四项要素间形成互相配合、有机结合的一个联合作用的系统,以打造产业竞争力的体系;二是产业间联系密切,这种联系不仅包括最终产品生产者和原材料供应者之间的垂直关系,而且也包括市场、技术、销售等环节的水平关系;三是要素流动方向具有稳定性,一旦产业形成集群发展、具有集群竞争力,社会资源要进入产业集群只有通过寻找适合自身生存、成长的环节,这样分工进一步专业化、细化,则这种竞争力一定大于各个产业竞争力之和。按照产业集群理论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对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观念引导,培育居民投资创业的理性意识。美国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当企业找寻新的竞争优势时,最重要的行动是创新。波特所指的创新包括改善技术和改进做事方法。后者涉及到观念、理念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加强观念引导,培育居民投资创业的理

性意识,有助于改进创新、创业者的做事方法,从而打造一个奋发有为的学习型组织,而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在波特看来其重要性不下于正规的研发工作,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带来的研发是持续的,大面积的。目前,为促进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进,可在如下方面进行观念引导。首先,使创新、创业者了解产品的市场结构。食品、服饰类产品一般属于偏向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进入壁垒低,很容易出现投入过大,产品呈现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发布信息,为创业者采取行动提供依据;其次,培育进行投入产出核算的经济意识。投入,即付出成本,具有风险,而创新、创业是要获得收益的。因此,在进行投入之前,要仔细斟酌,不能跟风,要根据相关资料测算此项投入未来的收益情况,然后作出是否投资、怎样投资的决策;再次,要培育进行市场调研的理念、习惯。商场如战场,通过调研了解自己和同行竞争者的情况,知已知彼,才能对创新有所把握。

2、以政策和规划为手段鼓励企业提高R&D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走科技创新之路。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然而政府的政策、规划在相当程度上对企业具有引导的作用。政府通过影响企业成本,达到引导企业加强产品质量、专业功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目的,拉大与相关企业的差异度,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率。达到这些目的,制订政策、规划显得相当重要。正如波特所说的,战略的作用在于指导企业从事各种交易活动,并组织完整的价值链。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善于运用政策、规划等手段来调节企业行为。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是促使企业提高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市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利用政策、规划等手段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包括挖掘、保护区域品牌、历史文化等。

3、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品牌是识别产品的标识,包括商标、商号、共同品牌、借用品牌、载体品牌等五个层次。目前,在形成、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首先要强化区域品牌,如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在此基础上,将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出口市场广的名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4、鼓励企业走出去,实现梯度转移战略。我市属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今后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使产品总体成本上升的困境。因此,目前相关企业可以把产品生产的一些环节逐渐向经济较为落后、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即梯度转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更好地拓展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第四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五篇:嘉兴港区“成百上千”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嘉兴港区“成百上千”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上月底,浙江传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年顺丁橡胶项目举行揭牌仪式,意味着该项目进入试生产的最后准备阶段。此外,光正重工、嘉化脂肪醇等港区的一批大项目也已建设完成,预计上半年开始试生产。

今年初以来,港区紧紧围绕“千亿产业带”和“百亿企业群”的培育目标,加大项目推进力度,使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现了落户、开工、投产。在此带动下,港区“成百上千”产业集群将加速形成。

百亿级企业“争相冒尖”

“嘉兴石化80万吨PTA、传化合成、兴兴新能源等大项目,都是港区未来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关键点。”嘉兴港区经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为“十二五”时期港区经济的稳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港区“千亿产业带”和“百亿企业群”培育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了强劲动力。

了解到,作为嘉兴港区“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嘉兴石化有限公司80万吨PTA项目已步入发展的正轨。据该企业负责人预测,嘉兴石化2013年产值有望达到120亿元,成为继嘉兴电厂之后,港区第二家百亿企业,“目前,投资22亿元的嘉兴石化二期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此外,近日将进入试生产阶段的传化合成和嘉化脂肪醇两个项目也是港区重点培育的目标。其中,传化合成首期建设年产10万吨顺丁橡胶项目,项目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达20亿元,利税超亿元。另据悉,传化合成二期项目已在规划中,预计年底前将动工建设。根据规划,待二、三期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传化合成年产值将超过百亿元。

嘉兴港区党工委书记王马青认为,港区的项目数量不多,但单体项目都比较大。这些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港区“成百上千”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力”。特色产业发展“箭在弦上”

近年来,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港区集聚了英荷壳牌、日本帝人、日本德山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和嘉兴石化、三江化工、嘉化能源、浙江信汇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在这些大企业、大项目的推动下,以化工新材料、金属制品、港口仓储物流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初具规模。”王马青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区域内第一大支柱产业,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根据2013年嘉兴港区工作重点,下阶段,港区将继续做大做强以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为内涵的临港产业。今年1至4月,港区化工行业实现产值112.26亿元,同比增长124.2%,为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项目推进始终是港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港区将坚持以项目建设支撑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支撑‘二次创业’。”王马青说,2013年,港区将继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增量,推进嘉化脂肪醇、传化合成、赞宇科技、壳牌二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并力争嘉兴石化二期、嘉化热电三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王马青表示,预计到2015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5至6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企业,真正形成“千亿产业带”和“百亿企业群”,成为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新高地。

【露灬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