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
国家级生物医药园区
园区名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张江生物医药基地
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作为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核心区,基地内集聚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400多个,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
成立时间:1994: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第一个进驻张江的跨国制药公司
1996:“国家上海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基地”正式成立
1998: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进驻
1999:“聚焦张江”战略决策
2000: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中心正式运营
2002: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正式运营
2003:礼来,杜邦,霍尼韦尔研发中心进驻
2004: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及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成2006:诺华,辉瑞,阿斯利康研究中心,中科院有机所,雷允上,上海中药研究所进驻
2007:二期启动,更多的医药企业进驻
成立地点: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是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目前已成功开发基地一期、二期地块,并与东区(现代医疗器械园)在产业链上紧密联系。
基地一期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北部,与西侧技术创新区毗邻,位于龙东大道以南、金科路以西、祖冲之路以北、科苑路以东,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基地一期内以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等服务机构和引入的跨国公司产业化项目为主,布局了一部分孵化用房。基地二期自2001年开发,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中部,位于高科中路以南,与基地一期通过金科路南北相连,与西侧科研教育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药等毗邻。基地二期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科技园、研发A区、研发B区等,提供通用的实验用房、孵化用房,配套各类公共服务资源,集聚了近300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企业,以及近30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项目。
园区发展蓝图,产品特色,产业规模:
在研发创新与科技产业发展方面,按照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将率先形成以创新为特色、国内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亚洲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有世界影响的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在中医药领域,将构筑现代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体系,率先建成张江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医药研发基地、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发挥中医药产业对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基地空间规划和项目布局方面,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将进一步向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区和南区拓展。将与东区(现代医疗器械园)在产业链上紧密联系,在南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以生物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在中区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同时,将充分发挥已有集群的效应,形成对分布在上海市南汇周康、奉贤星火、徐汇枫林、青浦的四个基地扩展区的辐射带动,以现代中医药、生物技术、化学制药、精密医疗器械等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系统。
我的评价:
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产品,积极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大型生物企业集团整合和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国家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园区名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成立时间: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2006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认定的、以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区为核心区的 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前身浏阳生物医药园,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立项,首期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
成立地点:园区位于长沙市东郊,距长沙35公里、浏阳25公里、黄花国际机场18公里、京珠高速20公里、武广高铁30公里,长浏高速、大浏高速、浏醴高速、319国道和从长沙直达园区的无费公路开元东路穿园而过,长株潭城市轻轨和石长铁路也将经过园区并设站,东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通江达海,交通十分便捷。园区位于东经113°18′48″~113°24′31″,北纬28°11′52″~28°14′52″。西距长沙市区35km,黄花机场18km;东距浏阳市区25km。东起砰山屋场、西南至洞阳河、北至捞刀河,总规划用地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克里小学以西范围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作为近期建设范围,克里小学以东约1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规划生物医药园区远景发展的备用地予以控制。园区的发展蓝图,产品特色,产业规模:
发展概况:浏阳生物医药园一期规划面积为13.4平方公里,现在建成面积为8平方公里;信息技术园一期5平方公里,现建成2平方公里;食品科技园已建成1平方公里。工业企业投资总额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工业企业中有70%为医药及相关企业,其余为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及信息技术企业。
在基础设施中已建成自来水厂、污水厂、集中供热、供汽、变电站、宽带网络等,绝大部分投入都由管委会自筹资金解决,现园区累计创税21.5亿元,建设贷款10亿元。产业特色:到目前为止,生物医药占园区总量65%,龙头企业为威尔曼制药、九芝堂斯奇制药、莱美康源制药、老百姓安邦制药、金泰制药、泰尔制药、尔康制药等。
信息技术有园区投资最大的企业蓝思科技及台资企业介面光电等,致力于打造手机触摸屏等高端配件及整机,现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这一领域的主要供应基地。
全园有在研一类新药18个,专利(商标)数294项,其中发明专利56项,已被认定的省著名商标14个;共有工程(技术)中心23家,其中部省级11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医药、信息、食品三大特色产业群,并涉及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在医药方面:
(1)现代中药创新及特色中药产业群。(2)高端原料药及制剂产业群。
(3)抗肿瘤药物产业群。(4)药用辅料产业。
(5)生物诊断试剂产业群。(6)疫苗产业。
(7)功能保健及食品产业群.(8)动物保健药产业群。
园区发展:
1、以双核心、专业化为特色。
2、以高科技企业集聚为特点。
3、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优势。
4、以培育项目、嫁接招商为手段。
5、以管理体制创新为动力。
6、以面向世界为追求。
园区未来发展构想:
1、打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双核心产业群
2、开发与引进并重,打造湖南医药重磅种。
4、培育与推动结合,打造创业型上市公司群体。
5、政府引导与企业改制相结合,实现投 资开发主体多元化。
6、产业基地与城镇开发相统一,建设“生物经济社区”。
我的评价: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建成产业特色突出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园区名称: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包括生命园、亦庄、大兴三部分。目前,基地建设整体进展顺利,亦庄核心企业支撑作用显现,超亿元企业达到十家;生命园入区企业创新带动作用显著,获得多项国内外专利和新药证书;大兴起步区建设基本完成,二期基础设施预计2007年可投入使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兴生物医药
产业基地始建于2 0 0 2年,是北京市政府为振兴现代制造业而建设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承担着北京市生物技术自主创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孵化、技术成果产业化、研发与生产性服务等产业发展职能,是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功能区,也是辐射环渤海经济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生物产业标志性聚集区。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生物技术领域国家级研究资源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将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功能清晰、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集创新、生产、流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产业新城。
成立时间: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2006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认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三个核心区构成。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利润34亿元,产业盈利能力连续五年国内领先,是我国高端生物产业和研发服务产业的核心地区之一。
成立地点:坐落在北京市规划中的大兴新城南区的这个基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连接一轴(南中轴延长线),横跨两带(东部发展带、西部发展带),关联多中心(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塘产业带的重要节点,独有的地缘优势,使它成为企业发展的理想空间、成为北京向华北地区辐射的前沿。
园区的发展蓝图、产品特色、产业规模:基地自2003年以来,集中开展了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多项工作。面向国际国内,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总体规划”、“生命之源国际广场标志性建筑群”和“工业厂房单体建筑设计”三项国际招标活动,总计有100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加,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方案中标,为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基地起步区3.5平方公里已经实现高标准的“八通一平”,依照生物医药
专业园区的要求,本着“生命、生态、生机、生气”的规划设计理念,产业基地的各项建设均因地制宜地进行。目前,作为产业基地绿化美化标志的“天水科技文化公园”已经竣工,道路绿化面积已达40万平方米。包括具有城市“绿肺”功能的面积达9.67平方公里的西部绿地,产业基地绿化面积占总体规划面积的65%,未来的产业基地将是一个绿树成荫、花草苍翠的绿色产业园区。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是北京以医药制造业为核心的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产业基地总体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一期产业用地面积9.09平方公里。区内主要由研究开发区、企业孵化区、生产加工区、商业贸易区、配套服务区五个功能区组成。从2002年12月31日产业基地正式批复开始,整个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预计8年完成。初期完成3.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并开工建设,完成绿化工作;中期完成3.5平方公里的美化工作,引进国内外业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开始6.76平方公里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后几年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打造经济繁荣的新兴产业区,引进跨国企业及研发机构,产业基地总产值计划达到200亿元。
产业定位 :
一是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北京完善的技术服务市场,以及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平台”;
二是依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建立“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评审中心”;
三是依托康泰生物、民海生物、长生万信以及北京兽医药品厂等大型疫苗研发、生产企业建立“国家级疫苗研发生产基地”;
四是依托同仁堂、以岭集团、协和制药、康美药业等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现代医疗器械及新型制剂等专业化的产业格局”。
你的评价: 北京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着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加快推进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发展,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加快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第二篇:生物医药园区旅游发展构思
一、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在浏阳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浏阳生物药园区原名浏阳工业园,位于319国道浏永高等级公路两旁,距长沙市中心35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18公里,距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25公里,临近浏阳市北大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园区1997年开园,1998年确定走医药专业园区之路,系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中国医药
企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园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控制区域面积60平方公里,分东园、西园、南园,入园企业65家,其中医药生产企业42家,国家重点医药实验室8家,国家级新药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9个。目前它是全国面积最大、医药企业最多、科技新药最集中,最具医药专业服务管理水平的生态智能型园区。
在2000年编制的《浏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产业旅游是其五大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之一,当时,其产业资源主要是花炮、花卉苗木,而数年后,生物医药园的迅速崛起,生物医药在省内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生物医药资源成为继花炮
资源之后产业旅游的又一补充部分。中外开展工业旅游的历史证明,工业旅游必将成为生物医药园的一张名片,开展工业旅游,对园区的整体形象乃至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将会是一次很大的提升,同时对浏阳整体旅游形象也是一次凸现其形象的绝佳手段。工业旅游的开发将使浏阳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使浏阳旅游更好地融入长株潭,服务于长株潭,互补于长株潭。
二、生物医药园区的资源评价与现状分析
(一)人文资源历史价值
生物医药园区设立的原因之一是:医药产业转化水平不高,尤其是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产业转化的平台,使我省即使有排在全国第二位的中药材料,有排有全国第五位的医药
科研力量,但医药经济总量却长期徘徊在全国二十位左右。所以,刚一开始,生物医药园区就被定位为医药专业开发区,为湖南医药搭建产业化平台,准确的定位,使园区发展速度加快,短短数年,其占地面积和企业总量甚至超过了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园的成功运作,现已成为湖南医药科研产业化的加速器,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基地,中国医药企业集群发展示范区,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唯一进行医药产业促进项目的地方。生物医药园的先进管理模式,高效独特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园区开发建设向定向、特色、多元化的转变,其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明显被誉为湖南园区经济的一匹黑马。这匹黑马让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纷至沓来,数年时间,为园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加上65家企业和园区的管理模式形成多姿多彩的企业管理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园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独特的人文资源。
(二)自然资源价值
园区芳草凄凄,绿树成茵,鲤鱼塘水质清冽,秀丽的捞刀河绕园而过,其空气质量、水源条件、植被情况都达到一级标准,园内建筑错落有致,独具特色的水榭街、山地街透露出欧陆风情;即将建成的水域面积153亩的千鹭湖和曲径通幽的民俗文化街,营造出“崇尚高科技,亲近大自然”的怡人环境。自然风光秀美,环境清新怡人的园区,为打造健康新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生物医药园区旅游功能及设施现状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生物医药园的发展环境日益优越,已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之地。园内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做到了雨污分流、管线地埋、厂舍分离、通透式围墙的现代化建园理念的实施,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了园区的城市化进程。水榭街、山地街等商贸步行街和紫星广场、健康广场、入园口广场和幸福泉等别具特色的市政工程的建设,基本上做到了吃、住、玩、购不出园,已成为投资者的“创业乐园、居家乐园、休闲公园”,全新、齐全的基础设施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未来规划
初期阶段(1—3年),在园区开展工业旅游,首先要让企业认识到发展工业旅游不是为了赢利而是借旅游搭建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舞台,通过自身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去影响游客,让其认可并为此去推广宣传,要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工业旅游是企业整合营销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为游客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如游览线路的安排,最好开辟一个游人专用参观通道,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安全标志,美化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尊重游客的需要,游览线路内要避免出现“闲人免入”、“谢绝入内”等禁止字样,对不适宜游客进入参观的,最好不要安排进线路内。
最后,园区整体介绍及文化内蕴要精心设计,独具特色,树立起“健康新城,关爱人生”的品牌形象。参观线路内的企业应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在通道内予以精心设计企业的文化,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线,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达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理念,得到游客的认可,提升企业知名度。同时可在出口处销售该企业用于保健之类的医药物品,一方面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客的购买情况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利于调整生产、开发的方向,适应市场需求。
后期阶段(3年之后),在具备了开展工业旅游的经验后,根据产品生产周期规律,应开辟新的项目,深度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保持吸引力,同时,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富裕,有着比较强烈追求健康心理的需求,后期可开发医疗项目,应选择在自然风光秀美的鲤鱼塘区建立医药疗养院,开发医疗保健项目,吸引游客在参观、考察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后,满足其验证产品药效的心理,一方面使其获得保健,另一方面可通过他们对外宣传,提升企业与园区的知名度。
浏阳市旅游局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生物医药园区旅游发展构思
一、浏阳生物医药园区在浏阳旅游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浏阳生物药园区原名浏阳工业园,位于319国道浏永高等级公路两旁,距长沙市中心35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18公里,距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25公里,临近浏阳市北大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园区1997年开园,1998年确定走医药专业园区之路,系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中国医药企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园区总面积28平方公里,控制区域面积60平方公里,分东园、西园、南园,入园企业65家,其中医药生产企业42家,国家重点医药实验室8家,国家级新药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9个。目前它是全国面积最大、医药企业最多、科技新药最集中,最具医药专业服务管理水平的生态智能型园区。在2000年编制的《浏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产业旅游是其五大特色专项旅游产品之一,当时,其产业资源主要是花炮、花卉苗木,而数年后,生物医药园的迅速崛起,生物医药在省内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生物医药资源成为继花炮资源之后产业旅游的又一补充部分。中外开展工业旅游的历史证明,工业旅游必将成为生物医药园的一张名片,开展工业旅游,对园区的整体形象乃至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将会是一次很大的提升,同时对浏阳整体旅游形象也是一次凸现其形象的绝佳手段。工业旅游的开发将使浏阳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使浏阳旅游更好地融入长株潭,服务于长株潭,互补于长株潭。
二、生物医药园区的资源评价与现状分析(一)人文资源历史价值生物医药园区设立的原因之一是:医药产业转化水平不高,尤其是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产业转化的平台,使我省即使有排在全国第二位的中药材料,有排有全国第五位的医药科研力量,但医药经济总量却长期徘徊在全国二十位左右。所以,刚一开始,生物医药园区就被定位为医药专业开发区,为湖南医药搭建产业化平台,准确的定位,使园区发展速度加快,短短数年,其占地面积和企业总量甚至超过了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园的成功运作,现已成为湖南医药科研产业化的加速器,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基地,中国医药企业集群发展示范区,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唯一进行医药产业促进项目的地方。生物医药园的先进管理模式,高效独特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园区开发建设向定向、特色、多元化的转变,其发展速度之快,效果之明显被誉为湖南园区经济的一匹黑马。这匹黑马让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纷至沓来,数年时间,为园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加上65家企业和园区的管理模式形成多姿多彩的企业管理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园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独特的人文资源。(二)自然资源价值园区芳草凄凄,绿树成茵,鲤鱼塘水质清冽,秀丽的捞刀河绕园而过,其空气质量、水源条件、植被情况都达到一级标准,园内建筑错落有致,独具特色的水榭街、山地街透露出欧陆风情;即将建成的水域面积153亩的千鹭湖和曲径通幽的民俗文化街,营造出“崇尚高科技,亲近大自然”的怡人环境。自然风光秀美,环境清新怡人的园区,为打造健康新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生物医药园区旅游功能及设施现状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生物医药园的发展环境日益优越,已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之地。园内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做到了雨污分流、管线地埋、厂舍分离、通透式围墙的现代化建园理念的实施,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了园区的城市化进程。水榭街、山地街等商贸步行街和紫星广场、健康广场、入园口广场和幸福泉等别具特色的市政工程的建设,基本上做到了吃、住、玩、购不出园,已成为投资者的“创业乐园、居家乐园、休闲公园”,全新、齐全的基础设施为发展工业旅游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四、未来规划初期阶段(1—3年),在园区开展工业旅游,首先要让企业认识到发展工业旅游不是为了赢利而是借旅游搭建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舞台,通过自身企业文化,企业产品去影响游客,让其认可并为此去推广宣传,要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工业旅游是企业整合营销的重要手段。其次,要为游客提供一些基础条件,如游览线路的安排,最好开辟一个游人专用参观通道,并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安全标志,美化环境的同时,要注意尊重游客的需要,游览线路内要避免出现“闲人免入”、“谢绝入内”等禁止字样,对不适宜游客进入参观的,最好不要安排进线路内。最后,园区整体介绍及文化内蕴要精心设计,独具特色,树立起“健康新城,关爱人生”的品牌形象。参观线路内的企业应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在通道内予以精心设计企业的文化,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线,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达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理念,得到游客的认可,提升企业知名度。同时可在出口处销售该企业用于保健之类的医药物品,一方面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客的购买情况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利于调整生产、开发的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后期阶段(3年之后),在具备了开展工业旅游的经验后,根据产品生产周期规律,应开辟新的项目,深度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保持吸引力,同时,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富裕,有着比较强烈追求健康心理的需求,后期可开发医疗项目,应选择在自然风光秀美的鲤鱼塘区建立医药疗养院,开发医疗保健项目,吸引游客在参观、考察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后,满足其验证产品药效的心理,一方面使其获得保健,另一方面可通过他们对外宣传,提升企业与园区的知名度。浏阳市旅游局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生物医药产业化
2010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化
目的:为落实《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简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本市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市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工作。
申报时间:2010年4月23日,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21日
一、申报范围
生物制品、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研发服务外包等。
二、申报条件
2010年在建或新建,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项目:
1、以形成产品生产能力为主要特征;
2、固定资产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
3、2012年底前能投入正式生产。
三、申报资助经费额度
最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金额的10%。
四、申报主体
在本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具有法人资质,并有良好社会信用和技术团队的企业。项目申报主体原则上应是纳入生物医药产业统计范畴的企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行业统计分类代码详见附件1)
五、申报要求
1、产业化项目必须符合指南申报范围和申报条件,项目完成后能够显著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竞争能力和规模效应,实现创新成果和技术的产业化。优先支持“行动计划”确定的六大产业园区内的项目。
2、2009年已获得资助的产业化项目不能重复申报
3、需提供的附件:(无特殊说明请提供复印件,复印件上须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1)企业资质证明: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统计年报中的法人单位基本情况(101-1表);
(2)财务状况证明:2008、2009有效的企业审计报告或相关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新成立企业提供成立至申报前一个月的上述材料);
(3)与申报项目名称和建设内容一致的行政审批证明材料,包括:项目投资概算书、环评审批批复件、项目核准/备案文件、项目建设设计文件批复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
(4)生产许可证明,如:新药证书、GMP证书、生产批文、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等;
(5)资金来源证明,如:项目银行贷款承诺书(意向书)、自有资金证明材料(原件)等;
(6)其它有关证明,如:奖励证书、知识产权证明、合作单位协议书、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等。
第五篇:安康市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0 更新时间:2015-7-8
(一)行业情况
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9.6亿元,增长3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截止2013年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其中获得GMP认证资质的企业5户、皂素企业15户、中药材加工企业2户、从事天然植物提取的企业2户。
1.GMP认证企业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获得GMP认证的企业有:安康正大制药、安康北医大制药、平利天宝制药、镇坪制药厂和安康长寿中药饮片。
安康正大制药有年产葛根素原料药4.5吨、乳块消胶囊和益气复脉胶囊5000万粒、小儿感康口服液合剂2000万支、乳康片和绞股蓝总甙片6亿片的生产能力。2013年共实现产值4671万元,增长5.1%。
北医大制药公司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剂型有片剂、胶囊、颗粒剂、原料药四条生产线,具备年产绞股蓝总甙胶囊10亿粒、片剂10亿片、克拉霉素12亿片、乳康胶囊12亿粒、中药提取180吨的能力,因企业目前厂房设施未完善,故请宝鸡瑞海制药公司委托代加工。2013年共实现产值2亿元,增长25.1%。
平利天宝制药经过皂素、双烯扩产改造项目,具备年产皂素200吨,双烯80吨的能力,当前处于停产状态。
镇坪制药厂通过GMP认证改造,当前仅有年加工中药饮片1000吨能力的生产线生产。
安康长寿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现有生产设备39台套,配套设备22台套,年可加工包括毒性中药饮片在内的500余个品种800余个规格的中药饮片8000吨。2013年共实现产值9995万元,增长16.9%,共加工药品109吨。
2.皂素企业
全市15家规模以上皂素生产企业,2013年共生产皂素3006吨,产值32.72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产值的81%。
3.其他医药企业
全市另有旬阳县新森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秦巴药材公司从事中药材加工生产,汉阴和烨麦迪森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安康市天源植物化工有限公司从事天然植物提取。其他医药企业,年产值约4亿元。
4.中药材基地建设
从品种来看,厚朴:主要集中在紫阳县双桥镇,种植面积25万亩。杜仲:全市约50万亩,主要分布在紫阳、岚皋、汉阴等县,岚皋最具代表性,无大规模连片基地。白芨:旬阳和白河各有一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白芍:岚皋小道河乡有一定规模。玄参:全市约3万亩,主要集中在镇坪。黄连:集中在平利、镇坪,全市约1万亩。其他品种还有:川牛膝、独活、木香、金钱草、淫羊藿、鱼腥草、天麻、猪苓、重楼、党参。主要品种中,企业培植的中药材基地有:汉阴麦迪森1000亩杜仲、50亩绞股蓝基地,北医大平利、镇坪500亩绞股蓝基地,高新区天源植物提取公司旬阳县600亩黄芪、金银花、柴胡基地。
(二)存在问题
1.成药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现有成药生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研究开发集成度低,品牌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开拓乏力,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现有的5户GMP达标企业中,正大和北医大虽正常生产,但经营和销售都受制于人,企业发展面临制约;平利制药厂和镇坪制药厂基本处于停产。
2.皂素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临近全线贯通,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安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不能有效解决清洁生产工艺问题,黄姜皂素企业将面临全面关停的风险。
3.中药材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中药材野生资源的开发及永续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资源利用处于无序状态,对珍稀品种缺乏保护措施,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集约化和规范化程度都不高。信息、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劳动力的技术、文化素质较低,中药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稀缺。
(三)发展分析 1.发展形势
(1)自然条件造就资源优势
安康自古以来盛产中药材,有“中药材之乡”美誉。全市有动植物4800余种,原生植物800余种,其中发现的中草药种类1299种,总量占全省53%以上。录入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材290种,占《药典》中药总数的68.4%,是闻名遐迩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有50多种药材系一地生产或主要供应全国,有20种药材为传统出口品种。厚朴、麝香、杜仲、黄姜、绞股蓝、党参、黄连等产品产量在我省名列前茅。
(2)资源开发拥有一定基础
我市现有的医药企业是以绞股蓝、黄姜、葛根、杜仲四大药源为基础创立的,经过多年努力形成4大类78种系列产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科技进步60多项大奖和219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成药企业生产经营进退维谷。全市医药产业主要依靠皂素行业支撑。全国有皂素加工企业180多家,主要集中在陕西安康、湖北十堰一带,全市仅2013年就生产皂素3000吨,占据全国皂素产量半壁江山。
(3)模式创新带动发展势头
一是高新区正筹划推进安康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拟通过寻求合作伙伴、招商引资或联合投资开发的方式筹集29.82亿元,在北医大制药GMP生产线项目230亩的基础上新增用地2770亩,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是县域工业集中区快速崛起,成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各县区已经设立了县域工业集中区管理机构,并高度重视工业集中区建设,当前已有旬阳、汉阴、平利三个产值过5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白河、汉滨五里、石泉三个产值过2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全市2013年新建标准化厂房14万平方米,2014年将再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效载体。三是“飞地经济”为宁陕、紫阳、岚皋、镇坪、白河等资源丰富但空间有限的县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机遇。
(4)大交通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2013年底十天高速的全线贯通,安康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安康地处西咸、成渝、武汉三大经济圈的几何中心,随着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与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的半日经济圈正加速形成,安康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5)定点帮扶带来全新机遇
根据国务院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由中国药科大学定点扶贫安康市镇坪县,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在药学界享有盛誉,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巨大的行业影响力。此次定点帮扶将为安康市发挥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产业政策
(1)《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位安康市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和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建成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2)《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按照我省生物医药领域资源、科研和加工分布情况,合理布局生物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的关中研发生产基地和陕南生物资源种植加工基地。”“推进丹参、绞股蓝、山茱萸、黄姜、天麻、党参、西洋参、附子、猪苓、秦艽等我省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构建黄姜、绞股蓝、葛根三大产业链,形成杜仲、天麻、西洋参、山茱萸、盘龙七等五大中成药系列产品,把陕南建成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中药中间体、原料药、中药饮片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秦巴山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建设,把秦巴山区建成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物资源富集区。”
(3)《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意见》提出“以西安—杨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承载,在西安高新区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在杨凌示范区建设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在陕南3市建设生物资源种植和中间体、原料药加工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以西安为核心区、杨凌为拓展区、陕南3市为辐射区的分工合理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种植、生产基地。”
3.发展目标
2014年生物医药产业预计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60亿元,增长21%。
(四)发展措施
1.招大引强,盘活成药生产企业
抓住中国药科大学对口帮扶安康的机遇,以秦巴特色医药资源和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集科研、生产、营销、品牌、管理为一体的大集团、大企业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控股、参股对医药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全面提升安康医药产业竞争能力。
2.改造升级,实现原料药清洁生产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为契机,牢固确立“循环发展、清洁生产”的理念,密切产学研联系,加快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和技术推广,着力破解黄姜皂素企业环境瓶颈制约。督促指导黄姜皂素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建设激素类原料药基地。
3.依托优势,壮大中药饮片企业
发挥秦巴山区地道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构建地道中药材销售推广体系,扩大安康地道中药材市场份额。
4.因地制宜,加快药源基地建设
根据药源品种生长习性的不同,科学布局药源基地,引进省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共赢机制,推广GAP生产模式,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秦巴药源基地。着力打造汉滨元胡、丹参、太子参基地;汉阴黄精、板蓝根基地;石泉天麻基地;宁陕猪苓、茯苓基地;紫阳厚朴、杜仲、黄柏基地;岚皋杜仲、玄参、木香、钩藤、重楼、天麻基地;平利绞股蓝、葛根基地;镇坪玄参、黄连、黄精、葛根、林麝基地;旬阳、白河等县区黄姜、白芨、金银花、芍药、柴胡基地。
5.科学规划、园区承载
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努力实现“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种植面积与企业产能相联系、成长周期与生产计划相衔接”,达到种植、生产、销售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提高全行业竞争力。积极推进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协助企业筹措资金,在北医大制药230亩GMP生产线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配套医药企业入园发展,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引导宁陕、紫阳、岚皋、镇坪、白河五县区发挥“飞地经济园区”优势,在吸引入园企业时强化与本县药源基地的配套功能,实现“基地”与“飞地”相得益彰。
6.优化环境、规范市场
建立企业办事绿色通道,规范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协调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医药从业人员取得行业资格认证,加大监管力度,对医药企业的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顿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7.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督促指导企业严明工艺流程、严格操作规范、提高产品质量,着力打造“秦巴药业”品牌,使“绿色、环保、生态、无污染”成为安康生物医药产业的代名词,提升安康生物医药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政策倾斜、资金扶持
将中省的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向医药产业倾斜支持。全力协调中国药科大学,尽快出台《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市直相关部门扶持项目。协调财信担保公司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和药源基地的担保支持,简化手续、降低费用,缩短时间。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
9.技术引领、人才支撑
加大督导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尽快与中国药科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关系,建设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实训基地。引进新设备,推广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帮助企业引进一批种植、科研、生产、管理和经营的优秀人才。在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办生物医药相关课程,培养医药产业专业人才。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药农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