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甘肃动物资源 概况

甘肃动物资源 概况



第一篇:甘肃动物资源 概况

甘肃省动物资源概况

主要畜品种

马品种

有河曲马(产地玛曲、碌曲、夏河),山丹马(产地山丹县),岔口驿马(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庆阳驴(产地庆阳、宁县、政权宁等县),凉州驴(产地武威);

牛品种

有早胜牛(产地宁县早胜塬、庆阳董志塬、镇原屯子塬),客观存在西牛(产地安西、玉门、敦煌、金塔等县),黑白花奶牛(产地兰州、河西三地区、陇东、陇南),甘肃牦牛(产地甘南藏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牦牛(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骆驼(产地河西走廊);羊品种

有藏羊(产地甘南州、武都、宕昌、岷县、临夏、天祝等县市),滩羊(产地环县、靖远、景泰、白银、皋兰等县市),黑裘皮羊(产地岷县),高山细毛羊(产地天祝、肃南自治县),沙山羊(产地景泰、靖远、皋兰),绒山羊(产地肃北、肃南自治县),黑山羊(产地华池、环县、合水县);

猪品种

有八眉猪(产地灵台、华亭、泾川、华池、平凉、庄浪、庆阳、合水等县),蕨麻猪(产地岷县闾井镇、夏河县合作镇、扎曲、博拉、阿木去乎、佳木乡)。

主要禽品种

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

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的24种,二类保护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第二篇:甘肃葡萄酒概况

甘肃葡萄酒概况(2010-05-14 22:14:00)

转载▼

标签:

杂谈

甘肃省于近日正式出台《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把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使甘肃省成为全国优质、高端葡萄酒的核心产区。

目前甘肃已经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3大产区,正在建设的有酒泉和天水产区。

甘肃有着全国一流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也有着良好的葡萄酒酿造原料,并有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目前甘肃省内现有莫高、祁连、紫轩、国风、皇台、甘肃威龙等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产能接近10万千升,年产量达2.41万千升。而就在甘肃省,截至2009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达12万吨左右。况且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天水市具有种植优质酿酒葡萄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分布着大量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域。特别是河西走廊具有适合多品种栽培的生态气候条件,而且河西走廊和天水市耕地丰富,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戈壁滩和荒山很多,可为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

正基于此,甘肃打造葡萄酒的核心主产区,正逢其时,也恰到好处。到2012年,甘肃扶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出台并落实,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合力基本形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2015年,有效解决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使葡萄酒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到2020年,实现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把葡萄酒产业培育成为各葡萄酒主产地的支柱产业和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把河西走廊和天水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葡萄酒产业中心。

葡萄酒生产的关键是原料,更是技术,同时也是销售,但原料是主要的,没有充足的原料,葡萄酒生产不会保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既是没有产品也是没有市场,而甘肃有充足的葡萄酒生产原料,同时通过不断发展原料市场,进而解决葡萄酒生产的原料问题。其次就是技术问题,甘肃有生产葡萄酒的基础,并且经验丰富,技术革新到位,研发中心配套到位,并且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核心作用竞争能力,从而解决葡萄酒生产过程的诸多技术问题,消除葡萄酒生产的障碍,让葡萄酒生产一路绿灯,确保生产正常安全。

第三篇: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库的地表水量最低为2.3亿立方米,但2002年实际来水只有0.84亿立方米,且上游来水仍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由于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民勤县不得不大面积开发地下水。虽然民勤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0.736亿立方米,但目前实际超采地下水量达4.28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以每年0.5—1米的速度下降,井深也由几米发展到几十米、一百多米,有的地方已达到三百米。对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导致了民勤县地下水位整体下降,湖滩干涸,土地沙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3.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

工农业、城乡、地区间、上下游相互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使甘肃省的水环境继续恶化。而大面积过度开荒,也使甘肃省部分地区土壤荒漠化加剧,特别是水源涵养林草遭到破坏,内陆河来水量急剧减少。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西地区近年来也面临着水环境进一步恶化的问题。如永昌县的东、西大河上游,以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上世纪80年代河流平均径流量为4.674亿立方米,由于东大河上游的草原不断退化,水源遭到破坏;西大河上游的山丹马场,历史上曾是一个天然大草原,是一个宜牧不宜农的地区。2003年山丹马场垦荒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1.94万亩发展到40万亩。由于大片天然草原被破坏,西大河上游来水急剧减少。

生态环境的恶化必然带来水资源危机。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青土湖,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已以“握手言和”,在农区边缘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据调查,目前青土湖区4万人存在饮水困难,临近青土湖的一些村庄已完全荒弃,人口大量外流,许多农民沦为生态难民。有关专家指出,生态环境、水环境的恶化导致水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的减少又造成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这种恶性循环如果进一步加剧,将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四、甘肃省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1.“121”雨水集流工程

甘肃省中东部地区是全国典型的干旱农业区,年降水量仅250毫米~600毫米,且地域和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几乎年年有旱情发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村饮水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总结90年代初期的集雨工程试验成果和农民打窖集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并不断深化、发展,形成了以集雨工程为纽带,“梯田+地膜+集雨+科技+结构调整”的旱地农业发展模式,即: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的庭院经济。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成集雨水窖(池)218.3万眼(处),解决人饮困难197万人,发展补灌面积404.6万亩。其中人饮水窖(池)66.8万眼(处)。“121”雨水集流工程为干旱山区解决人畜饮水和旱作农业实现稳产高产创出了路子,基本解决了中部干旱山区人畜的饮水问题。2.黑河节水

黑河是我国西部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总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6亿立方米.我省黑河东部水系辖张掖地区张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六县(市)和酒泉地区金塔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7万人。该地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和十二个蔬菜基地之一。区域内建成中小型水库49座,总库容2.45亿立方米,干支渠道4378公里,小型机电提灌站87处,配套机电井3092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92.6万亩,其中林草灌溉面积66万亩,全区粮食总产量10.27亿公斤,以全省5%的耕地承担了全省35%的商品粮交售任务,农业总产值28.85亿元,工业总产值27.12亿元。3.深度发展节水农业

1)全膜覆盖双垄集水沟播技术

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溉施肥一体化技术 3)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 4.调整工业布局产业结构

在缺水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少上或不上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淘汰耗水过多的企业,扶持符合当地水资源政策的企业。

第四篇:甘肃概况导游词

甘肃概况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我能担任本次之旅的导游员,希望我们相处的开心,也希望各位团友玩的开心,吃得舒心。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甘肃概况,大家知道“甘肃”一词是怎么来的吗? 现在由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甘肃”一词来自元代成立的甘肃行省。其实,“甘肃”一词是在西夏时出现的。西夏立国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设立了军事指挥机——甘肃军司。1028年,党项族占领河西,张掖遂为西夏统治,西夏人在甘州设立了甘肃军司、在甘州成立了“甘肃军司”,统领兵力达3万余人,其重点是保卫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称之为甘肃,是因为甘肃军司所管辖的两个重要的地区甘州和肃州二州,故此人们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个州的首字而命名为“甘肃”。

今天的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6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庆阳、平凉、陇南、定西、张掖、酒泉6个地区;共有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2个市辖区。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边界线长为8700公里,最窄处仅有25公里。: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克满等10个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成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

甘肃现有5种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数不多。

甘肃不仅历史悠久而去文化博大精深。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就是汉文化和兄弟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丝绸之路文化在甘肃遗存最多而且珍贵。由此甘肃的石窟文化璀璨闪烁,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甘肃的文化丰富且多样,有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伏羲文化等等,甘肃之旅会给你一个“惊心”的旅程,让你感受甘肃的魅力,让你不虚此行。

肚子饿了想吃撒?可多了!兰州的牛肉面,张掖的小饭,天水的瓜瓜,白银静宁的烧鸡,靖远的羊羔肉,定西岷县的点心,平凉的羊肉泡馍,每走一处都有惊喜,诸多的美食让你大饱口福。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愿大家玩的开心!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

黄河风情线呢,可谓我们金城兰州最出彩的旅游线路之一了。大家都知道,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惟有兰州得天独厚,被黄河穿流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

风情线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桥长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7年,兰州道台彭英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这次清政府批准了。于是乎一项由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施工,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天津人刘永起负责工地操作的浩浩荡荡的工程开始了。黄河铁桥的修筑总共花费30万6891两8钱9分4毫,精确吧。别说钢材水泥了,连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从美国或是德国进口的。这座桥梁落成之初叫“兰州黄河铁桥”,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桥”了。现已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一会儿您就可以领略它的风采。

那么下一处美景又是什么呢?对了,就是白塔山。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在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接下来就是“黄河母亲”雕塑了,这个雕塑是花岗岩质地,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量达40余吨,是甘肃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的,黄河母亲还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黄河雕塑运用了母亲和婴儿两个形象,说到这里请大家猜一下,那个婴儿是男是女呢?听出当初构思的时候何鄂女士就犹豫了很长时间,后来灵机一动,就塑造了一个匍匐在母亲胸前的婴儿,让人无法分辨是男是女。不过一般都认为是男孩。黄河母亲,母亲面含微笑,神态慈祥,婴儿天真烂漫,顽皮可爱。整个雕塑和谐流畅,还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也永远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纹和鱼纹,来自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真是一绝,拍照的可不要错过啦。介绍完上面的这些美景,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了,这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由于时间关系,就先给大家讲到这,到达景点再给大家细讲,大家也可自己亲临境地的细细品味兰州独有的风韵!

南北石窟寺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到甘肃庆阳北石窟寺观光旅游!我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满足诸位客人的需求,使北石窟寺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庆阳北石窟寺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一样,属甘肃早期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窟寺,在中国佛教石代佛教圣地,全面体现了古代陇东佛教活动的兴衰与发展。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陇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带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于董志塬的西侧,东北距庆阳地区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其地东抵陕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泾渭,北达贺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北达宁夏、内蒙、西抵河西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北魏以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开窟造像的风靡,这里又成了萧关古道上的一大佛教胜地。据史料记载,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康生久为,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乃信向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泾州平定了沙门刘慧汪叛乱后,为了安定民心,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政权,于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财,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创建了北石窟寺和泾川的南石窟寺。无论奚康生当初开窟建寺的动机如何,足见当时佛事活动之兴盛,而陇东的劳动人民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在粗犷的黄土高坡上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精美的艺术瑰宝。

北石窟寺自北魏开窟建寺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断增修扩建,形成了这样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新中国成立,1959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在陇东进行文物普查,重新发现了北石窟寺,1963年成立文管所,对这一佛教文化古迹开始清理保护。寺院现有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游人题记150余方。其窟龛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窟院南北长125米,宽40米,面积为

5000平方米。窟龛分布的岩石断面南北长120米、高20米,大小相间,可分三层雕凿,造像均为高浮雕和圆雕,形象逼真,风格各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165号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于窟区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开凿的七佛窟。窟门两侧高浮雕两尊守门天王,其事高5.8米,身着铠甲,足蹬战靴,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大有震慑一切邪魔的气魄。身旁横卧两尊雄狮,虽年久残损,然张口舞爪,威态犹存。该窟好象一座高大的殿堂,空间宏大,气势磅礴。覆斗式顶,距地面高14米,南北宽21.7米,进深15.7米,平面为长方形,面积340多平方米。窟内东(正壁)、北、南三壁雕七尊立佛,佛高8米,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鼻大唇厚,体魄雄建,褒衣博带袈裟,施无畏手印。俨然一派华夏民族伟人的形象。关于七佛图和七佛造像题材,全国早期开凿的其他石窟出有实例,然而完整意义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唯北石窟寺最早最宏伟最有代表性,为以后七佛窟的兴建开创了先例。这说明北石窟寺在陇东古代是一处非常正统的佛教圣地。而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陇东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惜血汗来雕凿如此宏伟、众多的七佛像,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愿望。

第五篇: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是我国农业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横贯全省的古丝绸之路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通道。共有14个地、州、市,86个 县、市、区,总人口约250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000万人。全省地域辽阔,地貌类型 复杂多样,资源比较丰富,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 七位,大体是“三山三草二沙一林一分田”,其中耕地5200万亩。全省干旱缺雨,日照充 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资源丰富。199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87亿公斤,农业增加值20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按经济发育程度,全省大体分为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部干旱缺粮区、陇东粮食基本自给区三大块。河西及沿黄灌溉区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基础条件好,科技和单产水平高,大部分地方基本实现了小康,农产品总量充足,商品率较高,目前正率先向市场农业迈进,特别是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制种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玉米杂交种、瓜菜制种基地之一。中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制约大,目前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产品的区域自给问题。陇东曾是我省的产粮大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土地肥沃,是发展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3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750万亩左右,其它作物500万亩左右。小麦、玉米、洋芋是我省三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6%。近年来,优质专用型小麦、高油玉米、双低油菜、加工型马铃薯、酿酒葡萄等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呈方兴未艾发展之势。目前,全省粮食已基本实现了自给,人均占有量345公斤。河西及沿黄灌区已有22个县(市、区)、197个乡(镇)、406万农民基本实现了小康。建成了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及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和9万亩日光温室及18万亩塑料大棚,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年蔬菜外销量已达80多万吨。生产出了一大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如河西的啤酒大麦、啤酒花,民乐苹果梨,民勤黑瓜籽,兰州百合,陇东小杂粮、梨枣、黄花菜,天水花牛苹果,中部的蚕豆、豌豆、扁豆、脱毒洋芋、早酥梨,陇南的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已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首创了地膜小麦穴播技术,地膜粮食面积已超过千万亩。全省现有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704个,农技推广人员1.1万人,农民技术骨干10万多人,科技示范户51.3万多个,每万亩耕地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达到2.11人,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3%。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搞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找到了一条变被动靠天为主动抗旱的农业发展新途径。目前,我省农业正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十一世纪甘肃农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