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中)
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中)
西郊别墅桑榆墅也会给性德带来平静和安宁,有时甚至是陶然欣喜的情致。
纳兰家的祖茔在京城西北郊的皂荚屯。明珠上坟经常穿过海淀一带,他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很熟悉。明珠不仅在玉泉山下修建了渌水亭别墅,在性德结婚前后,还在海淀镇南边二里的双榆树村修建了一座别墅――桑榆墅,交予性德夫妇居住。
双榆树村因生有两株高大的榆树而得名。纳兰性德的桑榆墅内建一座三层小楼。楼有游廊转折通向东边的平房。性德《于中好?小园》写道:“小构园林寂不撵,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尊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词中提到他曾吟成一阕《风流子?秋郊即事》一事。他在“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之后,在夕阳影里倚马挥毫,写出他对功名利禄的厌恶,说“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
西郊别墅桑榆墅也会给性德带来平静和安宁,有时甚至是陶然欣喜的情致。在暮秋黄昏时分登上小楼,举目四望,远山红叶飘摇,西湖的十里长堤笼罩在暮霭中,村家灯光微微地闪烁,一派村野田园风光。他以轻灵浑朴的笔调写出一阕《南乡子?秋暮村居》:“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性德和夫人卢氏在桑榆墅
纳兰性德与夫人卢氏住在桑榆墅。度过几年幸福的婚后生活。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可惜好景不长。二人仅共同生活了三年,卢氏便去世了。这对性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那和谐幸福的心情立刻低落下来,陷入深沉的悲凉与痛苦。
性德将亡妻暂厝于双榆树村南五六里的双林寺中,并到寺内宿夜守灵。他呆坐在亡妇身旁,孤寂悲凉,心如死灰,除去蓄发之外,自己就是一介十足的僧人了。性德在昏暗的夜色里,吟咏自己的心声《望江南?夜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卢氏是五月三十日去世的,三个月后的九月初六日,性德梦见亡妻淡妆素服,挚手哽咽。临别向性德念出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夫人向来是不作诗的,却在梦中用美妙的诗句向他倾诉满腔衷情,使性德倍感惊讶和感动,便吟成一阕《沁园春》:“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依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苟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这阕以记梦形式写出的悼亡词,悱恻缠绵,声声血泪,以低婉的叹息起笔,写尽梦境中的恩爱挚着和悲苦凄清,而以邻笛谱出回肠作结,屈曲跌宕,哀怨动人。
一年以后。性德又走出桑榆墅南行,在周年忌日去双林寺参谒自己的亡妻。在凄迷的经声佛火中又吟成一阕《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康熙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卢氏从双林寺起灵,下葬于皂荚屯纳兰氏祖茔。性德在《致张纯修简》中写道:“亡妇柩决于十二日行矣。生死殊途。一别如雨。此后但以浊酒浇坟土,以当一面耳。嗟夫。悲矣!”
桑榆墅的三层小楼和楼前回廊,是性德与卢氏度过幸福生活的见证。它们已经成为性德生活的一部分和恋情的寄托。每当登上小楼和漫步回廊,便会唤回那难忘的记忆,牵动他那最敏感的神经,仿佛又回到那心弦激荡的岁月。他写有一阕《雨中花》:“楼上疏烟楼下路,正招余,绿杨深处。奈卷地西风,惊回残梦,几点打窗雨。夜深雁掠东檐去。赤憎是,断魂砧杵。算酌酒忘忧,梦阑酒醒,怨思知何许。”性德曾无数次写这座梦魂缭绕的伤心的小楼,如《百字令》:“怕见人去楼空……愁多成疾。此愁知向谁说?”《相见欢》: “落花如梦凄迷。麝烟微,又是夕阳潜下小楼时。”楼下的回廊也永远是性德的相思之地、断肠之廊。《浪淘沙》写道:“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在与亡妻结离+周年时。性德又在回廊问踟蹰徘徊,苦苦的思念化成带泪的诗句:“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
纳兰性德对卢氏夫人的怀恋之情终生不衰。康熙十六年十月初五是卢氏二十岁诞辰。性德写成《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卢氏去世三周年时,性德写了《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其间还有多首悼亡的词作。正如《卢氏墓志铭》所记:“于其没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性德在去世那一年还吟出一阒《采桑子》,念念不忘卢氏,下阕写道:“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性德和顾贞观在桑榆墅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三年二十七岁时曾任秘书院典籍,但四年后便落职回家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却不容于朝廷,有人说他“名重自应离重任,才高那得至高官?”顾贞观与性德二人“聚而散,散而复聚,无一日不相忆,无一事不相体,无一念不相注”。性德曾说过:“知我者。梁汾耳。”他们彼此诗词唱和。书信来往频繁,而双榆树的桑榆墅就是他们会面交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康熙二十年夏,在夜色苍茫时节。性德和梁汾登上桑榆墅的三层小楼,遥望村火闪烁,耳闻钟梵低昂。促膝对谈,举酒尽觞,忘掉了仕途艰险,抛弃了闹市喧嚣,完全沉浸在深沉的友谊之中。
康熙二十四年春,在性德病逝之前,他还与顾贞观来到桑榆墅,写下了他关于这座别墅的最后两首七绝《偕梁汾过西郊别墅》:
迟目三眠伴夕阳,一湾流水梦魂凉。
制成天海风涛曲,弹向东风忽断肠。
小艇壶觞晚更携,醉眠斜照柳梢西。
诗成欲问寻巢燕,何处雕梁有旧泥。
我认为,这两首七绝反映出纳兰性德思想深处的一种悲观情绪。“天海风涛曲”指的是他与梁汾这位“慧心人”亲切悟谈的内容。他在致严绳孙书简中曾经写道: “吾哥所识天海风涛之人,未审可以晤对否?弟胸中块垒,非酒可浇,庶几得慧心人以晤谈消之而已。”性德与“慧心人”梁汾在小楼休憩饮酒时,他的胸中块垒,不仅指情感上的悲凉,还指当时政治环境中的凄风苦雨。只有与莫逆好友亲密无间的晤谈,才使人备感抒畅,荡气回肠。
这次会面不久,纳兰性德即逝世了。
顾贞观回到南方后,曾登上黄鹤楼。咏成一阕《弹指间?大江东去》,末句为:“等闲辜负,第三层上风月”。词后有注: “呜呼!容若已矣!余何忍复拈长短句乎!是日狂醉,忆桑榆墅有三层小楼。容若与余昔年玩月去梯,中夜对谈处也。因寓此调,落句及之。”可见梁汾与性德在桑榆墅倾心晤谈,给彼此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双榆树村纳兰氏家茔
在今中国人民大学南墙外,即原双榆树村南,曾有一座纳兰氏家茔。这里曾经埋葬过明珠夫人觉罗氏、性德长子福哥及其后人。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女,英亲王阿济格嫡出第五女。她在顺治八年十五岁时,与十七岁的明珠结婚,后恩封一品夫人。唐孙华写的《觉罗氏墓志铭》说她“孕灵毓秀,聪睿明达,休性自然,得之天禀”;还说她善理家政,使明珠得以专心政事而无内顾之忧。她皈依佛教,晨起必焚香膜拜,曾手书《金刚经》,字划精整,刻印流传。昭楗《啸亭杂录》曾记述觉罗氏因妒忌将一俊婢双目剜下,而婢女之父实施报复,趁明珠外出时闯入相府将觉罗氏刺死。觉罗氏墓志铭所记与此完全相反:“国人于其下嫁之时。知其能敬且和以执妇道。今观夫人之德,其与诗人所称肃雍者,诚无恧焉。”觉罗氏于康熙三十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本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卜葬于双榆树之原”(《觉罗氏墓志铭》)。明珠请家庭教师唐孙华撰写了墓志铭。觉罗氏所以葬于双榆树,而未能葬于祖茔,是因为明珠还健在,她只能“别葬”。明珠去世后,觉罗氏即移葬皂荚屯祖茔正位。
福哥(富格)为纳兰性德的侧室颜氏所生,生于康熙十四年,是性德的长子。墓志铭说福哥“生而颖异,笃好图史,至今积书岩中牙签插架,缃帙整如”。他曾“选充近侍,趋走虔谨,悉禀侍卫公家法”。可惜他英年早逝,于康熙三十九年去世,年方二十五岁。《富公神道碑文》记载:“惟公卜吉于海旬以南双榆树之阡……双榆郁郁,公之幽堂。……榆树泷岗,后先相望。”可知福哥葬于双榆树村南的纳兰氏家茔。福哥的夫人觉罗氏生有一子名瞻岱。瞻岱在雍正年间曾任正黄旗蒙古副都统、正红旗满洲副都统,乾隆三年升任甘肃提督,成为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
据清史专家冯其利调查,瞻岱的后人叶广忠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葬于双榆树村纳兰氏家茔。此时茔地占地八亩,立有界桩上书“叶赫纳兰氏管地”。墓地位于双榆树村南,即今中国人民大学南墙外的友谊宾馆家属宿舍楼区,今为海淀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友谊社区”。(待续)
第二篇: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下)
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下)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多年了。他的短暂一生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闪光的一页。
Nanan Xinde pass away for three hundreds years.He left many cultural heritages and were the bright poi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纳兰氏祖茔在皂英屯,即今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村。上至明珠的父母,下至其子孙,几代人去世后都埋葬在这里。
纳兰祖茔位于皂荚屯村西,分为南寿地和北寿地,南寿地座东朝西,《重修榆河东岳行宫碑记》载:“主穴乃相国之考妣”,说明明珠的父亲尼迓韩和母亲齐尔墨氏作为立祖。尼迓韩为金台什之子,在定都北京时从龙入关,封骑都尉,任郎中;顺治二年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三年(1646年)卒。其妻齐尔墨氏累赠一品夫人。主位西边。左(南)为昭位,宝顶是长子郑库夫妇墓,郑库官至资政大夫;右(北)为穆位,是明珠和觉罗氏夫妇墓。次穆位是明珠次子揆叙夫妇墓。揆叙官至翰林院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是康熙年间有重要影响的朝廷大臣,著有《益戒堂集》、《隙光亭杂识》等。
北寿地在南寿地的西北方,主坟是明珠第三子揆方的夫人觉罗氏墓。觉罗氏是和硕康亲王杰书之女,其墓为“郡主坟”。北寿地左昭位是揆方墓。揆方诰封和硕额驸,他勤于学习而淡泊名利,终生未曾作官。右穆位为揆方长子永寿夫妇墓。次昭位为揆方次子永福夫妇墓。
纳兰祖茔有多块墓碑和墓志,特别是明珠、性德和揆叙的墓志,是研究清代历史和纳兰家族史的重要资料,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揆叙墓碑的改镌就是一件流传很广的政治事件。康熙朝后期,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十分激烈。皇太子允?i被贬后,允?T的“八爷党”争储活动气势汹涌。揆叙、阿灵阿、王鸿绪等王公大臣积极活动,力争允?T继承皇位。胤?G即皇帝位后是为雍正皇帝,开始对他的政敌进行清算打击。雍正二年(1724年),胤?G对已埋葬七年之久的揆叙仍是仇恨未消,宣布与揆叙有“不共戴天之恨”,不仅夺官削谥,还下令将揆叙墓的碑文磨去,改镌为“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以正其罪,昭示永久”。这通尖酸刻薄、污辱大臣的墓碑,一直立在皂荚屯村西。乾隆二年(1737年),性德之孙正红旗满洲副统瞻岱递上奏折:“臣祖性德、叔祖揆叙,附葬曾祖明珠坟茔内。前立神道碑,一面未勒书。因揆叙身蹈重愆,勒其罪状,彼时着往员役,即刻于神道碑之上。今即蒙诰命,仰乞天恩将原碑改刻明珠官衔。”乾隆帝“允之”,才将那行贬斥凌辱的文字磨掉。
纳兰祖茔在民国年间即被盗掘洗劫,解放后文革期间被拆毁铲平,在旧址上新建房屋改作他用。文革中出土的“康熙时小金如意一件,嵌金黑白玉龙镯一件,纳兰公原觉罗氏墓志一盒 ,光禄大夫明珠墓志一盒”,上交北京市文物部门。而纳兰性德的墓志铭上下两块分存于上庄和市有关单位。
在环绕纳兰祖茔的龙湾河畔,有一座茔墓 的“阳宅”,当地百姓称为“明府花园”、“明珠花园”。《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载:“(皂荚屯)其地平原广野,土厚水甘,有相国明公与其哲嗣总宪揆文端公墓在焉,主穴乃相国之考妣。以故相国岁时瞻扫,辄流连栖息于丙舍之中。”揆叙墓志铭中,康熙上谕指令王公大臣等“俱奉旨送榇,于昌平州之皂荚屯停丧丙舍”。说明祖茔旁确有“丙舍”可以停灵,而明珠作为相国到祖茔“瞻扫”时要“流连栖息”于此。由此可知这个“丙舍”一定有相当大的规模,与其身份相匹配。
如今明珠花园早已不存在了。但在它遗址残存的围墙、古井、土山和石碣,以及周围流传至今的一些地名,还能使我们对花园的规模、布局以及始建年代等,作出较为合理的推断。明珠花园位于皂屯荚村西,上庄村北,整体呈扁方形,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20米,占地约50亩。花园四周如今还保留着断续相接的围墙。北墙残存约150米,南墙20米,东墙西墙皆不足10米。花园的轮廓清晰可见。围墙用三合土筑成,高3米,底宽1.3米,顶宽0.4米,质地非常坚固,三百年过去了,仍然难以捣毁。花园四周都开辟街门,南墙正门前有一座照壁,如今仍为“大影壁”地名。北门地名称“更道”,出北门过石桥可到北寿地。东墙西墙设便门,地名为“东门口”、“西门口”。花园内东部为三进四合院,是居住休息等生活用房;西部是小花园,北侧一座土山,山上有修建小亭的建筑基础;山下有一眼古井,青砖砌壁,青石井盖镶有两个圆形井口,南侧另有一眼古井,井旁砖壁嵌有一块石碣,高0.76米,碣首镌“大清”两个楷书大字,碣身刻“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刻“辛丑岁葭”四字。有关人士根据石碣及字等情状推算,认为“辛丑”年应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这也是明珠花园修建的年代。因为时任銮仪卫云麾使的明珠,在长兄郑库去世三周年之际,要报答长兄的养育之恩,故而修建丙舍以便亲人们上坟瞻扫。
明珠花园建成后,明珠父子扫墓时有了休憩的场所。性德曾写过一首五律《郊园记事》,使人们对这座花园有一个感性认识: “胜侣招频懒,幽灵度石梁。地应邻射圃,花不碍球场。解带晴丝弱,披襟露叶凉。此间萧散绝,随意倒壶觞。”
明珠花园距离京城什刹海岸边的明相国府很远,但距离玉泉山和海淀双榆树也不过一个时辰的行程。性德来此读书和休息也还算方便。性德去世后,徐迥写有一首《挽诗》,道出了他在明珠花园的悲痛之情:“惨澹郊原色,槐风咽暮笳。土中埋玉树,天上别灵槎。古道通门旧,高文举世?F。言寻读书处,涕泪洒青霞。”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多年了。他的短暂一生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闪光的一页。研究探索他的生平及成就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我在主编《海淀史地丛书》时,曾组织作者撰写编辑成《纳兰性德丛话》和《白石桥?皂荚屯》二书,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还曾与满族社会活动家、北京史和纳兰性德研究专家于岱岩、金启?Q、关阔等人,协助上庄乡政府策划研究,创办了“纳兰性德事迹陈列馆”,于1999年8月正式开馆向公众开放。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却被关闭了,令人十分遗憾,我衷心地希望有关领导部门,重视对纳兰性德的研究,同时创造条件,重新创办一家“纳兰性德纪念馆”。(完)
第三篇: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上)
纳兰性德的海淀故居(上)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著书处,也是他与朋友们欢聚吟诗的地方,成为沟通满汉文人学士思想,促进满汉民族团结的场所。
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他的父亲明珠和二弟揆叙都是康熙年间显赫的政治人物,发生过重要的影响。纳兰家族与海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他们居住生活在海淀,工作在海淀,死后埋葬在海淀。纳兰性德的祖父尼迓韩在顺治年间葬于上庄皂甲屯(皂荚屯),这里便成为纳兰家的祖茔。纳兰家族在海淀有多处居住的宅院:皂荚屯祖茔的“丙舍”明珠花园,玉泉山下的渌水亭别墅,双榆树村的桑榆墅;在性德去世后,又修建了位于海淀镇的自怡园,明珠次子揆方在水磨村的宅园。
玉泉山下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书室和著书处,是他与诗朋文友雅集的场所。关于渌水亭座落的位置,清代著述中早有明确的记载。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子侍讲成德尝于此亭著《大易集义粹言》。”《宸桓识略》出版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作者吴长元久居京华,根据自己考察所及,并结合古籍和碑碣所载,经过考证核对才撰成此书。这是最早指明渌水亭所在位置的北京地方志书。他还明确指出,性德的《大易集义粹言》一书,即在渌水亭编著完成。同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戴璐所著《藤阴杂记》(嘉庆年间出版)中写道:“渌水亭为成容若著书处,在玉泉山下。”周寿昌《思益日札》也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为容若著书处。今访其遗址,亦无有知者。”说明渌水亭已毁坏无迹。如果亭在什刹海畔的明珠府邸,周氏为何还要到玉泉山下去探访渌水亭呢?其他如李富孙、张荫麟等人也持此说,即是说,在清代文字记载中,众人一致说“渌水亭在玉泉山下”,还没有见到另持他说的明确记载,或不赞成此说的文字。因而这个结论应当是准确的可信的。
但是在1930年代,张任政在《纳兰性德年谱》中提出“:渌水亭确在什刹海”的观点,遂为很多论者所接受。但张文并未提供有力地否定“渌水亭在玉泉山下”的论据。
我认为,渌水亭是一座小亭,同时又是一座别墅的名称。吴长元写得很明确:渌水亭是“大学士明珠别墅”。朱彝尊在性德《祭文》中写道:“花间草堂,渌水之亭,有文有史,有图有经。”即在渌水亭别墅中,还有“花间草堂”。花间草堂是一座三楹的“茅斋”,建成于康熙十八年,是为了给顾贞观居住而修建的。性德在康熙十七年有诗《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写道:“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聚首羡麋鹿,为君构草堂。”茅屋建成后,性德又题写“花间草堂”匾额悬于门楣,还填词一阕《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开首即写道:“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这里说“闲飞闲宿”,飞出朱门,飞到人烟稀少的郊野,到玉泉山下去“闲宿”。性德在写给张纯修(见阳)的书简中,称此斋为“荒斋”。前信说“茅屋尚未营成,俟葺补已就,当竭诚邀驾作一日剧谈耳。”后来又致一信说:“道兄体中大好,或于一二日过荒斋一谈。”当时张纯阳正住在西山见阳山庄,到玉泉山下的茅斋来自然要近便些。性德还写有两首五言古诗《茅斋》,说:“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遽庐四五楹,花竹颇闲雅”,“闲庭照白日,一室罗古今。偶焉此栖迟,抱膝悠然吟。……夕阳下虞渊,寂莫还空林。清光复相照,片月西山岑”。这是建在凤城北郊的一处茅斋,是“遽庐”,即传舍、旅舍、别墅,不是什刹海畔相国府邸,相府怎能只有几间茅屋呢?这是一座“闲庭”,性德偶尔“栖迟”于此,当夕阳西下,月光洒满西山,空空的林塘一片寂静。在这种情境中,悠然自得,抱膝闲吟,完全摆脱了雀喧鸠闹的市井噪杂,这正是性德所向往的理想环境。这就是渌水亭别墅。
渌水亭建在京城西郊的一座小村庄附近,这里湖塘水清,稻田弥望,是北国的江南水乡。性德曾在西郊别墅为他的座师徐乾学送行。徐乾学是性德中试举人的座师,又曾授教于性德。后来徐乾学被劾引咎归里,性德送别老师时写了《秋日送徐健庵座主归江南四首》,其后又写一首《即日又赋》:“商飚猎猎帝城西,极目平沙草色齐。一夜霜青林叶下,五原秋迥塞鸿低。相将绿酒浮萸菊,莫向黄云听鼓鼙。此日登高兼送远,欲归还听玉骢嘶。”诗中细致地描写了西郊的景色,西风猎猎,沙草无际,霜染林叶,塞鸿低翔。性德就是在帝城的西郊既登高又送远,向他的老师敬酒后送别的。这说明他在西郊有住处,这住处应当就是渌水亭,送走座师那年渌水亭刚刚建成。
性德写有一首《渌水亭》诗:
夜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
野色指稻田的景色,湖光指西湖即瓮山泊的风光,无边稻田和不尽湖光连成一片,很难从颜色上加以区分。这里的绿云、黄云也是对稻田和湖光色彩的状写。弘历在形容昆明湖畔的麦田时曾写过“黄云”:“宜?D更宜风,绿波酿黄云”;还曾用“绿香云”形容玉泉山下广阔的稻田。性德用“万顷”来写西郊的稻田,弘历将这里的稻田写成“百顷”、“千顷”,说“昆明湖堤外稻田不啻百顷”,“稻香 千顷”。性德的《渌水亭》诗正是抒写玉泉山下的村野风光,稻田和湖光的色彩连成一片很难区分,当稻禾翠绿时湖光也染成绿色,就像“万顷碧云”;当京西稻株穗黄熟时映照得湖水也是一片金黄,就像“万顷黄云”。这是多么真实生动的描写。这种景观只有在玉泉山下才能看到,在京城内什刹海岸边是不会有的,那里的小片稻田怎能用“万顷”来形容?渌水亭畔的景致分明是一幅真切的现实的“江村”图画,是湖畔的农村,而不是城内的朱门豪宅。正是在这山下湖畔的小村庄的夕曛中,有一座闲亭――渌水亭静静的立在那里。
玉泉山下有一条玉河,又称御河。玉河发源于玉泉山的玉泉、裂帛泉等山泉,东经出水闸流入瓮山泊(昆明湖)。渌水亭就在玉河岸边。朱彝尊有一首《临江仙和成容若兄寄秋夜词》,其结句为:“新词题就蜀笺红,雪儿催未付,先寄玉河东。”蔡升元的《挽词》中也写道:“一片玉河桥畔水,数声金井梧桐雨。……渌水亭边宾客散,乌衣巷口衰杨舞。”
玉泉山北峰山腰有一座山洞“楞伽洞”,洞内石窟里有多座石雕佛像。性德也会到佛洞内观览。性德的思想曾受到佛学的影响,特别是在他仕途迷茫,厌恶险象环生的现实世界时,便向往虚无的佛国世界,对《楞伽经》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有几分同感,佛国世界的图像可以使他得到暂时的慰借,摆脱无边的烦恼。正因为如此,他便以“楞伽山人”为号,还镌刻了“楞伽山人”、“楞伽”“楞伽真赏”几枚图章。纳兰研究专家赵秀亭在《纳兰丛话》中写道:“玉泉山有楞伽洞,地近渌水亭,性德取以为号。”梁佩兰为性德写有一首《挽诗》:“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舍利浮金掌,?骋?出化城。赏吟风月在,一碧万峰明。”纳兰性德“憧憬寂静空灵的境界,极力以恬适的笔调描写着超脱尘世的清凉世界”,他的《水调歌头题》写道:“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悠然一径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这阕长调借赏画表达了性德厌恶荣华富贵、充仕侍卫生涯,向往清心寡欲、远离尘嚣,要像西山老僧那样去生活。性德确实接受了佛教的思想影响,但还没达到崇信佛教的程度。他在世界观上还是尊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楞伽山人”的取名使我们看到了性德思想观念的复杂性。
纳兰性德在渌水亭与几位朋友饮酒赋诗,朱彝尊吟成一阕《台城路夏日同对岩、荪友、西溟、其年、舟次、见阳饮容若渌水亭》:“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沙吟到暝。”这阕词的前半,很清楚地写出了渌水亭在玉泉山下,旁边的环境就是玉泉山下的北国江南风光。裂帛湖位于玉泉山东南麓《帝京景物略》,记载:“玉泉山根碎石泉涌,去山不数武,裂帛湖也。泉迸湖底,状如裂帛,涣然合于湖。湖方数丈,水澄以鲜,漾沙金色。”裂帛湖水通过玉河流向远方,沙堤环绕着渌水亭别墅前的曲径。河湖岸边是成片碧绿的稻秧。皂荚,指纳兰氏祖茔所在的皂荚屯。从别墅往东跨过小桥,可以骑马到十几里外的皂荚屯。西湖藕花盛开,水鸟在青翠的荷叶丛中翻飞。那小小的渌水亭就端立在这翠螺青林和红花绿叶之间。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著书处,也是他与朋友们欢聚吟诗的地方,成为沟通满汉文人学士思想,促进满汉民族团结的场所。性德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写道:“清川华薄,恒寄兴于名流;彩笔瑶笺,每留情于胜赏。”又希望诸位文友各出机杼,吟成绝妙词章:“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无须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云尔。”
第四篇:纳兰性德
读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轻爱情而重婚姻的文化背景下,悼亡之作,可以说是爱情题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悼亡作品中作者大多立足于世俗生活,或追忆在凄风苦雨的岁月中与妻子相濡以沫的至情,或抒发失去妻子后对在孤独中经受的人世艰辛、命运坎坷的感叹。一直到了纳兰性德,悼亡词才出现新的面貌,并达到了高峰。
纳兰性德是古代词史上写悼亡词最多的词人,《纳兰词》中明确题为“悼亡”的有7首,其他虽未标题而内容可以确认为“悼亡”的,尚有40多首。乌衣门弟,钟鸣鼎食,位高权重的纳兰性德写下的悼亡词,除具有前人的自悼情结外,还表现了超出世俗生活层次的更高追求。
走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首先就会置身于情感的氛围中,被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攫住,感受到一个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的存在。纳兰二十岁时与十八岁的卢氏成婚。卢氏出身名门,知书达礼,才貌双全。婚后二人感情和谐美满,但好景不长,结婚仅三年,卢氏难产而死。纳兰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对他而言,卢氏不单是妻子,更是知情解意的伴侣,卢氏的溘然长逝,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极为沉重的打击,给他带来刻骨的悲哀、无尽的思念。他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伤痛,就把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以满腔的清泪遣句填词,铸出婉丽,致使痴极恸极的悲欢离合之情充溢在悼亡词作之中,酿造出真挚强烈的情感氛围。
纳兰性德的第一首悼亡之作是《青衫湿遍·悼亡》一词。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一直以来的解释都是这样:“青衫湿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词人悲痛的程度,眼泪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湿透了,这对词人是怎样一种悲痛,又是怎样一种凄凉?“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凭你对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记呢。
这开头的两句就把全词的那种哀伤的基调奠定了。“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时间才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前,她还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眼前,带着病在灯下,强打着精神做事。而今却是阴阳两隔,空留我一人独自在回想。“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回忆起你从前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间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冰冷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凄凉。后面又说,我真愿意为你的魂魄指路,让你再回到这回廊里来。下片仍是抒发了词人的哀婉深情。第一句说你我近在咫尺,一样的消受着这夕阳照射下的荒凉凄景。接着词人说我真想用我的眼泪和酒浆把你唤醒,至此词人对其妻子的思念达到了高潮,他疯狂的思念着亡妻,竟然幻想着用眼泪去唤醒她和自己相见。“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站在妻子的角度思考,担心长眠地府的妻子还在为自己神伤,书生你太命薄,应该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误于儿女情长了!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词人说我记得我们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经不能够实现,想到这怎能让我不肝肠寸断?“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词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这整首词里字字含悲,句句泣泪,让我们看出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词人那种凄楚的心境。
一直以来,因为“悼亡”这个题目,这首词被认为是怀念第一位妻子卢氏的,因为在传统上,“悼亡”这个词只能用在亡妻身上。但是从这首词里的典故来看,这番悼亡的对象只能是那个死在宫中的表妹。
“玉钩斜”是一个美丽的地名,它位于扬州的蜀冈西峰。这原本是一处很著名的古迹,得到过很多诗人的吟咏,但使这里著名的并不是什么美丽的故事,而是地底下埋着的许许多多少女的枯骨和冤魂。
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穷奢极侈到了变态的地步,甚至强征吴越的民间少女在运河两岸为龙舟拉纤。少女们不堪重负,以致于死者枕藉。在船队到了扬州之后,少女们的尸体都葬在了附近的一处坡地上。因为这里是一处斜坡,从此便被称为“宫人斜”,尽管严格来说她们还称不上入了宫。
到了唐代,李夷简镇守扬州,在这里观赏如钩新月,便修了一座玉钩亭,大
文豪皇甫浞为此还写了一篇《玉钩亭记》,此后宫人斜边改称玉钩斜,名声越来越大,为之吟咏的名家也越来越多。
了解了这则典故,我们就不难发现,纳兰所怀念的、哀悼的这位女子,一定有着和那些葬身于玉钩斜的女子们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说:被皇家强夺,并不幸早逝。
再看“咫尺”二字,玉钩斜远在扬州,和纳兰绝非咫尺,而“咫尺”其实蕴含着“咫尺天涯”的意思,能够在纳兰的生活中构成这个意思的,只有那位宫中的表妹。只有宫中的红墙,才能让他生出这样咫尺天涯的感叹。
词的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也能证实这个推论。“重圆” 是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我们都知道这个词是最适合这样的情况:夫妻的分别是被迫的,妻子落到了权贵人物的手里,而丈夫几乎无能为力。这就能解释纳兰所谓“重圆密逝”的含义了:破镜重圆的誓言是秘密立下的,不为外人所知,这说明两人的关系很可能不是合法夫妻;她进了一处纳兰这等背景的人都无能为力的地方,而终于没等到破镜重圆,她就在那里黯然地死去了。
卢氏死后,纳兰性德请画家画出妻子遗容。他睹物思人,无限悲哀,又写下了《南乡子·为亡妇题照》这首题词。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纳兰深爱自己的妻子,可作为殿前侍卫,陪伴她的时间太少,觉得对妻子真是太薄情了。他痛悼妻子的早逝,自悔妻子生前没有给予她更多珍爱,欲在丹青中与爱人相聚,谁知丹青无助,只换来一片盈盈的泪珠和催人肠断的心碎,无奈中将对亡妻的哀思融入风声、雨声、铃声之中。全词弥漫痛苦、压抑之情,读来令人喉噎气塞。
在卢氏去世三年后的忌日,纳兰性德又写下了《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一词,可谓是最能体现其痴情刻骨、哀感无端的词作。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
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寒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词从空阶滴雨,寒雨葬花,勾起词人悼亡之情。词人与爱妻阴阳两隔已三载之久,夜台幽远,书信难传,万般挣扎而相见无路,只能寄希望于结“他生知己”,可一想到“两人俱薄命”,词人转而又痛心疾首、万念俱灰。全词情辞哀婉,内蕴深厚,典实贴切自然,虽不加藻饰,却能将真实的往事及对幽冥生活的设想密切无间,自有一种回肠九折、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尤其那种如泣如诉、血泪交溢的痛切语调直接扣人心扉,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数量多,这里所列举的只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3首,不管是感情的纯真,还是对词境的开拓,都远远超过前人。他把刻骨铭心的爱恋、恨入骨髓的丧失、痛彻肌肤的思念,种种情感倾注于词作之中,使作品中具有一股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他的悼亡词主承婉约词派,既得“南唐二主之遗”,又融秦观、小晏、李清照的特色,尤其善于营造凄清悲凉、哀婉感伤、纯净脱俗、幽渺迷离等充满悼亡气息的艺术氛围,从而形成了“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如此之论纳兰悼亡词,那是当之无愧的。
第五篇:纳兰性德教案
教案
课堂目标:使学生了解纳兰词
课堂要求:认知词,读懂纳兰词,理解纳兰词中的情感,希望学生爱上词 准备材料:《画堂春》、《梦江南》、《浣溪沙》、《木兰花令》、《虞美人》、《临江仙》 《蝶恋花》《长相思》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春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课堂经过:
1、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句话讲的是谁吗?
对,这纳兰讲的就是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
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为什么纳兰家世显赫但却为何这么惆怅呢 那么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诗词世界来看看为何他这么惆怅
第一张背景(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贺指贺知章)放浪江湖,亦何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东方指东方朔))
按照幻灯片讲解
每首词带头朗读
指出幻灯片中标注颜色的词语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分析后让学生进行背诵
同学们现在了解啦纳兰的一些故事对纳兰有啥想法(询问同学的想法)
结束放映
对课堂的思考:
对课堂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