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综合实践活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综合实践活动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和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精神为依据,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研究性等新课程特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
考查考生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程序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规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考查考生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理解、掌握程度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基础知识
1.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性质与功能(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背景(2)基本理念、性质与功能 2.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与学段目标(1)总目标(2)学段目标(3)各学习领域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及其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含义、特点,不同阶段活动的内容及实施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含义、特点,不同阶段活动的内容及实施
(4)信息技术教育(高中阶段并入通用技术),作为专门的一个领域开设的含义、特点,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及实施
4.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线索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学生与自我(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等阶段(3)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团队活动等形式 5.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1)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应包括: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
(2)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论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
(3)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主要包括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
6.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管理(1)评价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评价、突出多元评价、关注过程、兼顾结果等。(2)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3)管理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必须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并督导学校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
1.指导学生在不同领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1)具备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活动内容、明确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和开展活动的能力;
(2)具备指导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交流等能力;(3)掌握选题指导型、主题分解型、活动策划型、方法指导型、阶段交流型、成果交流型等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4)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能依据不同的反馈形式,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
(5)掌握一般科研方法;
(6)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基本手段和工具。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1)理解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2)了解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原则;(3)掌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案例编写;(4)掌握多种课程资源整合利用。3.学生开展主题活动的方法指导能力
(1)掌握活动准备、实施、总结交流阶段等课程实施的过程性方法指导;(2)掌握文献查找、实验、调查、设计与制作等学生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
(3)掌握观察、调查研究、进行实验、社会考察等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指导。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能力和实施过程的管理能力(1)能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求,合理规划课程方案;
(2)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与指导;
(3)能统筹各种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5.《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实施能力(1)科研选题与过程设计能力;(2)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
(3)掌握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开展活动等基本科研方法,以及有关的各种文体材料的撰写、过程性记录、结果的整理等能力。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解析题、活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题等。
4.内容比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基本技能与应用能力7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约占30%。
第二篇:综合实践大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综合实践大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显示需要:回归生活,强调综合P10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1、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小学“第二课堂提出2、1992年原国家教委规定中小学”活动课“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的颁布,是中小学生的课外课堂活动具有”课程意义“的开始。
3、本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提出,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个部分。
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价值及理念
1、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一、综合性
二、实践性
三、开放性
四、生成性
五、自主性
2、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一)对学生的价值:
1、满足学生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对教育的价值:
1、重建课程观
2、重建教育观
3、重建学习观
3、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着眼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突出学生主体)
二、立足生活世界,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面向学生生活)
三、主意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四、崇尚活动生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实践)
五、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活动综合)第三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具有导向、激励和标准等方面的功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一个由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
A、总体目标是指3-12年级的中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呈现的状态。(原则性和稳定性较强)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主导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或缺,贯穿始终)三个维度。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内容:
密切学生与生活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形成从自己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冰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五、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D、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的特点
1、强调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根据不同的要求分为三种水平: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感悟(内化)水平
2、注重实践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目标包括)
A、整合知识的能力
B、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信息搜索、处理和交流的能力
D、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E、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
3、重视生成性目标
学段目标是指某一学龄段得到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在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某一学龄的具体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冰座位必修课程。P52(乖孩子,全部背下来吧)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一、具体化的特点:指向性、动态性、可测性
1、认识课程目标的作用
2、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具体要求
3、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学段目标与学段目标的关系
4、初步具备设计小学在哦隔阂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目标的意识
5、初步养成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目标的能力
第四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二、国家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规划了四个指定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一)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心,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途径。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问题性
2、探究性
3、综合性
3-6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要点:
1、内容选择综合化、社会化
2、内容呈现问题化
3、重在过程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师,进入世纪的社会情景,直接
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独特价值:第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促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具体目标:
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关爱他人
5、善待自己 设计要点:
1、注重不同年龄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年龄特征
2、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去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体验,促进学生精神升华和价值观的形成4、严密组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
(三)劳动和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动手操作和动手实践结合在一起来的)基本特征:
1、动手和动脑结合(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以项目为载体
3、可感的操作对象
4、多学科的视野
5、贴近现实生活
6、开放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庭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
综上四个指定性内容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性内容领域:班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活动等
第三篇:2013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综合实践活动考试大纲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考查考生对教育部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程序及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对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规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备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功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段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领域。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组织。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评价。
6.不同内容领域的主要评价要素与内容。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原则与策略。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策略。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主题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技能与能力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1)理解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2)了解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原则;
(3)掌握实施方案设计与案例编写;
(4)掌握多种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2.掌握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文体材料的撰写和活动过程性记录评价表格的设计制作
3.掌握科研方法
(1)科研选题和过程设计:了解科研选题的依据和途径,懂得确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对活动形式、内容及过程进行规划,熟练掌握研究类和项目设计类实践活动的设计流程与方法,掌握活动方案设计、撰写内容与要求;
(2)文献研究:懂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发现问题,提出观点;
(3)调查研究:懂得抽样方法,编制问卷,访谈调查;
(4)观察记录:懂得选择对象,抓住重点,记录过程;
(5)实验探索:懂得选择变量,控制无关因子,检验分析;
(6)资料检索:了解图书目录组织,熟悉检索工具,掌握文献资料检索。
4.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基本手段和工具
(1)文字处理;
(2)电子表格简单统计和各种图表的制作;
(3)电子演示制作与应用;
(4)能应用各种信息表达的交流方式:收发电子邮件,即时和非即时在线交流工具、在线研讨、网络日志等;
(5)掌握搜索引擎的应用、网络信息精确查询、模糊查询的方法。
(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能力
1.目标确立:确立合理的活动目标并规范地加以表述。
2.内容指导:分析活动相关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指导重点与难点。
3.方法指导:了解并能在指导中应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等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与指导手段。
4.过程指导:根据活动环节,适时、适当、适度指导,及时反馈处理,提高指导有效性。
5.媒体选用:课件的设计与应用,网络应用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1.能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求,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2.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与指导方案。
3.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此为根据指导学生组建并实现活动小组的管理与自我管理。
4.掌握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强化信心的手段方法,及时根据活动变化情况,激发、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5.掌握资料筛选、整理的要素、方法,指导学生加工处理活动信息,撰写活动报告。
6.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研讨、交流和总结活动进行过程和效用评估。
7.能设计表格、档案袋、活动记录单、评价量表等,并依据不同的反馈形式,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与讲评。
8.能根据针对性、全面性、发展性、鼓励性原则,撰写学生活动评语。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
2.内容比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约占40%,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技能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与评价约占6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40%,中等难度题约占40%,较难题约占20%。
第四篇:2018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考试大纲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试大纲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考查考生对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程序及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对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规划、实施、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具备从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4.综合实践活动方式。5.综合实践活动规划与实施。6.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与保障。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技能与能力 1.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1)理解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2)了解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原则;(3)掌握实施方案设计与案例编写;(4)掌握多种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5)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6)掌握将有关专题教育转化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2.掌握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文体材料的撰写和活动过程性记录评价表格的设计制作
3.掌握科研方法
(1)科研选题和过程设计:了解科研选题的依据和途径,懂得确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对活动形式、内容及过程进行规划,熟练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流程与方法,掌握活动方案设计内容与要求;
(2)文献研究:懂得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发现问题,提出观点;(3)调查研究:懂得抽样方法,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归纳分析;(4)观察记录:懂得选择对象,抓住重点,记录过程;
(5)实验探索:懂得选择变量,控制无关因子,记录与分析数据;(6)资料检索:了解图书目录组织,熟悉检索工具,掌握文献资料检索。4.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工具(1)进行文字处理;
(2)进行数据统计和图表绘制;(3)制作和放映演示文稿、幻灯片;
(4)进行电子信息的交流:如收发电子邮件,进行即时和非即时在线交流、在线研讨等;
(5)应用搜索引擎,收集和使用网络信息。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能力
1.主题指导: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2.目标确立:建立合理的活动目标并规范地加以表述。
3.内容指导:分析活动相关资料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与讨论。
4.方法指导:了解并能在指导中应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实验观察法等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与指导手段。
5.过程指导:组织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根据活动环节,适时、适当、适度指导,及时反馈处理,提高指导有效性。
6.总结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与评价能力
1.能准确把握活动主题的可行性、适宜性和科学性要求,指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学校和学生实际,设计活动过程的管理与指导方案。3.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身心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指导学生组建并实现活动小组的管理与自我管理。
4.掌握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强化信心的手段方法,及时根据活动变化情况,激发、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5.掌握资料筛选、整理的要素、方法,指导学生加工处理活动信息,撰写活动报告。
6.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研讨、交流和总结活动进行过程和效用评估。
7.能设计表格、档案袋、活动记录单、评价量表等,并依据不同的反馈形式,结合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材料对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质量分析与讲评。
8.能根据针对性、全面性、发展性、鼓励性原则,撰写学生活动评语。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等。
2.内容比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知识约占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技能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与评价约占60%。
3.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占30%,中等难度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第五篇: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特殊教育考试大纲
2016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特殊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考生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面向特殊儿童的教学能力,即考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特殊儿童教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要求
1.熟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2.了解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熟悉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能力。
3.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能运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范围
(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1.特殊教育概述
(1)特殊教育与特殊儿童的界定。(2)特殊教育的意义。(3)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分类。(4)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
2.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及趋势(1)国外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国内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趋势。3.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1)早期教育原则。(2)补偿教育原则。(3)个别化教育原则。(4)系统教育原则。
4.三类特殊儿童(听障、视障、智障)的定义及分类标准。5.三类特殊儿童(听障、视障、智障)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6.三类特殊儿童(听障、视障、智障)的教育原则。7.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
8.现行盲文的拼读和书写规则(汉语拼音18个声母、34个韵母和4个声调);《中国手语》汉语拼音23个声母的手指语。
9.特殊教育与社会、家庭、医学的合作。10.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概念和意义。11.随班就读的基本方法和要求。12.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修养。13.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
(5)《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
(7)《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8)《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
(二)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
1.特殊教育课程理念。2.特殊教育的教学理念。
3.特殊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4.三类特殊儿童(视障、听障、智障)的教学原则和方法。5.三类特殊儿童(听障、视障、智障)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及相关要求。
6.三类特殊儿童(视障、听障、智障)缺陷补偿的途径。7.三类特殊儿童(视障、听障、智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8.普通教学方法在特殊学校教学中的应用。9.现代教育技术在特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0.低视力儿童视觉康复、视功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视障儿童定向行走的概念及训练方法;听障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原则和途径;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11.能结合三类特殊儿童(视障、听障、智障)身心特点和教学资源进行教材分析,科学编写教学设计。
12.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论述题、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
4.内容比例: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部分约占60%,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部分约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