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时应注意材料的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编写教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清楚掌握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教案模板,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运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篇一
五年级上册第28页至30页例1和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1-5题。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小数的资料,老师选择了一些,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1)一块橡皮0.3元;一张信封0.05元;一本练习本0.48元。
(2)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0.001米。
(3)老师用的签字笔笔芯是0.38毫米的。
(4)艾兰德“维生素c含片”净含量:0.65克×120片。
(5)钱嘉容的家到学校大约有3.9千米,她的爸爸身高1.82米。
像0.3这样的一位小数三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这些小数和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会读吗?只读小数,谁来读一读。
你们觉得读小数时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数点前面的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一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只要依次一个一个地读。)。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例1,初步感知。
1、出示例1。我们先来看第一条信息。
这些小数表示物品的单价。
如果你到商店去买这些物品,该怎样付钱呢?(课件出示:3角5分48分)。
谈话:这里的0.3元用分数可以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0.3元)。
小结:1元=10角,3角是1元的3/10,可以写成0.3元。(板书:3/10元0.3元)。
2、初步认识两位小数。
你能仿照(0.3元)这样的思路说说0.05元和0.48元的意思吗?先独立想想,再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提示:1元是多少分;1分是1元的几分之几;那5分呢?48分呢?可以怎样想?)。
0.05元,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互相说说)。
1元=100分,5分是1元的5100,可以写成0.05元;
0.48元谁来说?
1元=100分,48分是1元的48100,可以写成0.48元;
板书:5100元0.05元48100元0.48元。
三、教学例2,概括意义。
(一)进一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投影:1米=100厘米,1厘米是1米的1/100,可以写成0.01米。
谁能这样完整的说说。(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2、老师将米尺再截短再放大,现在你能在米尺上指出0.001米吗,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能仿照刚才的思路说说想法)。
谁再来说说0.001米的意思?板书:11000米0.001米。
你能说一个毫米数,让大家像这样来说说吗?板书两个。
3、练习纸上找到材料2完成填空。(课件出示,直接校对)。
这些用米作单位的三位小数都表示1米的——千分之几。
(三)观察发现,概括意义。
竖着看,这3个数量都是——相等的!下面两个数量的单位都是——相同的!这说明分数、小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可适当擦去写板书,只留下分数、小数,便于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意义。)。
从分数往小数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小数呢?
看看下面的小数,可以分成几类?
指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完整的看一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25/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