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奢华之风已成公害(05月02日)
奢华之风已成公害(人民论坛)
吴建民
《 人民日报 》(202_年05月02日 04 版)
今日中国,奢华之风已经成一大公害。不少地区,不管午餐还是晚饭,吃饭就要饮酒,饮酒就要豪饮。我到国内一些地方,经常看到当地的官员端着酒杯从饭店这个厅到那个厅去敬酒,为了表示尊重,每次都要一饮而尽。替这些地方官员想想,午饭、晚饭都这样喝,肝受得了吗?经常听到媒体报道某某干部因饮酒而猝死,甚至不到30岁,非常可惜、非常可悲。
奢华之风中央反对,老百姓厌恶,可为什么会愈演愈烈?
首先,对公款的使用监督不严。政府虽有若干规定,禁止公款吃喝,可这些规定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
其次,奢华之风与形式主义密切相关。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严厉批评形式主义。一些地方的喜庆活动讲排场,互相攀比,追求所谓的“大气”,“大气”就要多花钱。这与我们党历来所倡导的艰苦朴素的作风相背离。
第三,奢华之风与腐败现象密不可分。在一些高级餐馆,有一种现象,就是价格越高越好卖。一瓶法国酒动辄上万,进口的成本才多少钱?这简直是暴利!东西越贵,出的钱越多,好像越有敬意,被邀请对象看到这么贵的菜肴和酒,也认为邀请方“够意思”,于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衍生出腐败。
最后一个原因是“暴发户心态”。在过去的年代,我们很穷,有些人富起来之后有很强的虚荣心,喜欢摆阔,向人显示:“老子有钱了,吃得起,你们看看。”还有些人特意在外国人面前摆阔,称这样做是“扬国威”。一些中国商人请客吃饭,盘子摞盘子,有的菜没吃完就要倒掉!
奢华之风有很强的腐蚀性和破坏力,会加剧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摆脱贫困的标准是低水平的,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会加剧群众的不满情绪,破坏稳定的基石。
试想,干部整天花天酒地,人民的利益置于何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剩多少?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拿了这个权力,应当为人民服务。奢华之风违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对巩固执政地位极为不利。
有人说,奢华之风可以拉动消费,这是一种谬论。我们需要拉动的是正常的消费、可持续的消费、建设性的消费,而奢华之风是一种破坏性消费。要反对奢侈浪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晚唐诗人李商隐说得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是该我们警醒的时候了。
第二篇:整治奢华浪费之风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围,进行全面清理。
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经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大量事实表明,奢华浪费也是腐败。如果任由奢华浪费之风蔓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违反中央有关规定,建豪楼造地标,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奢华工程,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人民群众负担,而且助长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群众反映强烈。
所以,要从严治党、取信于民,就必须把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纳入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范围,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改进作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破口,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作为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有效途径,集中精力,拧紧发条,压茬推进、压实推进,步步为营、步步深入,全面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问题,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从而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特别是奢华浪费之风由来已久,积弊甚深,往往是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必须靠制度来解决,做到有错必纠、违规必查。如果不扎紧制度的笼子,不用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奢华浪费之风还会隐形生存、反弹回潮,继续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
故此,全面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问题,既要让人们看到立见成效的变化,更要研究长期有效的机制。一方面,作为转作风重要内容,全面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问题等不得、慢不得,必须按照要求的节点完成清理整治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到新气象新风尚。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阵风一呼隆,制定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约束和惩戒措施,把全面清理整治奢华浪费建设问题作为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成果的重要依据,让群众评判。
有史料称,早在1932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就在工农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控告箱,接受群众对浪费等现象的举报。今天,我们更应赓续这样的传统,依靠群众,完善制度,以更有力的举措、更严格的监督来刹住奢华浪费之风,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试想,一个领导干部奢华浪费,一副败家子的作风,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不惜利用手中权力,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断推出形形色色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兴土木修建“豪华衙门”,不可能指望他真正成为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的好党员、好干部。对于这种敢踩“红线”、越“雷池”者,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防止制度的“破窗效应”。如此,才能让党风更清正、政风更清简、民风更清新。
汇报人:feisuxs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五日
第三篇:简单的奢华
简单的奢华
莱西一中南校隋国娜
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在教了十几年的学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是充分的备课,是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是老师精彩的展示,还是学生认知上的提升?似乎这些都有,可是也似乎有了这些还不够。
教学目标的设计,大而空,脱离了授课的实际;文言文教学方法能力过多,知识过少,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实际;琐碎的问题牵动课堂模糊了一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所有这些都折射了我们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问题。
到底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周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只要能够引发对语文教学深入思考的课都是好课。优秀的语文课要有让学生有期待,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堂好课,既要华美奢丽,讲究结构,讲究授课艺术,大气张扬是它的表现形式,从始到终都要讲究小细节,懂得收放自如;同时,所有这些又都以学生学习的实效为最简单的原则,是简单的奢华。这就像一件时尚的婚纱,绣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施华洛世奇水晶,将新娘装扮地华美无比,可是这件华服如果连最简单的合体都做不到,那么,它还会是一件及格的婚纱吗?
于卓琳老师的《一花一世界——小说阅读导引》给了我很大启示: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处理重点突出,从容不迫,举
重若轻,流畅自然,浑然一体;纵横捭阖的引用,色彩纷呈,栩栩如生。简单不简陋,奢华不奢侈,是简单的奢华。
语文课能上到这种程度,大家风范!
第四篇:八大公害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
由于该工业区处于狭窄的河谷中,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那里,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12月1~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由于该工业区位于狭长的河谷地带,发生气温逆转,大雾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在整个工业区的上空,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无法扩散,二氧化硫的浓度也高得惊人。3日这一天雾最大,加上工业区内人烟稠密,整个河谷地区的居民有几千人生起病来。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星期内,有60多人死亡,其中以原先患有心脏病和肺病的人死亡率最高。与此同时,许多家畜也患了类似病症,死亡的也不少。据推测,事件发生期间,大气中的二氧伦硫浓度竟高达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气中还含有有害的氟化物。专家们在事后进行分析认为,此次污染事件,几种有害气体与煤烟、粉尘同时对人体产生了毒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公里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
1930年12月1日开始,整个比利时由于气候反常变化被大雾覆盖。在马斯河谷还出现逆温层,雾层尤其浓厚。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3天,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有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咳嗽与呼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据费克特博士在1931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地形和气候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地形上看,该地区是一狭窄的盆地;气候反常出现的持续逆温和大雾,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该地区过去有过类似的气候反常变化,但为时都很短,后果不严重。如1911年的发病情况下这次相似,但没有造成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河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如果这一现象在伦敦发生,伦敦公务局可能要对3200人的突然死亡负责”。这话不幸言中。22年后,伦敦果然发生了4000人死亡的严重烟雾事件。这也说明造成以后各次烟雾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同性的。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马斯河旁一段长24公里的河谷地段。这一段中部低洼,两侧有百米的高山对峙,使河谷地带处于狭长的盆地之中。马斯河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建有3个炼油厂、3个金属冶炼厂、4个玻璃厂和3个炼锌厂,还有电力、硫酸、化肥厂和石灰窑炉,工业区全部处于狭窄的盆地中。
1930年12月1-15日,整个比利时大雾笼罩,气候反常。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通常,气流上升越高,气温越低。但当气候反常时,低层空气温度就会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发生“气温的逆转”现象,这种逆转的大气层叫做“逆转层”。逆转层会抑制烟雾的升腾,使大气中烟尘积存不散,在逆转层下积蓄起来,无法对流交换,造成大气污染现象。
在这种逆温层和大雾的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有害气体在大气层中越积越厚,其积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极限。第三天开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几种有害气体以及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症状表现为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声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一个星期内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死去。
这次事件曾轰动一时,虽然日后类似这样的烟雾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但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却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
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分地区受反报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是致害因素,发病者5911人,占全镇人口43%。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
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约1600万升,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该市临海依山,处于50公里长的盆地中,汽车排出的废气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
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0人,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 1岁以下死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类人数的93倍。
5、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
1955年以来,该市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该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6、米糠油事件: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生产米糠油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混入米糠油,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400人,至七八月份患病者超过5000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约13000人。
7、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8、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第五篇:十大环境公害
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发达国家致力于经济起飞,忽视了环境保护,结果发生了一系列“公害”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对人类本身的健康也产生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其中震惊世界的十大“公害”事件,更使人触目惊心
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的工业区.事件发生的起因是1930年12月1—5日,该地区发生逆温现象,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大气层底部积累,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100 mg•m-3,超过了排放标准约100~400倍,并有氟化物污染,几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对人体的综合作用,造成一周内死亡达60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0年初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当时,这个城市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消耗大量汽油,向大气排放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该市处于50km狭长的盆地中,一年约有300天出现逆温现象,汽车排出的废气积累,在日光作用下产生十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时间长达好几天,大多数居民出现眼肿,流泪,喉痛,胸痛等症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余人.3 多诺拉大气污染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中,10月最后一周出现逆温现象,同时大雾持续了5天,使大气污染在近地层积累(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事件发生后有5 911人发病,占全镇总人口43%,其中17人死亡.4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伦敦市.12月5~8日英国几乎全境为浓雾覆盖,在40~50 m低空发生逆温层,致使燃料产生的烟雾不断积累,达到平时6倍以上,烟雾中的铬渣粉尘使二氧化硫发生催化氧化继而生成硫酸雾沫,4天内死亡4000余人,以后两个月陆续死亡8 000余人.5 水俣病事件
1953~1959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因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气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地区居民出现神经性中毒病症,中毒者283人,死亡60人.1953年发病后,一直不明真相,直至1959年,历时7年的研究才查明污染的原因.这种中毒病症现在被为称为水俣病.6 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士山县神通川流域.当地的铅,锌冶炼厂排放的含脱色剂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农民历来以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中脱色剂含量上升,当地人民食用含脱色剂量高的大米,蔬菜,水等,发生脱色剂中毒形成的骨痛病,患者130余人,其中死亡81人.此事件持续十多年.至1972年才查明病因.7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1970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1955年以后该市石油炼制及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日愈严重,污染城市大气,全市粉尘及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高达130 kt,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5~6倍以上,造成哮喘病发作,1964年烟雾连续不断,气喘病患者大量死亡,1967年甚至出现患者因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现象,此事件持续时间长达10年,至1970年才查明原因.8 米糠油事件
1963年3月发生在日本九州爱知县一带.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由于生产管理不善污染了水和食物,使几千人中毒,16人死亡.9 印度博帕尔农药厂事件
1984年12月2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所属一家农药厂地下储气罐压力过大而渗漏出45t液体毒气.造成2 500人死亡,20万人受伤,其中10万人终身残废,5万人双目失明.当时博帕尔地区大批食物,水源被污染,牲畜和其它动物亦大量死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导致31人死亡,大批人员被迫撒出污染区,核事故中在地洞中幸免于难的动物,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发生了严重的畸形变种,据估计在未来的40年内,将会引起15 000人患癌症.上述重大污染事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惨痛的教训.它告诫我们,在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进行建设及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否则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