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房屋建筑学主要知识点小结(燕山大学)

房屋建筑学主要知识点小结(燕山大学)



第一篇:房屋建筑学主要知识点小结(燕山大学)

门厅——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渡、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过厅一般位于体型较复杂的建筑物各分段的连接处或建筑物内部某些人流或物流的集中交汇处,起到缓冲的作用流线组织——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是指对于人流和物流的合理组织。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勒脚——墙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情况下,其高度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埋深——从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有组织排水——是将屋面划分成若干排水区,按一定的排水坡度把屋面雨水有组织地排到檐沟或雨水口,通过雨水管排泄到散水或明沟中。建筑空间——供人使用的场所,它们的大小、形态、组合及流通关系与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同时往往还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层高、净高——层高是建筑物内某一层楼(地)面到其上一层楼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净高即建筑物内某一层楼(地)面到其上部构件或吊顶底面的垂直距离。基地红线——是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结构找坡、材料找坡——结构找坡指由结构构件形成屋面坡度。材料找坡指通过材料放置形成屋面坡度。

结构找坡是将屋面板搁置在顶部倾斜的梁上或墙上形成屋面排水坡度的方法。材料找坡是将屋面板水平搁置,在上面用轻质材料垒出一定的缓坡来。1)建筑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91.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

2.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并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4.提供在投资计划所允许的经济范畴之内运作的可能性 2)与建筑物使用空间的平面形状有关的因素是什么?P121.该空间中设备和家具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2.使用者在该空间中的活动方式 3.采光、通风及热工、声学、消防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3)为什么建筑平面设计中较多的采用矩形?P17在矩形的平面中分隔构件与承重构件之间较容易取得协调成一致,布置家具不会因为平面的相邻界面之间成角度或者界面成曲线而需要特殊处理,平面之间的组合也比较方便。4)影响确定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的因素有哪些?P351.城市规划的要求;2.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3.选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 ;4.城市消防能力的影响 5)建筑物进行体型和立面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411.符合基地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建筑功能的需要和建筑类型的特征3.合理运用某些视觉和构图的规律4.符合建筑所选用结构系统的特点及技术的可能性5.掌握相应的设计标准和经济指标6)建筑构造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P941.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变化的要求 2.充分发挥所用材料的各种性能 3.注意施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4.注意感官效果及对建筑空间构成的影响 5.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符合相关各项建筑法规和规范的要求 7)墙体设计要求P126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合适的材料性能、适当的截面形状和厚度以及连接的可靠性;2.具有必要的保温、隔热等方面的性能;3.选用的材料及截面厚度,都应符合防火规范中相应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所规定的要求;4.满足隔声的要求;5.满足防潮、防水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8)构造柱的设置位置P138构造柱一般设在建筑物易于发生变形的部位,如房屋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有错层的部位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构造柱必须与圈梁和墙体紧密联结。9)墙身水平防潮层的三种不同做法P14310)根据防火规范,简述防火墙应采取的措施P1451.耐火极限不小于4.0h;2.直接设在基础或钢筋混凝土框架上,并高出不燃烧体屋面不小于400mm;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不小于500mm。当屋顶承重构件为耐火极限不低于0.5h的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包括纵向防火墙)可砌至屋面基层的底部,不必高出屋面;3.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能自动关闭;4.防火墙上不应设排气道,必须设时,两侧的墙厚不小于120mm;5.防火墙不应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否则内转角两侧的门窗洞口的水平距离不小于4m。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最近距离不小于2m。设耐火0.9h的非燃烧固定扇的采光窗时不受此限11)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P191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的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关系等。12)楼梯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P198梯段—— 含有踏步,解决高差平台 —— 供交通转折及登高休息扶手栏杆(栏板)—— 提供安全保障13)建筑门窗设计应满足的要求P2321.采光和通风方面的要求2.密闭性能和热工性能方面的要求3.使用和交通安全方面的要求4.在建筑视觉效果方面的要求14)设置沉降缝的条件P307针对有可能造成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因素,例如地基土质不均匀、建筑物本身相邻部分高差悬殊或荷载悬殊、建筑物结构形式变化大、新老建筑相邻(或扩建项目)等,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沿结构全高,包括基础,全部断开。

第二篇:房屋建筑学小结汇总

房屋建筑学小结汇总

第一章

1.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工创造的空间环境,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建筑物,不直接供人使用的建筑叫构筑物。建筑是科学,同时又是艺术。

2.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建筑物按照它的使用分为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按照民用建筑的使用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规模和数量大小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性建筑,按层数分为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建筑按耐火等级分类分为四级,分级确定的依据是主体结构确定的耐久年限。

4.《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是为了实现建筑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模数、基本模数、导出模数、模数数列以及模数数列的适用范围。

5.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所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方面的内容,建筑设计由建筑师完成,建筑师是龙头,常常处于主导地位。6.建筑设计是有一定程序和要求的工作,因此设计工作必须按照其设计程序和设计要求做好设计的全过程工作,对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阶段,应根据工程规模大小、难易程度而定。

7.建筑设计的依据是做好建筑设计的关键,是满足使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又是创造出良好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合理的技术和经济指标的基础,这些依据主要有使用功能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因素。

第二章

1.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包括房间设计和平面组合设计两部分,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平面组成均可归纳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2.主要使用房间设计涉及房间面积、形状、尺寸、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及疏散等问题,同时,还应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的要求,并保证经济合理的结构布置等。

3.辅助使用房间也是建筑平面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与主要房间是最基本相同的。但是这类房间设备管线较多,设计中药特别注意房间的布置和与其他封建的位置关系。

4.建筑物内部各房间之间以及室内均要通过交通联系部分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交通联系部分在满足疏散和消防要求的前提下,应具有足够的尺寸,流线简捷、明确,有明显的导向性,有足够的高度和舒适感。

5.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时,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需求是首要的原则,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流线组织明确,平面布置紧凑。结构经济合理,设备管线布置集中。

6.民用建筑平面组合常用的方式有走道式、套间式与大厅式、单元式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式将会层出不穷,因此,在学习中应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7.建筑组合设计必须密切结合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单体建筑都将建造在一个特定的建筑地段上,基地环境、大小、形状、地形起伏变化、气象、道路及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制约建筑组合设计的重要因素。

8.建筑组合设计时日照通风条件、防火安全、噪声、污染等,对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一般性建筑而言,日照间距是确定建筑物之间间距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1.剖面设计包括剖面造型层数、层高及各部分高度的确定,建筑空间的组合与利用等。

2.房间剖面形状的确定应考虑房间的使用要求、结构、材料和施工的影响,采光通风等因素。大多数房间采用矩形,这是因为矩形规整,对使用功能、结构、施工及工业化均有利。

3.建筑物层数的确定应考虑使用功能的要求,结构、材料和施工的影响,城市规划及基地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及基地坏境的影响,建筑防火及经济等的要求。

4.层高与净高的确定应考虑使用功能、采光通风、结构类型、设备布置、空间比例、经济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窗台高度与房间使用要求、人体尺度、家具尺寸及通风要求有关。室内外地面高差应考虑内外联系方便,防水、防潮要求,地形及环境条件,建筑物性格特征等因素。

5.剖面空间组合包括重复小空间组合、体量相差悬殊的空间组合、综合性空间组合、错层式空间组合等方式,充分利用空间的处理方式有:利用夹层空间,房间上部空间,楼梯间及走道空间,墙体空间等。

第四章

1.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不能脱离物质技术发展的水平和特定的功能、环境而任意塑造,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使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经济条件及周围环境的制约。因此,每一幢建筑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2.一幢建筑物从整体到立面均由不同部分、不同材料组成,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它们是通过一定得规律组合成为一幢完整统一的建筑物。这些规律包含有建筑构图中统一与变化、均衡与对称、韵律、对比、比例和尺度等法则。

3.建筑体型的造型组合,包括单一体型、单元组合体型、复杂体型等不同的组合方式。

4.在特定的环境下,根据功能与造型需要,采用主附体结合,以附体陪衬主体,或局部体量升高等方式进行转折与转角处理,不仅可以扩大组合的灵活性以适应地形的变化,而且可以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完整统一。

5.体量的组合设计常采用直接连接、咬接、以走廊或连接体相连等连接方式。

6.立面设计中应注意:立面比例尺度的处理,立面虚实与凹凸处理,立面的线条处理,立面的色彩与质感处理,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

第五章

1.建筑构造是研究组成建筑各种构、配件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建筑构造的目的,在于建筑设计时,能综合各种因素,正确地选用建筑材料,提出符合坚固、经济、合理的最佳构造方案,从而提高建筑物抵御自然界各种影响的能力,保证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和造型要求,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2.一座建筑物主要是由基础、墙或柱、楼梯、楼板层及地坪层、屋顶及门窗等六大部分所组成。它们各处在不同的部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一座建筑物建成后,它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能,经受着各种因素的检验。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物质技术条件以及建筑标准等。

3.为使用建筑满足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时,必须注意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确保结构坚固、安全,适应建筑工业化需要,考虑建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和效益以及美观要求等结构设计的原则。

第六章

1.墙和基础是建筑物重要的承重结构,设计中需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结构要求。同时墙体也是建筑物重要的维护结构,设计中需要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热工要求。墙体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多种类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块材墙,它既可以是承重墙,也可以是非承重墙。砖墙和砖块墙都是块材墙,都是由砌块和胶结材料组成。墙身的构造组成包括墙脚构造、门窗洞口构造和墙身加固措施等。

2.隔墙是非承重墙,有轻骨架隔墙,块材隔墙和板材隔墙。轻骨架隔墙多与室内装修相结合;块材隔墙属于重质隔墙,一般要求在结构上考虑支撑关系;板材隔墙施工安装方便,可结合墙体热工要求预制加工,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所提倡的隔墙类型。

3.幕墙是以板材形式悬挂于主体结构上的外墙,不承重,但要承受风荷载,并通过连接件将自重和风荷载传给主体结构。幕墙装饰效果好,安装速度快,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是外墙轻型化、装配化的理想形式。按面板材料的不同,常见的幕墙种类有玻璃幕墙、铝板幕墙、石材幕墙等。玻璃幕墙又根据其承重方式不同分为框支承玻璃幕墙、全玻幕墙和点支承玻璃幕墙。

4.墙面装修分外装修和内墙装修。大量性民用建筑的墙面装修可分为抹灰类、涂料类、铺贴类和裱糊类,其中裱糊类墙面装修适用于内墙面。墙面装修的构造层次主要由基层和饰面层两大部分组成,基层要保证饰面材料附着牢固,同时对于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场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饰面层应保证房屋的美观、清洁和使用要求。

5.基础与地基是不同的概念。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基础按形式分类可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和联合基础;按材料和传力情况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基础的埋置深度与地基状况、低下水位及冻土深度、相邻基础的位置以及设备布置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6.低下室经常受到下渗地表水、土壤中的潮气和地下水的侵蚀,应妥善处理下室的防水构造。根据防水材料的不同,地下室防水可以采用沥青卷材防水、高分子卷材防水、防水混凝土防水、涂料防水、防水板材防水等。

第七章

1.楼梯是建筑物中重要的部件。它布置在楼梯间内,由楼梯段、平台和栏杆所构成。常见的楼梯平面形式有直跑梯、双跑梯、多跑梯、交叉梯、剪刀梯等。楼梯的位置应明确,光线充足,避免交通拥挤、堵塞,同时必须构造合理,坚固耐用,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和美观要求。

2.楼梯段和平台的宽度应按人流股数确定,且应保证人流和货物的顺利通行。楼梯段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层高确定其坡度,一般最大坡度不超过38度。梯段坡度与楼梯踏步密切相关,而踏步尺寸又与人性步距有关。

3.楼梯的净高在平台部位应大于2M;在梯段部位应大于2.2M。在平台下设出入口,当净高不足2M时,可采用长短跑或利用室内外地面高差等办法予以解决。

4.钢筋混凝土楼梯有现浇式和预制装配式之分,现浇式楼梯可分为板式梯段和粱板式两种结构形式。而粱板式梯段又有双粱布置和单梁布置之分。

5.中小型构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可分为梁承式、墙承式和墙悬臂式几种。梁承式梯段又分为梁板式梯段和板式梯段。

6.楼梯的细部构造包括踏步面层处理、栏杆与踏步的连接方式以及扶手与栏杆的连接方式等。

7.室外台阶与坡道式建筑物入口处解决室内外地面高差,方便人们进出的辅助构件,其平面布置形式有单面踏步式、三面踏步式、坡道式和踏步坡道结合式之分。结构方式又依其所采用材料而异。

8.电梯是高层建筑的主要交通工具。由机房、电梯井道地坑及运载设备等部分构成,细部构造包括厅门、门套装修、厅门牛腿的处理、导轨支架与井壁的固结处理等。

第八章

1.楼地层是水平方向分隔房屋空间的承重构件。楼板层主要由面层、楼板、顶棚三部分组成,楼板层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的使用、结构、施工以及经济等方面的要求。

2.钢筋混凝土楼板根据其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常用的板型有平板、槽型板、空心板。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有现浇肋梁楼板、井式楼板和无梁楼板。装配整体式楼板有密肋填充块楼板和叠合式楼板。

3.地坪层由面层、垫层和素土夯实层构成。

4.楼地面按其材料和做法可分为四大类,即整体地面、块料地面、塑料地面和木地面。

5.顶棚分为直接顶棚和吊顶棚。

6.阳台、雨蓬也是水平方向的构建,阳台应满足安全坚固、实用、美观的要求,中间阳台的结构布置可采用挑梁搭板和悬挑阳台板的方式。阳台栏杆按其形式可分为实心栏杆、空花栏杆和组合式栏杆。雨篷常采用过粱悬挑板式。

第九章

1.屋顶按外形分为坡屋顶、平屋顶和其他形式的屋顶。坡屋顶的坡度一般大于10%,平屋顶的坡度小于5%。其他形式的屋顶则外形多样,坡度随外形变化。屋顶按屋面防水材料分为柔性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瓦屋面四类。

2.屋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防水、保温隔热、坚固耐久、造型美观等问题。

3.屋顶排水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屋面排水坡度的大小和坡度形成的方法;选择排水方式和屋顶剖面轮廓线;绘制屋顶排水平面图。单坡排水的屋面宽度控制在12-15M以内。每个水落管可排除约200M2面积内的屋面雨水,其间距控制30M以内。矩形天沟净宽不小于200mm,天沟纵坡最高处离天沟上口的距离不小于120mm,天沟纵向坡度取0.5%-1%。

4.卷材防水屋面下面须做找平层,上面应做保护层,上人屋面用地面作保护层。保温层铺在防水层之下时须在其下加隔汽层,铺早防水层之上时则不加,但必须选用不透水的保温材料。卷材防水屋面的细部构造是防水的薄弱部位,包括泛水、天沟、水落口、檐口、变形缝等。

5.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主要适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了防止开裂,应在防水层中加钢筋网片,设置分格缝,在防水层与结构层之间加铺隔离层。分格缝应设在屋面板的支承端,屋面坡度的转折处,泛水与立墙的交接处。分格缝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6M。泛水、分格缝、变形缝、檐口、水落口等细部的构造须有可靠的防水措施。

6.涂膜防水屋面的构造要点类同于卷材防水屋面。

7.平瓦房屋面有冷摊瓦做法、木望板做法、挂瓦板做法。瓦屋面的屋脊、檐口、天沟等部位应做好细部构造处理。

8.采用导热系数不大于0.25的材料做保温层。平屋顶的保温层铺于结构层上,坡屋顶的保温层可铺在瓦材下面或吊顶棚上面。屋顶隔热降温的主要方法有:架空间层通风、蓄水降温、屋面种植、反射降温。

第十章

门和窗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围护结构。1.门按其开启方式通常有平开门,弹簧门,推拉门,折叠门,转门等。平开门是最常见的门。门洞的高宽尺寸应符合现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2.窗的开启方式有平开窗,固定窗,悬窗,推拉窗等。窗洞尺寸通常采用3M数列作为标志尺寸。

3平开门由门框,门扇等组成。木门扇有镶板门和夹板门两种构造。平开窗是由窗框,窗扇,五金及附件组成。

4铝合金门窗和塑料门窗以其优良的性能得到广泛运用。5门窗节能设计与构造 6门窗综合遮阳系数。

第三篇:房屋建筑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房屋建筑学概论

建筑是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住宅、学校、办公楼、影剧院这些直接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建筑称为建筑物,而像水坝、水塔、蓄水池、烟囱之类的建筑则称之为构筑物。

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都是一种人工创造的满足人类需求的空间环境。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实用与美观的双重作用,建筑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需求。对于风向,建筑设计中一般用风玫瑰图表示。

建筑三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

建筑三要素彼此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分割,但又有主次之分。功能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物质技术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技术对功能又有约束或促进的作用;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反映。建筑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这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建筑既实用经济又美观。

建筑根据其使用性质,建筑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两大类。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耐火等级取决于房屋主要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按材料的燃烧性能把材料分为燃烧材料、难燃烧材料、不燃烧材料。

分模数,1/10M数列按10mm进级;1/5M数列按20mm进级;1/2M数列按50mm进级。主要适用于缝隙、构造节点、构配件断面尺寸。

建筑工程设计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 三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单体设计的关系是:单体设计必须服从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

平面设计

平面作定向反射,可加强声场不足的部位;凸曲面作扩散反射,使声场均匀;凹曲面作收敛反射,严重时产生声音聚焦,即音质缺陷——轰鸣声。

房间面积的组成有::家具和设备所占用的面积;人们使用家具和设备及活动所需的面积;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厕所隔间最小平面尺寸:外开门厕所间,宽×深=0.9m×1.2 m;内开门厕所间,宽×深=0.9 m×1.4 m。一般厨房的布置方式有单排布置、双排布置、L形布置、U形布置。

大多数民用建筑,日照是确定房屋间距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了日照间距,其它要求均能满足。

教室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射入,当教室南方为外廊,北向为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202_,教室最后一排课桌的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8000,中学≤8500。

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α≥30º,为防止第一排垂直视太小造成近视,保证垂直视角β≥45º。

教学楼走道净宽要求是内廊≥2100 mm,外廊≥1800 mm。体育馆建筑适用于大厅式组合。

中小型民用建筑常用结构类型为混合结构与框架结构。

混合结构要求层高不能大于3.6m。混合结构对建筑设计的要求:开间、进深尺寸尽量统一,上下承重墙对齐,墙体洞口上下对齐。

混合结构的承重形式有: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共同承重、内框架结构。

横墙承重:适用于开间多数相同,且符合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的经济跨度。特点:建筑物横向刚度好,房间隔声效果好,但房间开间受限制,且横墙上不宜开较大洞口。

框架结构建筑的特点有:层高大,空间分隔灵活,立面开窗自由,可形成大面积独立窗,也可成带形窗,甚至可作大面积幕墙。作为围护分隔的墙体可以根据各个楼层的不同需要设置,无需上下对齐。

第三章 剖面设计 设计视点越低,视觉范围愈大,地坪坡度越大。房间的最小净高为人举手触不到顶棚,h≥2.2m。

房间单侧开窗时,房间进深不大于窗上沿离地高度的2倍;两侧开窗时,房间进深可以较单侧开窗时增加1倍。

后排人的视线掠过前排人的头顶而过,视线升高值C =120mm ;后排人的视线掠过前面隔一排人的头顶而过,视线升高值C =60mm。

离地高度0.5m以下的采光口不计入应有效光面积。采光口上部有宽度超过1m以上的外廊,阳台等遮挡物时,其有效导光面积按采光面积的70% 计算。

采用花篮梁或十字梁,在层高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房间的净高。这时板的跨度也相应减少了一个梁顶面的宽度。

第四章 建筑形象和立面设计

建筑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有: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韵律,对比,比例,尺度。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法则是建筑形式美的根本规律。均衡指前后左右的轻重关系,稳定指上下的轻重关系。

夸张尺度:用夸张来给人以超过真实大小的尺度感。用于纪念性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表示庄严、雄伟。如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具有神圣感、使命感。

建筑形体组合的造型要求是:完整统一、比例适当,主次分明、交接明确,体型简洁、尊重环境。建筑立面的虚实对比有:墙面实体和门窗洞口,栏板和凹廊,柱墩和门廊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第五章

建筑构造概论

一幢民用与工业建筑,主要由基础、墙或柱、楼板层及地坪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六部分八大构件所组成。

门窗属于房屋建筑中的围护及分隔构件,不承重。

组成房屋的构件中,既属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的是墙、屋顶。

第六章

墙体与基础

砖墙包括砖和砂浆两种材料。

砌筑要求是错缝搭接,避免通缝,灰浆饱满,横平竖直。灰缝厚8~12mm,标准为10mm。隔墙有块材隔墙、轻骨架隔墙、板材隔墙三种类型。

墙面装修按施工的不同,可分为抹灰类、涂料类、贴面类、裱糊类、铺钉类五种。墙面抹灰按照面层材料及做法分为 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钢筋混凝土过梁的特点是承载能力强。过梁高度通常为60的倍数。

圈梁是沿外墙四周及部分内部墙体设置的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闭合的梁,以增加墙体整体性。构造柱从竖向加强层间墙体的连接,与圈梁一起构成空间骨架,作用是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材料的含水率、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通常把导热系数小于0.25的材料称作为保温材料。为防止墙体产生内部凝结水,常在墙体的保温层靠高温一侧设置一道隔蒸气层。

天然地基——天然土层本身具有足够强度,不须人工改善或加固便可作为建筑物的地基。如岩石、碎石、砂土、粘土。

人工地基——由于荷载较大或地基承载力不够而缺乏足够稳定性,须预先对土层通行人工加固后才能作为建筑物的地基。如压实、换土。

基础是房屋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结构,它的作用是把房屋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基础按构造形式分类:带形基础、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按基础的材料和受力特点可分为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为防止人为活动影响基础,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 m。

当设计最高地下水位处在地下室地面以上时,必须采取防水措施。当地下水的常年水位和最高水位处在地下室地面标高以下时,只对地下墙体和地坪作防潮气处理。

第七章

楼地层

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板特点:整体性好、刚度大,利于抗震,梁板布置灵活,能适应各种不规则形状和需要留孔洞等特殊要求的建筑,但模板材料的耗用量大,施工速度慢。

装配整体式楼板特点:将预制板安装好后,再现浇一层钢筋混凝土板,它综合了现浇与装配的优点,既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又施工简单,无需模板、支撑,工期短,避免了大量湿作业。

当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2时,称单向板;当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2时,称为双向板。

楼板层的设计要求有: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隔声、防火、防潮、防水与热工等方面的要求,满足建筑经济的要求。

地面面层应坚固耐磨、表面平整、光洁、易清洁、不起尘。不同的房间对面层有不同的要求。

楼地面按面层所用材料和施工方式不同,其类别可分为:整体地面,块材地面,卷材地面,涂料地面。整体地面容易返潮,解决方法:用空气间层或多孔材料断开地下冷潮气上升的路径、地面面层用微吸水性材料。

顶棚类型有直接顶棚与吊顶顶棚。

吊顶顶棚一般由吊杆、骨架、面层三个部分组成。

雨棚板的支承,可以采用门洞过梁悬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墙或柱支承的方式。

第八章

楼梯构造

一部楼梯由楼段、平台、扶手组成。

楼梯梯段宽度与平台宽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楼梯坡度<20º宜用坡道,坡度>45º宜用爬梯,楼梯坡度一般控制在30°左右,常见坡度范围为20º~45º。楼梯是供人行走的,楼梯的踏步面层应便于行走,耐磨、防滑,便于清洁,也要求美观。住宅户内楼梯,踏面最小宽度0.22m,踢面最大高度0.20m。

楼梯平台上下净高不应小于2m(含梯段起、止点与上方构件的水平距离≥0.3m范围内);梯段处要求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0m。

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也不应少于3级。

平台宽度应≥梯段的宽度,梯段改变方向时,转弯处平台最小宽度应大于等于梯段的宽度,并不能小于1.2m。当平台上有构件时,平台宽度算至构件边沿。

按楼梯的结构支承情况,可以分为板式、梁板式、墙承式、空间结构式楼梯。楼梯按施工工艺主要分现浇楼梯和预制装配楼梯两种。由于预制装配式楼梯的整体性差,对抗震不利,多用于非地震设防地区;旧建筑为完善疏散后增加的楼梯;供少数人使用的室内成品楼梯。

预制踏步板的断面形式有一字形、L形、倒L形和三角形。预制踏步的支承有梁支承和墙支承两种形式。钢、木楼梯采用装配式的工艺。

室外台阶应坚固耐磨,具有较好的耐久性、抗冻性和抗水性。

室外台阶按材料不同,有混凝土台阶、石砌台阶和砖砌台阶等,其中混凝土台阶应用最普遍。

我国对便于残疾人通行的坡道的坡度标准为不大于1:12,同时还规定与之相匹配的每段坡道的最大高度为750 mm,最大坡段水平长度为9000mm。

第九章

屋面构造

屋顶的类型按形式分有:平屋顶、坡屋顶、其它屋顶。

屋面按最上层防水材料分:柔性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油膏嵌缝涂料屋面、瓦屋面。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屋面防水层耐用年限是10年。刚性屋面适用于防水等级为Ⅲ 级的屋面防水。卷材防水屋面适用于I~IV级屋面防水。要使屋面坡度恰当,须考虑所采用的屋面防水材料和当地降雨量这两方面的因素 天沟纵坡的坡度不应小于1%。

屋顶坡度的形成有材料找坡和结构找坡两种做法。

结构找坡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节省人工和材料,减轻屋面自重。但室内顶棚倾斜,适用于有吊顶棚或室内观感要求不高的建筑。

刚性防水屋面是指用细石混凝土作防水层的屋面。刚性防水屋面的主要优点是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较低;缺点是易开裂,对气温变化和屋面基层变形的适应性较差。刚性防水屋面不宜用于高温、有振动、基础有较大不均匀沉降的建筑。

对于空调采暖且室内空气湿度≥75% 的房间,以及空气湿度常年大于80% 的房间,应在结构层上的找平层与保温层之间设置隔汽层。

做隔汽层时,屋面板板面要干燥,隔汽层在同垂直墙面相接处,应高出保温层上表面不得小于150。将保温层放在防水层之上,形成敞露式保温层,叫倒铺保温屋面。优点是防水层在保温层之下,不受阳光及气候变化影响影响小,不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机械损伤,保护防水层。绘图表示倒置保温屋面构造

绘图表示刚性防水屋面的泛水构造。

第十章

门与窗

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以及观望。

固定窗构造简单,密闭性好,不能通风,可供采光和眺望之用。门窗框的安装根据施工方式分塞口和立口 两种。

成品门窗框的安装均采用塞口;门窗系列名称是以门窗框的厚度尺寸来命名的。

窗扇上披水板的作用是防止雨水流入室内,通常在内开窗下冒头和外开窗中横框处设置。下边框设积水槽和排水孔,有时外开窗下冒头也做披水板和滴水槽。

平开门是建筑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门;弹簧门不适于用于幼儿园、中小学出入口处;推拉门不占地或少占地。

转门对防止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作为疏散门,适用于人流不集中出入的公共建筑。

减少缝隙的长度,也是门窗节能的构造措施之一。

第十一章

变形缝

建筑物因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涨冷缩,在结构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建筑物会因热涨冷缩变形较大而产生开裂。为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常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建筑物断开。这种对应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隙就称为伸缩缝或温度缝。防震缝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统一布置,并满足防震缝的设计要求。设计中,尽量做到三缝合一。

第十二章

工业建筑概论

工业建筑是进行工业生产的房屋,生产工艺是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

多层厂房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轻型机械制造工业、精密仪器工业等。冷加工车间是指生产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空调用房宜采用联跨整片平面,在空调用房周围布置非空调用房和空调机房,可以减少空调负荷。工业建筑按层数分: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次厂房。混合层次厂房指厂房内既有单层跨又有多层跨。

当厂房地坪出现两个以上标高时,定主要地坪标高为±0.000。

第十三章

单层工业建筑设计

为了保证厂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往往还要在屋架之间和柱间设置支撑系统。墙体在厂房中只起围护或分隔作用。

常见的吊车有:单轨悬挂式吊车、梁式吊车、桥式吊车。通常一个构件都有三个尺寸,即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和实际尺寸,构件的标志尺寸>实际尺寸

天然采光方式是根据采光口的位置来确定的,有侧面采光、顶部采光和混合采光。顶部采光时,Ⅰ~Ⅳ级采光等级的采光均匀度不宜小于0.7。

根据《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的要求,排架结构单层厂房的跨度≤18m时,应采用30M的模数数列;跨度>18m时,应采用60M的模数数列。

自然通风的组织在平、剖面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厂房的方位和间距,平、剖面形式,进、排风口大小与位置,合理布置热源。

平开窗和立旋窗阻力系数小,这两种窗通常作为下部进气窗。

立旋窗有引导气流的作用,窗扇与窗扇间须有搭缝,因此,窗扇宽度的构造尺寸大于标志尺寸。

厂房建筑为了保证排气口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地排出热气流,只要在排气口的迎风面一定距离内装置一块挡风板就可使排气口处于负压区,使排气的天窗成为通风天窗。

矩形天窗装有挡风板则成为矩形避风天窗,也叫矩形通风天窗。

通风天窗不设挡风板的几种情况:以相邻的天窗代替挡风板;利用外侧高跨房屋代替挡风板;女儿墙代替挡风板;

由于冷加工车间内没有大的热源,所以厂房内自然通风的组织不依靠热压作用,而是以风压作用为主来组织自然通风。

热加工车间内由于有大的热源向室内散发大量的余热,所以热加工车间主要是利用热压通风原理来组织自然通风。

为了更好地利用热压作用来组织自然通风,根据热压作用原理,在设计中应考虑尽量加大进、排气口中心的距离。

横向轴线在屋面板端部;纵向轴线在屋架屋面梁端部。

由于受吊车起重形式、起重重量、柱距、跨度、有无安全走道板等因素,边柱与纵向轴线的联系有“封闭结合”与“非封闭结合”。

封闭式结合的纵向定位轴线应是与屋架外缘、边柱外缘重合、外墙内缘重合。

单层厂房纵向定位轴线:一般情况下,边柱外缘和厂房外墙内缘宜与纵向定位轴线重合;等高与不等高中柱,纵向定位轴线的位置都在两端屋架的标志尺寸的端部;

纵横跨连接处,横跨轴线在屋面板的标志尺寸端部,纵跨轴线在屋架的标志尺寸的端部。

第十四章

工业建筑构造

在厂房高度不高,吊车吨位较小的情况下,外墙常作成带承重壁柱的外墙。单层厂房通常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风壁柱来保证承自重山墙的刚度和稳定性。

墙板与柱的柔性连接是指墙板与厂房骨架以及板与板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对独立的位移,能较好地适应振动、地震等引起的变形。它适用于地基软弱,或有较大振动的厂房以及抗震设计烈度大于7度地区的厂房。

单层厂房中,钢筋混凝土板材墙使用的墙板根据尺度不同,有小型墙板和大型墙板。

第四篇:房屋建筑学第二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概述

第一节建筑设计的要求及方针

一、建筑设计的要求

① 满足建筑能的要求

② 符合所在地规划发展的要求

③ 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④ 符合经济性要求

⑤ 满足对建筑美观的要求

二、建筑方针

① 适用

② 经济

③ 美观

第二节建筑设计的内容、程序及依据

一、建筑设计的内容

① 总体设计

② 单体设计

二、建筑设计的程序

(一)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① 查阅必要的批文

② 熟悉设计任务书

③ 收集必要的设计资料

④ 设计前的调研

(二)初步设计

① 设计说明书

② 设计图纸

③ 主要设备材料表

④ 工程概算

(三)技术设计阶段

任务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协调、解决各专业之间的技术问题,经批准后的技术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即为编制施工图、主要材料设备订货及工程拨款的依据文件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

① 设计说明书

② 建筑总平面图

③ 建筑物各层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

④ 建筑构造详图

⑤ 各专业相应配套的施工图纸

⑥ 工程预算书

三、建筑设计程序的依据

(一)建筑空间尺度的要求

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 空间尺度直接决定关家具、设备的尺寸、,踏步、阳台、栏杆高度,门洞、走廊、楼梯宽度和高度及各类房间高度和面积大小,是确定建筑空间的基本依据之一

(二)自然条件的影响

① 气候条件的影响

② 地形、水文地质及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五篇:房屋建筑学考试题型及知识点总结

房屋建筑学考试题型及知识点总结

题型

一、填空

二、单项选择

10分

三、图形标注(部分材料的标注)

四、名词解释

10分

五、简答题

30分

六、绘图

20分(两道题

楼梯的占15分左右)

第一章 民用建筑设计

1、建筑: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2、建筑物: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们在其中生活生产,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三维空间。

3、构筑物: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

4、建筑构成三要素(书7页):①建筑功能(满足人们生活、居住、活动的需要)

②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和建筑设备等内容)

③建筑形象(良好的建筑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要素相互关系:建筑功能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建筑技术是建筑的物质基础,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建筑形象是功能和技术的反应。

5、建筑构件耐火等级的分类(书8页)

6、建筑模数: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即1M=100mm。

模数数列(书9页)

7、建筑工程设计内容(书11页):①建筑设计

②结构设计

③设备设计

8、设计阶段(书12页):建筑设计过程按工程复杂程度、规模大小及审批要求划分为不同的设计阶段,一般分为两阶段设计或三个阶段设计。对于技术复杂的项目、大型民用建筑工程一般应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一般的工程多采用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可省略)。

9、建筑设计的要求(书12页)

①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②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④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⑤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10、建筑设计依据(书13页)

①使用功能: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度

家具、设备尺寸和使用他们所需的必要空间 ②自然条件:气象条件

地形、地质及地震烈度

水文

11、地震烈度(15页):表示当地发生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烈度在6度以下时,地震对建筑物影响较小,一般可不考虑抗震措施;9度以上地区,地震破坏力很大,一般应尽量避免在该地区建造房屋。地震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地区均需进行抗震设计。

第二章

建筑平面设计

1、门窗位置(书25页)①门窗位置应尽量使墙面完整,便于家具设备布置和合理组织人行通道,充分利用室内有效面积。

②门窗位置应有利于采光通风。③门窗位置应方便交通,便于疏散。

2、门窗的开启方向(书25页)

3、建筑平面组合形式(书42页)

①走道式组合②套间式组合③大厅式组合④单元式组合

4、建筑平面组合于总平面的关系(书43页)

5、间距(书47页)

建筑物之间的间距主要应根据日照、通风等卫生条件与建筑防火安全要求来确定。日照间距是为了保证房间有一定的日照时数,建筑物彼此互不遮挡所必须具备的距离。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L=H/tanh

式中L为房屋间距,H为南向前排房屋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当房屋正南向时)

第三章

建筑剖面设计

1、房间的净高(书52页):房间的净高是指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底面或顶棚下表面

之间的距离。

2、层高(书52页):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距离。

3、结构高度(书54页)

4、建筑高度:是指建筑物室外地平面之外墙顶部的总高度。(烟囱、避雷针、旗杆、风向器、天线等在屋顶上的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

第五章 建筑构造概论

1、识图:书90页和91页的两个图必须掌握。(了解各个构件名称及名称解释)

2、房屋六大组成部分(书91—92页)

①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载荷,并把上部的载荷传给地基。②墙或柱: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和围护构件。

③楼板层和地坪层:楼板层是水平方向的承重结构。④楼梯:是房屋的垂直交通工具。⑤屋顶:是房屋顶部的围护构件,也是房屋的承重结构(承受风、雪和施工期间的各种载荷)

⑥门窗:处于外墙上的门窗又是围护构件的一部分。

第六章 墙体与基础

一、墙体

1、墙体类型(书94页,熟悉94页的图): ①墙体按所处位置可以分为外墙和内墙。墙体按布置方向又可以分为纵墙和横墙。根据墙体与门窗的位置关系分为窗间墙和窗下墙。②按受力情况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③按构造方式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④按施工方法分为块材墙、板筑墙和板材墙。

2、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外横墙俗称山墙 纵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隔墙(112页):分割室内空间的非承重构件。把自重传给楼板层或附加的小梁。

承重墙:直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下来的荷载。

3、墙承重方式的墙体承重方案主要有四种(书95页,熟悉95页的图): ①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垂直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横墙组成。

②纵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平行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纵墙承受楼板或屋面板荷载。③双向承重体系:即纵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由纵横两个方向的墙体混合组成。④局部框架体系: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采用内部框架承重四周围墙承重。

4、砂浆(胶结材料)的类型(书100页):

水泥砂浆:强度高、防潮性能好,可塑性和保水性较差。属于水硬性材料。地震区地面以上不允许用水泥砂浆。

石灰砂浆:和易性和可塑性好,强度和防潮性均差。是气硬性材料,遇水强度降低。

混合砂浆:和易性和强度较高,也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水性,使用比较广泛。地震区地面以上用混合砂浆,地面以下用水泥砂浆。

5、墙厚的依据(书101—102页):墙厚主要由块材和灰缝的尺寸组合而成。实心砖(长×宽×高)240mm×115mm×53mm,灰缝一般按10mm算。

6、墙脚构造(书103—104页),必须掌握墙脚构造详图。(课件上有详图)

墙脚是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内外墙都有墙脚,外墙的墙脚又称勒脚。墙脚的处理:勒脚、散水、防潮层。(书104—105页)

7、过梁和圈梁(书106—109页)

⑴过梁:用来支撑门窗洞口上墙体的荷重,承重墙上的过梁还要支撑楼板荷载,过梁是承重构件。根据材料和构造方式不同,常见的过梁有①钢筋混凝土过梁 ②钢筋砖过梁 ③平

拱砖过梁 ④砖拱过梁等形式。

⑵圈梁:是沿墙体布置的钢筋混凝土卧梁,截面≥120mm×240mm,作用是增加房屋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抵抗地震力的影响。圈梁有钢筋混凝土和钢筋砖圈梁两种。

⑶圈梁与过梁的区别:圈梁不可以代替过梁,过梁不能代替圈梁。

圈梁不承重,圈梁位于基础顶面,楼板、屋面板底部,门窗顶部。具有整体性。过梁承重,过梁位于洞口处,是局部性的。

8、构造柱(书109页)

9、墙体变形缝构造(书110—111页)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伸缩缝主要考虑建筑物上部的变形,缝宽最小; 沉降缝将房屋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构件断开,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沉降。防震缝缝宽最大。

10、变形缝构造差别(书112页)

二、基础

1、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是建筑的下部结构。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到地基上。

2、地基:是承受由基础传下的荷载的土层。

3、埋深:基础的埋置深度成为埋深。

4、基础的类型(书134—135页)

按基础的形式分类:条形(带形)基础、独立式基础和联合基础

按基础材料不同分类: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等 按基础的传力情况分类: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第七章 楼梯

1、楼梯的组成(P142):楼段、平台、栏杆扶手

①楼段俗称梯跑,是联系两个不同标高平台的倾斜构件。

②楼梯平台:平台是指两楼梯段之间的水平板,有楼层平台、中间平台之分。

③栏杆扶手:栏杆是楼梯段的安全设施,一般设置在梯段的边缘和平台临空的一边。

2、踏步级数:踏步步数一般在3阶~18阶之间。

踏步尺寸(146页 表7—1):梯面: h=150~190mm

踏面: b=260~300mm

经验公式:2h+b=600~620mm

3、梯井宽度:一般为60~200mm,若大于200mm应考虑安全措施。

4、楼段尺度:分为梯段宽度和梯段长度。梯段宽度:依据《防火规范》确定。

 一般供单人通行的楼梯宽度应不小于850mm;  住宅不小于1100mm,商场不小于1400mm。

 一般民用建筑楼梯的最小净宽应满足两股人流疏散求;每股人流按550mm—600mm宽度考虑。

 住宅内部楼梯可减小到850~900mm。

坡度: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o;当坡度小于20o时,采用坡道;大于45o时,则采用爬梯。

5、平台宽度:平台宽度≥1100mm;同时平台宽度≥梯段宽度。

保证通行通畅,以利人流分配和停留。

6、楼梯净空高度:梁下: 2 m(书上)

2.1 m(老师讲的)

板下: 2.2m

7、楼梯间开间=2×楼梯段净宽+楼梯井宽度+两侧墙(或梁)边至轴线距离 楼梯间进深=楼梯段长度+两边休息平台净宽+两侧墙(或梁)边至轴线距离

8、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指踏面前缘至扶手顶面的垂直距离。在30度左右的坡度下常采用900mm ;儿童使用的楼梯一般为600mm。

对一般室内楼梯≥900mm;靠梯井一侧水平栏杆长度>500mm,其高度≥1000mm; 室外楼梯栏杆高≥1050 mm。

9、楼梯的各部位尺度:P146~147

第八章

楼地层

1、楼地层包括:楼板层和地坪层。是水平方向分隔房屋空间的承重构件。

2、楼板层的基本组成(170页):面层、楼板、顶棚

3、楼板层、地坪层的用途(作用):(书170页第一段和177页第一段)

4、楼板层按材料分类:木楼板、砖拱楼板、钢筋混凝土楼板、钢衬板组合楼板

5、根据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三种。

6、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有预应力和非预应力两种。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常用类型有:实心平板、槽形板、空心板三种。(173—174页)

7、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分类:现浇肋梁楼板、井式楼板、无梁楼板。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整体性好,特别适用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多层房屋和对整体性要求较高的其它建筑,对有管道穿过的房间、平面形状不规整的房间、尺度不符合模数要求的房间和防水要求较高的房间,都适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8、地坪层(177页):建筑物底层房间与土层的交接处。所起作用是承受地坪上的荷载,并均匀地传给地坪以下土层。地坪层的基本组成:面层、垫层、素土夯实层

9、楼地面装修:按面层所用材料和施工方式不同,常见做法可分为:

整体地面、块材地面、塑料地面、木地面。

整体地面包括:水泥砂浆地面、细石混凝土地面、水泥石屑地面、水磨石地面、沥青砂浆地面等。

水泥砂浆地面用沥青、木条分缝。

不同类型房间地面做法要求。

(1)具有足够的坚固性,要求在外力作用下不易破坏和磨损;(2)表面平整、光洁、不起尘,易于清洁;

(3)有良好的热工性能,保证寒冷季节脚部舒适;

(4)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人驻留或行走其上有舒适感;弹性大的楼地面对隔绝撞击声有益;(5)对于特殊房间应具有防潮、防水、防火、耐腐蚀等性能。

10、沥青麻丝:隔开作用 裂缝问题

第九章

屋顶

1、屋顶: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防水,防水是屋顶设计构造的核心。

屋顶即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2、屋顶的类型

(1)平屋顶:平屋顶通常是指排水坡度小于5%的屋顶,常用坡度为2%~3%。(2)坡屋顶:坡屋顶通常是指排水坡度大于10%的屋顶

3、屋顶坡度的形成方法:P193(1)材料找坡:是指屋顶坡度由垫坡材料形成,一般用于坡向长度较小的屋面。平屋顶材料找坡的坡度宜为2%。

(2)结构找坡:是屋顶结构自身带有排水坡度。单坡跨度大于9m的屋面宜作结构找坡,坡度不应小于3%。

4、排水方式:P194(1)无组织排水:是指屋面雨水直接从檐口滴落至地面的一种排水方式,因为不用天沟、雨水管等导流雨水,故又称自由落水。高层建筑不允许使用无组织排水。

(2)有组织排水:是指雨水经由天沟、雨水管等排水装置被引导至地面或地下管沟的一种排水方式。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

第十章

门和窗

门和窗是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联系,窗主要供光和通风之用。他们均属建筑的围护构件。

1、门按其开启方式通常有:P229 平开门、弹簧门、推拉门、折叠门、转门等 各种门的各种安装方式:P229~230

2、窗按开启方式分通常有:P231平开窗、固定窗、悬窗

各种窗的各种安装方式:P231~232

3、门框的安装根据施工方式分:后塞口和先立口

P233~234

第十一章

工业建筑

1、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区别:

民用建筑设计时,只有初步设计阶段和扩充设计阶段;工业建筑设计时,有初步设计阶段、扩充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2、工业建筑的特点:

①厂房的建筑设计是在工艺设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②生产设备的要求决定着厂房的空间尺度设备多,体量大,各部生产联系密切,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通行,致使厂房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

③当厂房宽度较大时,特别是多跨厂房,为满足室内采光、通风的需要,屋顶上设有天窗;为了屋面防水、排水的需要,还应设置屋面排水系统(天沟及水落管)等,构造复杂。④厂房荷载决定着采用大型承重骨架。⑤生产产品的需要影响着厂房的构造。

3、工业建筑的分类:

按厂房的用途分类:

按车间内部生产状况分类:

按厂房层数分类:

(1)热加工车间

(1)主要生产厂房

(1)单层厂房

(2)辅助生产厂房

(2)冷加工车间正常温、湿度

(2)多层厂房

(3)动力类厂房

(3)有侵蚀性介质作用的车间

(3)混合层次厂房

(4)贮藏类建筑

(4)恒温恒湿车间

(5)运输类建筑

(5)洁净车间

第十二章

单层厂房设计

1、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的构件组成 承重构件:

A、横向排架:基础、柱、屋架(屋面梁)

B、纵向连系构件:基础梁、连系梁、圈梁、吊车梁;

C、支撑系统:屋架支撑、柱间支撑; 围护结构:外墙、屋顶、地面、门窗、天窗等。

2、剖面高度:室内地面至柱顶(或倾斜屋盖最低点,或下沉式屋架下弦底面)的距离。

3、建筑高度与结构高度的区别:

4、柱顶标高的确定(263—264页):柱顶标高应为300mm的倍数,轨顶的标高常取为600mm的倍数。(书264页两个图要掌握)

5、室内地坪标高:厂房室内地坪的绝对标高是在总平面设计时确定的。室内地坪的相对标高定为±0.000

补充:掌握几种材料图(素混凝土、普通砖、钢筋混凝土、多孔材料、砂浆、素土夯实、木材、钢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