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二.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二.



第一篇: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二.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二

2、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2.1听觉训练

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强调先听后说,“听”是学习语言的 基础和前提,只有会听才能了解周围环境的声响,才能听懂 别人的话语,并从中学到自己不会说的语句,听障儿童学会 听之后也可提高语音的清晰度。听觉训练也就是对听障儿童 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声响刺激,并建立刺激联系,从而 逐渐形成听觉概念的一种训练。它可以刺激听障儿童意识到 声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听觉去感知,认 识周围事物,从而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可利 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参与来帮助听障儿童进行学习。在家庭中进行听觉康复训练,按照年龄的大小,可多采 用游戏的方式,对以下内容进行训练: 2.1.1听觉察知训练

听觉察知是听觉系统对听刺激的感觉能力。大部分听障 儿童都尚有这种残余听力,但很多听障儿童由于年龄小或配 戴助听器时间短等原因不会使用残余听力,使得这部分听力 处于“昏睡状态”,通过强声刺激,再利用各种感官的参与 来唤醒听障儿童的这部分听力,让听障儿童感知声音的存 在,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家庭训练中, 可有意识的制造出各种声响, 如电视机、敲门、炒菜、切菜、播放各种音乐等,对于初带助听器的孩 子,可让他摸一摸音响,通过音响的震动感知声音的存在。训练内容可由无意察知向有意察知过度,也可通过游戏的方 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如装豆豆(听到声音往瓶子里装颗豆 豆、穿珠子、堆积木、跳一跳(方法类同于装豆豆、模 仿各种动物及交通工具的声音等游戏,不但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的活动积极性。

2.1.2听觉分辨训练

听觉分辨也就是让听障儿童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尤其是 语言声及其代表的含义。例如声音的大小、快慢、远近、是 什么发出的声音等,可由综合分辨向精细分辨过度。综合分 辨即一些环境声、音乐声(打击乐、管弦乐等等,精细分 辨则包括时长、强度、频率、节奏、听觉定向的分辨。听觉 分辨训练可通过“猜猜我是谁”、“谁的反应快”、“跳格 子”、“模仿发声”等游戏进行训练。

2.1.3听觉识别训练

听觉识别是训练其把握声音的多种特性,从而将声音识 别出来的能力。它需要有关感官的参与和大脑分析综合作用 的参与。包括词语识别和音位识别。在家长进行康复时,可 利用卡片、实物等配合游戏来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训练。如, 利用卡片:灯 灯 蹦 灯,从这里面选出不同的词 语。类似的游戏还有形义匹配、单一选择等。

2.1.4听觉理解训练

听觉理解是指能实现音义的结合,形成声音的概念,使 听障儿童真正懂得声音的意义,这是听觉发展的最高阶段。该阶段需要其他感官及认知能力的参与和支持。有了理解能 力后,听障儿童便能快速发展互动的口语沟通能力,并借由 听觉获取新的信息。听觉理解能力差往往会造成孩子在与别 人对话时答非所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仅凭自己 的想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评述和概括 的能力。听觉理解的训练包括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提 高孩子的听理解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建立倾听 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多让孩子听 故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扩充孩子的词汇量;当孩子对 某些抽象的词汇不是很明白时,可以配上动作或者画面让孩 子理解清楚。

第二篇: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二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二)2、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2.1听觉训练

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强调先听后说,“听”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会听才能了解周围环境的声响,才能听懂别人的话语,并从中学到自己不会说的语句,听障儿童学会听之后也可提高语音的清晰度。听觉训练也就是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声响刺激,并建立刺激联系,从而逐渐形成听觉概念的一种训练。它可以刺激听障儿童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听觉去感知,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可利用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参与来帮助听障儿童进行学习。

在家庭中进行听觉康复训练,按照年龄的大小,可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对以下内容进行训练:

2.1.1听觉察知训练

听觉察知是听觉系统对听刺激的感觉能力。大部分听障儿童都尚有这种残余听力,但很多听障儿童由于年龄小或配戴助听器时间短等原因不会使用残余听力,使得这部分听力处于“昏睡状态”,通过强声刺激,再利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唤醒听障儿童的这部分听力,让听障儿童感知声音的存在,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家庭训练中,可有意识的制造出各种声响,如电视机、敲门、炒菜、切菜、播放各种音乐等,对于初带助听器的孩子,可让他摸一摸音响,通过音响的震动感知声音的存在。训练内容可由无意察知向有意察知过度,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如装豆豆(听到声音往瓶子里装颗豆豆)、穿珠子、堆积木、跳一跳(方法类同于装豆豆)、模仿各种动物及交通工具的声音等游戏,不但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的活动积极性。

2.1.2听觉分辨训练

听觉分辨也就是让听障儿童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语言声及其代表的含义。例如声音的大小、快慢、远近、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等,可由综合分辨向精细分辨过度。综合分辨即一些环境声、音乐声(打击乐、管弦乐等)等,精细分辨则包括时长、强度、频率、节奏、听觉定向的分辨。听觉分辨训练可通过“猜猜我是谁”、“谁的反应快”、“跳格子”、“模仿发声”等游戏进行训练。

2.1.3听觉识别训练

听觉识别是训练其把握声音的多种特性,从而将声音识别出来的能力。它需要有关感官的参与和大脑分析综合作用的参与。包括词语识别和音位识别。在家长进行康复时,可利用卡片、实物等配合游戏来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训练。如,利用卡片:灯 灯 蹦 灯,从这里面选出不同的词语。类似的游戏还有形义匹配、单一选择等。

2.1.4听觉理解训练

听觉理解是指能实现音义的结合,形成声音的概念,使听障儿童真正懂得声音的意义,这是听觉发展的最高阶段。该阶段需要其他感官及认知能力的参与和支持。有了理解能力后,听障儿童便能快速发展互动的口语沟通能力,并借由听觉获取新的信息。听觉理解能力差往往会造成孩子在与别人对话时答非所问;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仅凭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评述和概括的能力。听觉理解的训练包括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提高孩子的听理解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儿童建立倾听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多让孩子听故事,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扩充孩子的词汇量;当孩子对某些抽象的词汇不是很明白时,可以配上动作或者画面让孩子理解清楚。

第三篇: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三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

(三)2.2语言训练

家庭是听障儿童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与场景都可供训练,通过这些熟悉的实物和场景,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规律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最贴近生活的,家长要抓住一切机会反复练习相关的语言,强化生活环境语言,在生活中见到什么教什么,干什么教什么,做到“六勤”,即眼勤、耳勤、脑勤、手勤、脚勤、嘴勤。

2.2.1言语技能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发声训练(拟声、唱音、口舌操等)等,这些训练要每天进行,为了避免日久天长的重复给孩子带来枯燥的感觉,训练时可用食物进行诱导或者利用各种各样的游戏,利用游戏来推动孩子,在玩乐中达到训练目的。

2.2.2语言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积累词汇、对话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家长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语言训练,让其多听、多看、多说,使听障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掌握语言。比如吃饭时,家长可以向孩子讲述食品、餐具的名称,在孩子听清楚后,让其复述,并纠正其发音;饭前饭后也有许多语言训练的机会,可以问孩子“谁在做饭?”、“你想吃什么?”、“你洗手了吗”、“你吃饱了吗?”等,并让其作出回答;睡觉和起床时,家长可以教一些衣服鞋袜和身体部位的词句,像“坐起来”、“把胳膊伸进袖子里”、“穿上衣服”、“脱下袜子”、“把被子盖好”之类的话语;当孩子向家长提出某个要求时,要尽量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他的意思,然后再遂其心愿;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孩子做小主人,招待客人,并为客人表演节目等等。此外,家长还应该多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和用语言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去公园,家长可引导孩子看花的颜色,让孩子闻一闻花的香味,在游玩中,教孩子学会“花、红花、黄花、花香、五颜六色”等词语;想方设法吸引正常儿童与听障儿童结成小伙伴,一起活动、游戏,利用正常儿童提供的语言模式,在玩耍中促进听障儿童自然发声、自然学语,培养听障儿童的交往习惯,增强其社会认同感。通过训练,使孩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各方面能力。由于听障儿童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窄,家长可加强其阅读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复述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并且培养阅读能力可以为今后听障儿童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家庭康复在听障儿童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康复的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有趣味性和多变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且在康复过程中,家长要多鼓励,多表扬。家庭康复是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一.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的内容及方法(一

1、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家庭的康复是指听障儿童在家庭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主

导作用,利用医疗手段使听障儿童获得有效的听力补偿,在康复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听觉言语交往能力,从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是一个漫长且持久的过程,而家长是同听障儿童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也是最关心他们的第一任老师,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会使家长全身心投入,同时,家长“一对一”或者“几对一”的训练模式可以更快的促进听障儿童语言的发展。

家庭康复可以为听障儿童提供与现实生活更贴近的语

言环境。听障儿童除学校以外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家中为听障儿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激发听障儿童 的学习热情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家中的生活细节,如做饭、吃饭、睡觉、看电视、各种生活用品的名称、买卖东西,玩耍………等等,都可做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情景,做中学,学中用,不断积累,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模式。除此之外,家长还可有意的创设一些情景,给听障儿童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并把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如,故意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妈妈把杯子拿过来好吗?”、让他们自己去买东西、鼓励他们与别人交流、参加各种活动

等,尽可能的抓住一切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社会交往中,在丰富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发展语言。

第五篇:听障儿童言语康复1

听障儿童言语康复

一、言语问题

言语和语言是有区别的。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由词汇和语法构成。

言语是运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社交的工具,即说话;内部言语是思维的工具,即心想。

言语包括声音的感知和产生

声音的感知:依赖语言规则来接收、分析和处理一系列的声音,并根据声音的声学特性,对其进行分辨、描述和复制。言语感知依赖大脑的听觉中枢。

声音的产生:包括呼吸、发声、共振、构音及韵律。言语产生发生在位于大脑半球的两个语言中枢。

如果在辨别和处理声音的感知过程中出现问题,言语的产生就会出现障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聋、哑”。

二、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言语的发生分为两个阶段:

1.言语的准备(0-1岁)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

发音准备又分为:简单发音(1-3月)

连续发音(4-8月)

模仿发音(9-12月)

理解准备为: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词语理解的准备2.言语的形成(1-3岁)

包括不完整句和出现完整句两个阶段。

不完整句阶段为:单词句(1-1.5岁)

双词句(1.5-2岁)

完整句阶段为(2-3岁):

能说完整的简单句;词汇量迅速增加。言语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是指: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技能的发展。儿童在4岁便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3-6岁儿童语音发展的正确率(%)

语音 城乡 正确率 3岁 4岁 5岁 6岁

声母 城市 66 97 96 97

声母

韵母 农村 城市 59 74 75 74 66 100 99 97

韵母 农村 67 85 87 95☆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词汇数量的增加

3岁儿童的词汇约达1000-1100个,4岁约为1600-202_个,5岁增至2200-3000个,6岁则达3000-4000个。

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不仅能理解词的具体意义而且还会正确使用积极词汇

☆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言语功能的发展(交际和调控)

三、儿童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可能会出现在各个年龄。原因分为

A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言语障碍,包括脑性麻痹,各种原因引起的听觉中枢或词类的扩大从意义比较具体的实词到意义比较抽象的虚词

言语中枢的神经受损、发音器官周围神经障碍等。

B发音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舌缺失或畸形,唇裂、咽喉部病变等,导致构语困难。

C智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

D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如构音困难、发音异常、失语等。在对儿童言语发育及障碍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认识儿童交流能力的正常发展模式,且以语言的口头表现为基础,而不是个别的发音表现。除了与特殊病因有关的言语障碍之外,儿童期的言语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

构音困难

语音障碍

构声障碍

言语运用障碍

构音困难:属于功能性的,特征为言语中出现不同形式的删除、替代和遗漏。从轻至重,可伴随有语言障碍。儿童可能在运用言语器官方面有困难。

语音障碍:与构音困难情况类似,但有其自身的病因,因儿童有中枢性的语言处理或组织上的困难,以至不能掌握声音的编排系统。

构声障碍:主要是神经源性影响到发声的肌群及其运动的言语疾病,在脑瘫患者中比较普遍。连吞咽也会受到影响。

言语运用障碍:也属于中枢性的问题,这样的儿童随意运动机能失常,言语模仿困难。由于构音障碍在所有言语障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也是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儿童的最大问题,在此重点给大家进行介绍。

构音障碍是指说话时出现的音素的省略、替代遗漏、异化以及添加的言语异常。音素省略:说话时将某些音素漏掉。如将dai念成da,漏掉了ai韵母中的I音,将shu念成sh,漏掉韵母u。当儿童遗漏的音素多的时候,它说的话可能就无法让人理解。在多数情况下,儿童最容易将字尾的音遗漏。(11.6%)

音素代替:说话时以一个音代替另一个音。如以f代替h,将hu念成fu,一般而言,儿童往往是用自己发得比较好的或比较容易发的音去代替难发的音。(47.2%)

.音素异化 :音素的异化是儿童力求使自己的发音接近正确的一种尝试。它与“替代”的区别使,替代是以一个音去代替另一个音,而异化是儿童主观上想发正确的音,结果反而出现错误的现象。一般在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容易出现。(33.8%)

4.音素添加:指说话时增加了某些音素。如将fei ji念成huei ji等。(7.4%)

此外还有声音障碍、口吃、语言障碍、等,在此主要介绍的是由听力障碍引起的言语障碍及其康复。

四、言语康复训练康复是应用各种有用的措施、尽量减轻个体在生理、解剖和心理上的损伤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或缺失,进而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康复针对的不是疾病,而是功能障碍和缺失。

儿童言语康复就是针对儿童言语功能障碍而进行的,包括言语教育和言语矫治两个方面。言语教育侧重于对言语行为的系统培养,重点是口语表达能力,也对语音、词语、句子和语用进行训练,分为发音训练和语言训练;言语矫治则是针对儿童语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矫正,如清晰度、正音。

发音训练包括

呼吸训练(闻香、吹气球)

舌部训练(舌操、舌面、舌尖、卷展)

口部训练(双唇、唇齿、腔颚、唇舌)

鼻音训练(阻挡口腔通道)

嗓音训练(唱音、拟音)

音素训练

拼音训练

四声训练

语言训练包括

理解性语言培养

表达性语言的培养

☆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儿童言语运动器官的训练。主要方法有:a呼吸训练。训练儿童用鼻子呼气、吸气,用嘴呼气、吸气和口鼻结合呼气吸气。B用气训练。让儿童练习用不同的嘴形变化送出不同的气流,如短促而快、绵长而缓、不急不缓等。c口型模仿。给儿童每人一面镜子,让他们模仿语训老师的口型。d舌头运动训练。训练舌头的灵活性、柔软性和正确位置。松松弛训练。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

2.指导儿童分辨错误的构音,让他明白错在哪里,然后给他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并要求他观察、模仿构音器官的部位。

3.当儿童能够分辨正确与错误的构音后,指导他学习发出正确的音。构音障碍儿童的错误大部分是声母,因此,模仿单纯的声母是矫正构音障碍的普遍方法。

4.指导儿童在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充分利用正确的语音说话。

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是一项枯燥的工作,需要语训老师多鼓励儿童,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配合。

言语康复的模式

辨音训练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

心理学方法

语音学训练

辨音训练

(1)给儿童提供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辨别正、错发音的机会。

(2)给予儿童机会区别两种类似的声音及其发音过程;以及同一声音在不同难度水平(音节、单词或语句)的特征。

发音的感觉运动训练:可以通过言语器官的训练等方法来改善发声时的运动困难,主要是围绕声音的产生过程给予儿童示范和发音练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主要是对儿童在对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强化训练,从而克服错误的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学习。

心理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要来进行,以维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其与康复人员的有效互动。

语音学训练:通过对语音特征的学习以及发音过程的模仿来正确掌握语音。

五、言语康复的基本原则

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时,根据他们的特点,要特别注意贯彻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观原则。尊重儿童及其心理特点,令儿童在康复训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语训老师

保持良好的信赖关系。

2.活动性原则。儿童都喜欢游戏,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强制性的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在情景中激发儿童言语交往的兴趣。

3.全面发展原则。在对儿童进行言语康复的同时,还要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性及道德品质,使其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4.强化原则。在康复过程中,对儿童的任何正确反应和进步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增强儿童的信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2/249099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