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岩村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总结报告
紫溪市镇高岩村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
总结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全县建整扶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2010年由县统战部、工商联、政务中心、农业开发办、能源局、档案局、自来水公司、五中对紫溪市镇高岩村进行整村推进建整扶贫,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紫溪市镇高岩村位于东安县西南部,距东安县27公里,距紫溪市镇政府15公里,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座落在高岩水库旁。全村有稻田面积530亩、柑桔60多亩、荒山3000多亩,共有687人,其中:中共党员27名,劳动力约356名。由于生存与发展需要,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水稻、烤烟和劳务输出,是我县一个人多田少的贫困村。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村贫困户较多;二是村民营经济不活跃,村里缺乏收入来源,历史陈债较多,村集体负债较重;三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经纪人少,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该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指导村党支部定期组织村、支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
2、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健全村团支部、村调解委、村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科协等组织机构,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到位,抓落实。
3、指导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一年培养建党积极分子1—2人,发展新党员2名;二是培养村后备干部2人,做到成熟一个起用一个。
4、搞好村活动中心的扫尾工作,筹资5万元建好篮球场、购买体育建身器材。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通过进村入户座谈了解,全村上下对于制约该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在“路、渠、水”三件事上。结合高岩村实际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以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村组道路建设
由于2、3、4、5组道路没有硬化,村民出行不便,而且农村经济发展受阻,村民盼望早日修好致富路,其中三、四组村民修路的愿望尤为迫切,年前就自发集资要求修路,按田地每亩100元、按每人50元的标准筹措了部分资金,并归集到了镇农经站,请求上级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圆了村民的道路梦。
二、五组村民年后也要求比照三、四组村民的做法,自筹部分资金修路。村民们对于修路出现的占田占地和田地调整,承诺不给上级党委、政府增添任何麻烦,全部自己协调解决。据镇党委相关人员测算,今年投入资金4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20余万元,修
建村道560米,实现所有村道路面硬化;投入10万元建沼气池35口,投入近7万元,改水50户,改厕35户,改厨35户,改栏3户,能源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饮水改造工程
几年前一、四、五、六组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已全面完工,目前绝大部分家庭用上了自来水。但是,二、三组由于资金困难,水改工程尚未实施,据了解,二、三组的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约需投资15万元。已自筹资金9万元,缺口6万元。2010年下半年将二、三组的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列入计划,并启动实施。
水渠补漏工程
经济坝渠到六组的渠道,长约两公里,年久失修,漏水严重。由于田地全都处于山坡上,在春雨时节都需要抢水耕种,由于漏水严重,造成生产用水紧张,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村民请求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出资4万元补漏,方便了春耕生产。
四、农村经济建设方面
继续巩固粮食、烤烟生产
同时全面推广了优质杂交水稻良种和烤烟能种,实行科学种田、烟,努力提高单产和质量,确保全村了粮食生产自给有余、烤烟生产上台阶,到12月初已落实烤烟种植计划200亩。
切实做好柑桔品改
对高岩村现有的60多亩柑桔,切实做好了低改、品改工作,稳定增加了集体收入。
努力发展家禽养殖
通过大户带动的办法,发展家禽养殖业户8户。
五、全村重点工作方面
计划生育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任务,真正做到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
综合治理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了“文明、平安村(”创建活动,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做到无一户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无一人离村赴县上访。
六、组织领导
镇政府和县统战部、工商联、政务中心、农业开发办、能源局、档案局、自来水公司、五中联合成立驻村工作组,专门负责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
七、资金投入
县统战部、工商联、政务中心、农业开发办、能源局、档案局、自来水公司、五中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七个单位今年投入建整扶贫村的扶贫资金30000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财政、移民、交通、水利、林业、农业、以工代赈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项目扶持与资金支持,项目和资金相继到位,按计划顺利实施相关项目,切实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八、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今年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全面到位,强化了如下有关工作措施。
(一)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村、支两委是整村推进建整扶贫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民小组组长紧密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工作,驻村工作组做好协调和指导,确保建整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自力更生,适当援助。驻村工作组会同村、支两委,积极调动广大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切实做好相关工作,驻村工作组尽最大可能给予经济援助,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加快发展。
(三)大户带动,典型引路。着力培养支柱产业大户,对支柱产业大户给予政策和物资帮助,使其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实现长富久富。
(四)组织培训,提高素质。在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期间,驻村工作组要会同村、支两委,有针对性组织农户参加上级农业、烟草、扶贫等职能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并邀请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的专家进村培训,力争每户有一人以上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作组队员对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整村推进建整扶贫涉及诸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但培育一个特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三)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需要。整村推进建整扶贫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的现象不在少数。
(四)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在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建设验收合格后,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三、对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从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基金,不断加大对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以拓 6
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整村推进建整扶贫村创建增加农民负担,更不能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各地已经制定出整村推进建整扶贫村工作的长远规划,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切实按规划抓好落实。建议县委、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县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创建工作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创建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高回报率型发展;开发丰富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农家乐,与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接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需求,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三要发展产业集群。主要是按照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双轨制”原则,抓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使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成为培育和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带动基地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要抓好农业产品加工,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 7
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长期性和艰巨性,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巩固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成果有着重要意义。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基础设施维护,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大力发展和利用清洁环保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有效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环保能源,造福广大农民。
2010年12月5日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保康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严格按照省委8号文件和“三个确保”要求,着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以抓好全县2008至2010三批次128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新农村工作为重点,不断强化工作责任,创新扶贫方式,抓好工作落实,使整村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克难奋进、全力攻坚,圆满完成第六批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并通过省检验收。今年伊始,我们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全县第六批20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建设刹尾和迎检验收上,为确保各项工作按要求完成,及时制定出台了《保康县第六批整村推进工作迎检实施方案》,并组织多个工作专班先后数次深入到村内现场办公,加强督办检查,力促工作落实。截止4月底,共计向第六批20个村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3448.8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50.2万元、老区资金68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17.5万元、信贷资金62万元、整合部门帮扶资金2813.15万元。规划建设的168个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并于5月底顺利通过了省政府考核组的检查验收。
(二)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第七批重点村各项建设全面实施。今年是第七批53个重点村各项建设的全面实施年,也是全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的关键年,为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与脱贫奔小康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力推动第七批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方面,我们以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准,及时调整第七批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并积极与相关责任部门开展沟通和协调,发出《第七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项目资金整合征求意见函》,认真征询部门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并报请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全县第七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为第七批村顺利实施各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我们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项目监管和指导,多次组织办公室包保专班深入到第七批重点村开展督查和指导,督促各重点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此外,我们及时收集各重点村项目进展和扶持资金到位情况,通过县政府《政务督办》予以通报,有力推动了各乡镇和第七批重点村项目建设的有序实施。截止目前,规划建设的468个项目,已启动实施410个,在建140个,竣工270个,计划总投资9192.1万元,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4605.6407万元,已到位各类资金396.8万元,各项建设正在平衡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53个村共新修塘堰8口,维修19口;新修水渠6.4公里、维修灌渠52.4公里,新修泵站7处,维修10处,打水井(窖)745口,建水塔和蓄水池272处,铺设引水管道1020千米,100%的农户解决了饮水难,90%的农户吃上了安全水;架设高低电压线路187公里,100%的组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实现了同网同价,建移动通讯基站1座,农户拥有电话(含手机)22160部,100%的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实现了电话和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特色产业发展突飞猛进。53个村共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53559亩,其中茶叶3064亩、烟叶9574亩、核桃、板栗等林果21324亩、蔬菜7411亩、魔芋3824亩、药材335亩、“意杨”、杉树、桑园等其它经济林8027亩;发展袋料香菇301.95万袋,比推进前增加50万袋;发展畜禽养殖1471473头(只),比推进前增加88.8万头(只)。90%以上的农户有了一至两个稳定增收项目。三是贫困户帮扶效果明显。已扶持贫困户7283户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1423亩,其中发展林果8529亩、茶园1225亩、烟叶3830亩、蔬菜2964亩、魔芋1530亩、“意杨”、杉树、桑园等其他经济林3345亩;发展袋料食用菌120万袋,发展畜禽养殖56头(只)。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共扶持53个村新修、维修村小学校舍550平方米,救助贫困学生1350名,实现了适龄儿童100%入学;新建和改扩建村标准化卫生室15所1250平方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科技培训53期10810人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3万余份,90%的农户有了科技明白人;大力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6659人,使一大批贫困农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三)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有序启动第八批重点村项目规划和实施。今年也是第八批55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启动实施年,年初,我们结合脱贫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相关政策,认真指导各村编制了项目规划文本,在反复研究讨论,实地走访调查,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完成了规划文本最后修订。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55个村支部书记参加了“全省千村书记培训班”,学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政策形势和实施整村推进的有关政策,为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55个村规划的574个项目,计划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605.6407万元,目前已先期下拨资金390余万元,用于各重点村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启动资金。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七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县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虽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整村推进任务艰巨,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三个确保”的要求,我县207个重点贫困村要在2010年完成所有整村推进任务,然而,截止目前只有99个村完成了整村推进任务,正在实施和启动的还有108个村,工作任务可谓相当艰巨。另外,从省里分配到我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上看,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按20%比例递增,但是,我县的实际是,每年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村的数量增加了30多个村,造成目前的扶贫资金总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我县整村推进工作的需要。二是整合资金难度加大,扶持投入压力剧增。我县自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给与了大量的政策资金支持,并且逐年加大,近年来,捆绑投入的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及老区建设三项资金村平达到了40余万元,加上整合交通、水务、能源等其他各类涉农资金,村平投入已达到100万元以上。但由于重点贫困村条件差、底子薄,按新农村建设要求,整体推进,全面开发,要办的事情很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很大,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总体物价水平影响,目前的扶持标准愈来不能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求。三是特色产业培植不够,农民缺乏稳定的增收渠道。农民增收脱贫是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终极目标。我县自实施新世纪开发式扶贫以来,就结合自身特色,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走以烟、茶、蓄、菌、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年努力,各类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发挥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所限,多数重点贫困村的产业虽有发展,但规模不大,特色不显、效益不高,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产业发展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缺乏引导和投入。前几年国家扶贫资金大量投放用于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扶贫搬迁等等国计民生类项目,投入到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或增收项目的扶持资金相对较少,加之小额信贷资金受金融管理制度等因素制约,使得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步伐显得异常缓慢。因此,狠抓村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使贫苦农民稳定长效增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当前我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实际,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抓起: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工作推向深入。2011年,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三个确保”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和政策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以满足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需要。紧扣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机遇及省扶贫办联系我县的良好契机,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汇报,力求更大的政策扶持,为顺利完成2011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保障。
(二)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有效的优化整合各类扶贫资源,保证扶持投入,确保贫困村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确保整村推进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引导和示范作用,严格落实“五个一”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以扶贫开发工作统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切实加强对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为整村推进工作拥有充分的政策资金支持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充分提升和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协调各地各相关部门在县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贫困群众利益为重,以帮贫扶困为己任,切实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能,积极争取并加大扶持投入,确保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制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督察扶持任务落实情况,解决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分工协作,建立逐级负责的目标考核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县政府文件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职责,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加强项目建设,严格资金管理,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个项目,逐个落实到位。
(三)拓展特色产业规模,确保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级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加大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运用力度,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我县烟、茶、畜、菌、菜果等传统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因地制宜的引导各地农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进一步加大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对农户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扶贫政策,解决农民产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突出体现“一村一品”,狠抓办点示范,搞好典型引路,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
(四)发挥扶贫项目监管职责,确保贫困群众长久受益。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扶贫项目监督与管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扶贫项目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积极探索改进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立项、实施和后续管理的监督与指导,力求规范化;二是督导各乡镇、村高度重视扶贫项目监管,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定期考核兑现。切实让扶贫项目建的好、管得久,让贫困群众长久受益;三是要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动员群众主动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五)坚持扶贫到户,确保扶贫项目瞄得准、扶的好。按照鄂扶组发[2010]8号文件的要求,结合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在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全力抓好扶贫到户,着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使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这一扶贫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三篇: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总结
总路咀镇上畈村
我村位于总路咀镇南部,下辖8个村民小组,全村242户,总人口960人,村干部3人,党员36人,扶贫对象低保户69户,248人。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8亩,其中水田面积897亩,旱地141亩。山林360亩,水面180亩。2012年村级总收入8万元,人平均纯收入4460元。村两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村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我村是县重点扶贫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工作组及县扶贫办具体指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围绕扶贫整村推进总体思路,打响了基础建设、特色增收产业、农民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村级组织建设五个硬件;11个扶贫项目全面建成。炼就一批能吃苦、能带头、懂技术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增强了村民信心,为全村村民、贫困户过上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村两委班子在整村推进实践中按照如下措施去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配备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出色的小组成员。
二是搞好宣传发动。多次召开支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村民树立艰苦奋斗·,自主脱贫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专款专用,民主理财。项目资金实行严格预算制度,报账制度,设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从紧预算项目投资,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坚持一事一议,张榜公布,让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严格项目资金定期审查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不挪作它用,杜绝了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是所有建设项目推行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对投资规模超过10万、精养鱼池改造、新建卫生公厕、垃圾池、硬化稻场等实行了招标,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安排了专业人员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
在今年我村扶贫整村推进实施中,上级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指导。以刘县长为首的政府办公室、县财政局、环保局、国税局、烟草局、人保公司以及易县长和人大涂主任等领导多次来村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县扶贫办林主任、陈主任和华股长等亲自为我村制定规划并指导实施。镇领导经常来村指导扶贫工作。在上级领导和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团结一心,努力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村扶贫从年初起到9月30日前基本完成。具体实施情况汇报于下。
1、上畈村生态综合种养基地
厂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场地面积80亩,场地基础设施路、水、电配套齐全,并于2012年5月20日完工。7月1日承包并养殖经营。现存栏4000只土鸡、100只羊、1000只鹅和800只腾。项目建设和养殖总投资102万元,其中政府扶贫支持45万元,招商引资55万元,自筹2万元。项目年上交4万元,承包期30年,5年调动一次上交金额。
2、通组公路硬化
今年启动我村二组、五组和六组3条公路,全长1800米,总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交通局整合12万元,自筹8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3、各组稻场硬化
全村8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硬化稻场12个,共3800平方米,总投资11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0万元,自筹1万元。项目于2013年9月1日开工,于10月1日竣工。
4、沼气建设
村做沼气池1口,受益100户,总投资70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能源办整合60万元,自筹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28日开工,6月底竣工。
5、公厕和垃圾池
村做公厕3个,垃圾池16个,总投资5万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5万元。项目于2013年3月开工,5月20日完工。
6、村互助社
互助社员38人,财政扶持基金15万元。入会社员18户借贷13.8万元,其中3户养羊,共80只;3户养猪,共36头。;6户养鱼,鱼池100亩;4户养鸡,共12000只;2户搞运输。基金于2013年7月29日投放。互助社员增收明显。社员汪建州养羊50只,年增收1.5万元;徐文川养鸡,年增收2万多元;漆**养鱼,改造鱼池10亩,年增收1万余元。
7、扶贫搬迁
扶贫搬迁12户,共45人。投入资金49万元,其中财政扶持9万元,自筹40万元。截止12月20日,全村12户抚贫搬迁户全部完工,8、太阳能路灯
通过能源办帮扶的3.75万元以及村民自筹的4.5万元,我村投资8.25万元在村部及村级公路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5盏,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9、桥梁水利
村投资4万元在一组、八组各建桥一座。发改局整合2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投资2.6万元进行鱼池改造,投资4.6万元进行渠道清淤,其中财政扶持4万元,群众自筹0.6万元。
10、投资2万元,其中财政扶持1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帮助徐乾坤、杨家辉和漆强3名青年进入中职培训。汪涛进入高职培训。
11、通过招商引资,由陈**投资55万元在村二组大泼山兴建苗圃基地1个,面积达百余亩。年产值达百万余元,解决就业10人。
在上级领导关心支持下,通过专项扶贫整村推进,我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13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3100万,比2012年2190万增加910万,增长41.6%。2013年实现村级收入12万元,比2012年8万元增加了4万元,增长5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450元,比2012年4460元增加了990元,增长22.2%。扶贫项目带动20余人就业,就业收入达16万余元。经扶贫整村推进后,上畈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个达100亩苗圃基地,5万只蛋鸡养殖,养羊200只,200亩鱼池的特色产业群;一个村、组道路基本硬化,出行自如,交通网络便利;一个田园渠系化、稻场硬化的便民农业;一个村容清洁、村民和谐的全新村落。
上畈村委会
第四篇: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 连片开发 贫困地区发展新路子
——广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从2007年开始,国家连续三年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在重点县选择贫困乡村集中连片的区域,制定“连片开发”规划,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为探索扶贫开发新机制、提升新水平采取的一项新的扶贫举措。目的是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我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支持,在我区安排了11个试点县,中央专项试点资金1.095亿元。三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大胆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对如何提高产业化扶贫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我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的要求:一是有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村;二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试点工作有积极性,整合资金力度,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较高;三是扶贫、财政等部门力量较强,能够密切协作配合;四是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扶贫规划,有一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基础等四个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区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连片开发试点县。至2009年底,我区共凌云、龙胜、天峨、隆林、龙州、马山、三江、东兰、那坡、西林、金秀11个试点县,其中隆林、东兰县为革命老区建设示范试点县。凌云县专项试点资金950万元,其余10个试点县每个县的中央专项试点资金均为1000万元。每个试点县实施期为两年。凌云县2009年已通过自治区验收,其余10个试点县项目仍在实施。据扶贫统计,至目前,11个试点县除中央专项试点资金外共整合资金 47242.018万元(不含群众自筹),扶持乡镇 32 个,扶持村111个,其中贫困村 90个,扶持农户 37712户,贫困户 22792户,种植15.2325万亩,养殖 52.4857 万头,农田基本建设0.958 万亩,新建村级道路 35 条 135.5公里,新建屯级道路 288条 842.17 公里,人畜饮水及小型水利677处,沼气池6452 座,新建学校25 个,村级文化室16 个,村级医疗室7 个,劳动力转移培训7144 人,实用技术培训279347人。
从实施情况看,连片开发试点取得的成效很明显,贫困群众得的实惠较多。
——贫困群众增收。凌云县经过2007、2008年两年实施,8个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88元增加到2009年初2036元,增幅达14.07%,高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2.07个百分点。据扶贫统计,其他试点县试点村项目实施一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加200元以上。
——基础设施大为改观。试点县围绕改善试点区域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重点实施了村屯道路、沼气池、人畜饮水和茅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南山试点片区通过连片开发,整合资金,两年来共新建或扩改通村公路6条53.6公里,通屯公路44条188.1公里;建成人畜饮水8处,解决8个自然村649户农户饮水困难;改造1122户农户输电网络;新建或维修村办公楼3座;建村级卫生室5座250平方米;新安装单户型卫星地面接收天线1167户,自然村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使片区15个贫困村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通信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稳定增收产业初步建立。各试点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长短结合,重点培植贫困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的桑蚕、茶叶、油茶、核桃、水果、养猪、养鸡等产业,连片开发种植业,规模发展养殖业。凌云县经过连片开发试点,新种桑5376亩,人均桑园面积由2006年末的 0.2亩,增加到2009年7月的0.72亩。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了一家缫丝厂,利用桑枝原料建设食用菌基地3000平方米,直接带动桑蚕业发展;新种茶叶602亩,人均茶园面积由2006年末的0.82亩,增加2009年7月的0.95亩;新种水果1894亩,人均水果面积从0.03亩增加到0.12亩;存栏母猪4511头,户均存栏母猪从2006年末的0.48头增加到2009年7月的1.35头。劳务输出2887人,户均输入0.8人,实现劳务收入8522万元。
——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成立专业协会,推动参与式扶贫,让受益群众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等方式,使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凌云县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7期,培训了12.92万人次,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多参训3次以上,使从事种桑养蚕、养猪业及茶叶、水果种植的农民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还围绕桑蚕业、养猪业成立了村级桑蚕业和养猪业协会,通过协会为会员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生产,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让受益群众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凡是农户能自行实施的项目,都放手由受益农户自行实施,凡是片区集体受益的项目,由受益群众推选3-5名代表组成项目管理小组,由项目管理小组来召集会议、制定方案、筹资投劳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定期公开财务收支,使贫困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进步。在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的同时,我区还注重整合部门力量,加大对项目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投入。改善试点村人居环境、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树新风移风易俗,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龙胜县两年来在试点村共完成文明卫生村屯建设15个,使15个自然村的825户受益;新建沼气池242座,现试点区沼气池入户率达54.6%;帮助贫困户完成茅草房和危房改造502座,使2058人住上稳固住房;对76户农户进行扶贫易地搬迁,对12个村的14个自然村屯进行村寨防火改造。使片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模式主要做法和体会
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是对以往以村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的一种提升的探索。“连片开发”就是以政府力量为主要推动力,农民群众建设主体,通过政策统筹,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克服区域性脱贫障碍,集中力量实施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其开发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组织与产业能力的培育,农村文化与社会事业建设等进行。
(一)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促进区域发展。目前整村推进作这一扶贫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扶贫资金使用分散,跨村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无缝对接,跨乡的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行不成规模效应,县级扶贫主体宏观协调、资源配臵作用发挥不够,单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力量簿弱等等。连片开发就是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在一个贫困村集中连片的区域,重新组合生产要素,重新配臵资源,以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为抓手,整体推进。我区实施连片开发区域推进一改过去分散单一的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区域连片开发为主的整体推进;二是改过去扶贫资金投入分散、项目点多面广为集中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突出特色产业规模性,打破一村一品,引导区域内产业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三是突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连贯性;四是改过去扶贫部门的单打独斗为统筹各部门力量,重点突破,协作推进,构建大扶贫格局。三江恫族自治县选择了地理、气候环境、土质相同,都有种植油茶习惯,有一定发展油茶产业基础,贫困村集中连片的三把叉山半山腰东、西、南面沿线的4个乡10个贫困村作为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经过调查模底、征求群众意见,制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年实施,在试点区域种植6000亩油茶林,4000亩油茶低产改造,同时结合油茶产业发展要求,配套规划实施片区交通、教育、文明村寨项目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等等,实现整个区域协调推进。
(二)着眼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编制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好规划,一是要求试点县立足县情,发动各部门、各乡镇深入片区实地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把片区开发项目规划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能力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做到规划在纸上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所需要,建设在地上的是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二是分类定位,实行合理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线,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全面谋划,统筹规划片区内产业布局、项目争取和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过去贫困村各自为线、分而治之的局面。为了做好连片开发试点区域确定和规划工作,凌云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就试点区的选择、规划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的确定、重点产业的选择、部门资金的整合等问题进行研究,组建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畜牧、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电业等部门参加的项目规划组。经过研究,结合本县实际,确定了制定试点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原则:一是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区域现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产业开发必须围绕全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安排;四是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必须得到全面发展,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增强;五是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基于上述原则,县、乡两级干部组成的工作队深入区域村屯,召开会议,走访农户,全面摸清区域状况,摸清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多部门、多层次召开会议进行论证,反复修改后才定稿,使规划能够反映民意,凝聚民智,全面科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真正成为试点项目建设的指南。同时将项目任务分解,根据总规划的框架,由各项目部门按各自职责编制本行业试点扶贫项目子规划。
(三)突出产业发展,建立增收来源。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重点。我区针对这些年来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
一、群众收入不稳定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把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帮助群众建立长效稳定的增收来源,作为连片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必须要有特色、有规模,才能和市场连接,才能产生效益。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我区要求60%以上的连片开发试点中央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开发,还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投入产业培植;要求试点县围绕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来制定连片开发试点规划,根据试点区域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来安排产业,宜林则林,宜果则果,能种则种,能养则养;在产业建设上,从调整结构、调优结构入手,分区域连片发展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打造特色产业村、特色产业片;同时探索政府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扶持农户的方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区11个连片开发试点县,每一个试点片区各有各的产业开发重点:凌云县以发展桑蚕、水果、茶叶为主;龙胜县根据试点南山片区属高寒山区的特点,将种植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西红柿、南山萝卜作为短、平、快增收支柱产业,将种植厚朴中药材作为中长期支柱产业;龙州县以乌龙茶种植为主;马山县以种植桑蚕,养殖黑山羊、杜东母猪、马山土鸡为主;金秀县以种植水果、养殖瑶香鸡为主;隆林县以烤烟种植为主;西林县以种植水果、板栗、花椒为主;三江县以种植油茶为主;那坡县以种植软枝油茶、中草药草果、杉木,养牛、养猪为主;天峨县以种植油茶、板粟为主;东兰县以种植核桃、板粟、油茶为主。
四)围绕服务于产业发展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连片开发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连贯性,一村的道路不仅考虑为本村服务,还要考虑与之相连的乡道、县道乃至省道的通畅连接;一村的灌溉水渠不局限于本村,更多考虑与周边乡村能否实现水源共享。试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带动、促进产业开发,产业开发积极性高的村屯,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达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哪里,产业开发就到哪里的效果。凌云县围绕改善试点区域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了村屯道路、沼气池、人畜饮水和茅草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试点区域新增公路里程238.7公里,其中20户以上自然屯100%通公路,由于交通条件改善,新增摩托车232辆,每100人摩托车拥有量从2006年末的6.17辆增加到2009年的8.77辆;改造供电台区8个,增加供电容量80千伏安,使区域内100%的农户能用上电;23%的农户购臵了家庭电动机械,减轻了手工劳动量,解放了劳动力;新增沼气池1640 座,沼气池入户率从2006年末的18.20%提高到2009年的68.11%,带动了养殖和庭院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新建水柜507个,容量3.19万立方米,安装引水管道8000米,解决饮水安全人口从2006年末的12011人增加到14290人;小流域治理面积7.1平方公里,修建灌溉渠道4.5公里,新增保水田面积96.8亩,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在陇雅村陇堆屯、陇照村中坝屯和洞新村弄劳屯建设3个核心示范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示范村的带动,试点区农民新建二层以上楼房206栋4.12万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五)整合扶贫资源,构建大扶贫格局。“整合资金”是“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的基本要求,“连片开发”也是“整合资金”的有效平台,关键要找准试点资金的功能定位,用有限的试点资金用来建立扶贫开发平台,粘合其他涉合资金,形成“试点资金搭台,部门资金唱戏”的大扶贫局面。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我区要求各试点县整合资金必须是中央专项试点资金的3倍以上,工作格局由扶贫部门单一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各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拓展涉农项目整合,群众投劳筹资、企业捐赠、社会扶贫等筹资渠道,各部门根据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充分将各类涉农项目和惠农政策向试点区域集中倾斜,积极调整项目计划,优先安排项目区。由县里总揽全盘,相关业务部门牵头组织,有项目建设任务的乡村具体实施,将分散的扶贫资源转向集中连片开发,将部门各自为战的做法转向连片整体推进,彰显了连片开发实效。
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措施,能有效解决扶贫资金少,扶持面狭窄,扶贫效果差,容易返贫等问题,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实行区域扶贫开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有利于扶贫开发从点到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使扶贫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动力更强大。
三、存在问题与几点建议
我区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实施了三年,但由于该试点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加强。
(一)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连片开发试点工作管理机构以县为单位,我区要求每个试点县都要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为主,各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并下设具体管理办公室。但试点工作结束后,组织领导机构会撤消,后续发展和扶持会削弱。要想在更大范围开展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建议进一步研究解决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组织模式,建立一支组织协调力强、长期不走不撤的组织机构,以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广。
(二)群众参与有待进一步发动。目前,我区贫困县由于田地少、收入低,大部分农民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在家里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动力素质相对较差。由于宣传发动的力度、深度、广度不够,群众对连片开发的政策认识不够透彻,在少数地方形成了干部热、群众冷的倾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少数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包办代替农民建设项目的问题。对此,建议进一步搞好发动宣传,加强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连片开发项目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组织群众自主筹资、投工投劳,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合力。
(三)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整合。我区贫困县财政困难,主要靠上级投入,由于国家对涉农资金整合没有刚性规定,县级各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难度大,对此,建议国家增加连片开发试点资金规模,加大整合涉农部门扶持资金力度。同时,撬动群众投资,吸纳社会投资,用市场的办法研究连片开发的投资机制。既要鼓励业主投资开发,又要以奖代补引导群众开发,还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扶贫力度,鼓励组织动员家乡在外企业家或外商关心和支持试点项目建设。
(四)培植产业后劲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的时间短(一般只有2年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村民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参与热情比其它项目强,对扶贫村的产业化建设力度相对较弱。少数扶贫村在选择产业项目时,没有认真研究村情和市场行情,实施的产业项目产品不优,销售无路。客观上一个产业的形成,1-2年内是难成规模效益气候的,形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格局需要较长时间的经营发展。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扶贫村的产业基础、交通状况、气候土壤特点、市场行情等选好产业项目,同时在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后,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要对明确的产业项目进行经常性的引导和支持,使之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效益。
(五)各类资源配套尚不够科学。连片开发试点重视了资金和项目整合,但对资源整合还不够科学,没有围绕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配套落实必要的资源,即使有项目也缺乏配套条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发展合力。很多项目都是一次性投入,没有形成连续投入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建议今后国家给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试点县增加项目后续管理资金,并加强对贫困县连片贫困区域发展资源整合机制的研究。
(六)建设内容有待进一步统筹。连片开发试点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尊重群众意愿,从群众最现实、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从总体上来看,我区各试点县试点进展较快,但建设的内容不够全面。少数乡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高,对产业增收项目的投入研究少;对新农村建设房屋拆建的热情高,对村容村貌整治的办法研究少。因此,建议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基地开发要突出连片、成线,完善机制、增加投入,真正让群众在产业开发中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水利、道路、通讯设施配套建设,真正让群众在连片开发中受益。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创新、积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体现民主民治的措施和办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2012年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计划
*******2012年建设扶贫工作计划
为做好*******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特制订如下工作计
划。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西南部,距*县约8公里,距*******政府3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65户,1286人,其中回族1032人,占全村人口的80%左右。现仍有贫困人口10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88%左右。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农村贫困户较多;二是村民营经济不活跃,村里缺乏收入来源,历史陈债较多,村集体负债较重;三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经纪人少,农民发家致富的本领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二、扶贫工作计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通过进村入户座谈了解、村组干部和党员会议商讨,全村上下对于制约该村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在“路、水、住”三件事上。结合*村实际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以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继续完成村部建设。完成村部建设。
村组道路建设。硬化10、15组等组方向的村级主道300M。拉通村部至现群工站村内主道约1千米。硬化12组村级道路、其他院落道路。
饮水改造工程。搞好11、12组饮水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好全村山塘、水渠,更换10、15电灌水
1管。
农村危房改造。今年实施危房改造约50座。维修好清真寺。协助清真寺寺管会维修好清真西寺。
(二)农业产业发展
加大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在全村组织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在进行种养技术技术培训。
继续发展农业产业。继续抓好柚子基地管理,扩建柚子基地100亩;做好杨梅基地的补植工作;建设好12组肉牛养殖基地。
(三)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该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新培养发展党员至少2名。
(四)抓好其他各项重点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任务,真正做到无一例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做好计育基础工作,确保迎检顺利过关。
综合治理工作。及时调处各种矛盾纠纷,确保无一户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无一人离村赴县上访。加大治安治理力度,让群众安居乐业。
加大扶贫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向各职能部门争取资金,力争到位资金不少于200万元。
三、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全面到位,强化了如下有关工作措施。
(一)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村、支两委是整村推进建整扶贫的第一责任人,各村民小组组长紧密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工作,驻村工作组做好协调和指导,确保建整扶贫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好村级自治章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制订出工程管理制度。
(三)自力更生,适当援助。驻村工作组会同村、支两委,积极调动广大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切实做好相关工作,驻村工作组尽最大可能给予经济援助,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精诚团结,加快发展。
(四)大户带动,典型引路。着力培养支柱产业大户,对支柱产业大户给予政策和物资帮助,使其支柱产业形成规模,实现长富久富。
(五)组织培训,提高素质。在整村推进建整扶贫工作期间,驻村工作组要会同村、支两委,有针对性组织农户参加上级农业、扶贫等职能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并邀请科技、农业等职能部门的专家进村培训,力争每户有一人以上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2012年3月2日
*村2012年扶贫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