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智力落后儿童康复训练专项培训讲稿2014.8

智力落后儿童康复训练专项培训讲稿2014.8



第一篇:智力落后儿童康复训练专项培训讲稿2014.8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康复训练专项培训讲座

泗县特殊教育学校 卢灿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受学校领导的委托,今天我将根据个人的专业研修和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利用一天的时间和大家共同探索、学习与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方面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康复训练技能。因为讲座所要涉猎的学科知识比较多,我就不做太多展开,希望大家谅解!讲得不好也请大家见谅!

大家或多或少都清楚:随着听觉言语障碍(即聋哑)学生的逐步减少,我校的特殊教育对象以后将以智力落后少年儿童为主。这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的不争事实。那么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更正规地做好培智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工作,已成为办学所面临首要任务。

今天,我的讲座将包括如下内容:

一、培智教育的基本知识认知;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探究;

三、上海版培智教材课程方案解读;

最后重点讲一讲智力落后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

首先,我将和大家一同学习第一讲:

第一讲 培智教育的基本知识

一、专业术语解读

1、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种能力和心理特征。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⑴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⑵智力是学习的能力。⑶智力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智力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2、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又称“普通能力测试”。用于确定个体间智力方面的差异。测量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的概括力、分析力等,对个体各种基本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一般是使用专用的智力评价量表进行测试,可以得到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指标,即智商(IQ)。

3、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水平。

4、能力测验

用于测量个体实际能力差异的测验。可以分为普通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即测量个体的音乐、美术、体育、机械等特殊能力。

5、适应性行为

亦称“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成熟”等。它是区分智力 落后和非智力落后的两个主要依据之一。指个体实现人们所期待的与其年龄和文化群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与社会职责的程度或效果。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分类上也有许多方法。

6、社会适应能力评价

评价一个人社会适应性行为发展水平的工作。培智学校招生筛查时一般适用AAMD适应行为评价量表来进行。它可以测出一个人是否存在智力落后。

7、智能

智能就是智力与能力的合称,它与一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分别是:①语言阅读智能。②数理逻辑智能。③音乐智能。④空间智能。⑤身体运动智能。⑥人际交往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研究指出:⑴、以上人的任何一种智能被发现、发展或认识,并被训练都有可能使其成为一名成功的人。(这里的成功是指一个人能适应生活,发挥自己的长处。)⑵已经开启的一项智能被训练和发展,它可以带动没有开启的智能的发展。以上加德纳的智能理论对培智教育非常重要。

8、行为矫正

依据条件反射说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对行为进行客观、系统的处理,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增强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行为矫正处理的方法一般有:正 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模仿、塑造和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矫正的基本处理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⑴找出问题行为,确立目标行为。⑵记录问题行为,确立其基线。⑶选择处理行为的方法。⑷对行为进行矫正,并记录处理结果。⑸对处理的结果进行评估。

9、试读

观察、鉴定特殊学生的一种方式。在培智学校实施时,对象是被怀疑有多重残疾问题。

由于入学时,难以一下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即先按没有问题或仅有单纯残疾来对待,然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如果该生能顺利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跟上一般的教学进度,则继续在原校或原班学习。如果他(她)的异常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渐明显,则要结合医学、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检查,确定其问题的性质和程度,重新安排其合适的教育方式。以保证残疾儿童不被误送到不该去的地方学习而影响儿童的发展。

国家教育部对智力残疾(弱智)学生的入学实行“试读”制度。一年级新生入学实行试读,试读期一般为一至两个月。试读期过后,如果该生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校长应批准其转为正式学生。

二、培智教育理论知识解读

1、智力落后者的教育分类

智力落后教育(也叫弱智教育、培智教育)理论上可以分为三类: ⑴可教育的智力落后者。(即智商在50—70之间,适应行为低于 一般人的水平,不能从正常教学中得到充分好处,需接受符合其具体情况的特殊教育的儿童。他们具有相当的实用技能,如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的家务劳动或工作,但缺乏技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在普通小学里随班就读。)

⑵可训练的智力落后者。(智商介于30—50之间。这类儿童在婴儿期即显现出严重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行为的障碍。他们实用技能不完全,但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有初步的卫生和安全常识,但阅读和计算能力差。对周围环境辨别能力差,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往。这类儿童需要进入培智学校接受教育训练,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达到:①生活自理。②在家、社区和学校保护自己免遭危险。③能适应家里或社区的社会生活。④在别人的监护、帮助下做些杂务。这些儿童的智龄发展上限约为7——9岁。)

⑶需监护的智力落后者。(智商在30以下的儿童。他们表现为适应行为差,运动、语言发育差,与人交往能力差。只能接受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训练,几乎无学习能力,终生离不开别人的看护和监督。此类儿童也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入籍编班就读,但只适用于送教上门。)

2、培智学校的招生

培智学校招收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工作要求:严肃、认真、科学、准确。避免将非智力原因造成的学习不良儿童错误地判断为智力落后儿童。国家规定:培智学校招生时应由教育部门、学校、医务、心理等专业人员和儿童家长共同参与,对推荐对象进行筛选,详细了解其病史、家族病史及日常表现,并进行医学检查、智力测定、教育鉴定和行为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严掌握,以确定是否属于弱智儿童。对于有争议或一时难于确定的儿童,一律视为正常儿童,让其到家庭附近的小学就读,不轻易地给他们戴上“弱智”的帽子。也不要单纯以智商或其他单项材料草率地判定弱智儿童。对于已入学的儿童,如发现有的不是弱智儿童,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及时转入普小就读。要严格防止把学习差的学生混同于“弱智儿童”。

3、课内操

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神经活动水平低、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的特点,在上课中间安排2—3分钟的容易动作操练,能缓解一下儿童的神经紧张状态,舒展一下由于久坐不动而疲劳的手足,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改善身体状况,增强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 课内操一般由三节组成:第一节伸展动作,第二节下肢肌肉运动,第三节躯干肌肉运动。此操多在教室课桌之间的通道中进行。

4、《手指操》

《手指操》是训练孩子手部小肌肉群活动的最好方法。俗话说的好:动手就动脑。老师带孩子做《手指操》,一方面可以使孩子的手 部协调性增强,是最实用的手部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使用说明: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上课前,老师要带领学生做一遍《手指操》。

注意要点:

1、动作要准确到位;

2、动作要有力度。

第一节:单手运动:

1、左手:手指轮番依次伸、收;点、压、弹,各10次。

2、右手:手指轮番依次伸、收;点、压、弹,各10次。

第二节:双手运动:

1、两手指轮番相对点、钩、指尖敲击桌面,各10次。

2、双手互握10次。

3、双手同时向内伸、收10次。

第三节:数指运动:

1、左手:依次用手指打出1、2、3、4、5、6、7、8、9、10的指势语。

2、右手:依次用手指打出1、2、3、4、5、6、7、8、9、10的指势语。

第四节:放松运动:

双手放松自由甩动多次即可。

5、蒙台梭利教学法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造的教育方法。1907年她把对低常 儿童的教育方法适当修改后,用于自己创建的“儿童之家”的正常儿童教育,取得成功。1909年,她编写出版了《蒙台梭利教学法》一书。书中主张了解和尊重儿童的个性,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动作和感官训练为主,使儿童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和自我教育,逐步形成自由而坚强的个性。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包括:⑴应该把学校办成一个鼓励儿童自我教育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能自由地选择教具材料,自由操作,教师干预应控制在最小限度内。有准备的环境就是:①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提供美观实用能吸引儿童的设备及用具。②容许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自己。③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④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⑤培养儿童社会性行为。⑵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创设环境,对儿童进行观察和保护,为其示范和解释,沟通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联系。⑶学校应为儿童提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学用具及材料(即科学的教具)。主要内容有:①动作训练。包括日常生活锻炼、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和节奏动作。②感觉教育。包括触、视、听、嗅及味觉练习。③智育。包括语言(读、写)和计算教育等。

6、特长发挥方面和教育训练成果方面的知识——中国特殊奥委会。中国智残人体育协会负责定期举办的弱智人体育比赛活动。每三年一次。目的是为弱智儿童和成人创造锻炼身体、显示勇气、享受乐趣的机会,减轻其残疾程度,促进其康复与健康,增强与困 难作斗争和服务于社会的信心。首届于1987年3月25——3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有弱智运动员300名,教练员和工作人员100名,观察员69名。根据国际特殊奥运会的宗旨,运动员按年龄和运动能力分组。仅进行了田径、足球、乒乓球等项比赛。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此项比赛可以考虑训练学生参加。

第二讲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发育。

智力落后儿童的身体特征,因其不同的缺陷程度和原因,而有比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舌体发育与健全儿童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身高、体重方面与同龄健全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别,发育正常。然而,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和健康问题也就越多,一些人有明显的相貌特征,如头颅尖小,眼距宽,骨骼、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迟缓,动作失调,感官缺陷等。大家所熟悉的先天愚症儿童除了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以外,还很容易出现心脏和肺脏异常,除此以外,中度以上智力落后儿童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的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儿童。因此,智力落后程度的逐渐加重,对儿童身体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特点 很多人认为健全人一眼就能看见看清的东西,智力落后儿童也一定能看见看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前苏联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她用速度显示器呈现人们所熟悉的苹果、桌子、猫、铅笔等物体图片,让正常的成人,普通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和培智学校一年级的学生辨认。当图片以22微妙的时间呈现时,正常成人能正确认出72﹪,正常儿童认出57﹪,而智力落后儿童一个也没有认出来。当图片呈现的时间延长为42微妙时,正常成人认出了所有的图片,正常儿童认出了95﹪,而智力落后儿童只认出了55﹪。这个实验表明,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觉迟钝和缓慢。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也常见。如一些节奏较快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智力落后儿童看起来教困难,有时兴趣不高。这是由于动画片变化速度太快,呈现时间短,他们来不及感受知道。

与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缓慢向联系的另一特征,是感知的范围狭窄,感知信息容量小。如健全儿童在大街上行走,他们一眼就能看到行人、车辆、商店、工厂、交通信号、过街天桥等,可谓“一目了然”。而智力落后儿童在同一时间里则往往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有的只见行人不见车辆,有的只见道路不见行人,有的只听见热闹的音乐而看不见脚下的障碍物。这种特征往往会妨碍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的方向定位,导致迷路。

缺乏感知事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第三个重要特点。由于他们的神经活动过程存在惰性,因而在感知事物时,往往满足了一般的了解,缺乏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的愿 望。他们不会仔细观察或找寻某一物体,不会有选择地观察事物的某一部分,不愿把视线从当时需要但色彩艳丽的方面移开。有人曾做过一个小实验,给智力落后儿童和健全儿童分别展开一张彩色风景画,然后问他们:“你看到了什么呀?”多数智力落后儿童只回答“好看”,而说不出画中的任何内容。而健全儿童则准确地说出了画中的羊群、草原和牧羊人。

感知觉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也是其他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对于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缺陷,促进其智力发展。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特点

记忆对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没有记忆,就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就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谈不上智力的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记忆与健全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识记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教育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智力落后儿童识记新知识时,只有在多次重复练习之后才能掌握,并且遗忘得也较快。

2、记忆的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智力落后儿童记忆时,往往只是依照记忆材料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办法去记忆,不善于有目的地去发现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这样的一个实验很能说明问题:给智力落后儿童和健全 儿童分别呈现一组图片(狗、桌子、楼房、狼、小屋、椅子、草房、猫),要求他们看几遍以后记住。健全儿童在记忆过程中往往会将图片顺序打乱,加以归类整理,这样就很快记住了。而智力落后儿童几乎不会归类整理,只能进行简单重复,记忆效果很差。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他们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和缺乏记忆方法有关。

四、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特点

语言既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又是进行思维的“建筑材料”。健全儿童通常在1岁左右开始说话,入学时基本上掌握了口语交际技能,能够比较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的水平要低得多,不管是听觉辨别能力,还是表达和理解词及句子的发展都比健全儿童要晚。智力落后越严重,语言发展水平也就越低。有的儿童两三岁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到五六岁才会说简单的内容贫乏的和不合语法的句子。有的儿童上学以后,连自己的家庭地址都不会说。有的儿童对语音每感觉,这是智力落后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和不完善的原因之一。

智力落后儿童的词汇量也比同龄健全儿童要少得多。有的研究表明,健全儿童入学时一般已掌握了2500——3000个常用词语,而同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一般只会说几百个。并且对语义的理解也不全面。另外,智力落后儿童在语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句式简单,句子不合语法,他们很少使用复合句,多为简单的陈述句。一些儿童还常出现情境语言,句子的意义只有和 当时的情境联系起来才能为人所理解。

除了上述特征外,相当数量的智力落后儿童还存在着构音、声音和言语流畅性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多数儿童在说话时常出现音素的替代、省略、歪曲或添加。据有的调查显示,智力落后儿童出现这类问题的比率高达50﹪以上。另一部分儿童说话声音过大或过小;音调平平,缺少变化;声音嘶哑;说话时出现气声、鼻音过重或无鼻音等。少部分智力落后儿童有口吃现象,妨碍了他们和别人的言语交往。出现性这些障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听觉的辨别能力差,不能模仿正确的发音,言语发展水平较低。二是发音器官有缺陷。三是大脑言语运动中枢的功能缺陷无法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运动。

五、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客观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智力的核心部分。一个人智力的高低,最终都表现在思维品质的优劣程度上。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感知觉有缺陷,生活范围狭窄,语言存在障碍,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主要表现为:

1、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概括水平低。

2、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

3、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智力落后儿童虽然有以上这些特点,但从总体上说,他们的思维是逐渐发展着的。只要教育、训练得法,他们的思维水平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

六、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征

个性是在人的生理基础之上,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的 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意志品质、能力、兴趣、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认识活动有缺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局限,生活经验少,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表现出如下特征:

1、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易受、暗示,固执。

2、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情感不稳定且调节能差。

3、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 教育教学工作建议:

针对智力落后儿童以上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和训练。

2、时时处处创造良好的、愉快的、积极向上的、让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

3、对学习的知识、技能要反复地、多次地进行巩固练习。

4、要对他们的身心缺陷进行补偿和矫正。

第三讲 ※上海版教材《课程方案》解读;

上海市《辅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见《方案》文本部分。

第四讲 智力落后学生的康复训练

智力落后学生的身体康复训练属于补偿性课程,它是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和生活实用等发展性课程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割裂的重要科目。此项课程的开展主要通过个别化康复训练来组织实施,开展康复训练应遵循如下步骤和原则:

1、、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身体运动功能、言语构音功能、行为表现进行科学而全面的筛查评估,找出障碍问题所在。然后由评估人员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康复建议。

2、由康复人员、康复教师会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出《个别化康复训练方案》,因为每个学生的障碍类别及程度不同,所以要一人一个方案。

3、组织实施。

4、在实施的过程中或某个阶段应再次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适时修正康复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康复训练。

它的规范过程就是:

推荐筛查、明确对象→评估诊断、分析结果→编制康复方案→组织实施→评价效果、修订方案→再实施。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智力落后学生应该开展哪几项康复训练呢?

根据中科院、教育部和华东师大等权威机构编写的《智力落后儿 童教育手册》列目:智力落后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内容有:

1、身体粗大运动觉康复训练;

2、手部精细运动觉康复训练;

3、言语障碍康复训练;

4、认知能力康复训练;

5、不良行为矫治。

另根据上海版配智教材《课程方案》有关补偿性康复课程安排,康复训练包括:

1、感知运动觉康复训练(即感觉统合康复训练及运动觉康复训练);

2、言语沟通康复训练(即言语、语言康复训练)

3、行为训练(即不良行为的矫治)。

可见,智力落后学生的康复训练总的来说就是:

1、身体运动觉感统康复训练;

2、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

3、不良行为的及时矫治这三大项康复内容。

下面,我将根据个人所学及平时实践,分项简介一下。第一部分

感觉统合运动觉的康复训练

感觉统合运动觉康复训练分为上下肢粗大动作康复训练和手部精细动作康复训练两项内容。其中综合感统训练应在感统室内完成,我校现不具备条件。我们现在可以开展的有:上下肢粗大动作康复训 练和手部精细动作康复训练;

现在我先来介绍第一大项:如何开展上下肢粗大动作康复训练: 智力落后学生大多因为早产、产程缺氧、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造成了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这些孩子常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不协调或下肢运动功能不畅。

我校康复室现有的可用设备有:训练阶梯、平推磨砂板、上肢运动训练器、下肢运动训练器、按摩床、评估用关节角度尺等。基本动作康复训练的内容:

1、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运用康复器材对上肢运动功能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推、拉、举、抬、摆、甩、抛、爬、交叉等动作进行有目的、系统性、阶段性的训练,训练要有周计划或月计划,要有专项记录才行。

2、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运用康复器材对患有下肢运动功能有障碍的学生进行步态、行走、蹬、踢、跳、跃、平衡、倒退等动作进行有目的、系统性、阶段性的训练,训练同样要有周计划或月计划,要有专项记录

训练记录表内容包括:学生姓名、训练项目、训练器材、训练人、训练地点、训练时间、每次训练效果等级评价图等。

二、手部功能精细动作康复训练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开展此项训练适用器材学校有《手部运动功能训练箱》、成组哑铃等。另外,开展手部功能精细动作康复训练适用的器材很多,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拿来使用。

手功能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包括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第二部分 如何对智障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工具,智障儿童因先天的缺陷,各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语言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构音困难,词汇贫乏,语法混乱,词不达意,吐字不清,口吃等,说话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压抑,如何补偿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无疑成为语言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智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是帮助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一般指大脑受损而智力发展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语言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且大部分不善言谈。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增加分析能力,在教材中设有“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想”是思维的过程,“说”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想得清楚,更要学生说得明白,智障学生因语言障碍往往不愿说,以至越学越难学,严重影响智力补偿、智力发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严格把好语言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语言。

1、从拼音入手,矫正口型,使之准确发音。智障儿童听音区分 能力差,语言器官存在缺陷,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很难区分相近的音节。教师经常循循诱导,采取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矫正口型、协调运动。

2、运用有字到词,再扩句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储存词语,学说简单完整的话。教学生认识字,在组成词,最后引导形成据的概念。如:瓜——西瓜——西瓜是水果。有看图学文到简单的句子组成课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从读到写,最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以理解,让学生学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教学中,教师在发音、用语、语调和表情等方面做到标准,起表率作用。讲话简单明了,速度缓慢,尽量做一字一句,一言一语,反复多次,不厌其烦,让学生听清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让他们反复练习。同时,充分利用语言训练进行情境教学,引导观察,启发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模仿一句话,能清楚一句话的意思。对于语言发展较快的学生,鼓励他们写日记,拥挤巨简单的话说清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教师面批后,让他们反复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接触和理解简单的句法。

二、充分发挥课余活动的辅助作用,在娱乐中渗透语言

智障儿童喜欢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课余活动,特别是老师能参加他们的活动兴趣更高,在活动中显得比较活泼开朗,此刻的思维比较活跃,是发展语言的良机。把握好这种时机,带着他们讲小故事,鼓励他们大胆地表演儿歌。跳舞的时候,要求边跳边唱。做游戏的时候,要求边玩边背歌谣。如:游戏“大家来唱歌”中,老师问“什么唱歌叽叽叽?”一名学生回答:“小鸡唱歌叽叽叽。”这样,在帮助学 生认识动物时,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开展活动后,又引导他们说一说:今天,我们做了什么游戏?玩得怎么样?

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课余活动,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交往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三、结合社会大课堂的环境教育作用,巩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的语言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知,听、触、尝闻等,获得周围一切语言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深丰富智障儿童的语言。最初,儿童是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说话的,有些智障儿童在家庭得不到良好的语言刺激,说话受不到鼓励。通过座谈,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讲明互相配合、互相依靠的重要性,经常与家长分析其孩子的语言发展状况,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典范,多与孩子进行交谈,给孩子讲故事,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培养他们听与说的能力。

另外,创造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如:春天到了,带学生到校园花草基地进行实践——拔草、播撒种子、除虫害、浇水,让智障儿童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自己的感受。让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接触。如:带领他们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放风筝、运动会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与年龄接近的班级进行游戏与联谊会,让他们与本校的聋生一起娱乐,然后,用简单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讲述活动以及活动中大家的表现。有意地让他们将某种信息传达给家长、老师、同学。交代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他们去超市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利用节假日,走亲访友,进行与客人打招呼,进行交谈、沟通。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话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根据智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采用个别辅导法。对于语言发展较慢的学生,必要时进行强化训练,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言语康复训练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言语构音评估,找出言语障碍的问题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编制个别化言语、语言康复训练方案,由专业语训教师组织实施。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以及环境教学,甚至于开展专业的言语、言语康复训练,帮助智障儿童突破语言关,是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关键的一个台阶。第三部分 不良行为的纠正

教育智力落后学生,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不良行为,这类儿童的不良行为与正常儿童的不良行为没有什么质的不同,但是,智力落后儿童有不良行为的多一些,而且纠正起来格外困难。

一、智力落后学生通常都有哪些不良行为呢?

1、自我放纵行为:如:哭闹、撅嘴、尖叫、发脾气、打滚等;

2、不服从的行为:如:总是说“不”的行为;

3、攻击性行为:如:用骂人、用唾沫吐人或无端打人使别人受害的行为;

4、自我刺激:如:撞墙、“吃”手指头、重复动作等。

二、智力落后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举例

(一)、对于自我放纵行为的矫治

自我放纵行为主要指哭闹、发脾气、扔东西、赖在地上打滚、尖叫等。

当出现了这类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讲道理,指出这样做是不对的。

2、让他离群独处,(即短时间内让他离开集体),让他冷静下来思考问题。

3、不予理睬。这实际上是负强化,等于不给注意。

4、当出现与此相反的好行为时,要马上鼓励、表扬,有时还伴有物质强化(如奖励一个本子或铅笔),以造成在儿童心目中是与非的强烈对比。

5、让他倾听音乐,陶冶情操。这叫音乐疗法。

6、密切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

7、设法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矫治

攻击性行为的指向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由于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的话,会使别的同学受伤害。所以除了使用前面相同的方法以外,还要加上批评和惩罚,如不这样做,就不足以制止他对别人的有害影响。

(三)、对不服从命令行为的矫治

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命令是否合理,儿童是否办得到。如果 是肯定的,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讲道理,指出不听命令是不对的。

2、让他离群独处,(即短时间地让他离开集体),让他冷静地思考问题。

3、他服从了一次命令后,马上给予强化,包括社会性的强化和有形的、物质的强化,使他感到服从与不服从有很大的区别,由此减少不服从行为的出现率。

(四)、对自我刺激行为的矫治

这类行为虽然不直接与他人有关,但也影响他人与他的交往,同时对他自己的身心也有不利影响,因此同样需要定出计划予以纠正。

1、讲道理,指明这样做的危害,要他不再这样做。

2、用一些技术措施(如戴手套纠正“咬”手指头)来帮助纠正。

3、密切成人、老师与学生的感情,让他多与成人交往。

4、转移注意,让他把兴趣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

5、半天或一天内这类行为明显减少时,就大大地给予强化。包括社会性的和有形的、物质的强化。

智力落后学生的不良行为矫治工作,讲求的是“坚持、坚持、在坚持”,对待智力落后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们不仅要会给与准确的定义,还要注意收集基本数据,矫治期间要注意记录。

一般在学生不良行为已基本矫正后的一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时要再核实一次,如果无变化,也就是说稳定了。如果有退步,还需要设计矫治方案加以纠正。

总之,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大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及不当行为。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项工作注定难度大,持续时间长,我们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评估、康复技能,还要有爱心、耐心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行。

感谢大家能耐心地听完。谢谢大家!

2014-08-23 24

第二篇: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训练个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李** 性别:男 年龄:6岁

残疾类型:智障 语言障碍类型: 语言发育迟缓

二:学生语言水平初评情况:

1、呼吸、构音器官正常。

2、字母发音方面:①单元音能正确发单元音a o e i u ü

②声母发音方面:t n q x zh ch sh z c s不能正确发音,能模仿发四声

3、仿说单音节词:能放说单音节

4、仿说双音节词:能仿说双音节之叠音。非叠音的双音节词不能仿说。

5、理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6、表达:能表达简单的需求

三、初评情况分析与训练策略

李**语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构音器官运动不灵活,而导致字母的发音部位方法不正确,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由于说词能力处在单音节阶段,所以其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

四、制定实施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及短期目标)

1、提高李**构音器官的灵活性。

①、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口部活动:张口闭口、下颌运动 20次/项

②、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唇部活动:撅、咧嘴 20次/项

③、能完成构音器官运动操

舌部活动:伸舌、翘舌 20次/项

2、加强声母发音矫正训练。

①、声母n 及其声韵组合:拿奶奶 牛 女孩 男孩 你好

②、声母l 及其声韵组合:喇叭 老师 长颈鹿 狼 萝卜 脸

③、声母zh ch及其声韵组合:猪 手指 吃饭 叉子 炒菜 早晨

3、加强双音节词的发音训练(非叠音),提高理解能力。

双音节训练词表: ①

阿姨 鳄鱼

蚂蚁 玉米 乌龟 耳朵 企鹅

你好 再见 开门 喝水 训练 看书 弹琴 吃饭 睡觉 老师

眼睛 眉毛 耳朵 鼻子 嘴巴(五官名称)⑤

其他双音节词语(水果名称、动物名称、食物名称等),根据情况选训

4、加强三音节词的发音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三音节训练词表: ①abb 大姐姐 布娃娃 吃豆豆 老奶奶

②aab 拍拍手 点点头 棒棒糖 谢谢你 毛毛虫

③aba 笑一笑 跳一跳 尝一尝 指一指 拍一拍 好不好

④abc 阿姨好 对不起 吃米饭 拍皮球 戴帽子 开汽车 打电话 串珠子 喝饮料 下课了

自行车 长颈鹿 大熊猫 胡萝卜 电子琴 洗手液 电视机 电风扇 羽毛球 文具盒

五、训练效果反馈

经过本学期的训练,李**在语言方面,从刚开始只能发单音,到现在已经能较好的说三音节词了,这是孩子在本学期语言沟通方面最大的一个语言跨越。在发音清晰度方面,通过对部分声母及其声韵组合的正音,使这部分音节的发音更清晰了。在语言表达方面,能见到老师问“老师好!”,比训练前更喜欢说话了。(山东临沂天使国际特教学校 苗传云)

第三篇: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手册分享

《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能力康复训练手册(0-6岁)》的读书分享

首先抛出几个问题

1.你了解0-6岁孩子正常的沟通能力的发育吗?

2.你是否能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儿童的沟通能力制定目标计划? 3.你是否能够通过游戏来发展孩子的沟通能力?

4.你是否能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沟通能力?

在看到目录时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对智力障碍的孩子使用手势语,在结合书本知识后自己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1.智力障碍孩子学习使用词语困难

许多智力障碍的孩子有学习使用词汇的困难,因此,对他们来说沟通是不容易的 2.手势容易看懂、理解和记住(两个语言不通的人沟通,手势语会更清楚)3.我们能够较容易地和孩子沟通 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使用手势语,能够更容易和孩子沟通交流,而智力障碍儿童也会想要通过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我们沟通交流

其次,如何使用手势语? 1.在有意义的场景中使用

比如在孩子日常生活情境中使用(最佳时期),在孩子洗澡、穿衣服、吃饭和做家务的时候是孩子学习手势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让孩子在自然和有意义的情形下使用手势。而且,由于这些情景每天都出现,有时一天中不知出现一两次,如此经常和重复手势和情景,孩子会很容易熟悉它 2.同时使用口语和手势语 绝不要单单使用手势 3.手势要与实物相像

这样的话孩子看起来容易看懂,也容易学习手势

思考:

1.教学中的运用

比如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把儿歌用自然的手势或是动作编成简单的一套动作,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儿歌。如大西瓜,可以两只手至腰间向外拉伸变大,代表“大西瓜”。学生们也容易理解“大”的含义。2.建立关系

手势语容易让我们与智力障碍孩子沟通 3.指导家长

书中提到了0-6岁儿童手势能力的一些培养阶段和培养途径,可以给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提供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此书偏重于实践,理论部分可能多有不但之处,但好在提供给读者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法,值得一读,谢谢大家

第四篇:智力障碍儿童六大领域常用康复训练器材

智力障碍儿童六大领域常用康复训练器材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直径在8-625px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穿孔珠子、绳

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数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儿童用剪刀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4、积木

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5、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

应用:训练触觉分辨,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6、彩色笔、纸

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7、看图识字的图片

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带盖的瓶子 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9、家居玩具(锅、碗、厨具等)应用: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

10、钟或表

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11、各种玩具娃娃(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日常生活用品(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第五篇: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冬去春会来 发表于 2007-11-08 22:26

评论0条

阅读371次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将儿童的脑神经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把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与训练中。

什么是感觉统合?在母亲的子宫内,胎位变化的过程中,触觉、潜艇平衡、固有平衡等能力就已经逐渐在发展。出生后,它们和视、听、嗅、味等感官更不断相互影响。在大脑中的感觉中枢相互联系着,这些感觉神经的交错程度,比任何网络都复杂。这种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式有效率的组合,就叫做“感觉统合”。正因为有这中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爱尔丝博士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在达到各种目的的协调行动上,感觉统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智障儿童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语言;有的家长缺乏特殊教育知识,过于溺爱孩子,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家长有事包办;有的家长无法承受现实,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把孩子送到祖辈照顾,与孩子接触少,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家庭环境;有的家长过于自卑,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很少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以上种种情况加重智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同时也错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训练的最佳时期。

智障儿童感知觉、语言等方面发展迟延,在他们的早期教育中注重感知觉与运作的发展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感觉统合训练有效的促进智障儿童的智能开发和综合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在感觉统合在训练中注重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设氛围,快乐体验。

智障儿童缺乏个人动机与兴趣,主动性差,意志水平低下,在训练中一味采取强迫手段,或者乏味的机械训练,智障儿童会产声厌烦、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训练遭到失败,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在训练中创设良好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让智障儿童喜欢身处其中,在快乐的气氛下自动自发,全力去做,这样也容易发展出原本不足的能力,教师创设良好的氛围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合理化。

目前,各路专家、学者都在研究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及特殊教育的有效方法,得到的一致结论是:音乐治疗效果显著。虽然我国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治疗才刚刚起步,然而国外早在数十年就将音乐治疗或综合音乐、舞蹈、绘画等在内的艺术治疗的方法与技术运用在特殊的教育中,为特殊教育拓宽了道路,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智障儿童对音乐敏感性强,教师在训练中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音乐,可以有效的调动和调整智障儿童的情绪,使他们很快的进入到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中并配合治疗,教师对音乐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音乐参与智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情节趣味化。

赋予感觉统合训练过程游戏化的情节,能增强趣味性、娱乐性,更进一步激起智障儿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从而使他们活跃起来。如趴地推球,球推进的是一个个小动物的嘴巴,仿佛在给小动物喂食;钻进布袋,学做蚕宝宝,随着蚕宝宝的一天天长大,钻出布袋,跳着去游玩;推着羊角球,钻过山洞,绕过树林,形成一列火车;做与平衡台上,和老师、小朋友拉大锯;趴于滑板上,学做小乌龟,一边游泳一边和小鱼、小虾做游戏;圈和罐相结合、纸和瓶相结合、滑板和布袋相结合,学做小鸟、小青蛙、小士兵;将奥特曼打怪兽、解放军炸碉堡、警察抓小偷等智障儿童所喜爱的情节融入感统训练中,情节简单明了,智障儿童从中能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到成功与自信,从而产生愉快情绪,在活动中也会更专注投入。

3、语言游戏化。在感统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心、启发、暗示、引导和鼓励指导智障儿童,而不是以主观命令去代替他们想、代替他们做,其目的是启发他们的相法,使他们玩得更愉快。如,当智障儿童“推小车”(羊角球)大汉淋淋时,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说:“小司机到加油站去加点油吧!”调节孩子的活动量。又如,为了让智障儿童掌握滑板趴的动作,教师可以用游戏的语言说:“小乌龟快抬起头来,小鱼和小虾游过来和你们做游戏喽!”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角色身份贯穿活动,教师处处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引导,智障儿童定会兴趣盎然,同时主动参与,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4、动作儿歌化。

单纯讲授动作的要领,智障儿童很难理解而且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将要领编成朗朗上口、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儿歌,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如,智障儿童在跳床上跳跃,教师就可以说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树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又如,在“有趣的平衡台”中,要求幼儿利用身体的各部位在台上保持平衡。我们就编了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都来做摇椅,左摇摇,右摇摇,象个快乐的不倒翁。”孩子们一边摇,一边跟着老师听、念儿歌,既加强了动作要领的掌握,又不单调枯燥,既调节了宽松自由的气氛,又提高了智障儿童活动的激情。

5、器材形象化。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智障儿童也不例外,”感统器材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能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引起智障儿童的兴趣。孩子看到它,想去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这就是它的独特之处。为了让感统训练变得更为生动愉快,让智障儿童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我们赋予这些器材生命、灵性,将它们形象化、游戏化,并围绕感统训练的某一器材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方法。如“有趣的滑板”,我们将它变成“汽车”,智障儿童独自坐在上面,手作方向盘状,用脚跟帮助移动,前后左右开车;我们将它变成“小船”,智障儿童卧于上面,以腹部为中心,抬高头,抬起腿,用手臂当作船浆,使小船在水中只有滑行;我们将它变成“大转盘”,智障儿童趴在上面。靠双手的双掌来旋转身体;还将她变成“小火车”,两个、三个、四个智障儿童连在一起,靠前一个孩子的力量带动后面的幼儿前进;还将它变成“小推车”等等,既是一种力量锻炼,又是对颈部肌肉及协调能力培养。在日常的感统训练中,我们充分利用感统器材的独特性,教师对各种感统器材进行大胆形象创新和想象,在将其贯穿、融入到活动中去,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以人为本,量力而行。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最重要的是:清楚地检查出孩子在感觉统合

基础上的问题,再设计孩子可以尽力去玩的游戏,使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的反应及协调顺利发展。教师在训练前要充分、科学评估学生情况,训练时也要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设计游戏难度适中,使智障儿童“抬一抬脚就能够吃到苹果”,这样智障儿童会产生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帮助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目标,达到训练的效果。教师且不要操之过即,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拒绝参与,这也是感觉统合训练最容易失败的地方。

三、耐心细致,适时鼓励。

智障儿童是一群特殊群体,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智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表现为害怕情绪、发脾气、易怒、爱哭闹等一些现象,对于学生一时做不到的,教师要细心而有系统的引领,并将此做成计划,用游戏将这些不佳的感觉反应有效的加以组织。对于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教师要马上中止训练,进行安抚,调整好学生的情绪,在训练中教师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适时鼓励也是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在游戏中引发孩子的乐趣,无意中不断地练习他原本作不到的能力,教师应适时鼓励他“做做看、勇敢些试一试”,有效化解孩子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并让孩子逐步认识自己能力的成长,以建立足够的自信心。训练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鼓励方式也要形式多样,并适时地鼓励,如:教师可利用游戏中的角色以鼓励的口吻说:“这孩子真聪明,本领学得真好,熊妈妈真喜欢你!”“我们的本领可真大,都学会了轻轻推的本领。”又如: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击掌、抚摸头等形体语言对智障儿童进行鼓励。[本文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