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爱弥儿读书报告[最终定稿]

爱弥儿读书报告[最终定稿]



第一篇:爱弥儿读书报告

《爱弥儿》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为《爱弥儿》,卢梭在书中系统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人类最伟大的教育家几乎都是在实践中得出教育真理,但是卢梭用真、善、美的道德规范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阐释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为后人进行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论科学与艺术》等。

二、写作背景

十八世纪中期,资产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卢梭所处的时代,学校教育与世隔绝,法国的天主教会统治着学校教育,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原罪说”认为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对儿童的约束、限制和惩罚改变儿童的本性,根除儿童的恶源。这种教育遭到了卢梭的不满,他在 《爱弥儿》 中写到“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当时,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三、内容概要

本书以作者假想的爱弥儿的成长为线索,阐述了其教育思想,爱弥儿的成长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教育以及婚姻与爱情五个部分本书共分五卷。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育及男女爱情教育。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于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 之于事物,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核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重点分析

第一卷中,“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引出了本书的探讨主题:我们必须了解自然人。本卷主要是对婴儿期教育的论述。第一,“新生的婴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以便使它们不再感到麻木,因为它们蜷成一团,已经麻木很久了。”作者反对婴儿出生后用襁褓包裹婴儿使它们,认为这样会使新生婴儿表现在身体运动的内在的成长驱力遭到无法逾越的障碍。人们害怕自由活动会使孩子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孩子长成畸形。第二“难道孩子需要母亲的关怀,不如他需要母亲的奶吗?其他的妇女,甚至牲畜,也可以使孩子吃到他的母亲不愿意给他吃的奶,然而她们绝不能像母亲那样地关心孩子”。作者提出真正的保姆是母亲,倡导母亲应亲自哺育婴儿,而且这是母亲应尽的义务。第三,“他的做法拿钱去雇佣一个是雇一个拿钱去替他完成他所担任的责任。满身铜臭的人,你以为用钱就可以给你儿子找到一个父亲吗?你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了,你给你的孩子雇来的这个人,甚至不能说是教师,他是一个奴仆。他不久就将你的儿子培养成第二个奴仆。”作者认为真正的教师是父亲,孩子由审慎而能力有限的父亲来培养,也许要好于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因为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因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此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就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应该把成人当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反对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因此,他提出:“远虑!这个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并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的远虑,恰恰就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像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疯了!”作者还提出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悲惨的方法就是:一贯顺从他,让他习惯于要什么就给什么。作者认为这样会增加儿童的欲望,并导致儿童愤怒和坏脾气的形成。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第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他也在后面说明“我的目标不是教给他种种知识,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与我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教孩子知识,而是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作者这句话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人们也很看重知识的实用价值,但我觉得知识的人文价值也很重要,知识可以提升人的内在素养,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十八岁是博爱的年龄,二十岁是爱的年龄,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单独的方法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不犹豫的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所造成的危害要少得多”,“要么就让让他们产生一点好奇心,要么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免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后,会受到自己好奇心的危害”。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压抑孩子的好奇心或者不对孩子的好奇进行解答,可能孩子会通过自己的途径来了解,而我们是不能保证这种途径是否合理、合法,也无法预知这种途径会给所带来的危害。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认为:“女子的所有教育都要与男子有关:要取悦男人,要对他们有所帮助,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在幼年时期抚养他们,在壮年时期关心和照料他们,对他们提出建议和给予安慰,使他们的生活快乐而甜美,所有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妇女们的天职,我们应该从小就以此来教育她们”。男女从出生起都是平等的,卢梭所提出的爱情观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卢梭对女性存在一定意义上的歧视,女性就是为男性服务的,这是错误的观点,男女对社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在爱情中,双方也应该是平等的。

五、读后感

1.培养自然人

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我觉得这是一篇内涵深厚,有着新颖观点的作品。“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深深 3 吸引了我,这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2.不损害别人的思想

整本书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卢梭提倡对孩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灌注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书中写道:“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虽然,社会上有很多坏人,甚至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们也有善的一面。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对于坏人或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一眼还眼,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别人伤害我们是他们的不对,如果我们又反过来伤害他们,那我们也有错。“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圣人,什么事情做得都很完美,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不断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3.多方教育的重要性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人和事物的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教育,以自然教育为支撑点,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要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使孩子受到这三方面协调的教育。4.婚姻的忠告

卢梭讲到,“如果一个结子打的太紧,结子就会断掉的。婚姻的结合也是如此:你想使结婚的结合愈紧密,结果它反而会不紧密。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妇双方都要忠诚,忠诚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不过,一要求忠实就必然会使一方把对方管束过严。限制和爱情并不相容,婚姻的幸福不能靠命令。占有或控制都不能束缚住一个人的心。怎么才能把最温存的关心变成一种义务,把最甜蜜的爱情变成一种权利?要使她成为一种权利,就需要双方有共 同的愿望,除此之外,在大自然中是找不到其他的办法的。”美满的婚姻最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不是一方紧紧地拴住或占有,另一方,而是两个人有共同的愿望,是一种亲人般的感情将他们一辈子聚在一起。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很高,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我觉得他们缺少对婚姻内涵的认识,甚至不知道为什么结婚,两个人吵吵嘴就离婚,这种婚姻是多么脆弱。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上的婚姻,又怎么会这么随便的离婚呢?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发自内心忠诚来维系的。

六、小结

通过读《爱弥儿》这本书,我对卢梭的教育思想有了深刻的了解,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对现在的教学有指导意义,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有些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待他的思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篇:《爱弥儿》读书报告

《爱弥儿》读书报告

阅读版本:【法】卢梭 著彭正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多教育著作一直享有世界性的声誉,但随着功利风气的盛行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却很少静下心来走进它们,阅读它们,因此它的声誉也一直得不到真正落实。卢梭的《爱弥儿》也是这样一本著作,它主张回归自然教育,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从而培养自然人或者说是自由人;而在急于功利的社会风气下,人们很少停下来细细品味和吸取借鉴这种自然的教育思想,而是急于让孩子学习他们所不愿学习或不能理解的知识,希望孩子能早早掌握超过他这个年龄段所能掌握的知识,使之成为人人竖起拇指夸奖的“天才”。但结果却未必能如家长所愿。“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广告词,从广告商能想到这句广告词以及无数家长对这句广告词的动心,就可以看出现在对教育的浮躁了。

所以我选择了《爱弥儿》,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教学。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完全接受卢梭的全部教育主张,希望能够不加修改,不加取舍地实现这些教育主张,毕竟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情境和条件下,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完全地回归自然教育,卢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就像是“乌托邦式的教育”,只有在理想的社会中,才不会因为外界的不可控制的恶劣环境影响而失败,而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难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和影响,就算如卢梭所说的到乡村生活,实际也很难避开不良习惯和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就算我们不惜任何代价按照他的主张去实施教育,效果也是存在质疑的,卢梭的教育是在性本善的假设基础上开展,认为消极地避开不良事物的影响就能发展自然的善的本性,但这种假设毕竟含有不确定性,按照这种理论来教育孩子本身也是冒险的。我只是希望可以在阅读这本书时与我们现时的教育多做对比,找出有利的因素,通过借鉴和启发来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

在《爱弥儿》的多种中译版本中,我选择的这本是一本精选本。《爱弥儿》虽然名声远扬,但结构松散,过于铺陈,对于我这种刚刚涉足教育的人来说,不好把握文章内容。本书不仅删其繁密,取其精要,还增选了卢梭其他的教育著述,使成为卢梭的简约而又相对完备的教育建构。虽然不能原汁原味地品尝这本著作,但也能让我们大体了解卢梭的整个教育陈设。

在《爱弥儿》中,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一卷:体育教育。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感官教育。卢梭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智育教育。卢梭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道德教育。卢梭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爱情教育。卢梭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康德曾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界世界的秩序和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

卢梭根据其对儿童成长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提出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按阶段地对儿童实施教育,他主张只教孩子在这个阶段所能理解的和有用的东西。就像在孩子的儿童阶段,就应该用游戏来当做教育内容,让儿童充分地动起来,使儿童的身体和感官得到锻炼,而不是叫他们学习和背诵教义条文,不是教他们道德规范,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这些不能理解,这些也对他们不起作用,所以,这些是不能当做这个年龄阶段地教育内容的。

卢梭带来了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即”儿童的发现”。他指出:“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他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当做成人,把孩子当做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特有的认识、思考和感情方式;再也没有用我们的方式去代替他们的方式更为愚蠢的事情了。”

卢梭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中心论”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少立大志”、“少年发奋”的教育文化来说,也具有振耳发聩的作用。也许国人中“少年老成”和“成人拒绝成年”的现象就与我们教育中漠视和抹杀童年有关。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我们没有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反而还去追求它,我们觉得年纪轻轻的博士是一种成就,老态龙钟的儿童是一种懂事,所以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教他们很多他们不能理解更不敢兴趣的东西,希望他们尽快掌握许多知识,使之年纪轻轻却很“博学”;所以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严格管束他,给他讲道德知识,不许他乱跑乱闹,而总叫他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着。我们不喜欢用催熟剂催熟的水果和蔬菜,却喜欢用催熟剂来催熟自己的孩子。

卢梭看重儿童在童年时期的快乐,他主张着眼当下的快乐而不是着眼未来的快乐,他反对为了所谓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幸福,这一点我是十分同意的。对于当时强调“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口才和文风而把希腊文和拉丁语作为教育的核心,窒息了儿童的生命力,剥夺了儿童的快乐的现状,卢梭愤然指出两个字——远虑。他说“尽管人生百年,不可谓短,但是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每一具体的人的寿命那样更不确定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这个最长的期限。”“生命如白驹过隙的人类,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确定可靠地现在和当下,简直是发了疯!”“当我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遭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像十七八世纪那样要求儿童从小学习希腊文、拉丁语、雄辩术、修辞法等高深难懂的知识,但是“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风气却从没熄灭过,只是不再会像当时一样过分了。我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应该批判地看待的,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我们是应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习未来能够独立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卢梭培养自然人,“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我认为在教会一个人如何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其次的是要教他适应一种职业,他也是社会人,不只是自然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使之适

应生活可以自己谋生,从这点上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说法我是同意的。但是另一方面,以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为借口去强迫孩子学习他没有兴趣且不能理解的东西,不管他愿不愿意地去强制他去做,就像卢梭说的为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未来幸福而牺牲现在的幸福,我是不同意的。对于一个成绩不好又不爱学习的人来说,我们何必以未来为托词强迫他去努力学习、争取前茅,人生的出路千千万,实在不行咱就换。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对于他一生的成长,绝对不会是有害的,只要不去溺爱他。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儿童阶段地孩子,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不过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不过的行为,在这点上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应该通过游戏保持着活泼的性格。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我发现现在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

第三篇:爱弥儿读书报告

请君静待花自开

——卢梭《爱弥儿》读书报告

曾读过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深深感动于卢梭洞察人性、贴近灵魂的慈悲与爱。而卢梭的《爱弥儿》,又是另一部洋溢着对人类天性的热爱、对教育哲学深刻思考的伟大著作。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探讨着人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强调人性的真善美,用“爱弥儿”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着重社会秩序的理想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境界。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中,能深切地感受到“教育”一词的高尚与伟大。一个新生命诞生来到世上,我们该如何让他(她)学会看见、触摸、感悟、思考这个多彩缤纷而时刻异变的世界?他(她)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初,是柔弱的,敏感的,对于这个新生命来说,世界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未知,而于他(她)自身而言,又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可能”。从未知到有所知,从柔弱依赖到强大独立,需要我们给予“教育”的辅助。“教育”使一个当初尚未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新生命终成为一个可以与社会共融共存的个体“人”。想象一下,若是教育使人成长至如此,那是一件多么值得赞许与骄傲的事情。“教育”之魅力,促我们去实践,去探索。但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急于看见教育的成效,对于新生命的教育过程,粗糙而残酷。而卢梭用他智慧的头脑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你要悉心呵护与耐心培育,静待花开花香。

人,从自然中来。自然万物有着它运行的秩序与法则,人亦不可能违背此律。而人的成长,随时间之推移,自有他(她)所应处的渐变的生长状态与生长阶段。“教育”须遵循自然的内在法则,或者可以理解为“顺自然之大势而育之”。卢梭曾在书中提及——“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这是第一个准则。”我们面前的孩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灵物”,每个个体独一无二,均内蕴着大自然的福赐,内蕴着深不可测的潜能。因此,尊重这些萌阳的生命,便是让这些生命拥有足够动力与空间以成长的前提,也是符合生命之美学的积极行动。当然,这些新生命的力量在诞生之初是渺小的,脆弱易受伤害,因此我们必须给予他们力量的帮助——“一切身体的需要,不论是在智慧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这是第二个准则。” 自然赋予这些新生命成就自我的机会,而我们,亦有责任让这些新生命对于探索周遭未知的渴望得以满足,因为这些渴望,是从他们心灵深处而萌生的。我们要鼓励他们睁开眼睛去观察世界的五颜六色,伸出双手去触摸世间的各种事物,多用他们最澄澈的心湖去映照社会万象。他们的心灵触觉是最灵敏的,也是最纯粹的,他们的所见所感所知,皆因符合自然节律的教育而时刻质变、更新。卢梭在书中道明——“对生活的体验愈小,则保持其生命的希望也愈小。”这种呵护天性的教育,让孩子的感知能力逐渐变得饱满而健全,人生得完整体验七情六欲,方自然之道。如此一来,他们的成长便能如小溪汨汨流动,不紧不慢,无突兀的阻塞与断流,在时间流逝中长流,终达汇成江海的壮观之境。

也许,我们会发现,接受了这种教育的小孩,在某个时候,他们会构造出自己的“小王国”。这是他们对于世界最为原始朴素的记忆,更是他们成长的精神果实。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大学问家”,我相信。这些小孩从未失去过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不为他物,只为趣味”的热炽的好奇多会保持至他们的人生终点。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叫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类只为“有趣”的好奇心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这种好奇心,让人类一次又一

次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锻造精巧奇妙的思想与物质之器。这种教育,看似渺小,何其伟大。

而孩子长大后,便要成为社会“人”。《爱弥儿》一书渗透着“社会契约”与“自由平等”的思想。如同自然有着固有而统一万物的秩序,社会亦应有恒常公允的规则与秩序,而社会中的个体“人”,应从小根植社会契约与自由平等的概念与意识。社会由一个又一个个体的“人”组成,每个“人”若有“契约”的信仰与“契约”的践行,那么社会就会建立起它公正的秩序,两者之间的互相呼应,构筑人人之间的自由空间与平等关系,形成个人与社会最为理想的关系。因此,卢梭强调“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原则。”

社会秩序既定,但卢梭从未放弃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在孩子的教育中,他十分提倡培养孩子的良善。孩子是具有灵性的,对孩子有原则地关爱,他们就会懂得在日后如何将这种真诚的爱传递下去,我们要懂得引导他们善的一面,尽力剪断他们与非合理愿望的联系,让他们明辨什么是善与恶,是与非。这种引导,并不是冷冰生硬的灌输,而是言传身教,抑或是用符合自然天性的原则作为指引,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感悟的积淀。因此,我们要“耐心耐心再耐心,静候静候再静候。”真、善、美,皆是人类精神上高贵的词汇,也是最贴近自然本真的品质。

卢梭的教育体系,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基准,激发人的天性,人在遵循自然法则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自我,在社会中形成运行有序的规则,而合理的社会规则保障着人们的自由平等,种种如此最终构筑成一个和谐大爱的社会。这个漫长而又渐进的培育过程,是一项崇高的艺术创作。人性之美被泼洒得淋漓尽致,而这个发展着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呼吸,共命运。

教育,急不得,却允许静候。卢梭不仅向我们娓娓道来爱弥儿的教育故事,更是在告诉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等候,看似静态,却是充盈着不息的生机。世间万物皆有其时,何须孜孜以求不合其时之物?正所谓,好花须长惜,请君静候花自开。

第四篇:爱弥儿读书交流稿

《爱弥儿》读书交流稿

在师范读书时就听说《爱弥儿》,但一直无暇拜读,也就知道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对内容是一无所知,上学期学校安排读《爱弥儿》的读书活动,才利用闲暇时间, 认真研读了《爱弥儿》.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枯燥,当一遍读完以后,才有了大概映像,第二遍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对内容也不更深的感悟.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在这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尽管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很奇妙.有如读圣经,读小说,慢慢咀嚼又有如教育诗篇,.后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比较之后,我有了自己辩证的看法.(一)吸取精华

1、教育原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自然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与我们新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可谓殊途同归.现在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陪伴着孩子穿梭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对此,卢梭反对为了所谓的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他认为“希望孩子将来有一天获得幸福,却让孩子目前遭受苦楚,如此远虑是多么可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的确,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但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2、教育策略——激发好奇,维护兴趣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说英语教学吧,很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老师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习英语.3、教学方式——重行以求知.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身教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用.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二)发展性地理解《爱弥儿》

1、辨证看待“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当时学校附属于教会、以宗教信条束缚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情况下,他所渴求的“个性解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实物教育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尽管十分简单,然而也有某些借鉴作用.2、正确认清教师的职责.《爱弥儿》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归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3、也要清楚社会媒体的职责

带孩子到乡间去教育是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和不良风俗,其中一个目的是远离社会媒体对孩子心灵的腐蚀.现在的社会媒体是越来越过分,没有任何的准则,唯利是图、哗众取宠,什么能吸引眼球的就写什么、讲什么.缺乏社会媒体一个应有的教育职责.但尽管如此对父母来讲城市还是更具魅力,那是教育资源和社会氛围的问题,在城市的孩子不可能都到乡下去,在乡下的孩子也不可能都到城市去,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在乡下与在城市当然自有妙处,我想真正成功的教育不是设定环境,而是根据环境施教.因此,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提倡孩子能多劳动.所谓“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孩子能学到许多在书本中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同时又能在劳动中强壮体格.而这正是卢梭所提出的让孩子回归自然的首要目的.作为父亲,作为教师,回顾以往,在培养子女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方法,读罢这本书,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身上责任的重大:《爱弥儿》让我找到了教育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要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而不是让学生顺应自己.在知识教育方面,应该让学生学习多种多样的科学知识,尤其是要他们接受劳动教育,养成自食其力和独立生活的本领.在行为习惯培养中要让学生知善、好善、爱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中,要力求协作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效能.

第五篇:《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