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禹治水
15、大禹治水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开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学情分析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并不陌生,学习起来应该很感兴趣。课文篇幅短小,顺序性强,学生可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词和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4.能根据背诵提纲背诵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1个偏旁。
难点:感受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他的顽强意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学会“治、制、形、洪”5个字。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
学生:查找并阅读与大禹有关的文章。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程
1.师:在浙江的绍兴,有个禹陵,还有个禹庙,那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而建的。他是谁呢?(学生回答)
2.师: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板书“大禹”,指名读“大禹”)
3.师:有谁了解大禹吗?(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大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标自然段序号,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 师:你记住了哪些生字?(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认读生字)3. 师:(出示“淹没”、“冲倒”)这两个词你会读吗?(学生认读)“没、倒”是多音字,它们分别还读什么音?你会组词吗?(学生交流,师在黑板一角板书,加深印象)
4. 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
师:谁能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分自然段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指导,如“姓、形”等后鼻音,长句子的朗读)
师:课文正好4个自然段,我们分小组来比赛读好不好?(分小组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请小朋友们再读书,边读边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答出“大禹治水”即可,要求不用过高。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大禹——治水”)2.师:治水的治是“”,“治”还可以组成哪些词?(组词:治理、治病、治安)
3.师:围绕治水这件事,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可让学生一段一段地读,并概括每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讲的是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第2自然段讲的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经过。第3自然段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4自然段讲的是百姓非常感激这位制服洪水的伟大英雄。
4.师:洪水被大禹制服了。“制服”的“制”怎么记?可以组成什么词?(组词:制服、制度、克制)
5.师:大禹是如何成功制服洪水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四、书写生字
1.师:今天,我们要学写五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2.范写“害、形”。
五、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治、制、害、形、洪”。2.多音字组词。
没mo()
mei()倒dao()
dao()
六、课外拓展
阅读中国古代传说,如《精卫填海》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3.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4.会写“伟、被、理、姓”五个生字及“衣字旁”。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难点:从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1.有关洪水的课件。
2.第3自然段的填空。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学习第1自然段
1.师:在上课之前,先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录像。(播放洪水的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小朋友们,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
2.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到,第1自然段写了洪水的凶猛。刚才小朋友在读书时,是怎样读出洪水的凶猛的呢?(学生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指导读好重点词“滔滔、冲倒、淹没”)3.学生个别读第1自然段,齐读第1自然段。
4.师: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师:请小朋友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先干了什么,后个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随机总结并板书: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2.师:(指板书)大禹做的这些事能不能把顺序颠倒呢?
师:大禹先充分地调查研究。(板书:在“走遍、察看”的前面添上“先)师:“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是不是真的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为治洪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读出大禹治水的艰辛。(指名读)师:大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挖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板书:再)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指真的九条、九座呢?这又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交流:说明治理洪水的工程浩大)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师:最后,(板书:最后)大禹终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他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的,所以成功了。3 师:你能看着板书,按顺序说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先练习,也可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师:大禹在外治水很长时间,期间还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师:请小朋友们观察插图,并想想,你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是啊,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二牺牲个人利益。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
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词语,赞扬像大禹一样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大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结果怎么样了?让我们来看一看。2.(多媒体展示情景)理解:“制服”、“安定”。
3.师: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非常感激禹。他们是怎么做的?什么叫“代代相传”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五、背诵课文。
1.师生共同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治水前(第1自然段)——治水中(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治水后(第4自然段)2.师提示,生试背。
六、书写生字
1.师:我们还剩下五个生字要学习。
学生说说如何识记“伟、理、通、信”。重点指导学生识记“被”,衣字旁由“衣”变化而来,带有衣字旁的字大概与什么有关呢? 2.师范写“被、通”。3.学生书写生字。
七、总结延伸
1.回家后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2.找一找,问一问。
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为治理洪水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制服洪水—— 代代相传
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反思
第二篇: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新城实验学校 詹翔
一、导入
你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谁创造了人类吗?你知道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吗? 你听过一个为追逐太阳而渴死的巨人吗? 孩子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比如 :盘古开天辟地、比如女娲造人、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夸父追日。你们感兴趣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咱们接触到的第一篇神话故事,请齐读课题:《大禹治水》
师板书(大禹治水)二.初读课文
从课前的预习中,咱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角是: 禹
师:在当时世人有这样一种说法: “ 天大、地大、禹大”
谁来读?“禹大”中“大”指的是:伟大
师:那咱们就放开音量读出伟大好么?“ 天大、地大、禹大”
禹的伟大在于: “治水”
师追问:治的什么水?“洪水”
谁来拼一拼: hóng shuǐ,读的真不错。你来说说读这个洪需要注意什么? 请你来带大家拼读两遍。
洪水的洪,老师居然忘记怎么写了,谁来帮助我?
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这让我想到了一种识字方法:加一加。
作为回报我告诉你们这个字在田字格中怎么写。左边三点水表明跟水有关。上点点在斜中线,中点点在横中线,下面一提要礼让,和和气气“共”学习。右边是水神共工的共,看来洪水和共工逃不了干系。水神说你呢,一撇一点要站稳!(导学案中写一遍)好了,想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吗?
我来读,你来听。注意课前圈划的生字,你可以心里读也可以小声的跟读。三.师范读课文,生检查认读
故事喜欢吗? 你能读吗? 咱们的读是有要求的,那就是一点:正确、流利,不多加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
1.生快速自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好后用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
谁愿意来挑战? 其他同学请仔细聆听。(分4个孩子读4个自然段)
看来想要将一篇课文做到一字不错的读好,确实挺困难的。这就告诉我们平时的朗读一定要2.读准、读好。那老师就降低点难度,咱们来读句子。谁想要来证明自己?仍然是同样的要求,正确、流利。大水淹没了......痛苦极了。
1.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要治好它。
2.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3.洪水终于退了......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谁来读 ?(点读,做好生生互评)
3.看来,读句子容易些,这次咱们增加点难度。不带拼音的短语你会么? 请看屏幕: 洪水泛滥
毒蛇猛兽
无数灾难
筑坝挡水
没有消退
继续治水
吸取教训
疏通河道
驱赶猛兽
恢复生产
安居乐业 点生个读,师相机指导。
朗读好,请学生拿出导学案。给相应的段落和图片连线,并将标有序号的短语填在相应的图片中。展示学生所写。
四.咱们借着图片,回到那个久远的时代。
出示 第一张图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提示:读出时间的久远、洪水的凶猛、人们的痛苦)
师点读,师可总评,范读。
同学们读了这个自然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大水淹没田地,冲毁了房屋......”那你能用一个我们刚学的词语来总结么?“洪水泛滥”是呀,原来泛滥指的的就是:“大水淹没田地,冲毁了房屋...”
看来当时的人们实在太痛苦了,同学们,该怎么办? 对!治好洪水,记住你们现在的语气,读一读这个句子。
“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点生读,可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也可以让其他同学点评,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读出了什么?怎么读出的?)洪水滔天,有一个人像你们一样,他开始治水,他是谁? “鲧” 谁来读?“Gun 鲧” 注意偏旁,鱼字旁代表和鱼有关。相传鲧是水里的一种动物。他治水的方法是:“筑坝挡水” 那结果又是:“仍然没有消退”
你觉得“鲧”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了解“鲧”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你们想了解么? 请同学们打开导学案,读读下面的几个段落,用横线划出你的答案。或许从中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鲧”。
读了这些,你现在觉得“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鲧最终还是失败了,可他把他想要治好洪水的志向传给了他的儿子:“禹”。究竟禹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他又是怎样治水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洪水
泛滥
灾难
鲧
劳苦功高
第三篇:大禹治水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语文备课组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七个生字,认识八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处”。
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认-读-写-用”的步骤,自主识记生字、生词。
②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中心。
教学准备
二次复备 生字卡片、大禹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大禹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如何治水的?
2.交流共享
人物介绍:禹是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鲧的儿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们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据传,治水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崇敬和景仰,并给他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
(3)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检查自学情况。
二次复备(1)开火车读生字词,识记字词: 大禹(yǔ)堵塞(sè)处(chǔ)死 开凿 垒起 草丘 欣欣向荣(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正音。(3)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三、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
2.在情境的渲染下问:从刚才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可以追问:你觉得当时的洪水怎么样?(凶猛、可怕)3.是的,凶猛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中第1小节就描写了这样的情景打开书,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
4.(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1)指名读。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
(2)指名说(滔滔
淹没
冲倒)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如果读不好,引导:洪水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多么令人痛恨,该怎么读?
二次复备
5.指导理解“四处逃荒”
(1)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四处逃荒,什么叫“四处逃荒”?(2)看到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3)带着这种心情,谁能读好这个词? a.读得再慢一点,声音再低一些 b.指名读 c.一起轻轻地读
6.同学们,把这个词送回句子中还能读好吗?指名读。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7.多么不幸的人们!来,带着同情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话。(齐读)过渡:这一切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
四、课后检查
1.观察字形,你发现什么? 2.师指导,学生描红,临写。
“洪、堵、仅”三个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 “荒” 字不能多点。
二次复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大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他治水的故事。谁来读课题?过渡:课题读得很棒,故事中的词语你会读吗? 2.出示词语: 洪水 淹没 逃荒 开凿 挖通 欣欣向荣 敬仰 爱戴 英雄
①谁来读一读?(评:读得真棒)②下面来开火车读。小火车开起来—— ③看来读词语难不倒大家,老师可要增加点难度,你能用上面的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2)大禹治水跟他的父亲有了什么不同?,从这里你能看出禹是一个怎样的人?(3)大禹还做了什么?(重点体会治水的艰辛)
二次复备
三、展示交流,品读感悟 1.师讲故事。
2.听完了故事,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刚才听得最用心!你会填吗?
3.出示:为了治水,禹()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天。他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4.引导学生体会“才、仅仅、就、却”四个词的作用。
5.是呀,作为一个丈夫,常年弃家而不顾,作为一位父亲,没有尽到一点父亲的责任,作为一个儿子,没有为年迈的父母尽到微薄的孝心,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6.听了这段对话,你知道禹舍弃自己的小家为的是谁?(老百姓)7.是的,禹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民造福,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叫作——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8.“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9.欣欣向荣的景象是怎样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幸福、快乐、安居乐业)
10.“世世代代”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 11.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12.带着尊敬再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二次复备
四、拓展延伸
读《精卫填海》
五、课末检测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七、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原因:洪水肆虐 人们四处逃荒 经过:接受嘱托 决心治水
开渠引水 才 仅仅 就 却结果:洪水退了 大禹成了治水英雄教学反思
二次复备
第四篇:大禹治水
课题:15 大禹治水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策略:
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课堂反馈:
背诵第一自然段。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治水前-----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难点: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 教学过程:
一、继续细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上述数量词要重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课堂反馈:课后第4题。作业设计: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治水中----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引洪入海
13年
三过家门不入
治水后----百姓安定 代代相传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田字格 学生:写字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没 倒
2、扩词。治 理 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雄 提醒学生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课堂反馈:
《同步》第一、第四题。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篇: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石丽娅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分析学情: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让灯片的背景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教学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禹的图片)这是谁?告诉你们,他是我国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板书“大禹”)通过预习,你知道他做过什么?(板书“治水”)
2、齐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可以同桌交流。(相机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意图:用图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结题。学会质疑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力争做到:学生想了解的正是老师要教授的。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
要求:认真拼读生字,把课文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学生有疑问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这时,让他们自己读书,满足了这种需要,同时,自渎课文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消灭“拦路虎”
1、看书上的字,一齐拼读。
2、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
3、一口喊出这个字。(齐读、开火车读)
(意图:学习生字可以灵活机动,有学生齐读,有指名读,有开火车读还有小老师领读,形式丰富,学生感兴趣,学起来不枯燥,自然效果佳。)
三、读书比拼
1、师生大擂台(分别读一句。)
2、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
(意图: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试较量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四、解决问题
现在,黑板上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意图:学生的质疑不是形式,此环节要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既读了书,又学会了整理答案的能力。)
六、做写字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意图:学生并不喜欢写字,在动笔前让学生动起来,做做写字操,活动了手指也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在描红写字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写好字。)板书:
为什么? 15、大禹治水 怎 样?
结 果?
(意图:学生对照疑问找答案,同时,板书出的这个字,很难写好,也提醒学生新部首要记牢。)
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的首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人们世代传颂吗?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时,根据前一节课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提问题,从中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并写在小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1、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原因)
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经过)[他治水的方法与父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好?好在哪里?]
3、大禹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辛苦?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4、大禹的治水结果怎样?为什么大禹会成为人们世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而后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大家交流资料、信息共享、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比较大禹与父亲鲧治水方法的不同,体会大禹的方法好在哪里?学生把老师分发的表格填写后调板展示,老师讲评后相机进行点拨:大禹是怎样疏通河道的?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方法之巧妙,施工之辛苦;感受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为了治水,他不顾个人生活的幸福,推迟婚期、婚后短聚、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是何等高尚啊!这些讲解,环环紧扣,有力地表现出大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总结延伸过程中,根据板书“原因、经过、结果”等词,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并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凸显“奉献”主题,将大禹治水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毛泽东、雷锋、戴明瑞等等这些不同时代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入当今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明他们是“八荣”里“以服务人民为荣”的践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样,达到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感受体会能力。
当然,由于教者知识的短浅,经验的粗陋,教学过程中的缺失肯定是会不少的。教者权当是抛砖引玉,去粗求学,恳诚求教,以期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