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早已被对这本书有所耳闻,但近日才得以拜读。但经典之作的余韵却依然持久如新,在拜读经典之作的过程中填入自我的思考才得以在深层次的方面得出领会。
----引言
诞生在如此特殊的年代,它伴随的是我所认为的一个民族的耻辱。它写于如何让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更好的接受美国的战后管理。但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却从文化视觉深层次的研究了日本这个复杂的民族的本质。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严格的等级制,恩情主义和耻感文化。
在书中对于日本民众对天皇“天皇的意志”,“让天皇安心”,“天皇是一位爱好和平的陛下”等将天皇置于神一样的形象存在的存在咂舌。这样一位从来没有存在于人民的生活中的天皇如何得以在他的子民中取得如此的尊耀?这一切与日本严格的等级制度和部分恩情主义无法隔离开来。尽管在一场对于日本举足轻重的变革“明治维新”之后,人们依然恪守等级,甚至在明治维新之中,也可以说,是将军们披着天皇的黄衣进行的革命。在日本社会的家庭和社会中都存在着极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家中父亲的权利高于一切,这一切又在恩情主义的包庇下得以生存。恩情主义在我看来,或许并不是完全那么的消极。所谓恩情主义,就是在出生时,幼年时就被灌输,你的出生是受到了天皇的庇佑,你的成长是受了父母的恩情。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的应用,其实可以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或心态。但在日本社会,这一恩情主义显然做得太过多了一些。例如天皇的恩情,所以我们必须遵循一切天皇的意志指令,因为父母的恩情,所以我们必须对父母尊重,而且是无条件的包容。如此别样的孝道也实在是令人费解。我觉得这样的恩情主义已经是过于神化僵化而用于服务等级制度了。但在我们看来是如此不公的制度之下,日本社会却在恪守等级制度一下和谐发展了。
再来就是耻感文化,但我想说这样的文化并不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中国文化里无论有没有正面书面的提出,耻感文化确实存在。或许并没有像日本民族这样强烈罢了。就拿我自身的成长经验剧烈,同学们互相交谈时不是会讨论到父母最爱说的话,诸如“你看XXX家的小孩子,多聪明啊,你怎么这么笨!”或是“你是我捡来的小孩。”而且后面的这句话基本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从父母那儿听到过。相对西方国家可能对此的匪夷所思,中国父母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说的这句话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的伤害有多大。我依然记得听完阿妈说完那句话之后我躲在房间里哭,妈妈之后的安慰也无法弥补我当时心中的失落与害怕。我甚至可以说,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找到了小学中学时期努力学习的原因。我并不想为自己冠上为理想为梦想的光环,我实在不知道一个十几岁出头的少年如何提出自己的梦想理想。我在耻感文化的鞭策之下前进的。我为了父母将我与他人的比较而学习。庆幸的是,我没有失败。若是失败了,不知道会不会成为部分日本民众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的一员。如此高压的环境,如此逼人。
但每每谈及日本,我依然会想到自己看过的一段视频。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的中午就餐的情景。是如此的井然有序,令人咂舌。稍年长的小朋友负责搬牛奶,没有任何关于节约零食的广告的粘贴,但每个小朋友都自觉做到了光盘。自带的饭盒在进食后会被清洗,托盘上的牛奶瓶会躺着放,避免洒出。没有任何的拥挤和推搡。这只是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拍摄了这段视频的成年人甚至还没有小朋友们做得好。看完这段视频以后让人唏嘘不已,如此的差距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吗?这里并不是想为日本民族做任何的洗清洗白工作,但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或者我们能够学习的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研究各民族性格特点的原因吧。在学习借鉴中成长。
《菊与刀》毫无疑问,在美国制定对日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它的意义却不仅如此。掩卷沉思,反观研究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著作,《菊与刀》倒和《丑陋的中国人》有着相似之处。自省与研究自我对于民族的影响举足轻重。
第二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服”等等。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其实,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残忍。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这当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日本人“坏”。
日本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中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日本人对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诚,几乎成为一种准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发言是没有人可以质疑对错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
表面上,对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疯狂的、不惜一切扑向中国。但是这一切的起源在哪里?日本是个有着强烈等级文化观念的国家,从中国汲取来的关于等级的观念,在这个国家里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里有种各得其所的说法,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虽然这和平等自由等观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种含义就是尊重每个民族自己的选择,因此对这种社会准则,我们没权评论。但可怕的是,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为每个国家打上标签。这正是日本发动大范围侵略战争的深层动机,他们认为自己在该地区内是处于等级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饬这个地区的秩序,让每个国家处于自己应该的位置。这种强制的不由分说的输出,背后的精神内核就是可怕的等级制。
另外,从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强烈的负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中国那里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对近代中国的沉沦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过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它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为日本的附庸,并把这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
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各得其所当作最高准则,他们要为中国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并将这视为报恩的方式。然而,战争中的日本人发现,中国人并不欢迎他们,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图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和国际关系的等级秩序,只不过是一厢情愿。他们还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缺少实事求是的态度。并非每个国家都向他们那样痴迷于等级秩序,只能在稳定的等级中才能获得安全感。中国崇尚以和为贵,然而在亡国灭种的危机前,所有中国人又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站出来,即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没有想到,在中国他们会遇到如此顽强的抵抗,一盘散沙汇聚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铁拳!
在“实事求是”方面,作为日本另一个对手的美国显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个很独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国人知道他们对日本国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够了解,他们不能不加区别的就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因而他们组织了学者对日本的民族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后来,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而历史也仿佛是在设定的轨道上前进。毫无疑问,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方式是有效的,而这种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归功于人类学家准确的预见。结果是日本投降后几乎没有抵抗,完全服从“敌人”的管理,而美国,通过清理并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为自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惊讶的发现,正确的意识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作用,指导实践,趋利避害。
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他们的生活。任何外国都不能命令别国的人民接受某种方式。此所谓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这是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遵循的,日本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付了学费,希望它吃一堑长一智。而中国,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发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现第二个日本,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认识。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一文字则宗,是一把着名的日本历史名刀,《菊与刀》读后感。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历史。小说中,新撰组冲田总司的爱刀是“菊一文字则宗”。此一说法仅见于小说。因为菊一文字在幕府时已属国宝级的古刀,即便当时贵为幕府第一武士的冲田总司也不可能拥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则宗属于薄刃刀,并不适用于实战。幕末又惯用打刀。所以无论是以经济观点或实战必要性的观点来看,史上冲田持有菊一文字则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制兵器多为装饰用,用来显示威仪者居多。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的着作《菊与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与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为题,使很多人联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则宗。实际上,作为皇家御制的兵器,菊一文字则宗无论是从其名称,抑或是其作用来说,都很好地诠释了《菊与刀》的文化,是日本历史上少数具有象征意义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谓是“神阻杀神,佛挡灭佛”。武士刀是强大的,德川家康在历经几十年的忍辱负重之后,带领自己的手下建结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战国时代,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统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时也仅是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整个日本的精神支柱,在于他们的天皇。什么是天皇?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这点与中国古文化不谋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运”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却从未这般发生过。日本向古中国学习了众多文化知识、法律条令,但是,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变化。天皇不一定是权力的制高点,但是天皇在民众心中却是最神圣的存在。这种类似于图腾似的原始崇拜,我们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除了近代史上“文化大革命”中对毛泽东的顶礼膜拜,怕是寥寥无几,读后感《《菊与刀》读后感》。
天皇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强烈“尽忠”感却从未消失,这种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们做出与我们所认定的价值法则相悖的事。《菊与刀》在描述这种抽象情感时,用了二战这一具体事件来体现。上午手中还紧紧握着枪杆,下午便悠闲的上街采购物资。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日本人本身并无自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对与道义与军部的坚定感,促使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在现在依旧主导着他们的内政外交活动。
日本自古便是中国的近邻,但是对于这一民族的了解却乏陈可言。今日国内民众大声抗议日本行为,打起“抵制日货”的旗帜。从大局上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会一体化的情形下,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断绝友来。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我们必须和这个与我们交隙的国家和平共处。但是,民众的呼声却也反映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国内普遍的“反日情绪”。多数民众对日的了解都仅仅来自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之类经过了人为艺术加工的信息,对日本的了解显得相当的片面。尤其是今年来爱国战争主义题材的作品频频出现,让大众加深了日本侵华的印象。这显然是不利于两国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表现出一种强势而不乏圆润的态度。舆论是政府的软工具,对待民众的单纯政治观,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安抚国内过于激动的反日情绪。值得一提的是,与其在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扬我们本民族的爱国精神,加强国内精神文明建设。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个与我们所不相同的民族,纵使他们的文化自古中国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与世界博弈的过程中,我们因以更理智严谨的态度,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李夏虫
于前天晚上结束了2019年第一本书的阅读,趁热打铁来说说,否则就永远搁浅了。
很开心选择了《菊与刀》,没意料到开年第一本就打出了5颗星。
这是一本不到20万字数的小书,作者以文化形貌论谈论日本文化的特质,并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总体来说非常有意思,但也有美中不足。
不足之处主要是翻译,我买此书之前的确没有做功课,事实证明盲买还是不灵。
这本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秦墨所翻译的《菊与刀》,很多地方阅读起来让人感觉不仅原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时候较为仓促,且翻译的时候还没有中和掉这种仓促。明明上一句已经用过的辞藻或形容,在下一句又重复使用,从而没能得到美化。
比如在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章节里所写到的:
他们尽管彬彬有礼,却仍能保持傲慢不驯。在军队里,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目的训练,但却又桀骜不驯。
这里前后都用了不驯,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回头检视一下前一句自己是不是读错了,或者是否看串行又读了同样的一句。此句在表达层面意思的区分也有所欠缺。
同样的一段话,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由陆征翻译的版本中是这样的:
尽管他们礼貌周到,却也会心存傲慢。他们能够接收军队里的超严纪律,同时却又桀骜不驯。
现在附上这句话的原文:
In spite of all their politeness, they canretain arrogance.They can accept fanatic discipline in the Army and yet beinsubordinate.这样一对比,感觉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这段翻译水平也就仅比网站在线翻译的好一点……
由于没有看原版,我也不知道我就这样把大部分锅都甩给翻译是否合适。
因为在章节和章节之前,有时候会感觉出来作者写的时候也比较仓促。
那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重复强调和解释的内容,基本都是我认为已经前面解释的很清楚,大可不必费周章的再细致阐述了。
但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因素,就是为什么作者对有些简单易懂的地方写的如此细致复杂。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美国人写给欧洲人的日本历史的原因。欧亚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就显著,如果不解释的这么细致,欧洲人恐怕很难理解日本文化。
且由于作者是在美国环境成长并生活的,文中很多文化对比都是拿美国和日本做对比。而我身为一个中国人,而且对于作者来说还是个“未来的中国人”(本书写于1945年前后),很多内容我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自二战之后,各国文化的交融发展,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多多少少让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趋于接近,彼此之间更容易移情理解。就连如今的日本人也不像文中那么极端了,尽管他们还是亚洲国家中比较极端的民族。
在当时的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我感觉我现在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刚好介于两者之间的。
所以本书读起来甚是有意思的原因就是,作者在阐述对待同样一件事美国人和日本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时,我发现我两方的情绪都可以理解,甚至有些心理活动都确确实实的在我身上发生过。
这就感觉像是同时在照两面镜子,审视着两个同时存在却又不同的极端的自己。
纵使现在的日本和那时候的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如今的日本人不必遵从异常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必承受那么大的“负恩情”的压力、不必进行偏执的自我修养、不会过分在意社会评价……
但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还是能够明显感受到传统日本文化对后续民族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如果我在阅读那些日本小说之前就读了这本《菊与刀》的话,相信对作品的感受会更全面。
由太宰治创作的1948年出版的《人间失格》,与《菊与刀》创作的时间很接近。我去年在读《人间失格》的时候,自己感觉就是少了点什么东西。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主人公有那么大的转折,在我看来有些不那么严重的事情,就被主人公放大,并且真实影响到了他的生活,以至最后被消极沉沦来回碾过。
现在结合《菊与刀》中的内容,就比较能理解了。《人间失格》之所以成为《人间失格》,想必也是结束二战之后,日本人逐渐受西方的影响,开始怀疑自己的民族。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天皇在人民心中可能不再是原来的形象和意义,而原来几乎已经固化的等级制度却难以一时转化,所谓的“船大难掉头”吧。
战后美国对天皇和一些相关制度的保留,短期看应该是好的。日本有着现成的“忠”性,只要由天皇为中心传达指示,同时让人民各得其所,比起推翻重建的方案来说,如此接管这个国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但长远一点来看,当时对天皇的文化保留加上对经济建设追求的急切,可能就错过了些让日本民族反省自身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就很难说到底是美国统治了日本还是日本“说服”了美国。在《人间失格》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挣扎,这种觉得周遭的生活不太对劲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焦虑,这种格格不入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尴尬,这种强颜欢笑以极力迎合社会却最终失败的绝望……
《菊与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摘抄陆征翻译版本):
日本庭院里每一块半嵌在地上的巨石都经过精心挑选,从别处运来,置放在由小石头铺成的隐形平台上。它的位置经过仔细计算,要考虑到和溪流、房屋、灌木和树木的相对距离。同理,菊花也是养在盆中,每年在日本各地的花展中展出时,每一片完美的花瓣都经过培育人的精心摆放,花中经常插有细不可见的铁丝架,固定住每片花瓣的位置。
杉本夫人有机会撇开铁丝架时感到的激动是幸福的,也是自然的。种在小盆里的菊花,以前每片花瓣都要经过细致的摆放,终于在自然状态下发现了纯粹的快乐。但是,现在的日本人中,“出乎意料”的自由和质疑“耻”的制约力的自由都可能打破他们生活方式的微妙平衡。在新规定颁布以后,他们必须学习新的约束力。改变总是代价不菲的。建立新的观念和新的道德并不容易。西方世界既不能认定日本会立刻采用这些新思想并融会贯通,也不能假想日本最终无法建立一套更加自由、不那么严格的道德体系。美国的日裔“二世”们早已不了解日本的道德体系和实践,祖上的出身并不能让他们固守父母之邦的旧俗。所以在日本的日本人同样可以做到,在新时代建立起生活的新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自我约束。即使没有铁丝架和严格的修剪,菊花还是一样可以美丽动人。
在这种转向更多精神自由的过程中,日本人有些旧的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平稳。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负责的精神,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体锈”负责。这一比喻把身体比做刀,正如配刀人要负责保持刀的闪亮,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必须承认并接受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后果,无论是因为自身的弱点、缺乏韧性还是徒劳无功。日本对自我负责的诠释比自由的美国更为严厉。在日本的意义上,刀不再是攻击性的象征,而是理想中自我负责的人的比喻。在尊重个人自由的新规定下,这一美德是最好的平衡轮,日本的儿童教育和行为哲学都一直把它当作日本精神的一部分进行灌输。今天日本人提出西方意义上的“放下刀”,但是在日本的意义上,他们有毅力保持内心之刀不染铁锈,尽管锈蚀的威胁一直存在。作为德行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刀是一种象征,在一个更加自由和平的世界里可以继续保留。
日本通过固定“细不可见的铁丝架”精心摆放出完美的菊花花瓣,通过不断“承认并接受因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后果”来打磨自身,从而实现一种民族性格。
他们性格中蕴含菊的美,却又显露出刀的锋芒。
这种不断地承认错误和自我承担导致了整个民族对待事情的柔和型,他们倾向于用“和”的心态来作表面处理,所以《人间失格》的主人公才一步步接受命运的安排,表现上毫无反抗。这就造成了内心的痛苦,因为事实上他的内心又不够强大,远不够强大到以至敢于去拿自身做实验来研究社会的残酷及人性的卑劣。
去年读的印象较深的日本小说还有两本,都是村上春树的,一本是著于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另一本是著于2017年的《刺杀骑士团长》。现在回想,两本中也依然有着明显以“和”为主的处事态度,书中人物面对事情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被动的位置。这也许便是流淌在几代日本人血液中不变的东西。
但日本人达成“和”的牺牲是很大的,要养成这种处事态度首先就要承认并接受命运的不公,我认为这是很难的一件事。书中在关于日本儿童教育的章节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日本儿童的生活是比较无忧无虑的,母方倾向宠溺,父方建立威严。但教育中总是习惯灌输以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比如母亲会在孩子哭闹时直言你看你都这么大了还在哭闹,邻居看了会瞧不起你等等。这导致日本人认为他人的肯定是重要的,他人的轻视和嘲笑是非常可耻的,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是活不下去的。
日本人认为身体和精神是两码事。前一天的睡眠时长从来不被计入第二天精力有多少的计算范围内。意识可以控制欲望,精神可以控制肉体。所以随着日本孩子年龄的长大,他们要被迫承受的锻炼就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直到今天不是还有日本儿童光腿在大冬天锻炼身体的事情存在吗,那在旧时都是通过直接站在寒冬清晨的瀑布底下冲凉来完成的。
即便在民事环境中,日本当局也是切实地把精神战胜物质当真理。例如,老百姓不是因为工厂里十二小时制的工作和整夜的轰炸而疲倦吗?“身体越沉重,斗志更昂扬!”“训练越劳累,结果越精彩!”冬天老百姓在防空洞里不是挨了冻吗?大日本体育协会在广播里教大家做御寒体操,不但能够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甚至还能代替老百姓正常所需却又供给不足的粮食。“肯定有人要说吃的都不够了谁还有心思做体操?这话不对!越是没吃的,越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体力。”这就是说,必须通过花费更多的力气来提高体力。这种不遵循能量守恒的想法对美国人来说很不可思议。因为美国人总认为一个人有多少体力取决于前一晚是否睡够了,饭是不是吃饱了,有没有受冻了。而日本人觉得这种观点太物质化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贮存能量的计算法则。
所以文中也总结,日本人的一生基本是一个U型的曲线,即儿童时无忧无虑享受宠溺,青年时被严格教育、经历人性的磨砺,直到老年时他们才可以再次放松,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照顾。
这种教育让他们生来就有一种压力,且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都可以轻易加重这种压力。首先日本人觉得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绝对顺从式的回报,这是即使同在亚洲的中国人也不太能理解的。我理解中国的尽孝是义务式的,我们在听取老一辈的建议之前会进行是非分辨,如果觉得有冲突可以反驳甚至对抗。但日本的文化是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产生了问题也是由于自己没有处理中和好,进而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朋友之间突然的馈赠也是一种压力,因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回报。每次的节日赠礼,一定要记录在册,下次过节仔细斟酌送回礼,且价值一定要更大。甚至陌生人请客了一瓶饮料,也会造成受赠者的压力,恐怕自己没有机会偿还。往大了说,对于整个社会,天皇的恩是不可计量的,所以要用一生来尽忠来回报天皇,无论天皇做什么都是对的,说什么都要服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战时日本军队的口号是“以我们训练的质量抵抗敌人的数量;以我们的血肉抵挡敌人的钢刀”,而又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敢死战斗民族,在天皇宣布投降之后,就瞬间接受,甚至欢迎美国人的到来以示友好。因为他们可能不认为自己失败了,因为他们自始至终认为的成功都是服从天皇而已……
他们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进入到青年时期,逐渐进入社会,突然就发现童年的天堂成为了不可及的美好回忆。突然之间他们就不能为所欲为了,突然之间人们视野的中心就不是自己了,突然之间别人对自己宠溺的日子就变成自己对社会低头了。
可能这就造成了他们乐于欺软怕硬的性格,导致每所学校中霸凌的现象都非常严重,他们仿佛只有从这件事中才能找到成就感和被再次关注及肯定的感觉。再极端一点也就有了大屠杀的行为,加之日本媒体当时公开表扬杀人最多的人,这种被社会认同及肯定的感觉几乎是他们毕生追求的了。
如果硬是要评价日本人的这种文化,我还真的不知道该以什么心情。因为他们在这种“负恩式”的文化中,自己并不觉得委屈。他们各得其所,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为父母的一句话抛弃妻儿、为家族荣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天皇进行自杀式的袭击……再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没有丝毫的不满,一切都是积极的心态,事后甚至还会为了这种决定而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自己尽了为人的本分。
这在旁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很值得怜悯的,但既然当事人乐在其中,又怎么好再去评价啊。如果不是真的乐在其中,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明治维新的时候要求复兴旧时社会。这也是一种“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吧。
我想象,现在的日本人进行文化上的反思之后,应该也会感叹,文化的渗透有多么彻底、历史的进程有多么奇妙,可谓造化弄人;他们应该也会踌躇,如何在传统文化的美和对经济发达的追求中取得平衡。
也许这也是今天还不够强大的中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吧。
第四篇:《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亲爱的书友:
大家好,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近期看过的《菊与刀》。
《菊与刀》是一本介绍日本文化双重性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从一个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运用各种专业的方法,帮助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日本。
日本是一个极度矛盾的民族,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这种矛盾性和他们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借鉴和模仿的民族,从公元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向唐朝学习,不断派遣遣唐使,并且仿照当时的长安城修建了奈良城。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又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这些借鉴和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经过日本民族的加工和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中有着中国和西方的残影,但更多的是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韵。
比如,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这种观念从封建时期的“士农工商”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日本强调“各就各位”,每个人都特别“顺从”,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去做出逾越的行为。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辱感”的,他们非常害怕被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这种报复行为是值得被尊重的。除此之外,日本人往往把自己视作一个“负债者”,而他们的一生都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天皇的恩,父母的恩和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他们把这种恩情视为一种“债务”,所以接受来自他人的恩情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种负担,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避免接受来自各方的恩惠。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是需要我们抛弃我们的主观臆断。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一种被自己国家和人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在别的国家看来,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我们在了解别的文化的时候,始终要具备国际视野,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能从历史原因推断出国民价值观的根源。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教”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搬运,更是文化的传承、解读、熏陶、维系和文化力的培养。因此,借鉴他国的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方法。我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
最后,祝愿书友们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幸福安康。
第五篇:《菊与刀》读后感
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们常说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汉文化圈内,他们就如此的残忍狡猾呢,难道是人种问题?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在作者的层层阐述之下,我开始有了一点理解。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前,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国政府所托从日本战俘开始研究,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然后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报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这两样东西来形容日本人极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人: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一系列矛盾的体现,都源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来,日本是一个极其崇尚等级制度的国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个人都有其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每人都应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应得的权利,履行该地位所要求的义务。一个人必须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权利,否则地位低的人的报复是正当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结束之后,日本人总不愿意承认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因为日本人眼里,他们只是想重建东亚的国家等级次序:我们日本是第一等的国家,你们其余的国家都要接受我的管理,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们各安其位。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他们使用汉字,推崇儒家文化,他们的京都是按照唐长安来建造的。在发展过程中,日本在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据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变。比如我们中国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这两点作为了他们名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点。“忠”是针对国家层面,而“孝”是针对家庭层面。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级。即大名效忠将军,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对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维新之后,忠就统一变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所有人都应该谦卑的对待父亲。子女在面对长兄之时也要谦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这两点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看重的“仁”则被他们抛弃了。我们所说的“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包括了仁慈、慈爱、博善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则认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的等级观念以及极端的“人情债”模式。因为他们的等级制度很严格,上级无论做了什么,哪怕是错的你也要遵照着去办,否则就是冲撞了上级。这是对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级之间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别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烦”别人就可以了。这个“麻烦”就是会引起“人情债”的东西。比如说A走路摔倒了,B就应该看着他自己站起来,如果这个时候B去帮忙搀扶了,那么A就已经欠了B的情。“人情债”就这样产生了,这会让A背负着心理压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这种思想让日本人过的非常压抑,书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人因为接受了朋友请客的一杯冰水而觉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债”。内心一直处于非常纠结的状态直到有一天他听到这个朋友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时候,他愤怒的把1分钱——那杯冰水的价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声说道:我已经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哪怕是极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让日本人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我一直对日本人极高的自杀率感兴趣,在阅读了本书之后,我还了解到了日本人对于耻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说的“耻感文化”。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耻辱——这种耻辱可以是因为做了不合别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别人无端施加的。耻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讳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耻辱则被视为最应得到称赞的品行。决定日本人是否感觉受到耻辱的关键因素不在于行为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别人对行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为遭到社会其他成员的鄙夷,那么即使这种做法本身无可指摘,日本人也会因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备受心灵的煎熬。日本人认为自我牺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被视为一个人坚毅、勇敢的表现。所以如果你创业失败了,读书成绩不好了,让周围的人指指点点了等等都可以被认为是“让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只能自我“牺牲”一下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会家庭等级观念和特殊的“人情债”以及如何维护“名誉”外,本书还讲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训练等,都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读一读。《菊与刀》虽然成书很早,有一部分的观点已经和现在的日本社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