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的孩子要学会做的事有哪些
幼儿园孩子必须学会的十件事
1.学会当一个学生:貌似幼儿园里孩子们很自由,在轻松氛围的教室里走来走去,自由选择玩具和玩伴,孩子开始融入集体的环境,就要在集体的生活里学会当一个学生,而不是任性的孩子。
2.学会交朋友:套融入集体里,学到社交经验,和小朋友建立友谊,学到互相尊重,避免冲突和解决小朋友的冲突。
3.学会说故事:不认识字不要紧,讲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进入角色,自我教育。
4.学会请求帮助:孩子免不了会遇到很多棘手问题,自己处理不了。胆小不敢说是很多孩子
5.学会一点手工:剪纸,橡皮泥等制作手工活动,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还有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培养,孩子们很喜欢,但是未必都能出作品。
6.学会搭积木:搭积木是孩子爱玩的,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同样的,也未必孩子会认真完成作品。
7.学会辨识标记:幼儿园里孩子认识了数字和字母,会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对应生活里的交通牌,电话号码,还有电视电脑的等电器,孩子们对电的危险要知道。
8.学会一点运动技能:孩子当然好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户外活动,跑 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学会一样简单的运动,对孩子身体机 能和协调能力大有益处。
9.学会简单自理生活: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自己穿鞋,会系鞋带,穿 衣脱衣,会分发整理餐具,收拾桌子,会刷牙,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 好习惯。
10.学会良好习惯: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包括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社会规则。养成良好习惯是将来良好发展的基础。
这些,可能是算是分类性的说一说,因为具体的十件事,太过简单了,也难于具体。简单生活技能重于书本知识,至于背了多少唐诗,不是重要的。
第二篇: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
曾从电台里听过一个节目主持人讲的故事:数年前,主持人的一个朋友对主持人说,他想离开工作的单位,说是单位领导不重视他。主持人就对他说,那你已经工作了几年,总得带走一些什麽,不然的话,也就太便宜了这个单位。朋友问,那我能带走些什麽呢?主持人就说,你单位有些什麽先进的机器或设备?朋友说,我们是搞电影拍摄的,机器设备倒是挺先进的。主持人就对他说,那你就把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技术带走吧。说到这里,主持人就对观众们讲,几年过去了,至今那个朋友还没有离开那个单位,问过这个朋友为什麽没有离开的原因,说是自从听了主持人讲的话以后,回去就把对有关机器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技术钻透了,结果不小心就成了他们单位的技术骨干,他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重用,各方面的待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当时听了主持人讲的故事,真为主持人的机智叫好。主持人貌似在为朋友打抱不平,而实质是在劝导其朋友,于悄无声息中,成就了一个人才。而我作为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则想的更多,因为像主持人说的故事中的主角,在我们的周围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在一个重视人才的企业里,企业会通过一定的方法提拔和任用各种有用之才,有的企业还愁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应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人才就会被重用的。但问题是,也是企业感到最为头痛的是,有的人有一定的学历,说起来也蛮不错的,但是在做的时候,要麽做不好,要麽不想做。而且在单位里,在同事之间不是比做工作的多少和工作的好坏,而是在比待遇,此山望着那山高,有机会就跳。我想,像这样的人,是有必要做些思考的。
在企业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标准应该是其会不会做事,同时是不是符合这个企业的文化。而是不是会做事,这是最基本的标准。如果有文凭,会说,但不能做事,不能做企业所需要的事,那他对企业来说除了装点门面外,其他是一无用处的。而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能做事以及把事情作好,也不仅仅是与企业相关,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相关。不会做事,不想做事,我想每一个企业都是不敢聘用的。我要说,如果说要员工忠诚于自己的公司的话,那员工首先要忠诚于自己的职位,如果连自己职位上的事情都不考虑去作好,那何谈忠诚于公司。
第三篇:怎样让孩子学会做事有始有终?
怎样让孩子学会做事有始有终?
对于做事有头没尾,有始无终的人,有一幅很形象的漫画,画中人挖了无数的水井,都没挖到头:他也永远喝不到水。这样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的人,人们是不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的。所以父母要从小引导孩子做事情有始有终。
实用好方法.做事有始有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的有始有终,比如一个游戏玩过之后,把相关的玩具收起来再开始其他的活动:另一个是活动内容上的有始有终,如一张画画完也是有始有终的体现,但这张画可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孩子小时候,家长可在形式上要求得多些。随着孩子长大,家长要注意针对活动内容上的把握,但方法耍灵活,同时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空间。有始有终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父母首先要有始有终地关心和指导孩子做事。例如,安排好孩子开始一个活动后,父母不要乐得偷闲,而要留心观察孩子做事的进程,时常加以肯定和指导。
2.家长还应该掌握好事情的难度和时间要求,不能任凭家长兴之所至就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如果要求孩子坚持某种活动的时间过长,或难度过大,都容易让孩子半途而废。.事前与孩子交流、协商,制定合理的目标,当孩子不肯完成时不能轻率迁就,应仔细分析孩子想要放弃的原因,如果并不是因为难度过大而难以完成,就要态度温和地督促孩子做好。但是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产生畏难情绪,而且难度的确较大,父母也可以适时地让孩子松一口气,然后在低难度水平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效果,鼓励他继续努力。父母切忌批评唠叨,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细心观察孩子做事的速度和进步,当他遇到困难时予以适当的帮助,对于他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快乐而自信地坚持完成任务。.让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其实也是对其自制能力的培养。由于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较差,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可以从孩子的生活习惯方面入手,先提出小的要求,安排一些不大费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步地学会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完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多锻炼孩子承担一些责任。父母可以把一些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比如家里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喂食,让孩子去取牛奶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利于孩子增加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坚定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决心。
第四篇:孩子要学会分享中成长
孩子要学会在分享中成长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缺乏对他们进行分享成功、欣赏他人的教育,总是竞争、竞争,名次、名次,这对孩子的隐性伤害是非常大的。我很喜欢一个幼儿园的故事,即使是在给大学生做讲座时,我有时也会提起。但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国外的幼儿园的,在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氛围中,幼儿园已经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故事了。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老师每次点名做游戏,她都不举手,当别的小朋友举手被老师点名又做完游戏后,她就高兴地拍手鼓掌。她的爸爸观察到这种情况,心中很不安,以为女儿很没有进取心或参与精神,回到家小心地问她,这是为什么?她很高兴地告诉爸爸:“我就是喜欢做一个为别人鼓掌的人。” 在中国,从幼儿园开始,如果一个孩子不展示自己的聪明、能干,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就会陷入自卑、自责之中,同时也容易产生对那些经常得到老师表扬的优秀孩子的忌妒;缺乏师德的老师心里会瞧不起这样的孩子,认为他没出息;其他孩子会把他归入弱势群体,不爱和他玩;家长则会为自己的孩子为何这样而苦恼,甚至因“恨铁不成钢”而打骂孩子。
但在这个幼儿园的故事中,这个小女孩因为得不到上场做游戏的机会而自卑了吗?没有。她因为别的孩子游戏做得好得到老师表扬而忌妒了吗?也没有。她没有自卑,没有忌妒,反而很快乐,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她会分享别人的成功,会欣赏别人的成功,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她保持阳光心态、快乐心情的奥秘。
我曾经给我已经上北大的女儿讲这个故事,并告诉她,不要以为这个故事太小儿科了,很多北大、清华的高才生恰恰不如这个幼儿园的小女孩。
举两个例子吧: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1992级女生朱令因离奇的中毒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100%伤残。后经医学检测,确认朱令是“铊中毒”,而铊这种剧毒的化学实验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能接触到的人范围非常小。虽然这起中毒案至今未破,但能接触到铊的朱令的清华同学一直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
如果说朱令的悲剧是否同学竞争、忌妒引发的犯罪还难以断定的话,近年媒体报道过多起从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留学海外的高才生,当自己的科研或爱情遇到
挫折的时候,出现了好几起杀害自己的老师、同学、恋人的惨剧。这就是只知竞争、不懂分享的后果,这就是恶意忌妒、经不起失败的后果。一些人平常总是压抑自己的忌妒,却让它转化为自卑,当自卑出现反弹的时候,忌妒的恶魔还是有可能释放出来,把他人和自己都带向深渊。
我真的很遗憾,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一直缺乏对他们进行分享成功、欣赏他人的教育,总是竞争、竞争,名次、名次,这对孩子的隐性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总有一天,他要在竞争中落败;总有一天,他要从名次中掉下来;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他也可能忌妒别人获奖比他更年轻——这样的成功,有什么意义呢?
走出这种因过多的竞争教育而带来的心理阴影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像那位小女孩所做的那样,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功,学会分享别人的成功。我曾对女儿说,当你想攻克某个科学难题没有成功,而你的团队内或团队外的人攻克了这道难题时,你要由衷地欣赏他们的成就,因为他们的成功也帮助你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社会分工和效益优先的角度讲,竞争是不可或缺的,但分享才是竞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为只有分享才能实现竞争的目的。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只是给孩子灌输竞争和名次的思想,那才是让孩子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过早地输在了起跑线上。教孩子学会分享吧,让他懂得自己的成功要带给别人幸福,而别人的成功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第五篇:孩子之间要学会相互合作[模版]
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快速地小便到楼上休息室脱衣服睡觉了。马致远却在午睡室晃来晃去,不愿去睡觉,结果,走在后面的一个小朋友被马致远不小心绊了一跤,摔得哇哇大哭,致远见此情形也吓到了。于是安抚好摔疼的小朋友,我问致远:“为什么在睡室闲晃,不去睡觉呢?”致远不做声,我继续说:午睡室已经很挤了,如果你在这里逗留不往前走的话,小朋友就会挤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危险的,你知道吗?”致远点点头说:“我裤子脱不掉,不想睡觉。”我告诉致远不会脱或者脱不下来你可以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忙,但是要有礼貌地说,我想小朋友肯定会帮助你的,老师也会帮助你。最后,致远请了旁边的张鑫帮忙,一会他就躺在床上睡好了。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小,包办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惰性,他也觉得应该的,也就会依赖他人;或者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穿脱衣服时方便,认为都是我们老师帮忙,在穿着上也没有考虑到位。
我们要经常和家长联系,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学会对孩子放手,帮助他们学会自理。
鼓励孩子之间要学会相互合作,互相帮忙,当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伸出小手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