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孝”字文化释义

“孝”字文化释义



第一篇:“孝”字文化释义

“孝”字文化释义

《尔雅〃释训》云:‚善事父母为孝‛。即善待父母称为‚孝‛。《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撰者不详。据考该书非经一人一时之手,而是一种训诂汇编,大体由初汉学者编撰。儒家视此书为通达古今之要律,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其中对‚孝‛字的释训,成为后世公认的定义。许慎《说文解字〃老部》日:‚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孝也‛(孝通老)。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子承孝‛成了‚孝‛字的正解,‚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因此。《辞海〃孝》释为‚善事父母‛。《汉语大词典〃孝》释为‚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亦谓孝道‛。

‚孝‛ 这个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道德理念的专用词,其本义果真如上所释?其实,通过分析古汉字字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以及对先秦早期文献进行认真地考证,‚孝‛字的本义并不是‚事亲‛,甚至还不是‚事人‛,而是‚事鬼‛,‚敬神‛,是一种对死去祖先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一意义的‚孝‛字,与中国上古时期‚祭必有尸‛ 的习俗有关。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从“孝”宇的宇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来加以考证“孝”。

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的构形,从字型结构上看,其上部从‚老‛,像‚尸‛,如皓发长髯的老者(为尸所化妆,古代祭祀习俗),下部为‚子‛,像行礼之孝子,是一幅孝子拜尸的图象。而现今大多数人受《说文解字》的影响,认为‚孝‛是会意字,从‚老从子,子承老‛。‚孝‛字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即善事父母者。

以上两种,哪种解释更确切呢?从古代汉字结构系统及其文化蕴涵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古汉字中有一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单字系列,比如取像相类的单字系列,它们字型相似,意义也就相类似,如‚墓‛,‚葬‛,‚壑‛这三个字,从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构形取像上看,都有‚草‛、‚尸‛、‚人‛等字型结构,可谓取像相类;从字义上看,这三个字都表示古代的一些丧葬形式。举例释之:‚世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而委之于壑‛(《孟子》)。‚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易〃系辞》)。‚左师公日:老臣残息舒祺⋯愿及未填沟壑而讫之‛(《左传》)。从这些释义中我们知道这三个取像相类的字都反映了古时丧葬仪式的一些习俗。以此作为线索,来考察‚孝‛字,则可以看出‚孝‛字在构形上与上述字也有相类的地方(如‚草‛、‚人‛、‚尸‛),那么我们即可推知,‚孝‛与丧葬仪式有一定的关联。‚孝‛应是古代孝子对已死祖先的宗教祭祀仪式之意,而非‚善事父母‛之意。‚孝‛字作‚事亲‛应是后起之意,孝作为一种敬老养老的行为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文化现象。

二、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

1、《周易》、《诗经》中‚孝享‛释意。《周易〃萃卦》卦辞日:‚萃,享,王假有庙,利见大人‛。《象传》说:‚王假有庙,至孝享也‛。王弼《注》:‚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说‚致孝享‛是献出孝子的食物做供品。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指出‚孝享‛是‚祭祀‛行为。来知德《集注》日:‚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认为必恭必敬地行礼就是‚孝‛,尽其所有奉献供品就是‚享‛。这就是‚孝享‛的本义。‚孝享‛一词即祭祀,具体地说,‚孝‛乃是向神行礼,‚享‛乃是向神献物。《诗经〃天宝》有‚吉蠲为鳝,是用孝享。榆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日卜尔,万寿无疆‛的诗句。所谓‚孝享‛明显是一种祭祀活动。可见《诗经》《周易》中的‚孝享‛用例,都是指祭祀活动而言。‚孝享‛合用,一是指礼敬,一是指供物,如果分开单用,则孝可兼享,享亦可兼孝。《尔雅〃释训》:‚孝,享也‛,‚享,献也‛。‚献‛与‚孝‛是音近义通。《尔雅》以‚孝‛‚享‛互训,可见尚存上古用语之遗意。可惜,现在许多人在释读‚孝‛字时,都受了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的影响,一致以‚善事亲者‛释之,使‚孝享‛的祭祀之意长期被掩,实不足训。

2、《仪礼》、《礼记》、《诗经》中‚孝子‛‚孝孙‛的释义。《仪礼》中使用‚孝‛字也是与祭祀密切相关的,凡称‚孝子‛‚孝孙‛之处,都与祭祀活动有联系,甚至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自称‚孝子‛‚孝孙‛。如《仪礼〃聘礼》载:‚筮一尸,若昭若穆,仆为祝,祝日: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争考某子‛。聘礼为嘉礼,何时举行要筮日时,筮时设尸,因而有上引祝词。祝词时,主事人乃称孝子、孝孙。又如《礼记〃杂记》说:‚丧奠,脯醢而已。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礼记〃祭文》说:‚唯孝子为能飨亲‛。这里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飨亲‛(即为‚享孝‛)乃是孝子们专有的权利。孟子有所谓丧祭之事‚白天子达乎庶人‛之说。我们再来考察《诗经》中的‚孝子‛‚孝孙‛,也都与祭祀有关。如《大雅〃既醉》‚威仪礼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诗是周王祭祀祖先时祝官所唱的祈求福祉的颂歌。‚永锡尔类‛即是说赐孝子永享其福,这里的‚孝子‛就是主祭祀的长子。《诗经〃楚茨》第五章日:‚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 ‛。《楚茨》乃是歌咏祭祀之诗。这里的‚孝孙‛也是祭祀时的专称。周代祭祖,孝孙为祖父之尸,即装扮成已故祖父而代为接受子孙的祭祀,即称为‚尸‛。所谓‚孝孙徂位‛即孝孙登临尸主之位。《礼记〃曲礼》:‚礼日:‘君子抱子不抱孙’。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王父尸‛。《祭统》日:‚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孝‛的篆文乃是⋯副孝子拜尸的图像,孙为王父之尸,代替王父接受‚孝子‛的礼拜,拜尸的人称为‚孝子‛,为尸之人称为‚孝孙‛。由此可知,‚孝子‛‚孝孙‛均为祭祀时的专称,而非今天现代汉语中的‚孝子‛‚孝孙‛之义。

综上所述,《周易》、《仪礼》《礼记》《诗经》等先秦文献中的‚孝‛,其涵义都是祭祀祖先之意,只有行祭礼之时才用‚孝‛,也只有祭祀之时的主祭者才称为‚孝子‛,为王父之尸的孙子才称为‚孝孙‛。由此可见,‚孝‛字其意表达的都是祭祀的问题,这与后世作‚孝养‛讲的‚孝‛有很大的区别,‚孝‛做‚孝养‛讲应该是后起的义项。

三、结论

本文论证‚孝‛ 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并没有否定后世‚孝‛有孝养之义的实际,更无意贬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孝道‛之源远流长的历史。孝养老人的传统在中国早已有之,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有所养。‛养老是当时人们生存的自然行为。进入阶级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仪为纪‛。一切礼仪的产生都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文明社会的道德礼仪核心内容的孝道也不例外。孝道正是中国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到了春秋时代,伟大的哲人孔子崇尚西周的礼制,述古制日:‚使老有所终‛。又日:‚今之所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表明他倡导的‚孝‛不仅是能养父母,而且要尊重长辈。孔子将他所崇尚的西周礼乐文化融入孝道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孝与养的结合是孔子对孝道思想进行的改造和升华,使仅仅属于物质领域的供养关系,上升为兼有精神享受的文明内涵,因此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弘扬。儒家经典《孝经》将‚孝‛上升到‚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高度,这时的‚孝‛不仅兼有赡养、祭祀、孝敬的内容,而且兼有‚天道‛、‚地道‛、‚人道‛的广泛哲学内涵了。这无疑是孔子及其儒家门徒对人类尊老养亲情绪的升华、丰富和提高。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后世才有的意义强加为‚孝‛字的原始涵义,‚孝‛字从‚敬神‛到‚事亲‛的转化,从功利性的祈福到对养育之恩的推崇,正是人类认识史从重神到重人的历史性飞跃,它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所要弘扬的正是‚孝‛字的后起之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而要摒弃的却是‚孝‛字的原有涵义——祭祀祖先神灵的封建糟粕。

第二篇:孝文化

孝文化

【关键词】

孝文化 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

【热点材料】

材料一:

2011年12月27日下午,“机场刺母案”二审在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在二审过程中,涉案行凶人汪某强调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应该接受治疗,不应受到刑事处罚。汪的代理律师则认为当初的司法鉴定意见书中存有瑕疵,并继续为其作无罪辩护。9个月前,汪某“机场刺母”一度引发了社会从“孝道”、“责任”层面对其一致谴责,不过,时至今日,这位涉案当事者本人并没有就自己的行为从道德角度主动回应大众,他依然在苦苦辩护,认为自己不该受到刑事惩罚。

“机场刺母”发生在2011年3月31日。当晚旅日留学生汪某回上海后,因学费问题与母亲产生争议,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内向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了数刀,这一幕令周围人都震惊不已,汪某随即被警方带走。

刺母案发生七个月后,2011年10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司法鉴定出具的报告显示,汪某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时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汪某的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而汪某的辩护人则认为事发时汪某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其做无罪辩护。最终法院做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材料二

2011年10月24日早晨,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的公务员廖某,与59岁的父亲发生冲突,其父的衣服被廖某撕破,身体多处受伤,左肩膀上更是被廖某咬得鲜血直流。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从湖南郴州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想到得到的竟是身为公务员的儿子的辱骂和殴打。

随后的调查更是显示,在4个多月时间里,廖某曾7次暴殴亲娘,骂母亲是猪,“咋不撞车死掉”?不过,与机场刺母中的汪某面对社会指责却“默不作声”不同的是,咬父事件发生两天后,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一直逃避的廖某幡然醒悟并最终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事情以一家人和解收场。

为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还专程给当地报社写信说,这件事引起了他个人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从小处讲是一起家庭纠纷,当事者缺乏道德修养,违背伦理,行为失范。而从大处讲,可看作是当前转型期社会道德水准、伦理规范方面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材料三

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该规定引发了很大争议。昨日,北大招办负责人回应称,“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荐”是一条禁止性的规定,但不能被反过来解读。

该负责人称,此次校长实名推荐制首次提出了学生不得被推荐的标准,北大在此过程中不比较谁更孝敬父母,但孝不孝敬父母却是能否获得推荐资格的一条底线。一个对父母感恩的人,相对而言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责任感,“这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我认为对此不应当存在分歧。如果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学校长推荐到北大来就读,我们就没有尽到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该负责人承认,为孝敬父母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很困难,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用数字去量化和标准化。事实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别复杂的考核,有时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简单的面试考察,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足够了,“之所以要明确这一规定,是因为现在很多学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优秀,但对父母和他人充满了冷漠,认为所有人都该为他服务,北大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考点分析】

一、孝观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今,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年轻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而年长者越来越多,“4-2-1”家庭结构日趋普遍,同时,社会的养老保障体制的远未健全,年轻人养老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逃避责任,在山东曲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

另一方面,具体的阶层也存在具体的困难。在城市中拼搏的年轻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生存压力,在生存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的情况下,孝心等道德层面的问题自然被排在了后面。在农村,城乡二元分化对立的社会体制,也增加了农村人养老困难。农村家庭的割裂,一家人分处几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家人都难以团聚、朝夕相处,“孝文化”和“孝心”培养自然无从谈起。

二、弘扬孝文化的意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对于和睦乡里,促进家庭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并身体力行,站在已有的文化高度上继续向前行走,才更能感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地位和使命。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而社会的和谐首先就在于家庭的和谐。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是民族精神重要的方面。挖掘孝传统,弘扬孝文化,以孝作为构建和谐家庭的突破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弘扬孝文化的对策

1、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由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与教育水准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由于资产积累的加速与经济保障制度的充实,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也已有较大改善。这些因素都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充分了解老人的真实需要,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

2、倡导最为基本的孝行准则。父母对子女所希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虽然孝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亦倡导践行现代最为基本的孝的行为准则。

3、利用节庆效应弘扬和传播孝文化。自古以来,中华传统节日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的诸多节庆都强调亲情,以家庭的归属和对祖先的缅怀为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与家庭的温馨。因此,应借节庆之际,不断宣传和强化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纽带,同时,还可大力推广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将敬老、爱老的思想与节日活动紧密结合。

4、在道德层面不断强调孝文化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维护。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对此都有明文规定。比如,“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等等。对于不尊、不敬、不孝之徒应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5、文化研究机构、公共教育部门对孩子、公众持之以恒开展好经常性教育。

6、健全孝道公共评价与激励机制,厘清新社会条件下孝道的内涵与标准,让孝道更具操作性。

7、在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等方面更关爱老人,发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宣传那些真心尽孝的道德楷模,长期保持宣传普及与舆论引导的作用。

重视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是全民道德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有法律的保护,道德的提升,社会的保障,孝道的倡行,舆论的监督,可以相信,新时期的老人将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幸福。

四、对孝子工程的看法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顺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下“不孝”之举却屡见报端,在这种情况下,“小孝子培养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应时而生。

小孝子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其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实际效果恐怕未必尽如人意。

一方面,小孝子培养工程的确有着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一条纽带,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可否认,当下确实存在一些子女不孝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孝德工程很有必要,其最大的现实意义不是培养出多少名“标准孝子”,而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向广大青少年灌输孝的意识,培养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美德,带动更多人的有孝心、有孝行,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孝为美的社会氛围。

第二,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素养,必将影响将来的人生轨迹。“孝为德之本”,教孩子孝敬父母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该工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传统道德精华的熏染,用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培养他们的传统心性,对德育发展是一个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提倡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到“孝心能否量化培养”、“应在什么阶段培养”以及“如何衡量孝心”等具体问题,却又需要更深层、更系统的的考量。

第一,孝道没有统一的可量化的评定标准。用统一标准要求孝子,既不合实际,也背离科学,“孝”有许多统一的标志与行为指征,以一个“中华小孝子”的名号来涵盖孝道显然过于武断。

第二,孝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孝”乃发自内心,表于言行的一种品德,其多半得自于儿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如果说存在“培养”这种“方法”的话,也是一个漫长的示范与模拟的互动过程,是长期教化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批量生产”。因此,仅靠办学习班进行短期培养,是完全不够的。

第三,孝道的保持和增强需要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些实际问题更是“孝子培养工程”所解决不了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孝道”呢?

首先,孝道的培养针对的是人们灵魂的锻造和升华,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才能让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得到引领。

其次,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要把孝心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只有在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时,才能体会父母付出的辛苦,从而知道体谅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帮父母,为父母分忧解愁。

总之,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孝子更不可能批量生产。只有通过社会方方面面一起行动,才能真正构建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出父母膝下知冷知热的儿女,才能真正找回“孝”文化。

第三篇:容易读错的字释义

高考容易读错的字释义

灵台一中 马进科

拟:nǐ起草;例:拟了一个信稿。想要作;例:拟于下月赴沪。模仿:例:比拟。不读yǐ。也有人按半边误读为yí。

歼:jiān杀光,消灭尽。例:歼灭战,痛歼敌军。不读qiān。诣:yì达到。“造诣”是指学识达到的程度,如称赞一个人的学识高深,说“造诣很深”“颇有造诣”。不读zhǐ。庖:páo 厨房。“庖人”指厨师。“越俎代庖”是说正在行祭礼的人,走离祭祀的地方去替厨师准备祭祀品(俎音zǔ,是古代的祭器)。比喻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不读bāo。

苫:shān遮盖。例:苫布,就是遮雨的大幅厚布。修建房屋时房顶用草、泥盖抹,也叫“苫背”。不读zhàn。

枢:shū门轴。“中枢”“枢纽”都指事物最重要的关键性的部位。不读qū。

恪:kâ小心谨慎。例:恪守成法,恪遵规章。过去有kâ和quâ两读,现在规定读前一个。不读gâ,或按“格”类推认读为gã。迸:bâng爆开。例:迸裂,火花乱迸。不读bìng。

玷:diàn白玉上的污点。“玷污”“玷辱”都是说使人或东西失了体面,不光彩。不读zhān。

茸:rïng小草刚刚生出来的柔软的样子。例:浅草茸茸。“鹿茸”是初生的带细毛的鹿角,是一种贵重的药品。不读ěr。

骈:pián并列的,成双成对的。例:骈体文(文章句子都是排比整齐 的)。不读bìng。

陌:mî道路。例:田间阡陌交通。“阡”和“陌”指纵横的小路。“陌生”就是生疏、没有见过的。不读bǎi。

绚:xuàn有文彩的样子。“绚烂”就是彩色光艳。不读xún。莠:yǒu“莠”本来是貌似稻禾的狗尾草,常用来比方坏人;例:良莠不齐。不读xiù。

脍:kuài肉片或肉丝。“脍炙人口”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词。“脍”和“炙”都是好吃的东西,比喻适合人们的口味。不读huì。淙:cïng“淙淙”是流水的声音。不读zōng。

淀:diàn湖泊。例:白洋淀。又是“沉淀”的“淀”。不读dìng。涮:shuàn 用水冲洗。例:用水把瓶子涮一下。北京有一种著名的食品“涮羊肉”,就是自己在火锅里煮羊肉片,稍微一涮就捞出来吃,滋味异常鲜美。不读shuā。许多人都把“涮羊肉”的“涮”字读错了。

涸:hã“干涸”就是水干了。“涸辙之鱼”是说在干的车辙里的鱼,比喻在困苦中等待救援的意思。不读gù。

掮:qián用肩扛。例:掮起大旗。“掮客”是旧社会的商业中间人,现在也用“政治掮客”来嘲讽反动的政客。不读jiān。

捺:nà压下,忍耐。例:按捺,捺着性子。又指汉字的笔画“丶”。不读nài。

酗:xù喝醉了酒胡闹。例:酗酒滋事。不读xiōng。

偿:cháng例:偿还,赔偿,得不偿失,如愿以偿。不读shǎng。这

个误读是由繁体字“”而来的,现在按简化字的偏旁读“尝”是正确的。

绽:zhàn裂开。例:破绽,皮开肉绽,鞋开了绽。不读dìng。滞:zhì堵塞住,不能顺利地流动。例:停滞,滞留,滞碍。不读dài。

惬:qiâ“惬意”就是满意,“难惬人意”是不能令人满意。不读jiā或jiá。

愎:bì倔强,不听人劝。例:刚愎自用。不读fù。

晷:guǐ日影。例:日无暇晷(很忙,一天里没有一会儿空闲)。“日晷”是一种古代借日影看时间的工具。不读jiù,也有人误读成guī。喟:kuì叹气。例:喟然长叹。不读wâi。

掣:châ拉,抽。例:牵掣,掣动,风驰电掣,掣肘(阻拦别人进行工作)。不读zhì。

滓:zǐ沉淀的渣子。“渣滓”本指没有用的废物,也用来嘲讽人物。不读zǎi。

溯:sù逆流而上。例:回溯(回想以前),推本溯源(寻求根源),都是比喻。不读shuî。

塑:sù用泥土等制成人物形象。例:雕塑,塑造,塑像,木雕泥塑。“塑料”是一种化学物质。不读shuî,suî。

隘:ài狭小。例:狭隘。险要的地方。例:关隘,要隘。不读yì。韪:wěi是,对。例: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读wãi。畸:jī“畸形”是不正常的形状。不读qí。

稗:bài 稗子,一种像稻麦的野草,可以作饲料。“稗官野史”,“稗史”,(记载逸闻琐事的书)。古代设“稗官”,专搜集民间的议论。不读bēi。(或按“脾”“啤”类推误读为pí。)愆:qiān过失。例:罪。“期”就是错过规定的时期。不读yǎn。赘:zhuì多余的,没有用处的。例:累赘,繁赘,赘疣(小的瘤子,比方不需要的事物)。不读áo。

憧:chōng“憧憬”就是想象。例: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不读tïng。

麾:huī指挥,又是旗子。旧时用“麾下”作为对武职官员的敬称。不读máo。

撑:chēng支住,推开。例:撑船,撑竿跳,撑起伞来。也是支持和努力维持的意思。例:苦撑着这个局面。不读zhǎng。特别是“撑竿跳”,读错的人很多。

觑:qù偷看。例:面面相觑。“小觑”就是轻视。不读xū。箧:qiâ箱子、柜子之类的器具。“翻箱倒箧”是急躁地寻找东西。不读jiā,jiá。

镌:juān雕刻。例:镌刻图章。不读jùn。(“隽”读jùn,是不平凡的意思;也读juàn,是肥美的意思)。

擎:qíng托着,举着。例:力擎千斤,众擎易举(大家一齐用力,容易把事办成)。发动机也叫“引擎”(译音)。不读jìng。

瞠:chēng直着眼睛看。例:瞠目结舌(吃惊时瞪着眼说不出话来的

样子),瞠乎其后(干瞧着,赶不上人)。不读táng。獭:tǎ一种毛皮珍贵的小兽。例:水獭,旱獭。不读lài。臀:tún“臀部”就是屁股。不读diàn。瞥:piē“一瞥”就是大略一看。不读bì。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例:鸟瞰,俯瞰。不读gǎn。龋:qǔ“龋齿”就是虫牙。不读yǔ。

簇:c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团。例:花团锦簇,一丛一簇的奇花异草。“拥簇”是挤在一起的意思。不读zú。懑:mân烦闷。例:“愤懑”。不读mǎn。

蹙:cù缩聚。例:双眉紧蹙,蹙额。又是紧急的意思。例:蹙迫。不读qī。

蹴:cù踢,踏。例:蹴球,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成功)。不读jiù。霾:mái空中下尘沙。例:阴霾的天气。不读lí。伥:chāng “为虎作伥”是说甘心给坏人当走狗。“伥”指“伥鬼”,古时的迷信传说:人被老虎吃了,鬼魂还要为老虎服务,引诱人来给老虎吃,并且帮助老虎躲避猎人的伤害。和“张”“帐”“胀”等字同包含“长”。但不读zhāng,zhàng。

汲:jí从河里或井里打水。例:新汲的凉水。和“吸”字同包含“及”,但不读xī。

怅:chàng不高兴。例:惆(chïu绸)怅,怅惘(wǎng)。不读zhàng。吭:háng咽喉。例:引吭高歌(放开喉歌唱)。和“抗、炕”等字同

包含“亢”,但不读kàng。“不吭声”的“吭”读kēng。妪:yù

老妇人。唐代诗人白居易作诗,力求平浅,作成后念给老太太们听,她们能听懂了,这诗才算作成。人们赞美他的诗是“老妪能解”。和“呕”“鸥、欧”等字同包含“区”,但不读ǒu,ōu。

沮:jǔ“沮丧”形容失意时无精打采的样子。和“租、祖、阻、组、俎”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ū,zǔ。

怙:hù“怙恶不悛”是说作坏事而顽强地不改。“怙恶”是坚持为恶。和“姑、估、沽、咕”“牯”等字同包含“古”,但不读gū,gǔ。诡:guǐ虚伪欺诈,不诚实。例:诡计,诡辩,行踪诡秘。和“桅”“跪”“脆”等字同包含“危”,但不读wãi,guì,cuì。

劾:hã“弹劾”是检举官员的罪行和过失。和“刻”“颏”等字同包含“亥”,但不读kâ,kē。

拂:fú轻轻扫去,擦过。例:拂拭,春风拂面。“拂晓”是天快亮的时候。和“佛教”和“佛”字同包含“弗”,但不读fï。

枘:ruì“方枘圆凿”比方不相适应。枘是木器的榫头,凿是榫卯。和“纳、呐、衲”等字同包含“内”,但不读nà。

陉:xíng山脉中断的地方。“井陉县”在河北省。和“茎、经”“径、胫”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īng,jìng。

迢:tiáo远。例:千里迢迢,迢遥。和“超”“招、昭”等字同包含“召”,但不读 chāo,zhāo。

咀:jǔ咀嚼。和“祖、阻”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呷:xiá喝一点儿。例:呷了一口酒。和“押”字同包含“甲”,但不读yā。刹:chà

“一刹那”就是一会儿。和繁体字“”同包含“杀”,但不读shā。不少人读shà,可能是受了“一霎”的影响,这是由于词义相同而作出的错误推测。(但是“刹车”的“刹”应该读shā)狙:jū大猴子。“狙击”是突然袭击。和“祖、阻、组”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恬:tián心安。例:安恬,恬不知耻(心里安然,不觉得羞耻)。和“刮”“括”同包含“舌”,但不读guā,kuî。袂:mâi 袖头。例:分袂(离别),联袂(手拉手)。和“决、诀”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uã。

阂:hã“隔阂”就是互不相通或不了解的意思。和“孩”同包含“亥”,但不读hái。

骁:xiāo勇猛。例:骁将,骁勇。和“挠、铙”“娆、桡、饶”等字同包含“尧”,但不读náo,ráo。也不读yáo。

殄:tiǎn消灭。“暴殄天物”是说糟踏东西。和“珍”“诊”同包含“”但不读zhēn,zhěn。

砭:biān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例:痛下针砭(批评人、帮助人改过)寒风砭骨(刺骨)。和“泛”“贬”同包含“乏”,但不读fàn,biǎn。

峙:zhì本来说山势的直立,“对峙”用来比喻双方互相抗拒,各不相下。和“持”字不同,不读chí。也不读chì。

胝:zhī“胼(pián)胝”是劳动后手脚上磨出来的茧子。和“抵、诋”等字同包含“氐”,但不读dǐ。浸:jìn 放在水里泡。例:把药浸透,浸种。逐渐地。例:浸渐。和“侵”字同包含“”,但不读qīn。

悛:quān悔改:例:怙恶不悛(坚持作坏事,不肯悔改),屡诫不悛(屡次告诫,并不悔改)。和“俊、浚、峻”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ùn。谆:zhūn“谆谆”是形容告诫和嘱咐时恳切的样子。例:谆谆告诫,言者谆谆。和“醇、淳”等字同包含“享”,但不读chún。疽:jū“痈疽”是一种毒疮;牲畜还能得“炭疽”病。和“阻、祖、组、俎”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捕:bǔ

捉拿。例:捕鼠。和“浦、埔”等字同包含“甫”,但不读pǔ。骋:chěng快跑。例:驰骋,游目骋怀(游览的时候观看风景,心怀舒放)。和“聘”字同包含“”,但不读pìn。

哺:bǔ吃,喂。例:哺乳,哺儿。和“浦、埔”等字同包含“甫”,但不读pǔ。

唆:suō“调唆”“唆使”都是鼓动别人作坏事。和“俊、浚、峻”等字同包含“”,但不读jùn。

赂:lù用钱财买通别人。例:贿赂。和“洛、络、骆”等字同包含“各”,但不读luî。

胼:pián“胼胝”是劳动后手脚上磨出来的茧子。和繁体的“”同包

含“并”,但不读bìng。隼:sǔn 一种小的鹰。例:鹰隼。和“准”的繁体字“”相似。不少人因而错读成zhǔn。

惆:chïu“惆怅”是说心里不高兴。和“碉”“调”等同包含“周”,但不读diāo,tiáo。

谛:dì意义。例:真谛,妙谛。和“啼、蹄”同包含“帝”,但不读tí。

谒:yâ拜见。例:拜谒,谒见。和“揭”“竭”“褐”“渴”等字同包含“曷”,但不读jiē,jiã,hâ,kě。

阐:chǎn说明。例:阐明,阐述。是解释明白的意思。和“禅”字同包含“单”,但不读shàn。逮:dǎi,dài 捉。单用时读dǎi,例:逮老鼠。复合词读dài,例:逮捕特务。和“棣”(“棠棣”,是一种果树)字同包含“隶”,但不读dì。(古诗文借“逮”为“棣”,也读dì,现在我们可以不必管它)。

厩:jiù马棚。“厩肥”就是从牲口棚里清除出来的肥料。和“概、溉”等字同包含“既”,但不读gài。

堑:qiàn壕沟。例:堑壕,天堑。和“暂、錾”同包含“斩”,但不读zàn。唳:lì

鸟叫。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晋时苻坚被谢安、谢玄打败,听见风响、鹤叫,看见草木摇动,都以为是敌兵追来。后来用这两句话

形容心虚的人自相惊扰。和“泪”的繁体字“”同包含“戾”,但不读lâi。

畦:qí菜畦。小块田地的分区。和“蛙、哇”“娃”等字同包含“圭”,但不读wā,wá。

湛:zhàn深。例:学识湛深。又是清澈的样子。例:河水清湛。和“堪”字同包含“甚”,但不读kān。

湍:tuān江河的急流,也形容水流得急。例:急湍,湍急,湍流。和“喘”“端”同包含“”,但不读chuǎn,duān。揠:yà

拔。例:揠苗助长(嫌庄稼长得慢,用手拔长;嘲讽急于见功效的人,白费了力气反而行不通。这个成语现在多改用“拔苗助长”了)。和“偃”“堰”等字同包含“”,但不读yǎn,yàn。

蒂:dì花朵下的柄。例:并蒂莲。也用作人和地名的译音字。和“啼、蹄”等字同包含“帝”,但不读tí,或由tí变调错读为tì。辊:gǔn皮辊,是机器上滚筒状的机件。和“棍”字同包含“昆”,但不读gùn。

遏:â阻挡。例:遏止,阻遏,响遏行云(描写歌声高昂,把云彩都挡住了)。和“褐”“喝”“揭”“竭”等字同包含“曷”,但不读hâ,hē,jiē,jiã。

喙:huì嘴。例:不容置喙(不容人提意见)。和“缘”“椽”“篆”同包含“彖”,但不读yuán,chuán,zhuàn。

缔:dì结成。例:缔结条约。“取缔”是限制的意思。和“蹄、啼”

等字同包含“帝”,但不读tí,或由tí变调而错读为tì。滇:diān云南省的别称。和“填”“镇”“慎”等字同包含“真”,但不读tián,zhân,shân。

忾:kài愤恨。“同仇敌忾”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对付共同仇恨的敌人。不读qì。

裸:luǒ露出。例:裸体,赤裸裸。和“课、锞”同包含“果”,但不读kâ。痹:bì

小儿麻痹症,麻痹大意。异体字写作“”,和“脾、啤”等字同包含“卑”,因此容易推测而错读为pí。(右下边的“畀”读bì,是给予、交给的意思。例:畀以重任)豢:huàn饲养。例:豢养。和“拳、卷”等字同包含“”,但不读quán,juàn。

粳:jīng粳米,一种不粘的稻米。和“梗、埂、哽”等字同包含“更”,但不读gěng。

蓦:mî忽然。例:蓦地吃了一惊。和“暮、幕、墓、慕”等字同包含“莫”,但不读mù。

嗔:chēn怒。例:嗔怪,嗔怒。和“填”字同包含“真”,但不读tián。或按声旁“真”错读为zhēn。

龃:jǔ“龃龉”是说上下牙齿对不齐,常用来比方两人意见不合。和“祖、阻、组”等字同包含“且”,但不读zǔ。

歃:shà喝。例:歃血为盟(古代定盟时,用牲畜的血沾一沾嘴,表示

诚意)和“插”字同包含“”,但不读chā。觥:gōng 用野牛角作的大酒杯。例:觥筹交错(形容宴会的盛大和欢乐气氛,觥是酒杯,筹是筷子)。和“恍、幌”“胱”等字同包含“光”,但不读huǎng,guāng。韶:sháo 美好。例:韶光,韶华(指春天或青春的时光),韶秀(面貌美丽),韶山(地名,在湖南省)。和“招、昭”“苕、迢”“绍、邵”等字同包含“召”,但不读zhāo,tiáo,shào。

褛:lǚ“褴褛”指衣服破烂。和“楼、蝼”等字同包含“娄”,但不读lïu。

酿:niàng酿酒,酝酿。“酿”的繁体字“”和“让”的繁体字“”同包含“襄”,不少人因而认读为ràng。

摹:mï模仿。例:临摹字帖。和“暮、幕、慕”等字同包含“莫”,但不读mù。

龈:yín齿龈就是牙根。和“根、跟”等字同包含“艮”,但不读gēn。

镂:lîu雕刻。例:雕镂玲珑,铭心镂骨(感激之情永远记在心里)。和“缕”“楼”“搂”等字同包含“娄”,但不读lǚ,lïu,lǒu。龉:yǔ“龃龉”指上下牙齿对不齐,也常用来说两人意见不合。和“梧”“牾”“悟”等字同包含“吾”,但不读wú,wǔ,wù。膝:xī膝盖。和“漆”字同包含“”,但不读qī。

皑:ái皑皑,形容雪的白色。和“恺、铠、凯”等字同包含“岂”,但不读kǎi。

怂:sǒng“怂恿”是鼓动和劝说的意思。和“纵”字同包含“从”,但不读zîng。

踱:duï踱来踱去,就是慢慢地走。和“渡、镀”等字同包含“度”,但不读dù。

懦:nuî胆小怕事。例:怯懦,懦弱,懦夫。和“儒、孺、”等字同包含“需”,但不读rú。擘:bî

拇指,“巨擘”指技艺高超的人。例:医学巨擘。“擘窠书”是书法中特大的字,写的时候要用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擘窠)抓笔来写。和“臂”字同包含“辟”,但不读bei或bì。

犷:guǎng“粗犷”就是粗野,常用来形容豪放的艺术风格。和“旷、邝”等字同包含“广”,但不读kuàng。

弋:yì用系着绳子的箭射鸟。文言文的“弋获”一词,是捕人的意思。“弋阳腔”是一种地方戏的唱腔,是由江西省弋阳县创始的。这个字比“戈”字少一撇。不读gē。戍:shù

军队防守。例:卫戍。和“戎”字不同,和“戌”字也不同。“戎”读rïng,“戌”读xū。“戌”字中间是一横。“戍”字左边是“人”,右边是“戈”,人扛着戈,是防守的形象。“戌”字常见于历史上的纪

年,如“戊(wù)戌政变”。过去人们的生辰年月习惯用“天干”“地支”来称说,所以大家对“戌”字比对“戍”字熟悉,因此容易读错。肓:huāng“病人膏肓”是说病势沉重,“膏肓”指心膈之间,和“盲”字不同。不读máng。

泠:líng“泠泠”是泉水或凉风的响声。和“冷”字不同。不读lěng。券:quàn 古时的“券”如同现在的“合同”,是一种契据。现在的“券”,指一种票据,如“人场券”。和“卷”字不同。不读juàn。

恃:shì依赖,倚靠。例:有恃无恐(有所倚仗,不害怕)。和“持”字不同。不读chí。剌:là

本来是违背的意思,后来多用作译音字。例:阿剌伯数字,马尼剌(现在一般改用“拉”字),萨都剌(元代蒙古族大诗人)。古诗词里还用“剌剌”描写风声,用“泼剌”描写鱼跳动的声音。和“刺”字不同,左半边是“束”不是“”,不读cì。

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和“析”“拆”都不同。不读xī,chāi。斫:zhuï用刀斧砍。和“砍”字不同。不读kǎn。

栗:lì栗子。例:火中取栗,战栗。和“票”字“粟”字不同,不读piào,sù。荼:tú

一种苦味的野菜。“荼毒生灵”比方用苦菜的苦和蛇蝎的毒来残害人

民。又指一种开白花的草,“如火如荼”这个成语里的“火”指红的,“荼”指白的,夸张颜色错杂,耀人眼目,本来描写军队的威风气势,也用来描写群众的浩大声势。和“茶”字不同。不读chá。

陡:dǒu高起峭直。例:陡直,陡峭,山路很陡。又是忽然的意思。例:陡然,情况陡变。和“徒”字不同。不读tú。

祟:suì旧时迷信的说法,指鬼怪带给人的灾祸,现在借用来说不正当和有害的事情或行动。例:个人主义作祟,鬼鬼祟祟。和“崇”字不同,不读chïng。

淅:xī“淅沥”是描写风雨的声音。和“浙”字不同。不读zhâ。悼:dào悲伤。例:哀悼,追悼会,悼念。和“掉”字不同。不读diào。

赧:nǎn因羞惭而脸红。例:赧然不语,赧颜相向,周朝末叶的统治者称“周赧王”。和“赦”字不同。不读shâ。

菅:jiān一种草本植物。“草菅人命”是说把人的生命轻视得像草那样。和“管”字不同,也不是“管”字的简化。不读guǎn。萁:qí豆类植物的茎。例:煮豆燃萁(烧豆的茎煮豆子,比喻自相残杀)。“箕”字不同。不读jī。

徙:xǐ迁移。例:迁徙。和“徒”字不同。不读tú。

惴:zhuì害怕,不放心。例:惴惴不安。和“揣”字不同。不读chuǎi。

棘:jí长着许多刺的小树。例:荆棘。“棘手”是说事情不好办,像

有刺一样,难下手。和“辣”字不同,不读là。

葺:qì用草盖上。“修葺”指修理房屋。和“茸”字不同。不读rïng。隅:yú边、角的地方。例:海隅(海边),街头巷隅。和“偶”字不同,不读ǒu。

僭:jiàn“僭越”指超越了本分,享用了不该享用的东西。和“潜”字不同。不读qián。“潜”的繁体是“”,形状很相近,所以容易读错。

戮:lù杀害。例:杀戮,诛戮。“戮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意思。和“戳”字不同。不读chuō。“戳子”就是图章;用手指或棍棒触一下也叫“戳”。

罹:lí遭受困难或不幸。例:罹难,罹祸。和“罗”的繁体字“”不同。不读luï。

赡:shàn供给;供养。例:赡养父母。又是完备、丰足的意思。例:详赡,周赡。和“瞻”字不同。不读zhān。

羸:lãi“羸弱”就是瘦弱。和“赢”字不同。不读yíng。鏖:áo激烈地战斗。例:鏖战,赤壁鏖兵。和“尘”的繁体字“”不同。不读chãn。

簿:bù本子,册子。例:帐簿,练习簿。和“薄”字不同。不读bï或bî。

纂:zuǎn编辑。例:纂著,编纂。和“篡”字不同。不读cuàn。秕:bǐ不饱满的子实。

肄:yì学习。例:肄业(指在校学习而没有毕业)。和“肆”字不同。

“肆”读sì。例:肆行无忌(任意妄为,毫无顾忌),酒肆(酒店)。

第四篇:弟子规 入则孝 释义

《弟子规——入则孝》释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才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使他们改正,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委婉。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在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到责打,也无怨无悔。父母亲生病吃药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父母去世,应该守孝三年,期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

第五篇:孝文化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抚养我们教育我们,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去爱的人,又何谈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呢?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抚养我们教育我们,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去爱的人,又何谈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呢?

也许你会说,我很孝顺父母,我将来会挣钱养他们的老。可是,你是否知道,我们的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孝顺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总是容易认为一些行为,一些职业是很卑微的,从心底里不愿去接受它,并鄙视它们,包括亲情亦是如此。其实无论是扫地的清洁工,水果摊的小商贩,开电梯的工人,都可能为人父母。可是,如果他们的子女认为这是没有面子的职业,因此而不理他们,不在同学面前与生他养他的父母打招呼,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悲哀和心痛啊。有的同学会不自觉的相互攀比,攀比各自的家庭,炫耀自己的父母,这也是虚荣心理的一个表现。其实,无论我们的父母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是最伟大的人。

父母需要的,首先是尊重。

一位母亲陪着5岁的女儿去游泳,女儿在前面走,她拿着大包小包跟在后面,女儿问:“水果带了吗?”“牛奶带了吗?”当女儿得知妈妈带的水果是梨时,哭了起来,非要妈妈回去换她爱吃的水果。妈妈说她觉得自己不像孩子的妈妈,而像孩子的奴隶,女儿从来都是向妈妈提要求,却从没说过一句感激的话。

说一句谢谢,一句感恩的话语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有个盲女在妈妈生日那天送给妈妈一份礼物——一点一点扎在生日贺卡上的盲文。妈妈看不懂,请人翻译,那段盲文让她听得泪流满面:“亲爱的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虽然我看不见您,但我永远爱您感谢您——妈妈!”妈妈捧着贺卡哭了。她觉得自己为女儿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母需要的,是一份感恩的心。父母不值得我们去感激吗?

“出门要小心!放学早点回来!”每天妈妈都重复这两句话。你是否会觉得妈妈“唠叨”,可是,你又曾否想过,这每天不厌其烦的唠叨里,蕴含着多少爱啊。当你嫌父母唠叨不休时,你可知父母有多么心痛与无奈呢?

然而,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父母的话有些已经过时了,或者,他们的话真的说错了,没有现代的那些时髦的理念,没有尊重我们的个性。于是我们会常常和父母发生各种冲突,经常顶撞他们,还常常为父母不理解自己闷闷不乐。可是,同学们是否想过,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就像舌头和牙碰撞一样,很正常。我们和父母同进一家门,同吃一锅饭,难免会磕磕碰碰。重要的是,在小时候,父母常常包容你我们,让着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

同学们,别抱怨你的父母,也许他们工作很忙,不能每天陪伴你;也许他们很穷苦,不能给你锦衣玉食,甚至,也许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你只能和他们中的一个人生活。

但是当你真诚地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时,不管他们会不会亲吻你,理解你,你都会感受到幸福正包围着你。付出一份孝心,你才会切实的感受到一份实实在在的成长。对于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尊重他们,感激他们,理解他们,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

孝的真意是什么?就是爱,也就是回过来要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养活你十几年,你要回报;企业提供你工作的机会,发展的机会,如今你有了能力,需要你来回报,你要回过头来奉献,这就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俊;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世间万物莫不存感恩于心。落叶归于大树,撰写了一曲安详的乐章,那是对大树哺育的感恩;白云飘浮在蓝天,装点着一副温馨的画卷,那是对蓝天孕育的感恩。因为感恩,世界才变的丰富多彩;因为感恩,亲情才变得真挚;因为感恩,才会有爱岗敬业的责任;因为感恩,我们才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小时候听评书《岳飞传》,我第一次触及到“精忠报国,忠孝难全”的字眼,但那个时候懵懂的我,并不甚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慢慢求学路,拳拳父母心,远嫁他乡,山高水长,在数千个昼夜痛彻骨髓的乡愁中我才渐渐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胸怀感恩,感恩于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的父母,生命源自你们的精心呵护,成长源自您们的含辛茹苦,幸福来自您们的爱心倾注。因为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才真实自然,才源自心底,别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胸怀感恩,感恩于给我教诲,教我知识的老师,感恩于给了我友爱和情谊的好友,使我的人生不再孤单,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不仅仅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他一定也是忠诚的人.因为忠诚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如果他没有基本的爱心,连父母都不爱,他也不可能对亲人、对师长、对朋友有起码的忠诚。同学们,知恩图报,人之本性;忘恩负义,天理难容。感恩就是孝道,感恩也是责任,感恩更是美德。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湖南少年黄轲的故事,感受一段有情少年的感恩之旅。黄舸是湖南岳阳人,7岁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绝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会不断加重,最终心脏会因肌肉完全丧失运动机能停止跳动,患者的生命一般不超过18岁。黄舸的病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同情和关注,并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笔捐款。2003年,黄舸向他的父亲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要去看看汇款单后面的好人。从那时起,父子俩骑着三轮摩托车,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开始了寻找恩人的征程。他们的行为感动了无数的人,沿途人们送来矿泉水、方便面和日常用品,很多旅店免收他们的住宿费,在岳阳的时候一个好心人还帮他们换了辆新三轮车。他们每找到一个恩人,向恩人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都会让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黄舸说,“也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坚持,连累父亲也辛苦。我也说不清楚,就是心里有种强烈的感觉,觉得很感谢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滴水之恩,我们无法涌泉相报,但恩人们给予我的这些温情,会让我永不放弃。这个感恩的旅程,我也从不觉得孤单”。几年来,他们就这样怀着感恩的心走过了全国数十个城市,行程一万三千多公里,向30多位恩人当面道了谢。同学们,黄轲不是英雄,也不是明星,他只是一个身患绝症的重病人,但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他没有口号,也没有豪言,他只有一个很平凡的心愿,就是向帮助过他的人当面说声“谢”;同学们,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尚能把感恩作为自己的最大心愿,而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同龄人呢,面对黄轲,我们应

该有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呢常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感知世界。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请问在座的同学们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当你每天早上吃着父母为你准备好的早餐时,你是否对父母说了声“谢谢”;当你在生日的时候收到好朋友送给你的一份精美礼物时,你是否对朋友说了声“谢谢”;当你在餐厅里享受着服务员为你端来的可口佳肴时,你是否想到过道一声“谢谢”;当你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得到了别人给你让开的座位时,你是否想到过道一声“谢谢”……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意识到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同学们会作出怎样的回答。是的,“谢谢”这两个字何其简单、何其普通、又何其容易,但是我们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这两个字所传达出的特殊含义,我们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从灵魂深处说出这两个字呢!

其实,“谢谢”的内涵就是感动、感激和感谢,它展示的是一种感恩的方式,表达的是一种感恩的情意,流露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说“谢谢”,就是感恩。感恩,是对别人给予自己付出的回报、对别人给予自己帮助的感谢、对别人给予自己赞赏的感动,是一种最乐观、最豁达、最阳光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一次被盗,丢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没想到罗斯福却给朋友回了一封信,他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很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心存感恩,海阔天空!

感恩,是朴素高贵的情感,是不可磨灭的良知,是深藏于内心的品质,是善良人性的标签!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份铭心之谢!感恩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古相传的传统美德,“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老少皆知。山感恩大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流,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飞鸟,方成其壮阔。我们感恩树木的葱茏,花草的芬芳;我们感恩清风的多情,雨水的滋润;我们感恩生命的伟大,生活的美好;我们感恩父亲的仁厚,母亲的慈祥;我们感恩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社会就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隔阂;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纷争与冷漠;多一些谦虚与知足,少一些骄傲与放纵;多一些平淡与从容,少一些浮躁与喧哗。

各位同学,你们生长在改革开放、国运昌盛的新时代,正处于人生发展、人格养成的黄金阶段,尤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感恩的情,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常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来感知世界、用感恩的心来体验社会、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人,在感恩中学习,在感恩中生活,在感恩中成长。然而,在我们的同学当中,又有多少人懂得感恩呢!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湖北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事件,很值得我们深思。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被捐助者中竟有三分之二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学生倒是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除了乞求和希望,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结果有5人因此遭到了捐赠者的抛弃。

百善孝为先

——国旗下讲话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四年级(1)班的,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百善孝为

先”。

天地间,有一种奔腾不息的力量,叫爱,来自我们的父母;人世中,有一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来自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第一次懂得凝望这个多彩的世界,是母亲的双眸、父亲的臂弯让我们温暖满怀;当我们咿呀学语,能喊出的第一个字眼,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当我们蹒跚学步,直至独立行走的背后,又是父母多少的担心和欣喜;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永远站在我们身旁、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远在他乡、独处异地时,思恋我们、牵挂我们的人,还是父母。同学们,我们生命里有多少成功与喜悦都是父母默默支持、付出才取得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多少失败与苦涩都是父母与我们一同承担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没有父母数十年如一日的点滴,怎能会有今日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我们!可是,我们都扪心自问一下,面对父母,我们真正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吗?有些同学当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选择顶撞父母、摔门而去;有些同学把父母的嘘寒问暖、关心爱护当作烦人的唠叨;甚至有些同学因为羡慕别人家庭条件好,而埋怨、嫌弃自己的父母。

毕淑敏曾言:“孝心无价。”“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只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价的。

孝,是感恩的前提,是至美之性,至善之德。

孝,是生命的链条,为精神之接力棒。所以,古代有汉文帝亲尝汤药,王朗卧水求鲤以救母,今天有张恒背瘫父求学…..繁荗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壤,浩荡的江河,溯源于山脉的蕴藏。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董永卖身以葬父。鸿蒙自然,乾坤万物,皆把一种真爱延续传承,更将真情永恒演绎。

孝敬父母不是要轰轰烈烈,而是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例如,情绪失落时聆听听父母的一句劝告;与父母发生分歧时,不赌气,多沟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东西;节假日不能回家时,给父母一声电话里的问候等等。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点滴做起,将“孝”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感恩,作为一种人格的升华,精神的洗礼。在漫漫人生征途中,与长幼共度的日子里,同学们让我们将之付诸于中华民族伟大和复兴中吧!

国旗下讲话稿——心存一颗一颗感恩之心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心存一颗感恩之心”:

首先向大家调查几个问题:①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生我者父母也!)②你替自己的父母盛过饭或捶过背吗?③你生日时,父母为你开party吗?你知道这一天就是你母亲的受难日吗?④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⑤你觉得幸福吗?(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存在!)

大家知道“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两个成语故事吗?小羊为什么要跪着吃奶呢?跪着吃奶是为了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乌鸦反哺是说小乌鸦长大以后,衔食喂乌鸦妈妈。这两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孝敬长辈。”自古至今,孝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善良与否的首要标志。孝是什么?孝是我们的一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重病卧床时的细心照管。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

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

你们是否听说过“人向树道歉”的故事?是否听说过“所有正在行驶的汽车为狗让路”的故事?是否听说过“我爸是李刚”的故事?是否听说过“一个游泳专家因为救起20多条人命而瘫痪,这20个死而复生的人却没有一个人向他们的救命恩人道谢”的故事?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香九龄,能温席”,当今世人要补修的就是“孝”字课。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对长辈不孝,他(她)这一辈子就永世不能“成人”,有材也是歪材,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品德操行,更不要谈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贡献。细想生活,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感恩:爸爸妈妈的爱,爷爷奶奶的宠,老师同学的关心,甚至是每天为我们带来整洁环境的清洁工„„这一件件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小事,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称赞,去感恩。

那么,作为中小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感恩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当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递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个微笑,说上一句‚爸爸妈妈辛苦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感恩;课堂上,一个凝神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在专心听讲,这是感恩;下课后,遇到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亲切礼貌的‚老师好,这是感恩;教室里,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班级一个整洁的环境,这是感恩;放学了,向老师招招手,说上一句‚老师再见,这也是一种感恩;遵守校规校纪,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保持和谐的学习生活秩序和环境,这仍然是一种感恩,是对新时代的感恩,是对我们强大、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恩„„因为在这些点滴小事的背后,包含的正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这便是我们学生的感恩方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要有知识的武装,更要时刻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这样,我们就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困难,让原本平淡的校园生活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存一颗感恩之心,永远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回报这个五彩的世界!我们要感谢赋予我们生命的“上帝”——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国、我们身边的老师和朋友,世界万物一草一木,都需要我们心怀感激!落叶归根,那是在感恩泥土的栽培;乳羊跪母,那是在感恩母羊的哺育。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家的栽培之恩,朋友的关照之恩,都需要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灵去感谢,用实际的行动去回报。因此,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去感谢祖国,回报社会!如果你不会感恩,幸福就远远的;如果你会感恩,幸福就满满的。

同学们,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去珍惜生活的每次馈赠,用我们至真至爱的心灵去汇报别人,去热爱集体,去奉献社会,去感恩生活,去开拓人生!“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就让我们播种感动收获幸福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