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六尺巷的故事(五篇范文)

六尺巷的故事(五篇范文)



第一篇:六尺巷的故事

《大学士与六尺巷》 尊敬的领导、老师: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大学士与六尺巷》。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薇的一曲《六尺巷》让全国的亿万观众记住了那个地方——六尺巷。(唱第一部分)可你知道吗?在六尺巷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在康熙年间,有一个大官叫张英,可有名了。有学问,官也大!(动作)他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有一天他突然接到老家来的一封信,他不知道老家发生了什么事?把信打开以后他才明白,原来他的老家与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家说吴家的房子占多了,吴家呢,又说张家的占多了,你想呀,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家的信发出以后,心里这个得意呀!心想这一次可好好的治理一下吴家了,看他们还得意几天,谁不知道我们的张英张大人可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呀!他们就天天坐在家里等着京城里的来信!(动作)可张家人做梦也没想到,此时的张大人正坐在张府一遍遍的看他们的来信呢,看着看着,他的眉头逐渐的皱了起来,他似乎看到自己的家人在乡间为所欲为样子,乡亲们在背后不停的戳他们的脊梁骨,想到这里,他的后背一阵阵发凉。到底该怎么办呢?是动用我的权利获得土地,如果那样的话,事情是解决了,家人们也会高兴,可我一世的清明呢!我怎么对得起乡里乡亲呢,怎么对得起皇上对我的厚爱呢!哎!怎么办才好呢?张英捋着胡子焦急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动作)忽然,他一拍脑门,(动作)有了!他冲着书童一笑,说了一句“来人呀!笔墨伺候”。(模仿大人声音)书童这个纳闷呀,刚才还像热锅上的蚂蚁,怎么一会儿就笑了,我们的张大人是不是有病了!(嘀嘀咕咕,声音小)只见张大人思忖了片刻,左手把衣袖一卷,右手提起笔,两脚微微抬起,就像一位出征的将军,(动作)似乎一听到号令,就要冲向战场一样。书房里静极了,书童在一旁一声也不吭。只听得刷刷刷,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声音长而重!)写罢,张英把毛笔放置一旁,静静的坐在椅子上好久没有说出话来。(动作)张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他们高兴呀,一个个就像得到了皇上的尚方宝剑!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什么呀,千里迢迢就得来这手打油诗呀!我们张家的脸面何在?他们一个个就想打败的兵,这可怎么办呀,(动作)张大人也不给出头了,白当那样的官了!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没想到张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吴家热泪盈眶,他们怎么也没想象到位居高官的张家人竟然这样做!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乡亲们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这是桐城的古语,就是让大家相互礼让、相互合作。宰相张家先行退让,立即得到对手吴家的积极响应:“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双方的合作成为美谈。合作就是相互的,和谐也是相互的。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中国是一个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文明美德是一盏灯,指引着我们向前走去;文明美德是一瓶圣水,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完。让我们大家一起拥抱文明,一起与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学会谦让!相信我们的校园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美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唱)

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

第二篇:六尺巷

六尺巷

贵胄满朝 清白传家:《六尺巷》背后张英家族故事

2016年02月08日 09:10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 在2月7日晚的2016央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安徽籍知名艺人赵薇演唱了这首歌。

赵薇在猴年春晚彩排时演唱《六尺巷》。

歌曲《六尺巷》取材于桐城六尺巷的典故,由安徽宿松籍知名军旅词作家贺东久作词,安徽桐城籍青年歌手张正扬作曲并作为原唱。

在2014年11月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低调造访后,位于安徽安庆下辖县级市桐城的六尺巷知名度再度走高,以其为题材创作的文艺作品也集中涌现。诸如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歌曲《六尺巷》等,都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安徽桐城六尺巷。

歌曲《六尺巷》直接取材于六尺巷典故,融合了黄梅小调、京剧及现代流行音乐等元素,是一首展示六尺巷互敬礼让、和谐包容文化内涵的民族调式歌曲。事实上,作为六尺巷故地主角的张英、张廷玉一家,其为前朝及后世所称道的,除了以六尺巷为代表的礼让精神外,张家数代人的高洁致远、老成谋国和家族式清廉同样殊为难得。时至今日,以张英十世孙张泽国为代表的张家后人,依然坚信并坚守着家族传承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十数年如一日为此孜孜以求。

张家后人相信,作为桐城派文化一部分的张家家训,即便是在当代社会仍有其重大现实意义。

比如清代桐城籍高官的“家族式清廉”,对于此前以山西、江西官场为代表的“家族式贪腐”治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为官之德,就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4年11月,除六尺巷外,王岐山还曾至桐城文庙参观。在向王岐山介绍清道光朝都察院左都御史姚元之的书法作品时,张泽国就曾言及:“(姚元之)算是您的同行。” 王岐山曾低调造访,六尺巷张家后人全程解说 王岐山的桐城之行被媒体视为“低调造访”。

目前为止,关于王岐山桐城之行的主题和具体行程,并没有见诸官方媒体的权威报道。

但2014年11月14日当天,王岐山到访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消息,就开始在当地网友中流传。

11月17日晚间,借六尺巷的典故,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又发表了《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专门介绍“六尺巷”。文章指出,六尺巷的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更在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传承遗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三天,也就是11月19日,桐城市政府官网又以《中纪委网站刊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为题,全文转发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述文章。

在无官方权威报道的情况下,中纪委监察部官网的刊文,于民间而言无疑“加持”了王岐山桐城之行的重大意义。安徽桐城,位于安徽西南偏中部腹地。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明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春秋时期称桐国,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建县,1996年撤县设市(县级市),隶属安庆。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桐城并不缺乏关注。尤其是在“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有清一代,文人士子“言必称桐城”,桐城对全国的影响甚至达到了举国学界“家家桐城,户户方姚”的历史巅峰。

于今时之桐城而言,那曾经是一个“天下高文归一县”的梦幻时代,桐城“文都”之名也由此而来。桐城之行,张泽国可谓“最接近”王岐山的人,这缘于他张英十世孙和原桐城市博物馆馆长的双重身份。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张廷玉之父,六尺巷典故主角。张英于康熙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张泽国,1951年生,张英十世孙,文物保护专家。1996年开始担任原桐城市博物馆馆长,2012年4月退休,现居桐城。

因为张氏家学与桐城派文化的长年积淀和专家身份,张泽国成为王岐山桐城之行“解说员”的不二人选。

张泽国告诉澎湃新闻(www.teniu.cc)记者,2014年11月14日当天,除六尺巷外,王岐山在桐城还参访了另一处重要景点——桐城文庙,且在那里逗留的时间比六尺巷更长。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距今已有700年历史。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

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桐城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桐城文庙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派陈列馆位于桐城文庙内。该馆以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兴衰为主线,以重要代表作家的师承关系为顺序,纵线排列;以重要代表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学交流、学术贡献为块面,横向展开,汇文物精粹、历史遗存、著作版本、学术研究于一炉,为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

“王书记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看得很仔细。”张泽国事后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

“王书记本就是历史专业出身,对桐城派的历史相当熟悉。”张泽国介绍道,“他还非常幽默地称‘我们是同行啊’。” 1970年代,王岐山曾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王书记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在观赏清朝左都御史姚元之的书法作品时,王书记曾提到西安有类似的作品。”张泽国回忆,“我就跟王书记说,姚元之也算是他的同行。”

姚元之(1773—1852年),清代官员、书画家。字伯昂,号荐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桐城人。嘉庆十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

清代都察院负有监察百官之责。

“参观时,王书记没有谈及工作方面的事情,不过看得出来他很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教育意义。”张泽国说道。

上述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刊文曾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知古鉴今,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2015年1月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桐城文庙遇到一位当地官员前来“闲逛”。这位官员称,正逢元旦放假,他出来走走,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文庙,“来这里随便看看,就觉得心情特别平和。”

张氏家族清白传家,备受同僚和后辈称道

在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方面,清康乾年间的张英、张廷玉家族可被视为一个“范本”。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20字,即为桐城张氏家族传承至今的家训。

张泽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据族谱记载,张氏家族“源自豫章。洪永年间,一迁鸠兹,再迁桐城”。张英为桐城张氏家族的九世祖。

六世祖张淳,是张氏家族留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较早走上仕途之人。

张淳,字希古,号琴怀,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曾任浙江永康知县、建宁知府,累官至陕西临巩道参政,善断案,清冤狱,其“计擒卢十八”、“临行捕盗”等事迹被载入《明史循吏列传》。自张淳以降,繁衍至九世祖张英、十世祖张廷玉这两代时,张氏家族不仅在官阶品级上达到了桐城历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也在更重要的修身之道和为官之德层面留名青史。张英虽官居高位,但生活俭朴,史载他除官服外,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誓不著缎,不食人参”,不饮酒,不观剧,对于当时官场流行的请客吃酒和请戏子“唱堂会”一概不参与,好与茗茶、山水为乐。

张英《聪训斋语》有言:“余昔在龙眠,苦于无客为伴,日则步屟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其嗜茶之深可见一斑。

张英虽好茶,“终日不离瓯碗”,但告诫自己“为宜节约耳”,节约方法之一就是多饮家乡茶。

在谈及山水之乐时,张英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四月则有新绿,其浅深浓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则有红叶,其赭黄茜紫,或暎朝阳,或回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带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其他则烟岚雨岫,云峰霞岭,变幻顷刻,孰谓看山有厌倦时耶?放翁诗云‘游山如读诗,浅深在所得。’故同一登临,视其人之识解学问以为高下、苦乐,不可得而强也。”可谓深得游山之味,将山水看作友人,视为知己。张英次子张廷玉的为官往事,也备受同僚和后辈称道。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桐城人,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50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雍正元年(1723年)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雍正四年(1726年),晋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六年(1728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加少保衔。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李鸿章曾有言论及张廷玉,颇具代表性:“桐城张文和公,以硕学巨材历事三朝,为国宗臣,而中更世宗皇帝御政一十三年,辅相德业,冠绝百僚,至于配食大烝,颁诸遗诏。盖千古明良遭际所未尝有。论者谓汉之萧张,唐之房杜,得君抑云专矣,视公犹其末焉。”

对于廉政之道,张廷玉在其所著《澄怀园语》中说:“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张廷玉不仅如是要求自己,也以此教育儿孙。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少年早慧,书画修养非常高,深得乾隆喜爱,经常出入内府帮乾隆鉴定字画。

一次,张廷玉在一位官员家中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画,珍贵异常,回家后将此信息告知了张若霭。张廷玉的意思是这样难得一见的珍品画卷,应该让儿子去鉴赏鉴赏,不料没过几天这幅画却悬挂在了自己家中。

在家中见到此画,寻常不动声色的张廷玉忍不住黑下脸来,责骂张若霭“我无介溪之才,汝乃有东楼之好矣!”

介溪为明朝丞相严嵩号,其子严世藩号东楼。严嵩一家为明朝著名的贪腐家族。

听到父亲如此责怪,张若霭立即将此画归还原主。更早之前,传承祖辈礼让之风,张廷玉还将张若霭曾高中的探花之位“让”了出去。

雍正年间,张若霭曾在殿试中博得一甲第三名,但张廷玉以张氏子弟恩隆过盛为由不受,向雍正皇帝两次坚辞,请求将探花之誉“让于天下寒士”。雍正力挽不成,只得将张若霭由一甲第三名降为二甲第一名。

这两段往事,也在2015年被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改编为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的情节主线。

2015年9月28日,安徽安庆,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上演。

张廷玉一生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困。他认为,“人生之乐,莫如自适其适。以我室中所有之物而我用之,是我用物也;若必购致拣择而后用之,是我为物所用也。我为物用,其苦如何?”

张廷玉不仅在朝为官清廉,在家,张廷玉也为夫有德,与其妻姚氏感情甚笃,相携同进。

据《安庆晚报》刊登的《张廷玉:六尺巷走出的相国》一文所载,姚氏曾因结婚多年未有生育,而屡劝张廷玉置妾室,但均被其拒绝。

姚氏为张廷玉同乡长辈姚文然之女。姚文然曾官至刑部尚书,生前很喜欢聪敏的张廷玉,便将小女加以许配。张廷玉夫妻相守11年,感情笃坚。当时长兄张廷瓒为官京师,桐城家事全由姚氏料理,迎娶三位弟媳、一位侄媳妇,均一手操办,可谓贤内助。只是姚氏一直未有生育,常戚戚不乐,屡劝张廷玉置妾室,但均被拒绝。

张廷玉中进士前一年,姚氏病亡,生前感叹说:“君非常人,将来何可量?惜逮予身仅见此耳。”张廷玉“心酸肠断,双泪欲枯”,回忆生平,写下了悼亡诗20首。其中有云:“自怨自怜还自悼,如醒如梦复如痴。家人相劝无多哭,浑未思予不哭时。”

三年后,张廷玉陪同父母南归,抵家次日就哭于姚氏殡所,作诗四首,有“视膳惟余心最苦,不堪回忆作羹人”之句。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张廷玉奉旨回乡祭父,又酹酒姚氏殡所,撰诗有云:“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重将不尽安仁泪,寄与鸡鸣戒旦人”。

而当古稀之年的张廷玉为姚氏作传时,犹痛惜地说:“如果夫人今日健在,也是七十余岁的人了。五十年来,朝廷给予的诰赠荣誉,只能使夫人在泉下荣光,却让我抱憾终生。” 11年相守,50载相思,张廷玉夫妇其情坚贞可见。贵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一门三世得谥(张英、张廷玉、张若渟)、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的张家,簪缨世族,贵胄满朝,却始终能清白传家。

在桐城当代作家、安庆市作协副主席、小说《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主角)作者白梦看来,这与张氏家族长期以来高洁致远、严于律己的家传身教密不可分。

“张家的人品如茶品,唯有清清白白,方能福泽绵长。”白梦指出。

张英墓地遭破坏废弃,曾主导桐城文博馆项目的官员被查落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天下高文归一县”的“文都”辉煌,还是张家六代翰林的荣誉,于桐城而言都已成过去。今日之桐城,也与全国大多数中小县城一样,经历着同样的发展困惑,面临着类似的发展难题。

作为曾经的“文都”古城,桐城境内的名人故居、古墓古建众多,但其中不少并没有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2014年9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当时身处反腐“风暴眼”的吕梁市调研,曾专程来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于成龙是与张英同朝的清代知名廉吏。

当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一片荒芜时,王儒林深感痛心。他说,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

王儒林更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和于成龙墓所遭遇的落寞类似,六尺巷主角张英的墓地,迄今也是一片废弃且毫无保护措施的荒地,被拆坏的石像石材随地散落。荒地一侧,还有当地农民开垦出的一小片菜园。据张泽国此前了解,在可预见的未来,张英墓的修复都不会收到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只能依靠社会捐赠和民间资本。但澎湃新闻记者也了解到,并非所有文物都未受到桐城官方的“重视”。由桐城市博物馆升级而来的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桐城文博馆”),此前就得到了政府的大规模投入。桐城市外宣办提供给澎湃新闻的资料显示,桐城文博馆前身为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为全国重点博物馆,也是地域性综合博物馆,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总投资近3亿元。同时,桐城文博馆还是安徽省第三家冠以“中国”字样的博物馆。桐城文博馆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其中展出面积92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辅助功能区面积6000平方米,分四个功能区块:一是文庙核心展区,主要是明清桐城科举文化(仕文化)展区;二是新博物馆展区,包括桐城历史文化综合陈列、桐城派主题陈列、馆藏文物陈列;三是翰墨街文化综合服务区;四是桐城世家大族文化展区。

桐城文博馆项目于2008年11月立项,2011年6月正式开工,主体建筑于2012年6月正式封顶。

但正是这样一座投资近3亿元的国字头博物馆,却为当地民众和文保专家所普遍诟病。

张泽国更是向澎湃新闻记者直言,“这个博物馆开放不了,也无法补救,除了拆除重建别无他法。”

桐城市政协委员、桐城派文化研究者胡堡冬也曾向澎湃新闻记者指出,桐城文博馆的现代性设计及其白色主色调,与桐城文庙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传统古建筑风格很不协调。“此外,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建筑在高度上都有相关限制,但桐城文庙附近高楼林立,身处闹市商业区。文庙大门前广场也被种上各种树木,直接影响了文庙的观赏效果。”胡堡冬认为。

澎湃新闻记者曾在桐城文庙广场现场看到,桐城派三大家之一的姚鼐名篇《登泰山记》被镌刻于广场地面,来往行人不时从其上走过。

“这简直就是对姚鼐的一种践踏,令人汗颜。”张泽国认为。上述问题都还不是桐城文博馆的“致命缺陷”。

张泽国指出,桐城文博馆的内部设计不符合博物馆的展出规范,这才是其无法补救而必须推倒重建的根本原因。据张泽国介绍,他本人曾牵头负责桐城文博馆的设计和筹建,但其上报方案未能获得时任桐城市委书记王强的同意。后来,王强将项目设计委托给另外一家单位。

张泽国认为该单位的设计方案根本就不符合要求,在向王强力争无果后,张泽国愤而退出项目团队,还一并辞去了桐城市博物馆馆长一职。

“领导干部的个人风格和任期制度,对一个城市的文保工作影响很大。我们只能希望领导们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并遵循文保工作的自身规律。”张泽国指出。

2015年10月16日,已在安徽池州市委副书记任上的王强,被安徽省纪委通报接受组织调查。

更早前的2015年2月,提名为池州市长人选的王强,因在提名公示期间遭遇举报而未能如愿。

张泽国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基层文保工作困难重重,但只要政府和社会需要,他愿意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起码要干到70岁”。

胡堡冬也认为,桐城有如此之多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完全应该花大气力好好保护利用起来。“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天然矛盾。文物保护属于‘无烟工业’,文保工作搞好了,反而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是,张泽国不久前已又被当地文保部门请回,重新投入到桐城文博馆的开放和恢复使用工作中。

第三篇:六尺巷读后感

六尺巷读后感

(一)邢思成《六尺巷》说的是安徽桐城有个宰相的侄子想建处宅院,请来算命先生找了块风水宝地,可当地的一位富豪也看好那块宝地,于是两家都想把围墙打过些,各不相让。宰相的侄子只好写信求助京城的叔叔,宰相看信迅速提笔写下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侄子见信后惭愧不已,便拿信来到富豪家,结果两家都让出三尺,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过分看重。古代的财主大多过分看重钱财,活着是个守财奴,吝啬鬼,死后还要将大量的珠宝带进坟墓,妄想世代享用,岂不知无论过去多少年,终逃不脱盗墓贼的魔爪,死了也不能安身,何其可悲?反之,如果将这些珠宝作为慈善接济穷人,活着心宽,死后身安,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上帝,金钱是万能的,我认为不然。如果你给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黄金,你等于给了他一刀。相反,给他一瓶矿泉水,就能救他一命。设想你身处一条触礁的航船,你是愿意丢弃一船财物,还是抱着它们沉入水底?毋庸置疑,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有了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尺巷》不仅告诉我们钱财乃身外之物,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礼让。为什么富豪也让三尺?因为富豪也被宰相的宽容大度所打动!宽容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还能保护你我的生命。新闻中常有报道两人因发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斗致死或是坐监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宽容或礼让一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会有惨剧的发生吗?

六尺巷读后感

(二)东方红小学小记者:董妍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

故事讲得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有一条巷子,一边是张家,另一边是吴家。两家人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互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张家写信告诉在北京为官的张英,张英阅后写来回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立刻让出三尺土地,不再争执,对方深感羞愧,也让出三尺,才有了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这个故事写出了中华民族和谐礼让的传统美德。简简单单的让三尺,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君子风度,也让对方感到惭愧,而且会化解矛盾,重新和好。谦让是一个传统美德,是现在许多人所缺少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纠纷和争吵,是能用谦让来解决的,譬如:不小心刮伤别人的车,要学会说“对不起”,并赔偿损失,就少一点争吵。假如人人都懂得谦让,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六尺巷读后感

(三)|

这两天偶有空闲读了《六尺巷》,故事发生在清朝安徽桐城,当朝宰相张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修书给张英,让他动用权力摆平此事。张英修书一封,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后退三尺,打地基。邻居见了也是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巷子,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忍让”是从古至今一直在提倡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在生活中多些忍让,少些争吵,多些宽容,少些憎恨,你就会感到世间万物如此美好,我们的世界都充满阳光。古人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六尺巷“的故事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是人生难得的佳境,需要磨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没有忍让就没有平静,没有和谐就失去成功的机遇,也会丢失很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与友谊。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拥有一颗宽容豁达、感恩的心,有囊括万物的胸怀,你的人生会更加灿烂,就把忍让的美德溢满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忍让”须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抛弃人间之俗流,不计较名利,不患得患失,不耿耿于怀,包纳、容忍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同事的猜忌,“细雨润无声”,化解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以时间和事实证明自己。“忍让”意味着一个人有着宽广的胸襟,谦虚的美德;“忍让”是一种度量,意味着一个人“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谦逊待人的忍道原则。

忍让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益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忍让可以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和升级。而对个人来讲,至少可以使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这大概是其功利的一面。而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忍让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忍让也不等于纵容。忍让其实代表了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胸怀,它是与那种斤斤计较的心态相对的。《六尺巷》不仅告诉我们钱财乃身外之物,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礼让。为什么富豪也让三尺?因为富豪也被宰相的宽容大度所打动!宽容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我们现实社会因发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斗致死或是坐监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宽容或礼让一些,还会有惨剧的发生吗?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人之一生不过百年,功名利禄转瞬即逝,当忍则忍,当让则让,惟有谦让忍和的品德才能在人的心灵上注入温暖的溪流。以一颗宽厚博爱之心使人人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并不陌生,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忍让”这一美德的初衷。

评论这张

第四篇:六尺巷

六尺巷

“六尺巷”的由来

桐城小花茶伴随着文派大师们的文墨,见证了桐城派的兴衰。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学界将他们连同追随他们的作家群统称之。桐城派绵延200余年,麇集作家1200多人,留下传世之作2000余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派。近代国学大家马厚文有诗为赞:“黄舒山水古今奇,释氏衰微儒士追。何意高文归一县,遂令天下号宗师”。然而让桐城人津津乐道的远不止这一群名载千秋的大文学家,更有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双宰相”张英和张廷玉。由他们在“桐城派”的故乡演释了“六尺巷”的典故。

此巷位于桐城文庙西南侧的西后街,巷南原为张英府(旧称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成因要追溯到康熙四十年发生于城内的一桩邻里纠纷。据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主人

桐城人杰地灵,„„乃文人学士会萃之域,饮茶之风盛矣。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文端公即张英(1637—1708年)就是一个知名的茶人,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今安徽桐城人。清廷入关后,沿袭明朝官制,废除宰相之职,分设六部——刑、工、户、兵、礼、吏部,以加强皇权。而张英是清初理学名臣,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为官清正谨严,一生深受康熙宠信,康熙称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为人又极谦和,遇同僚“善气导迎,未尝有迕”,家居则乡邻以至仆隶“常得其和,„„无所寄怨”。

张英生平酷好看山种树,又酷品茶,他称六安、武夷、罗介为茶中“三士”(野士、高士、名士)。张英于康熙二十年(1681)乞假葬父,在龙眠双溪构筑“双溪草堂”,闲居四年。康熙四十年(1701),张英告老还乡,又在双溪甃建“赐金园”,闲居七载。书斋门联为“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康熙也给双溪草堂题了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这倒也说出张家一门淡泊的、致远的、少与人争的处世哲学。张英在山居日子里,总爱煮茶读诗。《聪训斋语》载:“鄙性好多饮茶,终日不离瓯碗”。张英在京时,嗜六安、武夷茶;龙眠山居时,爱饮龙眠家乡茶。有次,入龙泉寺品茗,惊叹“须试龙眠第一茶!”。他强调“俭勤”“和顺”,与桐城小花茶性一脉相承。

小宰相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立朝五十年,日理万机,多赖名茶爽脑清心。《澄怀园语》载:“余性嗜茶,日蒙恩赐络绎,于各省最上之品,无不尝遍。”然对家乡茶情有独钟。每年春季,桐城相府采购新茶,专人送京,盛赞龙眠茶“色澄秋水,味比兰花。”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终归是皇帝,他们以个人喜怒为核心,真让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感。加上清朝满汉隔阂,皇帝提防汉人作乱,大兴文字狱,稍有不慎,就会招祸。张英能够在官场上挥洒自如,特别是张廷玉(1672-1755),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设军机处,其规章制度均由他拟定。乾隆时又深得信任,加太保。有史料记载,雍正时,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雍正说:“朕选才公允,此前并不知是大臣之子。”张廷玉说:“普天之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殿试,都望登鼎甲之榜。臣已居高位,今若子又登一甲三名,挤天下寒士进阶之位,心实不安。”雍正受到感动,将其子降为三甲第一名。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万事谦让、不与人争,说明“谦让”确实是张家氏族的优良家风与传统。张英在朝时倡导以茶敬老请三老进京品茶的“千叟宴”,到告老还乡后隐住山林,终日看山,以茶为伴,也可看出茶性对其人格的熏陶。民族传统礼仪

客来敬茶,以茶会友,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礼让”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礼让”的美德源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七尺”。人生在世,物质所求只是生存的必需,而不是生存的根本,惟有精神的安逸才使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中华和谐文化

“六尺巷”与桐城小花茶文化都体现‘和’的精神,‘和’也是一种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让为贤,倡导“和睦”、“顺达”,“宽容”,“六尺巷”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它的“宽”已超越“六尺”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的精神。品茶添清雅,啜饮一杯桐城小花茶,让心绪宁静,让心态平和,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情、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因此,弘扬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茶德与懿德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通俗简单地解释是指良好的操行与品德。茶与其它食物不同,茶饮除了感官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更可以修身养性,以茶悟道。茶人大多洁身自好,重视传统,珍视友谊。正直、善良、谦逊、有知识、有爱心。“茶德”涵义不论庄晚芳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千利休的“和、敬、清、寂”。“敬”等同于“礼让”,“和”等同于“和谐”。“六尺巷”所体现出的“礼让”,追求“和谐”,与桐城小花固有的“茶德”以及延伸的“兰韵”有异出同工之妙。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代,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六尺巷”懿德与桐城小花茶德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正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

十、文化品牌

用茶文化提升茶叶价值,振兴山区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塑以“六尺巷”为内核的桐城小花文化品牌。

一要进一步做好桐城小花茶文化素材的挖掘工作。搜集一些桐城历史文化名人的茶事逸闻,加以整理创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

二要举办桐城小花茶文化节。把以六尺巷“礼让、和谐”为主题的小花茶文化节,作为宣传桐城茶叶展示桐城形象的主要载体,创作各种以小花茶为题材的黄梅戏等茶节目;邀请茶叶界权威人士举办茶叶高层论坛,传播茶健康、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营造全社会“爱茶、饮茶、论茶”的氛围。三要注册“六尺巷”桐城小花茶商标,在桐城小花茶的包装上印制“六尺巷”的故事,以提升桐城小花茶的文化内涵,让桐城小花茶的兰香携“六尺巷”礼让佳话同芳五洲。

第五篇:六尺巷观后感

六尺巷观后感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六尺巷这个传颂古今的故事将其中的深意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有一条巷子,一边是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一边是桐城富户吴乡绅的豪宅,因为两家人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各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后来张家人飞书告诉张英,张英阅过来信后释然一笑,挥笔写下: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立刻让出三尺土地,表示不再争执,对方也深感羞愧,同样让出三尺,因此才有了现在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简简单单的让三尺,不仅体现出了自己的君子风度,使对方感到惭愧,而且很和谐的将矛盾化于无形之中。可是现在有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该怎样去谦和礼让。

报纸上曾经登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天晚上,杨某参加了一个宴席,喝醉了酒,可是还是执意开车回家,在路上,他的车与受害人蔡某的车相刮擦,两人都喝高了,见自己的车被刮伤后,火冒三丈,都拉开车门,下了车,互相指责起来。由于两个人互不相让,矛盾逐渐升级,杨某见吵不过蔡某,便扬起巴掌,扬言要打蔡某,蔡某一点也不怕,竟伸过脸去让他打。杨某暴跳如雷,顺手抄起一块砖头,扑向蔡某,两人扭打成一团,杨某的妻子也在车上,但是,她非但没阻止还在一边煽风点火,最后竟叫来许多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来一起动手,终于酿成了悲剧,蔡某被活生生打死了。

本来可以简单解决的事情升级演变成了命案,本来互相让一让就可以化解的矛盾转变成了怎样都赔偿不了的血债。如果当时双方都肯退一步,这样的悲剧还能发生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很多纠纷,往往都是没有去礼让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谦和礼让’来解决。譬如:在公交车上无意间踩到别人,一句“对不起”、“没关系”,问题就解决了。还有,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只要退一步,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如张英大学士的诗一样,“让他三尺又何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张英大学士的诗,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礼让、谦和的美谈不胜枚举。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载,是因为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一个家庭如此,一个社会也应该有此氛围。

礼让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它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素质。谦和者要有博大的胸怀、虚怀若谷、有包容心,善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互相尊重。个人是这样,家庭、团体、国家也应该是这样。假如人人都懂得谦和礼让,以和为贵,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和谐美好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96954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