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组织行为学英文论文翻译 -中文[推荐阅读]

组织行为学英文论文翻译 -中文[推荐阅读]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英文论文翻译 -中文

A Clean Self Can 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 原文刊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2010)859–862 原文作者:Chen-Bo Zhong(1), Brendan Strejcek(2), Niro Sivanathan(3)

(1)University of Toronto, 105 St.George Street, Toronto, Ontario, Canada M5S 3E6(2)Unaffiliated(3)London Business School, Regent’s Park, London NW1 4SA, UK

对干净与道德评判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并且取得了一系类的成果。本文重点探究了二者关系建立的内在机制。以下是作者的实验过程和对结果的讨论,在文章的最后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清洁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我们的身体的干净程度的要求。这在卫生方面有很明显的好处,比如可以预防传染病等。但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干净的另外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意料之外的作用。考虑到身体上的干净和道德上的纯净之间的内在关系(Zhong和Liljenquist,2006),作者认为一个干净的自我和一个有道德的自我之间有关系,被强化的自我道德认知反过来会加强人们对不道德行为的批判。在作者所做的三个实验中发现,无论是通过清洗身体还是通过一个可视化任务激发起来的干净的意识,都会加强人们对诸如堕胎和色情之类的不道德行为的批判。此外,作者发现膨胀的自我道德形象在干净与道德评判的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洁净的社会意义,并且可能对歧视和偏见的成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引言

纵观历史,身体上的清洁也就是将我们与脏污隔离开来,这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性和集体的生存能力。有学者认为人类与动物最清晰的区别在于人类追求干净并且拒绝与土有关的东西(Nussbaum,2004)。本文并没有否定这一观点,而是来探讨干净的一个潜在影响。考虑到身体上的干净与道德上的纯净有关系,我们认为一个干净的人不仅不会再觉得自己脏兮兮,而且会认为自己道德上也不再有污点。这种自我道德感的提升反过来又会加强对不道德行为的批判。很多社会群体既对卫生要求很高,也在对他人的道德方面要求很严格,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在探讨社会系统的纯洁度的时候最常引用印度的种姓制度的例子。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人们的种姓决定了他们的纯洁度。婆罗门被认为是最纯洁的,因而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而那些从事令人厌恶的体力劳动的贱民(如火化工、环卫工)则被认为不仅身体脏污,而且道德水平低。这些'贱民“不准嫁入高等种姓的家庭,不许参加宗教活动,甚至不允许与上层阶级共用一些公共设施。如果一个“纯洁”的人(上层阶级)与一个“碰不得”的人(下层阶级)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这个“纯洁”的人就必须彻底清洗掉这种“污染”。同样,犹太人和其他“社会渣滓”被认为不仅身体肮脏,而且毫无道德可言,或许这也是他们被追求纯粹的纳粹迫害的原因之一。纳粹认为清除这些人是为了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是为了社会的纯净。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干净卫生和道德谴责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反映了身体上的清洁和道德高尚之间的联系——一个人越干净,他的道德评判越严格。

不可否认的是身体上的干净和道德的高尚之间确实存在关系,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厌恶是我们对不干净的东西的常见反应,但在道德领域我们也常常看见它的身影。“厌恶”原本是我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用以避免摄入有害物质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拓展到包括社会冲突与道德冲突的社会文化领域(Rozin, Haidt,和McCauley,1993)。身体上和道德上的厌恶有相似的表现形式和生理反应(Chapman,Kim,Susskind和Anderson,2009;Rozin,Lowery和Ebert,1994),它们都会引起大脑额叶和颞叶区域的活动(Moll等,2002)。

厌恶感不仅仅是身体上和道德上的一种普遍反映,它还会影响到道德评判。人们往往会认为那些不伤害他人但让人厌恶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人们没有意识到厌恶情绪在道德评判中的潜在影响(Haidt,2001)。如果偶然引起的厌恶感可以通过清洗(如洗手)而被“洗掉”,那么它就不会再增强道德批判,这一发现进一步说明了厌恶感在道德批判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Schnall,Benton和Harvey(2008)首先通过让参与者看一段令人作呕的影片来引起他们的厌恶感,然后让一部分参与者洗了手,最后让他们对一系列不道德现象进行评价(实验二)。他们发现与没有洗过手的参与者相比,洗过手的参与者对不道德现象的批判不那么严格。可能是洗手的行为减轻了人们在电影中激发的厌恶情绪,从而防止其在之后的道德评判中产生影响。由此产生的道德上的厌恶或许如生理上的厌恶一样反映了人们远离伤害和危险的需求。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另外一种见解。Zhong和Liljenquist(2006)通过对干净与道德在心理上的对应关系的研究,发现挑战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会导致他想要清洗身体。此外,清洗的行为还可以减轻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有助于恢复自我道德形象。具体来说实验是这样的:参与者先写下自己曾经做过的不道德的事,然后让一部分人洗手,与那些没有洗手的人相比,这些洗过手的人更不愿意去帮助一个陌生人。因此,简单的洗手的动作已经将他们道德上的污点“洗掉”了。这些结果这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身体上的干净与否可以感知并理解道德上是否高尚——罪恶是肮脏的,清洁似乎是神圣的。如果人们将干净与道德高尚结合起来,将肮脏与罪恶结合起来看待事物,那么,一个干净的人或许也会被认为是贤惠的。我们认为,提升了的自我道德感会导致对他人的道德评判更加严格。

在以下三个实验中,我们通过让参与者洗或者不洗手(实验一)或者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干净或者肮脏的环境中(实验二、三)来检验干净是否会导致更加苛刻的道德批判。三个实验中,参与者对一系列广泛的社会现象进行了道德评价。最后,实验三检验了膨胀的自我道德感是否是干净与严厉的道德批判的关系的内在机制。

实验一

本实验探究通过洗手激发的干净的感觉(Schnall,Benton等,2008;Zhong和Liljenquist,2006)是否会导致更加严厉的道德批判。我们以每人5美元的报酬征集到58名多伦多大学的在校学生(38名女生,平均年龄为21.14岁),将所有人进行随机分配。本实验的控制变量只有一个:是否洗手。

当参与者到达后,他们被领进一个实验室并就座。这间实验室被打扫的一尘不染,设备都是全新的,实验者被要求尽可能的保持实验室的干净。因此,在使用键盘和鼠标之前,实验组的参与者必须用抗菌湿巾洗手。控制组的参与者则没有洗手。之后,两个组的参与者给6种道德领域的社会现象打分,从-5分(非常不道德)到5分(非常道德),共分为11个等级。这六种社会现象分别是吸烟、吸毒、色情、说脏话、乱丢垃圾和通奸。

我们通过对六种社会现象的打分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一个综合得分。不出所料,那些在打分之前洗过手的参与者(M=-2.62,SD=1.30)与没有洗过手的参与者(M=-1.85,SD=1.46)相比普遍认为所给的几种社会现象更加不道德,t(56)=2.10,p=0.04。

实验二

为了排除实验一中小数量的样本所带来的个人特质方面的影响,实验二的设计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性。参与者是从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中招募到的,这个数据库有来自美国各地的15,000名具有不同特质的注册参与者。我们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了一张25美元的彩票和一份价值50美元的网上礼品。最后,323名参与者(201位女性,平均年龄33.89岁)被随机分为三组(干净组、肮脏组和控制组)。

在参与者同意后,我们告知他们本实验中包含的各任务是不相关的。干净组和肮脏组的参与者首先会看到一些句子,在这个时候他们要将这些句子输入到一个文本框中。他们会在一系列无关的问题的引导下反复回想起这些句子。干净组的参与者遇到的是这样的话——“我的头发干净清爽,我的口气清新,我的衣服质朴,像新的一样,我的指甲刚刚剪过,我的鞋子一尘不染。”肮脏组的参与者遇到的是这样的话——“我的头发又油又脏,我有口臭,我衣服上到处是油污和灰尘,我的指甲里、鞋子上都是泥。”控制组的参与者则没有进行这一环节。

在这之后,参与者对16种道德领域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评价,从-5分(非常不道德)到5分(非常道德)共划分为11个等级。这16种社会现象包括实验一中的6种和另外10种,他们涵盖了从社会集体反对的行为(如堕胎、同性恋等)到个人的放纵行为(如自慰等)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见图1)。

图1.各组对16种社会现象的打分情况

没有一个参与者意识到之前的环节与现在的道德评价之间有任何关系。类似实验一的处理方法,我们通过对16组数据的处理得到了综合评价得分(图一中列出了各个社会现象的得分)。与实验一的结果相同,提前激发干净感觉的参与者(输入与干净有关的句子的参与者)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更为严格(干净组:M=-1.76,SD=1.13;肮脏组:M =-1.42,SD =1.14;控制组:M=-1.49,SD=1.55。t(320)=2.02,p=0.045)。肮脏组和控制组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别(t(320)=0.42,p=0.675)。

两个实验同样表明了激发干净的感觉会导致道德批判更加严格。表面上看来,这与Schnall和Benton所得的结论相悖,他们认为干净的感觉会减轻对不道德现象的谴责。然而,必须指出Schnall和Benton(2008)所做的实验一中是通过抽象的概念来激发干净的感觉,所以我们并不清楚这样的激发行为是否会起到预期作用。而我们认为一个清洁的自我可能会通过干净和道德之间的联系直接作用于一个道德的自我。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变化反过来又会通过一个比较过程来影响道德评判。我们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勾画了身体上的清洁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就像厌恶感使人和污垢保持距离一样,一些在一般人看来可以容忍的东西或者行为在爱干净的人看来是肮脏的或者是被污染了的。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我们会衡量每个参与者的自我道德认知,并且直接检验干净的自我是否是通过增强一个人的自我道德形象来提升道德评价标准的。

实验三

我们征集了136位多伦多大学的在校生(98位女生,平均年龄为22.00岁)并把他们随机分为干净组和肮脏组。鉴于肮脏组和控制组的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别,我们将肮脏组视为控制组。

实验三的过程和实验二相同,只是在激发参与者干净的感觉之后,让他们将自己与多伦多大学其他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在八个方面(幽默感、智力、道德水平、创造力、外在魅力、身材、社会敏感性和领导力)进行打分。他们给出从0(比其他人都差)到100(比其他人都好)的打分,来表明自己认为的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最后,参与者对实验二中同样的道德领域的16个问题进行了打分。

和实验二结果一样,激发干净感觉的参与者(M=-2.04,SD=1.28)对这16种社会现象或者行为的道德评判比激发肮脏感的参与者(M=-1.59,SD=1.16)都要严格,t(134)=2.13,p=0.04。此外,那些激发干净感觉的参与者(M=80.44,SD=15.24)与激发肮脏感的参与者(M=75.03,SD=15.70)相比,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高,t(134)=2.03,p=0.045。干净的感觉并没有引起在其他方面的自我评价产生明显差异(|ts|<0.78,ps>0.40)。

最后,我们检测了是否是膨胀的自我道德意识建立起了干净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当将干净的感觉和自我道德形象作为独立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的时候,只有自我道德形象(B=0.018,SE=0.007,t=2.73,p=0.007)而不是干净的感觉(B=-0.348,SE=208,t=-1.67,p=0.097)与道德评判有更为明显的关系。因此,之前认为很重要的干净的感觉在自我道德形象这个中间变量面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们通过这三个实验一步步验证了干净的感觉通过自我道德形象而间接地对道德评价产生作用(Preacher和Hayes,2008),1000个重复抽样实验的置信水平为95%(置信区间为-0.24到-0.01)。

一般性讨论

这三个实验表明,被激发干净感觉的参与者在道德的模糊内在机制作用下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具有更加严厉的道德评判。实验三揭示了膨胀的自我道德形象是干净作用于道德的桥梁。因此,一个干净的人看起来也像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人若站在道德的峰顶,对他人的道德评判标准自然也会很高。

这个发现与最近的一项关于具体化与隐喻关系的研究结果很匹配,那项研究揭示了具体的实际经验与抽象的社会经验之间在心理上的对应关系(Jostmann, Lakens,和Schubert,2009;Schubert,2005;Williams和Bargh,2008;Zhong和Leonardelli,2008)。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理解社会环境的基本视镜(Bargh, 2006;Lakoff和Johnson,1980)并且会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Bargh,2006;Lakoff和Johnson,1980)。我们的研究为干净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提出了一个潜在的影响:如果一群“干净”的社会成员认为某一个人因为道德水平低下而与他们不合群,那么他们会主动排斥那个人并与他保持距离,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这可能是种姓制度或其他极端种族灭绝行为背后的机制。

我们会认为很多东西(如土)很脏,但是它不会产生直接的威胁。同样,会有很多社会行为虽然不同,但是它确实不会给他人带来危险。我们对某些物质或者行为的厌恶或许并非出自于我们对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关切,而是出自于我们渴望提升我们的物质存在感并且不允许差异和杂质的存在(Nussbaum,2004)。我们认为这种奇特的思维方式隐含着负面影响:我们在道德评判上的变化并不是基于理性的推理或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切实改变,而是基于我们将外在的干净与否和道德的高尚与否相混淆的隐喻的思维过程。

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我们的实验中所包含的社会现象并不完整。在之前的一系列有关道德评判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在道德上模凌两可的社会行为(例如Schnall,Benton等,2008)。但是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干净的感觉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正面行为(如回收利用)的评价的。例如,增强的道德水平可能会使人更加鄙视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人,同样,它也会使人觉得那些积极正面的行为更加道德。其次,干净的感觉对正面和负面的行为的评判起不同的作用,这表明一个人对某种事情的已有看法可能会在他的评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我们观察到的干净的感觉可能会强化已有的负面观点。但是,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持有正面看法,干净的感觉所起的作用就可能弱化甚至逆转。未来的研究应该衡量个人在进行自我清洁和道德评判之前已有的观点。

总之,我们的结果强调了一个人在进行道德调节的时候的复杂性和犹豫性。我们看似理性的清洁的愿望和行为不仅可能会使我们进入一个道德上的良性循环,还可能会使我们对他人的道德评判更加苛刻。

我的认识

这篇论文很好地印证了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关系。知觉是从个人立场上用个人的经验或者定势思维对信息作出解释,本来就打上了主观特点的烙印。从本文来看,干净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映像,而是人类中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现象,或者我们可以称为社会知觉。人类认识的增加过程和知识的增长过程也是大脑的发育过程,是各个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将干净与道德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控制这两种概念的神经元之间也有了联系。或许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的形成,它并未为我们所感知,但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英文论文翻译中文(服装专业)[范文模版]

How clothing design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efashioned frontier masculinities: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Western wear Abstract Gendered subjectivities emerge historically and geographically, not only in situ, within an ‗authentic‘ origin period or site, but through later retrospective commodifications and fantastical popular culture depictions.This article traces the masculine identity of the cowboy as commodified and performed through clothing.The cowboy emerged from colonial origins as a model and myth of frontier masculinity: the ‗rugged outdoor type‘.But it was then formularized and stylized when subject to popular culture diffusion, and as accompanying clothing design evolved.Through clothing – advertised by metropolitan manufacturers and consumed across America and beyond – an archetypal, sexualized cowboy ‗look‘ thus emerged.The author traces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cowboy masculinities in clothing design, from early ‗frontier garments for the outdoor man‘ to later Western-wear ‗for that long, lean look‘.Related constructions of femininity are also considered, after women's Western-wear clothing lines were produced in the 1950s.To illustrate, I draw on archival brochures, catalogs, and advertising materials from the 1920s to 1970s, as well as discuss the material design of the clothes themselves.I focus especially on the Western snap shirt – an apparel item never actually worn on the nineteenth-century colonial frontier, but that became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cowboy look, and a vehicle for masculine appearance.Western-wear epitomizes how gendered subject positions are visually constituted in relational fashion via bodies, materials, media, and imagined geographies.服装设计与文化产业如何重新设计边疆男性气概:西服的历史地理学

性别化的主体,不仅是在原地、具有―本真性‖的起源时期或地点浮现,亦是透过日后的怀旧商品化与虚构的流行文化叙述,在历史与地理中浮现。本文追溯牛仔的男性气概身份认同,作为透过衣着的商品化与展演。牛仔从殖民起源中兴起,作为边疆男性气概的模型与神话——一种―强健的野外典型‖。但它从属于流行文化传播后,随着相应的服装设计发展,被公式化与风格化。透过由大都会的製造者进行宣传、并在全美国及其他地方消费的服装,一个原型、性化的牛仔―样貌‖因而浮现。我追溯服装设计中的牛仔男性气概的历史地理,从早期的―户外男性的边疆服装‖,到晚期―高瘦样貌‖的西式衣着。本文同时考量1950年代女性的西式衣着样貌开始生产后的相关女性气质建构。我将引用1920年至1970年间的档案册子、商品型录与广告品来进行描绘,并探讨衣服本身的物质设计。我将特别聚焦西式按扣衬衫——一种在十九世纪殖民边疆从未穿过、但后来成为牛仔风格的―关键‖元素、且作为男性气概外表传达工具的衣着品项。西式穿着,是性别化的主体位置,如何在关係性的流行时尚中,透过身体、物质、媒体与想像的地理,在视觉上构成的象徵。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论文

从瑞士人的生活态度浅谈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缺点

首先先要谈论一下我对爱国主义及其爱国行为的一些认识。我个人认为爱国主义不是庸俗的单纯听从政府的,官方的一些对人行为规则的刻板要求。那些要求只是为了让执政党方便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罢了。真正的爱国在于思想,在于是否关心国家人民生活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大好山河是否还那样美丽,壮阔!所有的其他爱国主义行为莫过于围绕这两点来进一步阐释的。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叛国或者说爱不爱国也应该以这两个角度作为根本依据。

现在谈论本文的主题,首先谈论瑞士人的生活态度。

一、瑞士人的性格特点

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但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又十分较真,会礼貌地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

低调是瑞士人的一大特点,很多瑞士人崇尚的就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瑞士人自己严格遵守规矩,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这方面一点也不通融。

瑞士人有互相监督并告发不遵守公德人的习惯。

准时守时,是瑞士人又一个突出的优点。

瑞士人从不摆阔气,决不浪费。

在朋友家作客,主人从不劝酒劝菜。在外请客也是一人一份,从不剩。

二、瑞士人的谈判风格

瑞士人团结一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瑞士商人一般较谨慎、保守;

瑞士人对产品的要求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商人时间观念强,对时间安排很精确;

瑞士商人商誉较佳,遵守契约,诚实不欺

全体瑞士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民族精神捍卫战”,粉碎了少数法西斯分子的阴谋。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吉桑将军挺身而出,号召人民抵抗一切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失败主义者,保卫祖国,誓死战斗到最后一人。

由于瑞士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以及种种客观因素,法西斯德国始终没敢侵入瑞士。瑞士人的保守,这种传统被一直保留下来,但已并非全是宗教的原因。首先,这是一种传统,也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瑞士人酷爱宁静,周日因为商业活动的停止,大多数人都会待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追逐于物质消费。

“购物有时也是一种压力,”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更何况商业的发达也并不是衡量国民生活是否幸福的唯一指标。

价格是不可以商量的,不喜欢在价格上讨价还价,你同意这个价格就做,不同意就算了,这是他们的态度。所以你要买东西的话标的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价格上来将是比较容易达成的一个事情,但是如果要商量的话采取比较有效的形式来协商。质量代表技术水平、代表诚信,没有技术水平、诚信,何谈生存。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人在家居上,为省钱,有的迁居到房租较低的郊区或小城镇,有的则住在租金更便宜的老楼房。

我们知道,世界上瑞士这个国家很富,而瑞士人却崇尚简朴,节约成风。即使是承办世界性的高层活动,也很“小气”,一日三餐固定每人一份便餐,或是把这份餐费发给个人,让你自己找地方去吃。瑞士人的这种“小气”,不仅为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了物质财富,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心灵美德。

瑞士人做生意很是精明,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面向怎样的客户,有着怎样的定位,他们都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都有时间的概念,他们有不希望浪费一点点的时间。

如果他们觉得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不会浪费时间在上面的,如果他们觉得他愿意跟你花时间打交道的话那说明就生意可做了。

大多数瑞士人出于“保障人权”的观点,不同意在周日开发这条让商业热闹起来的“产业链”。瑞士人有诚实守信的传统民族精神。瑞士人很早就将诚信入法,1907年瑞士国会通过的《瑞士民法典》即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

一方面法律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极其严厉,另一方面瑞士人在商业交易时都会自觉遵循诚信的原则。

瑞士人做生意你只需要和他们有比较好的协商,双方有一个协议,你能够至始至终履行你的承诺,那生意就可以做成。

所以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从经验上来讲许多欧洲人觉得跟中国人做生意有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就是因为诚信的问题。

第一次做生意会选择比较较小订单的合同,互相的信任要通过时间来证明的。

一位在瑞士住了10余年的中国人告诉我们,瑞士银行能够吸纳全球的存款,靠的就是诚信。瑞士人诚信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就像中世纪做生意。

例如:在瑞士,大小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没有设售票员,司机也从不管验票,全靠乘客自觉。有的乘客在站台的自动售票机买公交车票,有的随身携带“乘车月卡”。交通管理部门偶尔派出检票专员到公交车上进行巡查,几乎没有发现过瑞士人逃票的现象。瑞士的城市里自动投币售报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报机上注明了所售报纸的价格,以便顾客购买。但机器设计得十分简单,无任何特别的防盗装置,只要随意将塑料胶板揭开便能拿走报纸。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顺手牵羊”的事情。

三、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有56个民族组成,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也很难给所以中国人都明确一下性格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能从中找到一种大部分人都有的共同特征的,这里也主要指中东部国人的性格特点,这些地区也都是我们国家最文明的地区。现今在我国出现一个较令人心酸的问题是:出国热。有钱人活者是有能力出国的人比较喜欢出国甚至加入外国国籍脱离使他们变富裕或者变的有能力的国家。一方面我们很痛心,一方面我们又无可奈何。只要他们不犯法(搞政治工作出国的有不犯法的么?),他们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现在又是一个讲民主的社会(随然很多人不在到什么是民主,也从来不知道争取民主或怎样争取民主属于他的权利),但是很多富人带着大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财富出国了,对我们的社会肯定会造出很多不利的影响。财富像这样外流出去,可谓是每一个这样国家的悲哀。

中国人有些很保守,但是现在正在渐渐的变的越来越不保守。疯狂买股票最后赔的家破

人亡,投入某个行业总是像赌徒一般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年政府部门更是为此不知交了多少万亿的学费。中国的传统女孩也变的越来越不传统了,在她们心中物质生活变的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她们对物质的虚荣心,很多女孩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已经不能再用保守或大方来形容她们了。

诚信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悲哀。老百姓大多还讲诚信,但是社会上层人物总是能干出脸字都不知道怎样写的事情。似乎在他们看来欺诈,诚信都不是问题只要能赚到钱,从毒奶粉到假慈善,可谓是无所不骗无所不诈。

在交朋友时,我们一贯的思想是朋友多了路好走,当说道路时,往往是为了方便走通向后门的那条路,尤其是国家单位或企业,后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为了保证后门这条路,送礼,送贵重的礼物,在我们国家司空见惯,这一传统国情也照成了商家另外一个方面的诚信问题:生产的产品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我们国家在办事问题上,往往是送的礼一切好说,有时候该走得程序都可以省掉,可谓相当“快捷方便”,但是如果你没有送礼,问题就复杂了啊,这几年问题虽有所改变,但是根本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就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首渠段工程在招标时就出现很多问题,句内部人士透露,首渠工程的招标中标标价格在很多招标人士看来价格都低得不可思议,据说在工程开始的两周内,中标公司(某水利公司)就陪了2千多万!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我国以司空见惯了,各级政府部门盖的房子(钱都是花的超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而一旦查出问题,政府负责人顶多只是受些处分罢了,之后便会无人问津。

面子问题在我国似乎特别受青睐,说好听的可以说:中同人接待客人非常殷勤和慷慨,几乎每一个来中国访问的人都感受到温暖的感觉。说实在的可以说是:我国老百姓的传统待客之道是尽量阔气,铺展浪费在我国现象相当严重,随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一点也是我国所有不良问题最难改变的,最为一种传统文化,随然看起来这个问题的危害没有其他腐败之类的严重,但是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是万恶之源。面子问题可使人上进,也可腐化人类的灵魂。

在遵守时间问题方面,我国很多人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时间观念不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传统农民多过的日子是早点去地里面完成农活,什么时候觉得干得差不多了就什么时候回家歇息,不会有什么准确的时间,由于数千年的发展,也就照成了我国普通老百姓对时间观念的淡泊,想想看来,中国人也只是在最近50年来才渐渐的有了各种各样表,有了时间。这自然是不能跟瑞士有着数百年的表钟文化相比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在未来在时间遵守问题上一定能够做好的。

四、中国人的谈判风格

中国人在洽谈生意时,常常要求在本届进行。这样做,就能控制议事日程,掌握谈判的步调。

中国人很少提出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和建议。他们总是要求对方介绍产品的性能,他们总是认真倾听对方关于交易的想法、观点和建议,而他们却很少讲述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在谈判中,常有他们带来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用竞争者的产品特点来探求其产品、技术方面的资料。一旦对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场,说出产品的有关特点后,谈判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中国人在原则上寸步不让,表现出非常固执的态度。

中国人是富有耐心的,与眼前利益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长远利益的方案。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面子”这个词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常常与威信和尊严联系在一起。

五、总结

曾几何时,我的前辈都在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强国之道,时至今日,我们变成了世界大国,可

是还仅仅局限于是一个”大国”,国家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有这三条便能奠定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国!不要说什么我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如果我们的人口少了一半,面积少了一半我们还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么?这个大国是大但是他们不能给我们自信.给我们的只是心虚。

真正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探索,西方比我们发达,我们便一直在模仿西方,从清朝末年我们就开始向西方取经,后来我们选择了马克思,选择了共产主义,结果我们好像是推翻了所谓的三座大山,取得了解放取得了独立,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选择共产主义是有主义唤醒人民的觉醒唤醒来自于人民的可怕战斗力的,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党是强大地!然而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又碰壁了,经济没法发展人心祸乱不断。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主义太复杂,人民没有那么高的素质,盲目的崇拜,没有思想,经济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后来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模式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素质要求低了,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姑且不谈论他的代价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都在学习模仿西方,西方发达国家也总是说我们盗版他们的东西,只是盗版了之后的东西性能不太一样。为什么呢?鲁迅告诉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是怎样做的呢?在看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烟酒文化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啊,但凡有事会没事都喜欢把人喝趴下,一种不喝死就誓不罢休的样子。我多么想说这是我们的“精华所在啊”,因为这可以说是我们最具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吧了,但是这种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更多的车祸,经济谈判时更多的污点,政府工作人员更多的腐败机会。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啊?真正的朋友需要这样的文化么?我不知道,我只是一般不喝我的兄弟拼酒,我们喜欢自然而然的欢畅的喝。假如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对来至于西方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还会不强大么?我们现在的国人还有多少会思考这个问题呢······

第四篇:组织行为学论文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方案

一、考试方式

运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分析、解决组织行为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分析,撰写小论文或组织行为管理实践专题报告。

五、评分标准

1、观点正确,理论阐述正确,10分。

2、结构完整,有论点、论据(包括理论、实践材料)、论证、结论,20分。

3、论证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论据充实、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经验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分。

4、语句通顺,条理清晰,10分。

5、格式规范,10分。

6、分值等级标准:

优秀:选题恰当、论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论据充足,结构合理,论述周密,逻辑严谨,内容充实,行文流畅,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良好:论点明确,某些方面有独立见解,论据较多,结构合理,内容较充实,文章层次分明,文字流畅。

中等:基本论点清楚,论据一般,结构基本合理,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新的见解,但能够较完整地阐述所涉及的问题,论述较合乎逻辑,文字一般。

及格:论点不够明确,论据不足,内容较贫乏,阐述不完整,逻辑性较差,文字也不够流畅,但能基本上说清楚所论述的问题。

不及格:论点含混不清,甚至有某种错误观点,论据较少,论述紊乱,语句不通顺。

二、考试时间及考场安排

6月11日至6月17日期间自行安排时间、地点完成论文,6月18日上交。

三、考试成绩的核定

总分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30分,论文为70分。

四、考题内容

学生选取并运用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所熟悉

或感兴趣的组织行为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取得的经验进行研究,写出小论文或专题报告。具体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

(1)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包括理论、实践材料)、论证、结论。(2)论文中必须涵盖学生本人对所运用的理论的理解。

(3)论文中应写出所研究的组织行为学的某个方面实践的现状、取得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

线

(4)论文或专题报告要针对组织行为管理的现状、取得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2、字数要求:2500-3500字。

3、格式要求:A4纸打印,论文题目小二号字、黑体,正文小

四、宋体、1.5倍行距,默认页边距,一级标题三号字,二级标题四号字。封面要求有课程名称、班级、姓名等信息。

第 1 页(共 1 页)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

————关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众所周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无论是部门,还是生产小组,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团对的形式。不管是规定的,还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但终归而言,那是一个团队,不管人多还是人少。盈利是一个企业时常要去关注的一个点,降低成本往往也是一个企业时常关注的,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可众多的CEO们有没有换个角度考虑下,仅仅关注成本的降低,能行吗?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群体,每一位成员都是企业中的一份子,由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可以协作,当然也可以争斗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也是可以提高盈利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问题。

那什么是团队?琼·R·.卡扎巴赫、道格拉斯.K.史密斯在《团队的智慧》这本书中要将团队与一般性的集团区分开来:团队不是泛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集团。团队代表了一系列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兴趣和成球的价值观念。

而高凝聚力的团队有如下特征: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成员愿意参加团队活动并承担团队工作中的相关责任,维护团队的利益和荣誉。成员之间沟通信息快,相互了解比较深刻,关系和谐,并具有极强的民主气氛。可见,团队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

说了这么多关于团队的东西,那么怎样才可以在一个团队中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其成为高凝聚力的团队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因素:团队共同目标、团队精神、领导方式、沟通方式、激励方式,如果能够很好地对这些因素运筹帷幄,便能够很好地提高团队凝聚力。

下面我就对这几个方面来就行分析:  团队共同目标

目标是一个团队有意识地选择并能表达出来的方向,它运用团队成员的才能和能力,促进组织的发展,使团队成员有一种成就感。让团员产生对组织荣誉的自豪感,从而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一个团队没有目标,团队成员就没有奋斗方向,没有奋斗方向,团队就犹如一盘散沙,因此团队要选定一个崇高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团队成员认同这一目标,这样就可以凝聚团队成员的思想,使共同目标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团队成员为之努力奋斗,从而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企业的“共同愿景”,意思是说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远大目标。这个目标能够引导大家共同去追求、去努力。

明确的远大目标是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团队成员越了解团队目标,其归属感就越强,团队就越有向心力、凝聚力。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就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目标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6年摩托罗拉公司获得了美国国家品质奖这一象征着美国企业界最高荣誉的奖项,与之竞争的有IBM、柯达、惠普等竞争强手。这是源于摩托罗拉公司早在1981年就开始竞争这一奖项,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所有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都面临着挑战,他们都会受到一张皮甲大小的卡片,上面标示着公司的目标。就移动电话而言,他的目标是:每生产的100万个零件中,仅容许3个不合格。也就是说,要求所生产的移动电话的合格率达到99.9997%.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体现着团队的凝聚力,一个有着团队精神的团队就能不吞地释放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让员工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视,鼓励坦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俗话说的好“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劳劳抱成团”。只有凝聚在一起才能抵挡住接踵而来的不断的困难与艰辛。

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若想,在某些方面你可能有高过别人的地方,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别人则会比你做的更好。那么,怎样是每个人有限的能力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答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团队精神能使个人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使个人和团队做到超常水平的发挥,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的,最终实现个人与团体的共同成功。

在团队中,个人可以通过相互学习来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团队工作也可能加强个人的自省,令团队成员充满工作激情。不同背景的成员走在一起,便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日本有一部动漫海贼王,其中一共有着6位成员,他们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目标,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一定要冲向世界海洋,做自己那个领域的世界第一,船长路飞莽撞,剑士卓洛勇敢,厨师山治睿智,航海员娜美冷静,船医乔巴善良,在航海的路上他们优势互补,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径直地想着自己的理想冲去。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力量,一个让团队凝聚起来共同战斗的力量。所以,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首先必须先建立团队精神。

一个优秀的团队,必然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使整个组织的战斗力得以数倍的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更大的利益。 领导方式

一般来说,最佳的领导被视为团队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最高领导者决定了他们构成的群体的命运,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城公园热情与想象力,一起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明确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总是激励人们获取他们自己认为能力之外的目标。

团队的领导者扮演双重角色:一种是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另一种角色就是一个领导者了。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讲的是人们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和贡献,而领导者的作用就是要准确定位团队中所有人员的角色,尽量做到使团队成员各尽其才。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呢?

团队的角色一共有8种类型,有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美者。实干者善于行动,协调者善于寻找合适的人,推进者善于让想法立即变成行动,创新者善于出主意,信心者善于发掘最新“情报”,监督者善于发现问题,凝聚者善于化解矛盾,完美者强调细节。一个好的领导者能够让团队成员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其他团队的成员角色是怎样的?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是团队成员按照自己的定位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最终达到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目的。

西汉时期的刘邦,运筹帷幄比不上张良、萧何,带兵打仗比不上项羽、韩信,论阴谋诡计他比不上吕雉,可他却获得了天下,这就是领导能力,他将有着各方面才能的能人志士网罗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助、优势互补,从而获得了成功。因此,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有个最佳的领导者。 沟通方式

持续的沟通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它可以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团队成员唯有从自身做起,坚持对话,有方法、有层次地发扬团队精神,探讨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方能凝聚团队意志,激发自身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力量。著名战略管理大事亨利·明茨伯格认为:“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几乎每一分钟都用来沟通,不是说,就是写,或者听,或者阅读,领导者最重要的管理职能就是使组织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个人力资源增值的职责履行,就是通过沟通来完成的。因此,沟通能力和相应技巧成为领导者个人和团队成功的关键。”

最有效的沟通方法就是倾听,有效的倾听有两个层次的功能,既帮助接受者理解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对方的情感和心灵。有效倾听的领导还向对方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他们关心团队成员。只有组织内上下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才能很快地传递和交流信息,体现和谐气氛。并且只有不断地优化沟通方式,例如电话、会议、面对面交流,才能使团队成员的认同感不断地增加,使团队的凝聚力不断地增强。 激励方式

人的潜力是需要激发的,才能发挥出来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证明,员工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他的个人能力只发挥了20%,而在激励之后,他的潜能能发挥到80%。

现代团队的管理实践表明,物质激励必须同精神激励相结合,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之路》一书中提到:“几乎任何意见可以提高自尊心的事都会起积极作用。”

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可以通过员工的培训、有效的赞美以及授权成就来达到我们的激励效应,让员工感觉自己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能给员工力量与权威,它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

激励的本质就是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刺激和目标,诱发员工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领导者要试着选择适合自己团队的激励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团队成员凝聚力,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目标。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运用自身的特长,团队内部上下一心,明确团队目标,牢记团队精神,不断沟通,那么,团队凝聚力也将迅速稳步地提高,盈利也会增加的。

工商113 张荣维 学号:1152117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9608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