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评《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背叛与救赎
摘要: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并且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背叛、爱与赎罪的故事。阿米尔这个富家少爷面对自己人性中的怯懦、说谎、虚伪、善嫉、矫情、邪恶、自私、自大…他选择的是逃避,这是一个懦弱无知少年的错误选择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26年来自心灵鞭挞、愧疚、恐惧的沉痛代价。当成熟的阿米尔再次找到了那条通往好人之路时,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救赎之旅。
关键词:人性、背叛、救赎、风筝
为你 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一遍又一遍浮现在脑子里,这些音节一个接一个的从嘴里蹦出来,在这个略显寒冷和寂静的夜里 竟显得如此突兀和遥不可及!
哈桑,是怎样的执着让你对一个并非真诚相待的主子抑或是朋友如此的忠诚与义无反顾!
阿米尔,那个懦弱的小男孩,那个嫉妒对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小男孩,那个背叛了对自己最好的朋友兄弟的懦弱的小男孩,在经历了20多年的被心魔囚禁之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与救赎。
一个放风筝的人,两个追风筝的人。用忠诚与背叛写出的故事!为你,千千万万遍!
埋藏在最初的原因:
他们本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却因为有心的隐瞒让这个秘密被埋葬以至于他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是主人, 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 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 他是什叶派。从最初的最初他们似乎就已经注定了殊途。
从父亲来看,自私与嫉妒的被纵容不是一个孩子愿意发生的事情, 所以一个孩子的错误究其根源往往都是来自于大人的世界。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有着很深罪恶的人都有一跟善根种在心中。更何况是还是一个孩子的阿米尔呢?是什么让他可以对那个可以完完全全的做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兄弟哈桑对他所有的好都比上心理的那点嫉妒呢?从客观方面来说,父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使,就某些方面来说哈桑才是父亲心目中真正的儿子形象。可是同样是儿子,也许阿米尔怯懦、自私但是却不能否认骨血相连。如果他对阿米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肯定。那么或许他会有两个儿子伴随着他!
其次,再说哈桑。哈桑似乎是这本书里最完美的一个存在。他忠诚善良,他的世界中, 沒有嫉妒, 他对命运是顺从甚至是收之一切。他能够原谅一切的一切,他能够原谅阿米尔的嘲笑,也能够原谅阿米尔的背叛。[1]但是不得不说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无条件的服从以及全心全意为阿米尔考虑让阿米尔把什么都当做理所当然,也是埋藏在最初的原因之一。
就从阿米尔来说,或许如果我们从宽容爱护的角度作评判,那他只是一个敏感的,可怜的,期盼得到父亲的爱的一个略显怯懦的男孩;如果从极端点的角度评判,那他只是一个自私粗暴,没有突破主仆等级,有着莫名优越感的平凡人罢了。他的出生夺走了母亲即父亲最爱的人的生命,所以父亲总是对他有些成见。加之,酷爱面子的父亲总是觉得阿米尔不能够成为他想象中那样的人,父亲对他愈加疏离。他对父亲是敬畏的,但是又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护、一个丧失了母亲的孩子,有什么比得到父亲的关心来得更加的温暖呢?参加追风筝比赛,也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但是,父亲对他疏离。却对哈桑重视有加。所以少年的敏感与嫉妒使他不能够对把他当做好兄弟的仆人哈桑看作是一家人。他对哈桑的各种不满,是得就算哈桑对他的各种迁就也不能赢得他对哈桑的真诚的友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忽略它本身的自私与怯懦。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胆小,他的父亲也许不会对他各种不满,而关爱哈桑。让他的嫉妒膨胀。最终他的自私与嫉妒,造成了他的背叛。这才是造成他的心中后悔26年的根源所在。
阿米尔的背叛:
越波澜不惊的湖面,往往藏着最大的狂风暴雨。但是狂风暴雨的骤然而降却需要一些东西的催化。就正如阿米尔和哈桑,虽然阿米尔对哈桑有千种不满。可是却依然如履薄冰的相处着,直到那场风筝比赛。只因年少心性,这是人的可悲之处,。深埋的那些种子破土而生,一切事物内在的阴影也都浮现了出来, 往日岁月的快乐仅仅是他们之间的一响贪欢[2]。
为了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风筝的大赛,放风筝是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追风筝的人,追逐的是一种荣耀,一种精神,一种虚荣而并非是追逐风筝的本身。就在十二岁这年,父亲对阿米尔说;“今年希望你能赢。”为了修复与父亲的关系,这次的风筝必须得赢。在阿米尔和哈桑的努力下他们最终赢得了冠军,但是独自追逐失落风筝的哈桑在途中却遇到了阿塞夫的欺辱,当时当刻, 懦弱的阿米尔就站在那条巷口,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却并未冲出来。而是转身离开,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换来了浅薄,换来了背叛。从此之后阿米尔和哈桑的心中都有一到不可及跨越的鸿沟。
阿米尔的父亲曾经说过:“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当你杀害一个人, 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 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 你偷走公平的权利。你懂吗? 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 阿米尔。要是有人拿走不属于他的东西, 一条性命也好, 一块馕饼也好, 我都会唾弃他。要是我在街上碰到他, 真主也救不了。你明白吗?”[3]p18或许,正是由于父亲的这一番言论让阿米尔又做了一件事情。在阿米尔的生日过后,他在那堆礼物中捡起了数个装着钞票的信封和那只手表悄悄的放入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于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就这样上演。可是就是到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哈桑还是承担了一切,他将一切告诉了他的父亲并且承认是他偷了东西,然后求父亲不要将一切公诸于众。于是哈桑和父亲阿里就这样总那个家里离开。
目的终于达到,阿米尔终于成功的把哈桑成功的赶出了家门。可是就在那一刻阿米尔感觉到“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我不配他作出的牺牲,我是撒谎蛋,我是骗子,我是小偷。”[3]p103他的心里还是落上了内疚的影子。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救赎之路
阿米尔以鄙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与阿里,但他并没有摆脱童年阴霾的记忆。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阿米尔与父亲从阿富汗移民到美国 他工作,恋爱,结婚,但根本无法走出那一年他懦弱的背叛。
2001年12月,当阿米尔逐渐成长,当当他内疚于当年懦弱的背叛26年后。阿米尔的忘年之交拉辛汗告诉他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困阿富汗的时候,阿米尔知道,“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巷的那一幕阿米尔永生无法忘记。但与年少时的自己相比,阿米尔知道要哈桑痛打自己一顿以减轻罪恶感的这种奢望在当时是不可能的,现在更没有这个机会。已为人夫的他选择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弥补在二十多年前所犯下的错误。成年的阿米尔变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怕事,不懂承担的懦夫。
于是他踏上了救赎之路,想要为旧时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力时,他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的事实被他很快的接受,他继续了他的救赎之旅。可是,事情就是这样惊人的巧合。索拉博居然又再一次的落入了阿塞夫那个曾经侮辱了哈桑的人的手中。可是这一次阿米尔没有退缩,他义无反顾。他告诉自己必须将索拉博救出来。虽然在自我救赎的这条路上他曾经疑虑过,曾经担心过,但当我看到阿米尔为从阿塞夫手上就出索拉博时所受到的考验时,我真的感受到了,阿米尔着实走上了那条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是幸运的,他赎回了灵魂,他丢失在巷口的灵魂!索拉博是不幸的,父母的早逝,孤儿院里不忍回望的遭遇。这些都是他心中的伤。让他很难敞开心扉去接受阳光。索拉博又是幸运的,他被自己的大伯寻回,并且在一次美国的阿富汗人的聚会上 阿米尔和当年一样再次放起了风筝,不过这一次是和哈桑的儿子,这次是没比赛、没有私利地放风筝。通过放风筝,阿米尔是想要索拉博以及自己找回童年应该拥有的无忧无虑、美好、快乐、亲情,并且阿米尔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来说 风筝隐喻他人格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追逐或许很痛苦很漫长,是真实的承诺和不懈努力的行动,蕴藏着创伤疗的幸福。而我们,所有的读者,难道心中对自己一个完美的期许吗?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结,都有一经的风筝,只要用善待他人的诚实的心去呵护,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怎样的一种承诺与怎样的一种情谊不只是哈桑之于阿米尔,却也包括阿里之于阿米尔的父亲,阿米尔之于父亲,阿米尔之于索拉博以及包括大多数的我们。在我们的身边如果能够有人对你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那么请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都不是阿米尔,我们没有它那么好的运气,有一条能够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等待着我们。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珍惜。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
千千万万遍。
参考文献:
[1]李静.《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2011,(3):12—13 [2]韩玉群.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J].齐齐哈尔大学学
报,2011,(1):114
[3]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二篇: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本书主要描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最终做出了感人的选择。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贯穿全文有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哈桑对阿米尔说这句话时,表达了他对好友的信任,也象征了一种奉献;而数十载后,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这句话时,则是一种救赎,一种对亲情、友情,甚至是信念与追求的救赎。文中的风筝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但不论是曾经的奉献,还是后来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以爱的名义。
那时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
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是他对阿米尔,这个和他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孩子,所付出的爱的代价。
当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而这,也就是阿米尔对自己亲兄弟和亲侄子的救赎所付出的代价。
这种看似虚幻的爱,却反映了我们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
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
因而,钱钟书的《围城》未必算得上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
对于哈桑和阿米尔相继为对方付出的爱的代价,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但是,这种感人的爱我并不看好。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于是,爱就陷入了一种死循环。
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折射出人们内心本质。
第三篇: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与这本书第一次结缘在四年前,那时还在读大二,室友买了一本《追风筝的人》看完之后强烈推荐,为了不辜负室友美意,囫囵吞枣把这本书看完。仅仅只是看完而已,关上书的那一瞬间,已经回忆不起书中的内容。而四年后,我再次于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朋友推荐,在淘宝上购买一套刘慈欣的《三体》,拆开快递才发现卖家额外赠送了一本《追风筝的人》,于是我花三天时间从头到尾把这本书温习了一遍。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叫阿米尔的——是阿富汗喀布尔富家少爷,从小衣食无忧,住在喀布尔当地最大最豪华的房子里。阿米尔的母亲是一位老师,据说长的也非常漂亮,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因为他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难产死了。
阿米尔一直跟随着父亲生活,在他心中,父亲一直是一个完美的男人——身材高大强壮,非常勇敢,曾徒手跟一头熊搏斗过。而且父亲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平日里乐善好施,常常把钱和食物分给当地穷人,还独资修建了恤孤院收留当地的孤儿。因此父亲很受人们的尊敬,在当地威望非常高。但遗憾的是,阿米尔的性格一点也不随他父亲,他生性懦弱,就算别人欺负他也不敢还击,每次都会吓得全身发抖。
他家有一个佣人叫阿里,阿里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哈桑,哈桑自然而然成为了阿米尔家的小佣人。哈桑比阿米尔小一岁,出生才几天他的母亲就跟人跑了,所以哈桑和阿米尔是喝着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的大的,用当地的说法:喝着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所以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哈桑称呼阿米尔为:“阿米尔少爷”。
虽然哈桑比阿米尔小一岁,每当阿米尔受别人欺负时,哈桑总是挡在阿米尔的身前,把欺负少爷的人赶跑,有时甚至一个人打两三个。而阿米尔每次都是浑身哆嗦地躲到哈桑的身后。或许正是因为阿米尔这种懦弱的性格,再加上阿米尔“杀死”了他父亲心爱的妻子(阿米尔母亲是因为难产而死,所以阿米尔内心有负罪感,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父亲心爱的妻子),所以在他看来,自己的父亲并不喜欢自己,甚至有点讨厌自己——很多次他经过父亲的书房,总能听到父亲和朋友抱怨:‘阿米尔性格怎么会这么懦弱,别人欺负他,他只会躲到哈桑的身后,每次都是哈桑帮他赶跑欺负他的人。一个连自己保护不了的孩子,将来能有什么用’。有时候还会听到父亲在书房对朋友说:‘阿米尔这么懦弱,一点都不像我,要不是我亲眼看到他母亲把他生下来,真怀疑他不是我的儿子。’
每次听到父亲的抱怨,阿米尔都会很失落,甚至有了一些自卑。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努力,为了获得父亲的爱,他想了各种方法。阿米尔从小喜欢看书,也喜欢写故事,好几次他都拿着自己写的故事去父亲的书房,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一句赞扬,然而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父亲根本都不看他一眼,大声说:‘写这些有什么用’,而阿米尔低着头一动不敢动,吓得瑟瑟发抖。在他的记忆中,希望得到父亲的一个微笑都是奢侈,更别说父亲的拥抱了和鼓励了。
然而,让阿米尔更失落的是,父亲对小佣人哈桑却特别好,好到足以让阿米尔怀疑:哈桑才是父亲的儿子,而自己不是亲生的。在阿米尔从小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不会忘记哈桑的生日。每年哈桑的生日,父亲都会精心为哈桑准备一份漂亮的礼物,就算平时给阿米尔买礼物的时候,也不忘给哈桑准备一份。阿米尔从小就渴望得到微笑和拥抱,父亲毫不吝啬的给了哈桑。哈桑原本是一个有兔唇的孩子,是阿米尔父亲从国外请来整形医生给哈桑做手术。总之,父亲对哈桑的好,阿米尔看在眼里,好生嫉妒,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有一次,阿米尔试探性地问父亲:“爸爸,你有没有想过请新的佣人?”父亲听了,大发雷霆,对阿米尔咆哮到:“为什么我要那样做?阿里待在我家四十年了,整整四十年。而你认为我会赶走他?你胆敢在说一次·······,你真让我觉得羞耻。至于哈桑哪里也不去。他就在这儿陪着我们,他属于这儿。这里是他的家,我们是他的家人。以后别再问我这样的问题!”面对父亲的咆哮,阿米尔只得哆嗦着连连道歉。他不曾想,这个问题会让父亲生这么大的气,这让阿米尔无法理解。
当然,面对父亲的厌倦,他也有自己的发泄对象,那就是哈桑。或许是因为嫉妒,亦或许只是寻求内心的满足。私下里阿米尔经常作弄哈桑,甚至欺负哈桑。而哈桑似乎总是逆来顺受,始终把阿米尔少爷当成朋友,不管阿米尔如何作弄他,他都毫无怨言。似乎只要阿米尔少爷开心,他就一如既往地尊敬阿米尔少爷,跟随阿米尔少爷,并且毫无保留的相信他,忠诚于他。哈桑从来不违背阿米尔的意思,只要是阿米尔让他做的,哈桑一定会做,哪怕阿米尔少爷让他吃土。用哈桑自己的话来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少爷的忠心从一次喀布尔风筝大赛中可以看出。
每年春节前举行风筝大赛是喀布尔当地的风俗,而这次风筝大赛是当地各个市区联合主办的,盛况空前。比赛规则是: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参赛人员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然后用自己风筝的玻璃线,隔断对方的风筝线,从而到达击落对方风筝的目的,谁的风筝留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会受到当地人的尊重与赞赏,另外,谁追到最后一只掉落的风筝并带回家,他就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运势旺盛。
阿米尔想赢得这次风筝大赛,并把最后一只被击落的风筝带回家,他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父亲刮目相看,从而获得父亲的喜爱。事实恰如阿米尔所愿,他在哈桑的配合下,最终用自己的风筝线割断了空中最后一只蓝色风筝,赢得了这次比赛。这一刻他看见坐在屋顶上观看比赛的父亲,正在为他欢呼,虽然离得很远,但阿米尔已经非常激动。阿米尔安排哈桑去为他追回那只蓝色的风筝,他则把自己的风筝送回家。
阿米尔赢得比赛,哈桑真心为他高兴,紧紧拥抱了他,跟他说:“阿米尔少爷,我们回家再庆祝,我一定帮你把那只蓝色的风筝带回家,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就去追那只断线的蓝色风筝,直到天黑都没回家。当阿米尔找到哈桑的时候,发现哈桑正被阿塞夫以及同伙围在一个小巷子里。
阿塞夫是当地的流氓人物,从小凶神恶煞,而且内心极度变态,经常到处欺负小孩,曾经将一个小孩的耳朵割了,扔到水池里,从而得到一个外号:“吃耳朵的阿塞夫”,当地所有的小孩都害怕他。
阿米尔躲到巷口看见阿塞夫以及同伙正在逼迫哈桑交出蓝色风筝,而哈桑将蓝色风筝放到身后,不管阿塞夫怎么恐吓,都不愿意交出风筝,对阿塞夫说:“阿米尔少爷是我朋友”,坚持要把风筝带回去给阿米尔少爷。最终,阿塞夫失去了耐心,朝哈桑吼到:“哈扎拉人今天你运气好,你可以不交出风筝,我可以让你把风筝带回去,不过我要让你以后看到这个风筝就会想起我对你做过的事。”接着让同伙抓住哈桑,拔下哈桑的裤子,按倒在地,性侵了哈桑。
这一切被阿米尔看的一清二楚,然而,不知道是因为胆小懦弱,还是因为自私,又或许两者都有吧。阿米尔没有选择救哈桑,反而觉得哈桑只不过是家里的佣人,只要把蓝色的风筝拿回家,他就能获得父亲的赞扬。而哈桑所受到的伤害,只是自己获得父亲欢心的必要代价,这样牺牲一个佣人也是值得的。他走开了·······直到看着阿塞夫以及同伙离去。阿米尔才假装什么都不知道,质问哈桑:“你跑哪里去了,我到处找你。”哈桑只是说:“我没事”,把蓝色风筝递给阿米尔,阿米尔看到哈桑裤子在滴血·········
这件事给哈桑造成了伤害,阿米尔也并不是心安理得,自这以后他再也不敢面对哈桑,总担心哈桑如果知道自己当时就在巷口看着一切的发生,而没有施救,更担心哈桑会把事情说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米尔越发担心和愧疚。但他并没有选择坦白一切,请求原谅,而是认为只要把哈桑赶走了,就不会再有人知道这件事,他心里也能得到解脱,于是他偷偷把钱和手表放到哈桑的床上,诬陷哈桑偷窃,最终阿里不得不带着哈桑离开。可事实证明,他又错了,哈桑的离开并没有让他内心得到解脱,反而让他更加愧疚不安,化成噩梦一直伴随着他。
后来,阿富汗出现**,战争不断,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到了美国。过了几年,哈桑结婚了,带着老婆又回到了喀布尔,替阿米尔打理被战争摧残过的房子。哈桑把阿米尔的房间打扫干净,把炮弹炸毁的围墙重新砌好。别人都劝哈桑,说:‘阿米尔在美国生活了,不会回来的,你可以住到房子里面,这样也方便打理’,可哈桑说:“等战争结束,阿米尔少爷会回来的,我住进去他会怎么想,我把房子整理好,等阿米尔少爷回来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哈桑坚持住在那间给佣人住的小破屋,也是在这间小破屋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出生了。
再后来,普利班(一个组织,当时占领了阿富汗)想要霸占阿米尔的房子,哈桑不同意。几个士兵殴打哈桑,最后干脆把哈桑和他的妻子拖到街上枪毙了,然后大摇大摆住进了那栋房子。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落到了阿塞夫(小时候在巷子里性侵哈桑的人)的手里·······
阿米尔在美国上学,结婚,成为了作家,但他对哈桑后来在阿富汗为他做的一切都一无所知,只是时常梦见小时候那件事,心中依然愧疚,一直无法释怀。直到父亲去世,父亲的生前好友拉辛汗——也是阿米尔从小视为好友的人,在父亲抱怨的时候,拉辛汗总是为阿米尔辩解,私下常安慰和鼓励他,送他礼物。拉辛汗在电话中说自己在巴基斯坦重病,将不久于人世,最后心愿想见见阿米尔,并告诉阿米尔:“那里有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阿米尔来到巴基斯坦探望拉辛汗,拉辛汗把阿富汗国内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阿米尔,包括阿米尔跟随父亲前往美国之后,哈桑的情况。从拉辛汗那里,阿米尔还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原来他家的佣人阿里没有生育能力,哈桑是父亲和一个哈扎拉女人的私生子,当时在阿富汗哈扎拉人地位很低,经常受到迫害。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生孩子就是一种耻辱,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所以哈桑的身世一直被父亲隐瞒,只有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拉辛汗知道这件事。这时阿米尔想起曾经父亲的话:“哈桑哪也不去,哈桑属于这里,这里是哈桑的家”。可怜的哈桑直到为守护房子被枪决也不知道这件事。
拉辛汗告诉了阿米尔所有的事情,然后交给阿米尔一张哈桑和哈桑儿子索拉博的合照,并让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喀布尔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原本是拒绝的,但经过内心的苦苦挣扎之后,还是回到喀布尔,冒着生命危险从阿塞夫手里救出索拉博,并带回美国抚养——或许这就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这里有从新做回好人的路”。
看完《追风筝的人》内心感触良多,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那个对阿米尔少爷忠心耿耿,替阿米尔追风筝的哈桑。也是阿米尔自己,阿米尔追的风筝是失去的亲情,是曾经的友情,更是那条内心救赎的路。当然,需要救赎的还有那个已经破败,动荡不安,而且充满种族歧视和迫害的国家。
第四篇: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忠诚、朴实、温暖、非常感动我心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今早起来脑海中不自觉的又浮现这句话,又想起这本小说,也许这情感挥之不去,故随笔写写记录下自己的这份情感。
《追风筝的人》-------关于背叛与自我心灵救赎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
12岁的阿富汗富家爷阿米尔与人哈桑情同足。哈桑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从来不会背叛他。阿米尔急切的想证明自己,想得到父亲全部的爱,他试图改变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形象。他想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上获得第一名,这样他就会得到父亲的认可。在风筝大会上,幸运的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获得了风筝大赛第一名的殊荣,然而,这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事,改变了阿米尔和哈桑关系。
在哈桑为小主人追到那只被割断线的风筝时,他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要他交出风筝,但他此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誓死要为主人追回风筝。就这样他被这些富家子弟施以暴力,而此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时还不敢挺身帮助哈桑。哈桑为了小主人,选择了沉默,独自承受着来自心灵上的煎熬。他渴望等到阿米尔的忏悔,哪怕是一点点歉意。然而得到的却是来自阿米尔的再次伤害。
阿米尔无法面对为自己付出一切的哈桑,他开始躲着哈桑,渐渐地,他萌生了让哈桑离开自己家的想法,好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得到心灵上的解脱,读后感《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不久,阿米尔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当对哈桑的背叛。他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是回忆总会不经意自行浮现。童年的事让阿米尔内心备受煎熬,他一直都想找机会赎罪。到后来,阿米尔获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开始了救赎。哈桑死了,但是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阿米尔最后费劲周折找到哈桑的儿子,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摆脱了心中的恶魔,重新找到真正的生活。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与阿米尔的情感信念
如果作者仅仅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那它也许就平凡了。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沉下心来阅读,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故事通过它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通过阿米尔的视角和内心独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世界,就像自己亲眼所见,情感随丝牵动。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往哪里,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第五篇: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汉语言文学赵丽丽
看了《追风筝的人》这个本以及电影,对“友谊”这个词感触颇深,友谊是美好的,纯粹的,却也是执着的。回想起自己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是可圈可点,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让自己不后悔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和塔利班政权崛起之前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2岁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之间曲折且长达一生的友情故事。
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是从小一起玩耍着长大的形影不离的玩伴。阿米尔出身于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并且投身与慈善事业,在当地声名赫赫,母亲是贵族淑女,受过良好的教育,且在生前是大学教师,在生产阿米尔时难产死亡,因此父亲对阿米尔一直很冷淡,阿米尔也察觉到父亲不喜欢他,因为他杀害了父亲深爱的妻子,所以一直渴求父亲的亲近、宠爱与认可。然而父亲无论他做了什么,都是不温不火的,不鼓励也不批评,却对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有着超乎常人的温情和关注,甚至会表扬哈桑做的不错,而这些一直都是阿米尔所渴望的,这就导致阿米尔心生妒忌,从而为赢得父亲的爱而不择手段。不得不说,这两个孩子之间隔阂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亲对阿米尔的不待见。如果他不那么区别对待,而是理智一点,或许两个孩子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容易崩裂。
哈桑对阿米尔极其忠诚,时常伴随在左右。他善于用弹弓作为武器,百发百中,同样,他也是追风筝的好手。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习俗,每个风筝斗士都要以自己的风筝去割断对手的风筝,再追到捡回最后那只被割断的风筝为胜利。哈桑是最精与此道的高手,他总是清楚的知道风筝最终落下的地方,然后早早在原地等待,从未失手。
在那一年冬季,斗风筝比赛如期举行,且规模盛大。阿米尔虽然是斗风筝的好手,但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父亲要求的是获胜、赢得一切他想赢得的东西,包括儿子可以给予的荣誉和胜利。所以阿米尔对这场风筝比赛格外的重视,甚至
将它看做是一场斗争,为了父亲以自己为荣,为了赢得父亲的原谅和爱而战斗。不出所料,阿米尔割断了所有的风筝,成为了胜利者,哈桑如同过去一样为他追回那只最后的风筝。在找到风筝回来的途中,哈桑却碰上了往日经常欺负他的一群坏小子,他们对他说,阿米尔不可能会把他当做真正的朋友,他没必要死心塌地的为他,只要把风筝给他们,他们就放过他,而他却不顾一切他们的威胁,执着的要为阿米尔拿回风筝,之后追来的阿米尔目睹了哈桑拿到风筝后被坏小子阿塞夫强暴的画面,然而他因为自私软弱,害怕阿塞夫对自己的报复和折磨,没有勇气站出来制止恶行,反而把哈桑作为赢回父亲爱的代价,悄悄的跑开了。或许他曾犹豫过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朋友,可终究因为懦弱而没有,这也许就是封建等级制度下人性的悲哀吧——仆人因为主人偶尔的一点点温情施舍而感恩戴德,而主人却认为仆人为其尽心尽力是理所应当。
阿米尔跑开了,赢得了父亲短暂的关爱,但精神上,对于哈桑所遭遇的和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却是感到愧疚的,他躲避着哈桑,不想面对他,这会使得他想起自己懦弱的行为。可是少年心性,也是让人始料不及的,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被奇异地转化为一种莫名其妙的仇恨。他一直挑衅哈桑,希望他打自己一顿,希望以此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可哈桑却一次次的不计较,甚至替他背黑锅。因此,哈桑每一日的存在,他的声音,他的眼神,他的身影,他的关怀,他的殷切„„都变成了抽打阿米尔的鞭子。眼前站着的人总使他感到自己是个骗子,坏蛋,甚至是妖魔。在这种折磨之下,曾经的错误积聚变成了罪恶,阿米尔在生日宴会之后,把父亲送给他的手表藏在哈桑的床垫下,以此栽脏给哈桑,希望父亲把哈桑赶走。面对父亲的讯问,哈桑看着阿米尔,承认了,他承认自己就是贼,为了他许下的那个虔诚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他是善良的、正直的、高尚的、无私的,宛如浩瀚的天空,包容了阿米尔的所有过错。好在父亲在得到哈桑的承认后,原谅了哈桑,可是哈桑父子却执意离开了,不管阿米尔的父亲怎么挽留。也是,阿里作为一个父亲,即使不知道阿米尔少爷和自己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哈桑的为人,所以看着儿子受委屈,再怎么为了报恩,想照顾阿米尔一家也是苍白无力的。
后来阿富汗爆发了战争,苏联入侵,阿米尔父子移民去了美国,靠父亲辛苦打工供阿米尔上了大学,娶了妻子。后来父亲生病去世,阿米尔接到一通来自阿
富汗的管家拉辛汗的电话,驱使他回国去,然后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可是哈桑因为看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杀害,余下一个孩子索拉博被安置在恤孤院里。儿时的懦弱和愧疚仍然缠绕着已经年近中年的阿米尔,为了内心的安宁,和妻子说了自己的决定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踏上了赎罪的道路。于是他费尽周折,冒着风险,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然后从已经成为塔利班头子的阿塞夫手里救出了索拉博,并把他带回了美国,故事的最后,是阿米尔带索拉博去放风筝,然后去为他捡风筝,至此完成了他的赎罪之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二十六年前的喀布尔,灿烂的阳光下,两个少年在追逐着满天的风筝,其中那个叫阿米尔的男孩是少爷,在他身边和他年龄相仿的兔唇少年叫哈桑,阿米尔的忠仆和玩伴。哈桑追逐着,奔跑着,“他的橡胶靴子提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角处,他停了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就在这一天,哈桑为阿米尔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次胜利,阿米尔像个男子汉一样在严父的注视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冠军。“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不只是一个孩子兴奋时喊出的话语,它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哈桑所能给予的最耀眼的承诺,也是他一生中永远坚持的信条,而且他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承诺,谁能说小孩子的话只是说说而已。
再次听到这句话已经是二十六年后。一封来自老朋友的信让阿米尔不得不去面对多年前的罪孽。他犹豫再三,还是走上了返回家乡的旅途,回到现在已经被塔利班占领着的喀布尔,这是一个人的心灵救赎之旅,也是一个阿富汗人的回归之旅。从罪恶到解脱,从美国回到他已经逐渐忘记的族人之中。在喀布尔,阿米尔在救哈桑儿子的时候,被阿塞夫打得重伤住院无法动弹,想求同行的阿富汗朋友法里德帮一个忙,“为你,千千万万遍。”法里德说。简单的一句话,却让阿米尔失声痛哭,这使得他想起,那无数个失眠的深夜,那一直深埋在心底的对哈桑深深的歉疚,以及对当初自己犯下过错的痛悔。愧疚的浪涛在这一句承诺中再次决堤,如同洪水一般宣泄出来,他放声大哭,全然不顾那些折断的肋骨和喘不过气的胸口。是的,他记起了哈桑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给予他的承诺,他知道哈桑说到做到了,而自己却为了面子,不惜又去伤害他,如今,他后悔自责,却没机会当面去承认、道歉和赎罪。
最后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全书的结尾,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个同样受尽苦难的孩子。他带着那个心里有着隔阂的孩子去放风筝,然后为了他的一个微笑而奋不顾身。他说了,趁自己还没过不顾一切的年龄,他得学会为别人挺身而出,如同哈桑当年无数次为他所做的那样。“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他的喉结因为吞咽着而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听到这句话却让人有种想流泪的冲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含义——赎罪,感恩,期待,感动,悔恨,释然,还有忠贞的友谊。现在,阿米尔虽然不能冲进当年那条哈桑被欺负的小巷,不能从塔利班手里挽救哈桑的生命,但他让自己心中的哈桑复活了,他的血液里开始流淌着哈桑的真诚和善良,所以他才奋不顾身的救回了索拉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预见,阿米尔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追风筝的人》一书中,主和仆、贵族和贱民、朋友和兄弟,历史和现实,种种转变都被刻画得生动而细腻,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是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从苏联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变化以及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战争并不能改变人们心中的传统,尽管幸福被中断了,快乐被剥夺了,仍有风筝在高昂飞翔,飞行在一切的恶行和苦难之上,人们埋藏在心里的对幸福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也永远不会消失。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亲情,友情的概述,更折射出很多我们似曾相识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的快感和疑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和赎罪的冲动等等。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在一群孩子中奔跑,为索拉博追风筝,就像哈桑为他追风筝一样,不停地奔跑着,却也幸福着。故事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有着些许苦涩与酸楚,但这才是人生——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是一本很适合在成长过程中去读一读的书,对于书中的风筝,我们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风筝让哈桑失去了快乐,却让他的儿子索拉博找回了快乐,这也算是幸运的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温柔的,他给了阿米尔一次救赎的机会去弥补自己曾经做下的种种错事,可是真实的人生并不会时时都是如此的幸运,你不敢保证你就是那个幸运的宠儿。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这对兄弟间不变的诺言,而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
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中一旦错过些什么,就可能不会有再得到的机会,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为时已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