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亭集序 评课
在诵读中找回丢失的文本 在文本中找回缺失的人文
——评***的《兰亭集序》
今天有幸听了***老师教授的《兰亭集序》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对这节课的感受。
亮点
一、目标设置具体得当,重难点突出。
本堂课是在第一节课时之后的第二课时,目标设置了三个:
1、掌握实词“贤”“咸”“修”“次”“盛”“信”“因”“化”“临”“喻”“是” 的意义及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2、分析文章内容及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的变化。
3、感悟生命。
第一个目标张老师从文中抽出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翻译。只用七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仅完成了对上一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加之使用多媒体展示,省去了很多书写的时间。这样为本节课的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做好了时间和内容的第一个铺垫。这样不仅实用,而且管用,还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从本堂课看,重点在目标一,难点在于感悟生命也是合理的。
亮点
二、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诵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诵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诵读最重要。可以说,不诵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在读中升华。本课不仅有学生的单独诵读、齐读,还有渗透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师的诵读。为后两个目标的达成又做了第二个铺垫。
亮点
三、重视文本。
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这样的反复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也即“教教材”的;对教材的“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更何况现今的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而“人文性”就渗透于文本之中。举个例子:本堂课学生对第一段的概括极准确。一个“乐”字以及学生对为何“乐”的回答正说明了学生真正融入了文本。而这也正说明了亮点二诵读的功效。
亮点
四、言文并重,凸显人文。
学习语文不要仅停留在学习字、词、句上面或者认为理解了教材内容就理解了语文。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性。如果把语文的工具性比作一个机械的机器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树。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只有把二者合而为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发挥语文的作用。本堂课的目标一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后两个目标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贯彻了这一教学思想。加之本文适当扩展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关于“生死”的看法,还有当下学习雷锋的号召,使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从教学效果上看,课堂的生成说明了达成了本堂的预设目标。
当然,本堂课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课件的制作要注意主题和背景的协调,要突出主题内容。在展示目标时明显背景太强了,妨碍了目标文字的识别。再就是处理“乐”“痛”“悲”时,“乐”用时太多,导致处理“痛”“悲”的时间不足。《兰亭集序》的流传不仅在于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也不仅仅在于语言的质朴清新,更重要的在于王羲之对于生死的看法及他对后人的影响。所以,更多的时间应放在处理“痛”“悲”上。
第二篇:兰亭集序说课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兰亭集序》,我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和处理
(1)本文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教读课,这是高二学生接触到的文言文,也是第一篇以序为体裁的文章,作者通过写兰亭集的序,先写了兰亭宴游的情景,中间插入作者对生死的议论,最后发出千古同悲的感慨。其中作者的感情有一个变化过程,即由乐到痛再到悲。
(2)本篇文言文的生字、生词比较多,文意较难读懂,而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描写宴游的情景,言简而意无穷,而作者所抒发的关于生死的议论,比较难懂,必须结合东晋的时代背景来讲解。而生死又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对于高中生而言,范围太广太深,所以应该主题落在离中学生生活较近处。
2、确立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序”这种文学体裁,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一词多义。
能力目标:通过文章的简练语言的分析,学习文章中优美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文字的感受鉴赏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对作者感情地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积极地人生态度。
3、确定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掌握特殊的一词多义用法;
② 赏析文章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分析作者的生死观。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是解决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文言文字音、字词的理解。我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音、字、词的理解、解释上。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者对生死的探讨,比较难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所以我希望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为了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我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如“头脑风暴”效应,讨论可以激发很多创意点。
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路比较明确,而感情变化的原因可以用文章中概括出来,所以本篇教学我运用问答法,由老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不失学生的自主性。
三、说学法
新课标对于高中生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指出,学生应该注重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用法和意义的积累,做到举一反三。所以在学习本篇文章,有较多的文言词汇,需要学生掌握好。而新课标也指出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学生应该大胆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其它同学交流。所以学生应该运用朗读法,讨论法,自主圈画法等,运用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及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四、学情分析
1、高二年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由于阅历较浅,学生对于生死等重大的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设疑导入,复习导入法
开头我先用设疑导入和复习导入相结合的方法,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我用大家比较陌生的小篆体和繁体字“圣”字,让同学们猜猜是哪个字,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小篆圣字像左边一个耳朵,右边一个嘴巴,孔夫子曾经说过:圣(繁体)者,耳能听,口能言者。后来有很多引申义,其中一个意思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具有最高技艺的人,《抱朴子。内篇。辩问》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就是说世人把一个人有特别突出的别人所没有的技能,就称之为圣。”
“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能容易接受新知识。所以我从圣字,又让同学回顾了“圣人”“亚圣”“诗圣”等指的是谁?从而引出书圣王羲之,这就在巩固旧知识,拓展知识的同时,又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我接着设计以下过渡语:“书圣是王羲之,学过书法的人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定很熟悉,它为书法家所景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字“飘若浮云,蛟若惊龙”有如浮云般轻盈,有如蛟龙般灵动。“铁书银钩,冠绝古今”,一笔一画,使人叹服。《兰亭集序》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的魅力。”
2、文体介绍
我在写兰亭集序标题时,故意漏写“序”字,以引起同学们对序的关注,接着趁热打铁分析序的写法及特点。
新课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介绍作者时,主要由学生来介绍,老师适当进行补充。
3、课文分析
我主要进行字词的教学。字词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石,所以
我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正音、断句、字词分析(一词多义)的分析。主要是希望学生切实掌握文言文的字词,为文言文的理解扫清大意。并让学生找出每段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第二课时
1、课文分析,情感把握。
我主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慨,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转而为痛,最后再发出悲的感慨。在第一段主要分析作者的乐是一种高雅的情趣。重点分析宴游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第二段主要把握作者内心的变化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让学生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种积极地人生态度。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悲的深度即千古同悲,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现实。
2、思考讨论。
让学生对于作者人生态度进行思考与讨论。这个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及自主性,能促进学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
4、课文总结。用简短的语言把同学又带到兰亭的美景及作者深沉的思考当中,让学生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
5、课后作业布置。①、熟读文章,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句式。
②、把第一段的宴游的情况,包括人物、环境等,发挥想象,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这个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而第二个作业,由于此段描写简洁精练而又内涵丰富,所以要求改写成记叙文,锻炼学生的文字感受力及写作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以课文结构为主板书,即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序的特征,圣字的演变等为副板书,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王羲之 字逸少
一、记会宴会之乐人、景、情、物
人生短暂
二、慨叹生死之痛世事无常
死生大矣
聖 圣 书 圣兰亭集
二王 记序跋引子叙事、议论、抒情
三、明意千古同悲昔人、今人、后之览者
第三篇: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
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优秀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p>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第四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专题
《兰亭集序》
一、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 “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②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③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作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③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
重点研习下面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第五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②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③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作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③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
重点研习下面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