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读书笔记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篇: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读书笔记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读书笔记

绥芬河市第二小学 王程程

儿童们愿意去画画,恐怕不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示些什么。创造你们心中的画面。儿童“为谁而画”?我们只能说: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交流信息而画”,为了获得社会、成年人或教师的赞赏而画。

什么才是“自由的教育”呢?用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就象昆虫神秘的蛹化现象,儿童们按照知觉与心理的密码在美术上发育成长,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拚弃外界的干扰,让儿童顺利地渡过蛹化期,然后,化为“蝴蝶”进入成人社会。

科研表明,当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压抑拘束的环境中的时候,就难以发明创造。

孩子志在玩弄这些材料,而不是真的打算做出什么东西来。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热心的是画图,而不是图画;在玩沙活动中,孩子热衷的是把沙子倒进倒出,而不是要堆沙成塔。正是这种创造的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在创造活动中,父母关注的重点应是“孩子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孩子已经创造了什么”。应接纳孩子的一切作品,不论从成人眼光看来这个作品的质量如何;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反复进行尝试;应鼓励孩子自由创造,不要求孩子一定迎合大人的口味。

毅力。教师强调不要轻易换纸,一堂课画好一张画是有道理的,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画前先构想,画中不断改,坚持完成一张作品的好习惯。1.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诗歌、小说、舞蹈、电影、音乐、历史、哲学、工艺、摄影„„

2.买些好画册。歌德、鲁迅都喜收藏各类图片,分类装着,有空就自己或与朋友一块欣赏。3.多带孩子去参观或旅游。

4.不要一下换一种学习。艺术要学到成为一种气质才有用,武术里叫做“功夫上了身”。蜻蜓点水、水过鸭背没有用。

照葫芦画瓢、概念画、成人画、儿童自由画

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有三种:

1.照葫芦画瓢。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谁画得像谁分高。

2.概念画。把气象万千的世界稀薄地抽象为几个形象概念:红蜘蛛(太阳)、面包云、白菜树、鸡爪草、圆圈花、馒头山、三角房子、蓝色感冒(天和水)„„市售的儿童读物中充斥着这类形象。3.成人画(化)。把教成人那一套照搬过来教孩子,例如人体比例、三停五眼、焦点透视等等。本来孩子很敢画人的肖像,而且能抓住特征,结果老师为了“提高”,一讲脸部结构的“三停五眼”,孩子反而顿时不敢画,不会画,画不出人的肖像了。

正确的方法是儿童自由画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奥地利画家齐赛克在本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摸索,逐步创造出来的。

家长有空应该带孩子去郊游。野外的生物千姿百态,生动异常,孩子只要看一眼,画起画来都会灵感突现,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画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课、讲座、演说、书信、聊天、野外活动等。加上他的书在时间的延伸性和空间的广阔性上都包容了我们想要的答案。但这又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而可以是“自选商场”式的;由我们自己各取所需。

看一个文明与国家的落后或先进,不用看科技,由那地方第一眼的环境形象便决定了。

美术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内化美感,使人从生物人,社会人,进化到美学人,实现个体生命的审美生成。绘画过程有一种神奇的审美体验,便是“化腐朽为神奇”。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一块枯干的骨头,一件破旧的背囊,乃至小小的昆虫、朽坏的墙面、多节的树根„„这些在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甚至丑陋的物象,一旦进入绘画,被作为艺术表现对象,它们便使人感到一种非凡的美,每一个细节都会在我的心里激起审美的狂喜和创造性表现的欲望。

教会了孩子审美,他便会自己到世界上去寻找美和创造美。审美体验升华人的心灵。美感使人不易庸俗。过审美的生活,以美感组织自身的生存经验,可以超拔一个人,优化人的生存境界和生存环境。画画的人都知道,心情一紧张就画不好。

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是右脑优势期。右脑主管形象,因此儿童大多喜欢画画(国外调查,占92%)。

我们应该把钥匙交给孩子后,让他自己想办法怎么开门。

孩子画画以后,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或者是“干别的都不能集中,就是画画能够集中”。迟早,这种集中能力会扩散到干其他事上去的。看看谁画画能画得比较久。

使用是否能抓住物象特征作为判断象征期与高峰期儿童绘画的优劣标准之一。

另一个是针对老师的,比较婉转:老师你不教我孩子怎么会画呀? 自由画并不是“放羊”画,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不教。使用自由画教学法,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呢?

1、根据需要,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堂课的绘画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扩大观察和表现的视野。不然男孩只画打仗,女孩只画公主、美少女战士。

2、在开始阶段,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愿画,敢画,“画开手”,不拘谨。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几次就行,有的要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甚至更长。

3、在学生愿画、敢画、自由自在画以后,逐步提出进一步的艺术要求,总的原则是色求丰富,形求特征,构图求生动„„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他们的可能性对每张画作出判断:画得够不够;哪里还需改进,等等。因人、因画题而异,因材施教,对某个学生已经够好了,对另一个学生则可能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4、在学生已经画到一定时侯,积累了一些绘画感受之后,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技法要求:写生的程序,明暗的处理,色彩的调配,点、线、面,不平衡中的平衡,疏密、冷暖、放松与抓紧、单纯与丰富、变化与不变化等种种对比„„这些技法有时是上课时对全班讲的,更多的是融入对个人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导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对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结果只能是吓得他们不敢画。

5、一个时期变换一种手法:水粉、水墨、线描、版画„„既扩大孩子的表现可能,又增加他们的兴趣。

自由画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人的判断;看画的眼光;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素养„„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自由画教学法创始人齐赛克说:“我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秘诀。只有一个——爱孩子、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并做他们的好朋友。”孩子情绪、课堂气氛、画室环境都是重要的教学因素,老师应尽力使画画成为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好老师便是使学生对他所教的内容产生由衷的兴趣。画得够不够;哪里还需改进,等等。

重视过程便是尊重偶然,尊重偶然便是鼓励探索。

没有人愿意让人骂着画画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只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儿童画不能算“成就”应该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这些是虚名,人生能够作出的任何一点真正有价值的成就,尤其是文化成就,都是长期积累,艰辛劳作的结果。

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宽松的家长孩子画画进步快。

作为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灵美好的人,并把他引上一条幸福道路,这就足够了。

以前在家长的一再要求下,有一次我试过画给学生看,结果全班都这样画。老师只应教最基本的技法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和表现对象搏斗。

画出来的却是儿童读物上概念化的鸟。?

孩子渐渐长大,如何通过转折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的同行也很关注这个问题。12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学习语言和数学的需要,主管逻辑的左脑逐渐取代右脑而成为优势脑,此时,他们自己会逐渐产生逻辑地再现对象世界的要求。如果做不到,他们就会放弃绘画。广州少年宫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学生出现这种要求时,因势利导,猛画石膏,一两年形准功夫便大见成效。

但同时,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保持儿童绘画中的自由精神和画画兴趣,使之不致被转折期严格的训练所磨损?《卜镝的画》一书所介绍的经验很有启发:多种训练并重--石膏像、记忆画、写生画、创作画、日记画、插图画、工艺设计„„多种媒介并用--钢笔、毛笔、水粉、油画„„为的是保持和增加兴趣,结果绘画的自由精神日益发展,抓形的功夫也上来了。而是用生动有趣,细节丰富特征明显的蔬菜、花卉等等,在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表现欲望的同时,达到了训练抓形能力的目的。如果艺术不能为人类增添新的认识和增加新的表现手法,那么它是没有价值的。

儿童美术学习应以儿童自由画教学方法为主。鉴于转型期以前儿童处于色彩的优势期,可以以水粉为主,配合油画捧、水彩笔、油画颜料等多种色彩媒介,让儿童自由地感受色彩所带来的美感和欢乐,感受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可能性。建议:

1、尽量不要照画来画画,尤其是不要照那些概念化的儿童读物来画--可照相片画画,如风景挂历等。为了学习美术史知识,感受大师们的作品,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安排一些“表现性临摹”,即:临摹大师一幅作品,不要求准确,只要求感受这部作品的审美气质和艺术风格,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现性地画出来,便可以了。

2、多鼓励,少指责,尤其不要老说别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差。

如何判断孩子有无绘画天赋呢?

1、对形态是否敏感--具体表现在对物象特征和细节的敏感上。

2、能否逐渐增加画面的复杂性、丰富性,特别是增加装饰的因素。

3、在正确的教学方法下,有无绘画的激情,即画画时是否兴奋,是否专注?

4、能否逐渐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审美气质和形式激情?

以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列高兹曾经说过,普遍强迫的钢琴教育,不会使现有的钢琴家增加,只会造就出更多讨厌钢琴的人。儿童绘画的本质作用,是通过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包括审美感受,美学判断,情感体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等在内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决定了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过一个童年。创造性、想象力。只要完成今天的绘画主题,谁都有奖励。不要放弃生命生长过程中最可宝贵的自由精神 也是现在最缺乏的:美术史、美术鉴赏和批评等等 追问——什么是艺术?

有时候,只要转换一下观察的角度,改变一下感受的方式,尝试一下不同的价值判断,小至一件事,大至整个人生,世界就会焕然一新,大不一样。

只有非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才能达成深远功利的教学目的。慢慢来!

现在的孩子拥有太多现成的物质,太少改变物质的机会和实践,连我们小时候自己动手做木枪、做刀、弹弓、养鸡的乐趣也被剥夺了。实际上,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改变和创造出某种物品,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物品,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乐趣,这种经验也是其它经验所不能代替的

最大的教育危险不在于“知道”,而在于“不知道”。

缺乏“阳春白雪”的信息——天才、大师、英雄、经典、理想、哲学、诗、终极精神(科学宗教)、正义、独立、尊严、高贵、美学„„ 以及按一句古诗做一道菜。

天上有什么?天上住着神吗?我是从哪里来的?人死了以后去哪里?有灵魂吗?„„这便是哲学与宗教的萌芽。我真希望带学生去体验这种仰望星空的意境,我嘱咐他们有机会时一定要这样做—— 我安排的文字作业是——把自己想象成处于原始崇拜阶段,正在消亡的玛雅文明中的一名玛雅同龄人,根据原始崇拜、泛神论的思维逻辑,按照自已的解释,写出想象中的玛雅衰落所见所闻。(见学生文章)绘画作业是——全开纸,色彩,创作一幅你心中的玛雅造型作品。离我希望的学生踊跃发言,口若悬河,与老师唇枪舌剑,平等辩论、交流的情况还差很远。

第二篇:关于儿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读书笔记

关于儿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读书笔记

范群山

儿童们愿意去画画,恐怕不是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想要通过画画来表示些什么。

创造你们心中的画面儿童“为谁而画”?我们只能说: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交流信息而画”,为了获得社会、成年人或教师的赞赏而画。

什么才是“自由的教育”呢?用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就象昆虫神秘的蛹化现象,儿童们按照知觉与心理的密码在美术上发育成长,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拚弃外界的干扰,让儿童顺利地渡过蛹化期,然后,化为“蝴蝶”进入成人社会。

科研表明,当孩子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的时候,就容易发明创造,反之,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压抑拘束的环境中的时候,就难以发明创造。

孩子志在玩弄这些材料,而不是真的打算做出什么东西来。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孩子热心的是画图,而不是图画;在玩沙活动中,孩子热衷的是把沙子倒进倒出,而不是要堆沙成塔。正是这种创造的过程,给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在创造活动中,父母关注的重点应是“孩子是怎样创造的”,而不是“孩子已经创造了什么”。

应接纳孩子的一切作品,不论从成人眼光看来这个作品的质量如何;应允许孩子“犯错误”,反复进行尝试;应鼓励孩子自由创造,不要求孩子一定迎合大人的口味。

毅力。教师强调不要轻易换纸,一堂课画好一张画是有道理的,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画前先构想,画中不断改,坚持完成一张作品的好习惯。

建议:

1.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诗歌、小说、舞蹈、电影、音乐、历史、哲学、工艺、摄影„„

2.买些好画册。歌德、鲁迅都喜收藏各类图片,分类装着,有空就自己或与朋友一块欣赏。

3.多带孩子去参观或旅游。

4.不要一下换一种学习。艺术要学到成为一种气质才有用,武术里叫做“功夫上了身”。蜻蜓点水、水过鸭背没有用。

照葫芦画瓢、概念画、成人画、儿童自由画

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有三种:

1.照葫芦画瓢。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谁画得像谁分高。

2.概念画。把气象万千的世界稀薄地抽象为几个形象概念:红蜘蛛(太阳)、面包云、白菜树、鸡爪草、圆圈花、馒头山、三角房子、蓝色感冒(天和水)„„市售的儿童读物中充斥着这类形象。

3.成人画(化)。把教成人那一套照搬过来教孩子,例如人体比例、三停五眼、焦点透视等等。本来孩子很敢画人的肖像,而且能抓住特征,结果老师为了“提高”,一讲脸部结构的“三停五眼”,孩子反而顿时不敢画,不会画,画不出人的肖像了。

正确的方法是儿童自由画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奥地利画家齐赛克在本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摸索,逐步创造出来的。

家长有空应该带孩子去郊游。野外的生物千姿百态,生动异常,孩子只要看一眼,画起画来都会灵感突现,画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画面。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课、讲座、演说、书信、聊天、野外活动等。加上他的书在时间的延伸性和空间的广阔性上都包容了我们想要的答案。但这又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而可以是“自选商场”式的;由我们自己各取所需。

第三篇: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

一、名词解释

1.简约:1.儿童画中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完形。

2.X光式:2.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人和物之间以及两个物体完形图形问题时会简单地将双方重叠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同属于双方的部分,产生了类似于X光式的图画,给人以事物之间一种透明的感觉。

3.儿童美术语言:就是幼儿自己创造的视觉的或造型的符号系统,它是幼儿创造的诸多符号系统中的一种。

4.自然教育: 4.适合人的本性的教育。如儿童美术的自然教育就是让儿童到优雅的环境中去,在游戏艺术活动中自由发挥,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认识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等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从内容上分:绘画 手工 欣赏。

2.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包括九个方面问题:

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避免图形的重叠 图形独自的界线 图形的融合水平—垂直关系的处理 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动态的表现 透视 色彩

3.视觉艺术处理是人类经验中其他领域所无法触及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视觉形象的审美思考。

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个体性目的包括:创造视觉艺术的目的欣赏视觉艺术的目的、评价视觉艺术的目的三方面。

5.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包括:行为目标 过程目标 表现目标、、。

第四篇: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儿童美术教育理念集互动性与创造性学习于一身,是开发孩子智力,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1.学习美术基本技能

2.发展孩子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相互性。

3.通过对感官和手的训练,发展儿童活跃思维、促进心灵成长和拓展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学理念:想象力的培养

一、设置教学情景激发想象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

三、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四、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

思考1: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和技法有机统一的点把握的度是最关键的!自由想象非常重要。譬如在纸上乱涂乱抹,甚至好动!一刻都不闲着,老师围着孩子团团转!其实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或老师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家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就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健康的身体随之而至。

尊重儿童的自由想象(独立性),并非让他为所欲为,且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要求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用画笔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老师让其自由发挥,当孩子发挥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项选择题”的方法,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进行引导。

思考2:孩子是孩子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们不要“主动”(刻意)的想去“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留心孩子们的每一个表情以及眼神。唯一必须人为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甚至鼓励孩子尽情的游玩及操弄,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毕加索说:我愿意一辈子像孩子学习。我们所理解的毕加索的话的意思有两层。其一是毕加索从小开始画画,最后成为大师,他老的时候一定在思考,思考自己最后将去哪里去?最后结果是回到孩子那里去!经过世事和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孩子那里去!这也许就是那个古老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从孩子来,最后回到孩子那里去!那时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唯一相同的就是他很“真”!“真”就是真正的老师,就是儿童本身。

思考3:尊重个性: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我们注重“个性”。

第五篇: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1、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2、以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

3、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训练学前儿童的观察技能

2、培养学前儿童认真的品质

3、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二)、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三)、西方学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

(四)、当代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流派

(一)、陈鹤琴的主要观点

(二)、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三)、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四、美术教育与环境、心理有机结合,提高学前儿童对美术教育的兴趣

(一)、正确的指导

1、家庭美术教育

2、幼儿园美术教育

(二)、通过美术教育了解幼儿内心

(三)、让学前儿童都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创作,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

验探索世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