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古诗词背诵
六年级古诗词背诵: 早春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如奶油样的滋润。
最是:尤其是在此时。
绝胜:相当于“绝景”。
皇都:京城。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 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淳朴古代风俗。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无时:随时。叩(kîu)门:敲门。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 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 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 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卿:尊称。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很少听到。
译文:
锦官城里管弦交奏,一天到晚响个不停。音乐声一半散入江风,一半散入云
层。这样美妙的乐曲只在天宫才有啊,人世间能听到几回?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相关链接: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 慷慨(kǎi)悲愤情。这首诗起调高亢(háng),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 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 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 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gǒu)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
后自刎。诗人鞭挞(tà)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 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bì),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zhì)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样子。恃:依靠。
万马齐喑: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喑:哑。
抖擞:奋举,振作精神。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 臣民禁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据受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论 诗
清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李杜:李白和杜甫。
代有:每一代都有。
才人:有才能的人。
领:占领,领有。
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这里风骚指 有时代有特色的诗歌创作。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 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 传数百年。清平乐 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望断:望尽。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 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 时以太岁为凶神
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溪亭:临水的亭台。沈:同“沉”。争:同“怎”。译文:
经常记得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到了黄昏时候,我因为一边游赏景色,一边饮酒,被景色美酒迷醉了,而找不到回家的路途。已经很晚了,我划着小舟 回家,却不小心将船划到了莲花密集生长的地方。怎么划出去呢?怎么划出去呢? 我胡乱的摇动小桨,忽然听见呼啦啦的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惊起的 鸥鹭。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尊还酹江月。注释:
赤壁:在今湖北省,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又叫赤鼻矶。
千堆雪:浪花千叠。
周郎:周瑜24岁时就做了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相关链接: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 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 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 振聋发聩的作用。译文:
长江向东流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长江水)逝去。那旧营 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 刺天空,大浪拍击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丽的图画,那 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年经有为,威武的仪表,英姿奋发。
(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 时此刻),(我)怀想三国旧事,凭吊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早 地都变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浣溪沙
作者: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蕲”,音qí。②“兰芽”,兰草的嫩芽。
③“萧萧”,形容雨声。“暮雨”,傍晚下雨。“子规”,即杜鹃鸟。④“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简析】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浸在溪中的兰草的嫩芽,不见泥泞的松间小路,下个不停的潇潇暮雨,婉啭啼鸣的杜鹃,构成了一幅清丽、洁净又富有生机乐趣的图画,抒写出诗人轻松、愉悦、恬然自得的心情,为下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
该篇为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江南的水就像美人的眼波流转,山就像美人的秀美相聚。
要问远行的人到哪去,到山川秀美的江南,江南山水美好的样子。
我在东京刚刚送走春天,又要送你到浙东去。
如果到了江南,你赶上春天,千万留住春天。
第二篇:古诗词背诵。
《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王之涣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活动教学设计
集体活动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和谐和实施的能力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集体备课、课时备课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课文简说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1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方案,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有一些活动,如,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资料、为母校做有纪念意义的事、为准备毕业联欢会排练文艺节目,需要利用课外的时间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心、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基础思路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方案(1课时)
主要包含:
> ⑬ 浏览“阅读材料”,懂得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⑭ 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断定开展哪些活动制订和交流活动方案
⑫ 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等(2课时)
⑬ 和同学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材料(1课时加课外时间)3、“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活动(4~5课时)
⑪ 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也可以写好临别赠言,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1课时)
> 这次综合性学习要把每一个人都吸纳到活动中来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个人、小组、全班穿插进行
1、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方案: 2、“成长足迹”板块:
⑪ 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⑬ 阅读材料──迈好制作班级纪念册的第一步:
《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侧重于回忆老师的教诲,《忘不了的笑声》记载的是班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同学
⑭ 搜集和积累班级纪念册的内容: 在阅读的基础上,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可以借助照片,寻找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开一次交流会,进行“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搜索”活动;可以在校园里漫步,在各个角落里重温童年的梦这是用习作形式记载自己的成长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打开心灵,说真话,诉真情 难忘小学生活: ② 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可以在班里开展一次“我的成长故事”的主题班会,教师要做个良好的倾听者,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主题班会后把印象最深的事记下来
③ 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⑮ 制作班级纪念册:
3、“依依惜别”板块:
⑪ 写临别赠言: 临别赠言可以写在同学录上,也可以写在自制的卡片上无论是写在同学录上还是贺卡上,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追求豪华时尚,以简单朴素为宜,提倡自己动手制作
⑫ 为母校做点事: “阅读材料”中提出可以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演讲的方法,向母校告别;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可以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开展“为母校做点事”的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是学校所需要的;同时要力所能及,是小学生能做到的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安排在“依依惜别”板块,但也可以把一些书面的材料和活动照片充实到“班级纪念册”中,让班级纪念册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阅读这一课,先要懂得“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懂得“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谢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谢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人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宏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宏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 《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课文简说
>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豪情高昂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谢,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础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方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法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明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懂得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习作内容】 【写法点睛】
一、内容要具体,理由要充分
二、态度要真诚,说话要得体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用书信的方法给学校领导或老师提建议,书信的格式我们比较熟悉,这里主要讲一讲建议书的写法建议书是个人或团体就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领导或部门反响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的一种常用应用文它一般分为标题、称呼、正文、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格式跟一般的书信没有多大区别 此外,书写要正确、工整、规范,不可写得龙飞凤舞,这既体现出作者的学识修养,又包含着对阅读者的尊重之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预案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1、教育: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6、发展: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教学重点:
1、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教学难点:
3、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1、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督促指导。学法:自主开展活动,分工协作。
教学准备:
1、读《阅读材料》。
2、搜集班级“成长的足迹”的材料。
3、回忆小学生活。课时安排: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教学目标:理解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语:
小学的几年生活,我们有多很多老师,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不是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让学生一直怀念的老师。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启蒙”是什么意思?
2、“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
3、“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中的“宽”指的是什么?
4、从作者回忆的三件事中,你感悟到什么?
5、《老师领进门》中,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6、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7、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8、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9、《新来的王老师》中,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10、王老师是怎样对待“ 差生”的?
11、你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好吗?为什么?
五、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目标:理解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在小学生活中,老师的教导让我们记忆犹新,同学的笑声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接下来我们阅读两篇文章,《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会引起你的哪些回忆?
二、《忘不了的笑声》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② 文章通过笑声表现了同学们的什么特点? ③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情?④ 你知道本班同学的什么特点?能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的特点写下来吗?
三、《作文上的红双圈》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① 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② 你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想到了什么?③ 作者在文中赞颂的是什么?
四、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写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
教学目标:能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宽思路。
1、翻阅自己近年来的日记,把自己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得记录下来。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板书:
3、自由交流,引出要求。(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讲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要在习作中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真情实感)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4、习作指导:(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们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3)学习前面读过的五篇阅读文章的写法。
(4)动笔完成草稿。
三、修改并完成习作。
教师根据学生写的习作草稿,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评优点,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点评时应注意语言艺术,以褒扬和鼓励为主。
1、自改自评。(1)教师出示学生的一篇习作,请同学们找一找写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2)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3)用符号画出你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他同学倾听、评议。
2、互评互改。(1)交换习作。
①用赞赏的符号画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②你认为他的习作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2)再读习作,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1)指名朗读习作。(2)师生评议。
四、誊抄习作。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畅谈成长故事。教学目标: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搜集资料。教学过程:
一、畅谈成长故事。
1、导语: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啊,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2、学生在班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3、把印象最深刻的成长故事记下来。
二、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
1、搜集。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并与每个同学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
2、分类整理。
3、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的名称。
4、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
第六、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经历中选取习作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习作。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习作。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乐意吗?
二、范例及评讲。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评讲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大组交流。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评讲: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诗意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诗意
1.《七步诗》(三国·曹植)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
2.《鸟鸣涧》(唐·王维)夜晚,人们都安静下来,只觉得桂花在春风中簌簌飘落,夜静悄悄的,山中显得特别空寂。月亮升起来了,惊醒了山里正在栖息的鸟,时而在山涧中鸣叫。
3.《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4.《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5.《石灰吟》(明·于谦)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6.《竹石》(清·郑燮)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向洛阳。
8.《已亥杂诗》(清·龚自珍)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是太可悲了。我希望老天爷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不要拘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
9.《浣溪沙》(宋·苏轼)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慨了。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朋友踏上归途。如果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
2013年5月6日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注释及赏析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持:用来。羹(gēng)
漉(lù)
菽(shū):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釜:锅。燃:燃烧。本:原本,本来。煎:煎熬。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凶残的不满。泣:小声哭泣。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他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
空无所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闲:悠闲,寂静。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的秋天开花。惊:惊动,惊扰。
《译文》,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注释】
1.)西北。2.辛渐:3.寒雨:寒冷的雨。4.连江:满江。
5.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6.平明:清晨天刚亮。7.客:指辛渐。
8.9.孤:独自,孤单一人。10.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作者用它来比喻自己清廉正直)
12.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2时的邻居。(3)蹊(xī):小路。(4)娇:可爱的。(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7)江畔:江边。(8)时时:时常。(9)啼:(某些鸟兽)叫。(10)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11)流连:舍不得离去。
《译文》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⑴石灰吟:石灰赞歌。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⑵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⑶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⑷浑:全。⑸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们。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品小析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
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贯穿全诗,使诗文折转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注释译文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初闻此讯,止不住的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都消失了,我胡乱地收着诗稿和书籍,(诗书是诗人文人的生命,作者把自己心爱的诗书这样随意的卷,可见作者内心的喜悦)高兴地简直要发狂。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乡。我想象着立刻出发,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前往洛阳,回到自己的故乡。
作品注释
闻:听见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却看:再看。却:还,再。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漫卷:随意把书卷起。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明丽的春天。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穿:穿越。巫峡:因穿
便下: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首。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3.恃(shì):依靠。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5.究: 终究,毕竟。6.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7.重:重新。8.抖擞:振作精神。9.降:降生。10.九州:中国。
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游蕲(qi)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练习题
一、默写《七步诗》,并填空:
1、这首诗里写到了()种事物,分别是()()。
2、这首诗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请分别找出来,并作解释: 持: 泣: 煎:
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句。这是()对()说的,它的意思是()。
4、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曹植把自己比喻成(),把曹丕比喻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表达了()。
二、默写《鸟鸣涧》,完成填空。
1、《鸟鸣涧》是()朝被称为“()”的()写的。全诗写了这个季节()的景色,突出了一个“()”字。诗中有一个字“时”,它的意思是()。
2、这是一首()诗,主要描绘()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的心情。
三、默写《芙蓉楼送辛渐》,完成练习。
1《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写的一首()诗。写道:“。。” 2诗中“平明”的意思是();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3这首送别诗实际上是表明诗人()的品质。4送别诗是我国古诗词海洋中璀璨的明珠。请写出有关诗句:
(1惜别情在深深潭水中:“。”(2惜别情在涛涛江水中:“。”(3惜别情在送别的美酒中:“。”(4惜别情在勉励的话语中:“。”
四、默写《江畔独步寻花》,完成练习。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被称为“()”。“畔”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2在这首诗中,有两个用得十分好的“对子”,也即是“对偶句”,是:
(),()。
3、诗的第一、二行直接写花(),从“()”“()”“()”这些词语可以读懂。三、四行则从侧面表现了花的()
4、全诗运用()、()结合的手法,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抒发了诗人)之情。
五、默写《石灰吟》和《竹石》,并作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都用了()的手法,第一首明写(),实质要表达自己()的高尚节操;第二首吟咏
(),赞扬了它们()的精神。
2、《石灰吟》的“吟”在这儿是();“尔”的意思是()。
六、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作比较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写的一首()言()诗,“闻”的意思是
(),官军指:(),青春的意思是: 全诗围绕()这条感情线索来写的,先写到原因是(),开头的表现是()。接着用了两个对偶句,点出了诗人的心情:(),()。再接着,作者收拾行装返乡而去,诗中写到:(),()。最后,作者写到行程迅疾:(),()。从中可见,作者的心情确实是是非常()。
七、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是()朝()写的,这是他的《已亥杂诗》中是第()首,其中“九州”的意思是();“生气”的意思是();“恃”的读音是(),意思是();“喑”的读音是(),意思是();“万马齐喑”是比喻()。“究”的意思是();“抖擞”的意思是()。
九州古时指(),还有()、()也指中国。
诗人用“(,)”表达自己的愿望,反映了诗人()。
八、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苏轼是()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他写的()诗《题西临壁》有两句(),()。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名。这首词还有“序”,是:(),(),()。交待了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原因。这首词还分成上阙和下阙,上阙是:(),(),()。从下阙的:“(),()”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精神。
苏轼又名(),他与父亲()弟弟()合成()。
九、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作者(),“卜算子”是(),“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起首用()比喻(),用()比喻()。然后进行()问,“()”?然后回答:“()。”这是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最后,作者嘱咐():(),()。表达了诗人()。
十、诗句填写完整:
1、,江枫渔火对愁眠。可怜九月初三月,也傍桑阴学种瓜。,蜡炬成灰泪始干。
2、分别写出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各两句。
写春的: 写夏的: 写秋的: 写冬的:
3、诗人笔下别有情趣的生活诗句,如:
(1 放风筝:(2 捉蝴蝶:(3 玩蟋蟀:(4 捕蝉:(5 钓鱼:
4、同一事物不同诗人写的诗句,如梅花;
(1 王安石的《梅花》:,(2王冕的《墨梅》:(3毛泽东《咏梅》:
5、花草无语,文人有意,折射出的是人的精神魅力。(写诗句)
(1 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精神:(2 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3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4 梅花里有王冕的高洁品格:(5 人们常用杜甫的:。来形容老师对
学生默默无闻、潜移默化的培育和熏陶。
(6 用:,表达慈母的爱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