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落无声,雁过无痕
叶落无声 雁过无痕
秋去南飞,春来北归,来去有时,矢志不渝。
我如今3200岁了,这一辈子,做过许多事情,见过许多人,还说过许许多多的话。可说来说去啊,都只一些大道理,临了了也终究是个不会讲故事的人。可道理,都是讲给别人听的,所以,渡了好多人,唯独渡不了我自己。如今,我不想说道理了,说多了也没意思,如今,我想说个故事。说什么故事好呢?我年纪大了,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依稀只有点模糊的光影,唯一件,记得清楚。每当我去回想的时候,就像那些年人类喜庆日子里才扎的走马灯上的画,车驰马骤,团团不休……
第二篇:雪落无声,梅落无痕散文
皎皎明月,淡如清水。阵阵冷风袭来,吹散了我纷杂的思绪,使我清醒了些许。胸中那股难以言喻的烦闷感,竟也尽数褪去了许多……
窗外,月色阑珊,风景似在远山之外。远处的山影,披上了一件雪色薄纱,枕着残暮褪去的轻烟,渡上一层月白色清华,如梦似幻,欲要轻触,却又恐一触即溃。
信步走出房门,才觉,雪已笼罩了整个世界,触目所及的,只剩下一片银白色,四下皆白无纤尘。空中的雪,依旧簌簌下着,丝毫没有要停歇的念想,似要将这世间所有的污浊都掩埋而去……我伸出手,接下一片雪花,不过刹那光阴,那雪,便熔成了水,剩下的,就只是噬骨的冰寒。
我立在茫茫风雪中,看雪花纷扬,觉月寒彻骨,听梅淡无言,无声地笑了……
看罢尘世悲欢离合,只想就此蘸一抹沧桑,盈袖满暗香,将尘世情俗泯于无痕,以一个优雅的转身,就此离去。可,一颗心纵使再冷,它也终究还是一颗心,还是会动的、会痛的,太多的割舍不下,让我如何安心归去?
远去的往事从容而又忧伤,匆匆流年,流去的是什么?而剩下的又是什么?所有的一切,皆会随着时间的嬗变而渐渐湮灭。曾经的故事,却恍如昨日。风景依旧,可看风景的人,心境却早已不再如初!
思兮万年,梅绽夜寒;星孤月悬,在彼之泮。一剪寒梅,悄然而绽,丝丝冷香沁入心房,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立于茫茫风雪中,手执一株白梅,烹煮着一壶茶,似是在等待着什么人……
再美的时光,再深的情,终有一日,会走到尽头,转瞬,即成沧海,我又何必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我不愿多言,只想告诉你一句话,无论何时,我都会在你的身边淡淡相陪,你若不弃,我定不离!
雪落无声,梅落无痕,人生的故事,亦会在年华的交替中,匆匆而过。时光且住,不言别离。待到风景看透时,且记得,我这里,有一盏茶永远为你预留,一盏用世味熬煮的雪竹清茶……
梦既醒矣,望兮念兮;不见旧人,梅落无痕。
梦既碎矣,怨兮叹兮;一瞬天涯,一生故里!
若注定不能与你同行,我也会寻一处僻静山谷,种下一株白梅,烹一壶茶,在此静静渡日。你若不来,我怎敢真的离去?
第三篇:叶落秋无声
叶落秋无声
缓缓飘落的秋叶像思念,点燃了我们每一个人思乡之情,独自一人站在这飘飞落叶的天空下,我感受着秋的阳光,暖暖的,给心里增添了一份喜悦。秋风将这落叶洒落一地,有人看到的是飘落的美,有人看到的是叶的伤感,不同的人总有着不同的感受。
看着扫把扫过留在地面上的纹路,踩在这落满秋叶的小道上,感受着暖暖的阳光,生活也别有一番滋味。没有忙碌,没有喧嚣,有的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凉,看着这一片景色,觉得清闲,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感慨吧。
满路的落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扫着,扫过的道路上,孤独地躺着几片秋叶,似是给人宣告着秋的执著,而那树枝上未飘然落下的叶,留在那里,像在等待着什么的到来,呵呵,也许,在等冬的到来。这里一片金黄,而乌市却一片白茫茫,曾几何时起,我已慢慢地习惯着这里的一切,我们一路向前走着,支教的日子一半已经过去了,想一想,我们成长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
支教生活结束后,我们总要面对“工作”这个难题,总要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就像这秋叶,虽在空中飘飞着,可最后还是要落到树根旁,为它施肥,把自己奉献给曾经养育它的大树。我们不知道一杯酒里的光阴到底有多长,也不知道这秋叶在空中飘飞多少时间,或喜或悲,或忧或痛,当一切归于寂静中时,我们会觉得世界还是清凉明朗的。
第四篇:感动扬州之窦桂梅--雁过无痕
感动扬州之窦桂梅--雁过无痕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感动扬州之窦桂梅
|B:寻寻觅觅]
这次亲近母语种子教师研习营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窦老师的主题教学。8月6日上午,窦老师在充分介绍了主题教学的背景之后,以文《三打白骨精》的备进一步谈论了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以备促读、以教促读、以备促写、以教促写”……一系列巧妙的备方式和理念,娓娓动听地从她美丽的唇齿之间流淌而出。
在当晚的主题教学的沙龙上,就“深度”我提出了疑问,在众多老师的争论下,窦老师很亲切地看着我,说出了她所理解的深度,让我茅塞顿开。说真的,窦老师所有的一切,都让我高山仰止。即使极其喜欢主题教学,但从没想过近距离地和她交流。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和她坐在一起,像朋友一样聊天。
不会忘记那个深夜,正和看云聊得忘乎所以哈哈大笑时,窦老师进来了。我立即拘谨起来,站起来想走,但被她俩按住了。当她知道我是寻寻觅觅时,立即坐在我旁边,没有丝毫的名师架子。作为清华附小的副校长,这次她带着14位老师参加这次培训,且全程陪同,太让人感动。在交流时,她一再鼓励清华的老师发言——这总让我想起王校长,多像啊!窦老师诉说着作为管理者的艰辛,说起培养教师的不易,激动时还不时拍打我肩膀,于是我明白为何看云说她骨子里就是个地道的东北女人。我那时绝对呆掉了,只会聆听而不知如何表达。
直到和她们拥抱晚安走进电梯时,我才后悔怎么就没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我们新区二小如何如何,我们校长如何如何,希望某天能把你请到我们学校来诸如此类。似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确实是我想说的话。
因为要帮p家宝贝要签名,但又没窦老师的书。窦老师说:“把你的地址写下,到北京帮你邮寄。”我没好意思留,如此麻烦窦老师,我怎能?她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穷尽笔墨我也不知怎样描述她的才情、激情、坚毅、真诚与平和。一直觉得,之所以为名师,不仅仅是因为学识,更应超凡的人格。
最让我遗憾的是每次和窦老师说话,我都不能很好地思考。看云几次叫我坐在她旁边,我都拒绝。为什么?压力,巨大的压力。底气不足,如何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尽管事后后悔得要死。怎么办?读书,读书,不断地成长。总有一天,我会坦然面对,也能和尊敬的窦老师煮酒论英雄。
附笔记:
《漫漫取经路,漫漫修炼路》
——主题深度备的实践与思考
窦桂梅
1、三个超越
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超越堂——堂小天地
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主题从哪里来?如何认定?
从程体系上讲:有教材单元主题。
从文内容上讲:不断解读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教师提炼,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同于以往的“中心思想”的“主题”,找到“题眼”和“文眼”。
2、何为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3、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
(1)
温度——基本性
没有人读,情感就会在文字里无声地“休眠”。其实,文字中的情感思想就像人的气息一样,生来就要宣泄,需要生长、开花、结果。文中“好”的地方,老师不能或者不会帮助学生开发出来,一切生机便遭窒息、堵塞。教学,也好比一株发育不全的完全病态的花草;而学生,也就是入宝山而空来回了一趟。
(2)
广度——开放性
教师必须把语文当作“程”来开发——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堂间。
(3)
深度——发展性
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堂,才可能持久,才可能给生命以底气。这里的“深度”,对教师来说,是要拿真诚的阅读体验和学生交流,同时,还要在堂上把这种深度适当地藏匿起来,讲阅读体验感受的权力和时间交还给学生。
4、怎样备《三打白骨精》
.初读教材:阅读原文,想下一步该怎样?
2.读原著和作家生平“修心”——内心自我修炼的过程,向善。
3.再读相关评论
4.了解《西游记》表达的主题
.了解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论
6、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以及要素。、怎么解读文本
第一步: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第二步:文本想要说什么?
第三步:文本能够说什么?
第四步:文本应该说什么?
第五篇:春风化雨 雁过无痕 (王崧舟课观后感)
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观摩王崧舟执教《孔子游春》有感
3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沈空俱乐部观摩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整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让人流连忘返。王老师把语言的感悟跟积累、应用整合,使语言的积累化成了在语用视野下的一种无痕积累。“春风化雨,雁过无痕”。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从写景入手,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育人智慧和对弟子的关爱,以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课文不但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春天到来时泗水河畔的美景,而且把孔子带弟子们游赏,与他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作为重点进行描述,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其深层的人生哲理。课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启发学生对孔子所说的一段饱含哲理的论水的话语的理解。
对于这类具有较强情节性的说理文章,许多教师会以“赏春、品水、言志”为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拘泥于对道理的理解,把“理解”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与借鉴,忽视了对人物个性特征的感悟与提升。王老师的这节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课堂”和“课文”两个部分,依托课文的重点句段,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设计成课堂练习,通过自己跌宕磁性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同学们引读、和着优美的古典乐曲品读,把孩子们带到了孔子的课堂上、书本中,从熟读成诵中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感受到孔子这位老师的伟大形象。
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王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整堂课,王老师没有过多的对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朗读指导,这一节课就在王老师创设的语境渲染之下,孩子们学会了太多太多„„也让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太多太多„„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我们总能借着美妙而恰当的背景音乐,循着他跌宕起伏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体验着王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境界。王老师的课堂体现出来了整体的“诗意”的享受。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完全沉浸在了课文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给我们带动无穷的信息和思考。王老师的课堂不矫揉造作,没有煽情和绚丽的画面,所有的只有语言和文字的表述。王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意的教学。
课后,王老师指出,课的定位决定教学方向,我们的教学应体现人文性与语文性。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运用好语言文字,但是语用教学应从表层到深层,将感悟、积累与应用进行系统设计,不可割裂,同时要将语言的积累与情感的陶冶、学法的指导融合在一起,只有在语用视野下的积累才是积极、灵活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王崧舟老师这样回答:“‘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
是啊!语文课区别于品德课和简单的故事课,必须透过语言文字,习得表达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多么向往成为孔子一样的老师!”而听课的老师们也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多么向往成为您这样的老师。我想,一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内驱力在作用着呢?借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话,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好课—— 评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
曾听人说过:“一节好课,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又留给你无限的深思。”王崧舟老师的课犹如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美”不胜收。
一、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串织独特课脉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两只眼睛,听说只是肉眼,看到文字本身,还要有一只天眼,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结构,在字里行间,在空白处,在文字的倒影深处。”
《孔子游春》一文,王崧舟老师解读文本独到精深,他首先抓住文本中的三句话,①老师在看什么呢?②老师能和我们说说您的志向吗?③颜回呀,你把自己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何不唱给老师听听?从中提挈一个关键信息——孔子是一个老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任务是上课,进而追问孔子上课的课堂在哪里、课文在哪里、课题是什么,以此作为教学的线索,一一展开教学,抓住文本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浓墨重彩地品读,课脉清晰,环环相扣,别具匠心。
二、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层层丰厚课魂
于永正老师说,精读课文要“始于披文、至于得意”。王崧舟老师善于把重点语段进行层层解读,用他如行云流水般的诗性、排比导语,用他惯有的复沓回环手段,不断把教学层层引向深处。
第2自然段描写了泗水河畔的美景,但王老师却以“孔子的课堂在哪里”为问,拿当下我们的课堂与孔子的课堂课堂比较,先抑后扬,让学生体会不同,从“没有黑板、没有桌椅、没有教室等”走向“有阳光、有桃花、有柳树、有绿草、有春风、有大地、有森林……”,然后由词语不断丰厚至句子,第一组出示“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春风”,第三组将几个比喻的本体、喻体对应出示——“大自然”——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甜蜜的絮语“,最后将整个段落诗行呈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朗读、背诵,运用优美的古典音乐渲染,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强烈到这样的课堂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第8自然段写孔子向弟子讲述水的4个特点。这段文字原本比较理性、抽象,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感悟。针对水有“德行“的特点,反问学生:如果没有水,后果会怎样?让学生感悟水哺育万物的作用并与第2自然段巧妙联系——没有水,就没有桃红柳绿,没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针对水有“情义”的特点,巧妙地引用了4句写水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体会水“或方或直”,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又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针对水“有志向”的特点,抓住句子中“钻山岩、凿石壁,永远向前奔流不息”“钻、凿”来体会。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用水洗净毛巾、用水洗净碗等实力体会水“荡涤污垢”的作用、善施教化的特点,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在这基础上,王老师又进一步把学生的理解往前推—步——孔子其实要讲的不是水,而是谁?学生悟出是真君子。王老师再次引用复沓式的串联、引读,强化“真君子”的内涵,彰显了文本的魂、课文的眼,使“真君子“像一粒种子在听课老师心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三创语用实践
王崧舟老师曾提出语用学习的三个维度:语用知识的渗透;语用能力的锤炼;语用态度的涵养。语用学习的三个层次:显性层次,直接之用——写话、习作;柔性层次,准备之用——背诵、积累;隐形层次,无为之用——阅读,文化。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三个融合:语用学习和内容理解相融合;语用学习和情感陶冶相融合;语用学习和学法指导相融合。
课堂上王老师要把“语用”从山顶请下来,走到山脚。他设计了三次写话练习:
教学第2自然段,针对一组比喻句,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第一次,王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写话,体会语言的特色。这体现了语用教学显性层次。第二次,教学第8自然段,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针对水的四个特点,王老师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____________: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____________”,以此强化水的特性。学生在反复填白、诵读中已经学会背诵,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这正是语用教学的柔性层次。第三次,针对省略号,王老师引导学生想像、补白——水还有什么特点。这里,王老师用水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的格式,让学生在前面层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前推想。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语言。生1:水善于帮助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它好像无私奉献。生2:水淡泊宁静、总是处在最低的地方,它好像很谦虚。生3:水包罗万象、不分贵贱,它好像有包容的心。……
通过写话,不断丰厚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我相信,这也是王老师要向学生传达的做人要做“真君子”的理念。实践了他的语用隐形层次的理论。
四、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语言品评精准、入味
《孔子游春》一课语言华美而不失精确。王崧舟老师犹如一位品尝语言的专家,他从段落、句子、词语中多次品咂,令人回味无穷。例如第2自然段多用比喻、排比修辞,此段语言华美,节奏感很强。王崧舟老师就用排比的句式问学生,孔子的课堂里没有_________没有________没有________;然而他的课堂里却有我们现在课堂没有的东西,他的课堂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_。这样顺着文章语言的肌理去说话,听着如沐春风。还如,文题中是《孔子游春》,王老师用调侃的语气说,这就是《孔子游春》,而不是《孔子春游》。在幽默诙谐之中让学生品味出文章用词之精妙。再有,王老师在处理“或方或直”中“或”的含义时,让学生用或_____或_____格式形容水的形状,学生说出或大或小、或宽或窄、或曲或直等很多词语时,老师再追问学生或的含义时,学生脱口而出“有时”。这样的品读语言,了无痕迹却又深入人心。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快。
五、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在空白处细读,开掘文本的意蕴
王崧舟老师说,人人看得见的不是秘妙,字与字之间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空白,在空白处阅读,开掘文本的意蕴,才能发现文本的秘妙。
《孔子游春》一课,不少教参中是这样解读文本的。《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把《孔子游春》浅显的归类为游记,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中,大多数老师会把把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浓浓的师生情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孔子还是那位凌驾于神坛之上的教育家,他的循循善诱,他对学生的关爱似乎都是那样的“大师化”,那样的“非凡”。可是,王崧舟老师把老师、课堂、作为教学重点,独辟蹊径。他从一位普通的“老师”身份入手,把孔子从神坛上请到杏坛上。恢复他的普通人身份,从课堂“水”切入,读懂这位普通老师朴素的理想人生——“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互相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从而,明确《孔子游春》不是简单的春游,而是在描述他的理想,让弟子读懂他的理想。也让学生读懂这位朴素的老师的不平凡之处。
所以正向王崧舟所述: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此在”开始。这正是:“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
六、美在慧眼发现文本秘妙,起承转合巧妙
王老师的课经纬分明,开合自如。他很善于“合”,水与真君子相合,老师与课堂相合、课堂与课题相合,课初从身份上理解的“老师”到课终司马迁眼中的“孔子”、学生心中的“孔子”——富有精神意义的“老师”相合,等等,经纬交织,多重合奏,匠心独运,艺术。
沐浴王崧舟的诗意课堂,犹如历经一次春游,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