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第一篇: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1、斗智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

第二篇:辅导题目 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辅导题目 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主题分析 注意力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目标物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干扰物的抵制。

目的要求 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注意力。课前准备 选例,制作投影片。辅导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训练法。操作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给学生讲故事,随后板书“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毛主席小时候非常爱读书,学习也非常刻苦,很小的时候就能背《三字经》等当时私塾里学的课本。上学后,老师每次留的作业他都能及时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所以,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有一次,他为了养成读书时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便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看书。开始时,他总是受到别人说话、走动等声音的干扰,眼睛也不自觉地转向周围的人。但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要走神,认真看书。时间长了,别人在旁边做什么都丝毫不影响他,渐渐地养成了读书时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从此,他的学习成绩更好了。

2.课堂讨论。

(1)毛主席小时候为了养成读书时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是怎样做的?(2)你在学习时遇到过受干扰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你会怎么去做? 3.课堂操作。

(1)教师拿出一叠纸,请一名同学来数,在数的过程中还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5+8=? 7+9=? 这样反复三次后,问学生共数了多少张纸?(2)教师找一些难易适中的材料让小学生朗读,这些材料是小学生未曾看过的。朗读时,采用间隔行不同步朗读,同桌两人一前一后开始朗读,时间间隔不要太长,朗读声音要大。读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可反复练习。

(3)这三个游戏是对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的。①图5-1中有多少个圆?

图5-1 有多少个圆

②图5-2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图5-2 有多少个三角形

③找出下列数字中,相邻两个数相加和为10的数,在每对下面画上线。2 9 4 6 l 9 2 6 4 9 1 9 2 5 5 3 7 3 4 8 2 8 1 1 2 7 3 3 4 4 5 6 9 8 7 3 3 2 8 2 3 l 8 2 5 4 6 8 3 7 总结和建议

1.通过课堂操作,我们感受到干扰对学习产生的危害,同时我们要以毛主席为榜样,有意识地在有干扰的环境下进行集中注意力的锻炼。

2.要学习和掌握几种简单的抗干扰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自己,也可以通过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时间限定来自我控制,从而提高我们的注意力。

课外作业 为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有意识地到嘈杂的环境中读书。

第三篇:毛主席故事文档

毛主席有什么动人的小故事

1.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1928年4月底,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天后,两军负责人在“龙江书院”举行会议,会议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将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十一师师长。5月4日上午,在井冈山砻市广场隆重召开的井冈山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庆祝大会上,毛泽东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枪。他挎上匣子枪,走到行伍出身,经常一身戎装的朱老总跟前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罗。”

2.“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

共和国上将郭天民在延安时,毛主席听说他年龄不小还没有结婚,关切地问其中原由。当听说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党员,上级未批准成婚,毛主席笑了,对郭天民说,你

那未婚妻是个从东北来的流亡的学生,跑了几千里地来革命,干嘛非要人家入党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说一下,就说我同意你们结婚。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岁,任红军第一局局长。

3.“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

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见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紧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动着,大声说“老毛,你咯胖呀!”周围人大吃一惊,但毛主席很快地给对方肩膀上一拳头:“罗瞎子,是你呀!”原来,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到苏区找一个乡长搞调查;问名字时乡长说家里穷,不字识,没有名字。毛主席说:你总得有个名字呀。他说:从小叫习惯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毛主席赞叹说:“说得好,日后革命成功我们也不能象陈胜那样”。他哈哈地笑着问:“你管天下我怎么称呼你呢?”毛主席说:“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他说“我记着你的话了。”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动得热泪盈

眶,“老毛”也就脱口而出了。

4.“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

1955年1月14日,毛泽东请李四光、钱三强给中央领导同志讲课,他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一课。”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又请李四光、竺可恢、钱学森到他的住所谈科学。几位科学家坐在他的床边,和他共谈天文、地质、尖端科学,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如同坐在自己的家里。

5.“你是我的半字师。”

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写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后,他虚心地向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看到诗的首句为“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对毛泽东说:“第一句的‘别梦依稀哭逝川’应该改半个字——将‘哭’改为‘咒’,‘别梦依稀咒逝川’。” 毛泽东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毛泽东风趣地对

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

6.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故乡。他特意邀请他读私塾时的老师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当年师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胜荣幸。席间,毛泽东亲自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7.毛主席住处有一片苇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着觉,警卫员们就商量着要把苇子地割掉,也征得了当地老乡的同

意。可向毛主席汇报后,遭到了坚决反对。毛主席说,苇子

既可以编席子,又要包粽子。你们割了它,让老百姓怎么生

活。于是毛主席的休息虽然因青蛙的鸣叫受些影响,但老百

姓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8.当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电影,好不容易有几部苏联影片,工作人员就先放给中央首长看。毛主席说,应该请村里的大

人小孩都来看。但是警卫员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诉高富

有,今后只要放电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场,就要给村里老百

姓放一场,这样大家都能看上电影。

第四篇:小时候故事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小时候读过最难忘的书

小时候读过至今还印象很深的书就属《木偶奇遇记》了,那时很好奇用一根木头雕刻成的木偶竟然获得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了一个会活动会说话的木偶——皮诺曹。很惊奇地和他一起去学习,去探险,去认知世界。但是蓝仙女要求皮诺曹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一旦皮诺曹说谎,他就遇到了大麻烦——他的鼻子会变的很长很长。那时我真为皮诺曹担心,一心盼望着他能顺利成为一个正真的活泼的小孩,但又害怕他的鼻子又变长变长。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后,小皮诺曹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我当时着实为他的经历所吸引,也着实明白了一个人要长大必须学会诚实守信。

现在早已过了读童话故事的年纪,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艰难的事都会让自己坚强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告诉自己要诚实面对身边的人、乐观对待身边的事。特别是在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告诉他,激励他诚实生活、勇敢面对。我始终不忘将从故事中提纯出道理来告诫他:诚实是为人之本,信誉是前进之路。鼓励他在成长过程中不走偏锋、不靠侥幸。

今天我也将这个故事推介给逸夫小学的同学们,愿他们都能读懂人生的第一课——诚实。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王逸骏的爸爸

2012年3月1日

第五篇:毛主席的故事

04年12月15日

1962年1月31日早晨,章士钊忽然收到毛泽东的请柬,邀他到丰泽园去小酌。

“今天请乡亲们来,要陪一位客人。”当毛泽东见章士钊等被接到颐年堂前时,诙谐地说。“客人是谁呢?”章士钊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你们都认识他。”毛泽东见章甚为蹊跷的模样,故意不说出名字来,为这次家宴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来了就知道了。也可以事先透一点风,也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 经这一说,章士钊等更觉诧异了。正猜测着,一位高个头戴眼镜的清瘦男子已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了颐年堂的客厅。毛泽东迎上前去,与他握手,并拉他在自己身边坐下,然后环视了一下章士钊等人,微笑着说:“他是宣统皇帝嘛,我们都曾经是他的臣民,难道不是顶头上司?”

章士钊等这时才恍然大悟。于是,大家边吃边聊。吃完饭,毛泽东还与溥仪、章士钊等一起合影留念。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他设了两桌饭,除自己的亲属外,只邀了4位老人作陪,他们是:程潜、章士钊、叶恭绰和王季范,事先并关照,每位来客可带一个子女。章士钊那次赴宴便带了女儿章含之同往。

在吃饭之前,毛泽东与章士钊等谈古说今,十分快活,接着便又问了4位老人儿孙辈的情况。听说章含之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毛泽东要她教自己读英文。

章含之原以为他是说了玩的,不料一周之后,果然派人打来了电话,并约她星期日下午去。

“去吧,他是很随和的。”当章士钊知道电话后,心里很高兴。“另外,”他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套《智囊》的线装书,对她说,“去的时候,顺便把这套书带给主席。”

从此,章含之一边教毛泽东学英文,一边也就成了毛泽东向章士钊借书、还书的交通员,毛泽东并对她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963年的一个冬天,毛泽东读完英文后,和章含之散步,闲谈中忽然想起了自己1920年向章士钊借的2万银元。他说了事情经过,对章含之说:“你回去告诉行老(章士钊字行严,毛经常称他行老),我从现在开始要还他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人民币,10年还两万。” “是有这回事吗?”章含之如听传奇一般,回家问父亲。

章士钊哈哈大笑:“确有其事,主席竟还记得!”

没过几天,毛泽东的秘书果然送来了2000元人民币。并说:“以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

“这怎么行?”章士钊十分不安地对章含之说:“主席当真还债了。你下次去主席那儿教英文,就说我不能收此厚赠,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我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 当章含之把父亲关照的话带给毛泽东时,毛泽东笑了,说:“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你们那位老人家一生无钱,但总自己掏腰包帮助别人,我要是明说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还债。你就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是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酬中付的。”

从此,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这天,毛泽东的秘书总会送2000元到章士钊家中。章士钊要推也推不掉。

摘编自北京《人民日报》

韶山出了个毛泽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毛泽东出生以后,父母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做“三朝酒”,专门请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毛泽东满月以后,母亲文七妹把他带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就请算命先生给外孙测了八字,说要平安长大成人,必须拜一个长寿的干娘。谁长寿呢?外婆认为后山那块两丈多高的石头最长寿。于是,选了个黄道吉日置办了香烛酒醴,把毛泽东抱到那块大石头前面,让他作了个揖,拜这块大石头为“干娘”,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石三”,按当地的习惯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舍不得外孙,毛泽东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岁。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

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 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泽东转到关公桥私塾学了半年,老师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泽东又到井湾里私塾,老师叫毛宇居,又叫毛泽启。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写的一笔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这时毛泽东是13岁的翩翩少年,先后读了4年私塾;对“四书”、“五经”已经不爱读了。

毛泽东从同窗好友那里借来一本《水浒全传》,梁山泊好汉们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课的时候怕老师发现,毛泽东便把《水浒全传》上面放一本《论语》,当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装作认真读经书的样子,老师走开以后,他打开小说,用这种办法,他找来好几本小说看,许多同学也都仿效,班里出现了读小说风。

时间长了,周宇居终于发现学生上课都在看小说,很是头疼,禁止吧,也不好办,把小说都没收,狠狠处罚这些学生,罚跪、罚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这样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学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顿,他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于是,毛宇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看见。只是每天给石三伢子多点两页书,他自然没时间再多读小说。

开始背书。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泽东:背书!”

石三伢子知道老师会来这一手,早有准备,站起来,挺起胸膛,滔滔不绝地一会把书背了下来。屋子里静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听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聪明过人,过目不忘,将来要成大器。

毛泽东虽不爱读经书,却对老师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国解放后,他还与毛宇居多有来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七桌酒席宴请家乡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请之列。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爽朗一笑,大声说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后来从毛宇居那里回到了家,父亲毛顺生就让他在家里作田。毛顺生非常能干,已有22亩田,还兼作生意,人手不够,毛泽东回来不正好吗?

毛泽东从小没少干农活,可是,总忘不了读书。一天劳动下来,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泽东总是点上桐油灯看起了小说。一本《西游记》一打开,总放不下,满脑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来跳去。

毛顺生发现毛泽东的屋里半夜还有灯光,就“早点睡吧!一盏桐油要好几铜板呢!”毛泽东舍不得放下小说,就用被单把窗户档上,不让灯光漏出去。

毛泽东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半耕半读,两年中读了十几本小说。他自己没钱买书,就跟亲戚朋友借着看。他非常喜欢那些爱国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鲁智深、武松、岳飞,诸葛亮、孙悟空……,特别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桧,蔡京、高俅等人。他还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小说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贵族、官吏、公子哥,为什么没有受苦的人,没有农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农夫工匠成为小说里的主人公,把农夫工臣们写成英雄豪杰。

自学在定王台图书馆

毛泽东在十岁之前,曾先后在几个私塾,还有湘乡私小学和长沙第一高级中学读书。但他觉得虽然学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的眼界,但是,不论私塾也好,学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他。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天都到长沙定王台湖南图书馆去借书自学。从他的住地湘乡会馆到定王台有三华里路。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毛泽东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归,早上第一个到,晚上最后一个走,中午出来买两块米糕充饥,坚持不断。当时,有一个管理员对毛泽东的刻苦自学非常敬佩,后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忆这段情况时说,那时候,我们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每天必到,也来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撵他,他还不走。毛泽东在后来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象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湖南图书馆他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政治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哲学,诗歌,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对他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读了许多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代表作,什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许许多多著作。这些书就不一一介绍了。通过自学这些书,在毛泽东思想上受到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的思想。以前的学者宣扬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泽东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响就 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湖南图书馆自修时期有一件事对毛泽东的影响非常大,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张世界大地图,这张世界大地图叫做《世界坤舆大地图》。

毛泽东读过许多书,上过小学,中学,当过兵,但从来没有见过世界地图。他知道世界很大,10岁时离家走3天没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图书馆每天都要经过这张世界大地图,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万千。过去认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国被称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从这张世界大地图上毛泽东看到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图上都看不到,甭说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别是,毛泽东从世界大地图联想到,世界那么大,人也多得很。那么多的人,他们都是在怎样生活呢?从他亲身经历看他周围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着统治,受着压迫剥削。他认为这非常不合理,他认为应该改变。要改变就要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这种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就要进行革命。在毛泽东的思想上,从青年的时候就树立了消灭剥削,解放大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时候就想到,青年的责任重大,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幅世界大地图,使18岁的毛泽东胸襟宽阔,立下鸿鹄大志。

当时的湖南图书馆建在定王台。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定王台是怎样一回事。

相传西汉景帝与宠姬的侍婢生一儿子,叫刘发,刘发被封为定王,其封地远在长沙。定王刘发在长沙常思念母亲,就派人将长沙的大米远运长安,再从长安运回泥土。时间一长,运回的泥土就堆积起来,筑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这个高台遥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亲。后人就把这个高台称为定王台。天长日久,定王台不复存在,清朝末年,这里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辛亥革命后在这儿办一个湖南图书馆,就是毛泽常去看书的地方。1938年,一场大火将图书馆烧毁,抗日战争胜利后,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学叫定王台小学,到了1985年,为纪念毛泽东常在这里自学,又重建了长沙市图书馆。

坚持锻炼身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他主张一个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认为,一个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担当中国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从学生时代开始就非常重视锻炼身体,一辈子坚持锻炼身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主要讲几个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刻苦锻炼身体的故事:

毛主席在12岁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大病,开始体会到身体的重要,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他特别重视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且把锻炼身体与磨练意志结合起来。

每天坚持冷水浴。

第一师范校门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天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冷水浴,毛泽东也尽力仿效。每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床穿一短裤来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来,从头浇到脚冲洗全身,然后用毛巾擦干,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红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坚持。

毛泽东洗冷水浴坚持多年,解放后,他年岁大了,洗澡时还用温水,不用热水。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一生喜欢游泳

毛泽东非常喜欢游泳,可以说一辈子坚持游泳。

韶山冲,毛泽东家门口有两个水塘,这是毛主席小时候经常游泳的地方,打水仗,游泳,曾给他无穷的乐趣。

在第一师范上学时,学校前面就是小面很宽的湘江,更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5月到10月,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几乎每天都到湘江游泳,还横渡湘江。到了冬天,许多人都不敢下水,毛泽东和几个伙伴还坚持冬泳。1918年3月,游泳家,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教授游泳技术。当时,毛泽东还写过一首有关游泳的诗,可惜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了七十岁,毛泽东还横渡长江,真了不

起。

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也是毛泽东喜爱的运动。从第一师范前面过了江就是岳麓山,这是毛泽东和伙伴们进行风浴、雨浴、日光浴、空气浴的好地方。他们游过湘江,躺在烈日照射的沙滩上伸展开身子进行日光浴,遇到暴风雨,他们不去躲避,反而在大风大雨中奔跑呼叫,这叫风浴和雨浴,登上山峰,迎风高歌,这叫空气浴。

野外露宿。毛泽东经常邀集几个同学到妙高峯君子亭和岳麓山、爱晚亭附近露宿。他们尽情的游玩,尽情地高谈阔论,夜深人静了,他们分散开在枯柴杂草中露宿。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看到庙旁露宿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因为夜里蚊子多,游人吵醒了露宿的人,收起报纸就走开了,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经常与同学结伴长途步行锻炼身体,他曾和蔡和森步行考察洞庭湖周围的农村和肖子升到湘中五县游学,步

行数百里。

毛泽东不仅自己刻苦锻炼身体,还带动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担任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组织过游泳,有百余人参加。毛泽东当时还写过一篇研究体育的文章叫《体育之研究》,对体育运动进行深入的探讨,把身体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他还提出强国必须重视体育,成才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全国解放后,毛主席仍然非常重视体育。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亲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毛主席刻苦锻炼身体的几个小故事,同学们听了以后,也要从小好好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实现小康,建设国家做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毛主席的两段谈话,说明他老人家是多么重视体育锻炼,我们要好好学习。

毛主席在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

一段:

我们也热衷于锻炼身体。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爬山越野,绕城涉水。如果下雨,我们就脱去衬衣,称为雨浴,烈日炎炎时,我们也脱去衬衣,称为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嚷大叫,称之为一项新运动项目“风浴”。寒霜降临时,我们露宿野外,甚至在十一月份到冰冷的江中游泳。所进行的这些活动都美其名曰“锻炼身体”。也许这么做有助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日后,我在南方的转徒征程,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极其需要这样的一副体格。

1951年,毛主席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也谈到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潚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