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舌尖上的古诗
舌尖上的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黑椒牛柳肯德基。人生若只初相见,一碗馄饨一碗面。飞流直下三千尺,两斤鸭脖不用纸。林断山明竹隐墙,最喜白肉炖血肠。两岸猿声啼不住,面条里面加点醋。曾经沧海难为水,大葱蘸酱真是美。碧玉妆成一树高,美味芝士配年糕。红酥手,黄滕酒,一盘鱼生沾酱油。夜阑卧听风吹雨,咖喱牛腩入梦来。秦时明月汉时关,芥末刺身当三餐。天若有情天亦老,肉串要用木炭烤。垂死病中惊坐起,闻香欲食珍珠米。人生自古谁无死,虎皮尖椒先去籽。何当共剪西窗烛,锅里猪蹄正当熟。劝君更尽一杯酒,出关没有红烧肉。老夫聊发少年狂,老板来盘炒红肠 钟鼓馔玉不足贵,再来三份大杂烩。宜将剩勇追穷寇,只为麻辣茴香豆。王师北定中原日,给我来盘烤鸡翅。多情自古伤离别,深更半夜肚饿最纠结!小楼昨夜又东风,摊出一张大饼卷大葱。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炒螃蟹要多放辣。
大风起兮佛跳墙,威加海内兮炸灌肠,安得猛士兮烤全羊。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肉挂眼前。回首向来萧瑟处,摆着一盘臭豆腐…… 美人赠我金错刀,我用它切烤羊羔 出师未捷身先死,吃完金瓜不吐籽 我自横刀向天笑,煎饼果子来一套 等闲变却故人心,红烧牛肉来两斤。问君能有几多愁?想起米线口水流。山有日,还无期。烧豆腐,辣子鸡。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如来碗胡辣汤。遥知兄弟登高处,共饮龙门矿泉水。红酥手,黄金酒,拿着臭豆腐不撒手。葡萄美酒夜光杯,果汁奶茶黑咖啡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枯藤老树昏鸦,麻将啤酒烤鸭 七律·赴青岛
食客不怕远征难,千里赴青为解馋。
碧海金沙腾细浪,丹唇轻启品海鲜。畅饮一厂琼浆液,不觉入夜海风寒。
美景尽数收眼底,再尝美食劈柴院。
更喜岛城多美女,又啖佳肴赏红颜。
第二篇:舌尖上
舌尖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此纪录片的走红,使得“舌尖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 “代言人”,灵活地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可以理解为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生活。
第三篇:舌尖上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更可恶
有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
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
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
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第四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张金录
这部片子的总导演陈晓卿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提起兰州,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拉面;西安,是肉夹馍;山东,是煎饼卷大葱;山西人总让人觉得能把面条做成几百种美食;东北的杀猪菜也是充分体现了东北的特色;广州就是一座各种飞禽走兽都能拿来吃的城市。而青岛,除了她的红瓦绿树之外,或许美味的海鲜也是让人们对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也相信,每一个看了此片的中国人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虽然参差不齐,香辣酸臭俱全,却真正的中国味。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1-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喜欢的人物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每个看过片子的人应该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美食,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综观全片,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其实承载着中国人的性格。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这也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曾经和去美国的一个朋友交流边,她说她最想念的是中国的糖葫芦,非让我拍几张照片传给她。中国美食,不仅仅是海外华人生计的最大产业,也是维系在我们文化生
命中的一根弦。无形中,《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译名是《A bite of China》,可以直译成“吃一口中国”,虽然这个翻译达不到信达雅的高度,但却很接近这部片子的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切片。片子里呈现的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虽然只是一部纪录片,就像陈晓卿另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森林之歌》一样,给我们讲述了许多的故事。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悬挂在墙上的离家打拼的年轻人的照片,也可以看见已经去世的老人的照片,这几代人的生活被浓缩进短短的几帧画面,也浓缩进一种在时间中缓慢变更的美食之中。每个人面对着这样平凡普通的故事,总能找到共鸣,想起我们的家乡,想起我们的亲人,想起我们的母亲。将浓浓的深情融入到普通人平凡的故事当中,感觉亲切自然,毫不造作,这样的讲述方式才能够真正的打动人。
第五篇: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七集美食专题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引起巨大的反响。作为一名电视人,我也受益匪浅。
尤其是灵动而跳跃的背景音乐,香格里拉山坡上滴着露珠的松茸,黄土高原上大声吆喝叫卖黄馍馍的大爷,南海边上对着已故故丈夫照片沉思的虾酱奶奶,土锅中冒着香气汩汩作响的香辣鱼,解说员天籁般的画外音,以及现场同期声。。。到现在还是记忆很深,这就是很多现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看了这部片,我觉得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家庭主妇觉得美食不再是遥不可及,美食引发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成功,对于道德的回归,甚至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有文字记录中,对美食文化的最深刻理解和最高境界。
客观地说,普普通通的食材,普普通通的人,作出普普通通的菜。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地少人多的现实,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气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爱家,想家,回家。《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讲的是美食,实质上,始终贯穿着的却是中国人这种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从我们祖先发明的豆腐、还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使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