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个跳梁小丑的滑稽博弈
两个跳梁小丑的滑稽博弈
——评克里斯托弗·诺兰《致命魔术》
第一次看完《致命魔术》会让人产生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望,我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导演到底想讲什么?为什么最后死的是安杰尔?为什么波登始终不承认自己害死了安杰尔的妻子?最后,关于电影名,“致命魔术”它到底致命在哪里?
然而,在经过课堂上讨论,课下的搜集资料,以及第二遍观影,我的脑海里对这部电影才算有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框架认识,但若让我去仔细深究其电影各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者导演的最终意图,我恐怕还做不到。在这里,我从电影结构、剧情及细节安排和导演意图这三个方面谈我所能看到,认识到和理解到的一面。
整部电影是描述在魔术产生盛行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一起出道的同门:罗伯特〃安吉尔性格复杂而且历练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而阿尔弗雷德〃波登则与他完全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两个人在一场一场的表演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将其他魔术师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却变成了这对曾经的同门师兄弟的竞争……
从电影的结构上来分析,与其说电影的情节发展是以两个魔
术师的博弈展开,不如说导演诺兰的整部电影都在向观众表演一场令人惊叹不已的魔术。整部电影的叙事顺序为倒叙,在画面组接上采用大量采用交叉蒙太奇和相似蒙太奇。有网友在总结了故事的结构安排,我赞同他的观点,这里就借鉴一下:
“本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这样讲起来似乎有些晦涩,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简图:
1、Borden日记所记载的二人成长恩怨史在时间轴上最为靠前,定义为A段,最后到Borden写给Angier关键词Tesla。
2、Angier日记从科罗拉多之行开始,记录了他前往科罗拉多寻找Tesla,一边破译Borden日记,以及第一次试验Angier版瞬间移动魔术,此段紧接A段,定义为B段。
3、在Angier科罗拉多之行开始后,到第一次试验瞬间移动,也就是B段的时间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继续,主要讲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间的问题,定义为B段。
4、Angier回到伦敦开始,直到他最后一场演出时消失在舞台上,定义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争吵后自杀,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间移动,直到最后一场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义为C'段。
6、D段为Borden在后台看到Angier溺毙,受审,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师,阅读Angier的日记,绞刑。
7、E段为最后的高潮戏,Angier的死。其中有多次闪回,并交待了重要剧情,但不做详细分解了。
8、F段为Cutter为小女孩讲解鸟笼魔术,直到电影结束。
以上为按时间轴顺序的剧情,在电影中,大体上变成如下结构:
|.F1.||.C2.||.D1.||.B1.||.A.||.B2.||.B'.||.C1.||.C'.||.D2.||.E.||.F2.|
从这个结构轴上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多么的复杂,实际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图更复杂,E部分也多次闪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详细分解。”
电影在开篇就以幕后音提醒观众“你在仔细看么?”,并且这句话,在整部电影中出现了三次都在提醒观众剧情接下来的发展,就像魔术师在变魔术之前总会让观众检验物品一样,这样才能让之后的魔术变得更加令人惊艳。而对于电影来说,例如:最后一次“你在仔细看么?”是出现在法隆上绞刑台之前对狱警说的。之后的剧情则是揭示“化腐朽为神奇”的秘诀,即:波登的瞬间转移术的秘诀是他的双胞胎兄弟法隆,他们彼此之间互换身份,共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安杰尔的瞬间转移术的秘诀则是特斯拉制造的可以复制一切东西的机器。所以,导演就像是一个魔术师一样,从结构的安排上,细节的处理上在给观众变一场魔术。这也是诺兰电影的魅力。
在从剧情的细节安排上来分析,可能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大脑里对于剧情是基本上看懂的,可是去抠细节又总觉得有些地方说不通。当再看第二遍的时候,你又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对于安杰尔和波登各自的结局在之前的很多细节里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是这部电影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每看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下面我罗列一下,我所收集发现的编剧的伏笔: “首先,在电影开头Cutter给小女孩演示了鸟笼魔术,这个魔术正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魔术。Borden和Angier的瞬间移动,和鸟笼魔术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把笼子变成箱子,一个消失掉,另一个跳出来。在随后的监狱部分,Borden说Fallon会照顾他女儿,律师紧接着说: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个有着和你一样卑贱过去的人),obscure同时还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两人之间的秘密。
当Cutter应法官的要求解释Angier魔术的秘密时,Cutter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这句话暗示了最主要的剧情。Angier和Borden都通过掩盖一些简单,但是残酷的事实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回忆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后台说:“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这句话随后成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后来,Cutter嘲笑他说:你一定有这样伟大的魔术,你可以把它卖给我么?Borden说:“我当然有。但别人变不了我这个魔术。”这句话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并提示在学徒时,他已经在那样做了。
Borden先一步离开后,Angier问Cutter关于Borden从哪里来的问题。Cutter反问:你从哪里来?结合后面妻子问Angier的话:你不是也在装成别人么?Angier回答:我觉得换个名字算不上伪装。以及最后的Caldlow爵士剧情。表明Angier学徒时也掩饰了自己的过去,他本就出身贵族。这是两个人最初为魔术做出的牺牲。
Borden和Sarah在鸟笼魔术后相识,这一段为观众演示了真正的鸟笼魔术,实际上是两只相同的鸟,其中一只在魔术中被杀死。这个魔术和最后Angier的瞬间移动几乎一模一样。
在Borden送Sarah回家时,Borden没法到Sarah家做客而离开,Sarah关门,发现Borden已经在屋子里了。这一剧情,实际上正是后面Borden的瞬间移动魔术。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以上仅是电影前20分钟内出现的隐喻情节,已基本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内容。此后,Angier的妻子在魔术事故中丧生,两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开。
另外,导演在电影中还故意放置了彩蛋,当Angier从科罗拉多回到伦敦后,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练场找他。Cutter一进屋,盲人看守听到动静,问“是谁?”在随后短暂的两个镜头中,你会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盲人看守,一个坐在杂物上,一个在瞬间移动的箱子边弯着腰。”
最后,谈谈对导演意图的理解。第二遍的观影中,我发现导演在不停安排重复这样两句话。
一、“着魔是年轻人的游戏”;
二、“没有人会在乎消失的人。”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真相往往是被年幼无知的小孩和饱经世事的老人发现的。
在波登第一次遇见他的爱人莎拉时,莎拉的侄子看出来其实令人惊叹魔术则是以牺牲小鸟为代价换来的;在波登和法隆联手表演瞬间转移术时,柯特立马看出来,波登是用了替身,而安杰
尔却坚持波登的戏法没那么简单。这个现象有点儿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国王的新衣——自己明明看到的真相,却宁愿自己欺骗自己,说自己穿着最华丽的衣服。对于安杰尔来说,这更是讽刺,作为一名魔术师,他深知魔术只不过是骗人的技法,深知只要骗到观众一秒钟,也是魔术师的成功。而他宁愿选择被骗。就像影片中开头所说“你很像找出魔术的秘密,但始终找不到。因为你根本没有真正在看,你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想要被骗。”
究竟是什么让安杰尔和波登对魔术那么着迷?仇恨?嫉妒?对名利、声望、金钱的渴望?我想这些都有,但更多是他们对于“魔术师”这种职业和身份的无法自拔,说白了也就是他们无法从一个社会角色自然的过渡到另一种社会角色。例如从在舞台上表演的魔术师转换到家里的丈夫等等。他们对于“魔术师”的迷恋,使得波登愿意与自己兄弟法隆共享“一个人的生活”,使得安杰尔一开始就愿意隐名埋姓的不做伯爵改做一名默默无名的新手魔术师,使得安杰尔为了魔术利用机器做出一次次的溺死自己的变态行为。他们为“魔术师”痛苦,并为成为顶尖“魔术师”而感到快乐。我想这才是真的应了那句“痛并快乐着”。
其实对于“迷恋”、“着魔”,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人,他从一开始就清晰的认识到“迷恋和着魔”的严重性,并向观众暗示了安杰尔和波登的结局最终会走向毁灭。他就是科学家——特斯拉。他在影片中与安杰尔的对话两次问到“你明白这其中的代价么?”并指出安吉尔已经着了魔。还有,当安杰尔反
问科斯特“你自己着了魔没事么?”他说:“一开始有,但我已经沉迷太久了,我成了它的奴隶,总有一天它们会毁了我。”这里说明,特斯拉深知自己对于作为一名科学家研究交流电着了魔,但他已经停不下来了,停下来对他来时就相当于死亡;而不停下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会为了研究交流电耗费所有毕生的经历与心血,直到付出自己的生命。我相信听了特斯拉这些话的安杰尔也明白科斯特的意思,但安杰尔仍然表示“既然着了魔,那你就该知道我不会改变心意。”这也预示着影片结尾安杰尔的死亡。
关于特斯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很少人了解。我也是看了这部影片后才查找关于他的资料。他是和爱迪生同一时代的科学家,但他们两个就像磁场的两个极端,一个注重理论(特斯拉),一个注重实践(爱迪生)。一个属于天才型的,一个属于勤奋型的。他们水火不容,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斗争中就可以看出来。影片中关于这一方面也略有提到。在历史的进步中,交流电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特斯拉是否也随着交流电的胜利而获得人们的认可呢?其实不然,特斯拉在科学史中被“除名”,是因为他反对相对论,坚持传统的物理观,与当时蓬勃发展起来原子物理学格格不入,加之晚年遁世隐居,想入非非,不切实际,因而他不太受正统的科学团体所欢迎,甚至被斥为卖弄江湖妖术的骗子,他的实验室也被描绘成散发出妖气的阴森森的中世纪炼丹术士的场所。然而马可尼先声夺人,抢先获得了无线电商业上的成功,因而特斯拉并未如愿获得无线电专利(特斯拉死后美国撤销了马可
尼的无线电的专利,恢复了特斯拉的无线专利所有权,同时交流电的专利也在死后,美国才通过专利审核)。后来,为了表彰他在交流电系统中的实际贡献,国际电工委员会将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命名为特斯拉。虽然特斯拉天生奇才,但是命运弄人,特斯拉的际遇比较坎坷,而且他的性格比较怪僻,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明显地低于了他的历史成就。特斯拉于1943年孤独地死在酒店。
这就是一个天才的悲哀吧。在别人看来天才的执着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天才却兴奋的活着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并为之用尽全力付出。就像影片中,安杰尔和波登不断的创新魔术,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术,但当表演失手时,换来的也只是观众的嘲笑。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但他们却始终为了追求观众脸上那种惊讶的表情而付出而努力。当你的价值只能等着别人来评价时,你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乞讨者。所以,他们是悲哀的。他们为了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放弃了自己可以亲手把握的爱情、亲情和自由,这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游戏只能是两个跳梁小丑的滑稽博弈。也许,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影评的最后,谈谈我对开头那几个问题的理解吧。导演想告诉我们,我们所生寸的这个世界,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无须执着于一种认识,更无须为了让大家认同你的观点而费尽心机,因为生活本就只是自己的。安吉尔的死,上两段谈过了,这他必然的结局。波登为什么
不承认自己害死了安杰尔的妻子,因为他在和法隆互换身份的过层中早就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杀了安杰尔的妻子还是法隆杀了安杰尔的妻子。而致命魔术就致命在“心魔”!
08级新闻学2班 孙雪
第二篇:跳梁小丑是贬义词
跳梁小丑是贬义词
跳梁小丑是贬义词1典故出处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
近义词
害群之马、势利小人
反义词
正人君子、志士仁人
英文翻译
a clow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跳梁:腾跃跳动;小丑:对人的卑称。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
成语举例:这些跳梁小丑,真正是何足道哉!(陈白尘、贾霁《宋景诗》第三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丑,不能读作“cǒu”。
成语辨形:梁,不能写作“粱”。
成语谜面:翻山越岭觅牛仔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户部副史张景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不畏权势坚持将为非作歹的郑昉流放。元丰初年,他成为河阳地区最高长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张景宪向皇帝进言:“那些骚扰边关的人都是些跳梁小丑,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
造句
1.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个跳梁小丑。
2.国际上总有那么几个跳梁小丑跟在超级大国的.后面鼓噪,干涉别国的内政。
3.他在那个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跳梁小丑。
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5.这跳梁小丑又一次粉墨登场了.6.他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7.我觉得你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妄图去破坏皇陵,用诅咒术杀我?
8.在选举中他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9.在她眼里那些漫天叫价的,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般。
10.潘人养、喜播弄是非的“跳梁小丑”。
11.但是他们夜郎自大,只认定五脉是武林正宗,其它派会都是跳梁小丑。
跳梁小丑是贬义词2跳梁小丑
拼音:tiào liáng xiǎo chǒu
近义词:害群之马、势利小人
反义词:正人君子、志士仁人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解释:跳梁:腾跃跳动;小丑:对人的卑称。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
例子:这些~,真正是何足道哉!(陈白尘、贾霁《宋景诗》第三章)
跳梁小丑成语造句:
1、只会作口舌之争,不过跳梁小丑。水千澈
2、他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个跳梁小丑。
3、国际上总有那么几个跳梁小丑跟在超级大国的后面鼓噪,干涉别国的内政。
4、他在那个事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跳梁小丑。
5、他是个跳梁小丑,让别人当枪使还自以为得意。
6、这跳梁小丑又一次粉墨登场了.7、他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8、我觉得你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妄图去破坏皇陵,用诅咒术杀我?
9、在选举中他扮演了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10、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第三篇:滑稽美
滑稽,古指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现在一般都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诙谐生动,同北方相声相近。2.形容圆转顺俗的态度。3.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后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4.古代的流酒器。类似后代的酒过龙。
滑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是古已有之的。它一直和美学中的喜剧传统相关联。早在我国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索隐》对之解释道:“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我国古代喜剧正是从俳优、滑稽戏发展起来的。西方最早的喜剧——古希腊的喜剧也是在民间滑稽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而历来的美学家多以喜剧为研究滑稽的材料。有的以喜剧包含滑稽,也有的以滑稽来包容喜剧。
滑稽是审美范畴的一种。从审美对象说,它的特证包含某种丑的因素,但丑的分量远不能构成对主体的威胁或压力,是无足轻重的,不屑一顾的;从审美经验说,它引起主体的嘲笑,表明主体对这种丑的形式背后有关的客观规律性达到了清醒的认识,自信能够制服丑的,冷静理智在态度中占了优势。除了这些共同方面以外,不同类型的滑稽或喜剧性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态度可以很不相同甚至绝然相反,可以是仇恨、鄙弃,可以是惋惜、同情,甚至还可以是钦佩、赞赏。表述这一范畴的近义词有:喜剧性、可笑、谐谑、幽默、风趣等。有一类滑稽,与敌意的嘲笑相对应。恶势力溃败时表现的丑态是一例。由于反动势力的作为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相违背,他们的恶行终究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他们在惩罚面前的各种丑态引人发笑。在嘲笑中既包含对反动势力的无情鞭挞,也包含对历史运动客观规律的确认;既流露出对恶行的鄙弃痛斥,也表明了对其必然失败的原因的洞察。
艺术作品可以集中这样的审美对象而形成喜剧,其社会功能在于用嘲笑来焚烧丑行,提高对丑行的警惕与防范。另一类滑稽,则与友善的嘲笑相对应。好心人在失误时表现的窘态就是一例。在好心的行为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招致小小的挫折,在这类闹笑话的局面中,行为的不驾驭规律、不符合目的使人们发笑。在嘲笑丑的因素同时,却保持着对行为意图的肯定,为他们感到惋惜。如马戏团小丑模仿绝技演员时的笨拙举止,此类因掌握不了规律或违反常规而造成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得体的形式,使人们失笑,笑它的同时要求自己避免它。
概括这类审美对象而构成的艺术作品,可以让人类愉快地向自己的蠢笨告别,借此改善行为,改善社会。还有一类滑稽是以精心设计的悖理或荒诞来招惹戏笑。它多半表现在语言艺术中,象相声或文字游戏中常常遇到的双关俏皮话、同音歇后语、打油诗、说反话之类,把本来不相干的东西出人意料地联系在一起。如在一幅画里出现荒唐可笑的场景,在一首乐曲里出现粗鲁的不协和音的喧闹,把强烈对比的形象紧密并置,也属此类。中国古代的优人善于“以讽代谏”。例如楚庄王要以“棺椁大夫礼”葬一匹爱马,优孟却请庄王以“人君礼”葬它,说这样可使诸侯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庄王一听就觉察了自己的过失。优孟设计更加荒唐的建议,使楚庄王在嘲笑之后省悟,这类讽喻能制止或避免意志行为领域中荒唐事故的发生。它的幽默所引起的笑,虽然在间接的层次上也隐含着对恶或愚的鄙弃,但在直接的审美关系上,既不是笑恶,也不是笑愚,而是流露了对讽喻者巧智的赞赏。在喜剧的结构中通常具有的精心设计的荒诞中,往往含有睿智对微丑的宽容,显示人生态度的豁达。另一类滑稽,则与友善的嘲笑相对应。好心人在失误时表现的窘态就是一例。在好心的行为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招致小小的挫折,在这类闹笑话的局面中,行为的不驾驭规律、不符合目的使人们发笑。在嘲笑丑的因素同时,却保持着对行为意图的肯定,为他们感到惋惜。如马戏团小丑模仿绝技演员时的笨拙举止,此类因掌握不了规律或违反常规而造成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得体的形式,使人们失笑,笑它的同时要求自己避免它。
概在西方美学史上,企图解释滑稽本质的美学理论有3种:①鄙夷说或优越感说。为T.霍布斯所倡导。他认为嘲笑是对某些尊严的重要人物的鄙夷,当人们发觉自己的处境比所看到的人的不幸优越得多,或自己从前的蠢笨比它强时,就觉得“突然荣耀”。H.柏格森把喜剧性效果解释为“机械性压倒生命”的说法与此相似,认为人的行为本是有生命的活动,如果他突然呈现出无生命的机械动作,就惹人发笑。②乖讹说。为I.康德与T.李普斯所主张。他们认为笑是出于对某种预期情景的突然失望,或者由于某种要求被外界粗暴地否定了。A.叔本华的看法与此相近,认为滑稽纯属发现了根本不存在的联系。③释放说。为H.斯宾塞与S.弗洛伊德所提倡。认为当思想从高尚的观念突然转到卑琐的观念时,过多的神经能量蕴藏没有花费掉,就溢出来成为笑,笑就是能量的释放。弗洛伊德按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观点重新解释了“释放”概念,认为本能冲动从社会抑制下释放出来会形成滑稽。这三种理论,不但各自都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而且加在一起都还不能解释滑稽的全部表现形式。《史记索隐》引崔浩语:“滑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
第四篇:滑稽辞职信
滑稽辞职信辞职报告大全
1、员工杜某
我在公司辛辛苦苦干了四年,相信你加薪的承诺已不下九次,滑稽辞职信大全。进公司时我身高1.61米,如今身高1.78米,而工资一点没长。
2、开发科王某
我的智商实在太低,总是搞不清楚为什幺我每开发出一种新车型,在老板那里却被冠上了你的名字?我得辞职出去好好想想。
3、保安队员唐某
当你叫我对因为去看望被车撞伤的老乡而上班迟到了四分钟的倒霉蛋扇两个耳光时,我没做。根据你以往的小肚鸡肠,人力资源总监:cho.icxo.com我知道我今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辞职报告《滑稽辞职信大全》。所以,拜拜吧您啦。
4、总务科长吴某
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比对别人好很多,三天一颗槟榔,五天一支香烟,本人因为心脏承受力有限,须辞职。有几件事须得提醒你,你得提醒下一任总务:
(1)你出去泡妞,你老婆若到公司找你,他得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太太,你的工作是多么的繁忙,此时正外出与客户洽谈业务,是多么的不能打扰。
(2)如果你与新结识的美人去游玩,而同时你的二奶又来找你。办法同上。
(3)对毫无报酬的加班,不能埋怨。年青人嘛,多工作,多学习,会有好处。
培养一个总务估计会浪费你一点时间,为了你今后玩得高兴,费你的心了。
第五篇:滑稽列传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史记·滑稽列传》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导入(告知本次教学目的、内容)
《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三教九流的人物都作了传记,大家熟悉的有哪些?(学生列举)除了关注王侯将相以外,司马迁也关注了下层小人物的生活,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关注小人物的文章,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类人,《滑稽列传》。
第二阶段:了解题目含义和写作目的
步骤一:解题。
滑,读音gu三声,流利,润滑;稽,停,留止。滑稽原指一种流酒器,后形容语言流利,圆转自如,辩解敏捷,没有阻难。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多义,屈原《楚辞·卜居》指圆滑谄媚;司马迁《滑稽列传》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带褒义。
自古我国对口才很重视,历史上许多善于舌辩的人物留下千古美谈,如纪晓岚等。《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记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故事,本篇是节选。
步骤二:了解写作目的。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
本文前有一段话: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含义:作者专为滑稽人物作传,高度赞扬这些人。他从六艺说起,六艺对治国的作用是一致的。《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启发和谐的感情,《书》叙述史事,《诗》表达情思,《易》演绎神妙的变化,《春秋》阐发微言大义。太史公说:天道那样广阔,难道还不大吗?说话隐约委婉而切中事理,也可以解除纷扰。提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与六经相提并论,这是全文要领。我们通过本文学习,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一个“不流世俗,不争势利”。
第三阶段:阅读课文,掌握字词句和文意
步骤一:学生根据注释自由诵读,教师板书疑难字,指出需重点把握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
髡
赘婿
蜚
赍
禳
瓯
履舄
帣
参
穰
蕃熟
2、词类活用 :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3、给下面的多音多义字注音: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shuò
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shuò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shuì
王曰:“笑岂有说乎?”shuō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yuè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shuō
步骤二:在此基础上齐读,增强文言语感,通过朗读初步理解大意。
步骤三:指名学生翻译,各组可讨论提出理解和疑问。译文:(略)
第四阶段: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步骤一:内容讲析,概括理解。请学生分别概括每段大意,指出淳于髡的劝谏方法和效果如何。
第一段:以大鸟为喻——楚王威重令行,威震天下。第二段:以禳田者为喻——借赵兵解楚国之围。第三段:以饮酒为喻——楚王罢长夜之饮。提示:面对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君王,臣下犯颜直谏,常常会带来性命之忧,所以对臣子来说往往要讲究劝谏的艺术,君王也乐于接受他们的意见。淳于髡就是如此,文中三件事通过两个类比、一段排比作比较,巧妙地达到了使君王彻底放弃和摆脱不良嗜好,励精图治的劝说目的。
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善于劝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步骤二:课堂讨论,探究创作主旨和写作特色。
1、本文写了一个赘婿,两个倡优。司马迁为这类被统治者视为开心工具的小人物列传,寄托着什么思想感情?
提示:这些小人物出身虽低微,但他们都有好品质,能够为了国家与黎民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而且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借事托讽,灵活巧妙地批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把他们那些荒谬绝伦的想法顶回去,给国家和百姓带来说不尽的好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司马迁对此给予热情歌颂,“岂不亦伟哉!”同时也有对汉武帝时代满朝文武唯唯诺诺保官保命苟合取容的不满。
2、《滑稽列传》是《史记》中精彩的篇章,和其他人物传记相比,这篇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别于其他传记的最大特点,就是轻松幽默,寓庄于谐。语言亦庄亦谐,句法参差变化,比喻新奇,文笔富有滑稽风韵。作者似乎不是在写严肃的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写故事,但深刻的思想就寄寓其中。
第五阶段:能力训练,拓展延伸
笑话两则:贵妇欲给狗买票,售票员巧妙拒绝;教徒巧问神父,获得抽烟许可。可见,表达技巧高明才能赢得期望的效果。
学以致用:将劝谏艺术运用生活中。
任务安排:将学生分组,选择话题进行探讨,小组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要求表述合情合理,尽量采用这种劝谏方法并富幽默感。其他同学可补充。
情景
1、在电影院,一对情侣老是说话,你能不能比较幽默的加以劝阻?
情景
2、班上有位同学沉迷电脑游戏,欲罢不能,请你劝说。
第六阶段:小结,作业
小结:中国人是一个严肃的民族吗?中国人没有幽默感吗?在《滑稽列传》中,作者选出十位颇具代表性人物,有的是诗人、画家,有的官高位显,有的是芝麻小官。尽管他们职业不同,年龄、背景各异,但一个共通点就是性格非常滑稽、幽默、率直。你会发现中国人不是不懂幽默,只是在表现幽默的同时,涵盖发人深省的生活哲学。这些滑稽幽默激发出来的火花,并非只让人哈哈大笑而已,它独特的深沉和厚度,稍加思索,就能体味其中隽永的韵味。滑稽、幽默是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的财富,珍惜这些财富,你会变得更加聪敏豁达,养成这种习惯,你必更能领略人生的乐趣,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快乐。
作业:预习《读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