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中国民间谚语大全

中国民间谚语大全



第一篇:中国民间谚语大全

中国民间谚语

无巧不成书。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月有圆有缺,人有聚有别。☆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朽木不可为柱,坏人不可为伍。☆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粒米度三关,三粒米爬过山。☆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经一师,不长一艺。☆艺高人胆大。

☆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十日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让礼一寸,得礼一尺。☆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水滴石穿,坐食山空。☆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人有志,竹有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艺高人胆大。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看云识天气”的民间谚语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一日东风三日雨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燕子低飞要下雨 鱼跳水,有雨来

雨中鸣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第二篇:中国民间美术

你是怎么理解“民间美术所体现的‘本元文化’的特质,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精神层面上的精髓,可为现代科技形成互补。”

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社会生活、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发地创造了自身喜爱的视觉形象艺术,即存在于劳动者生活之中的艺术形式———中国民间美术。它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始终不失其纯朴和清新的特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民间美术被鲁迅先生称为“生产者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它像无穷尽的宝藏,浓缩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的需求发生联系,与整个文化背景发生作用。尽管中国的现代设计源于外来文化,但并不是西方现代设计的翻版,它处于民族整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层,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世界设计潮流的崭新式样,是中、西设计文化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设计“共生美学观”的今天,我国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本元文化”的特质,可为现代艺术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如几千年中国文化积淀下来的传统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现代艺术设计也讲究符号的传达作用,在相同的文化语境中使用共同的符号进行设计不仅方便了人的生活,而且还暗示出群体的文化属性。

中国民间美术及它所继承的原始艺术,在造型方法上受图腾崇拜、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制约,制作者不自觉地以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手法处理。因此,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往往造型大胆夸张,极具装饰性,并蕴涵深意。艺人们可以让鸟的冠、毛和尾羽化为朵朵盛开的鲜花,鱼身上可以生长出孔雀的尾巴,桃子中可以孕育出龙。这样的一些设计理念,对现代的设计艺术依然存在着影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于同一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更具艺术性的将首先为人们所青睐,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传统艺术特色的产品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设计艺术可以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获取创作灵感,而我们的设计师们也应将这二者更好的融合与创新,介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在东方的与西方的、古老的和现代的艺术之间搭起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

所以,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第三篇:浅谈中国民间基金会

浅谈中国基金会公信力

摘要:中国的慈善事业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各种慈善活动一直在进行,既有政府进行的大规模的拨款拨物,也有民间自发的施粥及其他慈善活动。而中国的基金会的历史较短,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到如今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政府和公众对基金会的管理监督不到位,出现了很多基金会管理不善的负面消息,降低了民间基金会的公信力,阻碍了基金会的发展壮大,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提高中国民间基金会的公信力迫在眉睫。

关键字:非营利组织;中国;民间基金会;公信力

基金会是对兴办、维持或发展某项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进行管理的机构。一般为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宗旨是通过无偿资助,促进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救助等公益性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用途。而公信力则是则是使公众信任力量。基金会的公信力指社会对一个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它通过法律约束和自律规范来体现,而基金会的公信力一旦下降,对其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没有了公众的支持,基金会就无法运作,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一、中国民间基金会的发展

1、民间基金会发展的历史

1981年7月26日,成立了第一个公益基金会———由全国妇联、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科协等17个全国性社团和单位发起设立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此后,其他基金会相继建立。1982年建立了宋庆龄基金会; 在季方、李维汉、华罗庚、赵朴初、黄鼎臣、张邦英、吴作人、胡子昂等8位老前辈倡议下于1984年设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1989年3月经中共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批准,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联合发起创办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5年,在王光美同志的倡导下建立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等。

2、中国民间基金会的贡献 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推出了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目前,该基金会已累计募集资金3亿多元,救助失学儿童105万人次,成为著名的公益品牌,被写进《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0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中。

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这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的实施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参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宝洁、菲利普莫利斯、健力宝等均斥巨资持续捐助希望工程。截至1998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逾16亿元人民币,救助失学儿童200余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000余所,并且为10000所乡村小学捐赠大型丛书“希望书库”,为2000多所希望小学捐赠了“三辰影库”。希望工程在降低小学阶段辍学率方面和减少小学校舍危房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1999年,中国青基会推出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活动。该活动面向海内外筹集资金,建立“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基金”,在黄河、长江及其他主要江河流域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治理区以及地方政府规划的生态环境建设区,以200元钱捐植一亩林、200元钱捐治一亩坡地改梯田、5元钱捐植一棵树的标准实施资助,建设绿色工程、治理流域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自1984年3月成立以来,到2003年底,共接受海内外捐赠4。89亿元。

由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中国已经出现了影响力广泛、运作良好的基金会组织,这些基金会得到来自社会的财物捐助,将资金整合,然后开展能实现其服务宗旨的各种项目,将资金投入到项目中,然后使资金落实到实处,因此中国基金会的总体公信力较强。

二、中国民间基金会的现状

2004年3月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前,全国登记注册的基金会约有1200家,除了 1989年和1995年成立的基金会数目较多外,其他各年的数量很少,1999年的数量为零。2004年6月1日,《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基金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条例》把对基金会的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方针落实到了行政法规,清晰地确立了基金会的法人性质,不再是社团法人的一种类型,成为与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列的第三类民间组织。

对公募基金会来说,《基金会管理条例》大大提高了其门槛,体现政府利用经济杠杆控制和限制公募基金会发展规模的意图。对非公募基金会来说,它是《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新设,政府对其扶持的态度,使得非公募基金会成为民间公益基金会发展的重点,这其中企业基金会非常活跃,资金规模雄厚,成为非公募基金会的主力军。

三、我国基金会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1)我国基金会募捐成果较差。基金会募捐的对象一般是企业、个人等。在基金会的贡献中可以发现,募捐的对象大多是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宝洁、菲利普莫利斯、健力宝等等,因为这些公司有募捐传统,且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基金会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对企业的募捐活动中。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中国的富人大多没有捐款的意向。中国的富人在富起来之后,首先是要通过摆阔甚至是斗富来获取世人的艳羡,并借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是作为富人的一些企业领导人以企业的名义捐出,以此提高企业整体的知名度。而国外对富人征收将近一半的遗产税,而富人们既有捐款的优良传统,也因为国家政策的限制,所以将大笔的财产进行捐款,因此国外的基金会起步早,历史悠久且为本国贫困居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2)我国基金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的基金会中的工作人员较少且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化是基金会走上正轨的基础,基金会的工作流程从策划项目到组织募捐到核算捐款都需要专业人才所以专业的基金会工作人员是基金会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由上海市社团管理局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对上海市基金会从业人员情况进行了考察。对上海市103家基金会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在人员组成方面,2010年,上海市基金会从业人员共974人,在被调查的88家基金会中,工作人员在5到10人之间的占48.86%,仅有19.3%的基金会中的专职人员超过10人。

(3)基金会运作效率低。

基金会的每一次运作都是通过每一个策划的项目实现的。通过项目的实施使筹集的资金得到投入。这一过程经历很多过程,既要做好宏观上的活动规划和设计、受助人的标准选择、组织受助人、宣传和公关活动、评估结果并公布,又要负责候选者的层层选拔,发放资金的责任,所以,受助人信息沟通,每个资助反馈效应也由该基金会本身来完成,所以来说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下,对于新成立的基金会太繁重,并直接深入他们不擅长的领域从而工作成效不高。笔者在去年参加了灵山慈善基金会组织的“灵青计划”,即申请项目,设计自己的具体策划,得到支持后对自己的策划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以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基金会的负责人很少,负责与我们联系的只有基金会中的两个人,在得到最终资助名单之前,评审时间一直在延长,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缺乏使得基金会的项目运作效率底下。

(4)基金会的管理缺乏透明度,无法有效进行社会监督。

纵观各大基金会的官方网站,很少有基金会在首页上详细展示捐款者的名单,大多是基金会对哪个地区进行捐助或参观的新闻报道,也没有详细的资金投放情况。如此捐款人不了解自己捐助的善款将用往何处,因此也不会进行捐款行为。

(5)基金会的行政化。

在实际的基金会的工作中,由于其缺乏影响力,最初都是由政府扶持,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由政府提供的,基金会所策划的各种项目也是根据政府制定的政策而策划的。这样基金会就不是独立的组织,而是依靠政府的慈善组织。虽然这样有助于基金会扩大其影响力,但是基金会行政化更会使基金会无法发展壮大。另外,我国对基金会有诸多限制,对其的登记注册、监督管理、优惠政策都有严格的约束,这样也妨碍了基金会的公信力的提高。

2、原因

(1)基金会专业人才稀少。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很多,但由于不了解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多优秀人才都没有意向填报这门专业,导致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优秀人才稀少。

(2)过度的政府控制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基金会的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多数基金会由政府出资设立。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体制一直由官方主导,要求新成立的慈善机构必须挂靠在主管部门之下,而许多慈善机构因为找不到婆家,不得不长期处于地下运作的状态,即使能找到挂靠主管部门的也不能独立运作。另外,现在的政策是,给基金会捐款可以大幅免税,基金会自己的投资全部用于公益也不免税,这就抑制企业捐资成立大基金会的积极性,企业会以符合注册规定的最少资金来注册基金会,继而阻碍了我国大基金会的产生。

(3)基金会缺乏外部监督。我国政府对基金会的监督还很不到位,以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为主。这种监督无法具体地了解基金会整体的运作情况,也无法参与到对基金会的监督中来,况且由于一些基金会是立足于政府的扶持,政府对这类基金会的监督也很有限。此外是捐赠者对基金会的监督也很有限,由于基金会很少公开捐款者的名单及善款去向,捐款者也无法详细了解情况。还有受助群体对基金会的监督也很有限。一般来说,受助群体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较差,也无法及时了解捐助信息,只是得到基金会的救助。基金会是个人和受助者的中间组织,而由于双方的信息无法进行直接了解致使很多人对基金会捐款存在不信任。

(4)基金会内部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的基金会事业刚刚起步,我国对其的制度不完善,其自身的内部制度也不完善。一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基金会人事制度不合理,由于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由政府提供,内部运作与政府接轨,造成其内部行政化现象严重。另外其财务制度也不正规。基金会的公信力应该表现在其透明的财务公开中,而大多数基金会则没有直接公开财务,加之监督不到位,会导致很多腐败现象的产生。

四、提高我国基金会的公信力的对策

(1)重视基金会内部人员的道德素质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基金会作为一项高尚的助人事业,最重要的就是声誉。基金会的社会声誉直接关系到基金会的发展和存亡,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部人员加强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不仅能防止腐败发生,同时还能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要重视基金会人才的培养,积极招募来自社会的有志青年。

(2)政府加强对基金会的支持。政府应该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捐赠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并且规范这些措施,简化办理手续。在税法规定上把基金会从社会团体中独立出来,单独列出管理规定,对捐赠企业给予更高的税前扣除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投入慈善事业。

(3)在基金会网站设立“多对一”模式的捐助体系。捐助者可以采取实名制选择自己想要捐助的贫困家庭,可以捐多也可以捐少,也可以设立最高捐款额度,这样有助于使所有贫困家庭得到相等资金的帮助。而贫困家庭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是哪一些捐款者捐献了善款。并且通过网络公开捐款情况可以同时接受政府、捐款人和受助者的监督。

(4)基金会着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并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的变化及时调整。另外要制定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其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避免腐败情况的出现。

五、小结

加强基金会的公信力是摆在基金会面前的最为迫切的问题,公信力是基金会存在的基础,因此要着力加强基金会的公信力。加强基金会的公信力要着重于政府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自身内部的建设及管理,加快财务的公开制度,以及政府、捐款者和受助者的监督。另外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经过与中国实际国情的探讨,再运用到我国基金会的发展中。此外要重视媒体对基金会的宣传作用,在郭美美事件中,由于媒体报道的重点不突出,使得公众都认为红十字会出现问题,媒体对于公众了解事实真相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基金会也会随着社会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基金会要明确自己的组织宗旨,实现基金会的长足发展。参考文献:

[1]高一村:解读中国未来基金会发展三大趋势[J].中国基金会发展报.2013(4)[2]李虹: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1 [3]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J].学术研究,2005.[4]段勉:浅议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J].特区经济,2006,2 [5]李雪:中国NPO公信力的缺失与构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2

第四篇:中国民间艺术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社稷重典

——之祭祀篇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古人云:国之重典,唯兵戈与祭祀耳。中国人向来注重孝道,死者为大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每个大的家族总会为自己的祖宗立下长生牌,四时祭祀,以求祖上福荫。皇室国家更是如此,每遇大事,必先祈求上天,食飨四方,以求平安;《史记》有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关键词:娲皇 宗庙 避灾

正文

一、宫廷祭祀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于古代科技落后,很多事无法解释,只好占卜、祭祀。上古时期中国传统祭祀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的崇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我国古人开始把众多的信仰概括和归纳为对天地的信仰,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天是至上神,也谓之“帝”、“上帝”、“昙天上帝”、“皇天上帝”。历代对天的解释尽管不同,但天始终处于最高地位。“人穷则呼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天地信仰和祖宗信仰的结合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观。因此,历代的祭祀都有对天地、祖宗、圣贤的祈祷典礼,特别是对天的祈祷。祈祷两字含有告事求福之意《文》解释“祈”字:“祈,求福也,以祈斤声。” 《经籍纂诂》也解析为“求福也”,“为民求福叫告之词也”。《说文》解释“祷”字为“告事求福也”,“请于鬼神”。有关卜筮的记载是最古的祈祷记载。甲骨文上的卜辞以及用蓍草的噬法,除询问事件的吉凶之外,也有求雨求病愈的目的。人在卜噬时,口中念念有词,默默祈祷上天,祈求保佑。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诗经》里很多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言词,其中有祭神的歌词,这些歌词歌颂神的威仪盛德。《黄鸟》一篇也是又祭祀色彩。《诗经》里的“颂”,朱子解为“宗庙之乐歌”,即是对祖先的祈祷,但也有祭社稷、上帝的贺词。古代正式的祈祷词是祭文。祭天地、神灵,从汉以后都有祭文。祭吊亡人时,也朗诵祭文,《三国演绎》里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里孔明祭祀公瑾的祭文是祭文里名篇。条文主要有: 第一祭天地文。古代祭天谓之郊祭,这是历代最隆重的典礼。但从汉朝开始,郊祭才有颂读条祭的仪式。

古代天地信仰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到泰山去建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自从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历代帝王都以封禅来表明自己的丰功伟绩。《史记》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口禅。”封禅必有封禅书,称为玉碟文。《史记-封禅书》说: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碟书。”古代帝王认玉碟通意于天,故密而不宣。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登泰山封禅,认为玉碟书乃为民祈福,无一秘情,应增加透明度,予以公开,即以玉喋出示百僚,自此皇家祭祀公开于天下。

这类祭天地之文多是歌功颂德,或者在一年一度的例行祭天大典中,感谢皇天后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或是在登基大典中,把登基之理由昭告上天,祈求佑助;或是在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的时候,皇帝登泰山,把国家兴旺的情况昭告上天,献祭感谢。第二,国家大典的祷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如两国缔结盟,太子加冠,皇帝的祖庙祭祀,以及出师征战等等均有祷词。衰绍曾于漳河结盟讨伐董卓,有《漳河盟辞》:“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载天主,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婢坠其师,无克柞国。”意为祈求神灵明鉴,以作保证。若签约各方中有不守约的行为,神灵将降罚。太子加冠为朝廷重典,举行加冠礼时,有祝文昭告祖宗,祈天赐福。晋太子冠祝文曰:“今月吉日.始加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元服,皇帝穆穆,恩宏衮职。钦若昙,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第三,求雨文。我国以农业大国,若风调雨顺,则国泰民安,若久旱不雨,则五谷不生,万民遭殃。每遇旱灾,地方官员或村寨首领常到神庙祈求神灵保佑,赐给甘霖;若天下了雨,旱象解除,又到神庙谢恩,故历代文献里求雨文颇多。

二、民间祭祀

除了朝廷或官吏正式行祭礼时所进行的祈祷外,官员私人以及老百姓,为了祈福、祛灾,也向神灵祈祷,或在自家的神坛,或在祠堂里,或在神庙里,一切有神灵的地方都可以进行祈祷。除了佛教徒和道教徒把祈祷作为日常的宗教活动外,中国普通老百姓通常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只是到了有事时才祈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民间祭祀一般都是以神话里的神灵,像龙王、灶王爷、观音等,现在过年还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说法。有个广泛流传的神话,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别男女、通婚姻、断鳌足、立四极”,这个神话迄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妇孺皆知,广为流传。这个神话也说明了女娲娘娘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也正因为她的勤劳、智慧、献身精神,功高盖世,被后世封为娲皇圣母,为我华夏始祖。娲皇圣母也食飨万世。古代圣贤也为民间祭祀的对象,曲阜的孔庙自古以来都是士子们心中一种无上信仰;洛阳的关圣大帝庙,四时得飨,官民乡绅无不捐钱供奉以求平安,也只有关圣大帝可以通吃黑白两道,又有武财神的美誉。

此外还有宗祭,即宗祠祭,祭祀之日,在祠堂的中进正厅击鼓迎神,供奉五谷祭品,焚香拜揖,给祖先传达子孙的虔诚之心。祭仪结束之后或分猪肉给各户,或办伙食,供祭祀人、宾客一起饮宴,人神共享祭祀的欢乐。墓祭,也称家祭,祭祀对象是自家门祖和已逝的先人,分为春祭和清明祭。春祭则须是祭头年的新坟,在正月初一由1-2人上坟,祭品为水酒、装有各色糕点的桌盒,利市饼等。清明祭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祀则于清明日家家户户带领子孙上坟,祭品为野艾锞(俗称清明稞),水酒等,并且必须在坟头挂纸线。献尊长,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家祭。每逢生人、生日、传统节日,大病初愈、升官及第、父母忌日,甚至与人隙讼,家里都要献尊长。献尊长一般都在晚饭前,蒸饭、蒸菜、蒸猪肉,没有猪肉也要在菜饭上蒸3条小干鱼,扫地、抹桌(八仙桌),在八仙桌上摆上饭甑、酒杯(3只),一箍筷,再对祖先烧金银香纸,下跪、拜揖。其目的不外乎向祖宗报喜、纪念,或请祖宗祜佑。献尊长时,生人必须回避。

三、其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代祭祀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很多有关祭祀的活动,但与祭祀的本来目的已经有了许多变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有关祭祀流传下来的,合家团圆的目的已经超过了祭祀目的了。道教的“三元节”,佛教的盂兰盆会都是祭祀的一种形式。

四、祭祀的场所

庙宇是祭祀的一种场合,各座名山上都祭祀天地的场所,名山古刹得享天地灵气,在古人的眼里,是最接近上天的场合。

历代帝王为了祭祀天地四季,都有特定的建筑,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尺寸之间都不能出差错。天坛是专门祭祀上天的,地坛祭祀大地。每年春分都有祭祀四季的典礼。在祭典上司礼官员按部就班,依照礼仪一步步进行祭典,皇帝也要隆装盛服,登坛祈祷,保佑社稷平安,四方太平,国运昌盛,传之子孙万代。

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论文

参考文献:

《史记-封禅书第六》——司马迁

《三国演义》——罗贯中

《尚书》

《周官》

第五篇: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中国民间风俗习惯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潮,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 “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 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teniu.cc,请保留此标记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尝放河灯等宗教活动。中国大约是在梁武帝时(六世纪上半叶)始设“盂兰盆斋”的。现在,设“盂兰盆”的在民间少见,但放河灯的习俗却中秋阖家团员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祭奉之后,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团圆欢聚。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重阳登高敬老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是魏晋以后兴起的节日。“重阳”、“重九”之名,肇于三国时代。主要有五种传统习俗。一是登高,此时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是游历的好季节,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于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三是饮酒赏菊。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观赏千姿万态的秋菊,喝几盅菊花酒,也重阳节的乐事。四是食重阳糕。人们把粮食制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谓之重阳糕,而“糕”又与“高”谐音,食之谓可步步高升。五是开展敬老活动,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绵延不绝。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

民间有这样一首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现在尽管设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卖的关东糖、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