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小说片段赏析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已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还有……。如果她挑中他们之中的一个,……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金锁记》 赏析:这是七巧临终前的绝望景象。七巧回忆着自己的受辱与委屈、自己的恶毒和残酷、自己没有爱情的非人一生,其中的淡淡怨恨,淡淡的悔痛就被张爱玲使用大量的柔细音韵、“声长而少波动”的平声调的字词所烘托而出,与现实境遇中的苍凉、凄婉的基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七巧由“被人毁”到“自毁”到“毁人”这段经历深切地同情,同时也是张爱玲为唤引读者的怜惜而刻意安排的,声随情移,情由韵生,在这些段落中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示,可见张爱玲的笔力穿透纸背,也穿透着每一个人的心。
曹七巧便是一个自己被这个社会套上了枷锁,这个枷锁在外人看来也许真是“金”的,那锁是豪门大宅中打造的金锁,那把锁将曹七巧死死捆住,挣不开,甚至连一个同情她的人都没有。这也许才是曹七巧为何如此恨自己的哥嫂的原因之一吧!她那所谓的哥嫂,就是那种不但不同情带锁的她,反而羡慕她拥有那把金锁,甚至希望能从金锁上刮写什么下来。这样的哥嫂,若换了谁也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好脸色!曹七巧就这样糊涂地带上了这把金锁,就这样丧失了自己有可能得到的幸福。进入“豪门”后的她呢,得到的更没有什么快乐,有的只是姐妹们的不睬和对三爷姜季泽的幻想。曹七巧注定一生悲剧,不论是爱情,友情亦或是亲情,这些都是曹七巧注定没有的东西。这样的曹七巧是更会让人悲悯的。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 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 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 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 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 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 》 赏析:对流苏的描写是透彻而现实的,不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现在,女人的本性变化不大。而流苏代表着一类女人的本性。用了张爱玲形容流苏和柳原的话,“然而两方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美丽、精刮、矫情、自恋以及还有一点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动和梦想,更多的是对吃亏的担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泛滥。矛盾而煎熬地生活着。张爱玲太过犀利和尖酸,爱情被描述成如此是写真也是接疮疤,可能揭得的是社会和女人的伤疤。
在构思上,张爱玲也有她不俗之处,在《倾城之恋》的结尾,她设计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可不是琼瑶式的大圆满结局,而是一种貌似圆满的结局。这就很微妙了,到底是圆满还是不圆满呢?柳原这个风流人物,结婚后就再没有那些俏皮话了,因为结婚后日子就平淡了,两人天天相对,谁知道会长守还是会烦呢?婚姻有了,爱情没了,所以流苏有点怅惘。但是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不容易,千辛万苦地总算是结婚了。所以她又笑了,却又带些恼意,踢了蚊香盘。
这种心理描写很细致,很微妙。而这种构思也很独特,而最后的一句“不问也罢”,又折射出多少苍凉与无奈。
第二篇:张爱玲散文片段精选
张爱玲散文片段精选
一,封锁之回家做饭
上街买菜,恰巧遇着封锁,被羁在离家几丈远的地方,腿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太阳地里,一个女佣企图冲过防线,一面挣扎着,一面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烧饭吧!”众人全都哈哈笑了。坐在街沿上的贩米的广东妇人向她的儿子说道:“看医生是可以的;烧饭是不可以的。”她的声音平板而郑重,似乎对于一切都甚满意,是初极外国语教科书的口吻,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听在耳朵里使人不安,仿佛话中有话。其实并没有。
二,“从头看到脚,风流往下落;从脚看到头,风流往上流” 三,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庆年节,太大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榴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栅栅,百稻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0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第三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看完了,却心潮澎湃。。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第五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金锁记》有感
《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尽了屈辱和欺凌,终于熬到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分得一部分田地财产。以前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如今她单立门户,手中掌握着金钱却失去了青春,人也变得凶狠,阴冷起来。她为了守护出卖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首先绝情的报复前来算计她,勾引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不是不爱他,但她更爱钱,继而残酷的对待她自己的儿女,为了不让他们离开自己,不使金钱被外人占去,不惜让他们都学会了抽鸦片。她甚至干预儿子,女儿的婚事,逼死了媳妇,弄得儿子不敢再娶,女儿也断了嫁人的念头。她平时更是疏远亲友,大骂下人,把整个家弄成“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人不人,鬼不鬼。在她临死之前似乎有所清醒:“三十年前她戴着黄金的伽。她用她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后悔她为了追求金钱失去了早年的爱情和正常人的幸福。金钱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相反弄得她恨一切人。一切人恨他,腐蚀了人性。
张爱玲太悲观了,她的小说人物命运一般都充满了无奈和怨情。张爱玲她自己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
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发掘人物潜在的意识。就比如写曹七巧打发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又到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进到了,飘飘拍着扇子。”“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则深刻的写出了七巧内心的矛盾,从她抱着希望以为这小叔子真的是来和她重续旧时的情分,结果她一试,才知道姜季泽来是为了骗她的钱,她为了钱,又放弃了这次他们可以在一 起的机会。
张爱玲小说大多写上海和香港,洋场那些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女人在这些封建大家庭的沉浮,以及女人在这些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小说的结局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似睡非睡,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和许多的人爱过她。只剩下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