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特征
——阮桂源
摘要:在中国,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发展之中,才得以逐渐积淀而成。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固然有其文化的特征与性质,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浅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及其审美特征。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内涵着重的表现在“品”、“味”两字,其美学思想始终围绕着对“品”与“味”的追求,从而创造和极大的丰富着饮食文化本身的领域。其审美特征也主要表现在对“品”与“味”极致追求上。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美学思想 美学思维 审美特征 品味
正文: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饮食是作为中国民生的重要组成,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因而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展之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博大而又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包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们不同的哲学思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所选取的不同饮食行为,真正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巨大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固然也有其文化的特征与性质,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浅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维及其审美特征。然而由于饮食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要真正全面的阐述好本文的论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总而言之,以我的认识层面和知识水平,我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内涵着重的表现在“品”、“味”两字,其美学思维始终围绕着对“品”与“味”的追求,从而创造和极大的丰富着饮食文化本身的领域。其审美特征也主要的表现在对“品”与“味”的极致追求上。
谈到美学思想,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二是对具体内容怎样进行思维。因而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可表述为以下:人们对于饮食审美思维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思维的。而审美特征,指就是人们饮食审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是讲求“品味”的,“品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为尝试滋味和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关于“品味”的由来在此无从考证,但把“品味”拆开来就是“品”和“味”;“品”是一种行为,“味”是“品”的对象,“品”与“味”反映的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或许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品”既指一种高水平的饮食行为(高雅行为),体现出行为的水平。如“品茶”中的“品”,仔细体会,细细玩味的意思。又可简单的理解为一种享受,“品”即享受,是一种对于外界感官刺激的美好体会,因为备受人们追求。另外“品”还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解析,即对美好食物的追求的行为,为认真体味、领会的意思。这些恰好就是中国人在饮食上所思维的。人们长时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怎样认真的来体味领会好饮和食呢?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力量,促使人们按照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人生观来往美而好的饮食行为发展,开创出“品”的行为水平,积淀出中国的饮食文化。
与“品”对应着的是“味”。“味”产生于饮食,本身就含有“美”的意思,同样也是人们饮食美学思维的重要内容。那么人们是怎样对“味”进行思维的呢?如果是日常的味,有好味与不好的味之分,人们想的自然是要好味的,舍弃不好味的,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根据地域性的差异和人们的习惯,人们又对本地(或家乡)风味又特别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之情和分明的生存环境状况,具体可反映在不同菜系风味特点上;第三,中国人的“味”,反映出明显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念。中国人讲求“调味”,任何一种物料都有阴阳两性,调阴阳以达其味性,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维之一,追求味“淡”则与“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味”与“和”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和”是融和,和睦之意,既指菜式的制作上,也指人生道理的领悟上,反映出人生的大道理,一局餐宴,在美味的饭菜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气氛更加融洽、和睦。
“品”与“味”的结合,那就是一个很美的“品味”,也即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美学思想。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品”与“味”后就发现,人们对于饮食,他们的审美特征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主要是表现在对“品”和“味”的极致追求上,中国人民对此两字的关注和追求都胜过其它任何国家的人民,人们似乎对美而好的“品”、“味”都乐此不彼,津津乐道。每当谈起吃,人们总是那样的开心,总会畅所欲谈。因此可简单的概括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享受“品”,追求“味”。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2] 陈诏 《饮食趣谈》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 《中华文化通志 饮食志.第9典:宗教与民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吕叔湘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
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⑤工巧性
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缋的工巧性。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固然也有其文化的特征与性质,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浅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维及其审美特征。然而由于饮食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要真正全面的阐述好本文的论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总而言之,以我的认识层面和知识水平,我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内涵着重的表现在“品”、“味”两字,其美学思维始终围绕着对“品”与“味”的追求,从而创造和极大的丰富着饮食文化本身的领域。其审美特征也主要的表现在对“品”与“味”的极致追求上。
谈到美学思想,应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概念,一是美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二是对具体内容怎样进行思维。因而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可表述为以下:人们对于饮食审美思维的是什么以及他们是怎样思维的。而审美特征,指就是人们饮食审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
2.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是讲求“品味”的,“品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析为尝试滋味和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关于“品味”的由来在此无从考证,但把“品味”拆开来就是“品”和“味”;“品”是一种行为,“味”是“品”的对象,“品”与“味”反映的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思想或许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品”既指一种高水平的饮食行为(高雅行为),体现出行为的水平。如“品茶”中的“品”,仔细体会,细细玩味的意思。又可简单的理解为一种享受,“品”即享受,是一种对于外界感官刺激的美好体会,因为备受人们追求。另外“品”还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解析,即对美好食物的追求的行为,为认真体味、领会的意思。这些恰好就是中国人在饮食上所思维的。人们长时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怎样认真的来体味领会好饮和食呢?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力量,促使人们按照他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人生观来往美而好的饮食行为发展,开创出“品”的行为水平,积淀出中国的饮食文化。
与“品”对应着的是“味”。“味”产生于饮食,本身就含有“美”的意思,同样也是人们饮食美学思维的重要内容。那么人们是怎样对“味”进行思维的呢?如果是日常的味,有好味与不好的味之分,人们想的自然是要好味的,舍弃不好味的,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根据地域性的差异和人们的习惯,人们又对本地(或家乡)风味又特别的怀念,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乡土之情和分明的生存环境状况,具体可反映在不同菜系风味特点上;第三,中国人的“味”,反映出明显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念。中国人讲求“调味”,任何一种物料都有阴阳两性,调阴阳以达其味性,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维之一,追求味“淡”则与“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味”与“和”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和”是融和,和睦之意,既指菜式的制作上,也指人生道理的领悟上,反映出人生的大道理,一局餐宴,在美味的饭菜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气氛更加融洽、和睦。
“品”与“味”的结合,那就是一个很美的“品味”,也即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美学思想。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品”与“味”后就发现,人们对于饮食,他们的审美特征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主要是表现在对“品”和“味”的极致追求上,中国人民对此两字的关注和追求都胜过其它任何国家的人民,人们似乎对美而好的“品”、“味”都乐此不彼,津津乐道。每当谈起吃,人们总是那样的开心,总会畅所欲谈。因此可简单的概括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享受“品”,追求“味”。
3.中国古典诗画的审美特征
西方在摹仿论的美学基础上,强调诗画的区别与界限,二者壁垒分明,而中国则在表情论的美学基础上,强调诗画一律。中国画不仅具有绘画的特质,还兼有诗歌的美学意蕴,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①时空美
在中国诗画中,时间感蕴寓着空间感,空间感弥漫着时间感,中国诗画具有突破时空界限的时空连续性。“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杜甫《春日江树五首》之一), 这是诗人杜甫典型的时空意识,精辟的表达了中国文艺家的时空观念。万里乾坤之大,百年时序之长,都吸笼于心眼之中。这是一种非生理的心理感觉意识,是用“心眼”去把握广袤深远的时域空间,形成了中国文艺特有的时空美。
传统山水画的高格品味每每体现在它追求高、深、阔、长、远、势、韵等等,不受时空限制是其特点。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川训》中所述的“三远法”可谓中国传统空间审美观照经验的总概括。“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显示出审美主体不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点上去发现对象,而是顾盼流瞥,随心所欲,全景扫瞄,因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个全方位的经验载体。如果说中国诗画的空间结构是一种心灵化了的意向组合,那么中国诗画的时间结构则是一种情绪化了的审美意蕴。
且先让我们翻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读一首最简单的诗——《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箫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时间单位在这里不再是数学型或物理型的简单符号,而是显示情感的指示器。“一日”是不变量,随着采集活动的变化,相思的情感却成了变量,“三月”、“三秋”、“三岁”,时间的增长标示了相思之情的深长,这才是时间单位在这里所表达的主旨所在。
由于中国绘画运用散点透视,而运动本身就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于是空间的展延和时间的流衍在中国画中同时得到了表现。让我们看一看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此图以长卷的方式,描写了李后主宠臣韩熙载以纵情声色来逃避苦衷的故事。本画通过描绘夜宴的各种活动,展示了时间、空间、人物动作及对韩熙载心理过程的刻画。
由此可见,中国画家采用散点透视,其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形成一种节奏感、运动感,于空间的展延中表现了时间的流衍。而采用长卷巨幅形式更鲜明的表现了这一点,赋予绘画以诗歌表现时间承续、流动的特性,使绘画具有诗歌的功能,恰似当代电影、电视中流动的画面和交替出现的蒙太奇。②声色美
声音和色彩在中国诗画中交相辉映,使视听觉之间相通相融,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很讲究声音与色彩的门类。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而注重它的声色美。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是通过声音、颜色、情景等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美妙图画。“淡淡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中飞翔的白鹭与鸣鸣的黄鹂,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对照强烈的画面,给人以浓烈的美感享受。再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诗人白朴在这首《天净沙〃秋》的诗中把红、绿、白、黄、青、黑等色彩倾注而出,描绘了一幅华丽、斑驳的深秋景色图,令人心旷神怡。
绘画艺术同样强调绘声绘色。特别是我国绘画艺术,画家们主张“墨为主,色为辅”,以墨显色,以色助墨。如齐白石的《秋蝉》中蝉以焦墨擦染而成;他的《牵牛》也是红花墨叶;《葫芦》中黄的葫芦而其蒂与画上题款均用浓墨,其色彩都是很美的。由于视觉和听觉之间往往存在交感、联觉、幻觉的现象,观画闻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前人誉之为“疑风可动,不笋而成”;又如白居易称赞过某名家画的竹子,“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他们都是从极目观画幻觉耳闻风吹竹梢的飒飒声。唐代的诗人刘鳌见了李成的山水画,也有观画闻声的感受。其诗云:“六幅冰绡挂翠庭,危峰垒嶂闻峥嵘。却因一夜芭蕉雨,疑是岩前瀑布声。” ③模糊美
中国诗画在描绘客观事物时采用不确切、不明晰的手法,不具体描绘对象的状貌和情态,使人产生朦胧而模糊的感觉,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审美特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道”是哲学的最高思想,是宇宙的本原,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传不可名状的东西,它模糊不清,恍惚不已,老子在这种道家哲学观指导下的中国美学必然是一种模糊美学。“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叶燮《原诗〃内篇》),是模糊的心理状态;“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叶燮《原诗》),是模糊美的最佳效果。庄子曾赞:“古之人在混茫中。”刘载曾论:“夫篇终而接混茫,则全诗亦可知矣。”杜甫亦自夸其诗“篇终接混茫”。模糊美,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标准。
清朝绘画大师石涛于《题画山水》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石涛《苦瓜和尚语录》),提出了不似之似的观点。这一模糊美的观点后来被齐白石大师进一步发挥,他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正式形成了“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原则。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画体”时,认为谨细的画最差,因为他“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是画的下品。齐白石大师画虾,妙在神似,其外形似虾,但又非“历历俱足,甚谨甚细”,亦不全似,而正是在这“似与不似之间”表现了虾的盎然生趣,故给人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时空美”、“声色美”、“模糊美”实乃中国诗画在以表情论为基础的民族美学思想指导下,以“情”为契合点水乳交融所产生的独特审美特征。
一幅清新幽远的好画,再以一手好书法题上一首好诗,复拓上几枚朱印使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一点上,西方艺术跟中国艺术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中国诗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值得骄傲的艺术。
有禅诗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以水月之形影相随喻心佛之相生相照,道出了心佛相通的禅家妙谛,而中国诗画又何尝不是如水月相形相随、相生相照呢?
4.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尽管在我国各类园林各具特色,但都基于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和建筑园路这造园的三个要素。而接下来我就简要分析一下这三个要素:
山水地形,作为古代园林艺术形式的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之一,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可以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而设计师们在山水地形的自然环境下,依势而建,充分顺应自然规律,也为园林艺术的发展献出了巨大贡献。
花草树木,其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添加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建筑园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氛围浓厚。亭塔楼阁,飞檐彩壁,雕梁画栋,隐于山水浓荫之中。隔墙围栏装饰着彩云飞龙坐狮,拱桥曲廊。其使用的借景手法巧借园外远景和以园内景物互为背景,扩大三迭景深,使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障景手法使景物相互掩映,免一览无余,造曲径通幽、园中有园、步移景异之效果。
5.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是在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因此要对一首中国古典音乐作品进行较全面的领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审美特征。①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首音乐作品是表现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如在魏晋人士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也是反映当时作者在战乱流年的时代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定,远嫁他乡,最后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两个孩子而返回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乡,这种内心充满复杂矛盾的现实也正是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生出来的。因此,要能深刻地领略这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得了解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②音乐作品的民族特征
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征,这包括文学及其它艺术品等。我国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古典音乐作品,其体现在调式、风格以及音乐组织等方面都与西方各不相同,而在我国各民族地区,又有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当然目前流行的各地方的剧种、曲艺等就不用说了,就山歌、小调、号子等在各地都风格各不相同。这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典音乐文化深厚的根底。③音乐作品的文学特征
音乐的文学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与文学的联系上,文学诗歌是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载体,而音乐的出现则又是更形象化地帮助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至远古时期,下至今天,同样如此。例如《诗经》中的《关睢》,在这首文学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帮助诗词本身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在河之洲”的那位恋人的无限思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宋词、元曲后的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学特征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两者之间的界线也显得越来越模糊。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说,学会鉴赏中国古典音乐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分享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可以让我们自觉地去坚守我们优秀文化的阵地,增进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研究。
综上可见,中国古代美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源头,而从中分流出“美善统一”、“情理统一”、以“审美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几股纯朴的如清流般的观念。也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品格,成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
第三篇: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 要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征。饮食除了满足人类发展的营养功能外,在社会文化中还具有饮食成礼、激发艺术思维、陶冶性情、和谐人际关系等功用。新时期,对于饮食文化中的一负面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development, can be found its obvious inheritance, hierarchy, regional and other features.In addition to meeting the nutritional diet func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but also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itual with diet to stimulate artistic thinking, the yardsticks,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unctions.New Era, the food culture in a negative factor should attract attention.Keywords: Food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目 录
摘 要.....................................................................ⅰ Abstract....................................................................ⅱ 第一章 绪论................................................................1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2 1.2论文主要研究内容.....................................................3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和功能..............................................4 2.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5 2.2中国饮食文化功能.....................................................5 第三章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6 参考文献..................................................................6 致谢........................................................................6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征。饮食除了满足人类发展的营养功能外,在社会文化中还具有饮食成礼、激发艺术思维、陶冶性情、和谐人际关系等功用。新时期,对于饮食文化中的一负面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功能
2.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承继性和发展性.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社会制度的变更,都未对它产生太大的影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总结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中国传统上是宗法制国家,其结果便是等级森严,相应等级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在具体的饮食活动中,就表现为等级礼制,因而在中国有“看人下菜碟”之俗语,在宏观文化层面就表现为文化的层次性。这些层面彼此之间在用料、技艺、条件、排场、风格及总的文化特征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果腹层:其主体是最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没有或很少有超出.小农经济丰年以上的饮食要求,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这一阶层还不具备充分体现饮食生活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和哲学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区,从宏观上讲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而在微观上,这些菜系又分出许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相互交融、排斥、形成严格的地方性特点。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中国共有 56 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传统文化、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在饮食文化上又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此外,某些民族或一部分人由于宗教原因,禁忌一些饮食,长期坚持就会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特质,如中国的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回族饮食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伊斯兰菜系;部分信仰佛教的民族当中又形成食素菜系。
2.1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的功能,除了其果腹、营养和医疗功能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文化功能。
(一)饮食成礼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由饮食活动引出食礼、酒礼、茶礼等相关礼仪。首先食礼引出等级人伦之礼。在中国古代饮食内容、礼仪、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礼制,如周代天子食宴要有十二鼎,其他诸候依次递减,到普通百姓时,连食肉都受到限制;在家庭内,父子不同席,并且家长的饮食内容要比晚辈丰盛一些;其次,美食、美器的结合也要体现“礼”。从食器的质地、造型、使用,到各种宴会的规格、座次、食具的安排,均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从而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性和伦理规范。因而,中国人只要一进入饮食活动的氛围就开始别昭穆、分长幼,然后再以“长幼有序”、“卑尊有等”的原则,按规定秩序相互挟菜、敬酒。
(二)激发灵感
饮食之美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根源之一,在饮食的口腹之欲的刺激下,激发出人们的灵感。激发艺术灵感是中国饮食文化追求色、香、味、形、器五美俱备的必然结果,它使饮食文化成为包含饮食、饮食心态、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三)陶冶性情
中国古代的饮品可划为酒和茶两大类,堪称饮品中之阴阳。酒在饮品中表现为阳,它激发人兴奋发狂,可、产生灵感,同时,也可以排解忧愁。
(四)饮食合欢
《礼记·乐记》:“酒食者,所以合欢。”聚餐和宴饮往往是中国一切年节活动的最高潮。婚礼上,新人要喝“合卮”酒,以示感情融洽。除夕、春节、元宵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等,在大家共食、共同敬神的过程中,调和了人际关系,用饮食来敦睦亲友、邻里,并通过对菜品的安排、环境的设计、气氛的烘托,去敦睦感情,进而推行教化。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各民族饮食文化也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在 21 世纪的今天,深入研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及其特点,将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中国人民饮食生活上的物质享受和文化享受的水平和层次,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协调.第三章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一、中西饮食文化观念差异
(一)中国饮食的艺术倾向性。自古以来,中国的饮食比较注重形、色、香、味的结合,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强调视觉、味觉等感官感受往重菜的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中国人将烹调称为一种艺术沽今流行的“美食”则进一步将烹调纳入美学范畴在中国的习俗中,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重要内容和活动高潮。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对营养方面的考虑相对较少。饮食的美味追求压倒了理性,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外国人也开始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问题。
(二)西方饮食的科学倾向性。相对于强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更加注重科学性他们烹饪美食的出发点是营养,而将美味作为目的。西方人全力研究食物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差异特别注重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同时会考虑饮食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等含量是否搭配适宜食物供给的热量是否恰到好处以及食物所包含的这些营养成分是否都能被吃的人充分吸收是否有副作用等方面。
二、中西餐具与用餐形式差异
餐具差异。中国人以筷子作为主要餐具。筷子是中国人用餐的主要餐具。因为筷子没有戳、插的行为,因而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温文尔雅。这也反映出中国人在世界观方面与西方人的差异。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著名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在谈到筷子的使用时曾经说:筷子不像是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迈进这样说来要增快这种系统的创造和研讨,让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提升产出速度。
三、智能系统的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智能体统是用机器人来模仿和取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种比较主要的方面智能系统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没有人类参与的背景下智能器械可以主动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技术中的智能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分等级递阶和神经网络调控系统等,用这些系统来让对计算机的调控变成现实,可以在很多方面和某些意义上很有力度地推进科技的进步,使用在市场的生活中和生产中。计算机的这种系统到现在为止仅仅在比较浅显的方面对人的大脑活动进行模拟制造出一些机器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生活提供了便利。经过进一步的发明和研讨,就能够实现对人类思想和各种计算的调控这种系统的发明创造会伴随着计算机技能的进步而得到长久的发展,同时,计算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了智能系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参 考 文 献
[1]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2]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3] 杜莉,姚辉.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目
录
1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1 2中国饮食具有风味多样性.....................................2 3中国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2 4中国饮食讲究食医结合.......................................3 参考文献.....................................................4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历史的传承性
风格特色
医食结合
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集中了全国各民族烹饪技艺的精华,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丰富的民族性、特定的地域性、历史的传承性和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性。中国美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选料、口味、制法和风格上都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差异和风格特色。不同地区的烹饪美食在一定的时空中延续,构成了中华美食文化时空系统的基本要素。国人对食物有许多独特的鉴别方式是医食结合,比如从阴阳的角度,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热性的食之有火,凉性的食之有寒。一般说来,物性相反的不可同食,但如热、寒太过,则热上不可再加热,寒上不可再加寒;从营养的角度,又分出是大补还是大损,补品有益,损则不宜。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以及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自山西猿人和云南猿人用火进行熟食开始,中国已有170-180万年的熟食历史。如从确切有用火熟食的北京猿人算起,也有50-60万年的历史。从火在下水在上的“烹饪”算起,中国至少也有1万年的历史,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绝无仅有的。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中国饮食具有风味多样性
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所制约的气候、物产等又为各地人们的饮食制作工艺、产品及口味、嗜好、和饮食习惯等的形成发生巨大的影响。除汉族外,中国有55个民族。各民族所居地域和生活方式以及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饮食风味也不同。在一些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多民族风味相互融会、新的、独特的风味。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祖先开始了原始的食品制作。历史上几次大变迁,发生了数次规模庞大的民众南迁、北移,以及持续不断的中外文化大交流等因素使中国饮食产生并发展为众多的风味流派。在我国烹饪生产中,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自然村镇,都有着特色性的美食品,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这些食品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更有独特的加工技艺,那些多变的形式,丰富的品种,鲜明的文化风格,是各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
3中国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制作方法
蒸、炒、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蒸法已有6000年,爆法已有2000多年,至今仍为华人所独有。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 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4中国饮食讲究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传统医学认为食物以“五味”形式表现,如麻李、狗肉属味酸;稻、枣牛肉属味甘;麦、杏、羊肉属味苦;黍、桃、鸡肉味辛;大豆、粟、猪肉属味咸。这里的“味”不是指自然味,而是指食物的“药性”。五味中咸有软化作用;苦有干燥、泻、坚化作用;酸有收敛作用;甘有缓和作用;辛有润泽、疏散作用。
治病的各种方法,不外是达到让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目的。除用药、针炙、调节情绪、调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等外,饮食的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食疗的大原则是,根据人体内部阴阳、五行不调的具体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症进食。虚症者补之,实症者泻之;寒症者温之,热症者凉之;病在表者使之散,病在里者使之出。进食要适量不能过饱,不饥不饱的程度最为适中。《管子·内业》“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藏;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谓之和成。”
参考文献
[1]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2]贾思勰,《齐民要术》,174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10月.[3]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第五篇:审美特征
浅谈商业插画审美特征
信息传达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插画的影子。由于插画所渗透的领域正不断扩展,只要存在信息交流,插画就都有用武之地,所以近几年的各大艺术设计院校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商业插画的内容。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商业插画可以说是最具有表现意味的,它与绘画艺术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商业插画与绘画艺术的联姻使得前者无论是在表现技法多样性的探索,或是在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展示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具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艺术成了基础学科,商业插画则成了应用学科。
在插画教学中,明确其审美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纵观商业插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虽然不可能取代绘画艺术,但是应用范围都在不断扩大,主要以四种形式出现:出版物插图、卡通吉祥物、影视与游戏美术设定、广告插画。商业插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创作和表现与一般绘画规律和方法是相通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概念。它是商品设计中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从属性与制约性,艺术表现必须服从于图形、图表等文字以外的一切视觉化形式,以达到设计所需要的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插画发展到今天,已拥有了丰富的表现表式及传播媒介,这一媒介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息简洁、明确、清晰展现,让人一目了然,那么商业插画形式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审美特征。
一、目的性与制约性
商业插画与其它艺术品一样,都具有审美价值、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其中功利价值是第一位的,这个因为商业插画自身有非常强的目的性与制约性,一般的艺术作品着重表现艺术家的个性与精神世界,诉求对象
是社会大众,也可以是自我。而商业插画,由于它是为一个特定的物或事服务,它的表现对象占主导地位,作者居于从属地位,目的性非常明确,使商业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最终达到商业活动的各种目的。
二、实用性与通俗性
实用性与通俗性是现代设计艺术的显著特征,首先,商业插画不像纯粹的艺术品,它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它是促进商业活动的催化剂,非常讲究实效。商业插画的主题是否明确,信息传递是否通畅,影响面是否广泛,引起公众的记忆是否深刻,阅读率是否高,检验商业插画是否有实效的标准。商业插画的受众是广大消费者,所以形式上要求通俗易懂,审美趣味独特,而又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三、形象性与直观性
作为信息的传播,图像较之于文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可以是写实的,抽象的,变形的。
对商业对象的内容做到形象化的处理,其效果直观,让人容易理解,另外许多人类肉眼所不能及的微观与宏观世界,以及幻想中的世界,都需要插画作形象化的处理,以达到直观的效果,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虚拟的空间,侧如许多科幻题材的插画把“星球大战”渲染得淋漓尽致。
四、审美性与趣味性
虽然商业插画受到目的性的制约,但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否则令人索然无味。商业插画家除了把内容表达清楚外,还多运用各种手段使插画具有
感满足人们的感情和审美需求成为一种引发注意的刺激因素,让人目识心记,欣然接受。
趣味性是商业插画常常具有的特点,它使许多枯燥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颇具幽默感。这种艺术手法能够洞悉,揭示平凡事物表面所掩藏的深刻本质。使人们轻松地接受插画所传达的信息内容。
五、创造性与艺术想象
现代生活是繁杂的、快节奏的,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因此,如何让人去欣然接受商业插画所传递的信息是设计师们首要的课题。
创造性是插画需要的是精心的思考巧妙独特的创意,创意是商业插画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让人觉得无味。出色成功的创意应该是让信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来,让受众在审美享受的过程中去发现,把握信息,使信息深入人心。
创意的产生需要充分的艺术想象。创意在忠实、准确传达信息的目标宗旨下,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设计师的艺术想象能力,把表现对象经过认识、理解、处理,使其脱离原来的状态,成为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的艺术形象,以新颖独特,巧妙的面貌抓住观众,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往往会产生震憾人心的力量和感染力。例如巴赛罗那奥运会的广告插画中表现了运动员作的各种高难度动作,有鞍马、举重、马术等。运动员独特的器材不见了,背景衬托的是太空和地球。让人们看到的是:举重运动员托举的是地球,骑手跨越的是太空,守门员救球犹如九天揽月„„充分体现了“高难”二字,并展现出体育运动精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气势。
六、多样化、多元化
商业插画审美标准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因为它的媒体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内容是多样化的,辐射面是尽可能广阔的。
随着商业插画媒体的增加、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促使着商业插画形式的多样化。插画最初诞生的是单色木刻、慢慢地可以套色,随后有了照相技术,电影、电视、电脑及其他媒体。插画必须适应不同媒体的要求,同时媒体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插画有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例如木刻的手法是无法表现逼真的现实的,摄影却能将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图像合成技术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是难以奏效的。电脑解决这一问题却易如反掌。实践证明,在插画领域,为了达到目的和效果,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又因插画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大到整于宇宙,小到微生物,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都可以涵盖其中。它的主题视需要而定,没有哪种东西可画,哪种东西不能画的限制,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包。再则,商插画的诉求对象要尽可能的广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的欣赏水平的人都可能是诉求对象。但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价值标准是有差异的,丰富多样的,这种情形下,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难分高下,相互并存,就不难理解了。面对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的需求将不断推动着商业插画的发展,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段、技法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方面,它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插画家拓宽了自由的表现空洞,能以充分认识商业插画基本审美特征,及时总结商业插画的形式、规律,将是现代设计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更具实效、新颖独特的商业插画作品,服务于商品经济。
综上所述,商业插画由于媒体,内容表现手法、诉求对象的多样性,使其审美标准也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商业插画既然与商品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前景必将是灿烂煌的。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2004Y026
参考书目:
《商业插画》张雪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