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小编整理)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小编整理)



第一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1.影片:

【片名】阳光灿烂的日子

【译名】In The heart Of The Sun

2.基本信息

年代:1994 国家:中国 类别:剧情 片长:129 Min 导演:姜文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获奖情况:获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获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3.剧情传送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余北蓓,还有米兰。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他们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同样是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4.深度酷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改编王朔小说《动物凶猛》的一部电影,影片采用自述式,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这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的记忆,也是这一代人的记忆。在对于该影片的定位时,将其定位为青春片或者爱情片并非臆断,导演姜文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真的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阳光后的黑暗正在侵蚀着那个年代的人。但是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烟、武斗和内参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为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导演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小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凯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我们都有和少年维特和马小军一样的烦恼。身体内巨大的能量无处宣泄,伺机爆发。我们的青春充满着阳光,灿烂得有点刺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放肆的喧哗、放肆的大笑、放肆的冒险,一切都是那么的随心所欲。《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于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人性是相同的,马小军身上有我们的影子,他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动人心弦。

5.特色摘英

该片展示了文革时期,一群青年人的无悔青春以及对爱情的朦胧与追求。阳光如此灿烂,照耀着马小军等人蠢蠢欲动的朦胧,全片利用暖色调拍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半虚半实,仿佛青春即是一场幻觉,正如成年后的马小军画外音所说:“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么勇敢过”,幻象和真实搅杂在一起,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调。特点如下:

(1)该片的细节处处与片名结合,充满着阳光,以唯美的太阳光线贯穿全篇。

马小军爸爸的因公事离开,飞机场一片阳光灿烂,载着爸爸的飞机“哔”的升向蓝天,马小军的生活也从此打开了一片艳阳天。

在骄躁不安的炎炎夏日,阳光照耀着所有的人,导演一个蒙太奇把童年马小军变成少年马小军,一排单车上路,阳光将少年们的背影拉得很长,很长。

马小军从混乱的课堂里逃了出来,从昏暗的走廊里奔向门外的灿烂阳光,开始了他的“开锁”生涯。

马小军顶着耀眼的太阳,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在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

(2)对青春时期性的大胆诠释,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

于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小军.马小军极力拒绝,最终马小军脸上红红一片而于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这是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

米兰的出现给了马小军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米兰成了他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泳池边朝她丰腴的屁股端上一脚再到他想要强暴米兰„„马小军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谜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一层层地被剥落,性不过就是欲望。

尤其当黑社会大哥彪哥以米兰的昔日情人身份出现,马小军明白了米兰根本就不是纯洁的;当刘忆苦公然以米兰的男友自居时,马小军终于明白米兰不过是他的暗恋甚至是意淫对象。

(3)全片线索连连,环环相扣,虚实相结合,处处透露着黑色幽默。

于北蓓的出现,提及到米兰,马小军的学会开锁进屋,为米兰的故事作了铺垫,所有的准备终于迎来了米兰,可随着故事的发展,米兰竟是一个梦想的破灭。

全片虚实结合,引人遐想,无法考究米兰对马小军的感情,更无从得知那个雨天的拥抱是否真实;于北蓓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了;莫斯科餐厅里的马小军是否真的能向刘忆苦动手;胡老师帽子里的煤球究竟是怎样一回事,那张彩色的照片究竟是幻想还是真实。

胡老师在阳光中对着窗口大骂;流氓的领袖最终被更年轻的流氓所杀,混混的领袖最终被炮弹震成了傻子;威风八面的老将军和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坐在集体的最前列与大众“集体偷看”黄色电影却又冠以道貌岸然的名目;开着军车打架斗殴的流氓们集体喝酒放肆的地方竟然是挂着领袖的莫斯科餐厅,影片的黑色幽默无处不在,扣人心弦。

因此,有如下判断:这段关于青春的记忆贯穿着阳光与梦,生活中现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缠绵,模糊的青春充满着躁动,好像曾经拥有,却又距离遥远,分不清到底哪里是真实的部分,哪里又是自己内心的愿望。《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于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真实得震撼人心。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6.个人观感与评论

青春的阳光很刺眼

——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如我们正在溃烂的青春。

电影往往能映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错落交织,也能映射心房的某一处柔软,没有经历过文革的燃情岁月,更无法亲身体验剧中人的情感,有的只能是共鸣,偶尔的一两个情节能唤醒内心深处的记忆。青春的岁月让我们身不由己,却又对什么都好奇,我们叛逆,我们癫狂,为的只是证明我们的存在;孩童时期的轻狂,让我们感受不到天有多大地有多宽,只知道世界唯我独尊。我从不否认记忆的可悲性,有的时候某种记忆就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选择遗忘、欺瞒,正如马小军逮捕被放后在家中对着镜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我也从不否认记忆的可塑性,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捏造一段可能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记忆,自拟其中,不可自拔,一如马小军对米兰的情感,对刘忆苦的大打出手,我们无从考究其真实与否。

以刘忆苦为首的那个小团体似乎让我回到了中学时代,三五人一组,一起嘻哈打闹,一起过着我们灿烂的生活。片中人消耗青春,其实也是在追求青春,从羊搞为傻子出头被打,到马小军等人去东四六条胡同打人的片断中,我看见了青春的冲动与激情,影片中放着国际歌,马小军一行人气势磅礴地向敌人走去,仿佛导演告诉我们这是一场正义之战,他们打人所用的武器是人称北京“土特产”的板砖。我们都有着和马小军一样的少年生活,心中有着虚无的英雄主义,尽管不能像马小军般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但我们仍会抱着拯救地球的理念,幻想着自己是全人类的希望。

脑袋中一直有段镜头挥之不去。马小军过生日那天,大雨中的他骑车栽进了沟里,爬出来后,他大声呼喊米兰的名字,一直喊道她家,一直喊到她出来。当米兰问他:“马小军你怎么了?”他回答到:“我喜欢你。”当米兰再问他你说什么?他退缩了,语调低沉的回答说:“我骑车掉到沟里了。”

就在他说完的那瞬间,在雨中,米兰拥抱了他。

这个场面是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我不知道米兰对马小军的态度是怎样的。但我知道,马小军对米兰的期待是那么的强烈,马小军的愿望是多么的单纯。

然而再美好的时光也只是一瞬,马小军对米兰的朦胧幻想很快便破灭,从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马小军的情感经历让我重温了少年时对两性对性的理解。在片中所诠释的性,不过就是那只充满了气的、在空中像炮弹一样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它那么地直接与无所谓,可以在空中荡来荡去而显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地不可遏抑,可以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瞬间膨胀成一枚横扫千军的炮弹;然而,它又是那么地无意义,因为仅仅竟是一个小眼儿导致了原本觉得很宝贵很神圣的生命的诞生。片刻,一切美好、纯洁的记忆化为乌有。

电影里还有一段虚幻的镜头,就是马小军穿上米兰送的红裤衩,从十几米高出跳进游泳池,马小军渴望刘忆苦等人拉他上岸,可几个哥们却把马小军踢回水池,这在暗示着青春的残酷,几个哥们也各奔东西了,同时也说明青春即将离去,他们无忧无虑,自由奔放的生活不复存在,迎接他们的是另一种“青春”,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的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凯迪拉克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逼!”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

冬日的深夜中,感着冒,穿着厚重的大衣,可还是一口气看完了整部电影,昏昏沉沉,暗黄的暖色调让人半梦半醒,那年夏天总有股烧野草的味道停留在马小军的记忆中,同样,这一年得冬天也有种梦幻的感觉停留在我的心中。青春应该是张扬的、无畏和勇敢的,青春应该是激情、无私和热情的,马小军他们的经历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的世界里也有着那份激情和友谊的回忆。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蔑视一切。在那属于青春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抛开一切。

青春的阳光很刺眼,灿烂的日子,一如我们正在溃烂的青春。

第二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鲜艳的红旗中间,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同样他们也有冲动、有爱情、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叙述的是边缘少年马小军成长的故事,以文革为背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的运用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1.交叉蒙太奇:

影片开头音乐响起,军人们在欢天喜地的扭秧歌,此处运用了一个交叉蒙太奇,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在奔跑,他们都是去欢送前去参军的军人们,为他们歌唱、祝福。

2.连续蒙太奇:

童年的马小军往空中丢书包时,用了一个时间上蒙太奇的手法,换了一个镜头,便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童年马小军长成了少年马小军。

3.心理蒙太奇:

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照片时,照片与余北蓓的笑脸不断切换,构成画面蒙太奇,这也形成了一种对比,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4.对比蒙太奇:

而这之后马小军常去米兰的家中凝视那张照片,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由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们凯旋时的欢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除了前面所说的心理蒙太奇,还有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暴力场景: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二、镜头的运用

这部影片中,镜头的推拉摇移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流畅而自然,景别的运用也非常娴熟。

1.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最佳镜头,比如在马小军自娱自乐后累到在床上时满脸是汗的特写,反映了在那个单调时代中被压抑的人们几近变态疯狂的释放后的爽快与疲惫;在阳光下对米兰笑容的特写,映射出马小军对米兰的幻想和爱慕之情;对米兰的头发进行特写,马小军用手轻抚着发丝,似乎有无尽的爱意。

2.长镜头:

长镜头是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马小军进了米兰的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爬去,都是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以及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躲在床下的情景,也是采用长镜头的方式,镜头利用马小军的视角,始终只拍着米兰的小腿,让这个形象显得更加神秘;马小军看到米兰拎裤追跑时,镜头跟着他,房子遮住了马小军,但镜头依然在移动,给人一种空间感觉,让人感受它一直在跑,从未停止过,也体现了马小军想见米兰的急切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当马小军看到米兰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他立马跟在后面,这时,镜头采用长镜头,把两个人都含在镜头中,米兰发现有人在跟踪,回头转换镜头到米兰身上,然后再转换镜头到马小军身上,此时也体现了马小军的激动心情。

3.推镜头:

推镜头在片中的运用也很到位,使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例如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有几个学生破窗而入,打破了这一片宁静,这里用了一个轻轻往前推然后定住的镜头表现了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惊愕。

4.角度: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举起手向众人致意的毛泽东像,采用的是仰视的角度,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对毛主席无线的敬仰之情;马小军在米兰的房间里拿着望远镜向外看,看到了胡老师从厕所走出来的样子,这是个有趣的场景,采用俯视的角度,大概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叛逆。

三、光的运用

该片用光很有特色,正如片名一样,整个片子充满了温暖的阳光,这印证着在马小军心里那个年代是阳光灿烂了,表现了作品昂扬的主题。尤其是米兰的房间里的阳光展现更多,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向往。

1.逆光:

影片中多次运用了逆光:马小军偷看三个女孩跳舞的镜头,胡老师上课时阳光从玻璃透射进教室,马小军帮米兰洗完头后两人在房间里聊天时光线从窗户射进来,这些场景在逆光的手法下,产生了一种朦胧感,显得细腻又有诗意。

2.暗光:

影片整体都充斥着明朗的阳光,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暗光:马小军偷偷打开父亲抽屉的锁、打开陌生人家的门锁,较暗的光线体现了青春期少年所谓狂妄的行为背后迷惘无知的内心;在家中被母亲训斥、姥爷去世后去唐山奔丧的暗光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压抑、痛苦。

四、色彩的运用

影片中较为明显的色彩转变有两次,一次是马小军假想的生日派对,他为米兰和刘忆苦的亲密而大为吃醋,这里整个色调是暗黄的,氛围比较压抑;而后来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色调猛地变亮,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另一次是是孩子们在游泳时,整个色调也是暗黄的,因为马小军遭到了同伴们的排斥和抛弃,当同伴们都弃他而去后,色调又变为黑白色,孩子们慢慢长大。影片最后出现了黑白胶片拍摄的中年时代的同伴们,人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黑白胶片是对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和赞美。一般来说,现实时空才用彩色,而过去的时空才会用黑白色,但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是在反问观众:孩子们长大后是否还是像当年那样阳光灿烂呢?引人深思。

五、构图的运用

在影片中,优美的构图把导演的思想情感清晰地传递给观众,例如王朔饰演的角色劝解了一触即发的群架后众人在莫斯科饭店举杯畅饮的情形——先是众

人举杯围着长方形餐桌的全景,镜头正对画面中央的王朔,整个构图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秩序感,他在这里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

还有影片最后马小军被同伴们排斥、欺负的场面——马小军被自己的同伴们用脚一次次踩入水中,岸上的脚快速胀大伸缩,画面被分割成水中和岸上两个空间,马小军被禁锢在水中,无法到达岸上。此后同伴们离开,马小军一人仰面浮在水面上,两个空间的构图使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马小军强烈的孤独疏离感,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主题是友情和爱情,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可以说,整部影片是青春的,显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不是千篇一律的对文革的沉重反思,而是对青春的恍惚与留恋,对青春那个时代的讴歌。

第三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挣扎与释放

——探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青春”和“成长”的诠释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韩 雪 2011010747 由夏雨所主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强烈思考的影片。影片的各种剧情桥段在进行的同时由姜文来解说,给人一种回忆的感觉,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一个孩子由小时候开始成长,经历了刺激而又痛苦的蜕变最后人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过程让人心情为之一震。当年华逝去再回首往昔,那些青春之事想来就好似做了一场梦,执着得令人发笑。

我们的青春总是充斥着可笑的矛盾。正如马小军与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时笑着说“千万不要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这么勇敢过”。他一直都不是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孩子,他生性怯懦却又不甘被笑话,一直与内心胆小怕事的自己做着斗争,然而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被抓进警察局,他哭着鼻子对审问他的人点头哈腰,却在重获自由之后对着镜子开始了新一轮的叫骂;他跟着哥们去收拾六条那些孩子,却在出了事情之后后悔不该拍那孩子一板砖;为博红颜一笑,他甚至不惜爬到烟囱上,险些丧命;与米兰聊天的过程中,他总是把别人干过的事情往自己头上按,但可惜她从不为他喝彩。青春就是这样可爱的矛盾,说着无伤大雅的谎。

马小军真正的青春是米兰带来的。从小他就羡慕那些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从这一点上就足够看出他是渴望自由与释放的,他不甘心被锁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也不甘心被忽视,于是他开始开锁,开始窥探别人的秘密,开始做一些“惊人之举”。在那个年代里胆大似乎就意味着合理,米兰的出现更加成了马小军逞强心理的催化剂。青春似乎就像一场相互追逐的游戏,马小军就是这游戏的创造者,他中意米兰,于是百般意淫,而刘忆苦的存在又给他带来了阻力。在终日的幻想中马小军终于第一次爆发了,他终于在青春中勇敢了一次,他试图强暴米兰,试图给大家看看那个勇敢的马小军,但他失败了,在那样的勇敢过后,他的“爱情”彻底的粉碎了,在那之后他成为了大家孤立的对象,在泳池中,他向大家伸出手,希望有人能够拉他一把,但是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他也学会了不再莽撞,但他的青春也随之逝去。

这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争强好胜都历历在目,他们做着他们心中自认为最帅的事情,打架、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玩玩就算了的男女关系,青春对他们来讲似乎就是哥们义气,好勇斗狠。上百人的群架,双方都虎视眈眈,怒目而视,拍砖、放枪,那段日子是那么地疯狂,却又是那么的让人心痒难耐,充满活力地引人入胜。“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就是那些泛着金色光华的午后,说的就是那段无知无畏、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的青春年华。然而太阳总会落山,黑夜降临,一切都会尘埃落定,青春也不例外,它总会随着时间而沉淀,为它画下休止符的就是成长。

说道成长难免辛酸,随着年岁的增长,在经历了友情、爱情的变故之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选择,正如影片的最后,米兰与他们断了联系,几个孩子都进了部队,刘忆苦在南方打仗被炮弹震傻了,年少的友谊分崩离析,故事平静地淡入淡出,没有人去追问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逝去的。成长就仿佛一个早就定下期限的约定,时间一到,大家各自归位,一切显得自然又无奈。

正如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样,马小军的逞强,于北蓓的放纵,米兰的骄傲,刘忆苦的世故,成长中的种种心情都在这部影片中得以展现。年少的时候,在乎的事情那么多,总希望自己成为人中龙凤,是朋友中最强的;总希望捕捉到她的目光,在在乎的人面前当一回英雄;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崇拜,喝彩。青春的期间思考的事情总是那么简单,那些出口 的话,做过的事都可以不用思考,不经大脑,自由地令人羡慕。但是一旦青春不再,仿佛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再回首前尘往事,恍如一梦。当几个年少时的伙伴坐在加长的轿车中,看见彼此发福的体态,眼角的皱纹,弯曲的脊背,那些青春中无论如何都不松口的坚持也好像变得模糊了。几个人探出窗外,看见原来总是在巷子口骑着木棍的古轮木,他们朝他挥手,冲他叫喊,最终得到的回应却是一个不屑的眼神和一句“傻逼”。是傻么?是的!人的一生总是处在不断地经历中,那些遇见的人都成了你经历的见证者,一群孩子疯狂、自由、灿烂的青春,那些自以为是的坚持,那些心心念念的耿耿于怀,其实在见证者的眼中经过岁月的洗刷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当年的自己才会意气用事,才会不到黄河心不死,才会在如今看来那么的„„傻。

一部影片完整的诠释了一群孩子的青春与成长,从不羁走到成熟,带着欣慰与叹息,但看似平凡的故事却也带着动人心魄的魅力,总能让人想起自己,想到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想到我们无可奈何的成长,让我们在思考中渐渐露出浅浅的笑。

成长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那些本以为放不下的事终于能够被无关痛痒地娓娓道来,那些曾经以为要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这就是成长。而青春呢?那将永远留在马小军的自行车后座上,留在那炎炎夏日洒满汗水的午后,留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第四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2000字

特殊年代的别样青春

——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意蕴 把这部片子定位为青春片或者爱情片并非臆断,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但是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烟、武斗和内参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爱情当然是少不了的,撬锁那段场景其实是暗示了马晓军在爱情刚刚开始萌芽时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开的第一把锁当然就应该是锁着避孕套的抽屉,因为好奇的而引发的探索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遇见米兰,确切的说应该是遇到了米兰的照片。在那个经典的把玩望远镜的场景中,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所以当时看到的米兰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记得那个时候是没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疯狂迷恋米兰的时候,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迹”,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游泳池里面一干人等为米兰的争风吃醋,使得他对米兰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后将米兰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脚明白无误的表示了此刻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情节是:米兰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在马晓军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轻盈,神秘不可测,高不可攀,可是在电影快结束时米兰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个场景中,观众会留意到在马晓军视角中,米兰爬上游泳池的动作是如此的笨拙,在仿佛是马晓军审视她的眼光的摄影角度里,观众也会和他一样感觉她是如此肥胖,这跟第一次见到米兰时她戴着墨镜距人千里之外的记忆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马晓军能够近距离接近米兰无非是她让他给自己倒水洗头或者用自行车载着她去农场,而在对曾经爱恋过的异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尽后,马晓军终于摆脱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冲进了米兰家里,扯断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断的束缚在米兰脚踝上的钥匙链,之后那个在国内影院公映版中删去的米兰半裸的镜头表现了马小军渴望发泄的青春冲动,也见证了他与那段怀着朦胧的爱情感觉在屋顶上穿行的青少年马晓军的决裂。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以至于不真实一样,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也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所以马晓军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场雨中场景里,马晓军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声大米兰的名字,当米兰问他“你怎么了?”的时候,他在片中毫不犹豫地唯一一次当她的面的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我喜欢你!”,而米兰也如他所愿,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然而却那么不真实,因为这场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日子里显得如此不真实的雨………雨过天晴后米兰依旧在和刘亿苦打情骂俏的现实,证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生日宴会上那个和刘亿苦对战的场景也不过是马小军脑海中未遂的壮志!其实从来没有过那么温情的雨,从来没有过那么灿烂的阳光,也从来没有过那么壮怀激烈的青春!

顾长卫的摄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马晓军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这段非常意识流的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那种窒息感,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吧!

最后马晓军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时,以及在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时,所放的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这首来自国外歌剧的古典音乐与中国文革时期的爱情配合的如此协调,以至于最早引用这首间奏曲的那部《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认为是不适合配用这首曲子的了。

第五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doc

青春乌托邦——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

讴歌青春神话

虽说它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一群十来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经验出发,挣脱了伤痕、苦难这些文革陈腔,在他的镜头下,文革是浪漫、青春一样。当第五代导演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时,留在北京的小弟弟妹妹们反而因此过着无法无天的半逃学生涯。父母、师长、兄,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放任、恣肆、无政府似的蛮横。《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姜文对青春的回顾绝不像第五代导演有那么多很沉痛和反省,他的谓叹是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然后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与第五代的中年民族伤痕南辕北辙。他在片中几乎没有触及文革,但这等年轻、这等激情却是文革初期的底色。

于是我们在片首处听到姜文极为个人式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片名。演职员表。

接着毛泽东雕像伴随着慷慨激昂的男女大合唱出现,“毛主席呀毛主席„„”孩子们阵风似地跑着,战士们跳着舞,彩带鲜艳地飞扬,母亲责骂、喊夹着卡车声,坦克车声,直升飞机螺旋桨声,父亲岁部队出调的英姿,军机旁的蒿草随着大风疾疾偃抖,飞机呼噜噜转着螺旋和机身,又轰隆隆飞上天际。

这样一个开场白在中国电影中几乎绝无仅有,昂扬、明亮、憧憬、希望、精力、速度,哗啦啦地在几分钟内拢聚了所有年轻的元素和象征,即使一直号称年轻的香港动作片也赶不上它的振奋力度。文革的年轻、改革的向往、青春的懵懂、风风火火,排山倒海而来,这样的童年“最大的幻想是中苏开战,我坚信,另一个世界大战开始,我军的铁拳一定会将美苏两国战争机器打得粉碎,一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就此诞生,那就是我!”充满未来幻想小男主角迅速转场到叛逆青少年。他和军区的同龄小伙子是天之骄子,从不好好走路,要不就是风驰电掣地耍着单车,要不就是咚咚咚在巷弄胡同中狂奔。下楼总是五、六七八级一跳,玩闹时不是爬在墙上就是蹲在屋顶上。他们对那些“中苏尼布楚条约”的枯燥课程毫无兴趣,一有空就背着书包逃课,吊女孩、抽烟、打群架,逞英雄。北京城空了,偌大的一座城,任这些毛孩子放肆撒野。

改编自王朔《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少了一分原作的文绉绉儒笔调,多了姜文自己的经验,和完全无法用文字表现的视觉神采。男主角马小军拿着望远镜寻找美人照片那份朦胧和虚幻,两帮团伙集体斗殴前的惊恐和剑拔弩张,聚在屋顶上唱俄国民歌的悠悠浪漫,在顾长卫景深层次分明的氲氤邈远,和手提摄影机的动荡介入下,铺排成千上万状的迷人影像。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性好奇,不受束缚演发的残忍和暴力,都比文字更直接锋利地印入观众脑海。

我一边看,一边想起《风柜来的人》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的,姜文这一部电影才该叫做《All The Youthful Days》(《风柜》原英文名),虽然3部电影都捕捉了惨绿少年的无所事事和浪费无谓精力,风格却各有所长。

叙事之弗诡和现代《风柜来的人》是完全揣摩出台湾少年当兵前的虚无和荒诞岁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都市少年的压抑和激越,《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对青春的讴歌和惆怅。与《风》片及《牯》片不同的是,姜文将青春完全纳入回忆的框架,以个人主观的叙事统摄全篇。然而有时,这位回忆(以旁白为主)主角忽然质疑起自己的记忆,他充分明了自己是个叙述者兼编事的人,而青春只是一个虚幻、想象和夸大。

他说:“我不能发誓要人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着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到了末了,他甚至否认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其为伪造的谎言。王朔/姜文这个叙述策略,使青春及记忆更加张牙舞爪,在主观有意识的塑造中,选择/修改记忆到一个青春的乌托邦——阳光、灿烂、喧闹、欢乐、不负责任、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的心虚,精力的夸宣,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讳言其叙事立场,堂而皇之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观众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牛的气魄和纯真。

基本动作扎实

以整体风格来看,姜文其实是以史诗的气魄塑造这个青春神话。电影原来的预算是100万美元,后来因为种种因素,超支到200万美元。但是其品质绝对名副其实。《阳光》的拍摄采用美式方法,即各个角度都尽量Cover到。这个方法比较不像台湾的单一镜头单一角度美学。台湾几个重量级导演出国参展时接受访问,往往会谈到自己作品美学的根源;没有足够的职业演员,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准,往往片子得走偏锋避重就轻。其结果是,叙事越来越隐晦,结构越来越省略,演员表演越来越从生活细节而非戏剧性地去展现。

姜文的《阳光》就完全有另一种境界及观赏乐趣。整部影片不取巧,不走偏锋,完全正面描述,基本动作扎实。摄影顾长卫的杰出如今是有目共睹了,那一帮演员的整齐出色更令人钦羡。„„

除了摄影及表演外,《阳光》的其他部门表现也相当可观。声音、美术、剪辑无不精致利落,看来相当过瘾。在根基上,我觉得大陆艺术往往坚持这个基本动作的基础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的欠缺于台湾商业电影长期陷入危机。高调艰涩的艺术作品其实与这个现象互为表拥。我的意思是,像《阳光》这样有观赏性的作品,除了仰赖姜文的才气以外,还需要整体技术的配合。„„

姜文原本是大陆最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转业成导演的成绩不遑让其表演成就,足见其平常对艺术的积累就十分丰厚。我们庆幸大陆出了这样一位新导演,也预祝他在未来的创作上为中国电影开出更丰沛的局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8836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