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陵十三钗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影评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12月日军入侵南京,开展啦烧、杀、淫、掠“大竞赛”。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整座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沉重的血腥味中。
那时的南京城,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座地狱,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戮。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中国平民和被俘虏的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烧、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30万以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平民和士兵都大量被日本军队杀害了,这与两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开着先进的坦克,拿着先进的枪支弹药,他们的军队很明显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从上到下有着严格的军规军纪。而当时的中国,国共两党正在对峙,国内军事力量被分散,当时蒋介石不积极抗战,国内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底弱,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所以才有那么民众被杀害,才有那么多士兵伤亡,才会出现了电影中那种为了用炸药炸掉日军的坦克,只能用肉体体来挡住日本人的枪口这样悲壮的场面。
在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的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
大家之所以都来到了文彻斯特教堂,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只有美国人的地方才能保护自己,正如书娟父亲说所“安全区一点也不安全”,可以说,在日本人强硬的管制下,南京城内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安全了的。因为当时的日本,连最重要的道路关卡都控制了,所以大家根本就逃不掉。
对于电影中日本人屡次向中国妇女施暴等种种恶行,现在我们看来还是很残忍的,这不仅是对妇女的凌辱,更是对当时中国剧烈的讽刺,日本人固然不讲文明,但如果我们的国力足够强大的话,又怎会让这些可怜的妇女遭受如此的侮辱呢?当时的秦淮河女子——金陵十三钗的最后决定,就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无声的抗议,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妇女对日军的反抗,也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妇女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全民抗战的很好体现。
金陵十三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那些秦淮河女子的钦佩,更多的是关于抗战时期的思考,关于中日战争的历史问题的剖析,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到更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事实。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歌词中英对照
Source: 互联网2011-12-27我要投稿论坛Favorite
《秦淮景》是为了配合一群能歌善舞的江南艺伎的地方民歌小调。由于南京是中国南北历史和文化的交汇点,没有明确的属于自己的标志性音乐文化,多数民歌小调都是外来的。纯属南京的东西或者性格不鲜明,或者没有得到当地人群的共识。为此,我们不得不将寻找范围扩大到江苏省。经过很多论证和筛选,最终决定以民歌侉侉调(《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并根据影片需要,更名为《秦淮景》。另外,秦淮艺伎历史著名,很多人在歌舞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为此导演决定让她们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苏州评弹这种曲艺形式直到今天还在南京继续存在),以增强电影的特色。
《秦淮景》是陈其钢根据江苏民歌《无锡景》为素材进行改编和填词,也成为影片中最受关注的歌曲,由影片中的“十三钗”用苏州评弹的咬字方式演唱的,尽展秦淮艺妓的风情与影片的特色。
《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歌词中英文对照
The QingHuai Scenery
我有一段情呀,唱拨勒诸公听
I have a story, and let me put it into song.诸公各位 静呀静静心呀
I hope every one of you can listen to me patiently.让我来 唱一只秦淮景呀
Allow me to sing the legend of the Qin Huai River.细细呀 到来 唱拨勒诸公听呀
Slowly and passionately, for each one of you.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Ever since the ancient era, the river has been flowing gracefully.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It is the beauty of the South, the elegance of Nanking.“瞻园”里 堂阔宇深深呀
Walk in the famous Zhan Palace, enjoy the spectcaular architecture.“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Look at the Colony of Cranes with water rippling all around.What a paradise this is.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
战争中人性的美丽
——《金陵十三钗》影评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攻占。电影一开始在茫茫烟雾中书娟和伙伴在硝烟中奔跑,路过的马车上坐着青楼的妓女,琵琶的弦断的只剩一根。。。
影片主要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一群女学生,将教堂作为地点,讲述为保护一群女学生,中国士兵甘愿牺牲生命和国外神父以及一群妓女最初不与世事相争的态度与最终为保护女学生积极努力的性格转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
神父约翰一开始只是一个入殓师,他来到教堂只是为了他的工作。在知道教堂里原来的神父逃走之后为了拿到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钱,所以留在了教堂。直到妓女来到教堂,由于对妓女玉墨的一见钟情,所以决定留在教堂。约翰的人物性格是在一次日军扫荡教堂的时候,将女学生施行强奸的时候,高举红色十字架的旗子,试图挽救女学生,可是并没有用,然后女学生在约翰的眼前死去。约翰有一个孩子可是已经死了,也许是看到这些13,14岁的女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开始性格大转变。此后,约翰决定留在教堂,以教父的神父保护这些女学生。期间,为寻找两名走失的妓女,约翰外出寻找。在半路上,他遇到自己在美国的朋友,原本,他可以选择和朋友一起乘坐回美国的大船,可她决定留下来。他几级寻找帮助女学生出逃的办法,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躲在大院修理卡车。约翰的性格转变所带来的人格魅力也渐渐吸引玉墨。两人的爱情不再以金钱衡量,而是两颗心的距离。从索要金钱才能修理卡车,到恳求别人提供修理卡车的工具;从在教堂寻找资金,到自愿留下保护女学生;从以钱衡量爱情,到结局的真心相爱,约翰性格的转变一步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妓女(金陵十三钗)原本是被称为“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然而在战争期间,她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得到释放。香兰、春花和玉墨是其中的代表。
香兰为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兵弟弟谈一首秦淮曲,不惜冒险逃出教堂。这与十三钗出场时冷漠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他们充满人性温暖的一面。
春花最初泼辣地与女学生抢公用厕所,女学生拼死抵抗;最后女学生欲跳楼自尽时的相救,承诺顶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她前后与女学生互相排斥到彼此接受的转变,也是十三钗与女学生关系的转变。女学生通过相处发现十三钗不为人知的血性一面,产生好感。从不允许十三钗进入教堂、不同意共用厕所,而最后,当十三钗决定替学生赴会,学生们拿着校服递给十三钗时的那声“姐姐”,化解先前一切矛盾,证明学生对十三钗的接纳。这既可以表现学生在战争中的成长和对特殊人群的重新认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十三钗温情的释放打动着每一个人。
色彩上,中国士兵为炸毁日军坦克时,导演夸大式地将鲜红的鲜血喷洒于画面。红色象征着生命,此处导演用此来寓意中国军人用生命捍卫祖国的伟大。在李教官独自面对日军而牺牲时,教堂上空的黑白炮弹化为彩色布匹的绽放,这里是在讴歌李教官无畏牺牲的伟大,也寓意战争不仅只有黑白似的单调残酷,也有人性美好作为点亮世界的希望。
同样,教堂里的彩色玻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十三钗首次出现于教堂时,女学生透过这面彩色的玻璃观察,寓意女学生对于十三钗的排斥;李教官为解救女学生,从对面的大楼枪击日军,击破这面玻璃,玻璃在阳光中折射出彩色,与教堂的设施环境色调做比较,玻璃的彩色显得格外显眼,反应人性的美好与释放;结尾处,学生对于十三钗的画面定格于首次见面,导演安排此处的视角由隔着玻璃,到李教官射破玻璃的那个小洞,再到十三钗完全没有玻璃的隔阂,展现于画面中央,这里是在暗喻女学生和十三钗的关系一步一步走近,也用色彩的鲜艳歌颂十三钗未为解救女学生而做出的牺牲。
《金陵十三钗》为人们敲响警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同时,讴歌战争中人性的美好,也是为唤醒当代人沉睡于钢筋水泥中的温暖人性,给予华夏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力量,使民族更具凝聚力。
砸破镜子,1.自卫的利器2.砸碎今天,结束
门的特写,生命之门,地窖门,颜色,教堂(青蓝色),地窖(暖色),太阳第一次出现,玻璃,彩色布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妓女救国”的微言大义
公元1874 发布于: 2011-12-17 11:12
文/公元187
4对于已经让我失望近十年的张艺谋而言,他的新作我一向是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从《英雄》开始,那个曾经拍出《活着》的、有良心的电影导演似乎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在故事内容上吹捧集权、在技术层面上热爱团体操的陕北暴发户。这是让人很痛心的。2002年前的张艺谋,和2002年后的张艺谋,完全可以单独分成两块来讨论。
2002年后的张艺谋,从“是不杀,是和平”的《英雄》开始,到“我叫你摸上面,你偏要摸下面”的《十面埋伏》,再到母子乱伦、父子相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那个我都不好意思说是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的作品之烂是有目共睹。当然,这些电影你都可以找到亮点,譬如《英雄》的万箭齐发,《十面埋伏》的风景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政治隐喻等等,但这种在屎堆里找黄金的快感,我是体验不到的。
其实,在张艺谋这十年的作品里,我最失望的是《千里走单骑》。这是一部对于张艺谋来说几乎无懈可击的电影,无论从题材、拍摄难度还有叙事模式上,都是张艺谋可以轻松搞定的电影。可惜这部讲述父子情深的电影却被张艺谋那粗鄙的暴发户式心态给破坏了。要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要搞民俗文化,要搞傩戏,要搞百米长桌……结果,本来纯朴真挚的父子之情,被这些臭不可闻的铜臭味道搞得俗不可耐。
也许,年过五十的张艺谋,已经渐渐的丧失了他对于艺术的敏锐感,如同当年他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种浓墨重彩下挥洒的民族激情退化到《英雄》里半死不活的慢动作回放,甚至连《有话好好说》里那种相当本土化的“华语昆汀”的范儿也没有了。没有创新,吃老本的张艺谋,在艺术上,死路一条。
至于我对《山楂树之恋》的看法,在这里:。
所以,鉴于此,我对张艺谋这部《金陵十三钗》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期望。国人最痛心的民族疮疤,妓女救国的噱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东渡,这些变成商业卖点,其实是很难的。要肩负巨大的对民族、对历史、对受害的民众的责任心,又要在艺术上保持自己的创作倾向,还得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做到了这一点。《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就是因为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能用一种客观中立又带着必须、隐忍的情绪,从一个极其刁钻、凶险的视角(一个德国人在其他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戮下的救赎)来阐述了二战另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想想这多么的难拍,换成国内导演,拍一部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私救赎中国人的电影,它所面临的责问和谩骂,该有多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实际上,抗日战争时期的确有日本人因为痛恨日本人入侵中国,而悍然来到中国,加入国军和日本人作战,这实在太值得可歌可泣了,可是这段历史在我们的电影里根本不提及,只有2009年的《天安门》打了一个擦边球。
并不是我们不能拍,而是我们的导演,实在难以处理如此敏感、复杂的题材。
所以,鉴于张艺谋这十年来的劣迹斑斑,我对《金陵十三钗》持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态度。一方面,我的确支持这样的作品,能将南京大屠杀里日军的禽兽行为昭告于众,特别是那些还认为这场侵略战争是“中日战争”的外国友人;另一方面,我又担心《金陵十三钗》沦为一部“坏人其实不那么坏”、“坏人也是有悲伤的过去”、“坏人也是被逼成为坏人”、“坏人最后良心发现,自杀了”这样荒腔走板的电影。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哪一部。
幸好,当伴随着秦淮景的江南小调,《金陵十三钗》的片尾字幕升起的时候,我知道这次张艺谋没有失手,他终于,终于在昏了十年之后,拿出了一部水准之作。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躲在教堂,日军要抓学生去“庆功”,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了学生。这个简单的故事,原著作者严歌苓用了20多页的短篇小说就写完了,如今变成一部145分钟的电影,它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商业上,日军和国军的南京攻防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前面一个小时,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和日军打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巷战,虽然我知道这样一个国军对几十个日本兵的打法太电影太不真实了,但依然会被佟大为那份充满血性的抗争所悸动。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魅力。
随后在教堂的戏份里,偷鸡摸狗的贝尔、女学生和妓女们的对峙,大难临头的悲悯,日军的残暴、冷酷,乃至最后必然的结局……很让我意外,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一段,都处理得那么理想。有缺陷的男主角,纯粹只是为了钱才去教堂,带着点痞子气的他(命悬一线躲在面粉堆里都不忘走的时候带一袋),在杀戮里清醒,从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负起神父的职责保卫学生,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约翰,很是让我喜欢。虽然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和刻画模式相当的《辛德勒的名单》而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但是,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称赞了----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华语电影,也能在一个角色的塑造上,和大师级的《辛德勒的名单》相媲美?----当然,其他方面是有差距的。
在第二段,妓女和学生的交锋里,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起,到最后大难临头下的齐心协力,情绪的延伸是非常自然的。叽叽喳喳见惯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钗,就算是躲到地窖里也能养猫打麻将;而唱诗班的女学生,则在瑟瑟发抖饱受恐惧的煎熬。两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再用厕所使用权的争执迅猛的切换到日军的强奸,接着带出冷酷的日本军官和殊死抗争的中国军人。从剧作角度,中间这段戏是非常出色的。在此赞扬编剧刘恒和严歌苓。
豆蔻寻琴一段戏是全片真正的高潮段落。豆蔻为了给伤兵弹琴而冒死出去----神父追出去找豆蔻----豆蔻在日军的眼皮下躲过拿到琴弦---被日军发现----躲避日军----必然的结局----神父找到豆蔻。这一段戏一气呵成,拍得十分出色,最让我称赞的是从豆蔻被日军发现开始的长镜头,镜头先是从豆蔻的视角躲避日军,再到被日军发现跑进楼里,变成日军视角,再从楼上跳入河中,镜头从楼里跟随日军进入河里,这段长镜头非常完
美的体现了命悬一线的紧张剧情,给我无比的代入感。好久好久,好久没有在张艺谋的电影里看见除了那些假大空的烧钱镜头外,踏踏实实用技术来服务故事的细节了。而这一段,做得真的是非常出色。
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玉墨带着妓女们,代替了学生,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卡车。其中一个妓女最后的怯场和痛苦,贝尔无能为力的欺骗,还有对玉墨们最终下场的留白,都处理得很好。最后时刻人性的挣扎,使得玉墨们没有那么高大全,人会怕死,所以这一段,非常鲜活,更显得她们的伟大;最终悲惨结局的留白,避免了剥削式的消费,避免了拿日军的兽行来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们在影像上,留给了观众一个完美的形象,身着五彩缤纷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钗们的风情万种,随着电影的散场,定格在观众心里。
没有出现良心发现的日本军人,没有国军战士高呼“中国不会亡“,也没有悲天悯人拿血腥刺激观众的剥削式娱乐,甚至连那些高大全的主旋律对白都没有。张艺谋昏了十年,在沉迷大型团体操和东北二人转之后,终于有了这部证明自己国师实力的《金陵十三钗》。贝尔是本片绝对的男主角,戏份从头到尾,他的演技就不用我多提了;一干新人也有应该的发挥,张艺谋选了这么多年的女演员,他调教演员的功力不用我们担心。文戏、武戏的处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志性的慢镜头恰到好处,也能令观众理解张艺谋的个人艺术喜好。一部讲述“妓女救国”的电影,在一个处处敏感的电影环境里,张艺谋很好的抓住了“微言大义”四个字,玉墨在电影里说,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的,这群风尘女子的做法,足够让很多自称正义的人士所汗颜。生命是平等的,玉墨们的做法,和《大兵拯救瑞恩》里八个救一个一样,瑞恩最后在一家人的搀扶下,在因拯救他而死去的士兵们的墓碑前说,正因为你们,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好好的活下去。在这种极端的生死挣扎下,生命的可贵,更显出了人性的光芒。
今年,时至南京大屠杀过去74周年。74年内,这样毫无人性的种族屠杀,在地球上每个角度不断的发生。幸好,这样的事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愿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有朝一日,永永远远不要再在地球上发生。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看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已有几日,可有些情愫依然缠绕心底。这种情愫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远远大于愤怒,大于悲伤。老谋子终究是老谋子,反复强调“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间狭隘的仇恨,这个电影是不对的,要在战争和灾难等等题材中去提炼和观照人性”,并且一再宣称《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人性救赎”。好崇高的的“人性救赎”!这样的强调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可是老谋子毕竟是一血性汉子,将日本“人”的兽性一览无遗的展现到底,不像陆川的《南京!南京!》,牵强附会的刻画了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人,据很多当时的幸存者表示,没有遇到过那样的日本人,而且真实情况远比影片残酷,这一点,老谋子做到了,一边讲人性救赎,一边还原历史暗地里掀起国人的仇恨,真是老谋深算!
小的时候看《南京大屠杀》,那时候少不更事,只记得很多很多中国人无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下,内心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愤恨,稍大一些的时候,看了《黑太阳731》,从恶心与恐怖中对日本人愤恨到极致,再后来就是《南京!南京!》,看到日本人对中国妇女乃至少女的凌辱,才晓得日本人不是人,是兽,或者说,不如兽。《金陵十三钗》影片中豆蔻和香兰的惨死,让我的情绪堆积到了顶点,老谋子究竟是何用意,为何也是要用女人白花花的肉体在一片血污中
饱受凌辱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战争是残酷的,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残酷。泱泱大国,男人们去了哪里?如果都像影片中李教官那样抗战到底,保卫到底,我们民族还会留下那么承重的羞耻感吗?血性的老谋子承受不起那样的耻辱,他必须改编原著,李教官在原著中的原型是戴涛,一个逃兵,最终毫无反抗窝囊的被枪毙。李教官与戴涛的对比,一个勇,一个怂,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戴涛这样的人物才是历史本身,这才是南京沦陷的原由。
影片的主题是“人性救赎”,不难看到,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怀揣玻璃碎片,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人性得以升华。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贝尔疑惑了,我们也疑惑了。人性的救赎,离不开”信念“二字,女学生的信念是保住自己纯洁的身子,妓女的信念是保住命,包括女学生的命,那个人虽小责任心却超强的小男孩的信念是保住女学生,有了信念,才有了人性的救赎。女学生的命保住了,贞洁保住了,每个人的信念也就保住了,所以,上帝是对的,导演也是对的,我们的疑惑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