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发展途径
谈低碳旅游的意义和发展途径
低碳旅游是由可持续旅游、体验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发展的行动和结果,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低碳旅游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是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且符合相关者的利益,也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有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和背景
低碳旅游是目前国内外大力倡导的,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型的旅游发展形式,它是由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而形成的。从广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可以促进碳循环的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崭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从狭义上来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的主导理念的转型、旅游业发展模式升级的一种理性表达,是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暖进程的必然选择。低碳旅游不仅关注旅游者和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当地居民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更加注重的是降低碳量的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
全面地认识低碳旅游,就要首先认识低碳旅游的起源以及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背景。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是人类在大量消耗化学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其宗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其实质是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经济在旅游行业的实践。与低碳经济类似,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也是多样的,包括摈弃二十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管理等,做到节能减排、转移排放、提高能效、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碳抵消以及提高社会节能意识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等。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低碳旅游作如下定义:低碳旅游是为保障气候的安全,旅游行业在不牺牲消费质量和体验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碳汇、节能等多种手段实现控制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发展
方式。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
1.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出大量的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的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逐年增多,导致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并加剧对红外线的反射,结果就是地表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在过去二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到2l世纪末将会上升至1.1~6.4℃。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增加,使得强降水、高温、干旱等极端异常天气频发,可能造成冰川融化、海洋风暴增多、生态系统退化、自然地质灾害频发、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等严重后果,使地球生命系统变得脆弱和破碎,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控制旅游行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环境的提升和改善,成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全世界旅游业关注的焦点。
2.响应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
虽然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平均能耗也略有下降,但在总体上我国对能源的利用率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能源利用率。相比其他类型的产业活动,旅游业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方面等都比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大,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和潜力。旅游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滑雪、主题公园娱乐和餐饮住宿等旅游活动。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能效,履行对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就必须充分挖掘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巨大
潜力。
3.旅游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产业运行相对景气,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人数达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入境旅游人数为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人数达1.14亿人次。如此规模的旅游接待活动所消耗的能源、所释放出二氧化碳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加速了旅游资源、旅游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的损耗和巨大破坏。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中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干扰及破坏。因此,实施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对国内外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也是旅游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
选择。
4.符合相关者的利益
低碳旅游倡导着健康文明、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循环高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不仅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提升了游客的修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管理和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推行节能减排的循环化和低碳化发展,不但进一步降了运营成本,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对旅游消费者来说,实行降低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低碳旅游,可以亲近自然,获得美感、充实感、丰足感等精神体验。这种低碳行为顺应了环保运动和保护生态的时代潮流,也可能成为高品位的象征。发展低碳旅游也会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支付意愿,有利于一些生态的脆弱旅游区,特别是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西南水土流失地区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来获得生态补偿,提高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生态保护以及环境建设
水平。
三、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
1.旅游景区的节能减排
景区要大力营造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包括海洋、森林、湿地等等自然旅游资源;运动休闲活动、康体活动等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也包括低碳建筑设施、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低碳设施景观;以及低碳旅游服务等。营造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景区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大与其他低碳产业的合作,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区等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湖泊、湿地、江河等高碳汇体资源的价值,提升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二是策划和开发低碳旅游活动产品。景区要依据自身资源的特色,开发和设计相应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低碳旅游活动产品要保证游客的参与性,引导和提倡游客去体验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景区要应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游客感受和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们所弘扬的低碳生活。三是通过低碳话技术,把低碳产业园区、低碳港区、低碳校区等等改造转化为低碳旅游设施。四是游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都要突出“低碳”理念,实现旅游服务的低碳化。景区和当地政府、媒体注意通过发放宣传册、树立标识牌等加强对低碳旅游知识的宣传,导游服务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尽力传播低碳
理念。
2.餐饮酒店的节能减排
由于餐饮酒店业占用了旅游消费中大部分的水资源和各种能源,发展绿色饭店就成为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途径之一。绿色饭店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坚持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理念。绿色饭店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关注降耗节能和垃圾处理,引导消费者进行“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针对我国的现状,发展绿色饭店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有关节能、环保、降耗、服务、宣传以及营销等环节的一系列绿色标准,并逐步把这些标准加以推广。二是采用和引进新技术,在供热、空调、照明、水资源利用和电器使用等方面进行节能减排。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客人宣传教育规范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3.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发展机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旅游发展
第一,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低碳旅游发展纳入国家的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充分考虑借用和依托相关政策措施,争取得到国家战略性资源支持。利用财税政策,运用各个部门减排技术和专项资金等,解决旅游业一己之力难以突破的瓶颈。第二,根据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绿色环保的发展需求,制定对不同级别的绿色企业给予相应税收支持,建立分级收取水电费等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第三,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运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制定相关工作的制度和规范,采取科学的措施,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第四,政府、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制度建设,积极引导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消费。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低碳技术是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模式转型。低碳技术的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简单说,低碳技术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一、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从“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卖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如果我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也不是中央要求的科学发展。发展低碳技术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技术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技术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技术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技术,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并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寻突破、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我国重点发展低碳技术,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低碳技术的发展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锁定”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作法、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渡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壮大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
对能源密集产业实施能效准入标准,对那些不能满足能效、环保、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应特别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质量,避免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质量达不到正常运转的要求。控制“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引导、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鼓励利用国外资源和初级产品,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利润微笑曲线的底端。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均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这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研究表明,在煤炭的利用方式中,焦化的转换效率达85%,高于直接液化的55%和间接液化的60%(煤制油的两种途径)。应对煤炭多联产予以支持,对“煤制油”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好技术储备。鼓励非粮食燃料的研究和开发,限制以粮食生产燃料,除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外,也不能穷其地力,因为土地还要“留给子孙耕”,为他们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所谓环保产业,主要是指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商品流通、资源综合利用及其相关服务活动,是国内外公认的“朝阳产业”。
如果说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滞后效应正逐步显现的话,垃圾处理则成为一些城市近年来环境危机爆发的“火山口”。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任由市场选择,势必导致“公地悲剧”事件不断增加,2009年一些地方因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了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垃圾填埋气回收热利用、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电厂脱硫、以及环保装备、工程设计和安装、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保护业,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减轻经济发展生态足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各类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坚决限制不节能的“垃圾”或“花瓶”建筑;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把握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减少不必要出行。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技术试点。
综上,我们应该而且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绿色经济、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摆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关系,依靠技术进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试点示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技术的意义
学号:200905170020
姓名:童文慧
所在学院:管理学院
所在专业班级:会计0901
第三篇: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据调查,1981年~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并排放了过量二氧化碳的结果,它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同时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从而形成“温室效应”。全球升温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雨季延长,水灾日益频繁;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生物种群灭亡;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时间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等扩散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温室气体已经到了不可不控的时期。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如果温度升高超过1.5~2.5度,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旅游业以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
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3)
促进民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和娱乐设施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2005年,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另外,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又如随着气候变暖,冬季雪期缩短、雪量减少,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据估算,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因此,限制旅游景区的碳排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交通。
其一,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2)低碳住宿。
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并且在酒店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3)低碳饮食。
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
(4)低碳游览。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任何东西,不随便丢垃圾;游客还可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增加碳汇,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履行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5)低碳购物。
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如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有标示。旅游者应尽量自带引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以达到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
(1)游客的“低碳”习惯养成需要时间。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2)技术门槛高,中小景区难实现。
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3)成本高昂,进程艰难。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一种本能的退却反映。
(4)景区“低碳”,优劣难衡量。
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经济GDP至上一直是奉行的理念,提高游客接待量,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GDP的主要增长点,然而,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出路
(1)政策支持。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包括制定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让低碳旅游真正成为时尚,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2)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冲破成本、技术关。
低碳经济背景下,景区面临着来自于技术变革,设备更换,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等等的共同压力。景区之间如能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外部变化必将增强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横向战略联盟。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技术联盟:联合其他景区共同研究适用于低碳景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整合人力、知识资源优势,形成景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协调的联盟,分摊新技术开发成本,形成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新竞争优势。营销联盟:组建营销联盟可避免同类旅游景区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旅游方式,营销模式如何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营销联盟,可以扩大低碳旅游的影响力,通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其二,纵向联盟。纵向联盟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合作,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联盟,为了降低由于旅游线路交通的碳排放,游客低碳知识教育,低碳行为规范,低碳景区应与旅行社保持密切的沟通,形成一种利益趋同的纵向联盟,这将有助于增加低碳景区的客源量。
(3)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
低碳经济背景要求必须改变经济GDP至上的理念,尽快建立起“生态GDP”体系,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均衡、和谐的标准体系。建设一套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共同构筑的反应景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改变如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生存环境,以及人们对测评对象的意见、看法、期望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指数。
第四篇:低碳旅游
夏日低碳游出发!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初体验 图 夏日低碳游出发!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初体验(图)
这个夏天出游,从“低碳之旅”开始。随着低碳文化逐渐深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加入低碳的行列,并将其 视为一种时尚生活。随着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及人们对低碳生活新风尚的追求,低碳旅游的概 念将日益丰富起来。以下是我们推荐的国内五大“低碳”旅游地,先亲身体验一番吧。燕子沟 推荐理由:《2012》拯救全人类的诺亚方舟拍摄地,有良好的低碳形象。景区高调倡导 低碳旅游。在以往的川西旅游地中,很少有人提到燕子沟,近一年多才热起来。自《2012》放映后,燕子沟就更具吸引力了。冰川、雪峰、彩林、温泉这些川西该有的景色它都有,但最吸引人 的,是长达 30 多公里的红石滩,红石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景区已尽量减少了观光车的 使用,连扩建的步游道也是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上铺设的。景区内还停售一次性雨 衣,提供免费雨具。峨嵋山 推荐理由:老牌“低碳景区”,旅游低碳的先行者。早在 12 年前,景区就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
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通过数字化峨嵋山建设,对景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植被实行监控,实现景区与交通运输、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的共同协调发展。多年来,峨嵋山的森 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 95%以上。3 月——6 月是峨嵋山观赏杜鹃花的最佳时节,从报国寺到 万佛顶,各类杜鹃次第开放。春到峨嵋还可体验采春茶、挖苦笋等乐趣。张家界 推荐理由:以混合动力巴士和电瓶车用于景区交通,野生动植物与游客和谐相处。热门影片《阿凡达》中原生态的哈利路亚山想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吧,它的拍摄原型 就是张家界的袁家界景区内的乾坤柱,目前它已成为了张家界中人气最旺的景点。张家界由 于核心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混合动力巴士和电瓶车代替,景区的空气十分清新,金鞭 溪峡谷中野生猕猴出没,与游客和平相处,怡然自得。香格里拉 推荐理由:“低碳”的生态环境是香格里拉的生命线,它的持久美丽离不开“低碳”。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三江并流”之腹地,有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 森林为一体的景观,“日照金山”的梅里雪山更是中国低碳旅游的象征,具有巨大的观赏价值 和科学考察、探险价值。香格里拉腹地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和碧壤翁水大峡谷以深、险、奇、峻闻名于世。而神女千湖
山、碧塔 海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大兴安岭 推荐理由:中国最大的氧吧,《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中国三大低碳旅游景区。大兴安岭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低碳效果超强。总面积 8.46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1 个奥地利或 137 个新加坡。林木蓄积量 5.01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 7.8%。大兴安岭 山脉繁衍生息着 400 多种野生动物和 1000 余种野生植物。春夏季,这里山高谷阔,林木葱 郁,非常适合踏青、探险、避暑等各种旅游活动。
第五篇: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黄文胜[3],2009)。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就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既能益智益体,放松心身,保持优雅的生活方式,又在环境资源承载的范围内(萧歌[4],2008)。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用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旅游生产的低碳化。针对旅游产业而言,低碳旅游实际上是在经济领域对旅游产业的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等旅游生产企业应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带动旅游产业以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资源生产率,最终达到在低资源消耗、低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取得更好的经济发展。
2.旅游消费的低碳化。针对旅游消费者而言,低碳旅游首先是一种低碳化的生活方式,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等。同时,对于旅游者而言,低碳旅游还是新技术、新理念的体验,比如参与碳中和旅游活动,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
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从观念上对人们未来生活的一种净化,是从根本上强调重视环境,而旅游业,很大程度上正是一个靠环境吃饭的行业。因此,主动将旅游业加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行列,有特殊的意义。
单从学科性质来说,旅游科学是一门经常被边缘化的学科,研究和发展低碳旅游会提升旅游的学术地位,会让旅游跻身于主流经济行列,让旅游学真正进入经济科学的殿堂,吸引更多的知名专家来研究旅游问题。
也会便于国际交往,因为“低碳”已经形成国际共识,它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对低碳旅游的探讨、研究,可以加强与国际间的对话。而最终,则是使“旅游”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技术、优化行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使“旅游”有自己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提升低碳旅游方面的技术水平。
当然,随着国际对减排的强化,人们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说,欧盟在将航空业纳入碳交易机制的问题上就有动作,而据报道,世界旅游组织也曾声明,国际间以飞机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长途旅行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减排的深入,将导致人们国际长途旅游需求的降低,国际旅游市场会受到更大的限制。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2009年12月初,《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质量,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1],2009)。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