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江西)的变化
毛泽东概论课后讨论小组
CS1210第二小组
组长:张慧 U201215091 组员:李诗琪 U201215093 杨栋梁 U201215098 舒熙 U201215100 肖融 U201215102 杨浩 U201215104 邹大伟 U201215096
正文: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个决策的成效之一是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对外封闭的情况,令中国大陆向世界开放,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国际上的形象,使中国大陆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三十余载的岁月当中世界见证了东方巨龙的复苏。昔日的“东亚病夫”已不复存在。美好的未来在向快速崛起的中国招手!江西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抓住机会坚持不懈,江西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开始从温饱迈入小康,写下了江西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江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改革开放三十二周年中江西省的变化进行论述。
一、经济贸易
1978年~2012年江西省历年GDP主要指标(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元;
比重、增长率/%)
[1] 各年份(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基于IMF-WEO(2013年4月16日更
新数据)数据推算
GDP总量(百万元)
名义增
名义增长率 年份
本币 长率
购买力
名义增长率(购买
实际
占全国
美元
(基于本币)
(基于美元)
位次
增长率 比重
平价
力平价)p2012 1,294,848 10.6 205,124 2011 1,170,282 23.8 181,192 2010 2009 2008 2007 945,126 23.5 139,615 765,518 9.8 112,065
13.2 309,313 10.6 29.8 279,664 17.3 24.6 238,415 17.3 11.6 203,211 11.4 31.6 182,340 26.1 159,945 15 2.49 12.5 2.47 14 2.35 13.1 2.25 13.2 2.22 13.2 2.18 19 19 19 19 20 19 rrr697,105 20.2 100,374 580,025 20.3 76,279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482,053 405,676 345,670 280,741 245,048 217,568 200,307 185,365 171,987 160,577 140,974 116,973 94,816 72,304 57,255 47,937 42,862 37,646 32,583 26,290 23,082 20,789 18.8 60,470 17.4 49,523 23.1 41,764 14.6 33,918 12.6 29,606 8.6 26,286 8.1 24,196 7.8 22,392 7.1 20,774 13.9 19,370 20.5 16,956 23.4 14,007 31.1 11,001 26.3 12,548 19.4 10,382 11.8 9,005 13.9 8,961 15.5 9,999 23.9 8,754 13.9 7,063 11
6,685 22.9 7,079
22.1 139,048 18.6 117,669 23.1 101,572 14.6 85,940
12.6 75,372 8.6 66,247 8.1 60,869
7.8 56,255 7.2 50,783
14.2 46,469 21.1 40,696 27.3
35,266-12.3 31,841
20.9 28,685 15.3 25,592 0.5
22,647
-10.4 20,900 14.2 18,700 23.9 16,923 5.7 14,796-5.6 13,275
-2.6
12,253 18.2 12.3 15.8 12.8 18.2 13.2 14 13.8 10.5 8.8 8.8 8.2 10.8 7.8 9.3
7.1 14.2 12.3 15.4 11.7 10.8 6.8 11
8.8 12.1 13.7 13 14.8 8.4
8.2 11.8 4.5
10.5 6.1 14.4 11.4 11.5 8.3 8.3
6.7 14.9
14.8 2.23 18 2.19 17 2.16 17 2.07 18 2.04 17 1.98 17 2.02 18 2.07 18 2.04 18 2.03 18 1.98 18 1.92 18 1.97 18 2.05 18 2.13 18 2.2 18 2.3 2.22 18 2.17 17 2.18 17 2.25 16 2.31 1984 16,911 17.3 7,267-0.4 10,662 16 1983 14,413 7.6
7,295 3.1 9,190 10.7 1982 13,396 10.5 7,078-0.5 8,299 17.5 1981 12,126 9.1 7,112-4.1 7,063 16.6 1980 11,115 6.7
7,420 10.8 6,055
1979 10,415 19.7 6,698 29.6
1978 8,700
5,166
人均GDP 名义增
购买年份 长率
实际
占全本币
美元
力 国 位(基于本平价
增长人均比
次
币)
率
重
p2012 28,799 10.1 4,562 6,880 75 25
r2011 26,150 4,049 6,249 11.8
24 r2010 21,253 22.6 3,140 5,361 13.2 71 24 r2009 17,335 2,538 4,602 12.3
25 2008 15,900 19.4 2,289 4,159 12.4 67 24 2007 13,322 19.5 1,752 3,674 12.5 66 24 2006 11,145 18.1 1,398 3,215 11.6 68 24 2005 9,440 16.6 1,152 2,738 12.1 67 24 2004 8,097 22.2 978 2,379 12.4 66 25 2003 6,624 13.6 800 2,028 12.1 63 25 2002 5,829 11.6 704 1,793 9.5 62 26 2001 5,221 7.6
631 1,590
7.8
27 2000 4,851 10.2 586 1,474 10.2
25
15.4 2.35 17 6.8 2.42 17 9.3 2.52 16 5.6 2.48 16 4.2 2.45 15.8 2.56 16 13.3 2.39 1999 4,402 1998 4,124 6.7 6
532 1,336 498 1,218
6.7 6
28 61 27 61 27 59 26 57 27 59 26 61 26 64 25 66 25 69 25 67 24 65 26 66 25 68 24 70 24 72 24 73 23 76 21 75 21 74 22 78 22 72 22 1997 3,890 12.7 1996 3,452 19.2 1995 2,896 21.9 1994 2,376 29.5 1993 1,835 24.7 1992 1,472 17.9 1991 1,249 10.1 1990 1,134 11.9 1989 1,013 13.7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891 22.2 729 11.8 652 9.2
469 1,126 11.1 415 347 276 318 267 235 237 269 239 196 189 203 214 217 213 216 228 209
164
997 10.5 873 798
5.5 7.4
728 12.2 658 13.3 590 553 503 463 410 375
6.5 2.7 4.4 9.8 6.5 4.9 597 20.1 497 16.1 428 403 369 342 6.2 9.2 7.9 5.2
352 12.9 313 13.6 273 250 215 186
5.4 8 4.4 2.8 13.3 10.9 325 17.8 276
对上面江西省1978年~2012年江西省历年GDP的数据的直观分析,很容易看到:江西省的总GDP从1978年的8700百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294,848百万元,增加了约150倍,基本保持每年10个百分点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的276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99元,增加了约100倍,每年基本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百分点。从1978年到2012年的30多年里,江西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江西省贸易情况:
如今南昌市是高楼林立。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不敢想像的。翻阅过一些老照片,以前南昌哪有今天 这么高的楼房?同时江西省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在1978年人均仅有13元,而在2008年却是9468元,可 谓是突飞猛进。
二、工农业
农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在三十年,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农村改革到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2007年,我们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了905.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4倍。按照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5.5%,比1953年到1978年2.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了3.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那么我们省的粮食总产量去年达到了380.8亿斤,比1978年增长了69.1%。人均粮食拥有量由原来的715斤上升到了881斤。
工业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过去江西的工业非常薄弱,一个县城有一两家工厂就算非常好的了。我们改革开发前最大的梦想,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当一个工人,能够当上一个工人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非常少。2007年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227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97.3倍,接近增长100倍了。按照可比价计算,每年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1822亿元。去年的增长速度是33.2%,在全国排在第六位。工业增长的速度已经在中部首位。那么我们的工业化率达到了41.4%,比1978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工业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3.4%。1978年我们省的生铁产量少得可怜,只有35.8万吨。钢材产量更少,24.5万吨。水泥产量是155.6万吨。到了2007年,生铁产量达到了1045.3万吨,钢材产量达到了1350.4万吨。水泥产量达到了4957万吨。增长率分别是28.2倍,54.1倍和31.9倍。我们省的汽车产量改革开放前只有991辆,现在汽车的年产量达到了22.2万辆,增长了223倍。工业产品中,棉花产量、空调产量已经分别进入了全国的前十位;水泥的产量已经居于全国的第十一位;手机产量居全国的第十三位;硫酸产量居全国的第十四位;有色金属产量居全国的第十五位。谈到工业我们就不得不谈到贵溪冶炼厂,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闪速炼铜工厂——江铜集团贵溪冶炼厂,经过20年的消化吸收、跟踪发展和创新突破,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炼铜厂,而且生产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10强,生产成本达到了世界最低。江铜贵溪冶炼厂是国家“六五”期间22个成套引进项目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一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炼铜国家20年的技术差距。截至到2005年12月31日,20年来,贵溪冶炼厂安全生产7924天,共生产阴极铜311.1万吨,黄金94.9吨,白银1735.1吨,硫酸1110.8万吨,三氧化二砷6533.88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
在清朝之前,江西还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古代是以省运为主,我们江西是通往南粤的必经之路。正是因为交通非常发达,所以当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时候,江西的经济在全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江西的茶税就占了全国的茶税的3/7。而且在宋代的时候,江西已经有千吨的大船运粮的船,直驶波斯湾,可见当时的繁荣。但是,随着铁路的兴起,江西交通方面落后了,那时候是改革开放前,从改革开放初的时候,从南昌去北京是36个小时,现在和谐号几个小时就到了。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所有的地级市都已经高速化了,我们所有的出省通道都已经高速化了。2007年,我们省的固定资产投资3301.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5倍,年均增长22.7%。从1979年到2007年,这29年,我们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6607.8亿元,是之前这29年我们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是1115亿元,而后29年是16607.8亿。到2004年,我们省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一千公里。到2007年,突破了两千公里,达到了2206公里,进入了全国的第八位。农村公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所有的乡镇都通了柏油路或者水泥路。80%的行政村实现了路面的运畅。现在全省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多少?13.7万公里,比1978年整整增加了10万公里。固定资产投资由最初的8.13亿元增加至2549亿元。即使在偏远的乡村都已经铺上了水泥路。
四、社会事业
(一)、南昌大学成立
1993年5月4日,经教育部批准,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1997年,南昌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2002年以来,全省展开高校新园区建设,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高考录取率达到54.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民办教育事业同时得到蓬勃发展。
(二)、民生工程率先实现“四个全覆盖”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两年来,投入资金150亿元,实施包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扶贫、养老、低保、人民生产生活等8个方面110多项工程项目,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
(三)、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经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统账结合以及统一并轨三个阶段,其覆盖面持续扩大,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险改革历经大病统筹、试点及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及持续性仍有较大改革空间,医疗保险制度间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速,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外,社会养老保险逐渐成为养老保障的主体;而生命和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西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为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西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和发展历程江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1986年,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阶段(1986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将养老保险与企业逐步分离,统筹对象主要为国有经济职工;第二,由省政府指定劳动厅负责养老金的统一收缴和发放,统筹层次主要在市、县级;第三,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个人负担相对较轻,个人缴费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同时由财政建立养老保险后备基金,必要时给予补贴;实行现收现付制,基金的结算实行差额缴拨。2.统账结合阶段(1995年至199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1995年8月,江西省政府印发《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全面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缴费基数从“双基数”变为单基数,缴费比例基本统一。3.统一并轨阶段(1999年至2006年)1999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江西省政府印发了《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实现了江西省养老保险制度与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并轨。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并轨的基本内容包括:实现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统一,企业缴费比例逐步统一为20%,个人缴费比例逐步统一为8%;个人账户的记账规模统一为11%;统一养老金计发方法,实现与全国计发办法的并轨。为了顺利做好并轨工作,江西省劳动厅印发了《江西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细则》、《江西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国务院要求,完成了行业统筹下放地方管理的工作,出台了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规范了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了农垦企业和监狱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工作,部分县市开展了失地农民和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工作。4.制度完善阶段(2006年7月至今)2006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江西省政府颁布了《江西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江西省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一阶段,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逐步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扩大覆盖范围,城镇个体工商户缴费比例统一为20%,缴费基数统一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划清省政府和市县区政府、政府与企业及个人的责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江西医疗保险改革和发展历程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江西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从1987年起步,其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大病统筹、改革试点和扩大试点、全面改革三个阶段。(1)大病统筹阶段(1988年至1993年)江西最初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从大病统筹起步。1988年,江西省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工作。星子县、临川县作为首批试点县,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开始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1994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基本原则、目标、统筹范围、对象、统筹基金征集和支付、医疗管理等问题。(2)改革试点和扩大试点阶段(1994年至1998年)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两江”试点)。1996年中央决定扩大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新余市、宜春地区和鹰潭市被确定为江西省扩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先后于1997和1998年启动和开展了试点工作。
(3)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1999年7月,江西省政府出台《江西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的统一部署,全省各地在2000年到2002年间先后制定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并陆续组织实施。
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上,《总体规划》确定了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相结合的“板块式”管理办法,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划定了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开管理使用,不相互挤占。筹资方式上,《总体规划》明确了全省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筹资标准上,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确定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单位缴费比例全省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与推广
2006年,为探索让未参加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住院保险的城镇户籍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新路子,江西在抚州等地开展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试点。2007年,在抚州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西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根据《江西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指导意见》,2007年在全省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不低于224万人,覆盖率不低于33%,2008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通过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凡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的城镇居民,都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在筹资方面,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成年人不低于每人每年150元,未成年人不低于每人每年50元,财政给予补助,财政补助的比例全省统一按40%执行,低保对象以及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上述筹资标准由财政全额负担;财政补助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7∶1∶2(其中国定贫困县按8∶0∶2)的比例负担。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与推广
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3年的试点起步。003年江西选择南昌、分宜、樟树、吉安、崇义、婺源、贵溪7个县(市)首开试点,经过2004-2006年的扩大试点,到2006年,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县(市、区)增加到40个,2007年增加到80个,2008年在全省有农业人口的9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实现制度的全面覆盖。从2003年7月起,第一批试点县覆盖农业人口248.12万人。2006年,江西新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29个,试点县(市、区)达到40个,占全省总县(市、区)数的40%,覆盖农业人口1437.4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5.43%。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年的补助资金提高到20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的补助标准分别为14元、3元和3元。2007年,根据各级财政提高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的情况,在保持乡级、县级、县外定点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100元、300元、600元,县外非定点医疗机构800元不变的情况下,乡级、县级、县外定点和非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由原来的55%、45%、35%、25%分别提高到75%、55%、45%和35%;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还可对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上下浮动5%;封顶线由原来的1.5万元提高到2万元。为方便农民报销住院费用,江西推行了定点医院医药费直接补偿制度。到2007年底,100%的县级医院、70%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展了“直补”工作,各设区市市级和部分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也开展了“直补”工作。2008年,江西在全省96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面覆盖。
公共图书馆由38个增加到了105个,医生数由3.04万人增至3.52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由2.18万人增至77.95万人。这些数据说明了公民的医疗水品以及受教育程度明显增高,社会福利也有大幅的增加。我们学校最近几年也一直在扩招,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2007年,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222元,比1978年增加了10917元,增长了35.8倍,年均增长12.3%。农民的平均纯收入4098元,增加了3957元,增长了28.1倍,年均增长12.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7779.3元。恩格尔系数先是由1978年的68.6%下降到80年代末的60%以下,继而到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50%,到2007年是49.8%。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六、消费市场与贸易市场
改革开放后消费市场繁荣活跃,1979年,那个时侯电视机很少。90年代中期,平常百姓的家里都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更多的人现在追求的是小车这些东西,确实变化是非常大。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商品非常匮乏,而且流通渠道非常单一,都是凭票限量供应的。那个时侯是买粮要粮票,做衣服要布票,包括买煤球要煤球票。还有饭票,肉票很多很多。当时我们把这些东西当做人民币一样,曾藏在家里锁起来的。进入90年代,是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加。这才有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当走进商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玲珑满目的商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读需求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这就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1978年以前,我们的商品基本上是调不到上海广东等外省的口岸出口的,基本上没有办法自己出口的,直接出口业务的非常少。当时只是跟原苏联、还有越南、日本,日本是到70年代出资后才和香港澳门十几个国家有贸易关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省急需开拓外海市场。聚集了一批贸易机构,派出了一些贸易团去国外推销产品。现在,已经跟19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2007年,我们省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9.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33倍。1984年,领着第一笔外资的时候是80万美元。这是第一次接触外商入赣投资的历史。在这之后,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逐渐成为吸引外资的一方乐土。2007年我们省实际利用外资比1984年增长了3878倍,年均增长43.2%,居各个省市区平均增速的首位。去年也是这样的情况,投资量已经地增到全国的第11位。我们已经超过了两三个沿海省份的投资总量,这点很不容易。已经连续4年居中部地区的首位。
七、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省的生态环境并不好,最严重的就是水土流失、河床抬高的问题。当时有一句民谣叫“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省在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吸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训,更加重视生态和自然的保护工作。我们省最著名的是三江湖的治理工程,这是被联合国确定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样板。这使水土流失面积大量减少,由330万公顷下降到了现在的130万公顷,下降了60.6%。植树造林250万公顷,数以千万的农民受益,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鄱阳湖的湖底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100平方公里,这是90年代初的数据。所以现在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非常有必要的。青山绿水成为了江西最大的品牌和最大的优势,我们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978年的33.1%提高到2007年的60.05%。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居于全国第二位。节能降耗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2007年我们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在中西部省份中是能耗最低的省。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资料,2007年我们省每一立方米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有个,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的标准,含量最高的资溪县达到了多个,是个天然氧吧。我们的生态农业在全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我们有个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也是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企业达到了382家,绿色食品产品有916个等等,这些都在全国处于前列。
八、结语
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以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增加的数字向我们昭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正逐渐摆脱贫困,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冬雪已逝,春之将近。美好的生活又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九、参阅文献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09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07-01
第二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三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第四篇:浅谈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的变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打乱了我们生活原本的样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掀起了一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本以为2021年春节,我可以回家过节,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再一次打乱了回家过春节的计划。前些天,与多年未见的XX视频聊天,谈起家乡的变化,令我感叹不已。
我的家乡XXX,是XXX比较大的城市之一。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记忆中的XXX“一条铁路七个站,三条公路穿全县,八大厂矿围城建,黄河滩涂几十万”,市区被各种传统工业大厂包围,市民穿衣都是清一色的解放工服,外出不是骑车就靠步行,大部分老百姓主要以种粮田为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在历届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城市景观面貌打造、功能内涵塑造、文化特色挖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品质,“颜值”更加靓丽时尚。家乡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市民畅享着幸福生活。如今XXX完全具备了大城市的特征,有机场、有高铁、有雾霾、会堵车。用老乡的话说,就是两条铁路市里穿,两个机场空中钻,开着小车村村转,过了XXX是秦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变成了有强大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自此以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与闺蜜的聊天,我感觉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穿衣由穿暖到个性化转变。40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就像之前和同事上街选购衣服,快过年了,去商场和品牌专卖店给自己和孩子挑选几件衣服,挑来挑去,始终没有满意的。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衣服琳琅满目,看的我也眼花缭乱。现在家乡大大小小商场就有百余家,每天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就是各大商场和品牌专卖店,目前已经看不到买布料做衣服的商店了。二是吃饭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健康转变。原来家里贫苦,只能吃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填肚子,偶尔吃些面粉做的大馒头。由于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吃饱肚子都是问题,更不会奢求有没有菜和肉。现在家家户户都吃细粮,而且菜品也很丰盛,天天变着花样吃。有时做的饭不合孩子胃口,就选择出门下馆子,吃特色、吃养生。同事,在网络的全覆盖下,很多饭店都支持外卖,不出门就可以选择吃什么,大大方便了我们。三是住房由拥挤到舒适宽敞转变。我的家在农村,记忆中的房屋是泥土和木料搭建的,长时间不翻修,屋顶就会漏雨水,泥墙钻冷风。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暑假与哥哥姐姐帮父母翻修屋顶,搞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个你娃娃。现在人人都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不会存在漏雨和钻风的现象。家乡的住宅楼像雨后春笋,一栋高过一栋,价格也逐年上涨,从原来800块钱一平米到现在4800多块钱一平米,富裕的家庭面积可能会大点,有的甚至还可能有多套房。四是出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转变。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我们的生活比过去更舒适和快捷。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同至西安的高铁横穿XXX,从太原坐高铁回XXX只需要1、2个小时,比起早些年坐绿皮火车来太原求学快了一倍还多。而且随着大家生活富足了,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原本的三轮车和“三元起价”夏利出租车已经淘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靠电力驱动的新能源电动车。
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我觉得我们国家目前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经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大家的娱乐生活来说: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广播,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大家的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大家都开始买电视、录音机。当时家里的电视都是黑白的,四四方方,比较笨重。后来,录像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厅和录像厅悄悄兴起,舞厅和录像厅成为我们集会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当时舞厅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好多市民都接受不了,认为那不是什么好地方,后来才慢慢被市民认可。
有人把休闲娱乐看作是追求人生价值的“课外活动”。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尤其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休闲对于我们过于奢侈。
改革开放使我们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九十年代,大家享有了双休日;到了现在,实行了“十一”、春节
个
天长假,又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若干个小假期。于是休闲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听朋友说,现在XXX市区的五大公园、湿地公园,这些都成了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大家没事跳跳舞、散散步,带着家人看看花,赏赏景,已经成为大家傍晚饭后的“必修课”。而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物质上极大的变化,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片新家园。
改革开放40来,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而今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入了新时代。40多年前,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从那一刻起,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启了历史性创造性的40年.回首家乡4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变化的辉煌缩影.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与落后的窘况令吕梁人汗颜。“马路不平,路灯不明,晴天满街扬灰,雨天道路泥泞”是当时街道的真实状况。“土坯房,破窖洞,房间不大,住着憋气”是当时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
有多少土特产品,养在深闺无人知?有多少企业厂矿因为供电不足、出路不畅而倒闭或者选择离开?离省会城市太原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到首都北京只有600公里的吕梁,被巨人般的山脉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没有出路、缺乏电力、通讯落后,吕梁人过着近乎原始人的生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雷,吕梁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各项基础事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条条纵横城乡的公路蜿蜒伸展;一座座电厂拔地而起,电话、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一个崭新的吕梁犹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辉煌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发展动力逐渐加大
昔日的吕梁是全国十三个集中联片贫困地区之一,197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2元,财政收入仅有5311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因地制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使用流转制度。围绕发展城市经济,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生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使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00.1亿元,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7位前进到了2007年的第5位。占全省比重由1978年的6.5%上升到2007年的8.8%。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32元提升到2007年的14028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5.1亿元,是1978年0.53亿的198倍。财政收入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
(二)经济结构调整使优势产业日益壮大
30年来,吕梁各级、各界面向外界市场需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全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的方针,按照“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科学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做强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结构及各类经济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三次产业在调整中结构趋于优化。1978年至1983年,农业占据主导地位。1983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2.5:40.2:27.3。工农业产值比例为41.1:58.9。种养殖是农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社会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为77:6:17。
农业经济在内部产业调整中不断成长。30年来,通过拍卖“四荒”、扶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举措,突出抓粮食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乡镇企业三大战略重点和科技兴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两项关键,积极推进农业一体化建设,使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从而克服了集体经济长期存在的分配上吃“大锅饭”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持续壮大。到2007年末,全市工业已拥有29个大类,67个中类,79个小类。占整体工业39个大类、204个中类、549个小类的74.4%、32.8%、14.4%。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煤焦钢铁、煤焦化、煤电建材、酿造产业等多产业链条,为构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3个,工业产值是1978年的229倍,资产是1978年的294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78年317倍,利润总额是1978年250倍,利税总额是1978年273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使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
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吕梁全面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项目投资原则,使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亿元,是1978年8044万元的37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7%。新增固定资产163.8亿元,是1978年的29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2007年达到14468公里,是1978年的4.8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192公里。公路密度从1978年15公里(旧口径)提高到6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6公里。旅客周转量153833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90.8倍。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8倍。
水利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大批水利工程陆续完工达效。大型水利工程--引文入川水利工程、横泉水库主体工程竣工,一批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加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问题将得到缓解。
电力供应能力日益增强。2007年电力企业完成产值4.7亿元,约是1978年产值的100倍。规模较大的柳林电厂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已形成14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输变电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可基本得到满足。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吕梁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原离石县城4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从无到有相继建成。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污水处理率达到40%,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2.3%。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改变,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四)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30年。30年来,伴随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及家庭财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582元,是1978年550元的35.6倍。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是1978年的56.8倍;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是1978年的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778元,是1978年62元的44.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1170倍。我们的生活顺利地完成了向小康型的全面过渡。
(五)教育文化事业重点发展
“科教兴市”深入人心,使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据统计,吕梁建成省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7个,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1%。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2007年,全市卫生机构数574个,是1978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11256人,是1978年的2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0%以上。
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增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民间文化艺术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和邮政通讯事业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宝贵经验
30年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艰苦历程为老区今后的健康发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30年来,全市遵循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确保了农业等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主要农产品肉蛋奶产量、牛猪羊存栏实现显著增长,必须将特色化种养业由分散型、经验型、家庭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务工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入实施农村生态富民工程,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全力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讲,要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后来居上,发挥后发优势,必须要充分放大国家、省对革命老区的开放政策效应,不断掀起招商引资高潮,配合“引智”政策,着力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牵动的成效。
(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一是要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规模化进程。利用市场带动、行政推动和外力拉动三方面的力量,使区域支柱产业项目的启动和扩大,不断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
二是要继续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式聚集。在充分利用并不断开拓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力度,走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要着力推动优势资源循环利用。要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比如煤炭产业,企业要循环式生产,加快培育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确保循环经济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四)扭住基础设施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问题,使道路畅通,做好城市建设工作。按照“提升旧城、开发新城、科学规划、整体布局”的思路,不断丰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同时,要以创建卫生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引深城市管理,真正使城市成为“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辐射增强”的宜居宝地。
(五)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
要高起点、大布局,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和产业的投资力度。要积极应用国家的免、补政策,使企业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此类行业的投资力度。使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政策的优惠、科技进步的便利、文化建设的成果及医疗卫生的保健。
(六)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推进城乡低保、社会经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性项目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加大对高污染项目、企业的关停整顿力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可承受合理水平。同时,要积极推广“蓝天碧水”工程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治理模式,加大造林绿化的进度。
要高度重视法制工作,引深“扫黑除恶”,确保安全生产,健全信访稳定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使全市各行各业发展有和谐的良好环境。
回顾历史,乘改革开放春风,吕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展望未来,走和谐发展之路,老区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