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一篇: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怎样培养良好的写作习

南靖县长教小学

魏雪琴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地、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习惯完全是后天的产物,但不一定是有意识地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但当它一旦形成后,就难以改变,在一定的情景的条件下,会自然得表现出来。人的习惯显然有好坏之别。凡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去进行某些动作的习惯倾向,称优良习惯,反之称不良习惯。优良的习惯使人一生受益无穷,反之则阻碍人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把“养成良好胡习惯”作为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1.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亦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叶圣陶先生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一开始说话到写话到写作文,虽然从教学的安排上来看,是循序渐进的,可是,这个过程无疑是飞跃。到了三年级常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也有很多家长说,小孩写作文不知道写些什么,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一二年级学生写话时就应该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不一定是练习中的图片,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或者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图片,让学生看到的说一说,说详细;提高点,可以作一些评价,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说话了。而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假如老师在一二年级一直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话,我想到三年级写作文就得心应手了。而在中年级写得最多的,就是看图写作,有的是童话,有的是几幅画发生了一件事情,这其实就是考学生的观察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善于观察的学生,作文总有话可写。二.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丰富写作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中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同学写不出文章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写什么好。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素描”。

1坚持每天写日记。笔者觉得这个训练很好,坚持每天把你认为感兴趣的或者厌烦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最后可以写上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字数可根据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拿给老师点评。在笔者看来,这种训练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发挥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把课堂内外沟通起来,而最重要的是,每一篇日记都可能是他们将来写作的良好素材。

2.坚持做好采蜜本。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本“采蜜本”,即完全不用学生动脑去创作,只需要摘抄好词好句、好的文段,甚至好的文章,可以从报纸、文摘甚至作文选中抄录,也可以直接从报纸等资料中剪接下来,进行粘贴。但是,因为内容不用自己费心思了,所以在书写上和字数上要严格把关,一旦出现不合格的,要打回去重写。这本采蜜本完全是为了写作文而准备的素材积累,一旦要布置作文了,就请同学从采蜜本中寻找可用的素材,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无米下锅”的现象。这一点其实也告诉学生们写好作文并不难,只是良好习惯、扎实基础和丰富素材的积累和搜集。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大的改观了本班学生对作文课的态度,都喜欢上作文课了,在作文课上再也不会听到学生哎声叹了。

3.坚持每天阅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准确、完整的说话能力,同时也是写作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重读、跳读、精读、猜读的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利用语文课前5分钟的信息交流,加快阅读吸收,交流积累方法,推广成功经验。被选入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优美的范文,学好这些范文,掌握他们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仅仅阅读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工具,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4.学会善于观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作文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有了深刻的感悟,这样才能写出形象生动逼真、感情真实丰富的好文章来。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2011-05-20 07:23:01)

标签: 杂谈

“好习惯使人享用一辈子”。

一位同事的女儿从重点中学又考入了重点大学,而且学习一直名列前茅。问她有什么诀窍,同事却说:“孩子特省心,就是从小学习习惯好呗!”可是,我的儿子已经上了中学,作为家长我们每天工作之余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来应该着手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他的学习质量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随着中学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家长帮助时,家长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时,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使他能在你机智而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让他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及时改错的习惯。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6.认真书写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7。养成有条理的习惯。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

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要订计划订要求,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习惯渐渐养成。摘自《成功家长》

第三篇: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有了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自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人终生受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多应该培养他们那些方面的学习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包括如下的几点:

一、听讲的习惯。

上课首先要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小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注意观察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才能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老师在教学时要多采用形体语言辅助口语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就可以形象的用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来表示“加”的含义。在教学减法图画应用题时被减数是写算式的难点可以用手势画个大的集合圈表示一定要先找到总数。二是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小学生往往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课而忽视同伴的发言,别人一说就接话,如果叫他来说的话其实他说得还不如别人。这个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时难以改变,这就要求老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和疏导。要培养小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要求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边听边思考时如果同意别人的观点,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

充或有不同的看法再举手,经允许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二、课堂上说的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这既可以培养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然后是表达流利,还要求声音适度。这是我们的目标,得一步一步地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给孩子表达的平台和时间,组织好学生静静地用鼓励地眼神望着他,认真地倾听。

三、听课“想”的习惯。

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不会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想”的习惯。在教学中留意随时生发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结构,给予孩子合理、满意的解答。每节新授课结束前,都应该留下点时间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讲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让孩子每天都有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看板书总结本节课重难点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学会了听课、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四、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做作业时的良好心态,切忌动作慌乱、思维无序。那样肯定导致作业做得脏、乱、错,不堪入目。我们得要求学生紧张有序地,轻轻地拿出作业本、尖铅笔、文具盒。文具盒打开后先不要合上,以备随时取尺子和橡皮。作业开始不要先动笔,先读懂题目叫你解决什么问题,在没有弄懂题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动笔,反复阅读题目,读懂之后再动笔。写算式,答题前一定要把格式和布局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正确。关于格式和布局这些都在一年级辅导写作业时就要讲清。另外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不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最后,要培养学生会自已检查,养成认真学习不粗心的习惯。

第四篇: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语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的好处有多么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实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同时还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的“动笔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阅读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勾圈点画;二是经常写读书笔记。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这个读书方法真的很好。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样做会促使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化为情感倾注于笔端。

三、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不强求学生要写多少字,只要写就好了。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得解答。工具书要装进书包,带进课堂。凡是在读书、读报或其他课外读物时遇到的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都可以请教工具书,使之逐渐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

第五篇: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

反思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幼儿的常规习惯

高青县实验小学幼儿园

杨翠娟

常规习惯就是日常行为规则的习惯。我们的常规习惯教育一般是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班级常规比较乱。于是我在工作中反思及找原因并想怎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我认为幼儿常规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耐心细致的培养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睡眠习惯。

1、做好幼儿饮食与睡眠的护理,增强幼儿体质。

做好幼儿午餐、午睡的管理工作,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午餐时要鼓励幼儿吃饱,将碗内食物吃完,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浪费,保持桌面、地面干净,餐后要关注幼儿漱口,督促幼儿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午睡时要教育幼儿将衣服、鞋子放整齐,并盖好被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正确的睡眠姿势。

2、做好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饭前便后要洗手,并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不大声喧哗,轻拿轻放椅子、玩具,看书、礼貌等习惯,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的 生活自理能力,自己吃饭、穿脱衣服、鞋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教师要做好榜样引领。幼儿好模仿、好学习,这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话说: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要只顾自己喜欢,却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会看在眼里的。

三、坚持一致性和持久性。常规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训练,才能帮助幼儿养成有效、稳定、良好的常规。一个班三位老师的要求要一致,不能这个老师一个要求,那个老师一个要求;老师和家长要意见统一,也不能在幼儿园一个要求,到家又是一个要求,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常规教育的要求一经提出,家园必须形成共识,且常抓不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