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观汾西二小教学之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观汾西二小教学之反思
兰
村
学
校
陈 朝 丽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观汾西二小教学之反思 2012年3月16日,有幸到汾西二小去观摩学习。听了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浏览了学校的资料室,参观了学校的学习环境,感受了课上浓浓的学习氛围,见识了学校热闹的课间活动,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更为难忘的便是汾西二小最富生机、最有活力的群体——一群礼貌待人、活泼可爱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课堂表现。
观摩教学时,我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是五年级的《草船借箭》,一节是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两堂课上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汾西二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成效。从孩子们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前对文章的充分把握、对资料的大量查阅。包括作者的资料、课文的背景资料、文中所涉及的人或物的相关内容,无一不查。不只是查,还有针对性的融入了独到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然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渗透到自己的思维,用标准的普通话流畅地表达出来。能看出做到这些,老师和孩子们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兴趣、习惯、表现欲以及埋藏在孩子们天性中的荣誉感让他们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去学习,为的是在课堂上能与同学们充分交流,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能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能得到老师、同学赞赏的目光和肯定、钦佩的话语。因为有备而来,课上孩子们积极活跃、能言善
辩,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见解独到的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到孩子们个个都那么出色!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了这样一些让师者惊喜、叹服的优秀孩子呢?生本教育。一个牺牲学校,成就老师,牺牲老师,成就学生的教育方式,从骨子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能动性,让孩子期望得到赞美而学习,期望得到同伴的羡慕而学习,期望得到长足的进步而学习,让孩子明白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是自己更优秀。
总之,在生本课堂上,老师不一定要出彩,但学生一定要突出!
另外,生本课堂要求老师要站在一个高度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概括性的问题是关键,而最最重要的是前置学习。还有,我认为目前我们学生所具备的学习现状和老师习惯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一些时间慢慢做出改变,学生要养成一些习惯需要时间,老师要改变一些方式需要时间,在这期间教师不适合到外校讲课,否则会将好的教学方式蒙尘,让一些老师对“生本课堂”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第二篇: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深地懂得:课堂的精彩,与其说是源于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倒不如说是由于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吧?
不容置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吧?只有留给孩子一方“舞台”,他们才能尽情“舞动”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呢?
一、读书,再读书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王崧舟 是啊,“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我们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首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即是 对文字信息的一种提取,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读中思考、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怎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
读书,再读书,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生成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如此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罗斯福总统,您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谁能想到,这诗一样美丽而精彩的语言,竟是出自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之口!
这是一位老师在执教《狼与鹿》一文时的真实情景。该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之后,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老师扮演“罗斯福总统”,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读的基础,并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纷纷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兴致盎然的,这不正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吗?
这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到了《翠鸟》一课的学习。该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积累好词佳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记忆,于不知不觉 间积累语言呢?于是,我想到了“角色扮演”。何不让学生作为“翠鸟”进行自我介绍呢?
于是,在学生认识了翠鸟的外形,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翠鸟图片,了解了它捉鱼的特点后,我指向课件中小巧玲珑的翠鸟,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假如你是这只可爱机灵的翠鸟,你准备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没想到,自己的这一“问”,竟“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的眼睛一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而且,在学生“自我介绍”时,从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地高度专注,生怕错过一秒钟的精彩!这一刻,整个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这一刻,整个世界是属于他们的!
因为“学生”,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独特见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绽放精彩!不是么?
第三篇:课堂因你而精彩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课堂因你而精彩
——扩展语句一课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进入高三阶段后,高考考点是语文课堂上的主要复习内容。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到了高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大减,甚至个别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所以平时我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次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也注意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让我更加坚信课堂因学生才会变得精彩。具体反思总结如下:
在高考考点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往往先表现出畏难的情绪,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一则小故事让学生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表达效果,在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之后,顺势引出学习重点内容——扩展语句。这样,在学生自评的过程中,一方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产生了“我能行”的心理暗示。通过整个课堂所展现出来的效果,可以说导入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接下来重点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句意丰富型”和“情景再现型”是我设计的学习重点。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句意丰富型”时,我放手让学生把“她笑了”这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写,由于是由简入难进行扩写,所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参与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所以在练习“姑娘摘葡萄”这个句子的时候,学生不但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认真扩写,还有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这一次,我没有去点评学生的作品,而是把点评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自己。这个大胆的尝试让我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不但能发现他人作品中值得学习的优点,而且能够精确的找出其中的不足,并以之为戒。所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身为教师一定不要主观臆断学生的能力,而应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可以做得很好。
而在学习“情景再现型”的时候,我就彻底的放手去由学生自学,自行评判和总结。我出示“以歌声为重点,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歌声”的例题,并为
学生提供三组答案由学生自行判断。力求让学生在判断的过程中总结此类型题的答题技巧。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使原本枯燥的复习课变得活泛起来。尤其是个别学生的点评精练得当,让我没了点评的空间,却让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
当然,在整个授课的过程中,我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授课时的语速应注意适当调整,同时要注意适当减少自己的课堂上的点评语,多去肯定学生。
总之,可以说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请相信,放开你的手,还学生一片蓝天,你将收获累累硕果。
第四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反思
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秋游去》教学反思
“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这句话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句话是对鲁洁教授强调的“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所作的最好的诠释。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们在《秋游去》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尽管失败多于成功,但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共同经历了生活,探索的本身就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
可当拿到《秋游去》这个话题备课时,我们感到了莫名的棘手:“秋游”是一个学生无法自主决定的话题,“秋游带什么”一般都是由家长给准备的,到底什么是学生自己的呢?教师怎么对学生“出游”生活进行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呢?这个看似与学生生活贴得很近的内容,却不知怎么与学生走近。在痛苦的思索中,我们根据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拿出了上面教案。
试教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困惑:为了体现活动型综合课程,我们设计了闯关游戏。而课堂上,孩子为了完成校长的任务在活动,活动中和活动后学生在想些什么、感悟到什么看不出。我们还感到教学活动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目标,只是一种形式呈现,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使课堂教学缺少生活的意蕴。
在虚拟中我们能捕捉的东西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在帮助学生知道怎么秋游——在认识层面上,而非实践层面。虚拟中获得的认识,需要在实际的、真实的秋游中检验,内化、深化认识。
反复研讨之中,我们拿出过好几份教案,上面的这份可以说是最新的。回想起研究的过程,我们从没有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过生活。我们学会了思考:怎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寻找谈话的内容;怎么从教材的范例中发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变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怎么关注学生,在平实中指导学生的生活;怎么以真实生活的逻辑为依据进行活动安排与设计……
一、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怎么把握?在品德与生活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课前调查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课前少了调查了解,课上的把握就难以做到。课前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从中了解他们对生活问题的看法、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对生活现实的需求和困惑等,根据孩子的实际设计教学,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愿望,才能让孩子真切感受这是自己的生活。例如,我们课前深入学生时,发现孩子们虽然无法自主决定去哪儿秋游,但是一年级的秋游活动的经历却给他们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孩子们说不出秋游有什么意义,但他们对看到什么、玩了什么兴致盎然。正是有了课前的调查资料,才为我们进入孩子的生活提供了话题。
二、回味经历,引发学生心声
让学生回忆去年秋游中的最快乐、最难忘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那么我们设计的目的又何在呢?正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秋游的目的不仅仅是玩,玩中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到了生活的美好,体验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完成,而是孩子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得到的生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贴近生活,关注学生问题
课前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秋游时留下的遗憾,比如:水带少了,还没出发水就喝光了;衣服穿多了,脱下的衣服没办法;吃的带少了,午餐时没吃饱;鞋穿得不合适,摔了跤……生活中出现问题,并不等于孩子会关注问题,能面对和解决问题。教学怎么贴近学生的生活呢?关键在教师。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了这些,从教材的范例中捕捉到与自己的学生最接近的生活问题,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关注,通过“说出遗憾或不开心的事”到“谈自己的感受”,为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出游的准备”问题打下基础,使课堂离学生近了,课堂教学成为了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四、学会选择,提升学生生活
杜威说:“生活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个过程,我们还设计了学生介绍自己出游准备的物品,说出选择的理由;师生、生生互动提出看法、建议;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的温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选择。在生活自导的同时,在生活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学习活并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这些无疑为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起着有意义的引导或指导作用,不仅推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有效学习,也使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生活观点得到了发展,也使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我想,这不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生活的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吗?
以上是我通过课例的研究积累的感受,尽管认识有限或许不妥,但我愿意把它呈现给大家,为的是让更多的探索者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改新篇章。
第五篇: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课堂因激情而精彩
——听张凯老师讲授《示儿》之感
七年级
张伟丽
听课是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为此,学校按照惯例组织了新学期以来的首次“三课活动”。回顾整个听课过程,每位教师的授课风格都各有千秋:或擅长设计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或语言幽默风趣令学生陶醉痴迷,或课堂安排紧凑以便更好突出主题。是的,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或许有千种呈现方式,但我认为:在一切的教学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授课要有激情,听了张凯老师所讲的《示儿》一课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她的课堂处处充满激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诸多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一名老师上课如果没有激情、令人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得味同嚼蜡,学生的诸多能力何以得到培养?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也是无效的。而充满激情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会用自己的智慧或调侃、或煽情,适时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并学有成效。
张凯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激情的教师,她给我们语文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听她的课,师生无不被她课堂上的真诚与激情所打动。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充分备课,保证激情
备好课是一种态度,态度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飞扬,或“化废为宝”、或“点石成金”。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如何处理,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如何落实,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以及课堂上需要哪些“花絮”的点缀、激情的渲染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到胸有成竹。
张凯老师对《示儿》一诗的备课正是如此,她在课前伏案翻阅了大量资料,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追溯到到南宋时期,并深入探究了诗人陆游的创作思维,字字斟酌,句句感悟。同时她又查阅了其它一些爱国诗作,目的只为在课堂上适时呈现给学生们,以便让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更高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来点燃学生们的爱国激情。
二、激情吟诵,点燃激情
激情源于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他的课堂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自然贴切,生动流畅,产生巨大的磁力,紧紧把学生吸引住。张凯老师做到了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声情并茂地朗诵《示儿》,时急时缓、抑扬顿挫,感情收放自如,恰到好处,一波三折,充满激情。
最引人入胜的是她在范读课文时,把自己化身为身患重病,奄奄一息的诗人陆游,拉着病榻前“孩子们”的手,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吟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番入情入境的深情演绎仿佛把学生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诗人满腔的悲愤。一“悲”一“告”两个字发自肺腑,感情充沛震撼人心。在“陆游”的如泣如诉中一个担忧国家命运、渴盼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的高大形象一下子浮现在大家面前。这首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而张凯老师却以极其朴素,真挚的语言,满腔的激情自然地流露在大家面前,我分明看到,张凯老师及扮演孩子的那位同学眼含热泪,这种真切而又自然的情感流露感动了自己,同时也感染着在座的每位师生,真可谓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正应该像张凯老师的课一样,以情动人的吗?
三、精思巧问,迸出激情
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更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了。但是,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不能把学生的无序的问题,甚至有时看上去无理的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就很难驾驭课堂。孙绍振先生说:“一个教师要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就得有本领把学生的想像引领到科学理性以外的美的天地中去。”这就是精思巧问的魅力,它能使教师的激情四溅,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我认为老师的问题设计到位,就会打通“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之间的感情通道,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感受作者之感受,体会作者之情感。张凯老师在讲解本诗时一系列的问题设计正是如此精妙,如此环环相扣的,如: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世人临终时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最想交待儿女的又是什么?他交待儿女自己死后让孩子们一定要做什么?当我们把历史的车轮倒退到八百多年前,看看当时诗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直至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想诗人所想,体会诗人之情感。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浓厚的求知欲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突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性,营造快乐课堂,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来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听课、评课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反思的过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