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由来



第一篇:汉字由来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第二篇:汉字的由来和演变

汉字的由来和演变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说 仓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相 貌 奇 特,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文 字 的 画,仓 颉 便 描 摹 他 的 形 象,创 造 了文 字。有 的 古 书 说,仓 颉 创 造 出 文 字 后,由 于 泄 漏 了 天 机,天 落 下 了 小 米,鬼 神 夜 夜 啼 哭。还 有 一种 传 说,说 仓 颉 观 察 了 鸟 兽 印 在 泥 土 上 的 脚 迹,启 发 了 他 发 明 文 字 的 灵 感。这 种 种 传 说 都 是 靠 不住 的。文 字 是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根 据 实 际 生 活 的 需 要,经 过 长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才 慢 慢 地 丰 富 和 发 展 起来 的。

从 1954 年 秋 至 1957 年 夏,中国 考 古 工 作 者 多 次 发 掘 了 半 坡 遗 址(今 西 安 市 东 郊 半 坡 村 北),发 现 了 早 在 6000 年 左 右 半 坡 人 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和 生 产 实 践 中,创 造 了 具 有 文 字 性 质 的 劾 划 符 号 和 绘画、雕 塑、装 饰 品 等 艺 术 作 品。半 坡 人 的 刻 划 符 号 多 保 留 在 彩 陶 上,这 可 以 看 作 是 原 始 的 中 国 文字。

近年 来,中 国 在 山 东 莒 县 陵 阳 河 大 汶 口 文 化 晚 期 的 一 处 遗 址 里 发 现 了 一 批 墓 葬(距 今 已有 4500 多 年),出 土 了 大 量 的 文 物。在 一 些 陶 尊 上 各 刻 有 一 个 图 象文 字,共 发 现 了 10 多 个 单 字。这 些 文 字 是 按 照 实 物 的 形 状 描 绘 出 来的,所 以 称 为 “象 形 字”。字 体 的 结 构 与甲 骨 文 上 的 象 形 字 十 分 相 似,但 比 甲 骨 文 要 早 1000 多 年。因 此,“象 形 字”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它 已 具 有 了 文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构 成 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象 形 法

这 是 形 成 汉 字 的 最 早 方 法,因 此 创 造 了 最 原 始 的 文 字,例: “日” 写 成 , “月” 写成 , 水 写 成 , 牛 写 成 等 等。这 些 象 形 字经 过 逐 渐的 演 变,到 后 来 都 改 变 了 原 字 的 形 体,变 成 了 后 来 方 正 的 字 体,有 的 笔 画 减 少 了,有 的 笔画 增 添 了,由 不 规 则 变 成 了 有 规 则 的 字 体。

会 意 法

象 形 字 比 较 容 易 看 出 造 字 的 道 理,但 它 们 不 能 表 达 抽 象 的 意 思。古 人 便 创 造 了 另 一 种 造字 法 —— 会 意 法。就 是 用 不 同 的 符 号 或 借 用 “象形 字” 加 上 一 些 符 号 来 表 达 一 个 抽 象 的 意 思。例: “明” 字 写 成,意 为 “日” 和 “月” 带 来 光明。“旦” 字 写 成,(意 为太 阳 出 地平线 而 升 起。

形 声 法

象 形 字 和 会 意 字 都 能 从 字 形 上 看 出 字 的 意 义,但 却 不 能 读 出 声 音。因 此 又 创 造 了 形 声 法来 造 字。把 表 示 声 音 的 声 旁 和 表 示 意 义 的 形 旁 搭 配 起 来,组 成 很 多 新 字。例: “爸” 字 是 表 音 的 “巴” 字 和 表 形 的 “父” 字的 结 合;“ 芭 ” 字 是 由 “巴” 和“++” 搭 配而 成。这 样 文 字 越 造 越 多,据 统 计,形 声 字 占 汉 字 的 90% 左 右。汉 字的 形 成 和 发 展,成 为 人 们 交 流 思 想 的 重 要 工 具,适 应 了 人 类 社 会 生 活 的 需 要。

第三篇:中国汉字的由来

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第四篇:汉字“沙”的造字由来

小朋友们好,今天鹿鹿拾取一起来学习汉字:沙,沙滩的沙。

我们跟随爸妈去海边的时候一定接触过细软的沙子。小石头旅行到最后会渐渐变成一粒粒的小沙子。因为它们或者经过风吹雨打,渐渐碎裂;或者滚入河流中被水流冲刷,这都会让它们慢慢地变小。原来尖尖的棱角也会在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被磨平、磨圆。这些在河流中旅行的小沙子,只有在水比较少、比较浅的地方才能够看到。只有在水少时才可以看见“沙”,这就是它的造字由来。

第五篇: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

文学常识之汉字简化由来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5/82471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